近红外吸收油墨与近红外非吸收油墨组合防伪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4243阅读:4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近红外吸收油墨与近红外非吸收油墨组合防伪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 新型涉及一种近红外吸收油墨与近红外非吸收油墨组合防伪结构。
背景技术
CN200910119710.5公开了一种“覆盖式信息隐形编码防伪印刷技术”,它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自主研发的点状信息编码、缩微制版、特殊防伪油墨印刷、专用识别器四项关键技术为核心构成的综合防伪技术。此实用新型使印刷的点状信息编码在票证上不留印刷痕迹,改变了传统防伪方式,采用专用识别器识读,真即真、假即假,真假无法混同。该技术方案的要点是所述覆盖式信息隐形编码防伪印刷技术是在平面票证上的防伪信息编码使用一种特殊涂料覆盖与票面印刷同时实现,被覆盖的隐形信息由使用单位或检查部门、查询机关指定专用,一般用户不掌握识别方法,也无法读取内部信息。只有被授权的专用识别器才可识读。这项实用新型以自主研发的专用信息编码隐形印刷技术和特殊涂料覆盖式设计,专用识别器等三项关键技术为核心构成一个系统的综合自动识别技术。其不足之处是所述的特殊涂料覆盖是采用铅粉印刷涂料覆盖,在读取信息时候需要刮掉此覆盖层,存在刮掉覆盖层后使用放大镜就能扫描复制近红外吸收油墨所印制的隐形图文和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近红外吸收油墨和近红外非吸收油墨组合印制图案或编码,用近红外非吸收油墨覆盖印刷或近红外非吸收油墨印刷,从而隐藏用近红外吸收油墨所印制的图案或编码的近红外吸收油墨与近红外非吸收油墨组合防伪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所述近红外吸收油墨与近红外非吸收油墨组合防伪结构,包括基材、近红外吸收油墨与近红外非吸收油墨,所述近红外吸收油墨是由近红外吸收材料与油墨连接料加工而成,所述近红外非吸收油墨是由近红外非吸收材料与油墨连接料加工而成,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组合防伪结构由基材层、近红外吸收油墨层与近红外非吸收油墨层叠制为复合层结构。优选的,所述复合层结构由基材层与近红外吸收油墨印刷层以及夹置在所述基材层与近红外吸收油墨印刷层之间的近红外非吸收油墨印刷层构成。优选的,所述近红外吸收油墨印刷层选用点状、块状或片状体的结构构成;所述近红外非吸收油墨印刷层亦选用点状、块状或片状体的结构构成。优选的,所述复合层结构由基材层与近红外非吸收油墨印刷层以及夹置在所述基材层与近红外非吸收油墨印刷层之间的近红外吸收油墨印刷层构成。优选的,所述近红外吸收油墨印刷层由片状体构成;所述近红外非吸收油墨印刷层亦选用点状、块状或片状体的结构构成。优选的,所述复合层结构由基材层以及在同一平面按设定区域分别复合在所述基材层上的点状、块状或者片状的近红外吸收油墨印刷层、点状、块状或者片状的近红外非吸收油墨印刷层构成。[0010]优选的,所述近红外吸收油墨印刷层选用点状、块状或片状体的结构构成;所述近红外非吸收油墨印刷层亦选用点状、块状或片状体的结构构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由于近红外吸收油墨和近红外非吸收油墨颜色一致,可以有效防止隐形信息被放大扫描复制造成防伪信息泄露。(2)采用与近红外吸收防伪油墨相匹配的红外线光束,对印刷的一维码、二维码和数码信息进行照射、拍照,并通过专用解码芯片进行识别,使识别快速、无损、直观,而且操作简单方便。(3)根据不同用户编制专用的鉴别仪识别软件,设定专用密码,每一个鉴别终端都有防伪产品和机器的加密码,只有同时知道被检标识或印鉴密码时,才能使用专用鉴别仪器鉴别,因此鉴别识别率、防伪效果较好。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组合防伪复合层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组合防伪复合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组合防伪复合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组合防伪复合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防伪识别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防伪识别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述所述近红外吸收油墨与所述近红外非吸收油墨组合防伪方法构成以下几种可供选择的组合防伪结构请参阅图1、图4所示,所述组合防伪结构由基材层与点状、块状或者片状的近红外吸收油墨印刷层以及夹置在所述基材层与点状、块状或者片状的近红外吸收油墨印刷层之间的片状近红外非吸收油墨印刷层构成第一复合层结构。请参阅图2所示,所述组合防伪结构由基材层以及在基材层同一平面按设定区域分别复合在所述基材层上的点状、块状或者片状的近红外吸收油墨印刷层和点状、块状或者片状的近红外非吸收油墨印刷层构成第二复合层结构。请参阅图3所示,所述组合防伪结构由基材层与点状、块状或者片状的近红外非吸收油墨印刷层以及夹置在所述基材层与点状、块状或者片状的近红外非吸收油墨印刷层之间的片状近红外吸收油墨印刷层构成第三复合层结构。所述近红外吸收油墨是由近红外吸收材料与油墨连接料加工而成,其中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近红外吸收材料10%
油墨连接料90% 或
近红外吸收材料40%
油墨连接料60%所述近红外非吸收油墨是由近 红外非吸收材料与油墨连接料加工而成,其中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
近红外非吸收材料 10% 油墨连接料90%。

近红外非吸收材料 40%
油墨连接料60%所述的油墨连接料中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
合成树脂30%
植物油20%
矿物油40%
填料4%
助剂6%;所述近红外吸收油墨所用近红外吸收材料选用在近红外区有吸收,最大吸收波长 700nm llOOnm,且振荡波长落在近红外区的材料。所述近红外材料选用以下物质的一种C36H40ClN2O12S4 · 3Na、C36H42ClN2O6S2 · Na、C49H60ClN3O6S2、C49H40Cl2O6, C44H47ClN2O6S2、 C47H36C106、C29H33IN2、C29H31Cl2IN2、C27H26Cl2N202、C20H20N204、C28H22N2NiS2、C31H32Cl3IN2、碳黑、金属粉末。所述近红外非吸收油墨所用近红外非吸收材料选用在近红外区很少吸收,最大吸收波长不在700nm llOOnm,且振荡波长落在近红外区外的材料。所述近红外吸收材料选用C. I.颜料黄16,C. I.颜料红54,C. I.颜料蓝15 1。或,所述近红外吸收材料选用二萘嵌苯化合物,所述二萘嵌苯化合物的分子式其中 Ι CH1-CHOH-CH3, -CH5^CH2-CiIi-CIl,--CII3. -CHr-CHj-CHi-CHj-CH2-OH. ~CHi— V-OQh
-CH2-CHi-OH A ‘ ^-J -°请参阅图5所示,所述第一种防伪识别设备是在其前端装有高像素拍摄镜头1,通过红外与高频摄拍操作系统,对印刷基材上隐藏在图像中的非可视点状信息编码进行拍摄,将拍摄的图形传到识别设备内置的芯片处理系统进行数字化处理,在经过射频2、数字转换3、信息表述程序4、由其内部的集成电路芯片分组完成信息表述。请参阅图6所示,所述第二种防伪识别设备,包括笔头外壳5和依次相连的高亮红外光源6、镜片模组7、图象传感器8和信号处理器9,它采用与近红外吸收油墨相匹配的红外线光束,对印刷的图案或者编码进行照射、拍照,红外光源照亮待识别的图案或者编码后,近红外吸收油墨反射特定的红外光线,所述图案或者编码信息经镜头模组7得到放大, 再经滤镜过滤,图案传感器8获得编码图像,最后由该近红外识别设备中的信号处理器9将其转换成对应的数字信息后鉴别真伪。所述近红外吸收油墨与近红外非吸收油墨组合防伪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近红外识别设备所能识别的图案或者编码用近红外吸收油墨印刷在纸质基材上;(2)再用近红外非吸收防伪材料所生产的同色油墨以点状、块状形成的局部或者片状形成的全部印刷在上述步骤(1)的近红外吸收油墨上,从而隐藏用近红外吸收油墨所印制的图案或者编码;(3)近红外识别设备采用与上述近红外吸收油墨相匹配的红外线光束,对印刷的图案或者编码进行照射、拍照,红外光源照亮待识别的图案或者编码后,近红外吸收油墨所印刷的图案或编码反射特定的红外光线,所述图案或者编码信息经镜头模组7得到放大, 再经滤镜过滤,图案传感器8获得编码图像,最后由该近红外识别设备中的信号处理器9将其转换成对应的数字信息后鉴别真伪。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近红外吸收油墨与近红外非吸收油墨组合防伪结构,包括基材、近红外吸收油墨与近红外非吸收油墨;所述近红外吸收油墨是由近红外吸收材料与油墨连接料加工而成,所述近红外非吸收油墨是由近红外非吸收材料与油墨连接料加工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防伪结构由基材层、近红外吸收油墨层与近红外非吸收油墨层叠制为复合层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近红外吸收油墨与近红外非吸收油墨组合防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层结构由基材层与近红外吸收油墨印刷层以及夹置在所述基材层与近红外吸收油墨印刷层之间的近红外非吸收油墨印刷层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近红外吸收油墨与近红外非吸收油墨组合防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红外吸收油墨印刷层选用点状、块状或片状体的结构构成;所述近红外非吸收油墨印刷层亦选用点状、块状或片状体的结构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近红外吸收油墨与近红外非吸收油墨组合防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层结构由基材层与近红外非吸收油墨印刷层以及夹置在所述基材层与近红外非吸收油墨印刷层之间的近红外吸收油墨印刷层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近红外吸收油墨与近红外非吸收油墨组合防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红外吸收油墨印刷层由片状体构成;所述近红外非吸收油墨印刷层亦选用点状、块状或片状体的结构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近红外吸收油墨与近红外非吸收油墨组合防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层结构由基材层以及在同一平面按设定区域分别复合在所述基材层上的点状、块状或者片状的近红外吸收油墨印刷层、点状、块状或者片状的近红外非吸收油墨印刷层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近红外吸收油墨与近红外非吸收油墨组合防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红外吸收油墨印刷层选用点状、块状或片状体的结构构成;所述近红外非吸收油墨印刷层亦选用点状、块状或片状体的结构构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近红外吸收油墨与近红外非吸收油墨组合防伪结构。包括基材、近红外吸收油墨与近红外非吸收油墨;该组合防伪结构由基材层、近红外吸收油墨层与近红外非吸收油墨层叠制为由基材层与近红外吸收油墨印刷层以及夹置在二者之间的近红外非吸收油墨印刷层构成第一复合层结构。由基材层以及在基材层同一平面按设定区域分别复合在所述基材层上的近红外吸收油墨印刷层和近红外非吸收油墨印刷层构成第二复合层结构。由基材层与近红外非吸收油墨印刷层以及夹置在二者之间的近红外吸收油墨印刷层构成第三复合层结构。
文档编号B41M3/14GK202138079SQ20112028425
公开日2012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5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5日
发明者吴克墀, 周璇, 彭纪奎, 敬刚, 焦鑫 申请人:深圳力合防伪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