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515738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利用多棱镜判断内部有无液体的液体容器中可抑制墨水残留在多棱镜室内。将从多棱镜室内吸引液体的吸引口设置在从多棱镜室的底面竖立设置的第一侧壁面的角部,并且在吸引口的上方从第一侧壁面突出设置突部。由此,由于在吸引口的部分液体附着于设置在上方的突部上,因此维持吸引口被液体覆盖的状态。从而,能够吸引液体直至液面达到多棱镜室的底面。另外,由于吸引口被设置在多棱镜室的角部,因此在液面达到多棱镜室的底面之后,也能够吸引残留在多棱镜室的角部的液体。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液体残留在多棱镜室中的情况。
【专利说明】液体容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安装在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上并且能够在其内部容纳液体的液体容器。
【背景技术】
[0002]在印刷装置等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作为液体的供应源,搭载有在内部容纳液体的液体容器。液体容器可拆装地搭载在液体喷射装置上,并且当内部的液体用尽时能够更换为新的液体容器。
[0003]另外,提出了为了向用户通知液体容器的更换时期而使用多棱镜来判断容器内有无液体的技术(专利文献I)。在该技术中,在液体容器内的多棱镜室的底面上预先设置多棱镜,从发光兀件对多棱镜入射光,并通过受光兀件检测反射的光。在多棱镜的表面未从液体中露出的状态(液体容纳部内残留有液体的状态)下,光不会返回,因此在受光元件中检测不到光,然而,一旦多棱镜从液体中露出,则在受光元件中检测到通过多棱镜反射的光。因此,根据在受光元件中是否检测到光,能够判断液体容器内有无液体。
[0004]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3-260804号公报。
[0005]但是,在上述的现有的液体容器中,存在如下问题:有时在多棱镜室的内部残留有液体,其结果是,有时液体容器内的液体无法用尽。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上述的问题而做出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在使用多棱镜判断内部有无液体的液体容器中可抑制墨水残留在多棱镜室内的技术。
[0007]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容器采用了以下的构成。即,其主旨在于:
[0008]一种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器被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从而将内部所容纳的液体供应给所述液体喷射装置,所述液体容器包括:
[0009]多棱镜室,所述多棱镜室被设置在所述液体容器内;
[0010]多棱镜,所述多棱镜被设置在所述多棱镜室的底面上;以及
[0011]吸引通路,所述吸引通路用于通过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吸引所述棱镜室内的液体,
[0012]所述吸引通路朝向所述多棱镜室开口的吸引口被设置在从所述多棱镜室的底面竖立设置的第一侧壁面的角部上,
[0013]在所述吸引口的上方,从所述第一侧壁面突出设置有突部。
[0014]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容器中,随着液体喷射装置吸引多棱镜室内的液体,多棱镜室的液面下降,但在吸引口的部分由于液体附着于设置在上方的突部上,因此维持吸引口被液体覆盖的状态。从而,能够吸引液体直至液面达到多棱镜室的底面。另外,由于吸引口被设置在多棱镜室的角部上,因此在液面达到多棱镜室的底面之后,也能够吸引残留在多棱镜室的角部的液体。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液体残留在多棱镜室中。
[0015]另外,在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容器中,吸引口也可以设置在由多棱镜室的底面、第一侧壁面、以及第二侧壁面构成的角部的附近,其中,所述第二侧壁面与所述第一侧壁面邻接并从所述底面竖立设置。
[0016]在由相邻接的两个侧壁面(第一侧壁面以及第二侧壁面)和底面构成的角部中,特别容易积聚液体。因此,如果在这样的位置上设置吸引口,则容易维持吸引口被液体覆盖的状态。其结果是,通过从吸引口吸引液体,能够可靠地抑制液体残留在多棱镜室内。
[0017]另外,在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容器中,突部也可以以一侧与第二侧壁面抵接的状态设置。
[0018]如此,液体不仅从第一侧壁面侧沿突部的下表面扩散,还从第二侧壁面侧沿突部的下表面扩散,因此更容易维持吸引口被液体覆盖的状态。其结果是,通过从吸引口吸引液体,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液体残留在多棱镜室内的情况。
[0019]另外,在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在从第一侧壁面突出设置的突部的前端和第三侧壁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第三侧壁面在所述多棱镜室内与所述第一侧壁面相对地设置。由此,还可以使液体经由间隙从突部的上方流向吸引口,因此能够容易地从吸引口吸引液体。
[0020]另外,在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容器中,也可以将吸引口形成为圆形,并且,将突部形成为与吸引口内径相同的圆管形状,并且所述突部被形成为不与第二侧壁面抵接的那侧的侧面开口的形状。由此,能够一体地形成吸引口和突部,因此容易形成吸引口和突部。
[0021]另外,在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容器中,突部的侧面的开口部分也可以被形成为:所述开口部分的从多棱镜室的底面起的高度随着接近吸引口而变低。
[0022]由此,能够使突部的侧面的开口部分随着朝向吸引口而变窄。其结果是,通过作用于突部的侧面的开口部分的毛细管力,能够使液体向较窄的那侧(吸引口的方向)移动,能够抑制液体残留在多棱镜室内的情况。
[0023]另外,在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容器中,突部的侧面的开口部分也可以设定成:所述开口部分的最接近吸引口的位置处的从底面起的高度小于从底面到多棱镜反射光的位置处的高度。由此,在使用多棱镜检测到液体的期间能够实现吸引口被液体覆盖的状态。因此,能够避免尽管在多棱镜中检测到液体但无法吸引液体的状况。
[0024]另外,在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容器中,突部的侧面的开口部分也可以设定为:所述开口部分的离吸引口最远的位置处的从多棱镜室底面起的高度大于从多棱镜室底面到多棱镜反射光的位置处的高度。
[0025]设置在吸引口的上方的突部具有如下功能:通过使液体附着来维持下方的吸引口被液体覆盖的状态。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的液体容器大多一边往复移动一边被使用,液体容器内的液面被摇摆,因此,即使在残留有较多的液体的情况下,吸引口的一部分也有时会从液面中露出。在这样的情况下,从液面高于光在多棱镜上被反射的位置的阶段开始,就能够通过突部来保持液体,从而使吸引口成为被液体覆盖的状态,因此,能够从吸引口可靠地吸引液体。【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示出本实施例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大体的构成的说明图;
[0027]图2的(a)和(b)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墨盒的构造的说明图;
[0028]图3的(a)?(C)是示出多棱镜室内的墨水被吸引的情形的说明图;
[0029]图4是示出突部的侧面的开口部分的从多棱镜室的底面起的高度与多棱镜上的光的反射位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为了明确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按照如下的顺序对实施例进行说明。
[0031]A.装置构成:
[0032]B.墨盒的构造:
[0033]C.能够抑制墨水残留在多棱镜室中的理由:
[0034]A.装置构成:
[0035]图1是利用所谓的喷墨式打印机作为例子来示出本实施例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大体的构成的说明图。如图所示,喷墨式打印机10包括一边在主扫描方向上往复运动一边在印刷纸张2上形成墨点的滑架20、以及使滑架20往复运动的驱动机构30等。滑架20上设置有容纳墨水的墨盒100、安装墨盒100的滑架盒22、喷射墨水的喷头24等。喷头24的底面侧(朝向印刷纸张2的那侧)设置有多个喷嘴,能够将墨盒100内的墨水引导到喷头24,并从喷嘴向印刷纸张2喷射墨水。
[0036]另外,在图示的喷墨打印机10中,能够使用青色、品红色、黄色、黑色这四种墨水来印刷彩色图像,与此相应地在喷头24上按照每种墨水设置有喷嘴。并且,墨水从相应的墨盒100经由通路(图未示)被供应给各个喷嘴。
[0037]使滑架20往复运动的驱动机构30包括:在内侧形成有多个齿形的正时带32、以及用于驱动正时带32的驱动马达34等。正时带32的一部分被固定在滑架盒22上,一旦驱动正时带32,则能够一边通过沿主扫描方向延伸的导轨引导滑架20 —边使滑架20在主扫描方向上往复运动。
[0038]另外,在喷墨式打印机10的印刷区域外的位置处设置有检测部300,检测部300用于以光学方式检测墨盒100内的墨水的余量。在检测部300的内部设置有发光部和受光部,在墨盒100随着滑架20的移动而通过检测部300的上方时从发光部发出光,根据受光部是否接收到该光来检测墨盒100内的墨水的余量,对详细情况后面再叙述。
[0039]图2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墨盒100的构造的立体图。如图2的(a)所示,墨盒100包括:由硬质的树脂材料形成的主体盒102、覆盖主体盒102的一侧的侧面的膜103等。主体盒102的底面上设置有用于向喷头24供应墨水的墨水流出口 104,在主体盒102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用于随着墨盒100内的墨水的消耗而向墨盒100内引入空气的空气流入口 105。
[0040]在图2的(b)中,通过戳破膜103,来示出本实施例的墨盒100的内部构造的一部分。如图所示,在墨盒100的内部设置有分隔壁120,在分隔壁120的上侧形成有第一墨水室110,在分隔壁120的下侧形成有第二墨水室130。另外,在第二墨水室130的右下方的位置中的第二墨水室130的底面降低了的部位形成有多棱镜室140,在多棱镜室140的底面上设置有用于判断墨盒100内的墨水的有无的多棱镜142。多棱镜142被嵌入到主体盒102的开口部中,并且能够从上述的检测部300的发光部对多棱镜142的底面入射光。[0041]第一墨水室110和第二墨水室130通过设置在分隔壁120的多处(在本实施例中为三处)的连通口 122相互连通。另外,第一墨水室110经由图右侧的连接通路、设置在连接通路的上游的墨水室(未图示)以及空气通路(未图示)等与主体盒102上表面的空气流入口 105连通。另外,多棱镜室140经由设置在多棱镜室140的底部左侧深处的吸引口143以及吸引通路(未图示)与主体盒102底面的墨水流出口 104连通。在这样的构造的墨盒100中,当墨水从墨水流出口 104向喷头24流出时,首先,上游侧未图示的墨水室内的墨水流尽,接着第一墨水室110内的墨水流尽,再接着第二墨水室130内的墨水流尽,之后多棱镜室140内的墨水流尽。
[0042]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墨盒100中,在多棱镜室140的吸引口 143的上方,从多棱镜室140的里侧的侧壁面(第一侧壁面144)突出设置有突部146。突部146被形成为与吸引口 143内径相同的大体圆管形状,并且在突部146的前端与多棱镜室140的跟前侧的侧壁面(由膜103构成的面)之间留有间隙。另外,突部146的一侧与多棱镜室140的左侧的侧壁面(第二侧壁面145)抵接,突部146不与第二侧壁面145抵接的那侧的侧面开口。另外,该突部146的开口部分被形成为从多棱镜室140的底面起的高度随着接近吸引口 143而变低。
[0043]C.多棱镜室内的墨水被吸引的情形:
[0044]图3是示出多棱镜室140内的墨水被吸引的情形的说明图。另外,在图3的左侧示出了从墨盒100的膜103侧观察多棱镜室140的内部的情形,在图3的右侧示出了从上方观察图3的左侧所示的多棱镜室140的内部的情形。
[0045]如图3的(a)所示,当在多棱镜室140内存在充足的墨水的状态下,多棱镜室140内的墨水从吸引口 143被吸出。当墨水被吸出导致多棱镜室140内的墨水的液面下降时,不久墨水液面变得低于吸引口的上端部。这里,在本实施例的墨盒100中,吸引口 143被设置在多棱镜室140的底部左侧(多棱镜室140的壁的边端处),并且,在吸引口 143的上方设置有突部146。因此,如图3的(b)所示,即使墨水面变得低于吸引口 143的上端部,也通过墨水附着在突部146上,来维持吸引口 143被墨水覆盖的状态。然后,通过在该状态下继续吸出墨水,如图3的(c)所示,能够吸引墨水直至墨水液面达到多棱镜室140的底面。
[0046]另外,在墨水液面达到多棱镜室140的底面的阶段,在多棱镜室140的壁的边端处残留有墨水(参照图3的(c))。在本实施例的墨盒100中,由于吸引口 143被设置在多棱镜室140的壁的边端处,因此在墨水液面达到多棱镜室140的底面之后,也能够从吸引口143吸引多棱镜室140的壁的边端处的墨水。
[0047]另外,如上面使用图2的(b)所述的那样,在突部146的前端和多棱镜室140的跟前侧的侧壁面(由膜103构成的面)之间留有间隙。因此,也可以从突部146的上方经由间隙使墨水流向吸引口 143,因此从吸引口 143进行的墨水的吸引变得容易。另外,如上面使用图2的(b)所述的那样,在本实施例的墨盒100中,吸引口 143被形成为圆形,并且突部146被形成为与吸引口 143内径相同的大体的圆管形状。由此,能够一体地形成吸引口143和突部146,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吸引口 143和突部146。
[0048]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墨盒100中,突部146的侧面的开口部分被形成为从多棱镜室140的底面起的高度随着接近吸引口 143而变低(参照图2的(b))。由此,开口部分向着吸引口 143而变窄,因此,通过作用于开口部分的毛细管力,能够使墨水向较窄的那侧(吸引口 143那侧)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墨水残留在多棱镜室140内的情况。
[0049]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墨盒100中,突部146的侧面的开口部分的从多棱镜室140的底面起的高度与多棱镜142上的光的反射位置之间的关系如下所述地被设定。以下,对该点进行补充说明。
[0050]图4是示出突部146的侧面的开口部分的从多棱镜室140的底面起的高度与多棱镜142上的光的反射位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在图4的左侧示出了从侧面观察多棱镜室140内的吸引口 143和突部146的情形,在图4的右侧示出了从侧面观察多棱镜142的情形。另外,在图4的右图中,使用虚线示出了从检测部300的发光部302入射到多棱镜142的光在检测位置上被反射之后射向受光部304的情形。
[0051]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墨盒100中,最接近吸引口 143的位置处的突部146的开口部分的从底面起的高度hi被设定为小于从底面到多棱镜142的光的反射位置处的高度h3。如果这样设定,则可以在使用多棱镜142检测为有墨水的期间维持吸引口 143被墨水覆盖的状态。其结果是,能够避免尽管在多棱镜142中检测为有墨水但无法吸引墨水的状况。
[0052]另外,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墨盒100中,离吸引口 143最远的位置处的突部146的开口部分的从底面起的高度h2被设定为大于从底面到多棱镜142的光的反射位置处的高度h3。由此,从液面高于光在多棱镜142上被反射的位置的阶段开始,就能够通过突部146保持墨水,实现吸引143被墨水覆盖的状态。因此,在残留有较多的墨水的状态下,能够避免由于墨盒100的往复运动而多棱镜室140内的液面摇摆、从而吸引口 143的一部分从液面中露出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从吸引口 143可靠地吸引墨水。
[0053]以上,对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所有的实施方式,而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例如,在本实施例的墨盒中,对吸引口 143被设置在多棱镜室140的由两个侧壁面(第一侧壁面144、第二侧壁面145)和底面构成的四个角部的位置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即使不是如上所述的多棱镜室140的四个角部的位置,只要至少是多棱镜室140的壁的边端处的位置(从多棱镜室140的底面竖立设置有侧壁面的位置),就能够与本实施例的墨盒同样地维持吸引口 143被墨水覆盖的状态。
[0054]符号说明
[0055]2印刷纸张
[0056]10喷墨式打印机
[0057]20 滑架
[0058]22滑架盒
[0059]24 喷头
[0060]30驱动机构
[0061]32正时带
[0062]34驱动马达
[0063]100 墨盒
[0064]102主体盒[0065]103 膜
[0066]104墨水流出口
[0067]105空气流入口
[0068]110第一墨水室
[0069]120分隔壁
[0070]122 连通口
[0071]130第二墨水室
[0072]140多棱镜室
[0073]142多棱镜
[0074]143 吸引口
[0075]144第一侧壁面
[0076]145第二侧壁面
[0077]146 突部
[0078]300检测部
[0079]302发光部
[0080]304受光部
【权利要求】
1.一种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器被安装到液体喷射装置上,并将其内部所容纳的液体供应给所述液体喷射装置,所述液体容器包括: 多棱镜室,所述多棱镜室被设置在所述液体容器内; 多棱镜,所述多棱镜被设置在所述多棱镜室的底面上;以及 吸引通路,所述吸引通路用于通过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吸引所述多棱镜室内的液体, 所述吸引通路朝向所述多棱镜室开口的吸引口被设置在从所述多棱镜室的底面竖立设置的第一侧壁面的角部上, 在所述吸引口的上方,从所述第一侧壁面突出设置有突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引口被设置在由所述多棱镜室的底面、所述第一侧壁面、以及第二侧壁面构成的角部的附近,其中,所述第二侧壁面与所述第一侧壁面邻接并从所述底面竖立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部以一侧与所述第二侧壁面抵接的状态被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第一侧壁面突出设置的所述突部的前端和第三侧壁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第三侧壁面在所述多棱镜室内与所述第一侧壁面相对地设置。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引口被形成为圆形, 所述突部被形成为与所述吸引口内径相同的圆管形状,并且被形成为不与所述第二侧壁面抵接的那侧的侧面开口的形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部的侧面的所述开口部分被形成为:所述开口部分的从所述底面起的高度随着接近所述吸引口而变低。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部的侧面的所述开口部分被设定为:所述开口部分的最接近所述吸引口的位置处的从所述底面起的高度小于从所述底面到所述多棱镜反射光的位置处的高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部的侧面的所述开口部分被设定为:所述开口部分的离所述吸引口最远的位置处的从所述底面起的高度大于从所述底面到所述多棱镜反射光的位置处的高度。
【文档编号】B41J2/175GK203391478SQ201320312133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31日
【发明者】野濑宏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