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卷筒纸支撑机构及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4754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卷筒纸支撑机构及打印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卷筒纸支撑机构,以及一种使用该卷筒纸支撑机构的打印机。



背景技术:

打印机通常包括打印机构和卷筒纸支撑机构,其中,卷筒纸支撑机构用于支撑打印用的卷筒纸,打印机构用于在卷筒纸表面进行打印。为了减少更换卷筒纸的次数,降低人力成本,往往使用大外径的卷筒纸,比如,外径为200mm~250mm的卷筒纸。由于卷筒纸的外径较大,卷筒纸较重,受惯性作用,在开始打印时,电机拖动卷筒纸由静止开始转动时的负载最大,容易出现电机带不动卷筒纸导致打印内容压缩的问题。

相关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卷筒纸支撑机构,如图1所示,卷筒纸支撑机构包括两个相对间隔设置的支架1′,在两个支架1′上分别设置第一长槽2′和第二长槽3′,第一缓冲辊4′的两端插入第一长槽2′中,第二缓冲辊5′的两端插入第二长槽3′中。在第一缓冲辊4′和第二缓冲辊5′与支架1′之间分别连接有弹簧6′。卷筒纸7′由支撑轴8′支撑在支架1′上,卷筒纸7′的前端绕过第一缓冲辊4′,由第一缓冲辊4′与第二缓冲辊5′之间穿出。当打印机构打印时拉动卷筒纸7′的前端,卷筒纸7′产生的惯性拉力向下挤压第一缓冲辊4′,向上抬升第二缓冲辊5′,使第一缓冲辊4′沿第一长槽2′的长度方向向下运动,第二缓冲辊5′沿第二长槽3′的长度方向向上运动,此时,弹簧6′施加在第一缓冲辊4′和第二缓冲辊5′上的弹性力与所述惯性力相作用,抵消或者减小了作用在卷筒纸上的瞬间拉力,因此,使卷筒纸7′运动变得平稳。

这种卷筒纸支撑机构工作时,需要先将支撑轴8′穿过卷筒纸7′的芯筒后放在支架1′上,然后再将卷筒纸7′的前端拉出,并绕过第一缓冲辊4′后由第一缓冲辊4′与第二缓冲辊5′之间穿出,因此,这种卷筒纸支撑机构存在着操作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便的卷筒纸支撑机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该卷筒纸支撑机构的打印机。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种卷筒纸支撑机构,包括用于支撑卷筒纸的纸仓及缓冲组件,沿纸张输出方向,所述缓冲组件设置在所述纸仓的出纸端,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缓冲件和弹性元件,其中,所述缓冲件与所述纸仓枢接,在所述弹性元件的作用下所述缓冲件始终具有进入纸张输出路径的运动趋势。

作为卷筒纸支撑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纸仓包括底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底壁用于支撑所述卷筒纸,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分别与所述底壁连接,并与所述卷筒纸的两个端面相对设置;

所述缓冲件包括缓冲板、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分别设置在所述缓冲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缓冲板通过所述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枢接。

作为卷筒纸支撑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的长度均沿所述缓冲板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缓冲板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弹性臂与所述缓冲板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弹性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缓冲板连接,其第二端悬空设置,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缓冲板连接,其第二端悬空设置。

作为卷筒纸支撑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

所述缓冲板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具有用于与纸张接触的抵接部。

作为卷筒纸支撑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沿纸张输出方向,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下游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所述第一插孔与所述第二插孔同轴设置;

所述缓冲件还包括第一插柱和第二插柱,所述第一插柱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臂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插柱与所述第一插孔插接配合,所述第二插柱设置在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插柱与所述第二插孔插接配合。

作为卷筒纸支撑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壁的截面形状为梯形、矩形或圆弧形。

作为卷筒纸支撑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缓冲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限定所述缓冲件转动角度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缓冲板的宽度方向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底壁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部插接配合的限位槽。

作为卷筒纸支撑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缓冲件包括两个所述限位部,两个所述限位部关于所述缓冲板的长度中心线对称设置,对应的,在所述底壁上设置两个所述限位槽。

作为卷筒纸支撑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缓冲件还包括挂钩,所述挂钩与所述缓冲板的宽度方向的一端连接,沿所述缓冲板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缓冲板的长度中心线上,在所述底壁上设置避让槽,所述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避让槽内,其一端与所述挂钩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底壁连接。

作为卷筒纸支撑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插柱和/或所述第二插柱的末端设置有倒角。

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打印机,包括如上所述的卷筒纸支撑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工作时将卷筒纸放入纸仓后引出卷筒纸的前端,由于缓冲件在弹性元件的作用下始终具有纸张输出路径的运动趋势,因此引出的纸张按压缓冲件,缓冲件张紧纸张,与相关技术中的卷筒纸支撑机构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卷筒纸支撑机构操作简便。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具有缓冲功能的卷筒纸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卷筒纸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卷筒纸支撑机构的纸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卷筒纸支撑机构的缓冲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卷筒纸支撑机构的打印机的结构剖面图。

图1中:

1′、支架;2′、第一长槽;3′、第二长槽;4′、第一缓冲辊;5′、第二缓冲辊;6′、弹簧;7′、卷筒纸;8′、支撑轴。

图2至5中:

1、框架;11、固定框架;12、可动框架;13、转轴;

2、纸仓;21、底壁;211、限位槽;212、避让槽;22、第一侧壁;221、第一插孔;23、第二侧壁;

3、打印机构;31、打印头;32、胶辊;

4、缓冲组件;41、缓冲件;411、缓冲板;412、第一弹性臂;413第二弹性臂;414、第一插柱;415、第二插柱;416、限位部;417、挂钩;418、抵接部;419、倒角;42、弹性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2至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卷筒纸支撑机构,包括用于支撑卷筒纸的纸仓2和缓冲组件4,沿纸张输出方向,缓冲组件4设置在纸仓2的出纸端,缓冲组件4包括缓冲件41和弹性元件42,其中,缓冲件41与纸仓2枢接,在弹性元件42的作用下缓冲件41始终具有进入纸张输出路径的运动趋势。

具体的,如图2所示,纸仓2包括底壁21、第一侧壁22和第二侧壁23,其中,底壁21用于支撑卷筒纸,第一侧壁22和第二侧壁23分别与底壁21连接,并与卷筒纸的两个端面相对设置,两个侧壁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卷筒纸的最大宽度。底壁21的截面形状可设置为梯形、矩形、圆弧形等形状。使用时,卷筒纸位于两个侧壁之间,由底壁21支撑,卷筒纸相对于底壁21滚动释放纸张。以下为叙述方便,将纸仓2的第一侧壁22和第二侧壁23之间的间距称为纸仓2的宽度。

缓冲件41与纸仓2的两个侧壁枢接,可以绕枢接轴线转动,具有初始位置,其中,当缓冲件41位于初始位置时,缓冲件41进入由底壁21支撑的卷筒纸的纸张的输出路径;弹性元件42的一端与缓冲件41连接,另一端与纸仓2连接,在弹性元件42的弹性力的作用下,缓冲件41始终具有向初始位置转动的运动趋势。具体的,缓冲件41包括缓冲板411、第一弹性臂412和第二弹性臂413,第一弹性臂412和第二弹性臂413分别设置在缓冲板4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缓冲板411通过第一弹性臂412、第二弹性臂413与第一侧壁22、第二侧壁23枢接。

如图3、图4所示,沿纸张输出方向,纸仓2的第一侧壁22和第二侧壁23的下游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插孔221和第二插孔(图中未示出),第一插孔221与第二插孔同轴设置。

缓冲板411的长度小于纸仓2的宽度,缓冲板411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具有用于与纸张接触的抵接部418;第一弹性臂412位于缓冲板411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第一弹性臂412的长度方向沿缓冲板411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一弹性臂412与缓冲板411的第一端间隔设定距离,第一弹性臂412的第一端与缓冲板411连接,第一弹性臂412的第二端悬空,优选地,第一弹性臂412的第一端与缓冲板411的抵接部418连接;第二弹性臂413位于缓冲板411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第二弹性臂413的长度方向沿缓冲板411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二弹性臂413与缓冲板411的第二端间隔设定距离,第二弹性臂413的第一端与缓冲板411连接,第二弹性臂413的第二端悬空,优选地,第二弹性臂413的第一端与缓冲板411的抵接部418连接。

缓冲件41还包括第一插柱414和第二插柱415,其中,第一插柱414设置在第一弹性臂412的第二端,向远离缓冲板411的方向延伸,第一插柱414与第一插孔221插接配合,即第一插柱414的外径与第一插孔221的内径相适配;第二插柱415设置在第二弹性臂413的第二端,与第一插柱414同轴,第二插柱415向远离缓冲板411的方向延伸,第二插柱415与第二插孔插接配合,即第二插柱415的外径与第二插孔的内径相适配。

安装缓冲件41时,相对按压缓冲件41的第一弹性臂412和第二弹性臂413,使两个弹性臂向缓冲板411方向靠拢,缓冲件41进入到纸仓2的两个侧壁之间,移动缓冲件41,当缓冲件41的第一插柱414和第二插柱415分别与第一侧壁上的第一插孔221以及第二侧壁23上的第二插孔对正时,第一弹性臂412和第二弹性臂413发生复位变形,使第一插柱414和第二插柱415分别插入第一侧壁上的第一插孔221以及第二侧壁23上的第二插孔内,此时缓冲件41可绕两个插孔的轴线转动;拆卸缓冲件41时,只需要相对按压缓冲件41的第一弹性臂412和第二弹性臂413,使两个弹性臂向缓冲板411方向靠拢,使第一插柱414和第二插柱415分别脱离第一侧壁22和第二侧壁23,即可将缓冲件41取下。

进一步地,缓冲件41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限定缓冲件41转动角度的限位部416,限位部416与缓冲板411的远离抵接部418的一端连接,在底壁21上对应地设置有限位槽211,限位部416与限位槽211插接,当缓冲件41绕第一插孔221的轴线转动时,限位部416与限位槽211的槽壁接触,以限制缓冲件41的转动范围。本实施例中,缓冲件41包括两个限位部416,两个限位部416关于缓冲板411的长度中心线对称设置;在纸仓2的底壁21上对应地设置有两个限位槽211,两个限位部416分别插在两个限位槽211内。

进一步地,缓冲件41还包括挂钩417,挂钩417与缓冲板411远离抵接部418的一端连接,沿缓冲板411的长度方向位于缓冲板411的长度中心线上;在底壁21上对应地设置有避让槽212,弹性元件42位于避让槽212内,一端与缓冲件41的挂钩417连接,另一端与底壁21连接。通过设置避让槽212,可使弹性元件42位于避让槽212内,避免因意外原因碰触弹性元件42。

进一步地,在第一插柱414和/或第二插柱415的末端分别设置有倒角419,以减小插柱末端体积,便于第一插柱414和第二插柱415分别插入第一插孔221和第二插孔内。

图5为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卷筒纸支撑机构的打印机的结构剖面图。如图5所示,打印机包括框架1、打印机构3、卷筒纸支撑机构,以及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

框架1包括固定框架11和可动框架12,其中,可动框架12的一端通过转轴13与固定框架11枢接,可以绕转轴13的轴线转动,相对于固定框架11打开或者闭合。

打印机构3用于在纸张上打印预先设定的内容。打印机构3包括打印头31和胶辊32,打印头31设置在固定框架11和可动框架12两者中的一个上,胶辊32设置在固定框架11和可动框架12两者中的另一个上,当可动框架12相对于固定框架11闭合时,打印头31与胶辊32相切配合,打印头31的打印线位于两者之间的相切位置上;当可动框架12相对于固定框架11打开时,打印头31与胶辊32分离。胶辊32还与打印机的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传动连接,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可以绕自身轴线转动,以驱动位于打印头31和胶辊32之间的纸张向下游输送,打印头31同时在纸张上进行打印。本实施例中,打印头31设置在固定框架11上,胶辊32设置在可动框架12上。

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图中未示出),电机固定安装在框架1上并与胶辊32传动连接,用于驱动胶辊32转动。

沿纸张输出方向,卷筒纸支撑机构位于打印机构3的上游,设置在固定框架11上,用于支撑打印用的卷筒纸。卷筒纸支撑机构的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同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安装纸张时,将可动框架12相对于固定框架11打开,此时,打印头31与胶辊32分离,缓冲件41在弹性元件42的弹性力的作用下进入纸张输出路径,将卷筒纸放置在纸仓2的底壁21上,拉出卷筒纸的前端,使纸张依次经过缓冲件41、打印头31,然后将可动框架12相对于固定框架11闭合,打印头31与胶辊32相切配合,将纸张夹持在两者之间,此时,纸张压迫缓冲件41,在弹性元件42的弹性力的作用下,缓冲件41的抵接部418将纸张张紧;打印机工作时,电机驱动胶辊32转动,向下游输送纸张,打印头31在纸张上进行打印,此时纸张压迫缓冲件41,在弹性元件3的弹性力的作用下,缓冲件41将纸张张紧。这样,在打印开始电机启动时,缓冲件能够提供缓冲从而降低电机的负载,当电机完成启动后,电机能够拖动大卷筒纸,因此避免了打印内容压缩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打印机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卷筒纸支撑机构,操作简便。

于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容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