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收纳墨带的色带盒。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收纳用于打印的墨带的色带盒。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色带盒具备被盒壳体支撑为旋转自如的色带卷筒以及卷取卷筒。在色带卷筒卷绕有墨带。卷取卷筒从色带卷筒拉出墨带且卷取在文字等的打印中使用过的墨带。在卷取卷筒的下端部设置有离合器弹簧。如果施加有使卷取卷筒向墨带的卷取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的外力,则离合器弹簧对卷取卷筒施加旋转荷载。由此,保持在墨带上施加有适当的张力的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62563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以往的色带盒中,例如存在用户按压墨带而使其松弛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以往的色带盒难以将松弛的状态的墨带恢复为施加有适当的张力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松弛的状态的墨带恢复为施加有适当的张力的状态的色带盒。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色带盒的特征在于,包括:箱状的盒壳体;墨带,收纳于所述盒壳体,所述墨带的一部分在设置于所述盒壳体的第一外壁的第一孔和设置于所述盒壳体的第二外壁的第二孔之间从所述盒壳体露出;圆筒状的第一卷筒,被所述盒壳体支撑为能够旋转,并卷绕有所述墨带的一端侧;圆筒状的第二卷筒,被所述盒壳体支撑为能够旋转,所述墨带的另一端侧与所述第二卷筒的第一部分连结;卡合部,设置于所述盒壳体;以及弹簧部件,卷绕于所述第二卷筒的与所述第一部分不同的第二部分,所述弹簧部件具有卷绕部和延伸设置部,所述卷绕部卷绕于所述第二部分,所述延伸设置部从所述卷绕部的第一端部延伸设置,并与所述卡合部卡合,所述卷绕部从所述第一端部向相反方向卷绕,所述相反方向是与所述第二卷筒卷取所述墨带时的卷取方向相对反向的方向,经由所述第二孔从所述第二卷筒侧拉出所述墨带时的第二拉出荷载比经由所述第一孔从所述第一卷筒侧拉出所述墨带时的第一拉出荷载小。
根据上述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色带盒,卷绕部从延伸设置有延伸设置部的第一端部向与卷取方向相对反向的方向卷绕于第二卷筒的第二部分。由此,卷绕部在第二卷筒向卷取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直径扩大,在第二卷筒向卷取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直径缩小。例如,当在垂直方向上对从盒壳体露出的第一孔和第二孔之间的墨带的面施加预定的大小的外力时,第二拉出荷载比第一拉出荷载小,因此第二卷筒向卷取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在该情况下,随着第二卷筒的卷取方向的相反方向的旋转,弹簧部件向卷取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在弹簧部件向卷取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时,卷绕部直径缩小,延伸设置部以与卡合部的接触部为支点而弹性变形。即,第二卷筒与延伸设置部的弹性变形相应地向卷取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因此,墨带通过预定的大小的外力从第二卷筒拉出并成为松弛的状态。并且,在墨带摆脱预定的大小的外力的情况下,弹性变形的延伸设置部通过弹力向原本的状态恢复,卷绕部的直径扩大。由此,第二卷筒向卷取方向旋转而卷取呈松弛状态的墨带,因此墨带恢复为施加有适当的张力的状态。因此,根据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色带盒,能够将松弛的状态的墨带恢复为施加有适当的张力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色带盒的特征在于,包括:箱状的盒壳体;墨带,收纳于所述盒壳体,所述墨带的一部分在设置于所述盒壳体的第一外壁的第一孔和设置于所述盒壳体的第二外壁的第二孔之间从所述盒壳体露出;圆筒状的第一卷筒,被所述盒壳体支撑为能够旋转,并卷绕有所述墨带的一端侧;圆筒状的第二卷筒,被所述盒壳体支撑为能够旋转,所述墨带的另一端侧与所述第二卷筒的第一部分连结;卡合部,设置于所述盒壳体;以及弹簧部件,卷绕于所述第二卷筒的与所述第一部分不同的第二部分,所述弹簧部件具有卷绕部和延伸设置部,所述卷绕部卷绕于所述第二部分,所述延伸设置部从所述卷绕部的第一端部延伸设置,并与所述卡合部卡合,所述卷绕部从所述第一端部向相反方向卷绕,所述相反方向是与所述第二卷筒卷取所述墨带时的卷取方向相对反向的方向,所述卡合部设置在比所述墨带全部被所述第二卷筒卷取时的墨带的最外周更远离所述第二卷筒的旋转中心的位置。根据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色带盒,能够起到与第一方式同样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色带盒的特征在于,包括:箱状的盒壳体;墨带,收纳于所述盒壳体,所述墨带的一部分在设置于所述盒壳体的第一外壁的第一孔和设置于所述盒壳体的第二外壁的第二孔之间从所述盒壳体露出;圆筒状的第一卷筒,被所述盒壳体支撑为能够旋转,并卷绕有所述墨带的一端侧;圆筒状的第二卷筒,被所述盒壳体支撑为能够旋转,所述墨带的另一端侧与所述第二卷筒的第一部分连结;卡合部,设置于所述盒壳体;以及弹簧部件,卷绕于所述第二卷筒的与所述第一部分不同的第二部分,所述弹簧部件具有卷绕部和延伸设置部,所述卷绕部卷绕于所述第二部分,所述延伸设置部从所述卷绕部的第一端部延伸设置,并与所述卡合部卡合,在对所述第二卷筒施加使其向卷取所述墨带的卷取方向旋转的外力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延伸设置部与所述卡合部的接触,所述卷绕部的直径扩大,而在对所述第二卷筒施加使其向所述卷取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的外力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延伸设置部与所述卡合部的接触,所述卷绕部直径缩小,并且所述延伸设置部弹性变形,经由所述第二孔从所述第二卷筒侧拉出所述墨带时的第二拉出荷载比经由所述第一孔从所述第一卷筒侧拉出所述墨带时的第一拉出荷载小。根据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色带盒,能够起到与第一方式同样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到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色带盒中,也可以是,所述延伸设置部从所述第一端部沿切线方向延伸设置。在该情况下,与延伸设置部从卷绕部的第一端部弯曲而延伸设置的情况相比,向与延伸设置部连接的卷绕部的第一端部施加的荷载较小。因此,弹性变形的弹簧部件容易通过弹力而恢复为原本的形状即延伸设置部从卷绕部的第一端部沿切线方向延伸设置的形状。因此,能够抑制由反复使用而引起的弹簧部件的变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到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色带盒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卷筒具备凸缘,该凸缘向从所述第二卷筒的旋转中心分离的方向延伸,并保持所卷取的所述墨带,所述凸缘的直径比所述墨带全部被所述第二卷筒卷取时的墨带的直径大,所述延伸设置部的一部分在与所述墨带相反一侧沿所述凸缘延伸且与所述凸缘接触。在该情况下,通过凸缘能够抑制弹簧部件与墨带接触而妨碍第二卷筒对墨带的卷取的情况。进而,凸缘通过与延伸设置部的一部分接触而能够抑制延伸设置部向凸缘侧的变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到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色带盒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端部位于比所述卷绕部中的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部靠所述凸缘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卷绕部中的延伸设置有延伸设置部的第一端部位于比第二端部靠凸缘侧的位置。由此,延伸设置部能够在不会较大地变形的情况下沿凸缘延伸。因此,能够抑制延伸设置部向凸缘侧的变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到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色带盒中,也可以是,所述延伸设置部具有卡定部,该卡定部从所述延伸设置部的末端部向与所述延伸设置部延伸的方向不同的预定方向延伸。在该情况下,卡定部能够抑制延伸设置部从卡合部脱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到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色带盒中,也可以是,所述预定方向是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卷筒的旋转中心反向的方向。在该情况下,卡定部能够在第二卷筒向卷取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的情况下抑制延伸设置部从卡合部脱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到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色带盒中,也可以是,所述卡定部能够在比所述卡合部更远离所述第二卷筒的旋转中心的位置上,在从所述卡合部分离的位置和与所述卡合部接触的位置之间移动。当在垂直方向上对从盒壳体露出的第一孔和第二孔之间的墨带的面施加预定的大小的外力时,通过延伸设置部的弹性变形,卡定部从与卡合部分离的位置向与卡合部接触的位置移动。在该情况下,墨带能够松弛直到卡定部移动到与卡合部接触的位置为止。因此,能够将更大地松弛的状态的墨带恢复为施加有适当的张力的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到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色带盒中,也可以是,所述卡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卷筒的旋转中心和所述第二卷筒的旋转中心之间,并且,设置在比将所述第一卷筒的旋转中心和所述第二卷筒的旋转中心连结的虚拟线靠所述墨带露出的一侧处,并且,设置在比所述墨带全部卷绕于所述第一卷筒时的墨带的最外周更远离所述第一卷筒的旋转中心的位置,并且,设置在比所述墨带全部被所述第二卷筒卷取时的墨带的最外周更远离所述第二卷筒的旋转中心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卷绕于第一卷筒的墨带以及被第二卷筒卷取的墨带与卡合部彼此干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到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色带盒,能够将松弛的状态的墨带恢复为施加有适当的张力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右前上方观察打印装置1的立体图。
图2是主体壳体11的俯视图。
图3是安装有管9以及色带盒100的主体壳体11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A-A线的矢向剖视图。
图5是检测用旋转轴71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打印装置1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7是从左后上方观察色带盒100的立体图。
图8是色带盒100的俯视图。
图9是色带盒100的仰视图。
图10是下壳体103的俯视图。
图11是上壳体102的仰视图。
图12是从下方观察卷取卷筒300以及离合器弹簧310的立体图。
图13是对墨带8施加外力F的情况的下壳体103的俯视图。
图14(A)、图14(B)是变形例中的上壳体102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图1的左下方、右上方、左上方、右下方、上方、下方分别定义为打印装置1的前方、后方、左方、右方、上方、下方。将图7的右上方、左下方、右下方、左上方、上方、下方分别定义为色带盒100的前方、后方、左方、右方、上方、下方。
(1.打印装置1的构造说明)
参照图1~图6来说明打印装置1。打印装置1是传送并打印作为筒状的打印介质的管9且切断打印后的管9的装置。如图1所示,打印装置1具备包括主体壳体11以及盖体12的机壳10。主体壳体11是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方体状的箱状部件。盖体12是配置于主体壳体11的上侧的板状部件。盖体12的后端部能够旋转地支撑于主体壳体11的后上端部。锁定机构13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前上端部。锁定机构13与相对于主体壳体11关闭的盖体12的前端部卡定,限制盖体12的敞开。
在盖体12相对于主体壳体11关闭的情况下(参照图1),盖体12覆盖安装面11A(参照图2)。安装面11A是主体壳体11的上表面。用户在打开盖体12的情况下,操作锁定机构13来解除盖体12的卡定,使盖体12从锁定机构13向上侧转动。在盖体12相对于主体壳体11打开的情况下,安装面11A向上方露出。
在盖体12的上表面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安装有键盘7。键盘7包括具有多个键的操作部7A以及显示包含各种信息的画面的显示部7B。用户能够通过操作操作部7A而在显示部7B所显示的画面上编辑向管9打印的字符。字符包括文字、图形以及符号等。在键盘7内的基板(省略图示)连接有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线缆79。USB线缆79从键盘7的右侧面向右方拉出。
在机壳10的侧面设置有操作部17、管插入口15以及管排出口16(参照图2)。操作部17是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前表面右侧的包括电源按钮以及开始按钮的多个操作按钮。管插入口15是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右表面的后侧上部的用于将管9引导至机壳10内部的开口。管排出口16是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左表面的后侧上部的用于将管9排出至机壳10外部的开口。管排出口16位于比管插入口15稍靠前侧的位置。
如图2所示,在安装面11A设置有色带安装部30以及管安装部40等。色带安装部30是能够拆装色带盒100的部位。色带安装部30是以在俯视视角下比色带盒100稍大的开口形状形成的向上方开口的凹部。色带安装部30的后部在前后方向上与后述的管安装部40连通。本例的色带安装部30设置于安装面11A的左部且管安装部40的前侧。用户以色带盒100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各方向与打印装置1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各方向一致的方式将色带盒100从上方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
在色带安装部30的内部设置有定位销31、32、支撑销33、34以及支撑部35。定位销31、32以及支撑销33、34都是从色带安装部30的底面30A向上方延伸的圆柱状的轴体。定位销31、32以及支撑销33、34的上端部都位于相同的上下方向位置(即高度位置)。定位销31、32彼此直径相同。支撑销33、34彼此直径相同且直径比定位销31、32小。
定位销31、32设置在与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的色带盒100的定位孔121、122(参照图9)各自对应的位置。支撑销33、34设置在与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的色带盒100的销孔123、124(参照图9)各自对应的位置。在本例中,定位销31以及支撑销33分别设置于后述的检测用旋转轴71的右后侧以及右前侧且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彼此并列。定位销32以及支撑销34分别设置于后述的色带卷取轴63的左前侧以及左后侧且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彼此并列。定位销32以及支撑销34的前后方向距离比定位销31以及支撑销33的前后方向距离稍大。
支撑部35是从底面30A向上方突出的台阶部。支撑部35的上端面位于与定位销31、32以及支撑销33、34的各上端部相同的上下方向位置(即高度位置)。支撑部35设置在与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的色带盒100的前侧凹部125(参照图9)对应的位置。在本例中,支撑部35设置在与打印头61在前后方向上并列的位置且在将定位销32以及支撑销33连结的线上。支撑部35的上端面是在俯视视角下与前侧凹部125对应的形状的平面。
管安装部40是能够拆装管9的部位。管安装部40是从管插入口15延伸到管排出口16的右侧附近的向上方开口的槽部。由于管排出口16位于比管插入口15稍靠前侧的位置,因此管安装部40稍向左前侧倾斜并沿大致左右方向延伸。将管安装部40从管插入口15向管排出口16延伸的方向称为管传送方向。用户以使管9从管插入口15延伸到管排出口16的方式将管9沿管传送方向安装于管安装部40。
参照图2~图5来说明控制基板19、打印机构60、传送量检测部70、标志检测部80以及切断机构90。控制基板19是执行对打印装置1的动作控制的基板。如图2所示,本例的控制基板19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内部的右后部且与USB连接部18(参照图6)连接。USB连接部18从形成于机壳10(参照图1)的右表面下部的插头容纳部10A(参照图1)向主体壳体11的外部露出。从键盘7拉出的USB线缆79(参照图1)经由插头容纳部10A而与USB连接部18连接。
打印机构60包括打印头61、可动传送辊62、色带卷取轴63、传送电动机64(参照图6)等。打印头61以及色带卷取轴63分别从底面30A向上方竖立设置。打印头61以及色带卷取轴63延伸到比定位销31、32、支撑销33、34以及支撑部35靠上方处。
打印头61是具备发热体(未图示)的热敏头。打印头61设置在与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的色带盒100的头插入部109(参照图7)对应的位置。在本例中,打印头61设置在色带安装部30的后部的大致中央。
色带卷取轴63是能够与后述的色带盒100的卷取卷筒300(参照图4)一起旋转的轴。在色带卷取轴63的外周面设置有多个突出片63A(参照图4),该多个突出片63A以色带卷取轴63的轴线为中心呈放射状且等间隔地配置。各突出片63A从色带卷取轴63的外周面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且从色带卷取轴63的上端部附近向下方延伸。色带卷取轴63设置在与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的色带盒100的第一支撑孔111(参照图7)对应的位置。在本例中,色带卷取轴63位于在色带安装部30的左部比支撑销34靠前方且比定位销32靠后方的位置。
可动传送辊62是与打印头61相对并能够旋转的辊。可动传送辊62配置于色带安装部30的后方,能够随着盖体12(参照图1)的开闭而移动至退避位置和工作位置。在可动传送辊62位于退避位置的情况下,可动传送辊62配置于管安装部40的后方,与打印头61分离(参照图2)。在可动传送辊62位于工作位置的情况下,可动传送辊62的一部分配置于管安装部40的内侧,靠近打印头61(参照图3)。
传送电动机64是对可动传送辊62以及色带卷取轴63进行旋转驱动的电动机。如图4所示,在色带卷取轴63的下端附近设置有能够以色带卷取轴63为中心旋转的圆盘状的齿轮65。齿轮65经由单向离合器66而与固定在色带卷取轴63周围的固定部件67连结。单向离合器66通过离合器弹簧的弹力而使色带卷取轴63稳定地旋转,并且限制色带卷取轴63向预定的卷取方向(在本例中是俯视逆时针方向)的相反方向(在下文中是反向旋转方向)旋转。
传送电动机64通过使齿轮65向俯视逆时针方向旋转,经由单向离合器66以及固定部件67而使色带卷取轴63向卷取方向旋转。随着传送电动机64使齿轮65旋转,经由与齿轮65联动的齿轮组(未图示),可动传送辊62(参照图2)向俯视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可动传送辊62以及色带卷取轴63同步地旋转。
传送量检测部70是用于检测打印动作时的墨带8的传送量的部件。如图4所示,传送量检测部70包括检测用旋转轴71、检测板72以及传感器73。检测用旋转轴71从底面30A向上方竖立设置(参照图2)。检测用旋转轴71延伸到比定位销31、32、支撑销33、34以及支撑部35靠上方处。检测用旋转轴71的上端部位于比打印头61以及色带卷取轴63的各上端部靠下方处。检测用旋转轴71是能够与后述的色带盒100的色带卷筒200一起旋转的轴。
如图2所示,检测用旋转轴71设置在与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的色带盒100的第二支撑孔112(参照图9)对应的位置。在本例中,检测用旋转轴71位于在色带安装部30的右部比定位销31靠前侧且比支撑销33靠后侧的位置。检测用旋转轴71的轴线位于比色带卷取轴63的轴线稍靠前侧的位置。
如图4以及图5所示,检测用旋转轴71具有多个突出片71A、圆筒部71B以及检测板72。圆筒部71B是设置在检测用旋转轴71的周围且能够与检测用旋转轴71一起旋转的圆筒状的部件。多个突出片71A设置于圆筒部71B的外周面且以检测用旋转轴71的轴线为中心呈放射状且等间隔地配置。各突出片71A从圆筒部71B的外周面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且从圆筒部71B的上端部附近向下方延伸。
检测板72是从圆筒部71B的下端附近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圆盘状。检测板72的俯视中心与检测用旋转轴71的轴线一致。在检测板72设置有多个检测孔72A。多个检测孔72A是呈放射状且等间隔地配置在检测板72的俯视中心的周围的将检测板72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孔。
传感器73是具有发光部73A以及受光部73B的透射式光电传感器。发光部73A以及受光部73B相对配置于隔着检测板72的上下两侧。CPU41(参照图6)在打印动作时使光从发光部73A向受光部73B照射。如果从发光部73A照射的光穿过多个检测孔72A中的任一个,则由受光部73B受光。这时,传感器73将接通(ON)信号输出至CPU41。另一方面,如果从发光部73A照射的光被检测板72反射,则不由受光部73B受光。这时,传感器73将断开(OFF)信号输出至CPU41。另外,传感器73也可以是能够检测被检测板72反射的光的反射式光电传感器。
标志检测部80是用于检测色带盒100的种类标志部190(参照图9)的部件。如图2所示,标志检测部80具有设置在未图示的基板上的五个检测开关81。各检测开关81是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前进或后退的机械式开关。五个检测开关81能够分别经由形成于支撑部35的上端面的孔而沿上下方向移动。五个检测开关81设置在与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的色带盒100的标志部191~195(参照图9)各自对应的位置。在本例中,四个检测开关81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并列地配置。在这四个检测开关81中从左起第二个检测开关81的后侧配置有剩余的一个检测开关81。
各检测开关81被未图示的弹簧向上方施力。未施加外力的检测开关81通过未图示的弹簧的作用力而位于从支撑部35移动至上方的基准位置。标志检测部80将与位于基准位置的检测开关81对应的断开信号输出至后述的CPU41(参照图6)。另一方面,如果检测开关81被从上方按压,则移动到位于比基准位置靠下方的位置的下压位置。标志检测部80将与位于下压位置的检测开关81对应的接通信号输出至CPU41。将五个检测开关81的接通信号以及断开信号的组合称为种类检测模式。
切断机构90是执行管9的切断动作的机构。如图2所示,切断机构90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管安装部40的左端部附近。即,切断机构90位于比打印头61靠管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处。切断机构90包括承接台91、切断刃92以及切断电动机93(参照图6)。承接台91设置于管安装部40的左端部前方,具有长方体形状。切断刃92隔着管安装部40从后方与承接台91相对。切断电动机93通过使切断刃92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而使切断刃92相对于承接台91接近或者分离。
参照图6来说明打印装置1的电结构。控制基板19具备CPU41、ROM42、RAM44、闪存器45以及输入输出接口49等,它们经由数据总线而连接。ROM42储存供CPU41执行包括打印动作在内的各种控制的程序。RAM44暂时地储存各种数据。闪存器45储存规定与种类检测模式对应的色带种类的表。色带种类例如是容纳于色带盒100的墨带8的颜色以及宽度。
打印装置1具有电源部48。电源部48与安装在主体壳体11内的电池(未图示)连接或者经由电线与外部电源(未图示)连接,将电源供给至控制基板19。操作部17、USB连接部18、驱动电路51~53、传感器73、标志检测部80分别与输入输出接口49连接。USB连接部18经由USB线缆79(参照图1)与键盘7连接。CPU41受理经由操作部17输入的各种信息。CPU41受理经由操作部7A(参照图1)输入的各种指示且对显示部7B的画面进行显示控制。CPU41受理从传感器73输出的接通/断开信号以及从标志检测部80输出的种类检测模式。
驱动电路51~53分别与打印头61、传送电动机64以及切断电动机93连接。CPU41通过向驱动电路51发送控制信号,对打印头61进行驱动控制。CPU41通过向驱动电路52发送脉冲信号,对传送电动机64进行驱动控制。CPU41通过向驱动电路53发送控制信号,对切断电动机93进行驱动控制。
(2.色带盒100的构造说明)
参照图7~图12来说明色带盒100。图7~图10例示未在打印动作中使用的初始状态的色带盒100。在初始状态的色带盒100中,墨带8完全未使用。在色带卷筒200卷绕有预定确定的上限量的墨带8。在卷取卷筒300未卷绕墨带8(上述的图4也是同样的)。
如图7~图9所示,色带盒100具有容纳墨带8的壳体101。壳体101的形状是在左右方向上较长且在上下方向上较短的箱状。壳体101由下壳体103和组装于下壳体103的上侧的上壳体102构成。上壳体102的上表面以及下壳体103的下表面分别是壳体101的上表面104以及下表面105。上表面104以及下表面105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相对且在俯视视角下是大致同一形状。另外,通过壳体101的左右方向中心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虚拟线是中心线C1。通过壳体101的前后方向中心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虚拟线是中心线C2。
壳体101的侧面106在上下方向上将上表面104和下表面105连结且沿上表面104以及下表面105的各外缘部延伸。侧面106包括前表面106A、右表面106B、左表面106C、头周面106D以及连接面106E、106F。前表面106A沿左右方向延伸。右表面106B以及左表面106C分别从前表面106A的右端部以及左端部平行地向后方延伸。右表面106B以及左表面106C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并列地配置且各自的前后方向长度大致相等。
头周面106D是侧面106中在俯视视角下跨越中心线C1而设置的从壳体101的后端侧向前方凹陷的部位。连接面106E从头周面106D的右后端部向右前方延伸,与右表面106B的后端部连接。连接面106F从头周面106D的左后端部向左前方延伸,与左表面106C的后端部连接。连接面106E的延伸方向长度比连接面106F的延伸方向长度长。
被头周面106D包围的内侧区域是头插入部109。头插入部109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壳体101且向壳体101的后方开口。头插入部109在俯视视角下是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形状且跨越中心线C1而沿左右方向延伸。头插入部109的左右方向中心位于比中心线C1稍靠左侧的位置。
在壳体101中位于头插入部109的右侧的部位是第一引导部107。第一引导部107是由头周面106D的右表面和连接面106E包围的俯视三角形形状。在第一引导部107的左后端部设置有与头插入部109连通的开口即色带出口107A。墨带8经由色带出口107A从壳体101内部向外部传送。在壳体101中位于头插入部109的左侧的部位是第二引导部108。第二引导部108是由头周面106D的左表面和连接面106F包围的俯视三角形形状。在第二引导部108的右后端部设置有与头插入部109连通的开口即色带入口108A。墨带8经由色带入口108A从壳体101外部向内部传送。即,墨带8的一部分在色带出口107A和色带入口108A之间从壳体101露出。
在壳体101设置有对卷取卷筒300进行旋转支撑的第一支撑孔111和对色带卷筒200进行旋转支撑的第二支撑孔112(参照图9)。第一支撑孔111设置于壳体101的左部,并位于比第二引导部108靠前方且比后述的前侧凹部125靠后方的位置。第一支撑孔111由上孔111A和下孔111B构成,所述上孔111A是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上壳体102的圆孔(参照图8),所述下孔111B是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下壳体103的圆孔(参照图9)。上孔111A以及下孔111B是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并列地配置的直径相同的孔。将通过由第一支撑孔111支撑的卷取卷筒300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线称为轴线J。
第二支撑孔112设置于壳体101的右部,并位于比第一引导部107靠前方且比前侧凹部125靠后方的位置。第二支撑孔112是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下壳体103的圆孔。将通过由第二支撑孔112支撑的色带卷筒200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线称为轴线P。轴线P、J位于比中心线C2靠前方的位置。轴线P位于比轴线J靠前方的位置。
如图9所示,在下壳体103设置有定位孔121、122、销孔123、124以及前侧凹部125。定位孔121、122、销孔123、124都是从下表面105向上方凹陷的凹部。定位孔121、122以及销孔123、124的各上端部位于在壳体101中预定确定的上下方向位置即高度基准位置。高度基准位置位于从壳体101的上下方向中心向下方规定距离的位置。规定距离与壳体101的上下方向长度(即壳体101的厚度)无关而是恒定的。
在本例中,定位孔121以及销孔123分别设置于第二支撑孔112的右后侧以及右前侧且彼此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并列。定位孔121以及销孔123都位于右表面106B的附近。定位孔122以及销孔124分别设置于下孔111B的左前侧以及左后侧且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彼此并列。定位孔122以及销孔124都位于左表面106C的附近。定位孔122以及销孔123位于比中心线C2靠后方的位置。定位孔121以及销孔124位于比中心线C2靠后方的位置。定位孔122以及销孔124的前后方向距离比定位孔121以及销孔123的前后方向距离大。
定位孔121的下部具有圆形的开口形状。定位孔121的下部的开口宽度比定位销31(参照图2)的轴径稍大。作为定位孔121的上部的卡定部121A是被位于高度基准位置的顶面(未图示)封闭的向下方开口的圆孔。卡定部121A的开口宽度比定位孔121的下部的直径小,并与定位销31的轴径相同。
定位孔122的下部与定位孔121的下部同样地具有圆形的开口形状。定位孔122的下部的开口宽度比定位销32(参照图2)的轴径稍大。作为定位孔122的上部的卡定部122A是被位于高度基准位置的顶面(未图示)封闭的向下方开口的孔。卡定部122A是向右后方向以及左前方向延伸的长孔。卡定部122A的最小开口宽度(即卡定部122A的短边方向长度)与定位销32的轴径相同。在卡定部122A的长度方向的延长线上配置有卡定部121A。将卡定部121A、122A的各中心连结的虚拟直线是连结线C3。连结线C3与卡定部122A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轴线J位于比连结线C3靠左方的位置。轴线P位于比连结线C3靠右方的位置。
销孔123、124是各自的上端部被位于高度基准位置的顶面(未图示)封闭的向下方开口的圆孔。销孔123、124的开口宽度分别比支撑销33、34的轴径稍大。销孔123、124的开口宽度彼此相同且比定位孔121、122的各下部的开口宽度小。
前侧凹部125是从下表面105向上方凹陷的台阶部。前侧凹部125的上端面位于高度基准位置。本例的前侧凹部125位于在前后方向上与头插入部109并列的位置且位于将定位孔122以及销孔123连结的线上。详细地说,前侧凹部125设置于下壳体103的前端部并跨越中心线C1而沿左右方向延伸。前侧凹部125的左端部位于在左右方向上与头插入部109的左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前侧凹部125的右端部位于在左右方向上比头插入部109的右端部稍靠右方的位置。前侧凹部125的左右方向中心位于比中心线C1稍靠左方的位置。前侧凹部125在仰视视角下沿中心线C1向后方延伸。前侧凹部125的后端部位于在前后方向上与销孔123大致相同位置。
在前侧凹部125的上端面设置有示出色带种类的种类标志部190。连结轴线J、P的虚拟直线是连结线C4。种类标志部190位于比连结线C4靠前侧处且在前后方向上与头周面106D并列。本例的种类标志部190包括五个标志部191~195。标志部191~194沿前表面106A在左右方向上并列地配置。标志部195配置于在标志部191~194中从左起第二个标志部193的后侧。各标志部191~195以与色带盒100的色带种类相对应的模式由面部或者孔部中的任一个构成。在本例中,标志部191~193、195是孔部,标志部194是面部。
如图4以及图10所示,墨带8以其宽度方向(短边方向)与上下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容纳在壳体101内。在壳体101的内部设置有色带卷筒200以及卷取卷筒300。墨带8以其宽度方向与上下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经由预定的传送路径(在下文中是色带传送路径)从色带卷筒200传送到卷取卷筒300。将沿色带传送路径传送墨带8的方向称为色带传送方向。色带卷筒200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部件,并卷绕有墨带8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即色带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卷取卷筒300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部件,并连结有墨带8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即色带传送方向的下游侧)。
在色带卷筒200的内部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安装孔200A。色带卷筒200的外周面是卷绕有未使用的墨带8的供给面200B。详细地说,以在墨带8所具有的两面中使涂敷有墨水的墨水面处于内侧的方式在供给面200B卷绕未使用的墨带8。在色带卷筒200中,能够将上限量的墨带8卷绕于供给面200B。在下文的说明中,将卷绕于供给面200B的状态的墨带8称为第一色带卷8A。第一色带卷8A的外径在供给面200B卷绕有上限量的墨带8的状态下达到最大值。将卷绕于色带卷筒200的上限量的墨带8称为最大径的第一色带卷8A。
在色带卷筒200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分别设置有突出部200C、200D。突出部200C比供给面200B更向上方突出。突出部200D比供给面200B更向下方突出。在上壳体102的内表面102A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二支撑孔112相对的支撑部140(参照图11)。突出部200C从下方安装于支撑部140,由支撑部140旋转支撑。突出部200D从上方嵌入于第二支撑孔112,由第二支撑孔112旋转支撑。即,色带卷筒200被第二支撑孔112以及支撑部140支撑为旋转自如。因此,轴线P在俯视视角下与第二支撑孔112的中心大致一致。
在安装孔200A的上部安装有卷绕了离合器弹簧280的圆筒状的旋转部件290。离合器弹簧280的端部与支撑部140卡定。旋转部件290能够与色带卷筒200一起旋转。在色带卷筒200向预定的拉出方向(在本例中是俯视顺时针方向,参照图10的箭头R3)旋转的情况下,离合器弹簧280的直径扩大,因此经由旋转部件290施加于色带卷筒200的旋转荷载相对较小。旋转荷载是以阻碍部件的旋转的方式作用的荷载。旋转荷载对色带卷筒200施加转矩。转矩不随第一色带卷8A的外径的大小而变化,而是稳定地产生。
另一方面,在色带卷筒200向拉出方向的相反方向(参照图10的箭头R4)旋转的情况下,离合器弹簧280的直径缩小,因此经由旋转部件290施加于色带卷筒200的旋转荷载相对较大。即,旋转部件290通过离合器弹簧280的弹力,使色带卷筒200向拉出方向稳定地旋转,并且限制色带卷筒200向拉出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
卷取卷筒300具有主体部301、多个卡合突起302、上支撑板303、下支撑板304等。主体部301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体。在主体部301的内部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安装孔300A。多个卡合突起302分别从主体部301的内周面向轴线J突出。多个卡合突起302以轴线J为中心呈放射状且等间隔地配置。
主体部301的外周面是卷绕有使用完毕的墨带8的卷取面300B。详细地说,以使墨带8所具有的两面中墨水面处于外侧的方式将使用完毕的墨带8沿卷取方向(箭头R1方向)卷绕于卷取面300B。在卷取卷筒300中,能够将上限量的墨带8卷绕于卷取面300B。在下文的说明中,将卷绕于卷取面300B的状态的墨带8称为第二色带卷8B(参照图3)。第二色带卷8B的外径在卷取面300B卷绕有上限量的墨带8的状态下达到最大值。将卷绕于卷取卷筒300的上限量的墨带8称为最大径的第二色带卷8B。
上支撑板303是从主体部301的上端附近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圆盘状。下支撑板304具有从主体部301的下端附近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圆盘形状。上支撑板303以及下支撑板304是在上下方向上相对配置的直径相同的板状部件。上支撑板303和下支撑板304的上下方向距离比墨带8的宽度方向长度稍大。由此,第二色带卷8B保持在上支撑板303和下支撑板304之间。由上支撑板303、下支撑板304以及卷取面300B包围的区域是能够容纳第二色带卷8B的容纳部305。容纳部305的外径(即上支撑板303以及下支撑板304各自的外径)比最大径的第二色带卷8B的外径大。
在本例中,上支撑板303位于比供给面200B靠上侧的位置。下支撑板304位于比供给面200B靠下侧的位置。上支撑板303以及下支撑板304的各右端部位于中心线C1和色带卷筒200之间。即,容纳部305从左侧靠近供给面200B。在预定量以上的墨带8卷绕于供给面200B的情况下,第一色带卷8A的一部分从右侧进入到容纳部305中。换句话说,在第一色带卷8A的半径超过从轴线P到容纳部305的距离的情况下,第一色带卷8A的一部分配置在容纳部305内。
这样一来,在第一色带卷8A的外径比预定长度大的情况下,第一色带卷8A的一部分容纳于容纳部305。由于能够将色带卷筒200和卷取卷筒300配置在更近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壳体101更小型化。另外,随着墨带8的传送,第二色带卷8B的外径增加,并且第一色带卷8A的外径减少。因此,能够抑制第一色带卷8A以及第二色带卷8B彼此干扰。
在卷取卷筒300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分别设置有突出部300C、300D。突出部300C比上支撑板303更向上方突出。突出部300D比下支撑板304更向下方突出。突出部300C从下方嵌入于上孔111A,由上孔111A旋转支撑。突出部300D从上方嵌入于下孔111B,由下孔111B旋转支撑。即,卷取卷筒300被第一支撑孔111支撑为旋转自如。因此,轴线J在俯视视角下与第一支撑孔111的中心大致一致。
如图10以及图12所示,在下支撑板304的下侧设置有金属制的离合器弹簧310。离合器弹簧310是用于将松弛状态的墨带8恢复成被施加有适当的张力的状态的弹簧部件。离合器弹簧310具有螺旋状的卷绕部311和从卷绕部311的上端部311A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312。
卷绕部311从卷绕部311的上端部311A向与卷取方向相对反向的方向(即反向旋转方向,箭头R2方向)延伸到卷绕部311的下端部311B且在突出部300D的外周面卷绕有多周(在本例中是三周)。上端部311A与下支撑板304的下表面304A接触。下端部311B位于比上端部311A靠下侧(即远离下支撑板304的方向)处。延伸设置部312从上端部311A沿下支撑板304在切线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到头周面106D的附近(即在俯视视角下比后述的卡合部150更远离轴线J的位置)。延伸设置部312中的从上端部311A到比下支撑板304的外径缘靠内侧处的部位与下表面304A接触。延伸设置部312的末端部312A附近与设置于壳体101的后述的卡合部150卡合。延伸设置部312具有卡定部313,该卡定部313从末端部312A向相对于上端部311A与轴线J相反的方向延伸。卡定部313抑制离合器弹簧310从后述的卡合部150向延伸设置部312延伸的方向脱离。
在卷取卷筒300向卷取方向(箭头R1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卷绕部311直径扩大,因此施加于卷取卷筒300的旋转荷载相对较小。另一方面,由于在卷取卷筒300向反向旋转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卷绕部311直径缩小,因此施加于卷取卷筒300的旋转荷载相对较大。即,离合器弹簧310通过弹力而使卷取卷筒300向卷取方向稳定地旋转,并且限制卷取卷筒300向反向旋转方向旋转。
如图10所示,在壳体101的内部设置有卡合部150以及多个弯曲部131~137。卡合部150是用于限制离合器弹簧310向卷取方向以及反向旋转方向移动的部件。卡合部150在俯视视角下设置在中心线C1和头周面106D附近。即,卡合部150在俯视视角下设置在轴线J和轴线P之间且比连结线C4靠后方处。从上端部311A到卡合部150的距离比从上端部311A到末端部312A的长度小且比从末端部312A到卡合部150的距离大。即,卡合部150在俯视视角下设置在上端部311A和末端部312A之间的靠近末端部312A的位置。从轴线P到卡合部150的距离比最大径的第一色带卷8A的半径大。即,卡合部150在俯视视角下设置在比最大径的第一色带卷8A的最外周更远离轴线P的位置。从轴线J到卡合部150的距离比最大径的第二色带卷8B的半径大。即,卡合部150在俯视视角下设置在比最大径的第二色带卷8B的最外周更远离轴线J的位置。卡合部150具有第一卡合部151和第二卡合部152。
第一卡合部151在头周面106D的附近且在中心线C1的稍左侧竖立设置于下壳体103的内表面103A。第一卡合部151是向右前方以及上方延伸的板状部件。第二卡合部152在从第一卡合部151向右前方稍微分离的位置竖立设置于内表面103A。第二卡合部152是向右前方以及上方延伸的板状部件。第一卡合部151和第二卡合部152隔着延伸设置部312彼此相对。在下文中,将第一卡合部151以及第二卡合部152的彼此相对的面分别称为第一相对面151A以及第二相对面152A。
第一卡合部151通过延伸设置部312与第一相对面151A的接触,限制延伸设置部312向卷取方向的移动。另一方面,第二卡合部152通过延伸设置部312与第二相对面152A的接触,限制延伸设置部312向反向旋转方向的移动。
弯曲部131~137是用于设定色带传送路径的部件且是用于使色带传送路径曲折的部件。各弯曲部131~137竖立设置于内表面103A并向上方延伸到上壳体102。弯曲部131、132、136是固定于下壳体103的圆柱体。详细地说,弯曲部131、132、136与下壳体103一体地形成。弯曲部133~135、137是能够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为中心而旋转的圆筒状的旋转体。
弯曲部131~134设置于壳体101的右后部。弯曲部131在俯视视角下位于第二支撑孔112(参照图9)的右后侧。定位孔121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弯曲部131和色带卷筒200之间。弯曲部131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定位孔121和色带卷筒200之间。弯曲部131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头周面106D和色带卷筒200之间。从轴线P到弯曲部131的距离比最大径的第一色带卷8A的半径大。弯曲部132~134位于第一引导部107。弯曲部132位于弯曲部131的左后侧。弯曲部133位于弯曲部132的左侧。弯曲部134位于弯曲部133的左后侧且第一引导部107的左后部。
弯曲部135~137设置于壳体101的左后部。弯曲部135~137位于第二引导部108。弯曲部137位于第一支撑孔111(参照图8)的左后侧。从轴线J到弯曲部137的距离比最大径的第二色带卷8B(参照图3)的半径大。弯曲部136位于弯曲部137的左后侧。弯曲部135位于弯曲部136的右后侧且位于第二引导部108的右后部。
如图8以及图11所示,在上壳体102中的支撑部140的周围设置有窗口部160以及至少一个弹性体180。窗口部160是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上壳体102且以支撑部140为中心沿半径方向延伸的长孔。本例的窗口部160从支撑部140的后侧向后方延伸。窗口部160的后端部在俯视视角下位于最大径的第一色带卷8A的外侧。用户能够通过经由窗口部160目视确认第一色带卷8A的外径位置而认识到未使用的墨带8的剩余量。
各弹性体180是设置于内表面102A的板状海绵。各弹性体180以支撑部140为中心沿半径方向延伸。各弹性体180在俯视视角下从支撑部140的外缘延伸到最大径的第一色带卷8A的外侧。如图4所示,各弹性体180在壳体101的内部从上方与第一色带卷8A弹性接触。即,各弹性体180与第一色带卷8A的上表面上的半径方向整体面接触,对第一色带卷8A向下方施力。在本例中,两个弹性体180配置于支撑部140的前侧以及右后侧。各弹性体180都是形成为4mm厚的扇形的相同的板状海绵,并通过未图示的双面胶带而粘贴于内表面102A。在各弹性体180与第一色带卷8A弹性接触的状态下,各弹性体180的厚度是2mm左右。
(3.打印装置1以及色带盒100的动作方式)
参照图2~图4、图9以及图10来说明打印装置1以及色带盒100的动作方式。在打印装置1中,随着盖体12被打开,可动传送辊62移动至退避位置。如果将色带盒100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则打印头61插入于头插入部109。色带卷取轴63经由下孔111B插入于卷取卷筒300的安装孔300A。多个突出片63A与多个卡合突起302卡合。检测用旋转轴71经由第二支撑孔112插入于色带卷筒200的安装孔200A。与多个突出片63A同样地,多个突出片71A在安装孔200A内与色带卷筒200卡合。
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的色带盒100如下所述地定位在色带安装部30中的适当的位置。定位销31、32以及支撑销33、34分别插入于定位孔121、122以及销孔123、124。支撑销33的上端部与销孔123的顶面接触,定位色带盒100的上下方向。支撑销34的上端部与销孔124的顶面接触,定位色带盒100的上下方向。定位销31的上端部紧密地嵌入于卡定部121A,定位色带盒100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各方向。定位销32的上端部紧密地嵌入于卡定部122A,定位色带盒100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各方向。支撑部35从下方支撑前侧凹部125,定位色带盒100的上下方向。
如果前侧凹部125被支撑部35支撑,则五个检测开关81被种类标志部190选择性地按压。在本例中,各标志部191~195与五个检测开关81中的任一个各自相对。与标志部191~193、195相对的各检测开关81插入到孔部内而保持在基准位置。与标志部194相对的检测开关81被面部按压而移动至下压位置。
标志检测部80将与基准位置的各检测开关81对应的断开信号和与下压位置的检测开关81对应的接通信号的组合作为种类检测模式而输出至CPU41(参照图6)。CPU41参照闪存器45(参照图6)的表来确定与受理的种类检测模式对应的色带种类。由此,打印装置1能够确定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的色带盒100的色带种类。
在色带盒100安装于色带安装部30且管9安装于管安装部40的状态下,盖上盖体12。如果盖体12被盖上,则可动传送辊62移动至工作位置。可动传送辊62将位于管安装部40的管9和未使用的墨带8重叠,向打印头61施力。这时,管9通过可动传送辊62的作用力而弹性变形,经由墨带8与打印头61面接触。
CPU41在经由键盘7或者操作部17输入打印开始指示时CPU41驱动传送电动机64而使可动传送辊62以及色带卷取轴63旋转。位于管安装部40内的管9随着可动传送辊62的旋转而向管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传送。这时,位于机壳10的外部的打印前的管9经由管插入口15被拉入到管安装部40内。
随着色带卷取轴63的旋转,卷取卷筒300向卷取方向(箭头R1方向)旋转。在该情况下,卷绕部311直径扩大。随着卷取卷筒300的旋转,色带卷筒200向拉出方向(箭头R3方向)旋转。由此,墨带8从第一色带卷8A的后端附近拉出,沿以下的色带传送路径传送。如上所述,在色带卷筒200向拉出方向旋转的情况下,通过离合器弹簧280的弹力而对色带卷筒200施加相对较小的旋转荷载。由此,由于在所传送的墨带8上施加有适度的张力,因此不易发生墨带8的松弛。
未使用的墨带8在从第一色带卷8A拉出后,依次经过弯曲部131的右前表面侧、弯曲部132的右后表面侧、弯曲部133的左前表面侧、弯曲部134的右后表面侧。接着,未使用的墨带8从色带出口107A排出至壳体101的外部,并在头插入部109内向左方行进。这时,未使用的墨带8通过管9和打印头61之间。
CPU41驱动打印头61,对通过管9和打印头61之间的墨带8进行加热,将字符打印于管9。本例的打印头61将字符正像打印于经过其后侧的管9的前部。其后,CPU41驱动切断电动机93,使切断刃92与承接台91接近,从而切断打印完毕的管9。所切断的管9经由管排出口16排出至机壳10的外部。
使用完毕的墨带8从色带入口108A进入壳体101的内部,经过弯曲部135的左后表面侧、弯曲部136的左表面侧、弯曲部137的右后表面侧。最后,使用完毕的墨带8从卷取卷筒300的左侧被卷取,作为第二色带卷8B而被保持。这样一来,墨带8通过经过多个弯曲部131~137而沿曲折的色带传送路径传送。在该情况下,在所传送的墨带8和多个弯曲部131~137各自之间产生滑动摩擦。在沿色带传送路径传送的墨带8上施加有适度的传送荷载。传送荷载是以阻碍墨带8的传送的方式作用的荷载。由于在所传送的墨带8上施加有适度的张力,因此更不易发生墨带8的松弛。
两个弹性体180在轴线P方向上与第一色带卷8A弹性接触。在未使用的墨带8从第一色带卷8A拉出的情况下,在旋转的第一色带卷8A和各弹性体180之间产生滑动摩擦。通过该滑动摩擦,对第一色带卷8A施加适度的旋转荷载。在从第一色带卷8A拉出的墨带8上施加有适度的传送荷载。由于在所传送的墨带8上施加有适度的张力,因此更不易发生墨带8的松弛。
在本例中,两个弹性体180在俯视视角下设置在与上支撑板303(参照图4以及图10)不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卷取卷筒300以及各弹性体180彼此干扰。两个弹性体180设置在与窗口部160不同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窗口部160被各弹性体180堵塞。两个弹性体180与第一色带卷8A的彼此不同的周向位置弹性接触。由此,相比于弹性体180集中于第一色带卷8A的一部分而弹性接触的情况,能够对第一色带卷8A整体施加适度的旋转荷载。由于两个弹性体180是彼此相同的部件,因此各弹性体180的制造是容易的。
在第一色带卷8A的外径最小的状态的情况下,如果弹性体180与第一色带卷8A弹性接触,则存在第一色带卷8A在宽度方向上挠曲的可能性。在本例中,两个弹性体180在第一色带卷8A的外径最小的状态下位于与处于色带卷筒200和弯曲部131之间的墨带8不同的位置。在第一色带卷8A的外径最小的状态的情况下,各弹性体180与第一色带卷8A不接触。由此,能够抑制从第一色带卷8A拉出的墨带8因各弹性体180的弹力而在宽度方向上挠曲。
另外,随着色带卷筒200的旋转,检测用旋转轴71也向拉出方向旋转。这时,传感器73根据发光部73A的照射光被受光部73B断续地检测到的情况而将接通信号以及断开信号输出至CPU41。CPU41基于所输入的接通/断开信号,确定打印动作中的与检测用旋转轴71的旋转量相当的墨带8的传送量。即,打印装置1能够确定从打印动作开始时起算的墨带8的使用量。
(4.拉出荷载)
说明拉出墨带8时的拉出荷载。拉出荷载是以阻碍墨带8从壳体101内部向外部拉出的方式作用的荷载。在经由色带出口107A从色带卷筒200侧拉出墨带8时,在墨带8施加有第一拉出荷载。第一拉出荷载是在比色带出口107A靠色带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处施加于墨带8的拉出荷载的总和。具体地说,本例中的第一拉出荷载是下述拉出荷载等之和:由在设置于比色带出口107A靠色带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处的多个弯曲部131~134和墨带8之间产生的滑动摩擦所引起的拉出荷载;由通过离合器弹簧280的弹力而施加于色带卷筒200的旋转荷载所引起的拉出荷载;以及由在第一色带卷8A和各弹性体180之间产生的滑动摩擦所引起的拉出荷载。更详细地说,除了上述的拉出荷载之外,第一拉出荷载还包括由在色带卷筒200和壳体101之间产生的滑动摩擦所引起的拉出荷载、由在第一色带卷8A中墨带8彼此之间产生的滑动摩擦所引起的拉出荷载、由在第一色带卷8A和内表面103A之间产生的滑动摩擦所引起的拉出荷载等。
另一方面,在经由色带入口108A从卷取卷筒300侧拉出墨带8时,在墨带8施加有第二拉出荷载。第二拉出荷载是在比色带入口108A靠色带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处施加于墨带8的拉出荷载的总和。具体地说,本例中的第二拉出荷载是下述拉出荷载等之和:由在设置于比色带入口108A靠色带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处的多个弯曲部135~137和墨带8之间产生的滑动摩擦所引起的拉出荷载;以及由通过离合器弹簧310的弹力而施加于卷取卷筒300的旋转荷载所引起的拉出荷载。更详细地说,除了上述的拉出荷载之外,第二拉出荷载还包括由在卷取卷筒300和壳体101之间产生的滑动摩擦所引起的拉出荷载、由在第二色带卷8B和上支撑板303或者下支撑板304之间产生的滑动摩擦所引起的拉出荷载、由在第二色带卷8B中墨带8彼此之间产生的滑动摩擦所引起的拉出荷载等。
在色带盒100中,选定离合器弹簧310的材质、延伸设置部312的长度、卷绕部311的圈数、直径等且确定第二卡合部152被设置的位置(即,第二卡合部152和上端部311A之间的距离),以使第二拉出荷载比第一拉出荷载小。由此,例如在垂直方向上对从壳体101露出的色带出口107A和色带入口108A之间的墨带8的墨水面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墨带8经由色带入口108A从卷取卷筒300侧拉出。即,墨带8不会从未使用的墨带8的第一色带卷8A拉出而是从使用完毕的墨带8的第二色带卷8B拉出。
(5.离合器弹簧310的动作方式)
参照图10以及图13来说明离合器弹簧310的动作方式的详细情况。在例如打印动作时等对卷取卷筒300施加使其向卷取方向(箭头R1方向)旋转的外力的情况下,随着卷取卷筒300的旋转,离合器弹簧310向卷取方向旋转。在离合器弹簧310向卷取方向旋转时,延伸设置部312与第一相对面151A接触,被限制向卷取方向的移动。由此,卷绕部311直径扩大。因此,只在卷取卷筒300上施加有相对较小的旋转荷载,因此卷取卷筒300稳定地向卷取方向旋转。另外,在卷取卷筒300向卷取方向的旋转结束的情况下,直径扩大的卷绕部311恢复为直径扩大前的状态(参照图10)。
并且,如图13所示,例如在从后方对墨带8施加预定大小的外力F的情况下,对卷取卷筒300施加使其向反向旋转方向(箭头R2方向)旋转的外力且对色带卷筒200施加使其向拉出方向(箭头R3方向)旋转的外力。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二拉出荷载比第一拉出荷载小,因此卷取卷筒300向反向旋转方向旋转。随着卷取卷筒300向反向旋转方向的旋转,离合器弹簧310向反向旋转方向旋转。
在离合器弹簧310向反向旋转方向旋转时,延伸设置部312与第二相对面152A接触,被限制向反向旋转方向的移动。由此,卷绕部311直径缩小并且延伸设置部312以与第二相对面152A的接触部为支点而弹性变形。即,延伸设置部312中的上端部311A附近的部分卷入突出部300D的外周面。与此相伴地,在俯视视角下位于与第二卡合部152分离的位置的卡定部313移动到与第二卡合部152接触的位置。即,通过延伸设置部312卷入突出部300D的外周面,卡定部313能够在比卡合部150更远离轴线J的位置处在与卡合部150分离的位置和与卡合部150接触的位置之间移动。由此,卷取卷筒300与延伸设置部312弹性变形的量相应地向反向旋转方向旋转。另外,在外力F小于预定的大小的情况下,也存在卡定部313仅接近第二卡合部152而与第二卡合部152不接触的情况。
如上所述,施加有外力F的墨带8通过卷取卷筒300向反向旋转方向旋转而经由色带入口108A从第二色带卷8B侧拉出,成为松弛的状态。即,墨带8与离合器弹簧310弹性变形的量相应地松弛。在此,在墨带8摆脱了外力F的情况下,弹性变形的离合器弹簧310(参照图13)恢复为弹性变形前的形状(参照图10)。由此,卷取卷筒300向卷取方向旋转。因此,松弛的状态的墨带8(参照图13)恢复为被施加有适当的张力的状态(参照图10)。
如上文所说明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绕部311从延伸设置有延伸设置部312的上端部311A向与卷取方向(箭头R1方向)相对反向的方向(箭头R2方向)卷绕于卷取卷筒300的突出部300D的外周面。由此,卷绕部311在卷取卷筒300向卷取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直径扩大,在卷取卷筒300向反向旋转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直径缩小。
例如,当在垂直方向上对从壳体101露出的处于色带出口107A和色带入口108A之间的墨带8的墨水面施加预定大小的外力(例如外力F)时,第二拉出荷载比第一拉出荷载小,因此卷取卷筒300向反向旋转方向旋转。在该情况下,随着卷取卷筒300向反向旋转方向的旋转,离合器弹簧310向反向旋转方向旋转。
在离合器弹簧310向反向旋转方向旋转时,延伸设置部312与第二相对面152A接触,限制向反向旋转方向的移动。由此,卷绕部311直径缩小,延伸设置部312以与卡合部150的接触部为支点而弹性变形。即,卷取卷筒300与延伸设置部312弹性变形的量相应地向反向旋转方向旋转。因此,墨带8通过预定的大小的外力,不从未使用的墨带8的第一色带卷8A拉出,而从使用完毕的墨带8的第二色带卷8B拉出并成为松弛的状态。因此,色带盒100能够通过预定的大小的外力来抑制拉出未使用的墨带8而发生浪费。
并且,在墨带8摆脱了预定的大小的外力的情况下,弹性变形的延伸设置部312通过弹力向原本的状态恢复,卷绕部311直径扩大。由此,由于卷取卷筒300向卷取方向旋转而卷取处于松弛的状态的墨带8,因此墨带8恢复为被施加有适当的张力的状态。因此,色带盒100能够将松弛的状态的墨带8恢复为被施加有适当的张力的状态。
卡合部150设置在比最大径的第二色带卷8B的最外周更远离卷取卷筒300的轴线J的位置。因此,色带盒100能够抑制第二色带卷8B和卡合部150彼此干扰。进而,能够增大上端部311A和卡合部150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增加延伸设置部312的长度。延伸设置部312在长度较长时更容易弹性变形。因此,与延伸设置部312的长度较短的情况相比,色带盒100能够将更松弛的状态的墨带8恢复为被施加有适当的张力的状态。
延伸设置部312从卷绕部311的上端部311A沿切线方向延伸设置。由此,与延伸设置部312从上端部311A弯曲而延伸设置的情况相比,向上端部311A施加的荷载较小。因此,弹性变形的离合器弹簧310通过弹力容易恢复为原本的形状即延伸设置部312从卷绕部311的上端部311A沿切线方向延伸设置的形状。因此,色带盒100能够抑制由反复使用引起的离合器弹簧310的变形。
卷取卷筒300具备在上表面保持第二色带卷8B的下支撑板304。下支撑板304的外径比最大径的第二色带卷8B的外径大。延伸设置部312在与第二色带卷8B相反一侧沿下支撑板304延伸。由此,下支撑板304能够抑制离合器弹簧310与墨带8接触而妨碍卷取卷筒300对墨带8的卷取的情况。延伸设置部312中的从上端部311A到比下支撑板304的外径缘靠内侧处的部位与下支撑板304的下表面304A接触。由此,下支撑板304能够抑制延伸设置部312向下支撑板304侧的变形。
卷绕部311中的延伸设置有延伸设置部312的上端部311A位于比下端部311B靠下支撑板304侧(即上侧)处。由此,延伸设置部312能够在不会较大地变形的情况下与下支撑板304的下表面304A接触并且沿其延伸。因此,色带盒100能够抑制延伸设置部312的上下方向的变形。
延伸设置部312具有卡定部313,该卡定部313从末端部312A向相对于上端部311A与轴线J相反的方向延伸。在该情况下,卡定部313在卷取卷筒300向反向旋转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与第二卡合部152接触,从而能够抑制延伸设置部312从卡合部150脱离。
卡定部313能够在比卡合部150更远离轴线J的位置处在与卡合部150分离的位置和与卡合部150接触的位置之间移动。例如,当在垂直方向上对从壳体101露出的处于色带出口107A和色带入口108A之间的墨带8的墨水面施加预定大小的外力(例如外力F)时,通过延伸设置部312的弹性变形,卡定部313从与卡合部150分离的位置向与卡合部150接触的位置移动。在该情况下,墨带8能够松弛直到卡定部313移动到与卡合部150接触的位置为止。因此,色带盒100能够将更松弛的状态的墨带8恢复为被施加有适当的张力的状态。
在俯视视角下,卡合部150设置在轴线P和轴线J之间且在比连结线C4靠墨带8露出的一侧(即后侧)处且在比最大径的第一色带卷8A的最外周更远离轴线P的位置且在比最大径的第二色带卷8B的最外周更远离轴线J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色带盒100能够抑制第一色带卷8A以及第二色带卷8B与卡合部150彼此干扰。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壳体10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盒壳体”。连接面106E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外壁”。色带出口107A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孔”。连接面106F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外壁”。色带入口108A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孔”。色带卷筒20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卷筒”。卷取卷筒30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卷筒”。卷取面300B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部分”。突出部300D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部分”。离合器弹簧31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弹簧部件”。上端部311A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端部”。下端部311B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端部”。下支撑板30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凸缘”。卡定部31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卡定部”。
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卷绕部311多周地卷绕于突出部300D的外周面,但也可以是一周,也可以不到一周。延伸设置部312从上端部311A呈直线状延伸,但也可以具有弯曲部并延伸,也可以弯曲地延伸。
卡定部313从末端部312A向相对于上端部311A与轴线J相反的方向延伸,但只要向与延伸设置部312延伸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即可。在该情况下,卡定部313能够通过与卡合部150接触来限制延伸设置部312从卡合部150脱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卡合部150竖立设置于内表面103A,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卡合部150也可以是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下壳体103的贯通孔。延伸设置部312能够通过插入于贯通孔而与卡合部150卡合。在该情况下,由于作为卡合部150不具备新的部件(本例中的第一卡合部151、第二卡合部152),因此能够使色带盒100轻量化。
对墨带8施加第一拉出荷载以及第二拉出荷载的部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在内表面103A和墨带8之间设置与墨带8弹性接触的弹性体。在该情况下,色带盒100能够通过在墨带8和弹性体之间产生的滑动摩擦而对墨带8施加第一拉出荷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离合器弹簧310是金属制成,但只要第二拉出荷载比第一拉出荷载小,则不限定于此。离合器弹簧310例如也可以是树脂制成,也可以是金属和树脂的混合物。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离合器弹簧310在下支撑板304的下侧设置于突出部300D,但也可以在上支撑板303的上侧设置于突出部300C。在该情况下,上支撑板30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凸缘”。卡合部150也可以竖立设置于上壳体102的内表面102A。延伸设置部312也可以从卷绕部311的下端部311B延伸设置。在该情况下,只要卷绕部311从下端部311B向反向旋转方向卷绕到上端部311A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拉出方向是俯视顺时针方向,但也可以是俯视逆时针方向。卷取方向是俯视逆时针方向,但也可以是俯视顺时针方向。在卷取方向是俯视顺时针方向的情况下,只要卷绕部311从延伸设置有延伸设置部312的上端部311A向俯视逆时针方向卷绕到下端部311B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色带盒100具备两个弹性体180,但能够改变与第一色带卷8A弹性接触的弹性体的数量、形状、位置等。色带盒100只要以使第二拉出荷载比第一拉出荷载小的方式改变与第一色带卷8A弹性接触的弹性体的数量、形状、位置等即可。例如,也可以将与第一色带卷8A弹性接触的弹性体设置于下壳体103来代替设置于上壳体102。也可以将与第一色带卷8A弹性接触的弹性体设置于上壳体102以及下壳体103这两方。在该情况下,设置于上壳体102的弹性体和设置于下壳体103的弹性体也可以是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对称以及非对称中的任一个。
如图14(A)所示,也可以设置三个弹性体181来代替两个弹性体180。三个弹性体181都是与弹性体180同样的板状海绵,但在以下的点上与弹性体180不同。三个弹性体181配置于支撑部140的左前侧、右前侧以及右后侧。三个弹性体181彼此形状不同。位于支撑部140的左前侧的弹性体181是三个弹性体181中周向长度最小的扇状。位于支撑部140的右后侧的弹性体181是三个弹性体181中周向长度最大的扇状。
如图14(B)所示,也可以设置一个弹性体182来代替两个弹性体180。在本例中未设置窗口部160。弹性体182是与弹性体180同样的板状海绵,但在以下的点上与弹性体180不同。弹性体182在仰视视角下是以支撑部140为中心从支撑部140的左前侧向顺时针方向延伸到左后侧的扇状。
标号说明
1 打印装置
8 墨带
100 色带盒
101 壳体
107A 色带出口
108A 色带入口
150 卡合部
200 色带卷筒
300 卷取卷筒
304 下支撑板
310 离合器弹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