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装置以及罐体制造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08788发布日期:2019-02-10 13:22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印刷装置以及罐体制造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印刷装置以及罐体制造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印刷装置,其在至少一个喷墨印刷工位进行喷墨印刷,并在喷墨印刷工位配置有多个喷墨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3277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印刷装置中,有时使一边保持罐体一边移动的移动体移动来向印刷部等输送罐体。

在此,当供移动体移动的路径弯曲时,容易产生死空间(deadspace),导致印刷装置的大型化。此外,当供移动体移动的路径设于一个水平面上时,印刷装置的占有面积容易变大。

此外,在罐体的制造系统设置多个印刷装置时,如果谋求制造罐体所需的设备的共用化,则能谋求制造系统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谋求印刷装置、罐体制造系统的小型化。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应用本发明的印刷装置具备:移动体,用于罐体的输送;直线状的第一移动路径,供所述移动体向一个方向移动时通过;第二移动路径,配置为与所述第一移动路径并行并且形成为直线状,供所述移动体向所述一个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时通过;以及印刷部,对由所述移动体保持的罐体进行印刷。

在此,可以是,所述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印刷部设于所述第一移动路径或所述第二移动路径,在所述第一移动路径以及所述第二移动路径中的设有所述印刷部的移动路径中,使用线性机构来进行所述移动体的移动。

此外,可以是,所述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路径以及所述第二移动路径中的一方的移动路径配置于另一方的移动路径的上方。

此外,可以是,所述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使所述移动体从所述第一移动路径以及所述第二移动路径中的一方的移动路径向另一方的移动路径移动的第三移动路径,所述第三移动路径形成为直线状,并且以与所述第一移动路径以及所述第二移动路径大致正交的关系配置。

此外,可以是,所述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使所述移动体从所述第一移动路径以及所述第二移动路径中的一方的移动路径向另一方的移动路径移动的移动部,所述移动部具备保持所述移动体的旋转体,使该旋转体旋转而使该移动体从所述一方的移动路径向所述另一方的移动路径移动。

从其他观点来看,应用本发明的印刷装置具备:移动体,用于罐体的输送;第一移动路径,供所述移动体移动;第二移动路径,配置于所述第一移动路径的上方,供所述移动体移动;以及印刷部,对由所述移动体保持的罐体进行印刷。

在此,可以是,所述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对进行了由所述印刷部实现的印刷后的罐体进行加热的加热部,所述印刷部设于所述第一移动路径,所述加热部设于位于所述第一移动路径的上方的所述第二移动路径。

此外,可以是,所述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动路径设于从所述第一移动路径的正上方偏离的部位。

此外,可以是,所述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动路径设为与所述第一移动路径并行。

此外,可以是,所述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路径以及所述第二移动路径中的至少一方的移动路径在分支部分支为多个移动路径,并且在该分支部的下游侧汇合。

此外,在将本发明看作罐体制造系统的情况下,应用本发明的罐体制造系统具备:移动路径,供罐体移动,在分支部分支为多个分支路径,并且在该分支部的下游侧汇合;喷墨印刷装置,设于所述多个分支路径所包含的一个分支路径,以喷墨方式对罐体进行印刷;以及印版印刷装置,设于所述多个分支路径所包含的其他分支路径,以印版方式对罐体进行印刷。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谋求印刷装置、罐体制造系统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方观察印刷装置时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第一移动机构的构成的图。

图3是示出第一移动机构、第二移动机构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4是示出印刷装置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5是示出第二移动机构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6是示出使移动单元移动的机构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7(a)~图7(e)是示出印刷装置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8(a)、图8(b)是示出印刷装置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9(a)、图9(b)是示出外表面涂装部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10(a)、图10(b)是示出第二干燥部的构成的图。

图11是示出印刷装置的第一直线部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12是从第一直线部等的轴向的一端侧观察印刷装置时的图。

图13是示出印刷装置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14是示出罐体的整个制造工序的图。

图15是示出印刷装置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16是观察邻接的两个喷墨头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从上方观察印刷装置500时的立体图。

在印刷装置500设有一边支承罐体10一边移动的多个移动单元550。而且,设有使移动单元550呈直线状且向一个方向(图中箭头1a所示的方向)移动的第一直线部610。此外,设有使移动单元550呈直线状且向上述一个方向的相反方向(图中箭头1b所示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直线部620。

在此,第一直线部610可以看作供移动单元550朝向图中左上方移动时通过的第一移动路径。此外,第二直线部620可以看作供移动单元550朝向图中右下方移动时通过的第二移动路径。

第一移动路径以及第二移动路径形成为直线状。此外,第二移动路径设为与第一移动路径并行。此外,在第一移动路径中,移动单元550向一个方向移动,在第二移动路径中,移动单元550向该一个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

而且,在印刷装置500设有:使在第一直线部610上移动过来的移动单元550向第二直线部620移动的第一移动机构710、使在第二直线部620上移动过来的移动单元550向第一直线部610移动的第二移动机构720。

第一移动机构710、第二移动机构720设置于第一直线部610、第二直线部620的长尺寸方向的端部。第一移动机构710、第二移动机构720保持移动单元550,并使该移动单元550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直线部610、第二直线部620、第一移动机构710、第二移动机构720配置于同一水平面上,移动单元550沿着水平方向移动。此外,在第一直线部610的对置位置配置有第二直线部620。而且,以第一直线部610与第二直线部620彼此平行的方式配置第一直线部610以及第二直线部620。

在第一直线部610设有:供罐体10投入的罐体投入部510、对所投入的罐体10进行印刷的印刷部520、对印刷完的罐体10进行干燥的干燥部530、排出干燥完的罐体10的罐体排出部540。

而且,在第一直线部610设有作为使移动单元550移动的移动部发挥功能的移动机构560。移动机构560形成为直线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直线部620也设有移动机构560。

在印刷部520设有沿着与移动单元550的移动方向正交(交叉)的方向配置的多个喷墨头11。使用了喷墨头11的印刷是不使用版的方式,能省略制作版的工夫。此外,在使用了喷墨头11的印刷中,能容易且迅速地进行印刷内容的变更、修正。

各喷墨头11可以看作对罐体10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印刷部520设有多个图像形成部。

具体而言,在印刷部520设有:喷出白色油墨的第一喷墨头11w、喷出青色油墨的第二喷墨头11c、喷出品红色油墨的第三喷墨头11m、喷出黄色油墨的第四喷墨头11y、喷出黑色油墨的第五喷墨头11k。

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不特别区分第一喷墨头11w~第五喷墨头11k的情况下,简称为“喷墨头11”。

第一喷墨头11w~第五喷墨头11k这五个喷墨头11使用紫外线固化型油墨对罐体10进行图像形成。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罐体10从这五个喷墨头11的下方通过的过程中,从上方对罐体10喷出油墨,在罐体10形成图像。

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单元550经过设有多个的喷墨头11的每一个。在该移动的过程中,从各喷墨头11对罐体10喷出油墨,在罐体10形成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设有五个喷墨头11的情况,但例如也可以在第五喷墨头11k的下游侧进一步设置喷出企业颜色(corporatecolor)等特殊颜色的油墨的喷墨头11。

作为移动体的一个例子的移动单元550以预先设定的移动速度进行移动,此外,移动单元550上的罐体10以预先设定的旋转速度向周向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示出了两个移动单元550,但在印刷装置500设置有超过两个的移动单元550。

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先设定了罐体10到达各喷墨头11的定时,各喷墨头11根据罐体10到达喷墨头11的定时开始喷出油墨。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使用第一个第一喷墨头11w而在罐体10的表面形成定位用标记,在第二个以后的喷墨头11,通过读取该定位用标记来确定油墨的喷出定时。

此外,对于使用了定位用标记的喷出定时的确定而言,除了读取专用的标记来确定喷出定时以外,还可以读取条形码(barcode)、再循环标记(recyclemark)来确定喷出定时。

在干燥部530例如设置有uvled(紫外线led)(未图示)。此外,干燥部530配置于印刷部520的下游侧。干燥部530对罐体10照射紫外线,使形成于罐体10的外周面的图像固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使用紫外线固化型油墨来对罐体10进行图像形成。干燥部530对罐体10照射紫外线,使罐体10上的图像固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对罐体10进行图像形成时,也可以使用热固型油墨,在该情况下,在干燥部530对罐体10加热,使罐体10上的图像固化。

在分别设于第一直线部610、第二直线部620的移动机构560,设有进行移动单元550的引导的引导构件561。

在引导构件561的内部设有电磁铁(在图1中未图示)。此外,在移动单元550设有永磁铁(在图1中未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线性(linear)机构来使移动单元550移动。

具体而言,通过由设于引导构件561的电磁铁产生的磁场和设于移动单元550的永磁铁,对移动单元550产生推进力,使移动单元550移动。

在使用了线性机构的输送中,能简易地变更移动单元550的移动速度。此外,也能进行移动单元550的后退。而且,能按移动单元550进行移动速度的控制。

而且,在使用了线性机构的输送中,能进行高速输送,此外,还具有输送线路的扩张性。如果附加说明,则能将输送线路设为任意的长度。此外,在使用了线性机构的输送中,构造简单,此外,还能节省空间。

而且,在印刷装置500设有控制电磁铁的通电而使移动单元550移动的控制部600。控制部600由受程序控制的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构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移动单元550的移动路径上设有检测移动单元550的位置的检测传感器(未图示)。控制部600基于该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进行移动单元550的位置控制、速度控制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有多个的喷墨头11各自的下方使移动单元550停止,对罐体10进行图像形成,但在各喷墨头11,当移动单元550相对于喷墨头11的定位精度差时(当停止位置的精度差时),形成于罐体10上的各种颜色的图像会偏移,所形成的图像的质量会降低。

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使用线性机构的情况下,例如,能将停止位置的精度设在100μm以内,能减少各种颜色的图像的偏移。

在需要高精细印刷的情况下,通过实施使移动单元550的移动速度降低等设计,能得到50μm~100μm或10μm~30μm等位置精度。

在移动单元550设有插入至罐体10的内部并支承罐体10的心轴(mandrel)70。罐体10形成为圆筒状,在一方的端部具有开口,另一方的端部被堵塞。心轴70从该一方的端部的开口插入至罐体10的内部。

心轴70形成为圆筒状。此外,心轴70以平躺的状态(沿着水平方向的状态)配置。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罐体10也以平躺的状态配置。

而且,在移动单元550设有使心轴70在周向旋转的旋转机构551。在旋转机构551设有心轴用电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通过该心轴用电机产生的驱动力来使心轴70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心轴70的旋转不限于通过心轴用电机来使心轴70直接旋转的构成,也可以通过带驱动来进行。换言之,可以从循环移动的带向心轴70供给旋转驱动力来使心轴70旋转。

而且,在该构成例中,设置为:移动单元550在第一直线部610上移动时,心轴70靠近隔着第一直线部610相对的两个区域1x、1y中的一方的区域1x侧。此外,在该构成例中,在各移动单元550设置有一个心轴70。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各移动单元550设置两个心轴70等多个心轴70。在对各移动单元550设置多个心轴70的情况下,喷墨头11也按各种颜色设置多个。

如此,当设置多个心轴70以及喷墨头11时,能增加每单位时间可印刷的罐体10的个数。

在此,在设置多个心轴70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以心轴70的罐体10的底部方向分别取向于上述两个区域1x、1y的方式设置心轴70。此外,例如,也可以以罐体10的底部仅取向于两个区域1x、1y中的任一方的区域的方式设置心轴70。

需要说明的是,与以心轴70分别取向于两个区域1x、1y的方式设置心轴70相比,仅向任一方的区域设置心轴70更会使罐体投入部510、印刷部520、干燥部530、以及罐体排出部540等各功能部靠近该一方的区域侧,容易进行各功能部的维护。

此外,在对各移动单元550设置多个心轴70的情况下,既可以按各心轴70来设置心轴用电机,也可以对各移动单元550设置一个心轴用电机,并从该心轴用电机向各心轴70供给驱动力。

而且,向设置于各移动单元550的心轴用电机供给电力例如能通过沿着移动单元550的移动路径设置电源轨并进一步将与该电源轨接触的集电器(集电靴)设于移动单元550来进行。

此外,向设置于各移动单元550的心轴用电机供给电力也可以在各移动单元550搭载作为电源的一个例子的电池并从该电池向心轴用电机供给电力。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罐体投入部510、印刷部520、干燥部530、以及罐体排出部540配置于第一直线部610。

在此,也可以考虑在印刷装置500设置具有曲率的曲线部,并在该曲线部设置罐体投入部510、印刷部520、干燥部530、以及罐体排出部540的至少一部分的方案,但在该情况下,印刷装置500容易大型化。

与此相对,如果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在第一直线部610等直线部设置罐体投入部510、印刷部520、干燥部530、罐体排出部540等,则能使各功能部接近地设置,能谋求印刷装置500的小型化。

而且,设置直线部更会使重新设置其他功能部时的自由度、卸下功能部时的自由度也变大。此外,在直线部中,容易进行移动单元550的位置控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设有罐体投入部510、印刷部520、干燥部530、以及罐体排出部540这四个功能部的情况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进一步设置其他功能部。具体而言,例如,也可以在罐体投入部510与印刷部520之间设置异常检测部、异常品排出部。

异常检测部检测罐体的形状的异常、伤痕或凹陷等异常、罐体10向心轴70的装接的异常。在异常品排出部,将检测到异常的罐体10从心轴70卸下。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单元550从位于设有多个的喷墨头11的下方的区域通过。

而且,移动单元550每当到达各喷墨头11的下方就停止。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心轴用电机被驱动,心轴70在周向旋转。进而,从喷墨头11喷出油墨。

然后,当开始喷出油墨后心轴70旋转360°时,停止喷出油墨。由此,在罐体10的外周面形成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心轴70的旋转既可以每当心轴70到达各喷墨头11的下方就进行,也可以在移动单元550从罐体投入部510出发后直至到达罐体排出部540的期间持续地使心轴70旋转。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心轴70以横向配置。具体而言,心轴70配置为沿着与移动单元550的移动方向正交(交叉)的方向。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罐体10的轴向与移动单元550的移动方向正交(交叉)的状态进行罐体10的输送。

在该情况下,与心轴70沿着移动单元550的移动方向配置的情况相比,能缩短印刷装置500的长度l。换言之,能缩短供移动单元550移动的移动路径的全长。

然后,在该情况下,能降低印刷装置500的制造成本。在使罐体10移动的过程中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500的情况下,根据罐体10的移动路径的长度,印刷装置500的制造成本容易增加。特别是,在使用了线性机构的输送的情况下,制造成本变大。

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以横向配置心轴70的情况下,能缩短移动单元550的移动路径,能降低印刷装置500的制造成本。

此外,当以横向配置心轴70时,能提高移动单元550的移动方向上的、移动单元550的配置密度,能增加可设置的移动单元550的数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墨头11配置于罐体10的上方,从上方对罐体10喷出油墨。

在该情况下,与喷墨头11配置于罐体10的侧方、罐体10的下方的情况相比,能减小作用于从喷墨头11喷出的油墨的液滴的重力的影响,能提高罐体10上的油墨的附着位置的精度。

通过未图示的输送机构将尚未进行印刷的罐体10依次输送至罐体投入部510。然后,该罐体10被朝向设于在罐体投入部510停止的移动单元550(未图示)的心轴70推出(由未图示的推出机构推出),心轴70被插入至罐体10的内部。由此,开始通过心轴70来支承罐体10。

需要说明的是,在罐体投入部510,从心轴70的后端部侧(与开始向罐体10插入的顶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侧)进行心轴70内的空气的吸引,在罐体10装接于心轴70时,罐体10被心轴70吸引。

此外,在罐体排出部540,使用未图示的空气供给装置,从心轴70的后端部侧向心轴70内供给压缩空气。由此,罐体10被该压缩空气推压,使罐体10从心轴70脱离。需要说明的是,从心轴70脱离后的罐体10由未图示的输送机构输送给下一个工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印刷部520设于第一直线部610。当印刷部520设于曲线部而不是第一直线部610等直线部时,罐体10相对于喷墨头11的位置容易变动。在该情况下,所形成的图像的质量恐怕会降低。

与此相对,当将印刷部520设于第一直线部610时,在移动单元550呈直线状移动的过程中,对罐体10进行图像形成。在该情况下,不易产生罐体10相对于喷墨头11的位置的变动,能抑制形成于罐体10的图像的质量的降低。

当在罐体排出部540进行罐体10的排出时,会变成罐体10不载置于移动单元550的状态。然后,不载置有罐体10的状态的移动单元550到达第一移动机构710,通过该第一移动机构710输送给第二直线部620。之后,移动单元550在通过第二直线部620之后,到达第二移动机构720。然后,移动单元550通过该第二移动机构720返回至第一直线部610。

图2是示出第一移动机构710的构成的图。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移动机构720也与第一移动机构710同样地构成。

作为移动部的一个例子的第一移动机构710具备作为通过未图示的电机进行旋转的旋转体的一个例子的旋转盘711。需要说明的是,旋转盘711形成为圆盘状,但不限于圆盘状,也可以采用多边形等其他形状。

旋转盘711以沿着水平方向的旋转轴712为中心旋转。此外,在该旋转盘711中的第一直线部610侧、第二直线部620侧的侧面装配有两个单元支承机构713。旋转盘711使用该单元支承机构713来保持移动单元550。然后,旋转盘711在保持有移动单元550的状态下,例如向图中顺时针方向旋转。

在各单元支承机构713,设有从下方支承移动单元550的支承台713a。而且,在各单元支承机构713,设有使移动单元550移动的单元移动机构713b。

单元移动机构713b在第一直线部610的下游侧,使在第一直线部610上移动过来的移动单元550朝向支承台713a移动。

此外,单元移动机构713b在第二直线部620的上游侧,使支承台713a上的移动单元550朝向第二直线部620移动。

在各单元移动机构713b,设有推压移动单元550的推压构件713c。而且,设有使该推压构件713c移动的推压构件移动机构713d。

推压构件移动机构713d使推压构件713c在旋转盘711的旋转轴712所延伸的方向移动。此外,推压构件移动机构713d像图中箭头2a所示的那样使推压构件713c相对于移动单元550的移动路径进退。

在推压构件移动机构713d,例如设有在外周面装配有推压构件713c并设置为沿着旋转盘711的旋转轴712所延伸的方向的循环带(未图示)。此外,在推压构件移动机构713d设有使该循环带旋转的电机。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该电机旋转而使循环带旋转,由此,推压构件713c在旋转盘711的旋转轴712所延伸的方向移动。

而且,推压构件713c例如经由螺线管装配于循环带,通过接通、断开该螺线管来使推压构件713c相对于移动单元550的移动路径进退。

将在第一直线部610上移动过来的移动单元550载置于支承台713a上时,如附图标记10c所示,预先使单元支承机构713在第一直线部610的延长线上待机。此外,此时,预先使推压构件713c从移动单元550的移动路径退避。

然后,从上游侧移动过来的移动单元550通过了推压构件713c之后,使推压构件713c前进到移动单元550的移动路径上。

接着,使推压构件713c向靠近旋转盘711的方向移动。由此,移动单元550被推压构件713c推压而移动,使移动单元550载置于支承台713a。

之后,使旋转盘711向图中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如附图标记10e所示,使载置有移动单元550的支承台713a向第二直线部620的延长线上移动。

之后,使附图标记10g所示的推压构件713c朝向第二直线部620移动。由此,移动单元550朝向第二直线部620并载置于第二直线部62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移动单元550从第一直线部610的延长线上向第二直线部620的延长线上移动的过程中,使推压构件713c移动。

具体而言,在移动单元550位于第一直线部610的延长线上时,推压构件713c位于靠近第一直线部610、第二直线部620的一侧。

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移动单元550朝向第二直线部620的延长线上移动的过程中,使推压构件713c向远离第一直线部610、第二直线部620的方向移动。

更具体而言,为了避免推压构件713c与移动单元550的干涉,使推压构件713c暂时从移动单元550的移动路径上退避之后,使推压构件713c向远离第一直线部610、第二直线部620的方向移动。

然后,当推压构件713c的移动完成时,使推压构件713c再次向移动单元550的移动路径上突出。由此,如附图标记10g所示,推压构件713c位于旋转盘711侧,能进行之后所进行的朝向第二直线部620推压移动单元550。

接着,以推压构件713c靠近第二直线部620的方式使推压构件713c移动。由此,移动单元550被推压构件713c推压,到达第二直线部620。之后,在第二直线部620中,与第一直线部610同样地,通过线性机构来进行移动单元550的移动。

然后,当移动单元550到达第二移动机构720时,通过第二移动机构720来进行移动单元550的移动,移动单元550向第一直线部610移动。

然后,到达第一直线部610后的移动单元550沿着该第一直线部610移动。然后,在该移动的过程中,再次进行罐体10向移动单元550的装接、对罐体10的印刷、图像的固化、罐体10的排出。

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500中,移动单元550进行循环移动,在进行该循环移动的过程中,进行罐体10向移动单元550的装接、对罐体10的印刷、图像的固化、罐体10的排出。

移动单元550的移动也可以使用使支承台713a往复运动的移动机构(后述)来进行,但在该情况下,移动单元550的移动效率容易降低。

在图2所示的构成例中,不进行该往复运动,移动单元550通过旋转盘711向一个方向的旋转而移动。在该情况下,与支承台713a往复移动的构成相比,能提高移动单元550的移动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所示的构成例中,对设有两个单元支承机构71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单元支承机构713不限于两个,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

具体而言,在图2的附图标记2e、2f所示的部位等也可以设置单元支承机构713,在该情况下,设有四个单元支承机构713。

在图2中,当在附图标记2e、2f所示的部位也设置单元支承机构713时,在稳定运转状态下,每当旋转盘旋转四分之一圈,移动单元550就能移动到第二直线部620,具有能在短时间内移动的优点。

图3是示出第一移动机构710、第二移动机构720的其他构成例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图示了第二移动机构720,但第一移动机构710也同样地构成。

在第二移动机构720设有:从下方支承移动单元550的支承台713a、使该支承台713a向图中箭头3c所示的方向移动并使支承台713a往复移动的支承台移动机构713e。

支承台移动机构713e例如由装配有支承台713a并进行循环移动的带构件b和使该带构件b旋转的带用电机(未图示)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支承台713a也可以使用气缸等缸来使其移动而不限于带构件b。此外,也可以设置循环移动的链条来代替带构件b,并通过该链条来使支承台713a移动。

而且,与上述同样,在第二移动机构720,设有推压移动单元550而使其移动的第一推压构件713l、第二推压构件713m。

而且,与上述同样,设有使第一推压构件713l移动的第一移动机构810、使第二推压构件713m移动的第二移动机构820。

与上述的单元移动机构713b(参照图2)同样,第一移动机构810使第一推压构件713l在第二直线部620所延伸的方向移动。此外,第一移动机构810使第一推压构件713l相对于移动单元550的移动路径进退。

此外,第二移动机构820使第二推压构件713m在第一直线部610所延伸的方向移动。此外,第二移动机构820使第二推压构件713m相对于移动单元550的移动路径进退。

在该构成例中,也是当从第二直线部620通过而移动过来的移动单元550从第一推压构件713l的旁边通过时,第一推压构件713l前进到移动单元550的移动路径上。

之后,该第一推压构件713l向图中箭头3a所示的方向移动。移动单元550被该第一推压构件713l推压,同样向箭头3a所示的方向移动。此时,支承台713a在移动单元550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待机,移动单元550载置于支承台713a。

接着,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台移动机构713e被驱动,支承台713a上的移动单元550从设有第二直线部620的一侧向设有第一直线部610的一侧呈直线状移动。然后,移动单元550到达第一直线部610的上游侧并停止。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移动单元550从第二直线部620侧向第一直线部610侧移动时,移动单元550呈直线状移动。

如果附加说明,则在该情况下,移动单元550沿着从第二直线部620侧朝向第一直线部610侧的直线状的移动路径(图中,附图标记3x所示的移动路径)(以下,称为“第三移动路径3x”)移动。

在此,第三移动路径3x与移动单元550通过第一直线部610时的移动路径(第一移动路径)以及移动单元550通过第二直线部620时的移动路径(第二移动路径)大致正交。

在此,在第三移动路径3x与第一移动路径以及第二移动路径不正交的情况下,与正交的情况相比,印刷装置500的占有面积变大。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移动机构710中也同样,供通过第一移动机构710进行移动的移动单元550通过的移动路径与第一移动路径以及第二移动路径正交。

之后,在该构成例中,第二推压构件713m向箭头3b所示的方向移动,支承台713a上的移动单元550被该第二推压构件713m推压。由此,移动单元550朝向第一直线部610,并载置于第一直线部610。之后,移动单元550沿着第一直线部610向下游侧移动。

第一推压构件713l、第二推压构件713m在推压移动单元550之后,回到原来的部位。

需要说明的是,在支承台移动机构713e中,使用进行循环移动的带构件b、使该带构件b旋转的带用电机来使支承台713a移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气缸等缸来使支承台713a移动。

此外,也可以设置循环移动的链条来代替带构件,并通过该链条来使支承台713a移动。

此外,如图2、图3所示,移动单元550向支承台713a的移动使用推压构件713c(参照图2)、第一推压构件713l(参照图3)、第二推压构件713m(参照图3)来进行,但也可以不使用这些推压构件,而是利用移动单元550的惯性力来使移动单元550向支承台713a上移动。

具体而言,也可以不使沿着第一直线部610、第二直线部620移动过来的移动单元550停止,而是使其直接向支承台713a上移动来使移动单元550载置于支承台713a上。

图4是示出印刷装置500的其他构成例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中,省略了罐体投入部510、印刷部520、干燥部530、以及罐体排出部540的图示。

在图3所示的构成例中,第一直线部610、第二直线部620、第一移动机构710、第二移动机构720设于一个水平面上。

与此相对,在图4所示的构成例中,在上下方向上,第一直线部610的位置与第二直线部620的位置不同,第二直线部620位于第一直线部610的上方(铅垂方向中的上方)。

换言之,在图3所示的构成例中,平面地配置第一直线部610、第二直线部620,但在图4所示的构成例中,立体地配置第一直线部610、第二直线部620。

如果进一步说明,则在图4所示的构成例中,多阶地配置第一直线部610、第二直线部620。

然后,在图4所示的该构成例中,第一移动机构710向上方输送移动单元550,使从第一直线部610通过而移动过来的移动单元550向第二直线部620移动。

此外,第二移动机构720向下方输送移动单元550,使从第二直线部620通过而移动过来的移动单元550向第一直线部610移动。

在图3所示的构成例中,第一直线部610、第二直线部620、第一移动机构710、第二移动机构720配置于沿着水平方向的一个面上,印刷装置500的占有面积容易变大。

与此相对,在图4所示的构成例中,立体地配置印刷装置500,印刷装置500的占有面积变小。

而且,在图4所示的构成例中,与图3所示的构成例相比,容易进行印刷装置500的维护。

在图3所示的构成例中,印刷装置500形成为环状(移动单元550的移动路径为环状),在进行印刷装置500的维护时,进行维护的人需要绕着印刷装置500环绕移动来进行维护。

与此相对,在图4所示的构成例中,不进行该环绕移动就能进行维护。此外,在图4所示的构成例中,能从附图标记4a所示的区域侧、附图标记4b所示的区域侧这两侧进行维护,从这一点考虑也容易进行维护。

在图3所示的构成例中,印刷装置500为环状,难以从印刷装置500的内侧进行维护。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移动机构710、第二移动机构720分别与上述同样地构成,设有从下方支承移动单元550的支承台713a、使该支承台713a上下移动的支承台移动机构713e。

而且,在第一移动机构710、第二移动机构720分别设有推压移动单元550而使其移动的第一推压构件713l、第二推压构件713m。

而且,与上述同样,在第一移动机构710、第二移动机构720分别设有使第一推压构件713l移动的第一移动机构810、使第二推压构件713m移动的第二移动机构820。

在该构成例中,也是当移动单元550从第一直线部610通过时(当对罐体10的印刷结束时),移动单元550从设于第一移动机构710的第一推压构件713l的旁边通过。

之后,第一推压构件713l前进到移动单元550的移动路径上。之后,移动单元550被第一推压构件713l推压,移动单元550载置于支承台713a上。

接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移动机构710的支承台移动机构713e被驱动,支承台713a向上方移动。然后,当支承台713a到达第二直线部620的延长线上时,支承台713a停止。此时,第一移动机构710的第二推压构件713m位于远离第二直线部620的一侧。

之后,第二推压构件713m朝向第二直线部620侧移动,移动单元550被第二推压构件713m推压。由此,移动单元550朝向第二直线部620,并由第二直线部620支承。

之后,移动单元550沿着第二直线部620移动,到达第二移动机构720。然后,移动单元550从第二移动机构720的第一推压构件713l的旁边通过。接着,第一推压构件713l前进到移动单元550的移动路径上,进而推压移动单元550。由此,移动单元550载置于支承台713a上。

之后,支承台713a下降,支承台713a到达第一直线部610的延长线上。之后,第二移动机构720的第二推压构件713m推压移动单元550。由此,移动单元550朝向第一直线部610。之后,移动单元550沿着第一直线部610向下游侧移动。

在此,在图1、图3、图4所示的构成例中,使沿着第一直线部610移动过来的移动单元550向横向移动或者向上方移动,并使其移动至第二直线部620。

同样,使沿着第二直线部620移动过来的移动单元550向横向移动或者向下方移动,并使其移动至第一直线部610。

在该向横向移动或者向上下方向移动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线性机构以外的机构来使移动单元550移动。

在第一直线部610以外的部位,不进行印刷,不那么要求移动单元550的位置精度。在该情况下,即使使用线性机构以外的机构来使移动单元550移动,也不易产生不良状况。此外,通过使用线性机构以外的机构,印刷装置500会变得更便宜。

图5是示出第二移动机构720的其他构成例的图。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移动机构710也与第二移动机构720同样地构成。

在上述所说明的构成例中,在朝向第一直线部610、第二直线部620推压移动单元550时,通过推压构件来推压移动单元550。

与此相对,在图5所示的该构成例中,通过具有与移动单元550所具有的基座(后述)的剖面形状近似的剖面形状的进退构件729来推压移动单元550,使移动单元550向第一直线部610、第二直线部620移动。

在支承台713a从图5中的上方移动时,进退构件729位于该支承台713a的图中右侧。然后,当支承台713a下降且支承台713a上的移动单元550(图5中未图示)下降至与第一直线部610相同的高度时,进退构件729朝向移动单元550前进。由此,移动单元550被进退构件729推压,变为朝向第一直线部610。

虽然省略图示,但在第一移动机构710侧,在第二直线部620的延长线上设有进退构件729,在第一移动机构710侧,移动单元550被进退构件729推压,移动单元550朝向第二直线部620。

此外,进退构件729由下方进退构件729a、通过该下方进退构件729a支承的上方进退构件729b这两个构件构成,在推压移动单元550时,这两个构件朝向移动单元550前进。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图3、图4所示的构成例中,在第一直线部610、第二直线部620这两者,使用线性机构来使移动单元550移动。

再者,使用了线性机构的移动单元550的移动例如也可以仅在设有印刷部520的第一直线部610进行,而在第二直线部620中使用线性机构以外的机构来使移动单元550移动。

例如,也可以使用图6(示出使移动单元550移动的机构的其他构成例的图)所示的带输送装置750来使移动单元550移动。

在带输送装置750设有:循环移动的循环带751、将该循环带751张紧的张紧辊752、使该张紧辊752旋转的驱动电机(未图示)。

在该构成例中,当移动单元550移动至带输送装置750的上游侧时,移动单元550载置于循环带751。然后,移动单元550随着循环带751的移动而移动,移动单元550到达带输送装置750的端部。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单元550设有从下方支承心轴70等的基座550a。

在该基座550a设有:沿着水平方向的基座主体550b和从该基座主体550b的两端部朝向下方延伸的两个侧壁部550c。

在通过带输送装置750输送移动单元550时,循环带751进入由该基座主体550b、两个侧壁部550c包围的区域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通过图2、图4等所示的支承台713a支承移动单元550时,也是支承台713a进入上述所包围的区域内。此外,在通过设于第一直线部610、第二直线部620的引导构件561(参照图1)支承移动单元550时,也是引导构件561进入该所包围的区域内。

在印刷部520等中,需要控制移动单元550的准确位置,但在第二直线部620等未设有印刷部520的部位,可以放宽位置的控制。在该情况下,可以设置带输送装置750来代替线性机构。

此外,当在第一直线部610、第二直线部620这两者使用线性机构来使移动单元550移动时,印刷装置500的制造成本容易增加。与此相对,当设置带输送装置750来代替线性机构时,印刷装置500的制造成本会变得更便宜。需要说明的是,除此以外,移动单元550也可以使用气缸等缸来使其移动。此外,也可以通过循环移动的链条等来使移动单元550移动。在这些情况下,也是与使用线性机构的情况相比,印刷装置500的制造成本会变得更便宜。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所示的印刷装置500的第一移动机构710、第二移动机构720中,使支承台713a移动来进行移动单元550的移动。

再者,使移动单元550移动的机构不限于此,在第一移动机构710、第二移动机构720中,也可以设置带输送装置750,并将移动单元550载置于循环带751上来使移动单元550移动。

图7(a)~图7(e)、图8(a)、图8(b)是示出印刷装置500的其他构成例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图8中,示出了从侧方观察印刷装置500时的状态,图中上方表示铅垂方向中的上方,图中下方表示铅垂方向中的下方。

图7(a)示意性地示出了图4所示的印刷装置500,在第一直线部610设有罐体投入部510、印刷部520、干燥部530、罐体排出部540。此外,在第一直线部610的上方设有第二直线部620。

在图7(b)所示的构成例中,在第一直线部610设有罐体投入部510、印刷部520、干燥部530、外表面涂装部570、第二干燥部580、罐体排出部540。

在图7(a)所示的构成例中,设有罐体投入部510、印刷部520、干燥部530、罐体排出部540这四个功能部,但在图7(b)所示的构成例中,除了这四个功能部以外,还设有外表面涂装部570、第二干燥部580。

外表面涂装部570在罐体10的外周面涂布透明的涂料,而在罐体10的外周面形成保护层。在外表面涂装部570设有与罐体10的外周面接触的接触辊(后述),使用该接触辊在罐体10的外周面涂布涂料而形成保护层。形成有保护层的罐体10到达第二干燥部580,进行罐体10的加热。由此,保护层固化。

图9(a)、图9(b)是示出外表面涂装部570的构成的示意图。图10(a)、图10(b)是示出第二干燥部580的构成的图。

如图9(a)所示,在外表面涂装部570设有:一边与旋转的罐体10接触一边旋转的接触辊571、向该接触辊571的表面供给涂料的供给辊572。而且,设有容纳有涂料的容纳容器573。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供给辊572将容纳容器573内的涂料供给至接触辊571。接着,通过接触辊571在罐体10的外周面涂布涂料。

需要说明的是,图9(b)所示的外表面涂装部570将在后文加以叙述。

图10(a)是示出第二干燥部580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此外,图10(b)是图10(a)的xb-xb线处的第二干燥部580的剖面图。

如图10(b)所示,在作为加热部的一个例子的第二干燥部580,设有作为加热源的红外线加热器581a。红外线加热器581a设置于移动单元550的移动方向上的多个部位。此外,红外线加热器581a设置于罐体10的上方以及下方这两个部位。

此外,在第二干燥部580设有容纳红外线加热器581a且防止热量向外部逃逸的、剖面为矩形的容纳壳体582a。

在容纳壳体582a的侧壁形成有沿着移动单元550的移动方向的长孔状的贯通孔583,支承心轴70的支承轴穿过该贯通孔583而到达容纳壳体582a的外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移动单元550到达第二干燥部580时,如图10(b)所示,变成罐体10进入至容纳壳体582a内的状态。

然后,在该状态下,移动单元550如图10(a)的箭头10a所示进行移动。在该过程中,进行罐体10的加热来使保护层固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b)所示,在移动单元550的基座550a装配有永磁铁87。此外,在第一直线部610设置有电磁铁88。而且,在移动单元550的基座550a设有可旋转地设置并降低移动单元550与第一直线部610的滑动阻力的旋转辊89。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由电磁铁88产生的磁场,产生推进力,使移动单元550移动。

返回至图7,对印刷装置500的其他构成例进行说明。

在图7(c)所示的构成例中,在第二直线部620设有外表面涂装部570以及第二干燥部580。而且,在该构成例中,将罐体排出部540设置于第一直线部610且罐体投入部510的上游侧。

在图7(b)所示的构成例中,在第一直线部610设有外表面涂装部570、第二干燥部580,第一直线部610变长。与此相对,在图7(c)所示的构成例中,外表面涂装部570、第二干燥部580设于第二直线部620。在该情况下,能缩短印刷装置500的全长l。

而且,在图7(c)所示的构成例中,第二干燥部580位于印刷部520的上方,能抑制来自第二干燥部580的热量对印刷部520造成影响。如果附加说明,则在图7(c)所示的构成例中,第二干燥部580设于最上阶的直线部,与第二干燥部580设于下方的情况相比,能抑制由第二干燥部580的热量引起的不良状况的产生。

在图7(d)所示的构成例中,将外表面涂装部570设置于第一直线部610,将第二干燥部580以及罐体排出部540设置于第二直线部620。

在该情况下,也是与图7(b)所示的构成例相比,能缩短印刷装置500的全长l。此外,能抑制由热量引起的不良状况的产生。

在图7(e)所示的构成例中,在第一直线部610以及第二直线部620的上方进一步设有第三直线部630、第四直线部640。

而且,设有使通过了第二直线部620的移动单元550移动至第三直线部630的第三移动机构730、使通过了第三直线部630的移动单元550移动至第四直线部640的第四移动机构740。

而且,在该构成例中,在第三直线部630设有进行罐体10的进一步加热的第三干燥部581。根据涂料的材质、加热时间等,需要增加干燥时间,在该构成例中,除了第二干燥部580以外,还设有第三干燥部581。

而且,在该构成例中,位于最上阶的第四直线部640为用于使进行了罐体10的排出后的移动单元550返回至罐体投入部510的路径。

在此,例如,在图7(d)所示的构成例中,如果使第二干燥部580变长,则与图7(e)所示的构成例同样,能使罐体10的加热时间变长。然而,在该情况下,印刷装置500的全长变长,印刷装置500的占有面积变大。

与此相对,如图7(e)所示,如果在第二直线部620设置第二干燥部580、在第三直线部630设置第三干燥部581,则能缩短印刷装置500的全长,能减小印刷装置500的占有面积。

在图8(a)所示的构成例中,与上述同样,在第一直线部610以及第二直线部620的上方设有第三直线部630、第四直线部640。

而且,设有使通过了第二直线部620的移动单元550移动至第三直线部630的第三移动机构730、使通过了第三直线部630的移动单元550移动至第四直线部640的第四移动机构740。

而且,在该构成例中,除了第二干燥部580以外,还设有进一步进行罐体10的加热的第三干燥部581、第四干燥部582。

第三干燥部581设于第三直线部630。第四干燥部582设于第四直线部640。

在该构成例中,也能充分地确保罐体10的干燥时间并且能谋求印刷装置500的占有面积的减小。

在图8(b)所示的构成例中,设有第一直线部610、第二直线部620这两个直线部。而且,在第二直线部620中,移动单元550的移动路径在上下方向上分支,在第二直线部620设有上方直线部621和下方直线部622这两个直线部。

换言之,在图8(b)所示的构成例中,第二直线部620为罐体10的移动路径,但该移动路径在分支部620x分支为多个移动路径,并且在该分支部620x的下游侧(罐体10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汇合。

然后,在该构成例中,在分支出的输送路径(上方直线部621以及下方直线部622)分别设有第二干燥部580。

而且,在第二直线部620设有将从上游侧输送来的移动单元550分配至上方直线部621以及下方直线部622中的任一个的分配机构910。此外,设有对通过了上方直线部621以及下方直线部622的移动单元550进行回收(使其汇合)的回收机构920。

在该构成例中,也能确保罐体10的干燥时间并且减小印刷装置500的占有面积。

分配机构910以及回收机构920例如可以由与图4所示的第一移动机构710相同的机构来构成。

在图4所示的第一移动机构710中,将移动单元550载置于支承台713a时,移动单元550从图中右侧向支承台713a移动,但在图8(b)所示的构成例中,在设置与第一移动机构710相同的机构的情况下,移动单元550不是从支承台713a的右侧移动,而是从左侧移动。

然后,移动单元550载置于支承台713a上。之后,支承台713a向上方以及下方中的任一个移动,由此,移动单元550移动至上方直线部621的延长线上或者下方直线部622的延长线上。然后,移动单元550向上方直线部621或者下方直线部622移动。

此外,在图8(b)所示的构成例中,在对移动单元550进行回收时(通过回收机构920进行回收时),也是移动单元550从支承台713a的左侧移动。然后,移动单元550暂时载置于支承台713a上,之后,移动至上方直线部621与下方直线部622的汇合地点11a(参照图8(b))。

之后,移动单元550从第二直线部620中的位于汇合地点11a的下游侧的部分通过,到达罐体排出部540。之后,移动单元550经由第二移动机构720向第一直线部610移动。

在图8(b)所示的构成例中,与图7(d)等所示的构成例相比,能增加单位时间可印刷的罐体10的个数。

在此,在像第二干燥部580那样进行罐体10的加热的干燥部中,为了充分地确保加热时间,往往会降低罐体10的输送速度。在该情况下,印刷效率容易降低。具体而言,在干燥部中降低输送速度的情况下,与此相应地,在印刷部520中也需要降低罐体10的输送速度,印刷效率容易降低。

与此相对,在图8(b)所示的构成例中,例如交替地向上方直线部621以及下方直线部622供给罐体10,通过上方直线部621以及下方直线部622这两者进行罐体10的干燥。

在该情况下,能抑制印刷部520中的罐体10的输送速度的降低,能抑制印刷效率的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图8中,对立体地配置第一直线部610~第四直线部64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换言之,在图7、图8中,对多阶地配置第一直线部610~第四直线部640的构成例进行了说明。

再者,第一直线部610~第四直线部640不限于这样的多阶配置,也可以平面地配置。换言之,也可以与图1所示的方案同样,将第一直线部610~第四直线部640配置为在水平方向(横向)延伸。如果附加说明,则也可以以第一直线部610~第四直线部640载置于一个水平面上的方式配置第一直线部610~第四直线部640。

在该情况(将第一直线部610~第四直线部640配置为在水平方向(横向)延伸的情况)下,图7(a)所示的构成例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所示的构成例。此外,在该情况下,图8(b)所示的上方直线部621以及下方直线部622这两条直线部以在水平方向错开的状态配置,而不是在上下方向错开地配置。然后,在该情况下,罐体10的输送路径左右分支而不是上下分支。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上方直线部621以及下方直线部622这两条直线部的配置与第一直线部610~第四直线部640的配置不同。

例如,也可以立体地配置(多阶配置)第一直线部610~第四直线部640,而另一方面在水平方向错开地配置上方直线部621以及下方直线部622这两条直线部。此外,例如,也可以在水平方向错开地配置(以载置于一个水平面上的方式配置)第一直线部610~第四直线部640,而另一方面在上下方向错开地配置上方直线部621以及下方直线部622这两条直线部。

图11是示出印刷装置500的第一直线部610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在该构成例中,在一个移动单元550设有三个(多个)心轴70,各移动单元550一边保持三个罐体10一边移动。

而且,在印刷部520,与三个心轴70对应地设有三个同一颜色的喷墨头11。具体而言,按各种颜色设有三个喷墨头11。

在该构成例中,在相同的定时喷出相同颜色的油墨。由此,与在不同的定时喷出相同颜色的油墨的情况相比,印刷的控制变得简单。

在图11所示的该构成例中,各移动单元550在按各种颜色设置的三个喷墨头11的下方停止。

然后,在各移动单元550中,进行三个罐体10的旋转,进而,从喷出相同颜色的油墨的三个喷墨头11对三个罐体10喷出油墨。由此,在罐体10的外周面形成图像。在该构成例中,与按各种颜色仅设置一个喷墨头11的情况相比,能提高印刷效率。

而且,在该构成例中,当移动单元550到达干燥部530时,从uvled539对载置于移动单元550的三个罐体10照射紫外线。由此,分别形成于三个罐体10的图像固化。

之后,移动单元550到达罐体排出部540,在罐体排出部540,从设有三个的心轴70分别卸下罐体10。

需要说明的是,在移动单元550设置三个心轴70并对各心轴70涂布涂料的情况(形成保护层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像图9(b)所示的那样以与三个罐体10对应的方式设置多个(三个)接触辊571,并使用该多个接触辊571来涂布涂料。

在此,在移动单元550设置多个心轴70的情况下,心轴70的设置数量优选设为2~4根。当超过4根时,移动单元550的重量变大,恐怕会难以控制移动单元550。具体而言,当移动单元550的重量变大时,移动单元550停止时的移动单元550的惯性力变大,移动单元550的停止位置容易偏离原本的位置。

而且,当移动单元550中的心轴70的设置数量大时,移动单元550大型化,伴随于此,印刷装置500也大型化。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增加移动单元550中的心轴70的设置数量时,伴随于此,图9(b)所示的接触辊571、供给辊572的设置数量也增加。

在此,接触辊571、供给辊572的直径较大,彼此邻接的接触辊571之间的分离距离、彼此邻接的供给辊572之间的分离距离大。

然后,在该情况下,与该分离距离对应地,也需要增大设置于各移动单元550的心轴70的分离距离,在该情况下,移动单元550变大,伴随于此,印刷装置500变大。

与此相对,在将心轴70的设置数量设为2~4根、心轴70的设置数量少的情况下,接触辊571、供给辊572的设置数量减少,伴随于此,能抑制移动单元550的大型化。然后,在该情况下,也能抑制印刷装置500的大型化。

此外,在上述图4、图7、图8所示的构成例中,对在第一直线部610的正上方(铅垂方向中的上方)设置了第二直线部620等其他直线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该其他直线部不限于第一直线部610的正上方,也可以像图12(从第一直线部610等的轴向的一端侧观察印刷装置500时的图)所示的那样配置于偏离正上方的部位。

在该情况下,与第二直线部620等位于第一直线部610的正上方的情况相比,容易进行第一直线部610、设于第一直线部610的各种功能部(图12中未图示)的维护等。

而且,在上下方向错开地配置各直线部时,除了彼此平行地配置各直线部的方案以外,也可以像图13(示出印刷装置500的其他构成例的图)所示的那样以非并行的关系配置。不过,并行配置更能谋求印刷装置500的小型化。

此外,在图2所示的构成例中,对使用旋转盘711来使移动单元550在横向移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换言之,在图2中,对配置于同一水平面上的两个直线部610、620之间的移动单元550的移动使用了旋转盘711。再者,在使用旋转盘711的情况下,不限于横向上的移动单元550的移动,也能进行上下方向上的移动单元550的移动。

具体而言,例如,如果在图2的附图标记2e所示的位置的对置位置配置第二直线部620,则能使从第一直线部610移动过来的移动单元550向位于第一直线部610的斜上方的第二直线部620移动。

而且,能使从第二直线部620移动过来的移动单元550向位于第二直线部620的斜下方的第一直线部610移动。

此外,例如,如果在图2的附图标记2f所示的位置的对置位置配置第一直线部610,在附图标记2e所示的位置的对置位置配置第二直线部620,则能使从第一直线部610移动过来的移动单元550向位于第一直线部610的正上方的第二直线部620移动。

此外,在该情况下,能使从第二直线部620移动过来的移动单元550向位于第二直线部620的正下方的第一直线部610移动。

图14是示出罐体10的整个制造工序的图。换言之,图14是示出包含印刷装置500的整个罐体制造系统900的图。

在图14所示的罐体制造系统900中,在制造工序的中途设有上述的印刷装置500。换言之,设有以喷墨方式对罐体10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500。

而且,在该罐体制造系统900中,设有通过所谓的印版印刷对罐体10进行印刷的印版印刷装置950。在印版印刷装置950中,将附着于版的油墨从该版转印至罐体10,对罐体10进行印刷。

在该罐体制造系统900中,设有罐体的移动路径900a。在此,该移动路径900a在分支部900b分支为多个分支路径900c,并且在该分支部900b的下游侧汇合。

而且,在罐体制造系统900中,在设有多个的分支路径900c中的一个分支路径900c设有印刷装置500,在其他分支路径900c设有印版印刷装置950。

而且,在分支部900b设有将从上游侧输送来的罐体10分配至上述一个分支路径900c或者上述其他分支路径900c的分配机构(未图示),从上游侧输送来的罐体10被分配至印刷装置500以及印版印刷装置950中的任一个。当印刷装置500或者印版印刷装置950对罐体10的印刷结束时,罐体10被进一步向下游侧输送。

在印刷装置500以及印版印刷装置950的上游侧设有上游侧工序900x,在印刷装置500以及印版印刷装置950的下游侧设有下游侧工序900y。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谋求上游侧工序900x以及下游侧工序900y的共用化。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分别与印刷装置500以及印版印刷装置950对应地设置上游侧工序900x以及下游侧工序900y即可,仅通过一个上游侧工序900x以及下游侧工序900y,就能制造进行了喷墨印刷的罐体10、进行了印版印刷的罐体10。

当使上游侧工序900x以及下游侧工序900y共用化时,能降低成本,而且能谋求罐体制造系统900的专有面积的减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游侧工序900x中设有开卷机(uncoiler:uc)、润滑器(lubricator:lu)、冲杯机(cuppingpress:cp)、拉伸机(bodymaker:bm)、修边机(trimmer:tr)、清洗机(washer:ws)的各工序。

通过开卷机(uc),将卷绕成卷材的铝薄板开卷。通过润滑器(lu),在该铝薄板涂布润滑油。通过冲杯机(cp),对圆形的坯板材料进行冲切,并进一步进行拉深加工而成形出杯状坯料。

通过拉伸机(bm),对上述杯状坯料实施拉深加工以及减薄拉深加工,将周壁制成预先设定的厚度。进一步将底部成形为圆顶状。通过修边机(tr),剪齐周壁上部的耳部。由此,成形出圆筒状的罐体10。通过清洗机(ws),清洗罐体10,去除润滑油和其他附着物。

此外,在下游侧工序900y设有底涂机(bottomcoater:btc)、销钉炉(pinoven:po)、内喷涂机(insidespray:ins)、烘炉(bakeoven:bo)、缩颈/翻边机(necker/flanger:qnf)、缺陷罐检测器(defectivecantester:dct)、光检测器(lighttester:lt)、码垛机(palletizer:pt)的各工序。

通过底涂机(btc),对罐体10的底面中的接地部分进行涂装。通过销钉炉(po),对罐体10进行加热,对罐体10的外周面的印刷以及罐底的涂装进行烘烤。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底涂机(btc)、销钉炉(po)以分别与印刷装置500以及印版印刷装置950对应的方式设有两组,但底涂机(btc)、销钉炉(po)也可以仅设置一组来谋求设备的共用化。

通过内喷涂机(ins),涂装罐体10的内表面。通过烘炉(bo),烘烤罐体10的内表面涂装。通过缩颈/翻边机(qnf),使罐体10的开口边缘缩径,并且成形出用于装配罐盖的凸缘。通过缺陷罐检测器(dct),检查罐体10的外观以及印刷的状态,如果是不良品则剔除。通过光检测器(lt),检查罐体10有无开孔,如果是不良品则剔除。通过码垛机(pt),将检查合格的罐体10装载于托盘。

图15是示出印刷装置500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在图15所示的该构成例中,也依次输送多个罐体10。更具体而言,在该构成例中,以与彼此相邻的两个喷墨头11的分离距离相同的距离使彼此相邻的罐体10分离之后,依次输送罐体10。换言之,在印刷装置500中,隔开固定间隔地依次输送罐体10,此时的罐体10之间的间隔与彼此相邻的两个喷墨头11的间隔相同。

此外,在图15所示的构成例中,采用了在图像形成用停止部位与光照射用停止部位之间设有一个以上其他罐体停止部位的构成。

在本构成例中,也是每当罐体10到达各喷墨头11时,罐体10就停止。更具体而言,每当罐体10到达附图标记16a所示的各图像形成用停止部位(以下,称为“图像形成用停止部位16a”)时,罐体10就停止。

此外,当罐体10在图像形成用停止部位16a停止时,其他罐体10在图像形成用停止部位16a的下游侧的光照射用停止部位16b停止。换言之,其他罐体10在进行紫外线的照射的干燥部530停止。

在干燥部530设有射出紫外线的光源(未图示)和容纳该光源的光源容纳箱531。

在光源容纳箱531设有入口部531a、出口部531b,罐体10(移动单元550)穿过入口部531a而进入光源容纳箱531的内部。此外,罐体10穿过出口部531b而来到光源容纳箱531之外。

在此,在该构成例中,在图像形成用停止部位16a(位于最下游侧的图像形成用停止部位16a)与光照射用停止部位16b之间,设有不进行图像形成以及光照射的罐体停止部位16c,由此,紫外线不易到达喷墨头11。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干燥部530照射紫外线,但当该紫外线例如到达位于上游侧的喷墨头11时,在喷墨头11油墨会固化,恐怕会产生油墨堵塞或者所形成的图像的质量降低。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像形成用停止部位16a与光照射用停止部位16b之间设置一个供一个罐体10停止的罐体停止部位16c(供一个量的罐体10停止的罐体停止部位16c),增大干燥部530与喷墨头11的分离距离,减少到达喷墨头11的紫外线。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像形成用停止部位16a与光照射用停止部位16b之间设有一个罐体停止部位16c,但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罐体停止部位16c。

此外,在图15所示的构成例中,在各罐体10(心轴70)的旁边设有上游侧限制壁31、下游侧限制壁32。

上游侧限制壁31在移动单元550的移动方向上位于罐体10的上游侧,下游侧限制壁32在移动单元550的移动方向上位于罐体10的下游侧。

此外,上游侧限制壁31、下游侧限制壁32配置为沿着罐体10的轴向,并且配置为沿着铅垂方向。

而且,上游侧限制壁31、下游侧限制壁32以分别与设有多个的移动单元550(罐体10)对应的方式设有多个(多组),而且,随着各移动单元550而移动。

在罐体10停止于光照射用停止部位16b(干燥部530)时,上游侧限制壁31位于该罐体10的上游侧(设有喷墨头11的一侧)。由此,上游侧限制壁31位于罐体10与喷墨头11之间,会抑制紫外线朝向喷墨头11。

此外,在罐体10停止于光照射用停止部位16b(干燥部530)时,下游侧限制壁32位于该罐体10的下游侧。由此,会抑制紫外线朝向罐体10的下游侧方向。

此外,在该构成例中,当罐体10在光源容纳箱531的内部停止时,与该罐体10对应设置的上游侧限制壁31会堵塞光源容纳箱531的入口部531a。由此,会抑制紫外线通过入口部531a朝向喷墨头11。

此外,当罐体10在光源容纳箱531的内部停止时,与该罐体10对应设置的下游侧限制壁32会堵塞光源容纳箱531的出口部531b。由此,会抑制紫外线从光源容纳箱531的出口部531b漏出。

除此以外,上述没有特别提及罐体10的转速,但也可以控制罐体10的转速。

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以罐体10开始从在罐体10的移动方向上彼此邻接的两个喷墨头11的一方的喷墨头11向另一方的喷墨头11移动后直至罐体10到达该另一方的喷墨头11的期间的、罐体10的转速为整数的方式控制罐体10的旋转。

参照图16(观察邻接的两个喷墨头11时的示意图)来进行具体说明。

在图16所示的处理中,罐体10始终旋转,在罐体10从位于上游侧的一方的喷墨头11(图中右侧的喷墨头,以下称为“上游侧喷墨头11a”)向位于下游侧的另一方的喷墨头11(图中左侧的喷墨头11,以下称为“下游侧喷墨头11b”)移动时,罐体10一边旋转一边移动。

然后,在该处理中,罐体10开始从上游侧喷墨头11a移动后直至罐体10到达下游侧喷墨头11b的期间的、罐体10的转速为整数。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罐体10到达下游侧喷墨头11b时,从上游侧喷墨头11a喷出的油墨最初附着的附着开始位置p1位于该下游侧喷墨头11b的对置位置。

在此,通过上游侧喷墨头11a,在罐体10的外周面上形成从油墨最初附着的附着开始位置p1(附图标记3a所示的位置)向油墨最后附着的附着结束位置p2(同样为附图标记3a所示的位置)延伸的带状图像。

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罐体10一边旋转一边移动,在罐体10到达下游侧喷墨头11b的下方时,附着开始位置p1位于该下游侧喷墨头11b的下表面241的对置位置。

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罐体10到达该下游侧喷墨头11b的下方的同时喷出油墨,进行图像形成。

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上游侧喷墨头11a结束图像形成的同时(在罐体10旋转一周且附着开始位置p1与该上游侧喷墨头11a再次对峙的同时),开始罐体10的移动。

然后,在罐体10到达下游侧喷墨头11b的下方的同时(在附着开始位置p1与下游侧喷墨头11b对峙的同时),开始从该下游侧喷墨头11b喷出油墨,开始图像形成。

在此,在该处理中,在通过下游侧喷墨头11b开始图像形成时,附着开始位置p1位于该下游侧喷墨头11b的正下方。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游侧喷墨头11a开始图像形成时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与通过下游侧喷墨头11b开始图像形成时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一致。

在此,在罐体10到达下游侧喷墨头11b时,附着开始位置p1未与该下游侧喷墨头11b对峙的情况下,需要进行用于使附着开始位置p1朝向下游侧喷墨头11b的控制。

具体而言,例如,需要通过旋转编码器(rotaryencoder)等来检测罐体10的状态,并基于该检测结果来使罐体10旋转等处理。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无需这样的处理,能更简易地使图像形成开始位置对齐。

需要说明的是,罐体10开始从上游侧喷墨头11a移动后直至罐体10到达下游侧喷墨头11b的期间的、罐体10的转速如果是整数,则可以是任意值,既可以是1,也可以是2以上。

此外,作为其他处理,也可以在罐体10从彼此邻接的两个喷墨头11中的一方的喷墨头11向另一方的喷墨头11移动时,以比预先设定的转速(图像形成时的转速)大的转速使罐体10旋转。

更具体而言,可以在通过各喷墨头11对罐体10进行图像形成时,以预先设定的转速使罐体10旋转,在使罐体10移动时(使罐体10移动的过程中),以比该预先设定的转速大的转速使罐体10旋转。

在此,在这样使转速增加的情况下,容易使罐体10的外周面的油墨固化。更具体而言,在不是像本实施方式那样使用紫外线固化型油墨而是使用例如热固型油墨的情况下,如果转速增加,则油墨变得易干,与不增加转速的情况相比,油墨会更快速地固化。

如果附加说明,则上述对使用了紫外线固化型油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用热固型油墨,在该情况下,如果增加罐体10的转速,则与不增加转速的情况相比,油墨会更快速地固化。

此外,作为其他处理,也可以在罐体10从彼此邻接的两个喷墨头11中的一方的喷墨头11向另一方的喷墨头11移动时,以比预先设定的转速小的转速使罐体10旋转。

更具体而言,可以在通过各喷墨头11对罐体10进行图像形成时,以预先设定的转速使罐体10旋转,在使罐体10移动时(使罐体10移动的过程中),以比该预先设定的转速小的转速使罐体10旋转。

在这样使罐体10的转速降低的情况下,用于使罐体10旋转的各机构部的总转速降低,与各机构部的转速固定的情况、像上述那样增大的情况相比,会抑制各机构部的损耗。

此外,也可以不是在罐体10到达喷墨头11的同时通过各喷墨头11开始图像形成,而是在喷墨头11的下方使罐体10旋转预先设定的次数之后开始对罐体10进行图像形成。

在刚使罐体10移动至各喷墨头11的下方之后,有时罐体10不会完全停止而振动。特别是,在罐体10的移动速度大的情况下,罐体10的振动容易变大。当罐体10振动时,容易导致形成于罐体10的图像的质量的降低。

与此相对,当在喷墨头11的下方使罐体10旋转之后开始通过喷墨头11进行图像形成时(当经过固定时间之后开始通过喷墨头11进行图像形成时),罐体10的振动会减小或者消失,会抑制形成于罐体10的图像的质量的降低。

除此以外,也可以在罐体10到达喷墨头11的下方并使罐体10旋转固定时间的期间,使罐体10的旋转停止或使罐体10的旋转速度减速。不过,在该情况下,在开始通过喷墨头11进行图像形成时,需要使停止或者减速后的罐体10加速至图像形成所需的旋转速度,此时有时会在罐体10产生振动。

此外,作为其他控制,也可以使喷墨头11开始图像形成时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罐体10的周向上的位置)按喷墨头11而不同,使各种颜色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在罐体10的周向错开。

在使图像形成开始位置对齐的情况下,画质容易降低的部分会集中于一个部位,恐怕会导致画质降低。更具体而言,在图像形成开始位置,所形成的图像的起点与终点重叠或在起点与终点之间形成有间隙,画质容易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使图像形成开始位置对齐时,与图像形成开始位置不对齐的情况相比,画质更容易降低。

当使图像形成开始位置按喷墨头11而不同,使各种颜色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在罐体10的周向错开时,能抑制画质的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使喷墨头11的图像形成开始位置错开的方法,并不特别限定,例如,通过使各喷墨头11对油墨的喷出定时错开来使图像形成开始位置错开。

附图标记说明:

3x第三移动路径

10罐体

500印刷装置

520印刷部

550移动单元

580第二干燥部

610第一直线部

620第二直线部

620x分支部

710第一移动机构

711旋转盘

900罐体制造系统

900a移动路径

900b分支部

900c分支路径

950印版印刷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