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温控丝印刮刀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9429发布日期:2018-09-18 22:16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丝印刮刀组件。



背景技术:

传统丝印刮刀组件包括:刮刀、支撑结构、集墨挡板、控制单元。丝印刮刀组件工作为循环进行。单张纸丝印过程如下:印刷时,控制单元发出信号,支撑结构下降和刮刀自身下降与丝网印版接触,丝网印版向丝印收纸方向运动,完成单张纸印刷,然后刮刀略微升起,集墨挡板下降接近丝网印版,丝网印版向給纸方向运动,油墨不断聚集在集墨挡板前方并为下次印刷准备油墨。丝印油墨多为粘稠膏状形态,其粘度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环境温度越低,丝印油墨的粘度越大,流动性越差,会严重影响到丝网印刷质量。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特别低,即便是丝印车间有保温设施,也难以满足丝网印刷对环境温度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温控丝印刮刀组件,能够解决丝印油墨因低温而下墨不良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温控丝印刮刀组件,包括丝印工位和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包括布置在丝印工位两侧的固定柱,固定柱之间设有刮刀和集墨挡板,集墨挡板布置在刮刀的上游,集墨挡板和刮刀平行排列,固定柱上分别设有沿其长度方向的第一槽和第二槽,刮刀能够在第一槽内移动,集墨挡板能够在第二槽内移动;集墨挡板包括纵截面呈三角锥形的板体,板体内部中空,板体的底部设有温度感应器和加热装置,温度感应器布置在集热挡板靠近刮刀的一侧底部,加热装置布置在温度感应器上方,加热装置和温度感应器均通过信号线连接信号处理单元。

进一步地,集墨挡板的板体的底部朝向进纸方向的这一侧具有向外的刮条。

进一步地,第一槽和第二槽内分别设有刮刀和集墨挡板定位块。

进一步地,加热装置为条状,条状的加热装置平放在板体内侧的底部。

进一步地,温度感应器均布在加热装置下方,温度感应器呈方形片状,方形片状的温度感应器与加热装置呈一定的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后,在丝印印刷过程中,温度感应器通过集墨挡板收集油墨时检测丝印油墨的温度,将数据传输到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器根据预设的数值判断是否需要加热,并将加热信号发送给加热装置,这一过程,在每一张丝印产品印刷时不断循环进行,从而保证丝印油墨温度恒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布置结构简图。

图2是集墨挡板的结构简图。

图中标号:1-固定柱,2-集墨挡板,3-刮刀,4-温度感应器,5-加热装置,6-信号处理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照附图1-2。

本实用新型的温控丝印刮刀组件,如图1所示,包括丝印工位和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包括布置在丝印工位两侧的固定柱1,固定柱1之间设有刮刀3和集墨挡板2,集墨挡板2布置在刮刀3的上游,集墨挡板2和刮刀3平行排列,固定柱1上分别设有沿其长度方向的第一槽和第二槽,刮刀3能够在第一槽内上下移动,集墨挡板2能够在第二槽内上下移动。

刮刀3可以拆卸,集墨挡板2与刮刀3相连。

集墨挡板2包括纵截面呈三角锥形的板体,板体内部中空,板体的底部设有温度感应器4和加热装置5,温度感应器4布置在集墨挡板靠近刮刀3的一侧底部,加热装置5布置在温度感应器4上方,加热装置5和温度感应器4均通过信号线连接信号处理单元6。

集墨挡板2的板体的底部朝向进纸方向的这一侧具有向外的刮条,刮条与集墨挡板2朝向进纸方向的外侧面之间通过弧面连接,如图2所示。

第一槽和第二槽内分别设有刮刀3和集墨挡板2定位块。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5为条状,条状的加热装置5平放在板体内侧的底部。温度感应器4均布在加热装置5下方,温度感应器4呈方形片状,方形片状的温度感应器4与加热装置5呈一定的角度。

温度感应器4和加热装置5通过信号线与信号处理单元6相连。

丝印印刷过程中,集墨挡板2收集油墨,温度感应器4检测丝印油墨的温度,并将数据传输给信号处理单元6,信号处理单元6根据预设的程序将信息处理并反馈给加热装置5,加热装置5进行加热或不加热。这一过程,在每一张丝印产品印刷时不断循环进行,可保证丝印油墨温度恒定,即使环境温度低,也不影响丝网印刷质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