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装盒自动喷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7782发布日期:2020-05-22 22:05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包装盒自动喷码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喷码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包装盒自动喷码机。



背景技术:

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喷码,喷码是指用喷码机在产品上喷印标识(生产日期,保质期,批号,企业logo等)的过程。喷码机是用来在产品表面喷印字符(如生产日期,保质期,批号等)图标、规格、条码及防伪标识等内容的机器,其优点在于不接触产品,喷印内容灵活可变,字符大小可以调节,以及可以和计算机连接进行复杂数据库喷印。

现有技术中已经存在能够对包装箱自动喷码的设备,例如,申请号为201720654823.5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即公开了一种《用于包装箱喷码的移动式喷码流水线》,其能对长方体形的包装箱进行喷码。

但是上述设备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针对如图1所示的柱状产品1,需要对其侧面10和顶面11进行喷码,且对侧面喷码时需要避开产品1上某些特定的区域,例如,避开产品上已经喷印过的区域。此时,由于上述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设备只能机械的进行喷印,无法避开需要避开的区域,因此难以可靠、自动地进行喷码作业,若采用人工喷码,显然不利于提高产量和喷印质量,降低人力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包装盒自动喷码机,其在喷码时,能够避开需要避开的区域对产品侧面喷码。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包装盒自动喷码机,其包括流水线和位于所述流水线一侧的侧面喷码组件,所述包装盒自动喷码机还包括位于所述流水线一侧的检测组件和位于所述流水线上方的抓取组件,所述检测组件包括检测所述产品侧面的光电传感器,所述抓取组件包括伺服电机以及与所述伺服电机相连的用于抓取所述产品的产品抓手,所述伺服电机驱动所述产品抓手转动。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如下附属技术方案:

所述抓取组件还包括伺服电缸,所述伺服电机与所述伺服电缸相连,并由所述伺服电缸驱动升降。

所述产品抓手包括与所述伺服电机的相连的三爪气缸,所述三爪气缸的三个手指上均连接有夹爪。

所述夹爪包括与所述手指相连的第一齿板以及与所述第一齿板相连的第二齿板,所述第二齿板开设有长孔,所述长孔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齿板相连的螺栓。

所述第一齿板设置有第一齿面,所述第二齿板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齿面相啮合的第二齿面。

所述侧面喷码组件包第一气缸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气缸上的侧面喷头,所述第一气缸驱动所述侧面喷头贴近所述产品进行喷码。

所述侧面喷码组件和所述检测组件位于所述流水线两侧。

所述包装盒自动喷码机还包括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第二气缸以及与所述第二气缸相连的挡片,所述第二气缸驱动所述挡片伸出至所述流水线上方。

所述包装盒自动喷码机还包括机架,所述侧面喷码组件、所述检测组件以及抓取组件均安装于所述机架上。

所述包装盒自动喷码机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机架上的顶部喷头,所述顶部喷头位于所述流水线上方。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通过设置检测产品侧面的光电传感器以及可抓取产品旋转的抓取组件,使得喷头能够避开诸如棱边以及已经喷码过的区域等需要避开的区域,从而能可靠地对产品进行喷码;

2.抓取组件能够控制产品上升的高度,使得本设备能够调节在产品侧面高度方向上的喷码位置,使用范围更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产品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包装盒自动喷码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包装盒自动喷码机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未显示机架。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顶部喷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侧面喷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定位组件和检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抓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产品抓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齿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齿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详细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对应于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的包装盒自动喷码机,其包括机架2、流水线3、顶部喷码组件4、侧面喷码组件5、定位组件6、检测组件7和抓取组件8。

流水线3用于将产品1输送至机架2内进行喷码作业,其可采用普通的皮带输送线,在其皮带30两侧均设置有高于皮带30的立板31,立板31之间的距离略大于产品1的外径,以保证产品1能够准确位于两立板31之间,随流水线3移动后,产品1能够经过顶部喷码组件4的正下方,由顶部喷码组件4对其顶面11喷码。

机架2设置有位于流水线3两侧的第一架体20、第二架体21以及位于流水线3上方的第三架体22。

如图4所示,顶部喷码组件4包括连接在第三架体22上的安装板40、与安装板40相连的第一支架组件41、与第一支架组件41相连的顶部喷头固定件42以及固定在顶部喷头固定件42上的顶部喷头43。其中,第一支架组件41为现有技术中的标准件,可直接购买得到,其能够调节顶部喷头43的上下以及左右位置。顶部喷头固定件42与第一支架组件41螺纹连接,顶部喷头43由第一支架组件41夹紧固定。顶部喷头43正对着流水线3,对流经其下方的产品1的顶面11喷码。

如图5所示,侧面喷码组件5包括连接于第一架体20上的第一气缸50、与第一气缸50相连的第二支架组件51、与第二支架组件51相连的侧面喷头固定件52以及固定在侧面喷头固定件52上的侧面喷头53。其中,第二支架组件51和第一支架组件41结构一致,可调节侧面喷头53的位置。第一气缸50优选为双杆气缸,用于驱动第二支架组件51移动,从而带动侧面喷头53移动。

在机架2旁边设置有两个墨盒9(见图2),两个墨盒9分别与顶部喷头43和侧面喷头53相连,为顶部喷头43和侧面喷头53提供喷码原料。

如图6所示,定位组件6包括连接于第二架体21上的第二气缸60、与第二气缸60相连的挡片61。第二气缸60优选为双杆气缸,用于驱动挡片61移动,当第二气缸60伸出后,挡片位于流水线3上方,从而阻挡住流水线3上的产品1。

检测组件7包括光电传感器70,光电传感器70通过传感器支架71安装于第二架体21上,与定位组件6位于流水线3的同一侧。光电传感器70用于检测产品1上已经喷印过的区域位置。

如图7所示,抓取组件8包括连接在第三架体22上的伺服电缸23、安装在伺服电缸23上的安装座24、安装于安装座24上的伺服电机25以及与伺服电机25转轴相连的产品抓手26。伺服电缸23可驱动伺服电机25上下移动,从而带动连接在伺服电机25上的产品抓手26上下移动。伺服电机25用于驱动产品抓手26转动,产品抓手26用于抓住流水线3上的产品1。当流水线3上的产品1被挡片61限位后,产品1大致位于产品抓手26正下方,伺服电缸23驱动抓手26下降,并将产品1夹持住,之后,产品1可在伺服电缸23的驱动下上下移动,同时也可在伺服电缸23的驱动下转动。

如图8所示,产品抓手26包括与伺服电机25的转轴相连的连接件260、连接在连接件260上的三爪气缸261以及连接在三爪气缸261上的夹爪262。三爪气缸261包括三个可以开合的手指263,每个手指263上均通过螺栓连接有一个夹爪262,三爪气缸261可以驱动夹爪262开合,从而夹持住或者松开产品1。

参考图8至图10,夹爪262包括与手指263相连的过渡板264、与过渡板264相连的第一齿板265以及与所述第一齿板265相连的第二齿板266,第一齿板265和第二齿板266分别设置有相互啮合的第一齿面267和第二齿面268,在第二齿板266上还开设有长孔269,螺栓穿过长孔269与第二齿板266相连,从而将第二齿板266固定至第一齿板265上。长孔269的设置使得第二齿板266在第一齿板265上的位置可以调节,从而使三个夹爪262位置一致,能够均匀的夹住产品1。第一齿面267和第二齿面268的设置,方便人们判断第二齿板266在第一齿板265上的位置,安装更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盒自动喷码机还包括控制系统(图未示),控制系统可以采用plc和工控机等。控制系统与喷码机内的电机、气缸、喷头和传感器等电气部件电连接,用于接收各电气部件发送的信号并发出控制指令。

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盒自动喷码机动作过程如下,首先,产品由流水线3输送,在经过顶部喷头43下方时,顶部喷头43对产品1的顶面11进行喷码;之后产品继续向前移动,直至被挡片61阻挡定位;定位后,流水线3停止输送,此处可设置光电接近开关来判断产品1的位置,当其移动到位后,光电开关发送信号给控制系统,由控制系统控制流水线3停止输送;产品抓手26在伺服电缸23的驱动下向下移动并抓取产品1,抓取产品1后,伺服电缸23带动产品1上行,上行的高度由产品1上所需喷码的位置决定,当高度到位后,伺服电机25驱动产品1旋转,光电传感器70根据产品1表面的颜色检测侧面10上已经喷码过的区域并将信息发送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伺服电机25的转动角度,使上述位置避开侧面喷头53。之后,第一气缸50伸出,使侧面喷头53贴近产品1侧面10进行喷码作业,喷码完成后控制系统控制第一气缸50和第二气缸60缩回,抓取组件8将产品1放回流水线3,流水线3将产品1输送出喷码机。

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盒自动喷码机至少具备如下优点:

1.通过设置检测产品侧面的光电传感器以及可抓取产品旋转的抓取组件,使得喷头能够避开诸如棱边以及已经喷码过的区域等需要避开的区域,从而能可靠地对产品进行喷码;

2.抓取组件能够控制产品上升的高度,使得本设备能够调节在产品侧面高度方向上的喷码位置,使用范围更广。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较佳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