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印刷机自动供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25907发布日期:2020-07-04 00:49阅读:4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印刷机自动供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印刷机自动供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印刷是一项非常传统的技术,它和人类文明的传承密不可分。在现代工业中,印刷机是印刷的载体,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印刷机的相关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在印刷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油墨的供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关系到油墨的质量以及最后的印刷质量。而现阶段,为了提高印刷效率和印刷质量,各类印刷企业也都在由人工供墨逐步向自动供墨进行过渡。在自动供墨普及的过程中,自动供墨还存在着杂物混入、吸墨过程不稳定以及油墨残留等相关问题,仍旧存在着很大的改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印刷机自动供墨系统,能够平稳吸取油墨,且减少油墨残留。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印刷机自动供墨系统,包括底座、墨桶和升降机构;所述底座上滑动设置有墨桶;所述升降机构上安装有油墨泵,所述油墨泵的吸墨管道向下延伸设置于墨桶内,且所述油墨泵可随所述升降机构沿所述墨桶的深度方向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跨越所述墨桶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升降机构的顶部覆设有遮尘板。

进一步地,所述油墨泵上设置有进墨口;所述进墨口与吸墨管道连通;所述吸墨管道的下端设置有吸墨辅助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吸墨辅助装置包括圆形辅助支架、若干分流管道和锥形吸嘴;

所述吸墨管道下端与圆形辅助支架连接,所述吸墨管道的进墨口分别与至少一个所述锥形吸嘴和若干所述分流管道的出墨口连通;所述锥形吸嘴位于所述圆形辅助支架的中间且吸嘴朝下,所述分流管道相对于所述锥形吸嘴呈发散式排列且进墨口朝下;

所述圆形辅助支架的外形轮廓与所述墨桶的内壁外形趋近。

进一步地,所述墨桶的底端为圆锥状;所述锥形吸嘴的吸嘴部分为圆锥状且设置有若干吸墨小孔;所述墨桶圆锥状底端的形状与所述锥形吸嘴圆锥状吸嘴的形状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圆形辅助支架为弹性体。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印刷机自动供墨系统,设置有遮尘板,能够有效避免正上方的灰尘和异物掉落进墨桶内,保持墨桶整洁,提高油墨质量;吸墨通道下端额外的吸墨辅助装置,带有分流吸墨口,能够使油墨吸取过程更加平稳;墨桶的锥形底部能够使残留的油墨更为集中,搭配特殊的锥形吸嘴以及吸嘴底部的吸墨小孔,能够有效减少油墨的残留,提高油墨的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1为印刷机自动供墨系统整体示意图;

附图2为吸墨辅助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吸墨辅助装置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至3所示的一种印刷机自动供墨系统,包括底座1墨桶2和升降机构3,所述底座1上滑动设置有墨桶2,便于工人在更换所述墨桶2内油墨种类时将墨桶2取出;所述升降机构3上安装有油墨泵31,升降机构3包括两根竖直设置的悬杆,两根悬杆之间设置有托物台,所述油墨泵31安装在托物台上;所述油墨泵31的吸墨管道32向下延伸设置于墨桶2内,并位于墨桶2的中心处,且所述油墨泵31可随所述升降机构3沿所述墨桶2的深度方向上下移动,同时也带动吸墨管道32以及下文提及的吸墨辅助装置4一同运动。

所述升降机构3跨越所述墨桶2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所述升降机构3的顶部覆设有遮尘板33,从而阻挡灰尘或其它异物从所述墨桶2上方掉入墨桶2中,从而一定程度上保持墨桶2中的清洁。

所述油墨泵31上设置有进墨口311以及出墨口;所述进墨口311与吸墨管道32连通;所述出墨口则与输墨管连接,将油墨运至对应的印刷机,完成油墨的供给;所述吸墨管道32的下端设置有吸墨辅助装置4,用以提升所述油墨泵31在吸取油墨过程中的平稳性,并更好地应对残留油墨。

所述吸墨辅助装置4包括圆形辅助支架41、若干分流管道42和锥形吸嘴43;

所述吸墨管道32下端与圆形辅助支架41连接,所述圆形辅助支架41为所述分流管道42提供载托,同时所述圆形辅助支架41能够固定和支撑整个吸墨辅助装置4;所述吸墨管道32的进墨口分别与至少一个所述锥形吸嘴43和若干所述分流管道42的出墨口连通,从而实现吸墨管道32的分流,多分流口的设计能够使整个的吸墨过程更为平稳,同时也避免了因单个进墨口出现故障而影响整体的供墨系统。

所述锥形吸嘴43位于所述圆形辅助支架41的中间且吸嘴朝下,所述分流管道42相对于所述锥形吸嘴43呈发散式排列且进墨口朝下,所述锥形吸嘴43与所述分流管道42的进墨口均朝下能够更好地应对所述墨桶2中残余油墨不多的情况。

所述圆形辅助支架41的外形轮廓与所述墨桶2的内壁外形趋近,从而借助所述墨桶2内壁的限制使得所述吸墨辅助装置4整体能够更为稳定,避免因所述油墨泵31工作时的振动影响系统整体的供墨效果。

所述墨桶2的底端为圆锥状,使得在所述墨桶2内残余油墨不多时油墨能够汇聚起来,方便所述锥形吸嘴43吸取残余油墨;所述锥形吸嘴43的吸嘴部分为圆锥状且设置有若干吸墨小孔431;所述墨桶2圆锥状底端的形状与所述锥形吸嘴43圆锥状吸嘴的形状相对应,使所述锥形吸嘴43与所述墨桶2底端能更好地进行贴合,从而提升吸墨辅助装置4对墨桶2内残余油墨的吸取效果。

所述圆形辅助支架41为弹性体,减缓所述圆形辅助支架41与墨桶2底端的冲击,同时能够使所述锥形吸嘴43能够与墨桶2底端更好地贴合;在所述吸墨辅助装置4随所述升降机构3上下移动时,弹性体的设置能够降低圆形辅助支架41与所述墨桶2内壁因碰撞或摩擦而造成的不良影响。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印刷机自动供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墨桶(2)和升降机构(3);所述底座(1)上滑动设置有墨桶(2);所述升降机构(3)上安装有油墨泵(31),所述油墨泵(31)的吸墨管道(32)向下延伸设置于墨桶(2)内,且所述油墨泵(31)可随所述升降机构(3)沿所述墨桶(2)的深度方向上下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印刷机自动供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3)跨越所述墨桶(2)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所述升降机构(3)的顶部覆设有遮尘板(3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印刷机自动供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泵(31)上设置有进墨口(311);所述进墨口(311)与吸墨管道(32)连通;所述吸墨管道(32)的下端设置有吸墨辅助装置(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印刷机自动供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墨辅助装置(4)包括圆形辅助支架(41)、若干分流管道(42)和锥形吸嘴(43);

所述吸墨管道(32)下端与圆形辅助支架(41)连接,所述吸墨管道(32)的进墨口分别与至少一个所述锥形吸嘴(43)和若干所述分流管道(42)的出墨口连通;所述锥形吸嘴(43)位于所述圆形辅助支架(41)的中间且吸嘴朝下,所述分流管道(42)相对于所述锥形吸嘴(43)呈发散式排列且进墨口朝下;

所述圆形辅助支架(41)的外形轮廓与所述墨桶(2)的内壁外形趋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印刷机自动供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墨桶(2)的底端为圆锥状;所述锥形吸嘴(43)的吸嘴部分为圆锥状且设置有若干吸墨小孔(431);所述墨桶(2)圆锥状底端的形状与所述锥形吸嘴(43)圆锥状吸嘴的形状相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印刷机自动供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辅助支架(41)为弹性体。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印刷机自动供墨系统,包括底座、墨桶和升降机构;底座上滑动设置有墨桶,升降机构上安装有油墨泵,油墨泵的吸墨管道向下延伸设置于墨桶内,且油墨泵可随升降机构沿墨桶的深度方向上下移动;升降机构跨越墨桶设置于底座上,升降机构的顶部覆设有遮尘板;油墨泵上的进墨口与吸墨管道连通,吸墨管道的下端设置有吸墨辅助装置;吸墨辅助装置包括圆形辅助支架、若干分流管道和锥形吸嘴;分流管道与吸墨管道连通,圆形辅助支架的外形轮廓与墨桶的内壁外形趋近,圆形辅助支架为弹性体。本实用新型的吸墨辅助装置能够使油墨吸取过程更为平稳,锥形吸嘴与锥形墨桶底部设计为相同形状能有效减少油墨残留。

技术研发人员:陈云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玉田县嘉德印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31
技术公布日:2020.07.0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