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装置、印刷控制方法及记录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29250595发布日期:2022-03-16 02:06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印刷装置、印刷控制方法及记录介质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印刷装置、印刷控制方法及有关其处理的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2.已知有控制对于设在热敏头的多个发热元件的通电,并通过各发热元件的加热将涂布在墨带上的墨转印到被印刷介质上而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在这样的热转印方式的印刷装置中,当在热敏头发生了从高温到低温的急剧的温度变化时,有时发生墨带粘附到热敏头上的被称作粘连(sticking)的现象。粘连在不使用墨带而使用感热纸作为被印刷介质进行印刷的情况下也以感热纸粘附到热敏头上的形式发生。如果发生粘连,则发生局部没有被印刷的区域,印刷品质有可能显著下降。
3.以往,已知有通过斩波控制来防止粘连的发生的热敏打印机(例如,日本特开2013-052539号公报)。斩波控制是频繁地进行向热敏头的通电和不通电的切换的技术,通过进行斩波控制,能得到防止热敏头的急剧的温度变化的效果。
4.如在日本特开2013-052539号公报中记载的热敏打印机那样,在进行控制以免发生热敏头的急剧的温度变化(从高温到低温的变化)来抑制粘连的发生的对策中,根据印刷环境或打印图案,有不能得到充分的效果的情况。即,无法应对不可避免地发生粘连的情况下的印刷品质的下降。此外,还有由用于斩波控制的电路追加造成的结构的复杂化、由斩波控制带来的控制负担的增大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所以,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使用热敏头的印刷中防止由粘连造成的印刷品质的下降。
6.有关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印刷装置具备:热敏头,具有多个发热元件,并对上述发热元件进行发热控制而进行向被印刷介质的印刷;以及控制装置;一边使上述被印刷介质的位置向印刷行进方向变化或使上述热敏头的位置向与上述印刷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变化,一边向上述被印刷介质的印刷位置(以下称作“印刷线”)依次印刷基于印刷数据的图像;上述控制装置设定上述多个印刷线中的被推测为有可能发生粘连的粘连发生推测线,如果在上述印刷行进方向上,上述热敏头的印刷位置达到上述粘连发生推测线,则使上述被印刷介质的位置向与上述印刷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或使上述热敏头的位置向上述印刷行进方向变化后,使上述热敏头对至少包括上述粘连发生推测线的印刷线进行基于印刷数据的图像的再印刷。
7.有关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印刷控制方法,基于包含用来由印刷装置的热敏头向被印刷介质印刷图像的多个印刷线的数据在内的印刷数据,设定上述多个印刷线中的被推测为有可能发生粘连的粘连发生推测线;在存在上述粘连发生推测线的情况下,对于被印刷介质,在印刷行进方向上依次进行到上述粘连发生推测线为止的各印刷线的印刷,在使上述被印刷介质的位置向与上述印刷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或使上述热敏头的位置向
上述印刷行进方向变化后,对至少包括上述粘连发生推测线的印刷线进行基于印刷数据的图像的再印刷。
8.在有关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记录介质中记录的程序,使印刷装置具备的计算机进行如下处理:基于包含用来由热敏头向被印刷介质进行多个印刷线的印刷的多个印刷线的数据在内的印刷数据,设定上述多个印刷线中的被推测为有可能发生粘连的粘连发生推测线;在存在上述粘连发生推测线的情况下,在印刷行进方向上依次进行到上述粘连发生推测线为止的各印刷线的印刷,在使上述被印刷介质的位置向与上述印刷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或使上述热敏头的位置向上述印刷行进方向变化后,对至少包括上述粘连发生推测线的印刷线进行基于印刷数据的图像的再印刷。
9.有关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印刷装置具备:热敏头,具有多个发热元件,并对上述发热元件进行发热控制而进行向被印刷介质的印刷;以及控制装置;一边使上述被印刷介质的位置向印刷行进方向变化或使上述热敏头的位置向与上述印刷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变化,一边向多个印刷线依次印刷基于印刷数据的图像;上述控制装置设定多个印刷线中的被推测为有可能发生粘连的粘连发生推测线,如果在上述印刷行进方向上,上述热敏头的印刷位置即将达到上述粘连发生推测线,则使上述被印刷介质的位置向与上述印刷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或使上述热敏头的位置向上述印刷行进方向变化,使上述热敏头对至少包括上述粘连发生推测线的印刷线进行基于印刷数据的图像的印刷。
10.发明效果
11.根据上述的技术方案,在使用热敏头的印刷中,通过对包括粘连发生推测线的部分进行基于印刷数据的图像的再印刷,即使在发生了粘连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以粘连为起因的印刷品质的下降。此外,如果印刷位置即将达到粘连发生推测线,则通过使被印刷介质向与印刷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返回后进行印刷,能够在防止粘连发生推测线处的粘连的发生的同时推进印刷,防止以粘连为起因的印刷品质的下降。
附图说明
12.图1是印刷装置的立体图。
13.图2是安装在印刷装置上的带盒的立体图。
14.图3是印刷装置的盒容纳部的立体图。
15.图4是在盒容纳部中容纳着带盒的状态的剖视图。
16.图5是表示印刷装置的硬件构造的框图。
17.图6是表示印刷装置的功能性构造的框图。
18.图7是表示起因于粘连的印刷品质下降的一例的图。
19.图8是表示发生粘连时的对策的概念的图。
20.图9是表示印刷数据和再印刷数据的一例的图。
21.图10是表示印刷数据和再印刷数据的变形例的图。
22.图11是印刷处理的流程图。
23.图12是再印刷准备处理的流程图。
24.图13是其他形态的印刷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具体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的立体图。印刷装置10是作为向被印刷介质进行印刷的打印部而具备热敏头的印刷装置,例如是对细长的带状的被印刷介质m以单路径方式进行印刷的打印机。被印刷介质m例如是具备具有粘接层的基材、和对于基材以覆盖粘接层的方式粘附的可剥离的剥离纸的带部件。作为被印刷介质m,也可以采用不具备剥离纸的类型的带部件。
2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用墨带的热转印方式的标签打印机为例进行说明,但应用本发明的印刷装置及印刷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有可能发生粘连即可。例如,也可以是使用感热纸的感热方式的印刷。
27.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0具有装置框体11,在装置框体11的上表面近前侧具有输入部12,在装置框体11的上表面深远侧具有显示装置13和开闭盖14。虽然没有图示,但在装置框体11设有用来连接供电用电源线的电源线连接端子、用来与外部设备连接的外部设备连接端子、插入存储卡等的存储介质的存储介质插入口等。
28.输入部12具备按钮型的多个输入键及十字键等,通过对输入部12的操作,进行要印刷的字符、图形等印刷内容的输入、与包括印刷的执行的各种动作有关的输入、其他的功能或设定的选择等。
29.显示装置13具备液晶显示面板等显示机构,进行与对输入部12的输入对应的字符、图形等的显示、用于各种设定的选择菜单的显示、有关各种处理的消息类的显示、印刷处理的进展状况的显示等。另外,也可以使显示装置13为可受理输入的类型(触摸面板输入方式等),使显示装置13具有作为输入部12的功能。
30.开闭盖14相对于装置框体11可开闭地安装。在装置框体11的内部,设有被关闭状态的开闭盖14覆盖的盒容纳部15(参照图3)。关于盒容纳部15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开闭盖14在关闭状态下能够锁定,通过推入按钮14a,解除锁定而进行开闭盖14的开放动作。经由设在开闭盖14上的窗14b,能够辨识开闭盖14关闭的状态下的盒容纳部15内的状态(图2所示的带盒20的装填状态)。
31.在装置框体11的侧面,形成有连通到盒容纳部15的排出口11a。在印刷装置10的内部被进行了印刷的被印刷介质m经过排出口11a向印刷装置10的外侧排出。
32.图2是容纳在印刷装置10的盒容纳部15中的带盒20的立体图。带盒20具有箱状的盒壳体21,在盒壳体21的内部,设有分别平行的圆筒状的带芯22、墨带供给芯23和墨带卷取芯24。被印刷介质m在盒壳体21的内部以卷状卷绕在带芯22上。热转印用的墨带k以卷状卷绕在墨带供给芯23上,被从墨带供给芯23引出,其前端被卷绕在墨带卷取芯24上。
33.在盒壳体21,在被印刷介质m和墨带k的穿过区域的附近,形成有热敏头被插入部25。在盒壳体21的外缘形成有板状的多个卡合部26。
34.图3是盒容纳部15的立体图。在盒容纳部15的内部,设有具有在向被印刷介质m的印刷时被发热控制的多个发热元件30a(参照图5)的热敏头30。在热敏头30,作为测量温度的头温度测量部而埋入有热敏电阻31。此外,在盒容纳部15的内部,作为与被印刷介质m和墨带k的输送有关的部位而设有压辊(platen roller)32、带芯卡合轴33和墨带卷取驱动轴34。
35.此外,在盒容纳部15的内部,设有用来将带盒20支承在规定的位置的多个盒承接
部35。在盒容纳部15的内部,还设有用来检测带盒20所收容的被印刷介质m(带)的宽度的带宽度检测开关36。带宽度检测开关36是基于带盒20的形状来检测被印刷介质m的宽度的检测部。
36.在装置框体11的排出口11a的部分,设有用来切断被印刷介质m的半切装置37和全切装置38。全切是指将被印刷介质m的基材与剥离纸一起沿着宽度方向切断的动作,半切是指仅将基材沿着宽度方向切断的动作。
37.在带盒20被容纳在盒容纳部15中的状态下,如图4所示,设置于盒壳体21的多个卡合部26由设置于盒容纳部15内的多个盒承接部35支承,从而带盒20被定位。在该状态下,热敏头30插入到带盒20的热敏头被插入部25。此外,带盒20的带芯22与带芯卡合轴33卡合,墨带卷取芯24与墨带卷取驱动轴34卡合。并且,从带芯22引出的被印刷介质m和架设于墨带供给芯23及墨带卷取芯24的墨带k能够以相互重叠的状态穿过热敏头30与压辊32之间。
38.如果向印刷装置10输入执行印刷的指示,则压辊32被旋转驱动,被印刷介质m被从带芯22送出。此时,墨带卷取驱动轴34与压辊32同步而旋转,墨带k与被印刷介质m一起被从墨带供给芯23送出。由此,被印刷介质m和墨带k以重叠的状态被输送,在印刷行进方向上与热敏头30的相对位置变化。并且,在穿过热敏头30与压辊32之间时墨带k被热敏头30加热,由此附着于墨带k上的墨被转印到被印刷介质m上而进行印刷。
39.穿过了热敏头30与压辊32之间的已使用的墨带k被卷绕到墨带卷取芯24上。穿过了热敏头30与压辊32之间的已使用的被印刷介质m被半切装置37或全切装置38切断(半切或全切),从排出口11a排出到盒容纳部15的外部。
40.设从带芯22送出并经过排出口11a向印刷装置10的外侧行进的被印刷介质m的进行方向为输送方向f。设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被印刷介质m的进行方向为逆输送方向r。如果使压辊32向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则被印刷介质m向输送方向f行进,如果使压辊32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则被印刷介质m向逆输送方向r行进。
41.图5是表示印刷装置10的硬件构造的框图。该框图包括上述的输入部12、显示装置13、热敏头30、热敏电阻31、压辊32、带宽度检测开关36、半切装置37、全切装置38。印刷装置10还具备控制装置40、rom(read only memory)41、ram(random access memory)42、显示装置驱动电路43、头驱动电路44、输送用马达驱动电路45、步进马达46、切割器马达驱动电路47、切割器马达48、温度传感器49。另外,至少控制装置40、rom41及ram42构成印刷装置10的计算机。
42.控制装置40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处理器40a。控制装置40通过将存储在rom41中的程序读出并展开到ram42中执行,来对印刷装置10的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关于后述的粘连发生推测线的设定、再印刷数据的生成、被印刷介质m的输送及逆输送、再印刷的执行等的一系列的控制及处理,也基于存储在rom41中的程序进行。
43.rom41存储向被印刷介质m进行印刷的印刷程序、印刷程序的执行所需要的各种数据(例如,字体、通电表等)。ram42包括存储表示印刷内容的图案(图像)的印刷数据的印刷数据存储部42a(参照图6)。
44.显示装置驱动电路43具备将显示装置13驱动的显示器驱动器。基于存储在ram42中的印刷数据的印刷内容、印刷处理的进展状况等在显示装置驱动电路43的控制下被显示在显示装置13上。
45.头驱动电路44是基于作为从控制装置40供给的控制信号的选通信号、印刷数据和再印刷数据(详细情况后述)来驱动热敏头30的头驱动部。基于印刷数据、再印刷数据,进行向多个发热元件30a的通电或不通电。
46.热敏头30是具有在主扫描方向(参照图7及图9)上排列的多个发热元件30a的印刷头。头驱动电路44在从控制装置40供给的选通信号的通电控制期间中,根据印刷数据或再印刷数据向热敏头30的多个发热元件30a有选择地施加电压,从而与印刷数据、再印刷数据中的印刷内容对应的部位的发热元件30a发热而将墨带k加热。
47.被印刷介质m使长度方向朝向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副扫描方向(参照图7及图9),通过向副扫描方向的移动而被输送到热敏头30的位置。并且,通过一边将被印刷介质m在副扫描方向(输送方向f)上输送一边控制热敏头30的各发热元件30a的发热,热敏头30通过热转印向被印刷介质m以在主扫描方向上延伸的一条条线进行印刷。即,通过向副扫描方向的热敏头30和被印刷介质m的相对位置的变化以及热敏头30的各发热元件30a的发热控制,对于被印刷介质m向多个印刷线依次印刷基于印刷数据、再印刷数据的图像。
48.输送用马达驱动电路45驱动步进马达46,步进马达46使压辊32旋转。压辊32通过步进马达46的动力而旋转,将被印刷介质m在被印刷介质m的长度方向(副扫描方向)上输送。至少压辊32和步进马达46构成印刷装置10的输送部。通过将输入到步进马达46中的脉冲数进行计数,能够得到关于被印刷介质m的输送量的信息。步进马达46能够通过通电控制来变更旋转方向,并与此对应地将压辊32的旋转方向正反变化,从而能够将被印刷介质m的进行方向切换为输送方向f和逆输送方向r。
49.切割器马达驱动电路47驱动切割器马达48。半切装置37及全切装置38通过切割器马达48的动力而动作,将被印刷介质m半切或全切。
50.温度传感器49是测量印刷装置10的周围的温度作为环境温度的环境温度测量部。
51.另外,在由印刷装置10进行印刷时,如果在热敏头30中发生从高温状态到低温状态的急剧的温度变化(温度下降),则有可能发生墨带k粘附到热敏头30上的现象即粘连。热敏头30的这样的急剧的温度下降,在印刷内容是从打印率高(发热的发热元件30a的数量多)的印刷线突然切换为打印率低(发热的发热元件30a的数量少)的印刷线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即,当对在副扫描方向上相邻或接近的关系的印刷线间打印率急减那样的边界部分进行印刷时容易发生粘连。
52.在图7中表示了容易发生粘连的印刷内容的一例。在印刷时,一边在副扫描方向上向输送方向f输送被印刷介质m一边进行印刷。由于副扫描方向上的热敏头30的位置是一定的,所以如果向输送方向f输送被印刷介质m,则根据热敏头30和被印刷介质m的相对位置变化,在被印刷介质m上,从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图7的左手方向)朝向下游侧(图7的右手方向)依次一条线一条线地进行打印。即,如果以被印刷介质m侧为基准,则输送方向f成为印刷行进方向。
53.在图7所示的印刷图像im中,位于输送方向f的最上游侧的(印刷顺序为开头侧的)区域e1中为在主扫描方向(被印刷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无间隙地打印的所谓满涂的印刷内容。在接着该区域e1的下游侧的区域e2中,不打印的中空部分的比例急剧增加,在主扫描方向上打印的范围大幅减小。因而,在主扫描方向的打印率高的区域e1的印刷中热敏头30为高温,在打印率低的区域e2的印刷中热敏头30急剧地成为低温,区域e1与区域e2的边界成
为容易发生粘连的部位。
54.如果发生粘连,则向被印刷介质m的印刷有可能不会正常地进行,如图7的印刷图像im’那样印刷局部地缺失(产生没有被进行印刷的区域)。因此,如果在发生了粘连的状况下原样继续印刷,则印刷品质下降。
55.作为其对策,在印刷装置10中,通过在设定发生(容易发生)粘连的部位后将包括该部位的部分再次印刷(再印刷),防止印刷内容的欠缺而实现印刷品质的确保。图8是概念性地表示这样的对于粘连发生的对策的图。
56.更详细地讲,基于印刷数据中包含的多个印刷线的数据,在印刷图像im中推测为发生粘连的可能性高的部位,将相当于该部位的印刷线设定为粘连发生推测线sl。并且,一边将被印刷介质m向作为印刷行进方向的输送方向f输送,一边进行印刷直到粘连发生推测线sl达到热敏头30的位置(图8的通常印刷处理a)。接着,将被印刷介质m向作为与印刷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逆输送方向r输送规定量(图8的逆输送处理b)。通过该逆输送处理b,使相对于热敏头30贴附的状态的墨带k及被印刷介质m剥离,能够消除粘连。并且,再次使印刷介质m向输送方向f输送并控制热敏头30,进行从相对于粘连发生推测线sl在印刷顺序上处于上游侧的上游侧线tl到粘连发生推测线sl的再印刷(图8的再印刷处理c)。由此,在发生了粘连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印刷该部位而得到高印刷品质。
57.但是,在再印刷时,如果原样使用原来的印刷数据而进行印刷,则粘连发生推测线sl处的粘连容易发生的条件被再现。所以,在印刷装置10中,生成与原来的印刷数据不同的再印刷数据,基于该再印刷数据进行再印刷处理。
58.图6是表示进行以上这样的粘连发生时的对策的印刷装置10的功能性构造的框图。在图6中,主要表示印刷装置10中包含的控制装置40的功能性构造。控制装置40具备推测部50、数据生成部51、输送控制部52、头控制部53。另外,在控制装置40中,并不一定具备与图6所示的各功能块对应的各个电子零件及电路,也有规定的电子零件及电路具有多个功能块的作用的情况、通过多个电子零件及电路的协同而作为1个功能块的情况。
59.推测部50基于包括与由热敏头30印刷的多个印刷线各自对应的多个印刷线数据的印刷数据,将发生粘连的可能性比较高的线推测为粘连发生推测线sl(第n线:n是2以上的整数)。推测部50使用的印刷数据是从ram42的印刷数据存储部42a读出。并且,推测部50基于印刷数据确定热敏头30的温度有可能急剧下降的线,从而推测粘连发生推测线sl。
60.更详细地讲,推测部50具备比较部54和决定部55。比较部54将印刷数据中包含的多个印刷线的数据中的与被相邻印刷的2个线各自对应的2个印刷线数据进行比较。决定部55基于比较部54的比较结果,将推测为发生粘连的可能性比较高的线决定为粘连发生推测线sl。这样,通过将与被相邻印刷的2个线各自对应的2个印刷线的数据进行比较,能够预想在相邻的2个线间发生的急剧的温度变化,决定粘连发生推测线sl。
61.作为比较部54比较上述2个印刷线的数据时的要素,可以参照主扫描方向上的打印率。在印刷顺序上的上游侧的印刷线数据与下游侧的印刷线数据之间有打印率的急剧的下降的情况下,推测为发生热敏头30上的急剧的温度下降。例如,在各印刷线的数据中,包括印刷点的排列数据。印刷点表示使热敏头30的各个发热元件30a发热而向被印刷介质m打印的部位。并且,各印刷线的数据中包含的印刷点的数量多则打印率高,印刷点的数量少则打印率低。通过将相邻的2个印刷线的数据的印刷点的数量进行比较,能够预想到热敏头30
的温度的下降。
62.此外,作为比较部54将上述2个印刷线的数据进行比较时的要素,能够参照各印刷线的数据中的打印区域(印刷点)的分布。如果有在主扫描方向上较长地连续的打印区域,则与在主扫描方向上打印区域分散的情况相比,对热敏头30的温度带来的影响容易变大。即,在主扫描方向上多个印刷点集中(连续)时,与印刷点分散相比,容易发生热敏头30的温度变化。各印刷线数据的打印区域的分布能够根据在主扫描方向上印刷点以规定数量连续的印刷点群的数量来判别。并且,通过将相邻的2个印刷线数据中的打印区域的分布(作为多个印刷点的集合的印刷点群的数量)进行比较,能够更高精度地预想热敏头30的温度的下降。
63.决定部55例如也可以对于打印率(印刷点的数量)或连续的打印区域(印刷点群的数量)的比设定阈值,或者也可以对于打印率(印刷点的数量)或连续的打印区域(印刷点群的数量)的减少率设定阈值。决定部55也可以在比或减少率为阈值以上或高于阈值的情况下决定为发生粘连的可能性比较高。
64.另外,阈值也可以是预先设定的值,也可以基于由温度传感器49测量的环境温度来设定。通常,环境温度越低,则发热元件的发热时与不发热时的温度差越容易变大,越容易发生粘连,所以在基于环境温度设定的情况下,优选的是环境温度越低则越降低阈值。由此,能够更高精度地预想粘连的发生。此外,在阈值的设定中,也可以利用由带宽度检测开关36检测到的被印刷介质m的宽度的数值。
65.推测部50在多个印刷线的数据中存在被推测为发生粘连的线的情况下,将作为确定粘连发生推测线sl的数据的粘连发生推测线数据向数据生成部51输出。
66.数据生成部51基于从ram42的印刷数据存储部42a读出的印刷数据和由推测部50生成的粘连发生推测线数据生成再印刷数据。数据生成部51具有线数设定部56和图案设定部57。
67.线数设定部56设定作为基于再印刷数据的印刷处理的对象的再印刷线的数量。更具体地讲,线数设定部56将粘连发生推测线sl和相对于粘连发生推测线sl在印刷顺序上位于上游侧的规定数量(至少1个)的上游侧线tl设定为再印刷线。
68.线数设定部56设定的上游侧线tl至少包括从粘连发生推测线(第n线)向印刷顺序上的上游侧回溯1个的第n-1线。并且,也可以将比第n-1线更靠上游侧的线包含在上游侧线tl中。即,上游侧线tl的数量是单个或多个。在上游侧线tl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以全部的上游侧线tl在副扫描方向上连续的方式设定,使得在各上游侧线之间不存在不是再印刷处理的对象的其他线。
69.线数设定部56也可以基于由温度传感器49测量的环境温度来设定上游侧线tl的数量。例如,可以进行环境温度越低则越增加上游侧线tl的数量等的选择。此外,也可以根据比较了2个印刷线的情况下的打印率的差来设定上游侧线tl的数量。例如,可以进行在打印率的差大的情况下将上游侧线tl的数量增多,在打印率的差小的情况下将上游侧线tl的数量减少的选择。通过将上游侧线tl的数量增多,容易进行对再印刷处理时的热敏头30的温度变化进行抑制的控制。
70.图案设定部57设定由线数设定部56设定的再印刷线(粘连发生推测线sl和上游侧线tl)的印刷图案。在图9中表示再印刷数据的图案设定的一例。在该例中,由线数设定部56
设定了2个上游侧线tl1、tl2。
71.在图9中,将印刷数据和再印刷数据分别表示为在主扫描方向及副扫描方向上以栅格状配设的印刷点的集合体,通过向主扫描方向的印刷点的排列,构成印刷线。将使热敏头30的发热元件30a发热的情况(开启)用黑圈表示,将不使发热元件30a发热的情况(关闭)用白圈表示,由使发热元件30a发热的黑圈的部位形成印刷点。
72.关于印刷数据,基于印刷图像im(图7)的图像信息以能够由印刷装置10处理的数据形式生成,被存储在ram42的印刷数据存储部42a中。图9的印刷数据是提取与印刷图像im的一部分对应的数据而得到的。此外,在存储于ram42中的原来的印刷数据中,将各印刷线从印刷顺序的开头侧起依次以“第n线”的形式编号,但为了说明的方便,对图9的印刷数据的各线也赋予与由控制装置40设定的粘连发生推测线sl和上游侧线tl1、tl2对应的标号。
73.如上述那样,基于印刷数据等,由推测部50设定粘连发生推测线sl,由数据生成部51的线数设定部56设定上游侧线tl1、tl2。即,再印刷线中包括粘连发生推测线sl和2条上游侧线tl1、tl2的共计3条线。图案设定部57对于这些再印刷线,基于以下这样的条件设置印刷图案。
74.对于粘连发生推测线sl,设想在图8所示的通常印刷处理a中因为粘连而处于原来的印刷数据中包含的印刷点的全部或一部分没有被印刷的状态(参照图7的印刷图像im’)。因此,图案设定部57为了补全所设想的印刷的欠缺部位,在粘连发生推测线sl中,以与原来的印刷数据相同的印刷内容(印刷线数据vl3)设定再印刷数据。将再印刷数据的该部分设为粘连补全数据u。
75.另外,作为实际的印刷结果,也有可能通过基于原来的印刷数据的通常印刷处理a(图8),在粘连发生推测线sl上如印刷数据那样的印刷点被适当地印刷(即,没有受到粘连的影响)。在此情况下,即使进行对于粘连发生推测线sl的再印刷,也只是重叠进行印刷,不会发生使印刷品质下降那样的影响。因此,在重视印刷的可靠性而由推测部50设定了粘连发生推测线sl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不论通常印刷处理a中的印刷结果如何,都假定为发生因粘连带来的印刷欠缺而进行再印刷。
76.对于上游侧线tl1、tl2,图案设定部57读出原来的印刷数据中的用来印刷与上游侧线tl1、tl2对应的位置的各线的印刷线数据vl1、vl2,基于该印刷线数据vl1、vl2和粘连补全数据u来设定再印刷数据。更详细地讲,在从上游侧线tl1、tl2到粘连发生推测线sl的再印刷中,将再印刷数据中的上游侧线tl1、tl2的印刷图案设定为,使得与基于原来的印刷数据的印刷线数据vl1、vl2、vl3印刷的情况(通常印刷处理a)相比热敏头30的温度下降变小。
77.例如,通过与原来的印刷数据的印刷线数据vl1、vl2相比降低上游侧线tl1、tl2上的打印率(减少设为黑圈的印刷点的总数),能够设为抑制热敏头30的温度下降的再印刷数据。
78.在图9的情况下,由于印刷线数据vl1、vl2整体是打印区域,所以抑制热敏头30的温度下降的再印刷数据必定为使上游侧线tl1、tl2上的打印率比印刷线数据vl1、vl2低的数据。但是,假如在印刷线数据vl1、vl2包括打印区域和非打印区域的情况下,通过与印刷线数据vl1、vl2相比减少在上游侧线tl1、tl2上连续的打印区域(在主扫描方向上连续的印刷点群的数量)来提高打印区域的分散性,也能够得到抑制热敏头30的温度下降的效果。
79.在图9所示的设定例的再印刷数据中,关于上游侧线tl1、tl2,与粘连补全数据u同样设定了仅印刷主扫描方向的上端侧的3个印刷点(黑圈),而不印刷主扫描方向的其他区域(白圈)这样的内容的上游侧线数据wl1、wl2。通过使用与原来的印刷线数据vl1、vl2相比打印率低(且连续的打印区域少)的上游侧线数据wl1、wl2,在再印刷时达到了粘连发生推测线sl时的热敏头30的温度下降得到抑制,能够不发生粘连而可靠地执行基于粘连补全数据u的印刷。特别是,图9所示的上游侧线数据wl1、wl2由于是仅印刷与粘连补全数据u相同的主扫描方向的区域的数据,所以在再印刷从上游侧线tl1、tl2到粘连发生推测线sl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防止因热敏头30的急剧的温度下降造成的粘连。
80.此外,通过如图9的再印刷数据那样,在上游侧线tl1、tl2和粘连发生推测线sl印刷主扫描方向的相同位置的印刷点,与该印刷点对应的发热元件30a的加热稳定,能得到使再印刷时的印刷效率变好的效果。
81.在上游侧线tl1、tl2的再印刷中,将在印刷线数据vl1、vl2和上游侧线数据wl1、wl2双方中为黑圈的印刷点重叠印刷,但这会提高印刷的可靠性,所以关于印刷品质没有障碍。
82.在接着最初的印刷(图8的通常印刷处理a)而使被印刷介质m向逆输送方向r返回(图8的逆输送处理b)后再次向输送方向f输送并进行再印刷(图8的再印刷处理c)的情况下,由于对被印刷介质m的输送的精度误差等,有热敏头30和粘连发生推测线sl的位置关系偏离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在通常印刷处理a中的相当于上游侧线tl1、tl2的部位的印刷和再印刷处理c中的粘连发生推测线sl的印刷中,有可能发生印刷后的线的相对的位置偏离。特别是,在被印刷介质m的输送偏离以使相当于上游侧线tl1、tl2的部位与粘连发生推测线sl的间隔变大的方式作用的情况下,如果进行仅以粘连发生推测线sl为对象的再印刷,则结果有可能是在粘连发生推测线sl(在再印刷处理c中印刷)与其紧挨着的前面的上游侧线tl2(在通常印刷处理a中印刷)之间印刷的间隙变得醒目。这里,通过生成不仅包含粘连发生推测线sl、还包括印刷顺序靠前的上游侧线tl1、tl2的再印刷数据,以即使有通常印刷处理a和再印刷处理c中的被印刷介质m的输送偏离、也将起因于该输送偏离的副扫描方向的间隙填埋的方式,进行对于上游侧线tl1、tl2及粘连发生推测线sl的再印刷,所以能够避免由再印刷带来的危害而得到良好的印刷品质。
83.特别是,在原来的印刷数据中有在印刷线数据vl1、vl2和粘连发生推测线sl这两者中共同包含的主扫描方向的打印区域(在图9中表示为印刷连续区域q1)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如图9的设定例那样,对于印刷连续区域q1,将再印刷数据设定为,使得在再印刷用的上游侧线数据wl1、wl2中也包含在打印区域中。由此,在再印刷时,能得到从上游侧线tl1、tl2到粘连发生推测线sl提高印刷连续区域q1的印刷品质(防止发生副扫描方向的印刷的间隙)的效果。
84.另一方面,在原来的印刷数据中有在上游侧线tl1、tl2进行印刷(在印刷线数据vl1、vl2中存在印刷点)、在粘连发生推测线sl不进行印刷(在印刷线数据vl3中不存在印刷点)的主扫描方向的区域(在图9中表示为印刷不连续区域q2)的情况下,在再印刷时,在印刷不连续区域q2中不发生起因于被印刷介质m的输送位置偏离的粘连发生推测线sl上的印刷的位置偏离。即,印刷不连续区域q2在再印刷时不需要为了确保印刷品质而包含在上游侧线tl1、tl2的印刷部位中。因此,在设定比原来的印刷数据的印刷线数据vl1、vl2减小了
打印率的上游侧线数据wl1、wl2时,适合选择印刷不连续区域q2作为从打印区域排除(设为白圈)的对象。
85.在图9的再印刷数据的设定例中,使得在上游侧线数据wl1、wl2中,在印刷不连续区域q2整体中不包含印刷点。这是在上游侧线tl1、tl2与粘连发生推测线sl之间使打印率同等,最能够抑制再印刷时的热敏头30的温度变化的设定。但是,以不产生作为再印刷时的粘连的原因的急剧的温度变化为条件,也能够设为在印刷不连续区域q2的一部分中包含印刷点那样的上游侧线数据wl1、wl2。
86.图9所示的印刷数据及再印刷数据是一例,由数据生成部51生成的再印刷数据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图10的变形例1所示的印刷数据是将在上游侧线tl1、tl2不被印刷(在印刷线数据vl1、vl2中不存在印刷点)的主扫描方向的区域,在粘连发生推测线sl进行印刷(在印刷线数据vl3中存在印刷点)的印刷内容。因此,在生成再印刷数据时,如果将粘连补全数据u中的主扫描方向的打印区域原样设定为上游侧线tl1、tl2中的主扫描方向的打印区域,则在上游侧线tl1、tl2上会印刷与本来的印刷数据不同的(原来不应被打印的)部分。即,成为没有正确地反映印刷内容的不适当的再印刷数据。
87.为了防止这样的不良状况,图案设定部57参照包含在原来的印刷数据中的印刷线数据vl1、vl2,设定再印刷用的上游侧线数据wl1、wl2,以使得关于在该印刷线数据vl1、vl2中不印刷(不存在印刷点)的主扫描方向的区域,不论粘连补全数据u中的印刷的有无,在上游侧线tl1、tl2都不印刷。
88.结果,在变形例1中数据生成部51生成的再印刷数据成为在上游侧线tl1、tl2不进行印刷,而仅印刷粘连发生推测线sl中的粘连补全数据u的数据。但是,是作为考虑粘连补全数据u和印刷线数据vl1、vl2双方的信息来判定的结果而成为这样的再印刷数据,与从一开始就不进行上游侧线数据的生成而仅仅进行粘连发生推测线sl处的再印刷的处理不同。换言之,变形例1的再印刷数据不是不包含上游侧线数据,而是包含“在上游侧线tl1、tl2不包含印刷点”的内容的上游侧线数据wl1、wl2。
89.另外,在变形例1的印刷数据中,由于没有从上游侧线tl2到粘连发生推测线sl在副扫描方向上连续的印刷部位(相当于图9中的印刷连续区域q1),所以即使在再印刷时的被印刷介质m的输送位置有稍稍的偏离,在上游侧线tl2与粘连发生推测线sl之间,以输送的位置偏离为起因的印刷内容的偏离也不易醒目。
90.图10所示的变形例2的印刷数据除了上述变形例1的印刷内容以外,还在粘连发生推测线sl(印刷线数据vl3)的主扫描方向的下端部分包括印刷点。主扫描方向的下端部分在印刷线数据vl1、vl2中也包含印刷点。即,主扫描方向的下端部分为从上游侧线tl1、tl2到粘连发生推测线sl连续地存在印刷点的印刷连续区域。因而,即使对于上游侧线tl1、tl2将印刷连续区域进行再印刷,也成为与既有的印刷部分重叠的印刷,不会对印刷品质带来不良影响。此外,通过向上游侧线tl1、tl2进行的印刷连续区域的再印刷,能够填埋因再印刷时的被印刷介质m的输送位置偏离而可能在与粘连发生推测线sl之间发生的副扫描方向的印刷的间隙,还能得到使印刷品质提高的效果。
91.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在变形例2中数据生成部51生成的再印刷数据被设定为,使得与上游侧线tl1、tl2对应的上游侧线数据wl1、wl2在与粘连发生推测线sl的印刷连续区域中包含印刷点。与变形例1相比,在变形例2中,上游侧线数据wl1、wl2中的打印率高(印刷点
的数量多),但在与粘连补全数据u的关系上,不是引起在再印刷时发生粘连那样的热敏头30的温度下降的数据。
92.总之,数据生成部51以满足以下要件的方式生成再印刷数据。第1,为了补全以粘连为起因的印刷的欠缺,对于粘连发生推测线(sl),设定与原来的印刷数据中的印刷线数据(vl3)相同的印刷内容的粘连补全数据(u)。
93.第2,为了防止再印刷时的粘连发生,设定将上游侧线(tl1、tl2)的打印率、打印分布变更后的上游侧线数据(wl1、wl2),以使得在上游侧线(tl1、tl2)与粘连发生推测线(sl)之间,与原来的印刷数据相比抑制热敏头30的温度下降。
94.第3,设定上游侧线数据(wl1、wl2),以使得在上游侧线(tl1、tl2)中,原来的印刷数据中不进行印刷的区域在再印刷时也不包含在打印区域中。
95.第4,设定上游侧线数据(wl1、wl2),以使得在原来的印刷数据中从上游侧线(tl1、tl2)到粘连发生推测线(sl)连续被印刷的印刷连续区域(q1)在再印刷时也尽可能连续地印刷。
96.在图9和图10的各个例子中,例示了关于2个上游侧线tl1、tl2,印刷线数据vl1、vl2的印刷内容相同,关于再印刷用的上游侧线数据wl1、wl2也为相同的印刷内容的情况。但是,也可能有在多个上游侧线中印刷内容不同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数据生成部51也基于上述的各要件来生成再印刷数据。作为其结果,在再印刷数据中,也有在与多个上游侧线(tl1、tl2

)对应的多个上游侧线数据(wl1、wl2

)中彼此的打印率、打印分布不同的情况。
97.数据生成部51将如以上这样生成的再印刷数据输出到输送控制部52和头控制部53。由输送控制部52和头控制部53对印刷装置10的输送部(步进马达46、压辊32)和打印部(热敏头30)进行控制,执行图8所示的通常印刷处理a、逆输送处理b及再印刷处理c。
98.在从数据生成部51向输送控制部52及头控制部53输入的再印刷数据中,包含有表示粘连发生推测线的存在及副扫描方向上的位置的粘连发生推测线数据。在通常印刷处理a(图8)时,输送控制部52对输送用马达驱动电路45发送使步进马达46向正方向旋转驱动的输送信号,并将步进马达46的向正方向的驱动脉冲数进行计数,检查经由压辊32向输送方向f输送被印刷介质m的输送量。并且,如果步进马达46的向正方向的驱动脉冲数达到规定值而判定为粘连发生推测线sl到达了由热敏头30印刷的位置,则输送控制部52向输送用马达驱动电路45发送马达停止信号而使步进马达46停止,将向输送方向f的被印刷介质m的输送停止。头控制部53匹配于该输送停止,向头驱动电路44发送印刷停止信号,使由热敏头30进行的印刷(发热元件30a的加热)停止。
99.接着,前进到逆输送处理b(图8)。输送控制部52向输送用马达驱动电路45发送使步进马达46向反方向旋转驱动的逆输送信号。接收到逆输送信号的输送用马达驱动电路45使步进马达46向反方向旋转,经由压辊32使被印刷介质m向逆输送方向r移动(逆输送)。输送控制部52将步进马达46的向反方向的驱动脉冲数进行计数。如果驱动脉冲数达到与从数据生成部51输入的再印刷数据中包含的上游侧线tl(tl1、tl2)的数量对应的规定值,则输送控制部52向输送用马达驱动电路45发送马达停止信号而使步进马达46停止,停止向逆输送方向r的被印刷介质m的输送。
100.这样,在逆输送处理b中,被印刷介质m向逆输送方向r返回与从数据生成部51输入
的再印刷数据中包含的上游侧线tl(tl1、tl2)的数量相当的量。结果,成为上游侧线tl(在如图9、图10那样上游侧线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位于最上游侧的上游侧线tl1)与热敏头30对置的状态。
101.对于热敏头30,如推测那样发生了墨带k或被印刷介质m的贴附的情况下,通过执行逆输送处理b,能够迅速且可靠地消除贴附状态。
102.接着,前进到再印刷处理c(图8)。头控制部53将基于上述再印刷数据的上游侧线数据(wl1、wl2)的印刷信号发送给头驱动电路44,头驱动电路44对热敏头30的各发热元件30a进行加热控制,进行对上游侧线tl(tl1、tl2)的印刷。在有多个上游侧线的情况下,在各上游侧线的印刷完成后,通过输送控制部52的控制使步进马达46向正方向旋转,使被印刷介质m向输送方向f行进1条线的量。
103.在上游侧线tl的印刷后,输送控制部52向输送用马达驱动电路45发送使步进马达46向正方向旋转驱动的输送信号,步进马达46向正方向旋转,经由压辊32使被印刷介质m向输送方向f行进。通过步进马达46的驱动脉冲数的计数,如果检测到粘连发生推测线sl达到了热敏头30的位置,则头控制部53向头驱动电路44发送基于上述再印刷数据的粘连补全数据(u)的印刷信号,头驱动电路44对热敏头30的各发热元件30a进行加热控制,进行对粘连发生推测线sl的再印刷。
104.通过这样进行向被印刷介质m的再印刷,即使在最初的印刷(通常印刷处理a)中发生了粘连为原因的印刷不良,也能够可靠地印刷粘连发生推测线sl,印刷品质提高。由于将再印刷数据设定为使得粘连发生推测线sl处的粘连不再发生,所以在再印刷时能够避免粘连发生推测线sl处的印刷不良。
105.粘连发生推测线sl为止的再印刷处理c完成以后,如果在进行中的印刷任务中不包含其他的粘连发生推测线,则一边继续向输送方向f输送被印刷介质m,一边将印刷任务执行到最后。在进行中的印刷任务中包含有其他的粘连发生推测线的情况下,将印刷推进到该粘连发生推测线后,进行与上述同样的逆输送处理及再印刷处理。
106.另外,与图9及图10的例子不同,在粘连发生推测线中不包含打印区域(在印刷线数据vl3中不存在作为印刷对象的印刷点)的印刷数据的情况下,即使在粘连发生推测线发生粘连,也不对印刷品质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即使进行再印刷,在粘连发生推测线上也什么都不印刷。此外,在粘连发生推测线中不包含打印区域的情况下,通过将被印刷介质m原样向输送方向f输送,墨带k或被印刷介质m相对于热敏头30的贴附被消除,所以即使不进行逆输送处理b,也能够无障碍地印刷后续于粘连发生推测线的下游侧的印刷线。因此,在此情况下,也可以进行控制以不执行上述的逆输送处理b及再印刷处理c。
107.作为具体的控制例,当推测部50决定粘连发生推测线的有无时,参照原来的印刷数据中的与粘连发生推测线对应的部分的印刷线数据vl3。并且,在虽然在比较部54的比较结果中存在粘连发生推测线、但在与其对应的印刷线数据vl3中不包含印刷点的情况下,决定部55当作不发生粘连,能够作出推测部50不向数据生成部51输出粘连发生推测线数据的应对。
108.作为不同的控制例,在虽然进行从推测部50向数据生成部51的粘连发生推测线数据的输出、但由数据生成部51生成了在粘连补全数据(u)中不包含印刷点的内容的再印刷数据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进行从数据生成部51向输送控制部52及头控制部53的再印刷数据
的输出。
109.这样,在粘连发生推测线sl中不包含打印区域的情况下,通过不执行逆输送处理b及再印刷处理c,能够节约逆输送、再印刷中花费的时间,提高印刷的生产率。此外,还能够得到控制装置40中的处理负担的减轻、步进马达46及热敏头30的驱动用电力的节约等的效果。
110.此外,在如图10的变形例1那样,数据生成部51生成了在上游侧线tl1、tl2中不包含印刷点的内容的再印刷数据的情况下,在再印刷时在上游侧线tl1、tl2上什么都不印刷。在此情况下,也由于在粘连发生推测线sl中包含打印区域,所以优选的是进行上述的逆输送处理b而可靠地消除墨带k或被印刷介质m向热敏头30的贴附后,进行向粘连发生推测线sl的再印刷处理c。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向粘连发生推测线sl的印刷不良。
111.但是,作为不同的形态,在如图10的变形例1那样生成了在上游侧线tl1、tl2中不包含打印区域的再印刷数据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控制,以不进行上述的逆输送处理b和对上游侧线tl1、tl2的再印刷处理,而仅进行对粘连发生推测线sl的再印刷处理。
112.作为具体的控制例,以数据生成部51生成的再印刷数据在上游侧线tl1、tl2(上游侧线数据wl1、wl2)中是否包含打印区域(印刷点)为判定基准进行追加设定。在再印刷数据在上游侧线数据wl1、wl2中包含打印区域的情况下,执行上述那样的逆输送处理b及再印刷处理c。在再印刷数据在上游侧线数据wl1、wl2中不包含打印区域的情况下,在通常印刷处理a中粘连发生推测线sl达到了热敏头30的阶段,输送控制部52向输送用马达驱动电路45发送马达停止信号,使步进马达46停止。这里,输送控制部52不发送使步进马达46向反方向旋转驱动的逆输送信号,而维持步进马达46的停止。该输送停止持续到被判断为因粘连带来的印刷不良的影响被消除为止的规定时间。接着,头控制部53将基于再印刷数据的印刷信号发送给头驱动电路44,头驱动电路44对热敏头30的各发热元件30a进行加热控制,对粘连发生推测线sl进行基于粘连补全数据u的再印刷。
113.这样,在上游侧线tl1、tl2中不包含打印区域的情况下,通过不进行逆输送处理b和对上游侧线tl1、tl2的再印刷而仅进行向粘连发生推测线sl的再印刷,能够节约逆输送、一部分再印刷中花费的时间,提高印刷的生产率。此外,还能够得到控制装置40的处理负担的减轻、步进马达46及热敏头30的驱动用电力的节约等的效果。
114.即,在控制装置40中,不是在推测为发生粘连的全部情况下进行逆输送处理b及再印刷处理c,而是将粘连发生推测线sl中的印刷内容的有无、上游侧线tl(tl1、tl2)中的再印刷内容的有无列入判定基准,从而还能够变更处理内容。
115.在从推测部50输出了粘连发生推测线数据的情况下(推测为发生粘连的情况下)、或进行了逆输送处理b或再印刷处理c的情况下,控制装置40也可以向显示装置驱动电路43输出显示信号,使显示装置13进行与粘连的发生状况、为应对该状况而执行的处理内容有关的信息显示。通过进行这样的报告,能够促使用户确认印刷结果。
116.根据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印刷装置10,在推测为发生粘连的状况下,通过对相应部位进行基于规定的再印刷数据的再印刷,能够避免起因于粘连的印刷品质的下降。由于不是通过最初的印刷时的热敏头30的通电控制来防止粘连的发生这样的预防性措施,而是作为发生了粘连的情况下的恢复来应对,所以有不易受到由印刷环境或打印图案带来的影响、效果的可靠性高的优点。此外,再印刷数据的生成、再印刷时的热敏头30的驱动不需要
复杂的电路构造,能够通过比较简单的运算及控制来进行。
117.对于与再印刷有关的被印刷介质m的输送及逆输送,通过使用步进马达46作为输送部的驱动源,能够在施加于控制装置40的处理负担较少的控制下,高精度地对输送量进行管理。此外,不仅是粘连发生推测线sl、还将其之前刚被印刷的上游侧线tl(tl1、tl2)包含在再印刷线中而生成再印刷数据,从而能够使得在再印刷时,起因于被印刷介质m的输送误差的粘连发生推测线sl的印刷位置的偏离不易对印刷品质带来影响。
118.参照图11及图12的流程图,说明印刷装置10中的印刷处理的流程。通过向印刷装置10的印刷执行指示的输入,开始图11的印刷处理。控制装置40基于从ram42的印刷数据存储部42a取得的印刷数据,通过推测部50推测在多个印刷线的哪个中发生粘连(步骤s100)。在存在推测为发生粘连的印刷线(粘连发生推测线)的情况下,推测部50生成确定了该粘连发生推测线的粘连发生推测线数据,向数据生成部51输出。
119.在步骤s100的处理中,也可以包括在粘连发生推测线中是否包含打印区域的判定。在此情况下,参照包含在印刷数据中的各印刷线的线数据。并且,在粘连发生推测线中不包含打印区域的情况下,当作不需要向粘连发生推测线的再印刷对策,在步骤s100中可以设为不生成粘连发生推测线数据的处理。
120.接着,控制装置40将印刷数据中的处于未打印的状态的开头线的线数据(正式通电用的线数据)读出并展开,将该开头线设定为当前线(步骤s101)。
121.此外,从输送控制部52向输送用马达驱动电路45发送输送控制信号而将步进马达46向正方向旋转驱动,从而输送被印刷介质m,以使当前线成为与热敏头30对应的位置。该输送的方向是图7及图8所示的输送方向f。
122.接着,控制装置40判定是否当前线是粘连发生推测线、并且设有粘连发生标志(步骤s102)。
123.在当前线是粘连发生推测线、并且设有粘连发生标志的情况下(步骤s102:是),前进到再印刷准备处理(步骤s200)。关于再印刷准备处理在后面叙述。
124.在当前线不是粘连发生推测线的情况下,或者虽然当前线是粘连发生推测线但没有设置粘连发生标志的情况下(步骤s102:否),从头控制部53向头驱动电路44发送基于当前线数据的印刷信号,通过对热敏头30的各发热元件30a的通电控制,执行当前线的打印(步骤s103)。
125.判定在步骤s103中执行了打印的当前线是否是印刷数据的最终线(步骤s104)。当为最终线的情况下(步骤s104:是),从图10的流程图退出而完成印刷处理。当不是最终线的情况下(步骤s104:否),将打印完成线数的计数增加1个而进行线更新处理(步骤s105),回到步骤s101。另外,在步骤s103中的打印对象是粘连发生推测线的情况下,设置粘连发生标志,并跳过步骤s105中的线更新处理。由此,下次的步骤s102中的判定成为“是”。
126.图12表示再印刷准备处理(步骤s200)。在步骤s102的判定的结果为当前线是粘连发生推测线、并且设有粘连发生标志的情况下,进入再印刷准备处理。
127.如果进入再印刷处理,则将对当前线的粘连发生标志清空(步骤s201)。接着,从输送控制部52向输送用马达驱动电路45发送停止信号,使步进马达46停止(步骤s202)。由此,向输送方向f(图7及图8)的被印刷介质m的输送停止。
128.接着,从输送控制部52向输送用马达驱动电路45发送逆输送信号,使步进马达46
向反方向旋转驱动,将被印刷介质m向逆输送方向r(图7及图8)输送(步骤s203)。这里的向逆输送方向r的输送量对应于由数据生成部51(线数设定部56)设定的上游侧线的数量。例如,在上游侧线的数量为2个(tl1、tl2)的图9及图10所示的设定例的情况下,向逆输送方向r的输送量为2条线的量。
129.接着,进行印刷数据更新处理(步骤s300)。在印刷数据更新处理中,对于再印刷对象部位(逆输送的部位)的线,将从ram42的印刷数据存储部42a取得的原来的印刷数据变更为由控制装置40的数据生成部51生成的再印刷数据。更详细地讲,进行使当前线位置向上游侧回溯1个的线更新处理(步骤s301),对于当前线,读出再印刷数据中的对应的线的数据,设定为再印刷用的线数据。
130.在设定了多个作为再印刷的对象的上游侧线的情况下,反复进行以上的印刷数据更新处理,在全部的上游侧线进行向再印刷用的线数据的更新。例如,在图9及图10所示的再印刷数据的设定例的情况下,对于上游侧线tl2设定上游侧线数据wl2,对于上游侧线tl1设定上游侧线数据wl1。
131.如果印刷数据更新处理完成,则从图12的流程图退出,回到图11的步骤s101。接着,从上游侧线到粘连发生推测线,依次执行基于再印刷数据的再印刷(步骤s101、s103)。另外,由于在再印刷准备处理的步骤s201中将粘连发生标志清空,所以在执行再印刷时,步骤s102中的判定成为“否”,不前进到再印刷准备处理。
132.如果到粘连发生推测线为止的再印刷完成,则对粘连发生推测线以后(下游侧)的各线接着执行基于原来的印刷数据的印刷。
133.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在初次的印刷时进行到粘连发生推测线sl为止的印刷(通常印刷处理a),从该状态,根据需要进行向逆输送方向r的被印刷介质m的移动(逆输送处理b)和对包括粘连发生推测线sl的部分的再印刷(再印刷处理c)。作为与其不同的形态,也可以是如果印刷位置达到紧挨着粘连发生推测线sl前面的印刷线(以下设为紧前线),则使被印刷介质m向逆输送方向r移动后,进行对包括紧前线的上游侧线(单个或多个)的再印刷和对粘连发生推测线sl的印刷。即,被印刷介质m的逆输送后的对粘连发生推测线sl的印刷不是再印刷而是初次印刷这一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
134.在图13的流程图中表示该其他形态的印刷处理的例子。关于图13中的各步骤s400、s401、s404、s405,是与图11中的上述各步骤s100、s101、s104、s105同样的处理,省略详细的说明。在步骤s402中,判定是否当前线是紧挨着粘连发生推测线前面的位置的紧前线、并且设有粘连避免标志。上述实施方式的上游侧线tl2的部位(参照图9及图10)为紧前线。在当前线是紧前线、并且设有粘连避免标志的情况下(步骤s402:是),前进到再印刷准备处理(步骤s500)。
135.在当前线不是紧前线的情况下、或者虽然当前线是紧前线但没有设置粘连避免标志的情况下(步骤s402:否),从头控制部53向头驱动电路44发送基于当前线数据的印刷信号,通过对热敏头30的各发热元件30a的通电控制,执行当前线的打印(步骤s403)。在步骤s403中的打印对象是紧前线的情况下,设置粘连避免标志,并跳过步骤s405中的线更新处理。由此,下次步骤s402中的判定成为“是”。
136.步骤s500的再印刷准备处理为与上述步骤s200的再印刷准备处理大致同样的处理。具体而言,通过粘连避免标志的清空(相当于图12的步骤s201),在之后的再印刷时达到
了紧前线时,步骤s402中的判定成为“否”,前进到紧前线的打印(步骤s403)。
137.在逆输送处理(相当于图12的步骤s203)中,进行与作为再印刷的对象的上游侧线的数量相应的量的逆输送。该上游侧线中至少包括紧前线。根据环境温度、打印内容等,也可以包括比紧前线靠上游侧的其他的印刷线,来设定多个上游侧线。
138.在印刷数据更新处理(相当于图12的步骤s300)中,对于作为再印刷对象部位(逆输送后的部位)的上游侧线,将从ram42的印刷数据存储部42a取得的原来的印刷数据变更为由控制装置40的数据生成部51生成的再印刷数据。在粘连发生推测线不包含在再印刷对象部位中这一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但是,关于粘连发生推测线,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由于原来的印刷线数据vl3和再印刷数据中的粘连补全数据u是共同的内容,所以实质上能够通过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数据处理进行应对。
139.接着,对从上游侧线(包括紧前线)到粘连发生推测线的各线进行印刷(s403)。在逆输送后进行再印刷的上游侧线中,基于再印刷数据,以抑制热敏头30的温度下降的内容进行印刷,所以当印刷位置达到了粘连发生推测线时防止粘连的发生,能够可靠地进行印刷。另外,由于到紧前线为止的范围在初次的印刷时被适当地印刷,所以即使在再印刷时基于与原来的印刷数据不同的再印刷数据进行印刷,也能够维持印刷品质。
140.相对于在初次的印刷时将印刷推进到粘连发生推测线后进行逆输送处理的上述实施方式,在其他形态中,如果印刷即将达到粘连发生推测线,则进行逆输送处理。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应对发生了粘连的情况,在再印刷对象部位中包含粘连发生推测线。相对于此,在其他形态中有以下差异:在预先防止粘连的发生的同时进行对粘连发生推测线的初次的印刷。
141.但是,上述实施方式和其他形态都经过应用了再印刷数据的对上游侧线的再印刷处理、从而在防止粘连的同时实现粘连发生推测线的印刷(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再印刷,在其他形态中是初次印刷)这一点上是共通的。即,根据印刷环境、打印图案,有即使精心设计热敏头的通电控制等也难以通过一次印刷来兼顾高品质的打印和粘连防止的情况,但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及其他形态,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能够可靠地实现向推测为发生粘连的部位及其周边的高品质的打印。
142.如以上这样,根据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印刷控制方法及记录介质,通过进行向推测为发生粘连的部分的再印刷,即使发生了粘连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印刷品质。此外,如果印刷达到紧挨着被推测为发生粘连的线前面的部分,则通过向与印刷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返回后(逆输送后)进行印刷,能够在抑制粘连的发生的同时推进印刷而得到良好的印刷品质。
143.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为了使发明的理解变得容易而表示了具体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变更。
144.上述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通过包括压辊32的输送部对被支承在一定的位置的热敏头30输送被印刷介质m,从而使副扫描方向上的热敏头30和被印刷介质m的相对位置变化。在对细长的带状的被印刷介质m的印刷中,适合像这样将被印刷介质m一侧输送而执行印刷。与此对应,在粘连发生时的再印刷的准备阶段,使被印刷介质m向逆输送方向r(与作为印刷行进方向的输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输送。但是,使热敏头和被印刷介质的相对位置变化的形态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应用于一边使作为打印部的热敏头在印刷行进方
向上移动一边进行印刷的类型的印刷装置。在此情况下,可以在再印刷的准备阶段使热敏头向与印刷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而使热敏头的位置对准于上游侧线。
14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再印刷数据的概念容易理解,作为用于粘连发生推测线sl的再印刷线数据而设定了粘连补全数据u。但是,粘连补全数据u中包含的印刷内容与原来的印刷数据中的印刷线数据vl3的印刷内容相同。因而,在再印刷的准备阶段(图12的流程图),关于粘连发生推测线sl的印刷数据更新,通过将原来的印刷数据中的对应线的印刷线数据vl3原样读出并使用的处理即可实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