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版辊上墨的油墨存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49203发布日期:2022-02-25 23:18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版辊上墨的油墨存储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凹版印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版辊上墨的油墨存储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凹版印刷机是使用凹版进行印刷的机器,印版的图文部分凹下,而空白部分与印版滚筒的外圆在同一平面上,凹版印刷机印刷时,印版滚筒全版面着墨,以刮墨刀将版面上空白部分的油墨刮清,留下图文部分的油墨,然后过纸,由压印滚筒在纸的背面压印,使凹下部分的油墨直接转移到纸面上,最后经收纸部分将印刷品堆积或复卷好。
3.在一些相关技术中,凹版印刷机是采用圆压圆直接印刷方式印刷,印版直接制在版辊上,采用浸墨或喷墨方式给墨,其中浸墨方式是将版辊部分浸入油墨中,使版辊在转动过程中蘸上油墨,但存在以下的问题:
4.由于油墨具有一定的粘稠度,使用时难免形成气泡,油墨中还具有一定的杂质,杂质和气泡会导致印刷的油墨不均匀,影响印刷的图文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版辊上墨的油墨存储结构,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油墨的杂质和气泡导致印刷的油墨不均匀,影响印刷的图文效果的问题。
6.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版辊上墨的油墨存储结构,其包括:
7.油墨盒,其顶部设有开口,并且其内部设有用于存储油墨的第一空间;
8.封盖,其设置在所述油墨盒上,并密封所述开口;所述封盖上具有弧形部,所述弧形部形成用于容纳版辊的第二空间;所述弧形部的底部设有连通所述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溢墨孔。
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封盖上还设有用于将第一空间与大气连通的平压气孔;
10.所述油墨盒上设有进墨口和出墨口,所述出墨口的竖向高度大于所述溢墨孔和进墨口的竖向高度,并且小于所述油墨盒的高度。
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封盖上且位于弧形部的两侧均设有收集凹部;
12.所述平压气孔设置在所述收集凹部的底部。
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封盖上,且位于所述收集凹部远离弧形部的一侧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用于阻挡所述版辊转动时飞溅的油墨。
1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封盖上设有包边,所述包边与所述收集凹部远离弧形部一侧的边缘连接,并形成用于和油墨盒顶部扣合的扣合部。
1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溢墨孔的横截面积为所述油墨盒的横截面积的0.7%-1%。
1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溢墨孔的横截面积为所述油墨盒的横截面积的0.8%。
1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溢墨孔的竖向高度为所述油墨盒高度的20%-30%。
1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空间内设有搅墨辊,所述搅墨辊的竖向高度与所述出墨口的竖向高度相等,所述搅墨辊用于和版辊接触,并随版辊转动。
1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墨口上连接有进墨管道,所述出墨口通过回墨管道与所述进墨管道连通。
20.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2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版辊上墨的油墨存储结构,由于油墨盒内设有第一空间,第一空间内用于填充油墨;封盖密封连接在油墨盒的顶部,并且封盖上具有弧形部,弧形部形成用于容纳版辊的第二空间,并且在弧形部的底部设有连通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溢墨孔,通过此设置首先将油墨分为两部分,一小部分位于第二空间内,从而减少油墨与空气的接触,避免气泡增多;另外由于溢墨孔设置在弧形部的底部,油墨只有经过此处才可进入到第二空间中,故而只有部分气泡,进入到第二空间内,大部分的杂质在重力作用下沉至第一空间;再加上部分气泡进入到溢墨孔时,空间边狭窄,气泡之间发生挤压,碰撞,形成更大的气泡,进入第二空间中,便于突破油墨表面排出,因此使进入第二空间的油墨中的气泡减少,提高印刷效果。
22.另外,油墨可以在第一空间中进行搅拌循环,搅拌后的油墨进入第二空间,第二空间中的油墨为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因此避免了油墨易沉淀的问题。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版辊上墨的油墨存储结构的示意图;
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带有挡板的用于版辊上墨的油墨存储结构的示意图。
26.图中:1、油墨盒;2、第一空间;3、封盖;300、弧形部;301、第二空间;302、溢墨孔;303、平压气孔;304、收集凹部;4、进墨口;5、出墨口;6、版辊;7、挡板;8、搅墨辊;9、包边。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版辊上墨的油墨存储结构,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油墨的杂质和气泡导致印刷的油墨不均匀,影响印刷的图文效果的问题。
29.请参阅图1,一种用于版辊上墨的油墨存储结构,其包括油墨盒1和封盖3,其中油墨盒1的顶部设有开口,并且其内部设有用于存储油墨的第一空间2;封盖3设置在油墨盒1上,并且密封开口,封盖3上具有弧形部300,弧形部300形成用于容纳版辊6的第二空间301,弧形部300的底部设有连接第一空间2和第二空间301的溢墨孔302。
30.由于油墨的气泡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油墨内的气泡,二是和空气接触产生的气泡。
31.因此通过以上的设置,在版辊6上墨过程中,首先将油墨分为两部分,一大部分位
于第一空间2内,另外一小部分通过溢墨孔302进入第二空间301,从而减少大部分油墨直接与空气的接触,避免气泡增多;另外由于溢墨孔302设置在弧形部300的底部,油墨只有经过此处才可进入到第二空间301中,故而只有部分气泡和杂质,进入到第二空间内,大部分的杂质在重力作用下沉至第一空间2。
32.再加上部分气泡进入到溢墨孔302时,空间边狭窄,气泡之间发生挤压,碰撞,形成更大的气泡,进入第二空间301中更大的气泡便于上升溢散,便于突破油墨表面排出,因此相比较全部直接设置在一个空间中,本技术的双层空间的设置,使进入第二空间301的油墨中的气泡减少,提高印刷效果。
33.另外,油墨可以在第一空间2中进行搅拌,搅拌后的均匀油墨进入第二空间301,第二空间301中的油墨为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因此避免了油墨易沉淀的问题,同时不影响第二空间301中的油墨。
34.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为防止第二空间301内的油墨越积越多,溢出第二空间301,以及考虑到第一空间2的油墨循环问题,进行了以下的设置:
35.在封盖3上设有用于将第一空间2与大气连通的平压气孔303,油墨盒1上设有进墨口4和出墨口5,出墨口5的竖向高度h2大于溢墨孔302和进墨口4的竖向高度,并且小于油墨盒1的高度h3,进墨口4的竖向高度为h1。
36.这一设置产生的作用为:
37.使第一空间2与大气连通,从而使第一空间2和第二空间301内的液位相同,由于出墨口5的竖向高度h2大于溢墨孔302和进墨口4的竖向高度,并且与第一空间2连通,从而使当第一空间2和第二空间301的墨水的液位在超过出墨口5的高度时,自动从出墨口5流出,以实现墨水的自溢出;另外出墨口5的竖向高度h2小于油墨盒1的高度h3,使墨水无法填满第一空间2,从而避免发生油墨溢出第二空间301的情况;
38.另外由于第一空间2与大气连通,第一空间2和第二空间301内的液位相同,便于墨水从溢墨孔302进入第二空间301。
39.应该理解的是溢墨孔302的竖向高度为油墨盒1高度的20%-30%,并且大致与进墨口4的竖向高度h1相等,这样的设置是保证始终是有墨水进入第二空间301的,如果溢墨孔302的高度超过出墨口5的竖向高度h2显然是不能实现上述效果的。因为第一空间2和第二空间301仅由溢墨孔302连接,因此油墨的搅拌,冲击均在第一空间2内完成,使第二空间301中的油墨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
40.在使用时,由于平压气孔303始终使第一空间2和第二空间301内的墨水的液位保持相等,因此在版辊6进行着墨时,液位也是相等的,不会因为版辊6的放入而升高,并且由于版辊6的放入使第二空间301的墨水更少,进一步的减少墨水与空气的直接接触。
41.进一步的,在封盖3上且位于弧形部300的两侧均设有收集凹部304;平压气孔303设置在收集凹部304的底部。
42.这一设置的是由于在版辊6上墨过程中是旋转的,上墨的过程中墨水会飞溅,因次飞溅的收集后的墨水可以从平压气孔303回收至第一空间2内,避免资源的浪费。
43.进一步的,还可以在封盖3上,且位于收集凹部304远离弧形部300的一侧设挡板7,挡板7用于阻挡版辊6转动时飞溅的油墨,挡板7配合平压气孔303的使用,加强墨水的回收利用效果。
44.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对于封盖3和油墨盒1的连接方式,进行了以下的设置,封盖3上设有包边9,包边9与收集凹部304远离弧形部300一侧的边缘连接,并形成用于和油墨盒1顶部扣合的扣合部,这样的设置使封盖3在连接时,直接扣在上面即可并且连接紧密。
45.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溢墨孔302的横截面积为油墨盒1的横截面积的0.7%-1%,这一设置能杜绝90%的空气与杂质进入第二空间301,且由于平压气孔303使通过溢墨孔302的油墨速度低,压力小,基本消除了对第二空间301的油墨冲击。
46.进一步的,进墨口4上连接进墨管道,出墨口5通过回墨管道与进墨管道连通,这一设置使第一空间2在自溢出的油墨能够重新进入到第一空间2内,进行循环;在使用时,通过溢墨孔302的油墨流量略等于印刷消耗量与版辊6飞溅而出的量之和,远小于第一空间2循环的油墨量,溢墨孔302的流量等于印版转移到纸张油墨量与版辊飞溅出的油墨量之和,与循环流量无关,这样保证第一空间2内的油墨始终是处于一个循环流动的状态,避免发生油墨的沉淀,提高印刷的效果。
47.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空间301内设有搅墨辊8,搅墨辊8的竖向高度与出墨口5的竖向高度相等,搅墨辊8用于和版辊6接触,并随版辊6转动,这一设置使搅墨辊8不需要另外设置驱动的部件,直接和版辊6接触,并随之转动,并且起到了防止第二空间301内油墨的顶部结皮。
4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0.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