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墨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03418发布日期:2023-01-13 02:12阅读:33来源:国知局
再生墨盒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再生墨盒。


背景技术:

2.某些原厂墨盒中同系列的大容量型号与小容量型号相比具备相同的外观特征,仅特定部件的设置位置不同,具体表现为芯片的设置高度一致,但充当卡位件的把手设置位置略高。目前再生墨盒领域可供回收的大容量型号远少于小容量型号,因此有必要将小容量型号的回收墨盒改制成可充当大容量型号使用的再生墨盒,这就需要同时解决扩容和安装兼容性问题。墨盒的扩容可通过引入外置体实现,而针对兼容性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解决思路,其一是对原把手进行裁切、钻孔等加工后加装可充当新卡合凸起的配件,这类物理加工的实施难度较高,也难以保证产品良率;其二是以焊接或粘接方式直接在原把手上设置一个条状配件充当新卡位凸起,但需要借助辅助性工装进行固定和定位,并且条状件与把手的贴合面较小,较难保证安装牢固度。


技术实现要素:

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再生墨盒,可拆卸地安装于打印设备,包括:原墨盒,所述原墨盒包括盒体,所述盒体具有盒底面以及相互垂直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为所述盒体上垂直于所述盒底面的两个侧面,所述盒底面上设有出墨口,所述盒体在所述第一侧面设置卡位把手;所述卡位把手包括原把手、卡位凸筋、内凸筋和卡接部件,所述原把手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内凸筋设于所述原把手的内侧壁上,所述卡位凸筋设于所述原把手的外侧壁上,所述内凸筋和所述卡位凸筋的延伸方向均垂直于所述第二侧面,所述卡位凸筋的顶部设置有原抵接面;所述卡接部件包括端板,所述端板与所述卡位凸筋和所述内凸筋在同一端抵接,所述端板包括第一区和第二区,所述第一区在所述第二侧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原抵接面的上方以及所述原把手的外侧,所述第二区在所述第二侧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原把手内侧,所述端板在所述第一区垂直设置与所述原把手的外侧壁相抵的卡位臂,所述端板在所述第二区垂直设置至少一个与所述内凸筋的表面相抵的夹臂。
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盒体直立的状态下,所述内凸筋和所述卡位凸筋在竖直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合。
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凸筋在所述第二侧面上的投影为圆弧形。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原把手的外侧壁设置平整的贴合面,所述贴合面位于所述卡位凸筋上方且与所述原抵接面相交,所述卡位臂与所述原把手在所述贴合面处相抵。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夹臂包括第一夹臂,所述第一夹臂设于所述端板的第二区处在所述内凸筋下方的区域内。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夹臂还包括第二夹臂,所述第二夹臂设于所述端板的第二区处在所述内凸筋上方的区域内。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均与所述原把手的内侧壁相抵。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盒体直立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夹臂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卡位臂的上方,所述第一夹臂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卡位臂的下方。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卡位臂顶部设有上抵接面,所述上抵接面用于与所述打印设备相抵接防止所述再生墨盒脱离。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原把手的下端与所述第一侧面贴合并连接,所述原把手的上端朝远离所述盒体的方向倾斜延伸。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再生墨盒在卡接部件装至原把手后不能发生相对旋转,也不能在竖直方向上与原把手发生相对移动,从而保证与原把手之间的固定和对位,无需借助辅助性工装,卡接部件借助卡位壁、端板及夹臂可通过焊接或胶粘方式与原把手牢固连接,加装前也无需对原把手进行物理加工,因此该再生方案易于实施且有助于提高产品的良率。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再生墨盒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再生墨盒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原把手内侧与卡接部件的配合结构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原把手外侧与卡接部件的配合结构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原把手与卡接部件的剖视图;
19.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卡接部件的结构图;
20.图7为本实用新型再生墨盒另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21.图8为本实用新型再生墨盒另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图;
22.其中,10-原墨盒、11-盒体、11a-盒底面、11b-第一侧面、11c-第二侧面、11d-腔室、11e-第一区域、11f-第二区域、111-出墨口、112-背板、113-外框体、114-液体通道、114a-上液体通孔、114b-下液体通孔、115-气体通孔、116-保护膜、117-胶柱、118-薄膜、20-外置体、30-原把手、31-卡位凸筋、31a-原抵接面、32-内凸筋、33-贴合面、40-卡接部件、41-端板、41a-第一区、41b-第二区、42-卡位臂、42a-上抵接面、43-夹臂、43a-第一夹臂、43b-第二夹臂。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4.图1和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再生墨盒,可拆卸地安装于打印设备(一般指喷墨打印机),再生墨盒包括原墨盒10和外置体20,原墨盒10和外置体20内部均容纳有打印材料(一般指墨水),原墨盒10和外置体20可拆卸地连接,两者装配完成后,一般需要使原墨盒10与外置体20内部连通,从而实现外置体20对原墨盒10中墨水的补充,提升再生墨盒整体的墨水储量。
25.如图1和图2所示,原墨盒10包括盒体11,盒体11大致呈长方体形,盒体11具有盒底面11a以及相互垂直的第一侧面11b和第二侧面11c第一侧面11b和第二侧面11c为盒体11上垂直于盒底面11a的两个侧面,即第一侧面11b、第二侧面11c和盒底面11a是两两互相垂直
的面,盒体11还具有分别与盒底面11a、第一侧面11b和第二侧面11c相对设置的面,共同构成大致长方体形的盒体11;为更好的对再生墨盒各个部件进行说明,引用了x、y、z轴概念,取相互正交的三个空间轴为x轴、y轴、z轴,如图1所示,定义盒底面11a上长边的方向为x轴,盒底面11a上短边的方向为y轴,与x轴、y轴相互垂直的方向为z轴,x轴与z轴定义的平面为xz平面,x轴与y轴定义的平面为xy平面,y轴与z轴定义的平面为yz平面,即盒底面11a平行于xy平面,第一侧面11b平行于yz平面,第二侧面11c平行于xz平面。优选的,在盒体11处于直立姿态(直立姿态也为再生墨盒安装到打印设置时的安装姿态)时,xy平面位于水平面上,z轴方向则为竖直方向,由盒底面11a朝向盒顶面的方向为+z轴方向,第一侧面11b也为盒体11的前表面,与第一侧面11b相对设置的面为后表面,由后表面朝向前表面的方向为+x轴方向。
26.如图1和图2所示,盒底面11a上设有出墨口111,在再生墨盒以直立姿态安装到打印设备时,出墨口111与打印设备的供墨针连通,实现墨水的供应。
27.如图1和图2所示,盒体11在第一侧面11b靠近顶部的位置设置卡位把手,即卡位把手设置在第一侧面11b的+z轴端。
28.需要说明的是,后文中提到某个部件的“内侧”均指该部件朝向盒体11的一侧,相应地,“外侧”指该部件背向盒体11的一侧。
29.如图3至图5所示,卡位把手包括原把手30、卡位凸筋31、内凸筋32和卡接部件40,原把手30连接于第一侧面11b,具体的,原把手30下端与盒体11在第一侧面11b贴合并连接,原把手30上端朝远离盒体11的方向倾斜延伸,即原把手30是倾斜向上延伸的,也即把手30从-x,-z轴侧向+x,+z轴侧延伸。
30.如图3和图5所示,内凸筋32设于原把手30的内侧壁上,卡位凸筋31设于原把手30的外侧壁上,内凸筋32和卡位凸筋31的延伸方向均垂直于第二侧面11c,即沿y轴方向延伸,卡位凸筋31在顶部(+z轴侧)设置原抵接面31a。
31.如图3至图6所示,卡接部件40包括端板41,端板41与卡位凸筋31和内凸筋32在同一端相抵,即端板41可以与卡位凸筋31和内凸筋32的+y轴端相抵,也可以与卡位凸筋31和内凸筋32的-y轴端相抵,端板41包括第一区41a和第二区41b,第一区41a在第二侧面11c上的投影位于原抵接面31a的上方以及原把手30的外侧,第二区41b在第二侧面11c上的投影位于原把手30的内侧,即在x轴方向上,第一区41a位于端板41的+x轴侧,第二区41b位于端板41的-x轴侧,也即第二区41b相对于第一区41a更靠近盒体11。端板41在第一区41a垂直设置与原把手30的外侧壁相抵的卡位臂42,卡位臂42沿y轴方向延伸,卡位臂42顶部设有上抵接面42a,在再生墨盒安装到打印设备时,上抵接面42a用于与打印设备相抵接防止再生墨盒从打印设备中脱离,端板41在第二区41b垂直设置至少一条与内凸筋32表面相抵的夹臂43。
32.本实施例的方案设置与原把手30的内侧抵接的夹臂43可有效提高卡接部件40与原把手3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保证其相对于原把手30的固定和对位,因此在点胶或焊接加工前都无需借助辅助性工装对卡接部件40进行固定。
33.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内凸筋32和卡位凸筋31在竖直方向(z轴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合,这样有助于控制端板41的尺寸以及夹臂43与卡位臂42的间距,使得卡接部件40的整体结构更为紧凑。
34.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原把手30的外侧壁在卡位凸筋31上方设置平整的贴合面33,贴合面33与原抵接面31a相交,卡位臂42与原把手30在贴合面33处相抵,可防止卡接部件40相对于原把手30朝向盒体11侧旋转。
35.进一步的,如图3和图5所示,内凸筋32在第二侧面11c上的投影为圆弧形,圆筋状的内凸筋32外表面呈圆滑过渡,便于与多条夹臂43的表面做局部贴合。
36.具体的,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夹臂43包括第一夹臂43a,第一夹臂43a设于端板41第二区41b处在内凸筋32下方的区域内,即第一夹臂43a位于内凸筋31的下方(-z轴侧),第一夹臂43a与内凸筋31下侧的弧形表面相贴合,也与原把手30在内凸筋32的下方的内侧壁相贴合,端板41在上述位置设置第一夹臂43a可防止卡接部件40相对原把手30向上移动,使得卡接部件40无法沿竖直方向脱离原把手30。
37.进一步的,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夹臂43还包括第二夹臂43b,第二夹臂43b设于端板41第二区41b处在内凸筋32上方的区域内,即第二夹臂43b位于内凸筋31的上方(+z轴侧),第二夹臂43b与内凸筋31上侧的弧形表面相贴合,也与原把手30在内凸筋32上方的内侧壁相贴合,进一步设置第二夹臂43b可进一步加强卡接部件40与原把手30内侧的配合,改善连接稳定性。
38.第一夹臂43a和第二夹臂43b均与原把手30的内侧壁相抵,两条夹臂43均与原把手30内侧壁相抵可进一步提高卡接部件40与原把手30的连接稳定性,防止卡接部件40相对原把手30旋转,以及在竖直方向相对原把手30移动。
39.如图5所示,在竖直方向上,第二夹臂43b至少部分位于卡位臂42上方,第一夹臂43a至少部分位于卡位臂42下方,这样卡接部件40在卡位臂上42的上下两侧均具备与原把手30的连接点,通过优化两条夹臂43的位置和形状即可保证卡接部件40整体与原把手30的稳定连接,从而降低卡位臂42的设置要求,有助于提高卡位臂42设计自由度,比如实施例中卡位臂42底部就无需与原抵接面31a接触,侧面也仅需与贴合面33的局部做贴合。
40.本实施例的再生墨盒加装卡接部件40前无需对原把手30做物理加工,卡接部件40可直接装至原把手30上,安装精度较高,无需调整对位,再经焊接或胶粘加工后可与原把手牢固连接,因此较易于实施,在产品良率方面也具备一定优势。
41.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8所示,再生墨盒对应大容量型号的原装墨盒底面在对应于出墨口的一端设有与打印机安装部配合的凹槽,但小容量型号的原墨盒10在对应位置并无这类凹槽结构,设置这类凹槽会使盒体11部分内腔丧失储墨功能,因此需要针这部分内腔做气路和液路封堵。
42.盒体11包括背板112,背板112在第一侧边缘设置外框体113,背板112与外框体113共同围挡构成储存打印材料的腔室11d,背板112在第二侧设置液体通道114和多个气体通孔115,背板112还在第二侧焊接保护膜116以区隔出独立的液体通道114和气体通道,第二侧面11c实际为保护膜116的外表面。腔室11d在背板112第一侧将各气体通孔115连通,背板112在液体通道114的两端设置上液体通孔114a和下液体通孔114b。背板112在第一侧以多块隔板将腔室11d分隔成多个区域,基于前述原因需要封堵通往第一区域11e和第二区域11f的气路和液路。一个相对容易实施的封堵方案是破坏局部的保护膜116后以胶柱117封堵上液体通孔114a,再点胶将胶柱117与基板111及保护膜116粘为一体。随后在背板112第二侧距离原把手30最远的气体通孔115处焊接薄膜118进行封闭(该气体通孔在原墨盒启用
前贴胶带密封,自启用后一直处在敞开状态)。上液体通孔114a周边存在凸筋结构,选择在该处封闭液体通道有助于减小对保护膜116的破坏程度并保证打印材料不会进入液体流道114,而保护膜116原先并不覆盖距离原把手30最远的气体通孔115,封堵该通孔不会对保护膜116造成破坏。图7以虚线绘制薄膜118,图8中以虚线绘制胶柱117,可大致体现薄膜118和胶柱117的设置情况。
4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44.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形状、构造及原理还有诸多变换。因此,任何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