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印刷机印刷辊用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87052发布日期:2022-09-03 01:42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印刷机印刷辊用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辊领域,具体为一种印刷机印刷辊用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2.印刷机在我们现如今的社会使用需求量十分巨大,而在印刷机工作过程中,由于印刷辊与纸张不断摩擦印刷,进而使得印刷辊表面温度升高,为了保证后续印刷质量,需要对印刷辊进行冷却降温处理。
3.现有的印刷机印刷辊用的冷却装置在使用时冷却效果较低,装置在工作时,通常采用风冷进行散热,但风冷散热的效果较差,使得印刷辊长期工作时,其热量不便散出,影响印刷辊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印刷机印刷辊用的冷却装置,具备冷却效果好等优点,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上述调节喷管高度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印刷机印刷辊用的冷却装置,包括冷却架,所述冷却架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有印刷辊本体,所述冷却架的顶端开设有冷却腔,所述冷却腔的内底壁开设有散热口,所述冷却腔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散热风机,所述冷却腔的顶端活动连接有防尘网,所述冷却腔两端的冷却架顶端固定连接有安装结构。
8.所述印刷辊本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导热筒,所述印刷辊本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固定管,所述固定管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冷却管,所述固定管一侧固定连接有延伸至冷却架外部的进水管,所述固定管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延伸至冷却架外部的排水管,通过导热筒将印刷辊本体工作产生的一部分热量导向印刷辊本体的内部,之后通过进水管将冷却水输送至固定管的内部,并通过冷却管分流,增大水冷换热面积,进而通过冷却管内部的冷却水与导热筒吸收的热量进行热交换处理,实现印刷辊本体表面进行快速水冷降温,提高冷却降温效果。
9.优选的,所述导热筒的形状为圆筒型,且导热筒的内壁与冷却管一端固定连接,增大与印刷辊本体内壁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印刷辊本体表面的导热效果。
10.优选的,所述冷却管在固定管的表面等角分布,且冷却管之间的角度为九十度,便于增大水冷换热面积,且可提高固定管安装的稳定性。
11.优选的,所述散热口的形状为圆台型,且散热口的数量为二十一个,便于提高对印刷辊本体表面的风冷散热效果。
12.优选的,所述安装结构包括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开设在冷却腔两端的冷却架顶端,且安装槽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安装弹簧,所述安装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安装块,且安装
块顶端固定连接有延伸至冷却架外部的拨杆,所述防尘网两侧开设有与安装块相配合的安装孔,通过安装弹簧的弹力,实现安装块与安装孔内部的卡合或分离,便于对防尘网的快速拆卸安装,降低工作人员对防尘网的更换难度。
13.优选的,所述安装槽的顶端开设有限位槽,且限位槽的长度大于安装孔内部的长度,便于保证安装块完全与安装孔内部的脱离。
14.优选的,所述安装块的形状为倒t型,且安装块与安装孔的内部之间构成卡合结构,避免安装块滑动过度与安装槽内部的脱离。
15.优选的,所述防尘网顶端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把手,且把手关于防尘网的竖向中轴线对称分布,便于对防尘网进行安装拆卸。
16.有益效果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印刷机印刷辊用的冷却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8.1、该印刷机印刷辊用的冷却装置,通过设置的散热风机、进水管、导热筒、冷却管、固定管、排水管和散热口,通过启动散热风机,将外部的新风吹向冷却腔内部,并由散热口吹向印刷辊本体的表面,实现风冷散热,同时通过导热筒将印刷辊本体工作产生的一部分热量导向印刷辊本体的内部,之后通过进水管将冷却水输送至固定管的内部,并通过冷却管分流,增大水冷换热面积,进而通过冷却管内部的冷却水与导热筒吸收的热量进行热交换处理,实现印刷辊本体表面进行快速水冷降温,进而实现风冷和水冷的双重冷却降温,提高冷却降温效果,保证印刷辊本体的正常工作,从而解决了冷却效果较低的问题。
19.2、该印刷机印刷辊用的冷却装置,通过设置的安装孔、安装槽、安装弹簧和安装块,通过安装弹簧的弹力,实现安装块与安装孔内部的卡合或分离,便于对防尘网的快速拆卸安装,降低工作人员对防尘网的更换难度,避免传统更换的不便,提高其更换的工作效率,便于对防尘网的清洗或安装,避免灰尘等杂质将其堵塞导致进风速率的下降,从而解决了防尘网不便更换的问题。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管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防尘网处立体放大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散热风机;2、防尘网;3、冷却腔;4、安装结构;401、安装孔;402、拨杆;403、限位槽;404、安装槽;405、安装弹簧;406、安装块;5、冷却架;6、印刷辊本体;7、进水管;8、导热筒;9、冷却管;10、固定管;11、排水管;12、散热口;13、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实施例1
28.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印刷机印刷辊用的冷却装置的较佳实施例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印刷机印刷辊用的冷却装置,包括冷却架5,冷却架5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有印刷辊本体6,冷却架5的顶端开设有冷却腔3,冷却腔3的内底壁开设有散热口12,冷却腔3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散热风机1,冷却腔3的顶端活动连接有防尘网2,冷却腔3两端的冷却架5顶端固定连接有安装结构4。
29.印刷辊本体6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导热筒8,印刷辊本体6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固定管10,固定管10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冷却管9,固定管10一侧固定连接有延伸至冷却架5外部的进水管7,固定管10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延伸至冷却架5外部的排水管11,通过进水管7将冷却水输送至固定管10的内部,并通过冷却管9分流,增大水冷换热面积,进而通过冷却管9内部的冷却水与导热筒8吸收的热量进行热交换处理,实现印刷辊本体6表面进行快速水冷降温,提高冷却降温效果。
30.本实施例中,导热筒8的形状为圆筒型,且导热筒8的内壁与冷却管9一端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圆筒型的导热筒8,增大与印刷辊本体6内壁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印刷辊本体6表面的导热效果。
31.本实施例中,冷却管9在固定管10的表面等角分布,且冷却管9之间的角度为九十度,通过设置九十度等角度分布的冷却管9,便于增大水冷换热面积,且可提高固定管10安装的稳定性。
32.本实施例中,散热口12的形状为圆台型,且散热口12的数量为二十一个,通过设置二十一个圆台型的散热口12,便于使得冷却腔3内部吹出的风,其风速更大,便于提高对印刷辊本体6表面的风冷散热效果。
33.实施例2
34.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印刷机印刷辊用的冷却装置的较佳实施例如图1至图5所示:安装结构4包括安装槽404,安装槽404开设在冷却腔3两端的冷却架5顶端,且安装槽404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安装弹簧405,安装弹簧40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安装块406,且安装块406顶端固定连接有延伸至冷却架5外部的拨杆402,防尘网2两侧开设有与安装块406相配合的安装孔401,通过安装弹簧405的弹力,实现安装块406与安装孔401内部的卡合或分离,便于对防尘网2的快速拆卸安装,降低工作人员对防尘网2的更换难度,避免传统更换的不便,提高其更换的工作效率。
35.本实施例中,安装槽404的顶端开设有限位槽403,且限位槽403的长度大于安装孔401内部的长度,通过设置较长的限位槽403,使得拨杆402有足够移动空间,便于保证安装块406完全与安装孔401内部的脱离。
36.本实施例中,安装块406的形状为倒t型,且安装块406与安装孔401的内部之间构成卡合结构,通过倒t型安装块406与安装孔401内部的卡合,便于保证防尘网2安装的牢固性,且可避免安装块406滑动过度与安装槽404内部的脱离。
37.除此之外,防尘网2顶端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把手13,且把手13关于防尘网2的竖向中轴线对称分布,通过设置对称分布的把手13,便于对防尘网2进行安装拆卸。
38.在使用时,当印刷辊本体6因印刷导致其表面温度升高时,可启动散热风机1,将外
部的新风吹向冷却腔3内部,并由散热口12吹向印刷辊本体6的表面,实现风冷散热,同时通过外部设备将冷却水由进水管7输送至固定管10的内部,并通过冷却管9分流,进而通过冷却管9内部的冷却水与导热筒8吸收的热量进行热交换处理,之后换热后的冷却水通过排水管11排出,进而实现印刷辊本体6表面进行快速水冷降温,提高冷却降温效果,保证印刷辊本体6的正常工作,且当防尘网2被灰尘等杂质粘附过多时,可拨动拨杆402,使得安装块406在安装槽404内部滑动压缩安装弹簧405至完全与安装孔401内部脱离,之后可通过把手13拉动防尘网2,将防尘网2拆卸并对其进行清洗,之后安装时,将防尘网2卡向冷却腔3内部,并通过安装弹簧405的弹力,使得安装块406移动卡向安装孔401内部,实现防尘网2的牢固稳定安装,进而便于对防尘网2的快速拆卸安装,降低其更换难度。
39.综上,该印刷机印刷辊用的冷却装置,该装置可以实现风冷和水冷双重降温,提高对印刷辊本体6的冷却降温效果,同时可对防尘网2进行快速拆卸安装,便于工作人员对防尘网2的更换效率。
4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4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