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下固定汽车仪表壳体和背光组件的亮度可调电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下固定汽车仪表壳体和背光组件的亮度可调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三电阻、MCU、第四电阻、第五电阻、驱动电路、第一晶体管、文字板背光电路、指针背光电路、LCD灯,第一电阻一端连接可调节的PWM脉冲信号端,所述第一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三电阻一端,所述第三电阻另一端连接MCU脉冲信号输入端,所述MCU文字板背光信号输出端连接第四电阻一端,所述第四电阻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五电阻一端和第一晶体管漏极,所述第五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一晶体管栅极,所述第一晶体管源极连接文字板背光电路,所述MCU指针背光信号输出端连接驱动电路输入端,所述驱动电路输出端分别连接LCD灯和指针背光电路。
【专利说明】下固定汽车仪表壳体和背光组件的亮度可调电路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固定汽车仪表壳体和背光组件的亮度可调电路。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汽车仪表外壳上并没有用于直接安装背光组件的结构,所述背光组件均直接安装在PCB组合上,而PCB组合则安装在外壳内,外壳正对背光组件的部位开有让位缺口,在外壳上还安装有屏板,在屏板上开有IXD窗口,该IXD窗口正对背光组件的IXD显示区域。这样一来,背光组件通过PCB组合定位,而屏板则是通过外壳定位的,由于定位基准不一致,极易导致背光组件上的LCD显示区域与屏板上的LCD窗口不能完全对准。
[0003]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汽车显示功能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追求多种多样的汽车控制体验,尤其是对汽车仪表,并不只是单纯的显示背景光,尤其对于汽车仪表的LCD背光与文字板,指针亮度以前是固定不变,不够人性化,对于希望调节光照需求的用户,现有的固定不变的背景光,显然不能满足需求,亟需本领域技术人员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特别创新地提出了一种下固定汽车仪表壳体和背光组件的亮度可调电路。
[0005]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下固定汽车仪表壳体和背光组件的亮度可调电路,包括长条形的壳体1,在所述壳体I的下边一体连接有两个左右对称布置的下固定支耳6,在每一下固定支耳6上均并排开有第一定位孔6a和第一过孔6b,其中第一定位孔6a位于下固定支耳6的内端,在壳体I上还并排设有两个圆形的第一凹槽2,其关键在于:所述壳体I的中部向前凹陷形成矩形的第二凹槽4和长条形的台阶部5,所述第二凹槽4和台阶部5位于两个第一凹槽2之间,其中台阶部5左右对称分布在第二凹槽4的左右两边,台阶部5的底面比第二凹槽4的底面高,在每一所述台阶部5上均开有上下两个矩形的卡孔5a ;在所述第二凹槽4内安装有矩形的背光组件7,所述背光组件7的左右两边均连接有与卡孔5a——对应的卡扣7a,所述卡扣7a扣入相应卡孔5a内;
[0006]在所述壳体I上还开有M个矩形的导光孔3,所述导光孔3并排布置在第二凹槽4的上方,所述M为正整数;
[0007]所述第一凹槽2的PCB板上包括:第一电阻、第三电阻、MCU、第四电阻、第五电阻、驱动电路、第一晶体管、文字板背光电路、指针背光电路、LCD灯,
[0008]第一电阻一端连接可调节的PWM脉冲信号端,所述第一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三电阻一端,所述第三电阻另一端连接MCU脉冲信号输入端,所述MCU文字板背光信号输出端连接第四电阻一端,所述第四电阻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五电阻一端和第一晶体管漏极,所述第五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一晶体管栅极,所述第一晶体管源极连接文字板背光电路,所述MCU指针背光信号输出端连接驱动电路输入端,所述驱动电路输出端分别连接LCD灯和指针背光电路。
[0009]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壳体上设置第二凹槽和台阶部,在台阶部上开设卡孔,将背光组件直接卡扣安装在第二凹槽内,使背光组件也通过外壳定位固定,便于背光组件上的LCD显示区域与屏板上的LCD窗口更准确地对准,PWM脉冲信号对文字板背光和指针背光进行调节。
[0010]所述的下固定汽车仪表壳体和背光组件的亮度可调电路,优选的,所述文字板背光电路包括: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
[0011]第六电阻一端连接第一晶体管源极,所述第六电阻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发光二极管负极和第七电阻一端,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正极连接第三发光二极管负极和第七电阻另一端,所述第七电阻另一端还连接第八电阻一端,所述第八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三发光二极管正极,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正极连接电源端。
[0012]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文字板背光电路设计合理,电路工作稳定。
[0013]所述的下固定汽车仪表壳体和背光组件的亮度可调电路,优选的,所述指针背光电路包括: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四发光二极管、第五发光二极管,
[0014]所述第九电阻一端连接驱动电路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九电阻另一端连接第四发光二极管负极和第十电阻一端,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正极分别连接第五发光二极管负极和第十电阻另一端,所述第十电阻另一端还连接第十一电阻一端,所述第十一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五发光二极管正极,所述第五发光二极管正极还连接电源端。
[0015]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指针背光电路设计合理,电路工作稳定。
[0016]所述的下固定汽车仪表壳体和背光组件的亮度可调电路,优选的,所述驱动电路为 ULQ2003A。
[0017]所述的下固定汽车仪表壳体和背光组件的亮度可调电路,优选的,在每一所述卡孔5a内均设有限位部5b,所述限位部5b —体连接在卡孔5a朝向第二凹槽4的一边的中部。
[0018]所述的下固定汽车仪表壳体和背光组件的亮度可调电路,优选的,所述第二凹槽4的底面中部设有矩阵分布的四个凸钉4a,在所述背光组件7的背面设有与凸钉4a—一对应的凹陷部,所述凸钉4a伸入相应凹陷部内。
[0019]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20]通过在壳体上设置第二凹槽和台阶部,在台阶部上开设卡孔,将背光组件直接卡扣安装在第二凹槽内,使背光组件也通过外壳定位固定,便于背光组件上的IXD显示区域与屏板上的IXD窗口更准确地对准,具有构思巧妙、结构简单、改造容易和改造成本低等特点。
[0021]解决汽车仪表的LCD背光与文字板,指针亮度可以随用户的需求而进行调节。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仪表背光进行亮度调节。
[0022]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3]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下固定汽车仪表壳体和背光组件的亮度可调电路示意图;
[0025]图2是本实用新型下固定汽车仪表壳体和背光组件的亮度可调电路的壳体示意图;
[0026]图3是本实用新型下固定汽车仪表壳体和背光组件的亮度可调电路的壳体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30]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下固定汽车仪表壳体和背光组件的亮度可调电路,包括长条形的壳体1,在所述壳体I的下边一体连接有两个左右对称布置的下固定支耳6,在每一下固定支耳6上均并排开有第一定位孔6a和第一过孔6b,其中第一定位孔6a位于下固定支耳6的内端,在壳体I上还并排设有两个圆形的第一凹槽2,其关键在于:所述壳体I的中部向前凹陷形成矩形的第二凹槽4和长条形的台阶部5,所述第二凹槽4和台阶部5位于两个第一凹槽2之间,其中台阶部5左右对称分布在第二凹槽4的左右两边,台阶部5的底面比第二凹槽4的底面高,在每一所述台阶部5上均开有上下两个矩形的卡孔5a ;在所述第二凹槽4内安装有矩形的背光组件7,所述背光组件7的左右两边均连接有与卡孔5a——对应的卡扣7a,所述卡扣7a扣入相应卡孔5a内;
[0031 ] 在所述壳体I上还开有M个矩形的导光孔3,所述导光孔3并排布置在第二凹槽4的上方,所述M为正整数;
[0032]所述第一凹槽2的PCB板上包括:第一电阻、第三电阻、MCU、第四电阻、第五电阻、驱动电路、第一晶体管、文字板背光电路、指针背光电路、LCD灯,
[0033]第一电阻一端连接可调节的PWM脉冲信号端,所述第一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三电阻一端,所述第三电阻另一端连接MCU脉冲信号输入端,所述MCU文字板背光信号输出端连接第四电阻一端,所述第四电阻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五电阻一端和第一晶体管漏极,所述第五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一晶体管栅极,所述第一晶体管源极连接文字板背光电路,所述MCU指针背光信号输出端连接驱动电路输入端,所述驱动电路输出端分别连接LCD灯和指针背光电路。
[0034]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壳体上设置第二凹槽和台阶部,在台阶部上开设卡孔,将背光组件直接卡扣安装在第二凹槽内,使背光组件也通过外壳定位固定,便于背光组件上的LCD显示区域与屏板上的LCD窗口更准确地对准,PWM脉冲信号对文字板背光和指针背光进行调节。
[0035]所述的下固定汽车仪表壳体和背光组件的亮度可调电路,优选的,所述文字板背光电路包括: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
[0036]第六电阻一端连接第一晶体管源极,所述第六电阻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发光二极管负极和第七电阻一端,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正极连接第三发光二极管负极和第七电阻另一端,所述第七电阻另一端还连接第八电阻一端,所述第八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三发光二极管正极,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正极连接电源端。
[0037]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文字板背光电路设计合理,电路工作稳定。
[0038]所述的下固定汽车仪表壳体和背光组件的亮度可调电路,优选的,所述指针背光电路包括: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四发光二极管、第五发光二极管,
[0039]所述第九电阻一端连接驱动电路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九电阻另一端连接第四发光二极管负极和第十电阻一端,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正极分别连接第五发光二极管负极和第十电阻另一端,所述第十电阻另一端还连接第十一电阻一端,所述第十一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五发光二极管正极,所述第五发光二极管正极还连接电源端。
[0040]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指针背光电路设计合理,电路工作稳定。
[0041]所述的下固定汽车仪表壳体和背光组件的亮度可调电路,优选的,所述驱动电路为 ULQ2003A。
[0042]所述的用于下固定汽车仪表壳体和背光组件的亮度可调电路,优选的,在每一所述卡孔5a内均设有限位部5b,所述限位部5b —体连接在卡孔5a朝向第二凹槽4的一边的中部。
[0043]所述的下固定汽车仪表壳体和背光组件的亮度可调电路,优选的,所述第二凹槽4的底面中部设有矩阵分布的四个凸钉4a,在所述背光组件7的背面设有与凸钉4a—一对应的凹陷部,所述凸钉4a伸入相应凹陷部内。
[0044]仪表接口采集低频的PWM调光信号,通过两电阻进行分压给适合MCU采集的电压信号,然后MCU通过采集的电压信号进行转换,输出三路独立的PWM信号分别经放大器进行文字板,指针,LCD背光亮度调节控制。输入端并联一个小电容,构成一个RC低通滤波器,滤除频率以外的高频杂波信号,使MCU不必开启自身的算法进行滤波,减轻了负担;输入端加个稳压管,给单片机提供稳定的采集信号,不会受外界的电压波动的干扰,保护MCU的1口不被过压损坏。
[0045]解决汽车仪表的LCD背光与文字板,指针亮度可以随用户的需求而进行调节。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仪表背光进行亮度调节。
[004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4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下固定汽车仪表壳体和背光组件的亮度可调电路,包括长条形的壳体(I),在所述壳体(I)的下边一体连接有两个左右对称布置的下固定支耳(6),在每一下固定支耳(6)上均并排开有第一定位孔(6a)和第一过孔(6b),其中第一定位孔(6a)位于下固定支耳(6)的内端,在壳体(I)上还并排设有两个圆形的第一凹槽(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I)的中部向前凹陷形成矩形的第二凹槽(4)和长条形的台阶部(5),所述第二凹槽(4)和台阶部(5)位于两个第一凹槽(2)之间,其中台阶部(5)左右对称分布在第二凹槽(4)的左右两边,台阶部(5)的底面比第二凹槽(4)的底面高,在每一所述台阶部(5)上均开有上下两个矩形的卡孔(5a);在所述第二凹槽(4)内安装有矩形的背光组件(7),所述背光组件(7)的左右两边均连接有与卡孔(5a)——对应的卡扣(7a),所述卡扣(7a)扣入相应卡孔(5a)内; 在所述壳体(I)上还开有M个矩形的导光孔(3),所述导光孔(3)并排布置在第二凹槽(4)的上方,所述M为正整数; 所述第一凹槽(2)PCB板上包括:第一电阻、第三电阻、MCU、第四电阻、第五电阻、驱动电路、第一晶体管、文字板背光电路、指针背光电路、LCD灯, 第一电阻一端连接可调节的PWM脉冲信号端,所述第一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三电阻一端,所述第三电阻另一端连接MCU脉冲信号输入端,所述MCU文字板背光信号输出端连接第四电阻一端,所述第四电阻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五电阻一端和第一晶体管漏极,所述第五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一晶体管栅极,所述第一晶体管源极连接文字板背光电路,所述MCU指针背光信号输出端连接驱动电路输入端,所述驱动电路输出端分别连接LCD灯和指针背光电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固定汽车仪表壳体和背光组件的亮度可调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文字板背光电路包括: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 第六电阻一端连接第一晶体管源极,所述第六电阻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发光二极管负极和第七电阻一端,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正极连接第三发光二极管负极和第七电阻另一端,所述第七电阻另一端还连接第八电阻一端,所述第八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三发光二极管正极,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正极连接电源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固定汽车仪表壳体和背光组件的亮度可调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指针背光电路包括: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四发光二极管、第五发光二极管, 所述第九电阻一端连接驱动电路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九电阻另一端连接第四发光二极管负极和第十电阻一端,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正极分别连接第五发光二极管负极和第十电阻另一端,所述第十电阻另一端还连接第十一电阻一端,所述第十一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五发光二极管正极,所述第五发光二极管正极还连接电源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固定汽车仪表壳体和背光组件的亮度可调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为ULQ2003A。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固定汽车仪表壳体和背光组件的亮度可调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每一所述卡孔(5a)内均设有限位部(5b),所述限位部(5b) —体连接在卡孔(5a)朝向第二凹槽(4)的一边的中部。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下固定汽车仪表壳体和背光组件的亮度可调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凹槽(4)的底面中部设有矩阵分布的四个凸钉(4a),在所述背光组件(7)的背面设有与凸钉(4a) —一对应的凹陷部,所述凸钉(4a)伸入相应凹陷部内。
【文档编号】B60K35-00GK204288770SQ201420734555
【发明者】曹幸静, 付显波, 骆剑斌 [申请人]重庆矢崎仪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