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等离子体显示屏的方法

文档序号:2603277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驱动等离子体显示屏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等离子体显示屏(PDP)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驱动包括在一对衬底之间互相正交布置的许多用于产生表面放电的显示电极与许多用于选择的寻址电极(信号电极)的等离子体显示屏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上述PDP中,显示电极沿屏幕的行方法延伸并互相平行布置使互相之间有相等的间隔。能产生表面放电的显示行在相邻的显示电极之间被确定。寻址电极沿屏幕的纵列方向延伸并向显示电极正交布置,从而在显示行与寻址电极的交叉点确定单元(单位光发射区域)。
在表面放电型的普通PDP中,两个显示电极组成一对以产生表面放电。因此,两个相邻显示行之间的单个显示电极充当两个显示行的扫描电极。即是说,在产生用于选择一个待发光单元的寻址放电时,单个扫描电极既用于一个奇数号显示行又用于一个偶数号显示行。因此。显示操作通常以隔行方式进行。在本说明的下文中,将把备有显示电极布置成互相之间相等间隔的结构的PDP称为ALiS(表面交替发光型)PDP。
同其中每个显示行给定一对显示电极的PDP相比,ALiS型PDP有利于单元的大规模集成,因为它保证单元数目等于上述PDP中的单元数目而显示电极数目减少。然而,隔行方式在显示质量方面次于顺序扫描显示行的所谓的逐行(progressive)方式。因此,提出了以逐行方式驱动ALiS型PDP的各种方法。
在ALiS型PDP中,如上述,一个扫描脉冲施加于每个用作扫描电极的其它显示电极以便选择一个待发光的单元。由于单个扫描电极用于两个显示行,需要一个在两个显示行之间选择的技术。
这个技术即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2000-181402中描述的技术,其中在扫描脉冲施加于显示电极之前发生辅助放电,结果依据辅助放电的存在选择两个显示行之一。然而,此技术由于要求在扫描脉冲之前施加一个辅助脉冲而占用许多用于寻址的时间,因此不实用。而且,驱动电路复杂。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实现了提供一种驱动等离子体显示屏的方法。此方法包括步骤控制使用相同扫描电极的两个显示行之一的电荷状态,使得不产生寻址放电,控制另一显示行的电荷状态使得能产生寻址放电,然后产生寻址放电,从而使能在ALiS型PDP中实现逐行方式显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驱动等离子体显示屏的方法,该等离子体显示屏具有布置在形成放电空间的一对衬底之间的、互相正交的许多显示电极与许多寻址电极,显示行通过表面放电在相邻的显示电极之间确定,单元确定在显示行与寻址电极的交叉位置处,两个相邻的第一与第二显示行之间的单个显示电极在产生寻址放电时用作扫描电极以选择一个待发光单元,此方法包括在第一显示行侧的扫描电极的一部分和邻近第一显示行的显示电极之间形成一种电荷状态,使得在寻址期间不产生放电,而在第二显示行侧的扫描电极的一部分和邻近第二显示行的显示电极之间形成一种电荷状态,使得能够产生寻址放电,从而在第二显示行中产生寻址放电;在第二显示行侧的扫描电极的一部分和邻近第二显示行的显示电极之间形成一种电荷状态,使得在寻址期间不产生放电,而在第一显示行侧的扫描电极的一部分和邻近第一显示行的显示电极之间形成一种电荷状态,使得能够产生寻址放电,从而在第一显示行中产生寻址放电;以及在第一与第二显示行内同时产生表面放电,从而得到逐行显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驱动等离子体显示屏的方法,该等离子体显示屏具有布置在形成放电空间的一对衬底之间的、互相正交的许多显示电极与许多寻址电极,显示行通过表面放电在相邻的显示电极之间确定,单元确定在显示行与寻址电极的交叉位置处,两个相邻显示行之间的单个显示电极在产生寻址放电时用作扫描电极以选择一个待发光单元,此方法包括以许多子帧组成一个单帧,在每个子帧中,确定一个用于在寻址电极与用作扫描电极的每隔一个显示电极之间产生寻址放电的寻址周期与一个用于在显示电极之间产生表面放电的显示周期;把不用作扫描电极的显示电极依据它们是奇数号或偶数号划分为一个第一组与一个第二组;在寻址周期的第一一半内,在使用第一和第二组显示电极中的一组的显示行侧的扫描电极的一部分与所述显示电极之间形成一种电荷状态,使得不产生寻址放电,而在使用另一组的显示电极的显示行中形成一种电荷状态,使得能够产生寻址放电,从而在使用另一组的显示电极的显示行中顺序地产生寻址放电;在寻址周期的随后第二一半内,在使用另一组显示电极的显示行侧的扫描电极的一部分与所述显示电极之间形成一种电荷状态,使得不产生寻址放电,而在使用所述第一和第二组显示电极中的一组的显示行中形成一种电荷状态,使得能够产生寻址放电,从而在使用所述第一和第二组中的一组的显示电极的显示行中顺序地产生寻址放电;以及在显示周期内同时在全部显示行内产生表面放电,从而得到逐行显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驱动等离子体显示屏的方法,该等离子体显示屏具有布置在形成放电空间的一对衬底之间的、互相交叉的许多显示电极与许多寻址电极,显示行通过表面放电在相邻的显示电极之间确定,单元确定在显示行与寻址电极的交叉位置处,两个相邻显示行之间的单个显示电极在产生寻址放电时用作扫描电极以选择一个待发光单元,此方法包括以许多子帧组成一个单帧,在每个子帧中,确定一个用于在寻址电极与用作扫描电极的每隔一个显示电极之间产生寻址放电的寻址周期与一个用于在显示电极之间产生表面放电的显示周期;把不用作扫描电极的显示电极依据它们是奇数号或偶数号划分为一个第一组与一个第二组;将寻址周期划分为一个奇数寻址周期和一个偶数寻址周期,奇数寻址周期用于对奇数显示行进行寻址,奇数显示行确定在每一扫描电极和相邻于每一扫描电极的一侧的第一组显示电极之间,偶数寻址周期用于对偶数显示行进行寻址,偶数显示行确定在每一扫描电极和相邻于每一扫描电极的另一侧的第二组显示电极之间;在扫描电极的顺序扫描之前,施加用于控制在每一寻址周期中形成在奇数显示行的电极和偶数显示行的电极之间的电荷状态的电压,使得电荷状态彼此处于不同的水平;以及在完成奇数和偶数寻址周期之后,在显示周期中在全部显示行中产生表面放电,从而获得子帧的显示。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其中,在每一子帧的第一一半中,在奇数和偶数寻址周期中的扫描之前,电荷状态的控制是通过调节在前面子帧的显示周期内被发光的单元内的壁电荷使得能在扫描电极与寻址电极之间产生寻址放电而在显示电极之间不产生表面放电而进行的。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其中,在每一子帧的第二一半中,在奇数和偶数寻址周期中的扫描之前,电荷状态的控制是通过变换扫描电极上壁电荷的极性而进行的。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其中,在每一子帧的第一一半或第二一半中,在奇数和偶数寻址周期中的扫描之前,在寻址电极与扫描电极之间施加一个与用于产生寻址放电的电压脉冲有相同极性的电压脉冲,从而控制全部显示行的电荷状态使得不产生寻址放电。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其中,一个在寻址周期的第一一半内在使用第一组显示电极的奇数显示行上产生寻址放电然后在寻址周期的第二一半内在使用第二组显示电极的偶数显示行上产生寻址放电的子帧,与一个在寻址周期的第一一半内在使用第二组显示电极的偶数显示行上产生寻址放电然后在寻址周期的第二一半内在使用第一组显示电极的奇数显示行上产生寻址放电的子帧,在一帧的一个周期内交替重复。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其中,一个用于只在前面子帧中进行显示放电的单元内产生寻址放电的子帧包括在一帧的一个周期内。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其中,产生形成电荷的寻址放电的一个子帧与产生清除电荷的寻址放电的一个子帧共存于一帧的一个周期内。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其中,一个为产生形成电荷的寻址放电而施加的电压与一个为产生清除电荷的寻址放电而施加的电压是不同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驱动等离子体显示屏的方法,在该等离子体显示屏中,许多扫描电极与显示电极在它们的表面覆盖一电介质层,扫描电极与显示电极沿行方向延伸并且交替布置,许多寻址电极沿列方向延伸以便与扫描电极和显示电极交叉,从而在它们的交叉位置处提供单元,奇数显示行确定在每一扫描电极和相邻于扫描电极的一侧的第一组显示电极之间,偶数显示行确定在每一扫描电极和相邻于每一扫描电极的另一侧的第二组显示电极之间,该方法包括一个复位步骤,用于在每一扫描电极和第二组显示电极之间施加一个电压,以便在奇数显示行的寻址之前,调节在偶数显示行侧的电介质层的一部分的表面上形成的壁电荷,以便该壁电荷的电荷状态与形成在奇数显示行侧的电介质层的一部分的表面上的壁电荷不同,执行该复位步骤以便阻止在寻址时通过施加在扫描电极和寻址电极之间的寻址电压而进行的在偶数显示行侧的寻址放电;以及一个复位步骤,用于在每一扫描电极和第一组显示电极之间施加一个电压,以便在偶数显示行的寻址之前,调节在奇数显示行侧的电介质层的一部分的表面上形成的壁电荷,以便该壁电荷的电荷状态与形成在偶数显示行侧的电介质层的一部分的表面上的壁电荷不同,执行该复位步骤以便阻止在寻址时通过施加在扫描电极和寻址电极之间的寻址电压而进行的在奇数显示行侧的寻址放电,其中,当奇数和偶数显示行的所述寻址之一在寻址周期的第一一半中执行时,在寻址周期的第二一半之前在复位步骤中施加的电压具有不引起早先在寻址周期的第一一半中在奇数或偶数显示行侧的电介质层的所述部分上形成的电荷状态消失的极性;以及在寻址周期的第一一半和第二一半中的寻址被分别地执行之后,在奇数和偶数显示行中同时产生表面放电,从而获得显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驱动等离子体显示屏的方法,在该等离子体显示屏中,许多扫描电极与显示电极在它们的表面覆盖一电介质层,扫描电极与显示电极沿行方向延伸并且交替布置,许多寻址电极沿列方向延伸以便与扫描电极和显示电极交叉,从而在它们的交叉位置处提供单元,奇数显示行确定在每一扫描电极和相邻于扫描电极的一侧的第一组显示电极之间,偶数显示行确定在每一扫描电极和相邻于每一扫描电极的另一侧的第二组显示电极之间,该方法包括一个复位步骤,用于施加一个电压,以便在奇数显示行的寻址之前,调节在奇数显示行侧的电介质层的一部分的表面上形成的壁电荷,以便该壁电荷的电荷状态与形成在偶数显示行侧的电介质层的一部分的表面上的壁电荷不同,执行该复位步骤以便在奇数显示行侧形成的壁电荷被加到在寻址时施加在扫描电极和寻址电极之间的寻址电压上,以产生奇数显示行中的寻址放电;以及一个复位步骤,用于施加一个电压,以便在偶数显示行的寻址之前,调节在偶数显示行侧的电介质层的一部分的表面上形成的壁电荷,以便该壁电荷的电荷状态与形成在奇数显示行侧的电介质层的一部分的表面上的壁电荷不同,执行该复位步骤以便在偶数显示行侧形成的壁电荷被加到在寻址时施加在扫描电极和寻址电极之间的寻址电压上,以产生偶数显示行中的寻址放电,其中,当奇数和偶数显示行的所述寻址之一在寻址周期的第一一半中执行时,在寻址周期的第二一半之前在复位步骤中施加的电压具有不引起早先在寻址周期的第一一半中在奇数或偶数显示行侧的电介质层的所述部分上形成的电荷状态消失的极性;以及在寻址周期的第一一半和第二一半中的寻址被分别地执行之后,在奇数和偶数显示行中同时产生表面放电,从而获得显示。
这样,本发明提供一种驱动一个有互相正交布置在一对衬底之间形成放电空间的许多显示电极与许多寻址电极、显示行借助表面放电确定在相邻的显示电极之间、单元确定在显示行与寻址电极的交点位置处、两个相邻显示行之间的单个显示电极在产生寻址放电时用作一个扫描电极以选择一个待发光单元的等离子体显示屏的方法,此方法包括控制使用相同扫描电极的两个相邻显示行之一的第一显示行的电荷状态,使得不产生寻址放电,并控制两个相邻显示行之另一的第二显示行的电荷状态使得能产生寻址放电,然后在第二显示行内产生寻址放电;控制第二显示行的电荷状态使得不产生寻址放电,并控制第一显示行的电荷状态使得能产生寻址放电,于是在第一显示行内产生寻址放电;及在第一与第二显示行内同时产生表面放电,从而得到逐行显示。
根据本发明,依据有或没有电荷进行在使用相同扫描电极的两个显示行之间的选择。即是说,使使用相同扫描电极的两个显示行之一变为不可寻址而另一变为可寻址,然后进行寻址。由于不可寻址状态与可寻址状态容易产生,因而使能逐行显示同时保证充分的驱动裕度。
根据下文中给出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这些或其它目的将变为更加明白易懂。然而,应懂得只是通过说明的方法给出指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与专门例子,因为根据此详细描述对于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之内的各种变化与修改将变为显而易见。


图1是一个从倾斜方面观察的局部说明一个应用根据本发明的驱动方法的ALiS型PDP结构的图;图2是一个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ALiS型PDP的平面图;图3是一个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ALiS型PDP详细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图4(a)与4(b)是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用于给出彩色显示的灰度等级的驱动方式的图;图5是一个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施加电压波形的图;图6是一个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详细时序的图;图7是一个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列的详细驱动波形的图;图8是一个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压施加的框图;图9是一个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施加电压波形的图;图10是一个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详细时序的图;
图11是一个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详细驱动波形的图;图12是一个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图;图13是一个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施加电压波形的图;图14是一个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施加电压波形的图;与图15是一个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本发明中,衬底对可由玻璃、石英、陶瓷或类似材料、或在其上面形成例如电极、绝缘膜、电介质层、保护膜以及诸如此类的要求元件的衬底构成。
显示电极可由透明材料例如ITO、SnO2或类似材料、或金属材料例如Ag、Au、Al、Cu、Cr或类似材料构成。例如,每个显示电极可由一个由ITO或SnO2制成的大宽度的透明电极与一个用于减少电阻的由Ag、Au、Al、Cu、Cr或它们的多层(例如Cr/Cu/Cr层)制成的小宽度的金属母线电极的组合构成。显示电极可通过印刷方法形成如果使用Ag或Au的话,或通过蒸发沉积或溅射与刻蚀的组合形式如果使用其它材料的话。这样,形成要求数目的显示电极使其有要求的厚度、宽度与互相之间的间隔。
寻址电极不特别受限只要正交于显示电极布置大量的寻址电极即可。通常,显示电极平行于屏幕的行方向布置而寻址电极平行于屏幕的纵列方向布置。寻址电极在同用于扫描的显示电极的交叉位置处产生寻址放电并可由金属材料例如Ag、Au、Al、Cu、Cr或类似材料制成。由于寻址电极形成在后衬底上,它们可不必是透明的。例如,可使用Ag、Au、Al、Cu、Cr或它们的多层(例如Cr/Cu/Cr层)作为寻址电极的材料。寻址电极也可通过印刷形成如果使用Ag或Au的话,或通过蒸发沉积或溅射与刻蚀的组合形成如果使用其它材料的话。这样,形成要求数目的寻址电极使其有要求的厚度、宽度与相互之间的间隔。
在本发明的PDP中,显示行由相邻的显示电极之间的表面放电确定,而单元确定在显示行与寻址电极的交叉位置处。然后,两个显示行之间的单个显示电极在产生寻址放电时用作扫描电极以选择一个待发光的单元。
下面,将参照附图中表示的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然而,本发明不受此限制而容许作各种变更。
图1是一个从倾斜方向观察的局部表示一个由根据本发明的方法驱动的ALiS型PDP的图。此PDP是一个用于彩色显示的表面放电三电极AC-PDP。通常,许多显示电极与许多寻址电极互相正交地布置在一对衬底之间。
PDP10由一个包括前衬底11的前板装配与一个包括后衬底21的后板装配构成。前衬底11与后衬底21由玻璃制成。
在前衬底11的内表面上互相平行地布置许多沿屏幕的行方向延伸的显示电极X与Y,彼此之间有相等的间隙,使得在相邻的显示电极之间产生表面放电。彼此相邻的显示电极X与Y(可称作X电极与Y电极)产生用于显示的它们之间的表面放电。此表面放电由于它用于显示因而通常称作显示放电,而由于它保持单元内的发光因而又称作保持放电。在这个意义上,显示电极可称作保持电极。
每个显示电极X与Y由一个由ITO、SnO2或类似材料制成的大宽度透明电极12与一个用于减小电极电阻由Ag、Au、Al、Cu、Cr或它们的多层(例如Cr/Cu/Cr层)制成的小宽度金属母线电极11构成。显示电极X与Y通过印刷法形成如果使用Ag或Au的话,或通过蒸发沉积或溅射与刻蚀的组合形式如果使用其它材料的话。这样,形成要求数目的显示电极X与Y使其有要求的厚度、宽度与互相之间的间隙。为了寻址,显示电极Y用作扫描电极。
透明电极12可以是带形、或形成为对应于放电单元有宽的部分,或以一对一关系同放电单元分离并通过母线电极而共同连接。
在前衬底11上通过涂敷用网印在低熔点玻璃粉中加入粘结剂与溶剂制备的玻璃浆然后焙烧此浆而形成一个电介质层17。
在电介质层17上,形成一个保护膜18以保护电介质层17免受由显示放电期间产生的离子碰撞引起的损害。保护膜18可由Mgo、Cao、Sro、BaO或类似材料形成。
在后衬底21的内表面上,互相平行地布置许多沿屏幕的纵列方向延伸的寻址电极A(可称作A电极),使它们同显示电极X与Y交叉。寻址电极A在同用作扫描电极的显示电极的交叉结构处产生寻址放电,并可由Ag、Au、Al、Cu、Cr或它们的多层(例如Cr/Cu/Cr层)形成。寻址电极A也可通过印刷法形式如果使用Ag或Au的话,或通过蒸发沉积或溅射与刻蚀的组合形式如果使用其它材料的话。这样,形成要求数目的寻址电极A使其有要求的厚度、宽度与互相之间的间隙。
在寻址电极A上以与电介质层17相同的材料通过相同的方法形成一层电介质层24。
在电介质层24上的相邻寻址电极A之间的位置处,通过喷砂、印刷、光刻或类似方法形成隔肋29。例如,隔肋29可通过在电介质层24上涂敷由低熔点玻璃粉、粘结剂、溶剂以及诸如此类材料制成的玻璃浆,干燥该浆,通过喷砂修整它,再加以焙烧而形成。也可使用光敏树脂作为粘结剂以便通过曝光、显影与焙烧形成隔肋。
在隔肋29之间的槽部分上,通过网印或使用撒布器顺序地施加每个包括粘结剂与不同颜色荧光粉的荧光膏然后加以焙烧以分别形成荧光层28R、28G与28B。另一方法,荧光层28R、28G与28B可使用包括荧光粉与粘结剂的荧光片材料(通常所说的绿片)通过光刻法形成。在此情况下,衬底上的整个显示区域施加一种要求颜色的片,然后曝光与显影。通过使用不同颜色的片重复此操作以形成隔肋之间每种颜色的荧光层。
上述的前衬底装配与后衬底装配互相面对使得显示电极X、Y同寻址电极A互相正交。它们的四周被密封并在被隔肋包围的空间内充以放电气体例如氖和氙的混合物。这样,完成PDP10。在此PDP10中,在显示电极X、Y同寻址电极A的交叉位置处的放电空间分别构成一个单元(单位光发射区域)。
图2是一个上述ALiS型PDP的平面图。
根据此PDP,沿屏幕的行方向延伸的显示电极Xn、Yn互相平行布置而沿屏幕的纵列方向延伸的寻址电极A正交于显示电极布置。隔肋29沿平行于寻址电极A的方向形成在相邻的寻址电极A之间。显示电极的数目比沿行方向的放电单元的数目多一个,即比显示行L的数目多一个。寻址电极A的数目等于沿纵列方向的放电单元的数目。
在显示行L中,第一显示行L1位于显示电极X1与Y1之间,第二显示行L2位于显示电极Y1与X2之间,第三显示行L3位于显示电极X2与Y2之间。即是说,第(2n-1)显示行L2n-1位于显示电极Xn与Yn之间,而第2n显示行L2n位于显示电极Xn与Yn+1之间。
图3是一个说明ALiS型PDP详细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如图3中表示,显示放电发生在夹在隔肋29之间的区域内的显示电极之间。因此,夹在隔肋29之间的显示电极X、Y之间的一个区域构成一个放电单元C。
图4(a)与4(b)是说明用于给出彩色显示的灰度等级的驱动方式的图。彩色显示PDP通常由下述灰度等级驱动方式驱动。
显示动画一帧的一个周期(通常为1/60秒)由许多每个有加权亮度的子帧组成。为了产生256级的灰度级,一帧由8个子帧SF1至SF8组成且各子帧分别显示延续一个比率为1∶2∶4∶8∶16∶32∶64∶128的周期,即单元按此比率中的次数放电。
每个子帧由一个用于平衡放电区域内全部单元中的壁电荷的复位周期TR、一个用于选择一个待发光单元的寻址周期TA与一个用于以按照亮度的次数放电(发光)被选择的单元的显示(保持)周期TS组成。当显示各子帧时,按照亮度发光各单元以便显示8个子帧,从而构成一帧。图4(b)说明一个亮度的相对比率为32的子帧。
用于显示的寻址以一个写入寻址方式与一个清除寻址方式进行。在写入寻址方式下,在复位周期TR内擦除全部单元内的壁电荷,在寻址周期TA内选择在一个待发光单元中形成壁电荷然后在显示周期TS内发生显示放电。在清除寻址方式下,在复位周期TR内在全部单元中形成壁电荷使得各单元为寻址作好准备,在寻址周期TA内选择擦除不发光的单元中的壁电荷然后在显示周期TS内产生显示放电。
上述ALiS型PDP基本上以这样一个灰度等级驱动方式驱动。在此ALiS型PDP中,一个相应地在一个奇数号显示行L1,3,5...与一个偶数号显示行L2,4,6...之间的Y电极被用作扫描电极以施加用于选择一个待发光单元的扫描脉冲。因此,奇数号显示行与偶数号显示行之间的选择以下述方式进行。
图5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驱动PDP方法的施加电压的波形。
在此ALiS型PDP中,交替布置用作扫描电极的Y电极与不施加扫描脉冲的X电极。Y电极由于施加扫描脉冲因而可独立控制。在X电极中,把奇数号X电极分类为第一组(Xodd电极)而把偶数号X电极分类为第二级(Xeven电极)。Xodd电极与Xeven电极通常各自连接。
在寻址周期的第一一半内,寻址Xodd电极与Y电极之间的显示行。在寻址周期的第二一半内寻址Xeven电极与Y电极之间的显示行。此后,在所有显示行内同时发生放电。
具体地说,复位周期TR划分为一个第一复位周期TR1与一个第二复位周期TR2。第一复位周期TR1由一个第一阶段TR1a与一个第二阶段TR1b组成而第二复位周期TR2由一个第一阶段TR2a与一个第二阶段TR2b组成。
寻址周期TR也划分为一个第一寻址周期TA1与一个第二寻址周期TA2。用于显示的寻址在写入寻址方式下工作。对应于显示周期TS,所有显示行以逐行方式放电。
在第一复位周期的第一阶段TR1a内,分别对A电极与Y电极施加有图5中表示的波形的电压。从A电极向Y电极放电,从而形成Y电极上的壁电荷。这样,控制Xodd电极与Y电极之间和Xeven电极与Y电极之间的所有显示行的电荷状态,使得除非产生用于初始化的放电,在随后的寻址周期内不发生放电(下文中把此称为不可寻址状态)。
接着,在第一复位周期的第二阶段TR1b内在Xodd电极与Y电极之间产生放电,以便只初始化Xodd电极与Y电极之间的放电行,于是,这些显示行变为可寻址。
然后,在第一寻址周期TA1内,在Xodd电极与Y电极之间产生放电使得Xodd电极与Y电极之间的放电行被寻址。
在第二复位周期的第一阶段TR2a内以与在第一复位周期的第一阶段TR1a内相同的方式产生从A电极至Y电极的放电以形成Y电极上的壁电荷。这样,控制Xodd电极与Y电极之间和Xeven电极与Y电极之间的放电行的电荷状态使得除非产生用于初始化的放电在随后的寻址周期内不发生放电(不可寻址状态)。
然后,在第二复位周期的第二阶段TR2b内,在Xeven电极与Y电极之间产生放电以只初始Xeven电极与Y电极之间的放电行,从而把这些放电行引入可寻址状态。
然后在第二寻址周期TA2内Xeven电极与Y电极之间产生放电以寻址Xeven电极与Y电极之间的放电行。
在从Y电极至Xodd电极与Xeven电极施加电压以产生显示放电之后,然后从Xodd与Xeven电极至Y电极施加电压以产生显示放电。重复此过程以同时放电全部显示行。
在第二复位周期的第一阶段TR2a内,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在第一一半(第一寻址周期TA1)内其中发生寻址放电的单元内的电荷被保持而不清除以便把它们用于显示放电;(2)控制在第一一半内其中不发生寻址放电的单元内的电荷状态使得在第二一半(第二寻址周期TA2)内不发生放电;与(3)在第一一半内其中不发生寻址放电的单元内不积聚足以使能在显示放电期间放电的电荷。
通过施加一个同寻址的第一一半与第二一半开始时在A电极与Y电极之间的寻址电压有相同的极性与幅值的有和缓(倾斜)波形的电压使满足这些条件。其理由如下。
由于在第二复位周期的第一阶段TR2a内施加的电压在第二一半内有与在第一一半寻址内施加的寻址电压相同的极性,因而容易地满足条件(1)。
而且,由于此电压有与寻址电压相同的幅值,因而在后来的寻址周期内不发生反应。因此满足条件(2)。
通过在A电极与Y电极之间只施加和缓波形的电压,不积聚使能发生显示放电的电荷,因此也满足条件(3)。
只要满足条件(1)至(3),在第二复位周期的第一阶段TR2a内施加于Y电极的电压可不必有和缓的波形。例如,可在A电极与Y电极之间施加窄宽度的脉冲。
在本实施例中,Xodd电极与Y电极之间的显示行先于Xeven电极与Y电极之间的显示行被寻址。然而,也可以相反的顺序进行寻址。同样在第一复位周期的第一阶段TR1a内施加与第二复位周期的第一阶段TR2a施加的电压有相同波形的电压。然而,由驱动的可能性看来,此电压并非必要,因为即使在第一寻址周期TA1内Xeven电极与Y电极之间产生错误放电,在第二复位周期的第一阶段TR2a与第二阶段TR2b内进行初始化,然后在第二寻址周期TA2内再次进行寻址。然而,在第一寻址周期TA1内在Xeven与Y电极之间的错误放电引起一个增强背景发光的问题。因此在第一复位周期的第一阶段TR1a内插入具有上述波形的电压是合乎需要的。
第一实施例的全部情况如上所述。下文中将详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时序与驱动波形,尽管此描述可能同上面内容有重复。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详细时序表示在图6中。如上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时序主要由第一复位周期TR1、第一寻址周期TA1、第二复位周期TR2、第二寻址周期TA2与保持周期TS组成。
在第一实施例的上面说明中,第一复位周期TR1划分为第一阶段TR1a与第二阶段TR1b两个序列。更具体地说,第二阶段TR1b进一步划分为写入与电荷调节两个序列。因此,第一复位周期TR1由第一阶段TR1a、第二阶段TR1b与第三阶段TR1c三个时序组成。
在第一实施例中同样把第二复位周期TR2描述为包括第一阶段TR2a与第二阶段TR2b两个时序。第二阶段TR2b也详细地划分为写入与电荷调节两个时序。因此,第二复位周期TR2由第一阶段TR2a、第二阶段TR2b与第三阶段TR2c组成。
在全部操作中,X电极以与上面相同的方式划分为Xodd电极与Xeven电极。在第一寻址周期内寻址使用Xodd电极的显示行,而在第二寻址周期内寻址使用Xeven电极的显示行。然后在保持周期内放电所有显示行以得到逐行显示。
第一复位周期TR1是一个用于在随后的第一寻址周期TA1内正常地产生寻址放电的准备周期。在第一寻址周期TA1内寻址使用Xodd电极的显示行。因此,在第一复位周期TR1内使用Xodd电极的显示行处于可寻址状态而使用Xeven电极的显示行处于不可寻址状态。
在第一复位周期的第一阶段TR1a内,控制所有显示行的电荷状态使得不发生寻址放电(不可寻址状态)。然后,只对使用Xodd电极的显示行在第二阶段TR1b内进行写入而在第三阶段TR1c内进行电荷调节,从而把这些显示行引入可寻址状态。使用Xeven电极的显示行在第二阶段TR1b与第三阶段TR1c内不起反应而保持处于不可寻址状态。
然后,在第一寻址周期TA1内自上而下逐个地对Y电极施加扫描脉冲并对A电极施加寻址脉冲,从而进行寻址。在第一寻址周期TA1内,只有使用Xodd电极的显示行处于可寻址状态,使得Y电极与Xodd电极之间的显示行被选择地寻址。显示电极被两个两个地寻址,即寻址第1、第4、第5、第8、第9......显示电极。因此,施加于A电极的寻址脉冲也以相同的顺序施加。
第二复位周期TR2是一个用于在后来的第二寻址周期TA2内正常地产生寻址放电的准备周期。同第一寻址周期TA1相反,在第二寻址周期TA2内只寻址使用Xeven电极的显示行。因此,在第二复位周期TR2内,使用Xodd电极的显示行与使用Xeven电极的显示行以同第一复位周期TR1内相反的顺序操作。
在第二寻址周期TA2的时序中,自上而下地对Y电极施加扫描脉冲并以与第一寻址周期TA1内相同的方式对A电极施加寻址脉冲,从而进行寻址。在第二寻址周期TA2内只有Xeven电极与Y电极之间的显示行处于可寻址状态。因此,两个两个地寻址显示行,即寻址第2、第3、第6、第7......显示行。
这样寻址所有的显示行。之后,在显示周期TS内产生保持放电以得到逐行显示。
图7表示详细地驱动波形。驱动波形由下列电压脉冲组成
—一个施加于X电极的最高电压为Vq的和缓脉冲Prx1,—一个施加于X电极的电压为Vx的矩形脉冲Prx2,—一个施加于X电极的电压为Vs的矩形脉冲Prx3,—一个施加于Y电极的最高电压为Vy的和缓脉冲Prx1,—一个施加于Y电极的最高电压为Vs的矩形脉冲Prx2,—一个施加于Y电极的最低电压为Vy与幅值为Vsc的扫描脉冲Py,—一个施加于A电极的电压为Va的矩形脉冲Pra,—一个施加于A电极的电压为Va的寻址脉冲Pa,—一个施加于X与Y电极的电压为Vs的保持脉冲Ps。
电压脉冲的典型例子如下。Vq=-140V,Vx=90V,Vs=170v,Vy=-170V,Vsc=120V,Va=70V。
在第一复位周期TR1的第一阶段TR1a、第二阶段TR1b与第三阶段TR1c内的脉冲施加进行如下。
在第一阶段TR1a(不可寻址状态)内,施加脉冲Pra与Pry1。Xodd与Xeven电极上的电压电平都为OV(地电平)。当施加Pra与Pry1时,电压电平与寻址时在A电极与Y电极之间的电压电平相同。因此,在第一阶段TR1a之后电荷被引至不发生寻址放电的状态。脉冲宽度约为100μs。
在第二阶段TR1b(只写入使用Xodd电极的显示行)内,脉冲Prx1施加于Xodd电极,脉冲Prx3施加于Xeven电极,脉冲Pry2施加于Y电极,而OV施加于A电极。在此情况下,Xodd电极有同Y电极相反的极性而Xeven电极有与Y电极相同的极性。因此,只在使用Xodd电极的显示行内进行写入。脉冲宽度约为100μs。
在第三阶段TR1c(电荷调节)内,脉冲Prx2施加于Xodd电极,OV施加于Xeven电极,脉冲Pry1施加于Y电极,而OV施加于A电极。通过Prx2与Pry1调节在第二阶段TR1b内贮存在使用Xodd电极的显示行上的电荷,使得把这些显示行引至适于寻址的状态。使用Xeven电极的显示行因为在第二阶段TR1b内不贮存电荷而不起反应。脉冲宽度约为120μs。
在第一寻址周期TA1内,脉冲Prx2施加于Xodd电极,OV施加于Xeven电极,脉冲Py施加于Y电极而脉冲Pa施加于A电极,从而寻址使用Xodd电极的显示行。每个扫描脉冲的宽度在1.2至1.7μs范围内。
在第二复位周期TR2内,把在第一复位周期TR1内施加于Xodd电极与Xeven电极的脉冲互相更换。因此,只有Xeven电极成为可寻址。
在第二寻址周期TA2内,脉冲Prx2施加于Xeven电极,OV施加于Xodd电极,脉冲Py施加于Y电极而脉冲Pa施加于A电极。因此,寻址使用Xeven电极的显示行。每个扫描脉冲的宽度在1.2至1.7μs范围内。
在保持周期TS内,脉冲Ps交替施加于X与Y电极,从而产生保持放电。
图8与9表示根据本发明的驱动PDP方法的第二实施例。图8是一个表示电压施加方式的框图,而图9表示施加电压的波形。此实施例是第一实施例的一个简化方案。
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一半内进行的在第一复位周期的第一阶段TR1a与第二TR1b内的电压施加,即第一一半内的初始化,在第二实施例中不必进行,因为在前面子帧的第二一半中寻址的显示行中,其中在前面子帧期间不发生显示放电(即不产生寻址放电)的单元仍是可寻址的,这消除了初始化的需要。
在前面子帧中其中产生显示放电的单元通过经显示放电调节积聚的电荷而变为可寻址。即是说,在此电荷调节中,在A与Y电极之间产生的壁电荷调节至不小于通过从放电开始时施加于A与Y之间的电压降低寻址时施加于A与Y电极之间的电压而得到的值。而且,X与Y电极之间产生的壁电荷调节至不大于通过从放电开始时施加于X与Y电极之间的电压降低在显示放电时施加于X与Y电极之间的电压而得到的值。
由于上述电荷调节,在前面子帧中其中产生显示放电的单元变为可寻址。因此,当前面子帧的第二一半内被寻址的显示行在后面子帧的第一一半内被寻址时,电荷调节取代第一一半内的初始化,因而只在第二一半内进行初始化。
因此,在此实施例中,在第一一半内被寻址的显示行(第一寻址行)与在第二一半内被寻址的显示行(第二寻址行)在每个子帧中被更换。
换句话说,在一个奇数号子帧中,Xodd电极与Y电极之间的显示行在第一一半内被寻址而Xeven电极与Y电极之间的显示行在第二一半内被寻址。然后在一个偶数号子帧中,Xeven电极与Y电极之间的显示行在第一一半内被寻址而Xodd电极与Y电极之间的显示行在第二一半内被寻址。
偶数号子帧中的操作如下面描述。由于Xodd电极在前面子帧(即奇数号子帧)中显示放电时结束于正状态,在前面子帧中被发光的在Xodd电极与Y电极之间的单元被引至在第一复位周期TR21内单元对寻址不起反应的电荷状态。
另一方面,在前面子帧中未被发光的单元在前面子帧中的第二复位周期的第一阶段TR12a内变为不发生寻址的电荷状态,且此状态被继续下来。因此,Xodd电极与Y电极之间的显示行总是处于不被寻址的状态。
由于Xeven电极在前面子帧中显示放电时结束于负状态,在前面子帧中被发光的Xeven电极与Y电极之间的单元被引至在第一复位周期TR21内单位对寻址起反应的状态。然而,在此状态下,积聚如此大量的电荷以致即使在第一寻址周期TA21内未产生寻址放电也能产生显示放电。因此,需要通过以如本实施例中的和缓波形的脉冲使减少电荷以调节电荷。
另一方面,在前面子帧中没有被发光的单元在前面子帧中的第二复位周期的第二阶段TR12b内变为可寻址且此状态被继续下来。因此,Xodd电极与Y电极之间的显示行总是可寻址。
在第一寻址周期TA21之后,以与第一实施中相同的方式继续工作。
本实施例在下列方面是有利的(1)在一个单一子帧中进行初始化的次数同第一实施例相比减少了一半,因此背景发光也降低了一半;与(2)简化第一一半内的初始化,因此缩短了一个单一子帧需要的时间。
第二实施例的全部情况如上所述。下文中将详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时序与驱动波形,尽管此描述可能同上面内容有重复。
第二实施例的详细时序表示在图10中。如上述,在第二实施例的时序中奇数号子帧与偶数号子帧交替重复。
在第二实施例的上面说明中,奇数号子帧的第二复位周期TR12被描述为有第一阶段TR12a和第二阶段TR12b两个时序。第二阶段TR12b更详细地划分为写入与电荷调节两个时序。因此,下文中奇数号子帧的第二复位周期TR12由第一阶段TR12a、第二阶段TR12b与第三阶段TR12c组成。
偶数号子帧的第二复位周期TR22也被描述为有第一阶段TR22a与第二阶段TR22b两个时序,而第二阶段TR22b更详细地划分为写入与电荷调节两个时序,因此,下文中偶数号子帧的第二复位周期TR22由第一阶段TR22a、第二阶段TR22b与第三阶段TR22c组成。
每个子帧除省略第一复位周期TR1的第一阶段TR1a与第二阶段TR1b之外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时序。在奇数号子帧中的第一寻址周期TA11内寻址使用Xodd电极的显示行而在第二寻址周期TR12内寻址使用Xeven电极的显示行。而在偶数号子帧中,分别在第一寻址周期TR21与第二寻址周期TR22内寻址使用Xeven电极的显示行与使用Xodd电极的显示行。这是奇数号子帧与偶数号子帧之间的区别。
在这样的时序下,在第二寻址周期内被寻址的显示行将在后面的子帧中的第一寻址周期内被寻址。这时,可省略在第一复位周期TR11与TR12内产生不可寻址状态与写入的操作。其理由描述于下。
偶数号子帧的第一复位周期TR21为什么只包括电荷调节的理由说明于下。
使用Xodd电极的显示行在偶数号子帧的第一寻址周期TA21内需要处于不可寻址状态。这里,如果在奇数号子帧的第一寻址周期TA11内不产生寻址放电,这些显示行在第二复位周期TR12的第一阶段TR12a内变为处于不可寻址状态从而以后不起反应。因此在后来的偶数号子帧中第一复位周期是不必要的。而且,在奇数号子帧的第二寻址周期TA12内产生寻址放电的地方,在保持周期TS1内发生放电。然而,通过使保持周期内的放电终结于不可寻址状态(X极结束于正状态),可省略第一复位周期。
而且,使用Xeven电极的显示行在偶数号子帧的第一寻址周期TA21内需要为可寻址。这里,如果在奇数号子帧中的第二寻址周期TA12内不产生寻址放电(因此在保持周期内不发生放电),则保持可寻址状态因而后来的偶数号子帧中的第一复位周期是不必要的。此外,在奇数号子帧的第二寻址周期TA12内产生寻址放电(因此在保持周期内发生放电)的地方,通过只调节由保持放电产生的电荷使这些显示行变为可寻址状态。
从上述可见,在偶数号子帧的第一复位周期TR21内,只进行电荷调节。相同的结论适用于奇数号子帧的第一复位周期TR11。因此,在偶数号子帧与奇数号子帧的第一复位周期中省略用于产生不可寻址状态与写入的时序。
图11表示详细的驱动波形。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奇数号子帧与偶数号子帧之间转换第一与第二寻址周期并在第一复位周期TR11与TR21内只进行电荷调节(第一实施例中的TR1c)。
在奇数号子帧的第一复位周期TR11内,脉冲Prx2施加于Xodd电极,OV施加于Xeven电极,脉冲Pry1施加于Y电极而OV施加于A电极。在使用Xodd电极的显示行内,通过脉冲Prx2与Pry1调节前面子帧中保持放电期间产生的电荷,从而变为可寻址。使用Xeven电极的显示行不起反应。
第一寻址周期TA11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复位周期TA1相同并且其中使用Xodd电极的显示行被寻址。
第二复位周期TR12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复位周期TR2相同并且其中只有Xeven电极变为可寻址。
第二寻址周期TA12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寻址周期TA2相同并且其中使用Xeven电极的显示行被寻址。
在保持周期TS1内,脉冲Ps交替施加于X电极与Y电极以便产生保持放电。在保持周期结束时,Xodd电极结束于正状态因此使用Xodd电极的显示行在后来子帧的第一寻址周期TA21内不被寻址。
在偶数号子帧中,转换在奇数号子帧中对于Xodd与Xeven电极进行的操作。
图12(a)至12(d)说明根据本发明的驱动PDP方法的第三实施例。图12(a)至12(c)是表示分别在子帧A至C中电压施加的框图。在子帧A至C中施加电压的波形与第二实施例中相同。图12(d)表示一帧内包括的子帧。第三实施例是第一与第二实施例的一个结合。
通常,控制AC-PDP以显示作为图象显示最小单位的一帧。一帧由多个子帧组成。如上述规定用于形成一帧的周期。在许多情况下此周期为16.7ms(1/60s)。然而为控制电功率必须改变用于显示放电的脉冲数目因而一帧的周期不确定。
因此,一帧中除各子帧外还有一个空白周期。由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驱动方法利用前面子帧中积聚的电荷,如果在子帧之间出现错误,操作将不能正确进行。因此,如果空白周期位于子帧之间,由于电荷消除或类似情况可能引起错误工作。
考虑到这一点,第三实施例应用3种类型子帧。图12(a)中表示的子帧A显示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电压波形。图12(b)与12(c)中表示的子帧B与C分别显示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电压波形。
如图12(d)中表示,一个单一帧中首先出现子帧A。不管前面子帧中的电荷状态如何,子帧A总是有规律地起作用。子帧B与C交替地跟随子帧A。帧中的空白周期位于帧的未尾。即使在空白周期内发生错误放电,由于子帧A跟随空白周期,因而不会有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即使在帧中的空白周期内出现错误仍能有规律地进行工作因而实现高度可靠的驱动。在第二实施例中,如果每帧的波形相同,规定一帧中的子帧数为偶数。即是说,在一帧中的子帧数为奇数的场合下,意味着一帧中子帧B或C被重复从而引起出错。然而,第三实施例没有这个问题。
图13说明根据本发明的驱动PDP方法的第四实施例的施加电压的波形。
第四实施例是第二实施例的一个变型。在第二实施例中简化第一一半内的初始化,而在第四实施例中还简化第二一半内的初始化。如果简化第二一半内的初始化,不驱动在前面子帧中不放电的单元但可驱动在前面的子帧中放电的单元。
第四实施例的第一一半与第二实施例相同。在第二一半内,在第二复位周期的第二阶段TR2b内只进行电荷调节。即是说,根据电荷调节,把A电极与Y电极之间产生的壁电压调节至不小于通过从在A与Y电极之间放电开始时的电压降低在寻址时施加在A与Y电极之间的电压所得到的值。而且,把X与Y电极之间产生的壁电压调节至不大于通过从在X与Y电极之间放电开始时的电压降低在显示放电时施加在X与Y电极之间的电压所得到的值。
根据电荷调节,只有在前面子帧中被发光的单元变为可寻址。由于在前面子帧中不放电的单元不起反应,因而不出现背景发光,且同第二实施例相比周期缩短。
图14表示根据本发明的驱动PDP方法的第五实施例中施加电压的波形。
第五实施例是第四实施例的一个变型。第四实施例应用写入驱动方式,而第五实施例以清除驱动方式与第四实施例相关联。在清除驱动方式下,以反向脉冲取代第四实施例的第二一半内的第二复位周期内的脉冲。
第五实施例的第一一半与第四实施例基本相同。然而,由于进行清除驱动因而扫描电压规定为较低。在第二一半内省略第四实施例中第二复位周期的第一阶段TR2a与第二阶段TR2b并在图14中表示的第二复位周期TR2内施加反向脉冲。
在第二复位周期TR2内,Xodd与Y电极之间极性相反,因此在第一一半内可寻址的单元在第二一半内变为不可寻址,而在第一一半内不可寻址的单元在第二一半内变为可寻址。
与第四实施例相似,第五实施例也使只能寻址在前面的子帧中放电的单元。而且,即使它工作在清除驱动方式下,在不产生背景光与同第四实施例相比周期缩短这两方面是有利的。
图15(a)至15(f)说明根据本发明的驱动PDP方法的第六实施例。图15(a)至15(e)是每个表示在子帧A至E中电压施加方式的框图,而图15(f)表示各子帧的详细情况。
第六实施例是第三、第四与第五实施例的一个结合。子帧A至C的电压施加方式与第三实施例中表示的方式相同。子帧D与E的电压施加方式分别与第四和第五实施例中表示的方法相同。
上述实施例适用于下列情况。如前述,AC-PDP的灰度等级驱动通常通过以带有加权的亮度的各子帧组成一帧来进行。例如,如果亮度以2的幂次(1,2,4,8......)加权,可用8个子帧实现256级的灰度等级。
然而,在这样简单的子帧布置下会出现一个虚假外形(dummyoutline)的问题。为处理此问题,增加子帧数目以划分亮度加权。这里,可逐个布置具有相同加权的亮度的子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有一个只有当该单元在前面子帧中被发光时才使此单元发光的子帧,因而采用第四或第五实施例中的电压施加方式。
例如,如果如图15(f)中所示的布置带有加权的亮度的子帧(SF1至SF12),子帧D或E的电压施加方式可施加于子帧7与8(SF7与SF8)。
此电压施加方式也可施加于子帧6。然而,考虑到虚假外形问题,优选子帧6可独立发光。因此,在此实施例中,子帧6采用子帧B的电压施加方式。在子帧D或E的电压施加方式用于子帧7与8之后,子帧A的电压施加方式施加于子帧9(SF9),因为子帧9要求独立驱动而不受前面子帧的任何影响。
这样,使用相同扫描电极的两个显示行之一变为可寻址而另一变为不可寻址,然后进行寻址,从而使能从逐行方式驱动Alis型PDP同时保证充分的驱动裕度。而且,以低的背景发光实现具有高得多的质量的显示。
根据本发明,在其中两个显示行使用单一一个扫描电极的PDP中实现逐行显示。
权利要求
1.一种驱动等离子体显示屏的方法,该等离子体显示屏具有布置在形成放电空间的一对衬底之间的、互相正交的许多显示电极与许多寻址电极,显示行通过表面放电在相邻的显示电极之间确定,单元确定在显示行与寻址电极的交叉位置处,两个相邻的第一与第二显示行之间的单个显示电极在产生寻址放电时用作扫描电极以选择一个待发光单元,此方法包括在第一显示行侧的扫描电极的一部分和邻近第一显示行的显示电极之间形成一种电荷状态,使得在寻址期间不产生放电,而在第二显示行侧的扫描电极的一部分和邻近第二显示行的显示电极之间形成一种电荷状态,使得能够产生寻址放电,从而在第二显示行中产生寻址放电;在第二显示行侧的扫描电极的一部分和邻近第二显示行的显示电极之间形成一种电荷状态,使得在寻址期间不产生放电,而在第一显示行侧的扫描电极的一部分和邻近第一显示行的显示电极之间形成一种电荷状态,使得能够产生寻址放电,从而在第一显示行中产生寻址放电;以及在第一与第二显示行内同时产生表面放电,从而得到逐行显示。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在寻址周期的第一一半或第二一半开始时,在寻址电极与扫描电极之间施加一个与寻址放电有相同极性的电压脉冲,从而控制全部显示行的电荷状态使得不产生寻址放电。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一个在寻址周期的第一一半内在使用第一组显示电极的显示行上产生寻址放电然后在寻址周期的第二一半内在使用第二组显示电极的显示行上产生寻址放电的子帧,与一个在寻址周期的第一一半内在使用第二组显示电极的显示行上产生寻址放电然后在寻址周期的第二一半内在使用第一组显示电极的显示行上产生寻址放电的子帧,在单个帧的一个周期内交替重复。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一个用于只在前面子帧中进行显示放电的单元内产生寻址放电的子帧被包含在单个帧的一个周期内。
5.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产生形成电荷的寻址放电的一个子帧与产生清除电荷的寻址放电的一个子帧共存于单个帧的一个周期内。
6.根据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中,一个为产生形成电荷的寻址放电而施加的电压与一个为产生清除电荷的寻址放电而施加的电压是不同的。
全文摘要
一种驱动一个等离子体显示屏的方法,包括控制使用相同扫描电极的两个相邻显示行之一的第一显示行的电荷状态使得不产生寻址放电并控制两个相邻显示行之另一的第二显示行的电荷状态使得能产生寻址放电,然后在第二显示行内产生寻址放电,控制第二显示行的电荷状态使得不产生寻址放电并控制第一显示行的电荷状态使得能产生寻址放电,然后在第一显示行内产生寻址放电,以及在第一和第二显示行内同时产生表面放电,从而得到逐行显示。
文档编号G09G3/298GK1604159SQ2004100768
公开日2005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01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01年6月19日
发明者椎崎贵史, 平川仁 申请人:富士通日立等离子显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