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标记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4378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标记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标记工具,特别是如色彩笔、毡料尖笔、纤维尖笔、圆珠 笔、钢笔、荧光笔、油漆笔、马克笔、白板笔、书写笔、标记笔、画笔、用于修理 指甲的指甲马克笔和其他类型的记录工具。
背景技术
现有市场上的标记工具,虽然形式复杂多变,品种齐全,但都存在以下几个共同 的缺点1、存放墨液的量太少,更换新笔的频率很高。2、因标记工具本身结构所 至,如果加注标记墨液的量超过标记工具自身承受的容量时,则该笔非常容易泄漏 墨水,因此其抗漏性能很差,所以现有标记工具中标记墨液的容量是属于低容量的 结构。3、当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对标记墨液产 生压力而造成标记工具出现渗漏墨液现象。4、当标记工具存放的时间稍长时,储 墨腔中的标记墨液会自然风干减少,缩短了书写时间,甚至无法书写。5、储墨腔如 密封性不好,或不慎受碰撞或挤压出现破裂现象,则很容易使储墨腔的腔体出现渗 漏墨液现象。6、当标记工具在出厂使用前,如果存放时间稍长,笔尖很容易被风 干而堵塞,造成标记工具中装有标记墨液,而笔尖却无法书写。7、尤其是普及型 的一种一次性使用的标记工具,往往是因标记墨液的快速用完而整个标记工具还很 新时就不得不被抛弃,因而整个标记工具的利用率很低,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也有很多发明者针对上述问题在对现有标记工具(书写工具)进行了研究和改 进。例如,W093/05966专利申请中描述的一种标记工具,以及公开号为CN1086173A 的中国专利文献中描述的标记工具。这两份专利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采用大、小两 个储墨腔解决存放标记墨液存量太少的问题。所公开的这些技术方案主要是将储墨 腔采用隔膜元件分为大的储墨腔和较小的储墨腔,并且通过笔尖的不断伸縮使隔膜 元件打开或关闭来实现大储墨腔中的标记墨液供应到较小的储墨腔中。这样,虽然 能使该标记工具的储墨量增加,但是,在书写过程中标记墨液需要不断地从大的储 墨腔中补充给较小的储墨腔,而之后,其标记墨液仍能继续流到或渗透到笔尖的部 位,从而造成正常书写时的滴漏墨液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大储墨腔供应给较小储墨 腔的标记墨液是通过一活动件的不断地纵向运动来使阀门产生时开时闭,造成储墨 腔内部运动而自动产生压力,导致标记墨液不断地压出而产生滴漏墨液现象。
也有发明者在针对上述结构所存在的缺陷对其进行改进。例如W096/14998 (公 开号CN1163589A)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标记工具,其基本的结构与W093/05966专利和中国专利CN1086173A公开的标记工具类似。其主要改进是将小的储墨腔 采用环形弹性可变形件,其目的是在笔尖向前移动过程中,从笔尖上通过供应通道 上的环形弹性可变形件腔体压缩后,再扩大时将前面提到渗漏的标记墨液吸回。但 发现,这种标记笔在笔尖向前移动过程中,往往流到或渗透到笔尖的液体过多而无 法将其及时吸回,或者有时将空气吸回而标记墨液几乎很少吸回,因此,依然存在 着滴漏墨液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可增加储墨量,延长了书写时间,同时又 可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现漏墨液现象的标记工具。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的目的是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标记工具在出厂使用前通 常的笔尖因含有标记墨液出现容易挥发或风干减少或因风干而堵塞造成无法书 写现象。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开通装置,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标记墨 液出现渗漏或侧漏现象。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分隔装置,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标记墨 液出现自然挥发或风千减少或渗漏现象。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目的是即使长时间地存放标记墨液也不易出现被挥发或 风干减少现象,有效地延长了书写时间,防止了出现漏液现象。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全封闭而带有标记墨液的储墨器,即使长时 间地存放也不易出现挥发或风干减少标记墨液现象,有效地延长了书写时间, 防止了出现漏液现象。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全封闭而带有标记墨液的独立式的储墨 器,用于可向标记工具中的含墨装置提供或补充标记墨液,或可多次地更换安 装在具有含墨装置的标记工具中已用完标记墨液的储墨器,大大地延长了标记
工具的书写时间,同时又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现滴漏墨液现象。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目的是无论是遇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都不会出
现滴漏墨液现象。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目的是有效地防止了壳体出现渗漏墨液现象。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目的是使储墨器的大小更加适合与标记工具相配合,使
储墨器中标记墨液的储墨量更好地适合标记工具中含墨装置吸附标记墨液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装置,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在无意 中或小孩玩耍时轻易按动或拔出储墨器,避免了出现漏墨液现象,有效地延长 了书写时间。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目的是标记工具处在任意角度时储墨器中的标记墨液向 含墨装置供应时不会出现侧漏或漏液现象。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全封闭的储墨器可相对或沿壳体或开通 装置轴向移动或转动,操作轻松、简单,防漏性能好,使用安全。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目的是提供结构简单、合理,成本低,加工方便,抗漏性能好,节约资源,适合大批量生产的标记工具。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括笔尖和储 墨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装置,和至少一个全封闭而装 有标记墨液的附加储墨器,以及至少一个开通装置,所述含墨装置至少有部分 设置在所述储墨腔内,所述开通装置用于开通附加储墨器中的标记墨液,以向 含墨装置和/或笔尖提供标记墨液,所述附加储墨器与所述开通装置或储墨腔轴 向移动或转动。
还包括空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储墨腔与含墨装置之间,所述空气通道与所述 开通装置相通。
还包括第二空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储墨腔上或储墨腔与笔尖之间,所述第二 空气通道与所述空气通道相通。
还也括第三空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开通装置上,所述第三空气通道与所述空 气通道相通。
所述附加储墨器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外。
所述设置在含墨装置外的附加储墨器位于所述含墨装置的上方或侧边或下方。
所述附加储墨器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内。 还包括一个含墨装置,设置在所述附加储墨器内。
所述附加储墨器至少有部分设置在储墨腔内,所述含墨装置位于所述附加储 墨器内。
所述储墨腔上设置套接件。
所述附加储墨器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套接件内。
所述附加储墨器至少有部分设置螺纹;所述套接件上至少有部分设置螺纹, 并可与所述附加储墨器上设置的螺纹相连接。
所述附加储墨器上至少有部分设置螺纹;所述储墨腔或所述开通装置上至少
有部分设置螺纹,并与所述附加储墨器上设置的螺纹相连接。
所述附加储墨器上设置至少一个凸状或凹状;在所述套接件或储墨腔上设置 至少—个凹部或凸部,并可与所述凸状或凹状相连接而卡住。
所述附加储墨器至少有部分为可受挤压变形的结构。 所述附加储墨器至少有部分为软管或软塑料制成。
所述开通装置开通附加储墨器的底部时,所述开通装置与所述底部相密封地 连接。
所述附加储墨器底部中至少有部分底部与底部制成一体结构,部分底部中至 少有部分为较薄而容易被穿破的面,便于开通装置开通。
所述附加储墨器底部中的部分底部为可顶开的圆珠形或块形或片形。 所述含墨装置为纤维材料或类似物或丝类或海绵或毡材料制成。 所述含墨装置外设置外套。 所述开通装置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外。
所述设置在含墨装置外的开通装置位于所述含墨装置的上方或侧边或下方。
所述开通装置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储墨腔的顶部或内部。
所述开通装置设置在所述附加储墨器上。
所述附加储墨器的底部包括凹部,所述开通装置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凹部中。
所述含墨装置上设置第三引墨芯,所述第三引墨芯至少有部分穿过所述储墨腔,并可与所述设置在附加储墨器上的开通装置相通。 所述开通装置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内。 所述开通装置至少有部分与所述含墨装置相连接。 所述开通装置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储墨腔内。
所述开通装置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内,而装有标记墨液的附加储 墨器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外,并且至少有部分伸入至所述含墨装置中,并与位于 所述含墨装置内的开通装置相连接或相对设置。
还包括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其中一端与所述附加储墨器相连接,另一端 与所述储墨腔相连接。
所述储墨腔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可活动 地相连接;所述含墨装置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笔尖至少有部 分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开通装置的其中一端部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含墨 装置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所述开通装置延伸至所述含墨装置中或伸出所述含墨 装置的顶部,与所述附加储墨器相对设置或相连接。
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可活动地相连接,所述第一腔体上设置至少一 个凸状或凹状所述第二腔体上设置至少一个凹部或凸部,并可与所述凸状或凹 状相连接而卡住。
所述第一腔体上至少有部分设置螺纹;所述第二腔体上至少有部分设置螺纹, 与所述第一腔体上设置的螺纹相连接。
还包括分隔装置和第二开通装置,所述分隔装置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笔 尖与含墨装置之间,使含墨装置与笔尖互不相通,所述第二开通装置用于开通 所述分隔装置,使所述笔尖与含墨装置中吸附的标记墨液相通。
所述第二开通装置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分隔装置与所述笔尖之间。
所述笔尖和第二开通装置相连接或制成一体的结构。
所述第二开通装置为带有间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墨芯。
所述笔尖包括带有间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墨芯或包括带有间隙而具有吸 附能力的引墨芯和滚珠。
所述第二开通装置为带有间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墨芯,所述笔尖为带有 间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墨芯,所述引墨芯与所述笔尖制成一体或相连接的结构。
所述笔尖和/或第二开通装置与所述分隔装置或储墨腔轴向移动或转动。 所述笔尖、第二开通装置和第二腔体与所述分隔装置或第二腔体轴向移动或 转动。
所述分隔装置与所述第一腔体和/或第二腔体相密封地连接。 所述分隔装置为较薄而容易穿破的分隔件。 所述较薄而容易穿破的分隔件为塑料薄膜。 所述分隔装置为全封闭的结构,包围在所述含墨装置的外围。 所述分隔装置为全封闭的附加储墨器。
所述分隔装置至少有部分为较薄而容易穿破的面或至少有部分为可顶开的圆 珠形或片形或块形。
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开通件。 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置还包括弓I墨装置。 所述引墨装置设置在所述开通件内或外。 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置还包括墨液通道。所述墨液通道设置在所述开通件内或外。 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换气通道。 所述换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开通件内或外。
所述开通件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内,所述换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开 通件上或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与开通件之间。
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换气通道。
所述引墨装置设置在所述开通件内,所述换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开通件与引墨 装置之间或开通件上或引墨装置上。
所述引墨装置设置在所述开通件的侧边,所述换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开通件的 侧边。
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置包括两个开通件,还包括引墨装置和换气通道, 所述引墨装置设置在其中 一个开通件上,所述换气通道设置在另一个开通件上。
所述引墨装置包括引墨件或包括带有间隙而具有引墨能力的引墨芯或包括引 墨通道。
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置包括开通件和带有间隙而具有引墨能力的引墨 芯,所述引墨芯与所述空气通道相通。
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置包括开通件和墨液通道,所述墨液通道与所述 空气通道相通。
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置包括开通件和换气通道,所述换气通道与所述 空气通道相通。
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置包括开通件、引墨装置和换气通道,所述换气 通道与所述空气通道相通。
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置包括两个开通件、引墨装置和换气通道,所述 换气通道与所述空气通道相通。
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置包括开通件和带有间隙而具有引墨能力的引墨 芯,所述第三空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开通件上,所述第三空气通道、引墨芯和空气 通道相通。
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置包括开通件和墨液通道,所述第三空气通道设 置在所述开通件上,所述第三空气通道、墨液通道和空气通道相通。
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置包括开通件和至少一个换气通道,所述第三空 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开通件上,所述第三空气通道、换气通道和空气通道相通。
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置包括开通件、引墨装置和换气通道,所述第三 空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开通件上,所述第三空气通道、换气通道和空气通道相通。 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置包括两个开通件、引墨装置和换气通道,所述 第三空气通道设置在其中一个开通件上,所述第三空气通道、换气通道和空气通
i^^9^S^ 。
所^附加储墨器与所述开通件轴向移动或转动。
还包括第四空气通道,设置在所述附加储墨器与含墨装置之间; 还包括第二空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储墨腔上或储墨腔与笔尖之间。 还包括第五空气通道,设置在所述附加储墨器与含墨装置之间; 还包括第二空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储墨腔上或储墨腔与笔尖之间。 所述储墨腔或套接件上设置保护罩。
11釆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当笔失需要标记墨液,或含墨装置需要标记 墨液提供给笔尖书写(涂覆)时,或含墨装置中原含有的标记墨液被笔尖书写(涂 覆)用完或将用剩不多时,使至少一个开通装置开通至少一个附加储墨器中的标记 墨液,使标记墨液与所述笔尖相导通,使笔尖获得或连续获得标记墨液,从而达到 既可增加储墨量,延长了书写时间,同时又可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现渗漏墨液现 象,该结构简单、合理,可方便地安装或更换新的装有标记墨液的附加储墨器,标 记工具可很多次重复使用,成本低,抗漏性能好,使用安全,节省资源,适合大批 量生产。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附加储墨器开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附加储墨器开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五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六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七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第八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第九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第十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第十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第十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附加储墨器开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第十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附加储墨器开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6A-A截面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19为第十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第十五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第十六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附加储墨器开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第十七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其中一个附加储墨器开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23B—B截面结构剖视示意图。图26为第十八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第十九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第二十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图28附加储墨器开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0为第二十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图30附加储墨器开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2为第二十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3为图32附加储墨器开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4为第二十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5为附加储墨器开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6为第二十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7为附加储墨器开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8为独立式附加储墨器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9为独立式附加储墨器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0为独立式附加储墨器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1为独立式附加储墨器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2为独立式附加储墨器第五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3为独立式附加储墨器第六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4为独立式附加储墨器第七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5为独立式附加储墨器第八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6为第十五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7为图46第二开通装置开通分隔装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8为图46开通装置开通附加储墨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9为第二十六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0为图49G~G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重点示意出第二开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1为图49第二开通装置开通分隔装置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2为图49开通装置开通附加储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l一笔尖 ll一第二引墨芯 12_滚珠 2—储墨腔20—第一腔体
20, 一第二腔体 2(T—顶部201_凸状 202、 203—凹部 203、 203'—凹 槽 204—凸形21—空气通道 22、 22' —第二空气通道 23—
第四空气通道 24、 24' —第五空气通道 25—套接件250、 250, 一凹部 26、 26'、 26"—螺纹 27—环形凸状 28—螺纹 29—笔帽 3、3, 一含墨装置 31—外套4、 4' 一开通装置 40—第二开通装置
41、41'—开通件 42、42,一引墨装置 421—引墨件 422、 422'
一引墨芯 423、 423,、 423', 一引墨通道 43、 43' —墨液通道 44
—螺纹 45—第三空气通道46—其中一端部 5、 51、 5'、 51,一换气
通道6、 6, 一附加储墨器 60~凸状 61、 61' —底部 611、 611'、 612、 613—部分底部 62、 62'—凹部 63—开通口 65、 651、 652、 653 一螺纹 66—软管67—第三引墨芯 671—第二换气通道 68—第 四引墨芯 69—粘带 7、 7' —标记墨液 8—保护罩 9一分隔装置 91一部分的面 92—凹部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一种标记工具,它包括笔尖1,用于将标记墨液涂覆到一表面 上、储墨腔2,用于向笔尖1提供标记墨液,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吸附能力 的含墨装置3,和至少一个全封闭而装有标记墨液7的附加储墨器6,以及至少 一个开通装置4,所述含墨装置3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储墨腔2内,所述开通 装置4用于开通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7,以向含墨装置3和/或笔尖1提 供标记墨液7,所述附加储墨器6与所述开通装置4或储墨腔2轴向移动或转动, 提髙了储墨量,延长了书写时间,有效地避免和防止了出现渗漏墨液现象。
其中,含墨装置3可采用带有间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材料制成,比如采用纤维 材料为较佳选择,使标记墨液吸纳并保持在纤维间的间隙中;含墨装置也可以采用 毡材料或丝类材料或类似纤维材料或海绵等具有吸附能力的材料制成。至少有部分 的含墨装置可以直接设置在储墨腔内,较佳方案是在含墨装置外设置外套,外套用 于控制含墨装置吸附标记墨液的间隙,使标记墨液稳定地吸附(保持)在含墨装置 的间隙中,且方便装配。由于含墨装置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把标记墨液吸附(含) 在间隙中,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吸附在含墨装置中的标记墨液流到储墨腔的腔体 上,所以含墨装置外的储墨腔可以制成类似壳体,用于支撑至少有部分的含墨装置 和/或附加储墨器,使含墨装置和/或附加储墨器向笔尖提供标记墨液,储墨腔腔体 即使出现受碰伤或裂缝现象,含墨装置中的标记墨液也不会从储墨腔腔体的损坏处 漏出,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储墨腔的腔体出现渗漏墨液现象。
还包括空气通道21,设置在所述储墨腔2与含墨装置3之间,所述空气通道 21与所述开通装置4相通。还包括第二空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储墨腔上或储墨腔与 笔尖之间,所述第二空气通道与所述空气通道相通;还可以包括第三空气通道,设 置在开通装置上,所述第三空气通道与所述空气通道相通。
装有标记墨液7的附加储墨器6为全封闭的结构,且可相对储墨腔和/或开通 装置4轴向移动或转动。所述附加储墨器上还可包括进气通道。另外,附加储墨器 可以是至少有部分为螺纹,在储墨腔上设置的套接件上至少有部分设置螺纹,并可 与所述附加储墨器上设置的螺纹相连接;还可以在所述附加储墨器上设置螺纹,在 储墨腔或开通装置上设置螺纹,与所述附加储墨器上设置的螺纹相连接;还可以在附加储墨器上设置至少一个凸状或凹状,在套接件或储墨腔上设置至少一个凹部或 凸部,与所述附加储墨器上设置的凸状或凹状相连接而卡住。所述附加储墨器的底 部还可以包括凹部,并与所述开通装置相连接。
至少一个装有标记墨液的附加储墨器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外,位于所述含墨装 置的上方或侧边或下方,附加储墨器也可以是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内, 还可以是含墨装置设置在附加储墨器内,含墨装置吸附有标记墨液,带有含墨装置 的附加储墨器至少有部分设置在储墨腔内。
进一步,开通装置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外,位于所述含墨装置的上方或侧边或 下方,也可以是至少有部分设置在含墨装置内,也可以是至少有部分设置在储墨腔 内,也可以是设置在储墨腔外,也可以设置在附加储墨器上。
开通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开通件;或者,开通装置包括开通件和引墨装置,所述 引墨装置设置在所述开通件内或外;或者,开通装置包括开通件和墨液通道,所述 墨液通道设置在所述开通件内或外;或者,开通装置包括开通件和至少一个换气通 道,所述换气通道设置在开通件内或外,也可以是开通件至少有部分设置在含墨装 置内,换气通道设置在开通件上或含墨装置与开通件之间;或者,开通装置包括开 通件、引墨装置和换气通道,所述引墨装置设置在所述开通件内,所述换气通道设 置在所述开通件与引墨装置之间或开通件上或引墨装置上;或者,开通装置包括开 通件、引墨装置和换气通道,所述引墨装置设置在所述开通件的侧边,所述换气通 道设置在所述开通件的侧边;或者,开通装置包括两个开通件,还包括引墨装置和 换气通道,所述引墨装置设置在其中一个开通件上,换气通道设置在另一个开通件 上。
所述引墨装置可以包括引墨件或包括带有间隙而具有引墨(吸附)能力的引墨 芯或包括引墨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在任何表面上涂覆(书写)。标记墨液可以采用水 溶性墨液、中性墨液、油性墨液、油墨、油漆、酒精墨液或其他任何形式的墨液(墨水)。
标记墨液采用快干酒精墨液或油墨或油漆等时,在物体上书写(记录)的效果 较好,也可以在纸上书写。标记墨液采用水溶性墨液或中性墨液或油性墨液等时, 在纸上书写的效果较好,也可以在物体上书写。
下面对设置在含墨装置外的开通装置位于含墨装置上方的情况举例说明 实施例一参见图1和图2,笔尖l,用于将标记墨液7涂覆到一表面上,储 墨腔2,用于向笔尖1提供标记墨液,还包括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装置3,在含墨
装置3外设置外套31,用于控制含墨装置3吸附标记墨液的间隙,含墨装置3设置 在储墨腔2内,在含墨装置3外设置装有标记墨液7而全封闭的附加储墨器6位于含墨装置3的上方,增加了标记工具的墨液容量,延长了书写时间;附加储墨器6 采用全封闭的结构,确保了附加储墨器6不会出现渗漏墨液现象;标记墨液可较长 时间地存放也不易出现风干减少现象,更加延长了书写时间。参见图1,附加储墨
器6底部61中至少有部分底部611与底部61制成一体结构,部分底部611中至少 有部分制成较薄而容易被穿破的面,便于开通装置4开通。部分底部611中的最薄 处可以为在0.03mm"1.0ram之间,最薄处的优选尺寸为在0. 05mm—0. 60mm之间, 使开通装置4容易开通底部61。
设置在含墨装置3外的开通装置4位于含墨装置3的上方,进一步,开通装置 4设置在储墨腔2的顶部2(T上,在储墨腔2的顶部2(T上还设置套接件25,套接 件25与储墨腔2制成一体的结构。附加储墨器6至少有部分设置在套接件25内, 附加储墨器6底部61上可以包括凹部62,凹部62与开通装置4相连接,便于开通 装置4开通附加储墨器6。较薄而容易被穿破的部分底部611位于所述凹部62的底 面。
开通装置4可包括开通件41和引墨装置42。开通件41设置在储墨腔2的顶部 20'上,与储墨腔2的顶部2(T制成一体或固接成一体的结构;开通件41插入底部 61的凹部62中,并与凹部62相密封地连接,防止了它们之间的连接处在开通件 41开通后出现标记墨液向外渗漏现象。也可以在开通件41与凹部62之间设置密封 圈,防止了它们之间的连接处出现标记墨液渗漏现象。
开通装置4也可以设置在附加储墨器6上,并可与所述储墨腔2的顶部2(T可 活动地相连接。
引墨装置42设置在开通件41内,引墨装置42与含墨装置3相通,用于引导 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向含墨装置3提供。引墨装置42包括引墨件421,引墨 件421至少有部分露在或露出开通件41的进口上,使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6 后便于引墨件421引导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向含墨装置3提供,使含墨装置 3获得标记墨液向与含墨装置3相连接的笔尖1提供。还可以在附加储墨器6上设 置进气通道,使空气交换进来,用于提高引墨装置42向含墨装置3引导标记墨液 的能力。进气通道可以设置在附加储墨器底部或底部中设置凹部的侧壁上,采用缝 或槽或通孔为较佳选择。还可以在引墨件421的侧边设置缝或槽或通孔结构,用于 提髙引墨件421的引墨能力。
进一步,开通装置4还可以包括开通件41、引墨装置42和换气通道5。引墨 装置42设置在开通件41内,换气通道5设置在开通件41与引墨装置42之间。换 气通道5也可以设置在开通件41上的侧边,也可以设置在引墨装置42上。换气通 道5可以为缝或槽或通孔或通道或环形通道等结构。
参见图l,还包括空气通道21,设置在所述储墨腔2与含墨装置3之间,所述 开通装置4上的换气通道5与空气通道21相通,用来交换空气,使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顺畅地转换至含墨装置3中,防止了出现渗漏墨液现象。还包括第二 空气通道22,设置在储墨腔2上或设置在储墨腔2与笔尖1之间,换气通道5、空 气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相通,使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顺畅地输送至含 墨装置3中,以向笔尖1提供标记墨液,更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现渗漏墨液现象。 空气通道21可以为缝或槽或通孔或通道或环形通道等结构。
参见图1,在附加储墨器6表面的中部至少有部分设置螺纹65,在套接件25 上也设置螺纹26与所述螺纹65可以相连接,使用者只有通过旋转附加储墨器6, 使附加储墨器6相对储墨腔和/或开通装置4轴向转动,才可以使开通装置4开通 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7向含墨装置3提供,操作简单,使用安全,有效地防 止和避免了在无意中或小孩玩耍时被直接开通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7向含有 标记墨液的含墨装置3中供应,而造成含墨装置3中的标记墨液超过了含墨装置3 本身承受的吸附量而出现滴漏墨液现象。也可以在套接件25上设置保护罩8,用来 保护附加储墨器和/或防止了标记墨液被挥发或蒸发。
参见图2,当含墨装置3中原先含有的标记墨液被笔尖1书写(涂覆)用完或 将用剩不多时,或含墨装置3中原先不含标记墨液而需要标记墨液书写(涂覆)时, 打开在套接件25上套有的保护罩8,用手旋转全封闭而带有标记墨液的附加储墨器 6,使附加储墨器6与储墨腔2或开通件41轴向旋转,使开通装置4上的开通件41 开通(穿破)附加储墨器6的底部61,参见图2,位于凹部62较薄底面的部分底 部611被开通而穿破,同时,开通件41与底部61相密封地连接,防止了它们之间 的连接处出现向外渗漏墨液现象,接着,再将保护罩8重新装上,使附加储墨器6 避免受到影响。当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6后,把引墨装置42和换气通道5至 少有部分顺利地送入附加储墨器6中,使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7与引墨装置 42和换气通道5相通,空气从空气通道21经过换气通道5进入附加储墨器6中, 使标记墨液自然而平稳地引向与引墨装置42相通的含墨装置3中,避免了现有技 术中的储墨腔内部釆用阀门结构的反复动作或者开关的打开或关闭的供墨方式而 出现渗漏墨液现象;使含墨装置3可获得或重新获得标记墨液而向笔尖1提供,延 长了书写时间;当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附加储墨器6中受膨胀或受压 力的空气从开通装置4中的换气通道5排出,再经过空气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 22中排出标记工具的体外,同时,含墨装置3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从空气通道 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中排出标记工具的体外,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对含墨装置3 产生压力而出现渗漏墨液现象。
参见图l,储墨腔2可包括第一腔体20和第二腔体20',含墨装置3至少有部 分设置在第一腔体20内,笔尖1至少有部分设置在第二腔体20'内。也可以是第 一腔体20和第二腔体20'为制成一体的结构。笔尖1可以为第二引墨芯11,第二 引墨芯11与含墨装置3相连通。第二引墨芯11可采用带有间隙而具有引墨能力(毛细引力)的纤维材料或毡材料或丝类或类似纤维材料等制成。也可以在第二引墨芯 ll側边设置开缝式的金属笔尖用于书写。还可以包括可以套接或拆卸的笔帽,与储 墨腔2相连接,用于保护笔尖l。附加储墨器6可采用塑料制成,使加工更加方便,成本更低。尤其是底部61 采用塑料或软质材料制成,使部分底部611更容易被开通件41穿破。对于上述含墨装置3中原先不含标记墨液时的情况作进一步说明含墨装置3 中不含标记墨液,与含墨装置3相通的笔尖1也不含标记墨液,标记墨液7装在全 封闭的附加储墨器6中,使标记工具在出厂使用前即使存放时间过长,笔尖l也不 会因风干而出现堵塞现象,它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标记工具中装有标记墨液而出现 笔尖l无法书写的现象。当需要书写时,只要使附加储墨器6相对开通件41或储 墨腔2轴向移动,使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6的底部61,就可以使附加储墨器 6中的标记墨液通过开通装置4进入含墨装置3中而向笔尖1提供,延长了书写时 间,有效地防止了和避免了出现渗漏墨液现象。当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7用完时,也可以将附加储墨器6旋出,再更换 新的如图38或图39或图40或图41等装有标记墨液7的全封闭式附加储墨器6, 使标记工具可以很多次地重复使用,其结构简单,成本低,防漏性能好,使用安全, 节省资源。本实施例也可以作为笔筒中可替换的笔芯。实施例二参见图3,在储墨腔2中设置带有间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装置 3。开通装置4设置在储墨腔2的顶部2(T上,开通装置4包括开通件41和引墨装 置42,引墨装置42设置在开通件41内,引墨装置42可以包括带有间隙而具有引 墨(吸附)能力的引墨芯422,引墨芯422与含墨装置3相连接,用于引导附加储 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向含墨装置3提供。引墨芯422至少有部分露在或露出开通件 41的进口上,使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6后便于引墨芯422引导附加储墨器6 中的标记墨液向含墨装置3供应。引墨芯422可以采用带有间隙而具有引墨能力(毛细吸力)的纤维材料或毡材料或丝类或海绵或类似纤维材料等制成。在储墨腔2与 含墨装置3之间设置空气通道21,空气通道21与引墨芯422相通,在储墨腔2上 设置第二空气通道22,第二空气通道22与空气通道21相通,可使空气排出或进入。 附加储墨器6底部61中有部分底部612与底部61制成可以分开的结构,并且相互 密封地相连接,便于开通件41容易开通底部61,在附加储墨器6中装有标记墨液 7,以形成全封闭而带有标记墨液7的附加储墨器6,即使长时间地存放也不易被风 干减少,延长了书写时间,避免了出现渗漏墨液现象。部分底部612也可以为可顶 开的圆珠形或块形或片形结构。附加储墨器6底部61中包括凹部62,用来与开通 装置4中的开通件41相连接。笔尖1可以包括第二引墨芯11和滚珠12,第二引墨 芯11与含墨装置3相连接。笔尖还可以包括滚珠或包括开缝式笔尖或包括金属材 料制成的开缝式笔尖或包括任何其它通常用于记录(书写)工具中的笔尖。参见图4,当含墨装置3中原先含有的标记墨液被笔尖1书写(涂覆)用完或 将用剩不多时,或含墨装置3中原先不含标记墨液而需要标记墨液书写(涂覆)时, 按动附加储墨器6,使附加储墨器6相对或沿储墨腔2或开通装置4中的开通件41 轴向移动或转动,使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6的底部61,参见图4,部分底部 612被顶开(撬开),把引墨装置42送入附加储墨器6中,引墨装置42与附加储墨 器6中的标记墨液相通,空气从空气通道21经过带有间隙的引墨芯422进入附加 储墨器6中,使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自然而平稳地引向与引墨装置42相通 的含墨装置3中,以向笔尖l提供标记墨液,延长了书写时间,有效地防止和避免 了出现渗漏墨液现象。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储墨腔内部采用阀门结构的反复动作或 者开关的打开或关闭的供墨方式而出现渗漏墨液现象;当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 变化时,附加储墨器6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从引墨芯422排出,再经过空气通 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中排出标记工具的体外,同时,含墨装置3中受膨胀或受 压力的空气从空气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中排出体外,避免了对含墨装置3产 生压力而造成渗漏墨液现象,从而实现含墨装置3可获得或重新获得标记墨液而向 笔尖1提供,使标记工具既可延长了书写时间,同时又可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现 滴漏墨液现象。也可以在开通件上设置第三空气通道,第三空气通道与引墨芯相通,使附加储 墨器或含墨装置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从带有间隙的引墨芯和第三空气通道排 出,或者使空气进入。也可以在保护罩上设置第六空气通道与第三空气通道相通, 可用于使空气排出标记工具或使空气进入第三空气通道。另外,开通装置4还可以包括开通件41、引墨装置42和换气通道5,引墨装 置42为引墨芯422,参见图3,换气通道5设置在开通件41的内侧上,用于交换 空气,使引墨芯422更顺畅地向含墨装置3引导标记墨液。换气通道5也可以设置 在开通件41与引墨芯422之间;也可以设置在引墨芯422上。换气通道5可以为 缝或槽或通孔或通道或无规则通道。在储墨腔2与含墨装置3之间设置的空气通道 21也与换气通道5相通。参见图4,当含墨装置3中原先含有的标记墨液被笔尖1书写(涂覆)用完或 将用剩不多时,或含墨装置3中原先不含标记墨液而需要标记墨液书写(涂覆)时, 按动附加储墨器6,使附加储墨器6相对(沿)储墨腔2或开通装置4中的开通件 41轴向移动,使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6的底部61,参见图4,部分底部612 被顶开(撬开),把引墨装置42和换气通道5送入附加储墨器6中,引墨装置42 和换气通道5与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相通,空气从空气通道21经过换气通 道5后更加顺利地进入附加储墨器6中,使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自然而平稳 地引向与引墨装置42相通的含墨装置3中,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储墨腔内部采用 阀门结构的反复动作或者开关的打开或关闭的供墨方式而出现渗漏墨液现象;当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附加储墨器6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从换气通道5 排出,再经过空气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中排出体外,同时,含墨装置3中受 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从空气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中排出体外,避免了对含墨 装置3产生压力而造成渗漏墨液现象,从而实现含墨装置3可获得或重新获得标记 墨液而向笔尖l提供,使标记工具既可延长了书写时间,同时又可有效地防止和避 免了出现滴漏墨液现象。当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用完时,可再更换新的如图38或图39或图41 等装有标记墨液7而全封闭式的附加储墨器6。也可以是还在附加储墨器6中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装置,使含墨装置吸附 有标记墨液,用于向笔尖提供标记墨液。也可以是引墨芯422与第二引墨芯11为 相连接或制成一体的结构。实施例三参见图5,本实施例与图3相近,其主要区别是附加储墨器6表 面中至少有部分设置螺纹651,在套接件25上也设置螺纹26与所述螺纹651可以 相连接,使用者只有通过旋转附加储墨器6,使附加储墨器6相对开通件41轴向转 动,才可以使开通装置4开通和引导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7向含墨装置3提 供,操作简单,使用安全,避免了在无意中或小孩玩耍时直接开通附加储墨器6中 的标记墨液7向含有标记墨液的含墨装置3中供应,而造成含墨装置3中的标记墨 液超过了含墨装置3本身承受的吸附量而出现滴漏墨液现象。另一个主要区别是套 接件25上未设置保护罩,这样,可以使标记工具制成较小的体积,也可以作为笔 筒中可替换的笔芯。还可以在附加储墨器6与套接件25之间的表面上设置具有粘 性的粘带69,粘接在它们之间的表面上,起限制附加储墨器6被轻易向下转动(或 移动)的作用,防止在无意中转动附加储墨器6而使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6 中的标记墨液。当需要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时,只要先拉开粘带69,就可以 转动附加储墨器6而被开通件41开通,使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向笔尖1提 供,该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实施例四参见图6,在储墨腔2中设置含墨装置3,在储墨腔2上方设置套 接件25,并与储墨腔2制成一体的结构,装有标记墨液而全封闭的附加储墨器6 有部分安装在套接件25内。开通装置4安装在储墨腔2的顶部上,开通装置4与 附加储墨器6底部61上的凹部62相连接。开通装置4包括开通件41和引墨通道 423,引墨通道423可以为缝或槽或通孔结构,引墨通道423设置在开通件41内, 引墨通道423与含墨装置3相通,用于引导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向含墨装置 3提供。开通装置4还可以包括换气通道5,换气通道5设置在开通件41内。还包 括空气通道21,设置在储墨腔2与含墨装置3之间,开通装置4中的换气通道5 与空气通道21相通,用于交换空气,使引墨通道423顺畅地向含墨装置3引导标 记墨液7,同时,也避免了出现渗漏墨液现象。空气通道21也与引墨通道423相通,以提高标记墨液的流动能力。还可以在开通装置4的开通件41侧边设置第三空气 通道45,第三空气通道45与开通装置4中的换气通道5相通。第三空气通道45 也可以与开通装置4中的引墨通道423相通。附加储墨器6底部61表面至少有部分设置螺纹652,在套接件25的底部也设 置螺纹26",与底部61上设置的螺纹652相连接,使用者只有通过旋转附加储墨 器6才可以使开通装置4开通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7向含墨装置3供应,避 免了在无意中或小孩玩耍时轻易按动附加储墨器6而出现渗漏墨液现象,其结构简 单,使用安全。当含墨装置3中原先含有的标记墨液被笔尖1书写(涂覆)用完或将用剩不多 时,或含墨装置3中原先不含标记墨液而需要标记墨液书写(涂覆)时,旋转附加 储墨器6,使附加储墨器6相对储墨腔2或开通件41轴向移动,使开通件41开通 (穿破)部分底部611,使附加储墨器6中的底部61开通,把换气通道5和引墨通 道423至少有部分顺利地送入附加储墨器6中,使引墨通道423和换气通道5与附 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7相通,换气通道5使空气进入附加储墨器6中,使标记 墨液自然而平稳地通过引墨通道423引向含墨装置3中,以向笔尖1提供标记墨液, 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储墨腔内部采用阀门结构的反复动作或者开关的打开或关闭 的供墨方式而出现渗漏墨液现象;当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含墨装置3 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从空气通道21、换气通道5或引墨装置423排出,再经过 在开通件41上设置的第三空气通道45和设置在保护罩8上的第六空气通道80排 出标记工具的体外,同时,附加储墨器6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从换气通道5、 开通件41上的第三空气通道45和第六空气通道80排出标记工具的体外,避免了 对含墨装置3产生压力而造成渗漏墨液现象,从而实现含墨装置3可获得或重新获 得标记墨液而向笔尖l提供,使标记工具既可延长了书写时间,同时又可有效地防 止和避免了出现滴漏墨液现象。也可以在套接件25上设置第六空气通道;也可以在套接件25与保护罩8之间 设置第六空气通道,用于使附加储墨器6和含墨装置3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排 出标记工具的体外。实施例五参见图7,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图1相近,其主要区别是在开通 装置4的开通件41外表上至少有部分设置螺纹44,附加储墨器6底部61上的凹部 62中至少有部分设置螺纹653,螺纹653与螺纹44可以相旋接,开通件41上的部 分与凹部62中的部分相连接,使用者只有通过旋转附加储墨器6,才可以使开通装 置4开通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7,避免了在无意中或小孩玩耍时直接按动附 加储墨器6而使标记工具出现滴漏墨液现象,该结构简单,使用安全。第二空气通 道22'设置在储墨腔2的第一腔体20上,与空气通道21和换气通道5相通,用于 交换空气,使书写流畅。第二空气通道也可以设置在储墨腔2的顶部20"上;也可以在保护罩8上设置第六空气通道,并与可第二空气通道22'相通,用于可使空气 排出或进入。实施例六参见图8,设置在储墨腔2顶部20'上的开通装置4包括开通件41、 引墨通道423和换气通道5。引墨通道423与含墨装置3相通。装有标记墨液7而 全封闭的附加储墨器6可以自由地存放在套接件25中,即使长时间地存放,标记 墨液7也不易出现风干减少现象,并且便于更换附加储墨器6。当含墨装置3中原 先含有的标记墨液被笔尖1涂覆(书写)用完或将用剩不多时,或含墨装置3中原 先不含标记墨液而需要标记墨液涂覆(书写)时,只要推动附加储墨器6,使附加 储墨器6相对储墨腔2或开通件41轴向移动,设置在储墨腔2顶部20"上的开通件 41进入底部61中并撬开部分底部612,使附加储墨器6的底部61被开通,把引墨 通道423和换气通道5至少有部分送入附加储墨器6中,使引墨通道423和换气通 道5与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7相连通,换气通道5使空气进入附加储墨器6 中,使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7通过开通装置4中的引墨通道423自然而平稳 地引向含墨装置3中,延长了书写时间,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储墨腔内部釆用阀门 结构的反复动作或者开关的打开或关闭的供墨方式而出现渗漏墨液现象。另外,当 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附加储墨器6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从换气通 道5、空气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中排出体外,同时,含墨装置3中受膨胀或 受压力的空气从空气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中排出体外,避免了对含墨装置3 产生压力而造成渗漏墨液现象。实施例七参见图9,开通装置4安装在储墨腔2的顶部20'上,开通装置4 包括两个开通件41、 41',和引墨装置42,以及换气通道5,引墨装置42设置在开 通件41上,换气通道5设置在开通件41,上。引墨装置42可以包括引墨芯422。 含墨装置3设置在储墨腔2内,含墨装置3与引墨芯422相通,在储墨腔2上方设 置套接件25,套接件25与储墨腔2制成一体的结构,在含墨装置3上方设置附加 储墨器6,附加储墨器6有部分设置在套接件25内,附加储墨器6的底部61与开 通件41、 41'相连接。在储墨腔2与含墨装置3之间设置空气通道21,空气通道 21与换气通道5相通;在储墨腔2与笔尖1之间设置第二空气通道22,第二空气 通道22与空气通道21相通,使空气排出或进入。当含墨装置3中原先含有的标记 墨液被笔尖1书写(涂覆)用完或将用剩不多时,或含墨装置3中原先不含标记墨 液而需要标记墨液书写(涂覆)时,只要下按附加储墨器6,使附加储墨器6相对 储墨腔2或开通件41、 41'轴向移动,就可以使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6底部 61中的部分底部611,把引墨装置42送入附加储墨器6中,使引墨装置42与附加 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7相通,同时,开通件41'也开通附加储墨器6底部61的 部分底部611,把换气通道5送入附加储墨器6中,使换气通道5与标记墨液7相 通,使空气从空气通道21和换气通道5进入附加储墨器6中,使标记墨液7顺利22地通过引墨装置42进入含墨装置3中,延长了书写时间,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储 墨腔内部采用阀门结构的反复动作或者开关的打开或关闭的供墨方式而出现渗漏 墨液现象。另外,当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附加储墨器6中受膨胀或受 压力的空气从换气通道5、空气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中排出标记工具的体外, 含墨装置3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从空气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中排出标记 工具的体外,避免了对含墨装置3产生压力而造成渗漏墨液现象。也可以在开通件41'的侧边设置第三空气通道,第三空气通道与换气通道5相 通,用于交换空气,使书写流畅,防止了出现渗漏墨液现象,还可以在保护罩8上 设置第六空气通道,第六空气通道与第三空气通道相通,用于使空气排出或进入。 (参考图6中在开通件41上设置第三空气通道45的情况)实施例八参见图10,本实施例相当于在图3的基础上再增加了一个附加储墨 器和一个开通装置。在含墨装置3上方设置两个开通装置4、 4',开通装置4、 4' 设置在储墨腔2的顶部2(T上,开通装置4'位于开通装置4的侧边。在含墨装置3 上方还设置两个带有标记墨液而全封闭的附加储墨器6、 6',附加储墨器6、 6'有 部分设置在套接件25中,附加储墨器6的底部与开通件41相连接,附加储墨器6' 的底部与开通件41'相连接,使标记工具中标记墨液的存量可以成数倍地增加。当 如图4中所示的附加储墨器6被开通装置4开通把标记墨液提供给含墨装置3后, 含墨装置3中的标记墨液被笔尖1书写(涂覆)用完或将用剩不多时,再下按附加 储墨器6',就可以使开通件4r开通附加储墨器6'的部分底部611',把引墨芯 422'和换气通道5'送入附加储墨器6'中,使引墨芯422'和换气通道5'与附 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7'相连通,使空气通过换气通道5'进入附加储墨器6' 中,使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7'通过引墨芯422'被含墨装置3吸收而储存, 从而使笔尖1可又重新获得标记墨液,成数倍地延长了书写时间。换气通道5'、空 气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相连通,使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顺利地排出标记 工具的体外,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现渗漏墨液现象。实施例九参见图ll,在储墨腔2内设置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装置3。开通装 置4设置在储墨腔2的顶部20'中,开通装置4包括开通件41和引墨装置42,引 墨装置42在设置开通件41内,也可以是引墨装置42设置在开通件41的外侧,引 墨装置42可以为引墨芯422,引墨芯422与含墨装置3相通。开通装置4还包括换 气通道5,用于交换空气,使引墨芯422顺畅地向含墨装置3引导标记墨液。在储 墨腔2与含墨装置3之间设置空气通道21,空气通道21与换气通道5相通;在储 墨腔2与笔尖1之间设置第二空气通道22,第二空气通道22与空气通道21相通, 使空气排出或进入。参见图38,装有标记墨液7而全封闭的附加储墨器6可以为独 立式地存放在储墨腔2和套接件25外,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7即使长时间 地存放也不易出现风干减少现象,延长了书写时间,更不会出现渗漏墨液现象,且更换方便。当含墨装置3中原先含有的标记墨液被笔尖1书写(涂覆)用完或将用 剩不多时,或含墨装置3中原先不含标记墨液而需要标记墨液书写(涂覆)时,将 如图38或图39或图41中的附加储墨器6装入套接件25中,或将如图40中的附 加储墨器6通过表面上带有的螺纹65旋入套接件25上设置的螺纹26中,使附加 储墨器6相对储墨腔2或开通件41轴向移动,使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6的底 部611,使引墨芯422和换气通道5进入附加储墨器6中,使引墨芯422和换气通 道5与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7相通,换气通道5使空气进入附加储墨器6中, 使标记墨液自然而平稳地引向与引墨芯422相通的含墨装置3中,避免了现有技术 中的储墨腔内部采用阀门结构的反复动作或者开关的打开或关闭的供墨方式而出 现渗漏墨液现象;当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附加储墨器6中受膨胀或受 压力的空气从换气通道5排出,再经过空气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排出标记工 具的体外,含墨装置3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从空气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 排出标记工具的体外,避免了对含墨装置3产生压力而造成渗漏墨液现象,从而实 现含墨装置3可获得或重新获得标记墨液而向笔尖1提供,使标记工具既可延长了 书写时间,同时又可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现滴漏墨液现象。实施例十参见图12,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装置3设置在储墨腔2内,装有标 记墨液7而全封闭的附加储墨器6设置在含墨装置3的上方,并且至少有部分设置 在套接件25内。开通装置4设置在储墨腔2的顶部2(T中,开通装置4包括开通件 41和墨液通道43,墨液通道43设置在开通件41内,墨液通道43与含墨装置3相 通,墨液通道43还可以兼起换气作用,使空气进入附加储墨器6中。附加储墨器6 底部61上的凹部62与开通件41相密封地连接,避免了他们之间的相接处在开通 后出现向外渗漏墨液现象。还包括空气通道21,设置在储墨腔2与含墨装置3之间, 空气通道21与开通装置4中的墨液通道43相通;还包括在储墨腔2与笔尖1之间 设置第二空气通道22,第二空气通道22与空气通道21相通,使空气排出或进入。 当含墨装置3中原先含有的标记墨液被笔尖1书写(涂覆)用完或将用剩不多时, 或含墨装置3中原先不含标记墨液而需要标记墨液书写(涂覆)时,只要旋转附加 储墨器6,使附加储墨器6相对储墨腔2或开通件41轴向(向下)移动,使开通件 41开通(穿破)附加储墨器6的部分底部611,把墨液通道43至少有部分送入附 加储墨器6中,开通件41与底部61相密封,墨液通道43与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 记墨液7相连通,空气从空气通道21经过墨液通道43交换到附加储墨器6中,使 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7通过墨液通道43流向含墨装置3中,从而使含墨装 置3获得标记墨液7而向笔尖1提供,延长了书写时间;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储墨 腔内部釆用阀门结构的反复动作或者开关的打开或关闭的供墨方式而出现渗漏墨 液现象。当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附加储墨器6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 气从墨液通道43中排出而进入空气通道21中,再从第二空气通道22中排出体外,含墨装置3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经过空气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排出体外, 有效地避免了出现渗漏墨液现象。本实施例中的墨液通道43可制成较大的通孔, 便于空气从墨液通道43中进入,也更好地使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7自动通 过墨液通道43流向含墨装置3中。墨液通道43也可以设置在开通件41的外侧,这种情况下,当开通件41开通 附加储墨器6后,使套接件25与附加储墨,器6相互密封地连接,防止从墨液通道 43经过的标记墨液7出现向外渗漏现象。'也可以在开通件41上设置第三空气通道,第三空气通道与墨液通道相通;还 可以在保护罩8上设置第六空气通道,第六空气通道与第三空气通道相通,使受膨 胀或受压力的空气从空气通道、墨液通道、在开通件上设置的第三空气通道和保护 罩8上设置的第六空气通道排出标记工具的体外。(参考图6中在开通件41上设置 第三空气通道45的情况)实施例十一参见图13,本实施例为图12的一种变化,所述装有标记墨液且 全封闭的附加储墨器6中至少有部分为可受挤压变形的结构,比如至少有部分可釆 用具有弹性的软管66或软塑料等制成。附加储墨器6整体可采用受挤压后可变形 或具有弹性的塑料制成,使用者可以用手挤压软管66,帮助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 墨液快速而充分地进入含墨装置3中。开通装置4设置在储墨腔2的顶部,开通装 置4可以包括开通件41和墨液通道43,用于开通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向含 墨装置3提供。当含墨装置3中原先含有的标记墨液被笔尖1书写(涂覆)用完或 将用剩不多时,或含墨装置3中原先不含标记墨液而需要标记墨液书写(涂覆)时, 推动附加储墨器6相对储墨腔2或开通件41轴向移动,使开通件41开通(撬开) 附加储墨器6中的部分底部611,此时,附加储墨器6中的底部61与开通件41相 密封地连接,防止了它们之间的连接处出现向外渗漏墨液现象,开通件41把墨液 通道43的部分送入附加储墨器6中,使墨液通道43与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 7相接通,再按动(挤压)软管66,使软管66变形,从而将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 记墨液7挤出并通过墨液通道43向含墨装置3供应标记墨液,延长了书写时间; 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储墨腔内部采用阀门结构的反复动作或者开关的打开或关闭 的供墨方式而出现渗漏墨液现象。当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附加储墨器6 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从墨液通道43中排出而进入与墨液通道43相通的空气通 道21中,再经过第二空气通道22排出体外,含墨装置3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 也经过空气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排出体外,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现渗漏墨 液现象。实施例十二参见图14和图15,开通装置4设置在含墨装置3外,进一步, 开通装置4设置在附加储墨器6上,附加储墨器6的底部61中还包括凹部62,开 通装置4设置在凹部62中,开通装置4包括开通件41、引墨装置42和换气通道5。参见图42或图43,带有开通装置4和标记墨液7的全封闭式附加储墨器6也可以 独立存放在储墨腔2和套接件25外。参见图14,也可以在含墨装置3上方设置第 三引墨芯67,第三引墨芯67至少有部分穿过储墨腔2的顶部20',并可与开通装 置4直接或间接地相通。在第三引墨芯67的侧边可设置第二换气通道671,用来交 换空气。还包括空气通道21,设置在所述储墨腔2与含墨装置3之间,空气通道 21与第二换气通道671和换气通道5相通。在储墨腔2上设置第二空气通道22, 第二空气通道22与空气通道21相通。参见图14和图15,当含墨装置3中原先含 有的标记墨液被笔尖1书写(涂覆)用完或将用剩不多时,或含墨装置3中原先不 含标记墨液而需要标记墨液书写(涂覆)时,旋转附加储墨器6,使附加储墨器6 表面的螺纹65与套接件25上设置的螺纹26相连接,使附加储墨器6相对储墨腔2 或开通件41轴向转动,当开通件41与储墨腔2的顶部2(T相接触时,使开通件41 相对附加储墨器6向上移动,同时,换气通道5与第二换气通道671也相接通,这 时,开通件41开通带有标记墨液而全封闭的附加储墨器6的底部61,参见图15, 部分底部611被开通(撬开),把换气通道5和引墨装置42的部分送入附加储墨器 6中,使换气通道5和引墨装置42与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相接通,同时,第 三引墨芯67与引墨装置42相对接,换气通道5和第二换气通道671使空气进入附 加储墨器6中,使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7自然而平稳地引向与引墨装置42 相通的含墨装置3中,以向笔尖l提供标记墨液,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储墨腔内部 采用阀门结构的反复动作或者开关的打开或关闭的供墨方式而出现渗漏墨液现象; 当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附加储墨器6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从换气 通道5、第二换气通道671排出,再经过空气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排出体外; 含墨装置3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也经过空气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排出体 外,避免了对含墨装置3产生压力而造成渗漏墨液现象,从而实现含墨装置3可获 得或重新获得标记墨液而向笔尖l提供,使标记工具既可延长了书写时间,同时又 可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现滴漏墨液现象。也可以在储墨腔2的顶部2(T上开有通道,设置在附加储墨器6中的开通装置 4中的引墨装置42穿过所述的通道与含墨装置3相连通,用于引导附加储墨器6 中的标记墨液7向含墨装置3提供。引墨装置42也可以与第三引墨芯67为制成一体的结构,引墨装置42可以穿 通并固定在储墨腔2的顶部20'上,使开通件41内形成可用于套接引墨装置42的 通孔,便于设置在顶部2(T上的引墨装置插入所述的通孔中,用于引导附加储墨器 中的标记墨液向含墨装置3提供。当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用完时,可更换新的如图42或图43等带有开通 装置4和标记墨液7的附加储墨器6。引墨装置42可采用引墨芯422。引墨装置42 也可以采用引墨件421 (参见图42),还可以采用引墨通道423 (参见图43)。附加储墨器6表面和套接件25内侧设置可相互旋接的螺纹65、 26,防止了在无意中或 小孩玩耍时直接开通附加储墨器6而出现渗漏墨液现象。实施例十三参见图16、图17和图18,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装置3设置在储 墨腔2内,套接件25设置在储墨腔2的上方,位于储墨腔2的顶部2(T上。附加储 墨器6至少有部分设置在套接件25内,在附加储墨器6上设置凸状60,在套接件 25上设置凹部250、 250',凸状60与凹部250相连接而卡住,防止了在无意中轻 易推动附加储墨器6而出现渗漏墨液现象。开通装置4包括开通件41、引墨装置 42和换气通道5,引墨装置42包括引墨通道423、 423'(参见图18),图18为图 16中A—A截面结构剖视示意图,换气通道5和引墨通道423、 423'设置在开通件 41的侧边。参见图16,开通件41有部分插进含墨装置3中,换气通道5也可以兼 起引导标记墨液的作用,使空气进来,使标记墨液通过。在储墨腔2与含墨装置3 之间设置空气通道21,空气通道21与开通装置4上的换气通道5相通;空气通道 21也与开通装置4上的引墨通道423、 423'相通,在储墨腔2与笔尖1之间设置 第二空气通道22,第二空气通道22与空气通道21相通,使空气排出或进入。当含 墨装置3中原先含有的标记墨液被笔尖1书写(涂覆)用完或将用剩不多时,或含 墨装置3中原先不含标记墨液而需要标记墨液书写(涂覆)时,推动附加储墨器6 相对储墨腔2向下移动,使凸状60与凹部250脱开,使凸状60与凹部250'相连接 而卡住,同时,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6的底部61,参见图17,开通件41开 通(撬开)附加储墨器6的部分底部611,把引墨通道423、 423'和换气通道5平 稳地送入附加储墨器6中,引墨通道423、 423'和换气通道5与附加储墨器6中的 标记墨液7相通,换气通道5使空气进入附加储墨器6中,使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 记墨液通过引墨通道423、 423'向含墨装置3供应,延长了书写时间,有效地防止 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储墨腔内部采用阀门结构的反复动作或者开关的打开或关 闭的供墨方式而出现渗漏墨液现象。另外,当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附 加储墨器6中受膨胀或受挤压的空气中可以从换气通道5或引墨通道423、 423', 和空气通道21,以及第二空气通道22中排出标记工具的体外,含墨装置3中受膨 胀或受压力的空气也经过空气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排出标记工具的体外,避 免了出现渗漏墨液现象。也可 以在附加储墨器6上设置两个凸状,在套接件25上设置一个凹部,所述其中一个凸状与凹部相连接而卡住,当附加储墨器6相对储墨腔2或开通装置4轴 向移动时,其中一个凸状与凹部脱开,使另一个凸状与凹部相连接而卡住。还可以在附加储墨器6上设置凹状,在套接件25上设置两个凸部,所述凹状 与其中一个凸部相连接而卡住,当附加储墨器相对储墨腔或开通装置轴向移动时, 凹状从其中一个凸部脱开,使凹状与另一个凸部相连接而卡住。还可以在附加储墨器6上设置两个凹状,在套接件25上设置凸部,所述其中一个凹状与凸部相连接而卡住,当附加储墨器相对储墨腔或开通装置轴向移动时, 其中一个凹状与凸部脱开,使另一个凹状与凸部相连接而卡住。所述凸状可以为环形凸状,或多个环状排列的凸点组成。所述凸部可以为环形 凸部,或多个环形排列的凸点组成。还可以在引墨通道423、 423'中添置引墨芯或引墨件,更加提高了引导标记墨 液的能力。也可以是附加储墨器6至少有部分采用可受挤压变形的软管或软塑料制成,当 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6时,只要用手挤压附加储墨器6,就可使标记墨液迅速 挤出并从引墨通道423、 423'或换气通道5中进入含墨装置3中,该结构简单,成 本低,可使标记墨液快速而充分地进入含墨装置3中,如有被挤压出的空气也可以 从换气通道5或引墨通道423、 423',和空气通道21,以及第二空气通道22排出 体外,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现滴漏墨液现象。在套接件25内侧的底部上设置环 形凸状27 (参图16和图17),当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6时,环形凸状27与 附加储墨器6底部61相密封地连接,防止了它们之间出现向外渗漏墨液现象。也 可以在附加储墨器6的底部61与套接件25之间设置密封圈,也防止了它们之间出 现渗漏墨液现象。下面对设置在含墨装置外的开通装置位于含墨装置侧边的情况举例说明-实施例十四参见图19,图19为图1的一种变化,区别是附加储墨器6与 储墨腔2由图1中上、下排列的结构,转变为左、右排列的结构。带有外套31的 含墨装置3设置在储墨腔2内,设置在含墨装置3外的开通装置4位于含墨装置3 的外侧,开通装置4设置在储墨腔2内,并与储墨腔2相连接。开通装置4包括开 通件41、引墨装置42和换气通道5。引墨装置42可以为引墨芯422。带有标记墨 液而全封闭的附加储墨器6设置在含墨装置3的侧边,附加储墨器6底部61中设 置的凹部62与开通装置4中的开通件41相连接,开通装置4中的引墨装置42有 部分插入含墨装置3中,其技术方案及工作方法与图1相近似,开通装置4可方便 地开通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向含墨装置3提供,延长了书写时间,有效地防 止和避免出现渗漏墨液现象。也可以在含墨装置3的中部开有通口,引墨装置42可以从所述通口中插入, 开通装置4设置在含墨装置3侧边的中部,便于与所述中部开有通口的结构相配合。 储墨腔2可以为开敝式结构,由于含墨装置3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把标记墨液吸 附在间隙中,所以含墨装置3外的储墨腔2可以制成类似壳体,用于可支撑至少有 部分的含墨装置3和附加储墨器6,使储墨腔2中的含墨装置3顺利地向笔尖1提 供标记墨液,降低了加工难度,降低了成本,并且有效地避免了储墨腔2的腔体上 出现渗漏墨液现象。也可以在开敝式储墨腔2上套有保护罩8,用于防止含墨装置3中的标记墨液出现风干减少现象,保护套8也可以保护附加储墨器6。带有外套 31的含墨装置3可以是有部分伸出储墨腔2而设置在保护罩8中。实施例十五参见图20,本实施例为图19的一种变化,其主要区别是还包括 一个含墨装置3',含墨装置3'设置在附加储墨器6内,附加储墨器6内的标记墨 液吸附在含墨装置3'中,附加储墨器6设置在含墨装置3的侧边,附加储墨器6 为全封闭结构,即使长时间地存放也不易减少标记墨液。开通装置4设置在含墨装 置3的恻边,开通装置4与附加储墨器6中底部上设置的凹部62相连。开通装置4 包括开通件41和引墨装置42,引墨装置42设置在开通件41内,引墨装置42可以 为引墨芯422,引墨芯422至少有部分露在或露出开通件41上,便于与附加储墨器 6中的含墨装置3'相连接,用于开通和引导附加储墨器6中的含墨装置3'中吸附 的标记墨液向笔尖l提供。开通装置4还包括换气通道5、 51,换气通道5、 51设 置在开通件41上,位于引墨装置42的侧边,用来交换空气,也可以用来引导标记 墨液。在附加储墨器6与含墨装置3'之间设置环形的第四空气通道23,在储墨腔 2与笔尖1之间设置第二空气通道22,用来交换空气。当含墨装置3中吸附的标记 墨液被笔尖l书写(涂覆)用完或将用剩不多时,向下按动附加储墨器6,使附加 储墨器6相对(沿)储墨腔2或开通件41轴向移动,当开通件41开通(穿破)附 加储墨器6的部分底部611时,把引墨芯422和换气通道5、 51送入附加储墨器6 内的含墨装置3'中,换气通道5、 51与环形的第四空气通道23相通,同时,含墨 装置3'的部分进入换气通道5、 51中而与引墨芯422相连通,也就是说增加了含 墨装置3'与引墨芯422的接触面,或者,含墨装置3'直接与引墨芯422相连通, 换气通道5、 51使空气进入附加储墨器6中,使附加储墨器6中含墨装置3'含有的 标记墨液自然而平稳地向笔尖l提供,延长了书写时间;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储墨 腔内部采用阀门结构的反复动作或者开关的打开或关闭的供墨方式而出现渗漏墨 液现象;当遇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附加储墨器6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 气可以从环形的第四空气通道23和换气通道5或51中排出,再经过第二空气通道 22中排出体外,含墨装置3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从空气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 道22中排出体外,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标记工具出现滴漏墨液现象。还可以包括第二笔尖,与开通装置4中的引墨芯422相连接,使附加储墨 器6中的标记墨液通过开通装置4开通后向第二笔尖提供。下面对设置在含墨装置外的开通装置位于含墨装置下方的情况举例说明 实施例十六参见图21,附加储墨器6的大部分设置在储墨腔2内,附加储墨 器6的小部分露出储墨腔2,便于用手按动。所述含墨装置3位于附加储墨器6内, 含墨装置3吸附有标记墨液,附加储墨器6为全封闭的结构,以形成带有含墨装置 3和标记墨液的全封闭式附加储墨器6。在附加储墨器6与含墨装置3之间设置环形的第五空气通道24,在储墨腔2上或储墨腔2与笔尖1之间设置第二空气通道 22,用于交换空气。在含墨装置3的下方设置开通装置4,开通装置4设置在储墨 腔2内,开通装置4与附加储墨器6底部61上设置的凹部62相连接,用于开通和 引导附加储墨器6内的含墨装置3中吸附的标记墨液,以向笔尖1提供标记墨液。 附加储墨器6也可以自由地存放在储墨腔2内。开通装置4包括开通件41、引墨装 置42和换气通道5、 51。引墨装置42可以为引墨芯422,开通件41其中一端部46 与储墨腔2相连接,开通件41至少有部分可以为开敞式的结构,引墨芯422设置 在开通件41内,把引墨芯422夹持在其中,使引墨芯422的两侧形成换气通道5、 51,也就是说,换气通道5、 51设置在开通件41上,位于引墨芯422的侧边。引 墨芯422至少有部分露在或露出开通件41上,便于与附加储墨器6中的含墨装置3 相连接。引墨芯422可与笔尖1中的第二引墨芯11相连接或制成一体的结构。笔 尖1与含墨装置3之间被全封闭的附加储墨器6隔开而不含标记墨液,即使附加储 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长时间地存放也不易出现风干减少现象,延长了书写时间;即 使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也不会出现渗漏墨液现象;即使标记工具在出 厂使用前存放时间过长,笔尖1也不会因风干而出现堵塞现象,有效地防止和避免 了标记工具中含有标记墨液而出现笔尖无法书写现象。本实施例结构简单,操作方 便,便于运输,携带安全。参见图21和图22,当需要笔尖l书写时,向下按动附加储墨器6,附加储墨 器6相对储墨腔2轴向移动,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6的底部61,参见图22, 开通件41开通(穿破)部分底部611,从而把引墨芯422和换气通道5、 51送入附 加储墨器6中,使引墨芯422和换气通道5、 51与附加储墨器6中的含墨装置3相 接通,使含墨装置3的部分进入换气通道5、 51中而与引墨芯422相接通,也就是 说增加了含墨装置3与引墨芯422的接触面,以提高引墨能力,也可以是引墨芯422 与含墨装置3直接相通,换气通道5或51使空气进入附加储墨器6中的第五空气 通道24中,使附加储墨器6中的含墨装置3吸附的标记墨液自然而平稳地通过引 墨芯422提供给与之相连接的笔尖1中,延长了书写时间;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储墨腔内部采用阀门结构的反复动作或者开关的打开或关闭的供墨方式而出现渗漏 墨液现象;当遇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附加储墨器6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 空气从第五空气通道24和换气通道5或51中排出,再经过第二空气通道22排出 体外,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现滴漏墨液现象。本实施例也可以在附加储墨器6的表面至少有部分设置螺纹;在储墨腔2内侧 也设置螺纹,并可与附加储墨器6上设置的螺纹相连接,这样,就形成了类似图l 中附加储墨器6表面设置的嫘纹65与套接件25中设置的螺纹26相连接的结构。 当需要开通装置开通附加储墨器时,只要旋转附加储墨器,就可以使附加储墨器与 储墨腔通过螺纹相连接,附加储墨器相对(沿)储墨腔2轴向转动,使开通装置开通附加储墨器中的标记墨液向笔尖提供,使用者只有通过旋转附加储墨器,才可以 使开通装置开通附加储墨器,从而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在无意中或小孩玩耍时轻易 开通附加储墨器而出现笔尖因风干而堵塞,也避免了标记墨液因风干而减少,有效 地延长了书写时间。也可以在附加储墨器6上设置至少一个凸状或凹状;在储墨腔2上设置至少一 个凹部或凸部,并可与所述凸状或凹状相连接而卡住的结构。比如在附加储墨器 的表面设置凸状,在储墨腔的内侧设置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第一凹部与凸状相连 接而卡住,防止被轻易推动附加储墨器,当需要书写时,按动附加储墨器,凸状与 第一凹部脱开,使凸状与第二凹部相连接而卡住,防止了附加储墨器脱落,同时, 开通装置开通附加储墨器中的标记墨液,以向笔尖提供标记墨液。(参考图16和图 17中的凸状60和凹部250、 250'的情况)也可以在附加储墨器上设置两个凸状,在储墨腔上设置个凹部,所述其中一个 凸状与凹部相连接而卡住,当附加储墨器相对储墨腔或开通装置轴向移动时,其中 一个凸状与凹部脱开,另一个凸状与凹部相连接而卡住。还可以在附加储墨器上设置两个凹状,在储墨腔上设置凸部,所述其中一个凹 状与凸部相连接而卡住,当附加储墨器相对储墨腔或开通装置轴向移动时,其中一 个凹状与凸部脱开,使另一个凹状与凸部相连接而卡住。所述凸状可以为环形凸状,也可以为环形排列的多个凸点组成。所述凸部可以 为环形凸状,也可以为环形排列的多个凸点组成。在储墨腔2的顶部设置可以与储墨腔2套接或分开的保护罩8,用来保护附加 储墨器6。也可以在保护罩8上设置第六空气通道,用于交换空气。也可以再增设一组第二笔尖和第二开通装置,设置在储墨腔的另一端部上,与 笔尖l呈相反方向设置,在附加储墨器的另一端部也可以制成较薄而容易穿破的面, 便于第二开通装置开通附加储墨器中含墨装置吸附的标记墨液,向第二笔尖提供标记墨液。实施例十七参见图23、图24和图25,本实施例在图21的技术方案中再增 设一组带有含墨装置和标记墨液的全封闭式附加储墨器6',和用于开通附加储墨器 6'中标记墨液的开通装置4'。图25为图23B—B截面结构剖视示意图,两个附加 储墨器6、 6'的大部分设置在储墨腔2内,小部分伸出储墨腔2便于用手按动。在 附加储墨器6、 6'内设置含墨装置3、 3',含墨装置3、 3'中吸附有标记墨液,两 个附加储墨器6、 6'为全封闭的结构,在附加储墨器6、 6'的下方设置开通装置4、 4',附加储墨器6、 6'底部中设置的凹部62、 62'与开通装置4、 4'相连接,开 通装置4、 4'用于开通和引导附加储墨器6、 6'内的含墨装置3、 3'中吸附的标 记墨液,以向笔尖l提供标记墨液。开通装置4包括开通件41、引墨芯422和换气 通道5、 51,引墨芯422设置在开通件41内;开通装置4'也可以包括开通件41'、引墨芯422'和换气通道5'、 51',引墨芯422'设置在开通件41,内。开通件41、 41'其中一端部46与储墨腔2相连接。引墨芯422、 422'与笔尖1 (第二引墨芯11) 相连接或制成一体的结构。参见图23和图25,开通件41、 41'可以制成两侧敞开 式结构,开通件41、 41'各夹持住引墨芯422、 422',使引墨芯422、 422'侧边 各形成换气通道5、 51和换气通道5'、 51',用于交换空气,也可以兼起引导标记 墨液的作用。标记工具在出厂使用前笔尖1与附加储墨器6、 6'内的含墨装置3、 3'中吸 附的标记墨液是不相通的,即使标记工具在出厂使用前存放时间过长,笔尖1也不 会因风干而出现堵塞现象,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标记工具中含有标记墨液而出现笔 尖无法书写的现象。在附加储墨器6与含墨装置3之间设置第五空气通道24,在附加储墨器6'与 含墨装置3'之间设置第五空气通道24',在储墨腔2中或储墨腔2与笔尖1之间 设置第二空气通道22,用于交换空气。当需要书写时,只要向下按动附加储墨器6,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6的底 部61,参见图24,开通件41开通(撬开)附加储墨器6的部分底部611,把引墨 芯422和换气通道5送入附加储墨器6中,使换气通道5、 51与第五空气通道24 相通,使附加储墨器6内的含墨装置3有部分进入换气通道5、51中并与引墨芯422 相连接,也就是说增加了含墨装置3与引墨芯422的接触面,以提髙引墨能力,也 可是引墨芯422与含墨装置3直接相连通,换气通道5、 51使空气通过第五空气通 道24进入附加储墨器6中,使含墨装置3吸附的标记墨液自然而平稳地通过引墨 芯422提供给笔尖1,延长了书写时间,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储墨腔内部釆用阀门 结构的反复动作或者开关的打开或关闭的供墨方式而出现渗漏墨液现象。当遇温度 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可以从环形的第五空气通道24通 过换气通道5、 51和储墨腔2上设置的第二空气通道22中排出标记工具的体外, 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现滴漏墨液现象。当附加储墨器6中含墨装置3吸附的标记墨液被笔尖1书写(涂覆)用完 或将用剩不多时,再按动另一个附加储墨器6',同样,使开通装置4'开通附 加储墨器6'的部分底部6ir,使附加储墨器6'内含墨装置3'中的标记墨液 通过开通装置4'提供给笔尖l,再次延长了书写时间,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 现标记墨液渗漏现象。还可以包括第二笔尖,与开通装置4'中的引墨芯422'相连接,使附加储 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通过开通装置4'开通后向第二笔尖提供。也可以是上述的全封闭式附加储墨器6和附加储墨器6'为上、下排列的结 构,以减少标记工具占有的横向空间。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还可以再增设一组或两组或三组或三组以上带有含墨装置和标记墨液的全封闭式附加储墨器,和用于开通附加储墨器中标记墨 液的开通装置,大大地延长了标记工具的书写时间,且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 现渗漏墨液现象,降低了成本,节省资源。实施例十八参见图26,本实施例与图20中的技术方案相近,其主要区别是 由图20中开通装置4设置在含墨装置3的侧边转变为开通装置4设置在含墨装置3 的下方;附加储墨器6至少有部分穿过含墨装置3,并与设置在含墨装置3下方的 开通装置4相连接。在附加储墨器6内设置含墨装置3',附加储墨器6内的标记墨 液吸附在含墨装置3'中,附加储墨器6为全封闭结构。开通装置4与附加储墨器 6底部61上设置的凹部62相连接,开通装置4与笔尖1相连接,开通装置4用于 开通和引导附加储墨器6内的含墨装置3'中吸附的标记墨液,以向笔尖l提供标 记墨液。开通装置4包括开通件41、引墨装置42和换气通道5、 51。换气通道5、 51用于交换空气,使含墨装置3'中的标记墨液顺畅地通过引墨芯422向笔尖1提 供。在附加储墨器6与含墨装置3'之间设置环形的第四空气通道23,第四空气通 道23可以为缝或槽或通孔或环形通道的结构。在储墨腔2的第二腔体20'上或储 墨腔2的第二腔体20,与笔尖1之间设置第二空气通道22,用于交换空气。当含墨装置3中的标记墨液被笔尖1书写(涂覆)用完或将用剩不多时,向下 按动附加储墨器6,使附加储墨器6相对储墨腔2或开通件41轴向移动,当开通件 41开通(撬开)附加储墨器6底部61中的部分底部611后,把换气通道5、 51和 引墨芯422的部分送入附加储墨器6中,使换气通道5或51与第四空气通道23相 通,使含墨装置3'有部分进入换气通道5、 51中,并与引墨芯422相接通,也就 是说增加了含墨装置3与引墨芯422的接触面,提高了引墨能力。也可以是含墨装 置3与引墨芯422直接相接通。空气从换气通道5、 51进入第四空气通道23中, 使附加储墨器6内含墨装置3'中的标记墨液自然而平稳地通过引墨芯422提供给 与之相连接的笔尖l中,延长了书写时间,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储墨腔内部采用阀 门结构的反复动作或者开关的打开或关闭的供墨方式而出现渗漏墨液现象。当遇温 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附加储墨器6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可以从第四空 气通道23中通过换气通道5或51中排出,再经过第二空气通道22排出体外,含 墨装置3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经过空气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排出体外, 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现滴漏墨液现象。实施例十九参见图27,开通装置4设置在含墨装置3的下方,开通装置4 与储墨腔2相连接,开通装置4包括开通件41、引墨装置42和换气通道5,引墨 装置42为引墨芯422。附加储墨器6也设置在含墨装置3的下方,附加储墨器6 设置在与储墨腔2相连接的套接件25中,附加储墨器6底部61上设置的凹部62 与开通装置4上的开通件41相连接。附加储墨器6底部61中的部分底部611为较 薄而容易被开通件41穿破的面,附加储墨器6中装有标记墨液,以形成全封闭而带有标记墨液的附加储墨器6,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即使长时间地存放也不 会出现风干减少现象,在附加储墨器6内可设置用于引导标记墨液的第四引墨芯 68。在储墨腔2与含墨装置3之间设置空气通道21,空气通道21与开通装置4中 的换气通道5相通。在储墨腔2与笔尖1之间设置第二空气通道22,第二空气通道 22与空气通道21相通,用于交换空气。当含墨装置3中原先含有的标记墨液被笔 尖1书写(涂覆)用完或将用剩不多时,或含墨装置3中原先不含标记墨液而需要 标记墨液书写(涂覆)时,按动附加储墨器6,使附加储墨器6相对储墨腔2或开 通件41轴向移动,使开通件41开通(撬开)附加储墨器6的部分底部611,把引 墨芯422和换气通道5送入附加储墨器6中,使引墨芯422与第四引墨芯68相连 通,使空气从换气通道5进入附加储墨器6中,从而使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 7通过第四引墨芯68和引墨芯422引向含墨装置3而被含墨装置3吸收,也可以将 标记工具反倒过来,使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7更快被含墨装置3吸收,以向 笔尖l供应标记墨液,延长了书写时间,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储墨腔内部采用阀门 结构的反复动作或者开关的打开或关闭的供墨方式而出现渗漏墨液现象。另外,当 遇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附加储墨器6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从换气通 道5排出,然后通过与换气通道5相通的空气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排出体外, 含墨装置3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也经过空气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排出体 外,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现滴漏墨液现象。在笔尖1外还套有笔帽29,用于保护 笔尖l。下面对开通装置至少有部分设置在含墨装置内的情况举例说明 实施例二十参见图28,在储墨腔2内设置含墨装置3,附加储墨器6的大部 分伸入至含墨装置3内,小部分露出储墨腔2,便于按动附加储墨器6,开通装置4 设置在储墨腔2内,位于含墨装置3的下方,至少有部分设置在含墨装置3内,附 加储墨器6与开通装置4相对应设置,开通装置4可包括开通件41、引墨通道423 和换气通道5,开通件41其中一端部46与储墨腔2相连接,引墨通道423设置在 开通件41的侧边,换气通道5也设置在开通件41的侧边。也可以是开通件41侧 边的换气通道5为设置在开通件41与含墨装置3之间的空隙。也可以在开通件41 侧边设置引墨芯或引墨件,用于引导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向含墨装置3提供, 以向笔尖1提供标记墨液。在含墨装置3与储墨腔2之间设置空气通道21,开通装 置4中的换气通道5与空气通道21相通,还包括第二空气通道22,设置在储墨腔 2与笔尖1之间,第二空气通道22也可以设置在储墨腔2上,第二空气通道22与 空气通道21相通。当含墨装置3中原先含有的标记墨液被笔尖1书写(涂覆)用 完或将用剩不多时,或含墨装置3中原先不含标记墨液而需要标记墨液书写(涂覆) 时,推动附加储墨器6相对储墨腔2向下移动,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6的底部61,参见图29,部分底部611被开通(撬开),把引墨通道423和换气通道5送 入附加储墨器6中,使引墨通道423和换气通道5与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相 接通,使空气从换气通道5中进入附加储墨器6中,从而使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 墨液通过引墨通道423自然而平稳地被含墨装置3吸收,以向笔尖1提供标记墨液,延长了书写时间,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储墨腔内部采用阀门结构的反复动作或者开 关的打开或关闭的供墨方式而出现渗漏墨液现象。当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影响时, 附加储墨器6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从引墨通道423或换气通道5、空气通道21 和第二空气通道22中排出标记工具的体外,含墨装置3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 从空气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中排出标记工具的体外,避免了出现渗漏墨液现 象。在储墨腔2的顶部上设置保护罩8或封闭件,用于保护附加储墨器6。也可以 是附加储墨器6全部设置在含墨装置3中,在附加储墨器6的尾部设置按动装置, 按动装置至少有部分露出含墨装置,便于用手按动。实施例二H^—参见图30和图31,在储墨腔2内设置含墨装置3,开通装置4 位于含墨装置3的下方,并且至少有部分设置在含墨装置3内,开通装置4与储墨 腔2相连接,开通装置4包括开通件41,开通件41至少有部分与含墨装置3相连 接,开通件41其中一端部46与储墨腔2相连接。附加储墨器6设置在含墨装置3 外,并且至少有部分伸入至含墨装置3中,并与位于所述设置在含墨装置3内的开 通装置4相对设置,也可以是相连接,便于对位开通。在附加储墨器6中有部分底 部612与底部61制成分体结构,并且相互密封地相连接,使开通件41容易开通部 分底部612,部分底部612可以为圆珠状结构。在附加储墨器6中装有标记墨液7, 以形成全封闭而装有标记墨液7的附加储墨器6,即使长时间地存放,标记墨液也 不会出现风干减少现象。也可以在开通件41上套有带有间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引 墨件,或者在开通件41的侧边添置引墨芯或引墨件,以提髙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 记墨液向外流动的能力。在储墨腔2与含墨装置3之间设置空气通道21,在储墨腔 2上设置第二空气通道22,空气通道21与第二空气通道22相通。参见图31,当含墨装置3中原先含有的标记墨液被笔尖1书写(涂覆)用完或将用剩不多时,或含 墨装置3中原先不含标记墨液而需要标记墨液书写(涂覆)时,推动附加储墨器6 相对储墨腔2向下移动,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6中的底部61,参见图31,部 分底部612被开通(撬开),使附加储墨器6底部中产生开通口63,此时,空气从 带有间隙的含墨装置3中进入附加储墨器6中,使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通过 开通件41和与开通件41相连接的含墨装置3将标记墨液输送至大面积的含墨装置 3中,从而使笔尖1获得或重新获得标记墨液,延长了书写时间,避免了现有技术 中的储墨腔内部釆用阀门结构的反复动作或者开关的打开或关闭的供墨方式而出 现渗漏墨液现象。当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用完时,也可以更换新的如图44 中的独立式附加储墨器6安装在储墨腔2中,从而更加延长了书写时间,降低了成本。附加储墨器6伸入至接近含墨装置3的底部为较佳方案,当受温度和/或大气 压发生变化时,使附加储墨器6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很方便地从含墨装置3底 部的空隙排出,再通过空气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排出体外,避免了出现滴漏 墨液现象;含墨装置3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从空气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 中排出体外。也可以将所述部分底部612制成较大的尺寸,当开通件41开通底部 61后,使开通件41与开通口 63之间产生较大的空隙,以便使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 记墨液快速流出而被含墨装置3吸收。圆珠状的部分底部612也可以带动附加储墨 器中的标记墨液向含墨装置3提供。也可以是附加储墨器6采用可挤压的软塑料或 至少有部分为软管制成,用于帮助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向含墨装置3提供。开通装置4还可以包括开通件和换气通道,也可以是开通件41的至少有部分 与含墨装置3之间设置空隙以形成换气通道,所述的空隙与空气通道21相通,使 空气更顺利地进入附加储墨器6中,使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顺利地向含墨装 置3流动。也可以在开通件41内设置换气通道,换气通道与空气通道21和/或第二空气 通道22相通,用于交换空气,当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6后,换气通道与附加 储墨器6的内部相通,使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更加顺畅地向含墨装置3提供, 也防止了出现渗漏墨液现象。也可以在开通件41内设置换气通道,在开通件41的侧边设置第三空气通道, 第三空气通道与换气通道相通,用于交换空气,还可以在保护罩8上设置第六空气 通道,使空气可以从第六空气通道、开通件上的第三空气通道和换气通道进入附加 储墨器中,使书写流畅;也可以使附加储墨器中的空气从换气通道、开通件上的第 三空气通道和第六空气通道排出标记工具的体外,防止了出现渗漏墨液现象。对上述含墨装置3中不含标记墨液时的情况作进一步说明含墨装置3中不含 标记墨液,与含墨装置3相连接的笔尖1也不含标记墨液,标记墨液7装在全封闭 的附加储墨器6中,使标记工具在出厂使用前即使存放时间过长,笔尖l也不会因 风干而出现堵塞现象,它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标记工具中含有标记墨液而出现笔尖 1无法书写的现象。当需要书写时,只要推动附加储墨器6,开通装置4开通(撬 开)附加储墨器6,使附加储墨器6开通并使标记墨液进入含墨装置3中,以向笔 尖l提供标记墨液,延长了书写时间,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现渗漏墨液现象。也可以是位于含墨装置3下方的开通件41穿过含墨装置3延伸至含墨装置3 的顶部或伸出含墨装置3的顶部,并与附加储墨器6相连接或相对应设置的结构。实施例二十二参见图32,开通装置4包括开通件41,开通件41至少有部分 伸入至含墨装置3中,开通件41至少有部分与含墨装置3相连接。该技术方案与 图30相近似,为图30的一种变化,其主要区别是还包括复位弹簧9,复位弹簧9其中一端与附加储墨器6相连接,复位弹簧9另一端与储墨腔2相连接。当含墨装 置3中原先含有的标记墨液被笔尖1书写(涂覆)用完或将用剩不多时,或含墨装 置3中原先不含标记墨液而需要标记墨液书写(涂覆)时,推动附加储墨器6相对 储墨腔2向下移动,使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6上的底部61,参见图33,部分 底部613被撬开,使底部61产生开通口 63,参见图33,当手松开时,复位弹簧9 使附加储墨器6回位,使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从开通口 63中流出,被含墨 装置3吸收,从而使笔尖1获得或重新获得标记墨液,延长了书写时间,避免了现 有技术中的储墨腔内部采用阀门结构的反复动作或者开关的打开或关闭的供墨方 式而出现渗漏墨液现象。复位弹簧9提高了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向含墨装置 3供应的能力,并且操作轻松、简单,使用安全。还可以在附加储墨器6中设置第四引墨芯,用于当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6 后,引导标记墨液向含墨装置3提供。(参考图27中的第四引墨芯68)。开通装置4还可以包括开通件和换气通道,也可以在开通件41外设置换气通 道,当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6的底部61时,换气通道使空气交换进来,使附 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更加顺利地提供给含墨装置3。开通件41外的换气通道可 以设置在开通件41的外侧边上,可以为缝或槽或通孔等结构;也可以是在开通件 41的至少有部分与含墨装置3之间形成的空隙。实施例二十三,参见图34和图35,在储墨腔2内设置含墨装置3,全封闭而 带有标记墨液的附加储墨器6设置在含墨装置3的上方,附加储墨器6至少有部分 设置在储墨腔2内,开通装置4包括开通件41,开通件41的其中一端部46安装在 含墨装置3的下方,与储墨腔2相连接,开通件41的另一端部穿过含墨装置3并 伸出含墨装置3的顶部,与附加储墨器6的底部相对设置。也可以是开通件41的其中一端部46安装在含墨装置3的下方,与储墨腔2相 连接,开通件41的另一端从含墨装置外的侧边延伸至含墨装置3的顶部,并与附 加储墨器6的底部61相对设置。在含墨装置3与储墨腔2之间设置空气通道21 ,在储墨腔2与笔尖1之间设置 第二空气通道22,第二空气通道22与空气通道21相通,用于交换空气。在附加储墨器6表面的中部至少有部分设置螺纹65,在储墨腔2上设置螺纹 28与所述螺纹65可以相连接,使用者只有通过旋转附加储墨器6,使附加储墨器6 相对储墨腔2或开通件41轴向转动,才可以使开通装置4开通附加储墨器6中的 标记墨液7,其操作简单,使用安全,避免了在无意中或小孩玩耍时直接开通附加 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7向含有标记墨液的含墨装置3中供应,而造成含墨装置3 中的标记墨液超过了含墨装置3本身承受的吸附量而出现滴漏墨液现象。参见图35,当含墨装置3中原先含有的标记墨液被笔尖1书写(涂覆)用完或 将用剩不多时,或含墨装置3中原先不含标记墨液而需要标记墨液书写(涂覆)时,旋转附加储墨器6,使附加储墨器6相对(沿)储墨腔2轴向转动,使开通件41 开通附加储墨器6的底部61,,橱3S,部分底部613被开通(撬开)而产生开 通口 63,开通件41有部分进入附加储墨器6中,空气从空气通道21经过开通口 63进入附加储墨器6中,使标记墨液通过底部61上的开通口 63并沿开通件41流 出而被含墨装置3吸收,使含墨装置3获得或重新获得标记墨液而向笔尖1提供标 记墨液,延长了书写时间,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储墨腔内部采用阀门结构的反复动 作或者开关的打开或关闭的供墨方式而出现渗漏墨液现象。当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发 生变化时,附加储墨器6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从开通口63中排出,经过空气 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排出体外,含墨装置3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从空气 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排出体外,避免了对含墨装置3产生压力而出现渗漏墨 液现象。
也可以在附加储墨器6上设置凸状或凹状,在储墨腔2的内侧设置两个凹部或 凸部,所述凸状或凹状与所述其中一个凹部或凸部相连接而卡住,防止了附加储墨 器出现脱落现象;当推动附加储墨器时,凸状或凹状与其中一个凹部或凸部脱开, 使凸状或凹状与另一个凹部或凸部相连接而卡住,使开通件开通附加储墨器中的标 记墨液向含墨装置提供。也可以是在附加储墨器6上设置两个凸状或凹状,在储墨 腔2的内侧设置凹部或凸部,所述其中一个凸状或凹状与所述凹部或凸部相连接而 卡住,防止了附加储墨器出现脱落现象;当推动附加储墨器时,其中一个凸状或凹 状与凹部或凸部脱开,使另一个凸状或凹状与凹部或凸部相连接而卡住,使开通件 开通附加储墨器中的标记墨液向含墨装置提供。
所述凸状可以为环形凸状,也可以为环形排列的多个凸点组成。所述凸部可以 为环形凸状,也可以为环形排列的多个凸点组成。
也可以在储墨腔6上设置保护罩8,用于保护附加储墨器和/或防止了标记墨液 被挥发或蒸发。
当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用完时,可以更换装有标记墨液的附加储墨器, 使标记工具又重新获得了标记墨液,更延长了书写时间,降低了成本。
实施例二十四,参见图36和图37,储墨腔2包括第一腔体20和第二腔体20', 第一腔体20与第二腔体20'可活动地相连接;含墨装置3至少有部分设置在第一腔 体20内,笔尖1至少有部分设置在第二腔体20,内。开通装置4的其中一端部46 可活动地安装在含墨装置3与第二腔体20'之间,附加储墨器6设置在含墨装置3 的上方,附加储墨器6至少有部分设置在储墨腔2中的第一腔体20内,在附加储 墨器6表面上至少有部分设置嫘纹651,在储墨腔2的第一腔体20上设置螺纹28 与所述螺纹651相连接,使附加储墨器6稳定安装在储墨腔2上。开通装置4延伸 至含墨装置3中的顶部,与附加储墨器6相对设置,也可以是穿过并伸出含墨装置 3的顶部,与附加储墨器6相对设置或相连接。开通装置4包括开通件41。在第一腔体20上设置凸状201,在第二腔体20,上设置两个凹部202、 203,参见图36, 凸状201与凹部202相连接而卡住,使第一腔体20与第二腔体20,相互紧配地连 接,使笔尖1在正常书写时不会轻易条动第二腔体20',也就是说在正常书写时, 笔尖1无法推动第二腔体20'移动,防止了开通件41在无意中开通附加储墨器6 而产生滴漏墨液现象。
参见图37,当含墨装置3中原先含有的标记墨液被笔尖1书写(涂覆)用完或 将用剩不多时,或含墨装置3中原先不含标记墨液而需要标记墨液书写(涂覆)时, 用力推动第二腔体20,,使第二腔体20'带动开通件41相对附加储墨器6或储墨腔 2轴向移动,使第二腔体20'上的凹部202与凸状201脱开,使凹部203与凸状201 相连接而卡住,此时,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6的底部61,参见图37,部分底 部613被开通穿破而产生开通口 63,开通件41有部分进入附加储墨器6中,空气 从空气通道21经过底部61上的开通口 63进入附加储墨器6中,使标记墨液从开 通口 63沿开通件41流出而被含墨装置3吸收,使含墨装置3获得或重新获得标记 墨液而向笔尖l提供标记墨液,延长了书写时间,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储墨腔内部 采用阀门结构的反复动作或者开关的打开或关闭的供墨方式而出现渗漏墨液现象。 当受温度和/或大气压发生变化时,附加储墨器6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从底部 61上的开通口63中排出,再经过空气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排出体外,含墨 装置3中受膨胀或受压力的空气从空气通道21和第二空气通道22排出体外,避免
了对含墨装置3产生压力而出现渗漏墨液现象。
也可以在第一腔体20上设置两个凹状,在第二腔体20'上设置凸部,凸部与 其中一个凹状相连接而卡住,使第一腔体20与第二腔体20'相互紧配地连接,使 笔尖1在正常书写时不会轻易推动第二腔体20',当推动第二腔体20'时,使凸部 与其中一个凹部脱开,使凸部与另一个凹部相连接而卡住,使开通件41开通附加 储墨器6的底部61,使含墨装置3获得或重新获得标记墨液而向笔尖1提供标记墨 液。
也可以在第一腔体20上设置两个凸状,在第二腔体20,上设置凹部,凹部与 两个凸状可以依次相连接而卡住的结构。也可以在第一腔体20上设置凹状,在第 二腔体20'上设置两个凸部,凹状与两个凸部可以依次相连接而卡住的结构。
所述凸状可以为环形凸状,也可以为环形排列的多个凸点组成。所述凸部可以 为环形凸状,也可以为环形排列的多个凸点组成。
当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用完时,旋出附加储墨器6,再调换新的如图45 中装有标记墨液的附加储墨器6,更延长了书写时间,降低了成本。
也可以在第一腔体20上至少有部分设置螺纹,在第二腔体20'上至少有部分 也设置螺纹与第一腔体20上设置的螺纹相连接的结构,代替了采用所述凸状与凹 部相连接而卡住的结构,该结构简单、合理,使用安全,也防止了出现渗漏墨液现象。还可以在第一腔体20和第二腔体20'之间的表面上设置具有粘性的粘带,起保 险作用,使第二腔体20'不易被转动。当含墨装置3需要标记墨液时,首先拉开粘 带,再旋转第二腔体20',使第二腔体20'推动开通件41相对附加储墨器6或第 一腔体20轴向移动,使开通件41开通附加储墨器6中的标记墨液向含墨装置3提 供。
还可以在笔尖1的部分中套有连接件,连接件其中一端与开通件可以直接相连 接或相搭接,套在笔尖l上的连接件与第二腔体为可活动而相互紧配的结构,使笔 尖在正常书写时无法被推动,防止了出现渗漏墨液现象。当含墨装置需要标记墨液 时,用力推动笔尖,使笔尖上的连接件推动开通件而开通附加储墨器中的标记墨液 向含墨装置提供。还可以在连接件与储墨腔之间设置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作用在连 接件上,使笔尖在正常书写时不会被推动,当含墨装置需要标记墨液时,用力推动 笔尖,使连接件推动开通件,使开通件开通附加储墨器中的标记墨液向含墨装置提 供,当手松开时,复位弹簧使笔尖回位,从而使笔尖又可获得正常书写的位置。
参见图46至52,还包括分隔装置9和第二开通装置40,所述分隔装置9至少 有部分设置在所述笔尖1与含墨装置3之间,使含墨装置3与笔尖1互不相通,所 述第二开通装置4用于开通所述分隔装置9,使所述笔尖1与含墨装置3中吸附的 标记墨液相通,也可以是第二开通装置4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分隔装置9与所述 笔尖1之间。
参见图46,所述笔尖1和第二开通装置40相连接或制成一体的结构,所述第 二开通装置40为开通件4r,开通件41'为带有间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墨芯。所 述笔尖1包括带有间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墨芯11或包括带有间隙而具有吸附能 力的引墨芯ll和滚珠。所述笔尖l为带有间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墨芯ll,所述 开通件41'与所述笔尖1制成一体或相连接的结构。所述笔尖1和/或第二开通装置 40相对或沿所述分隔装置9或储墨腔2轴向移动或转动。这种结构,标记工具在出 厂使用前,笔尖l不含标记墨液,有效地防止了标记工具在出厂使用出现挥发或风 干减少或堵塞现象,尤其是所述分隔装置9与所述第一腔体20和/或第二腔体2(T 相密封地连接,即使长时间地存放也不易出现风干减少现象,延长了书写时间,有 效地防止出现漏液现象,当需要书写时,沿轴向推动笔尖l,与笔尖l制成一体的 开通件4r为引墨芯开通分隔装置4'而与含墨装置3相通,使笔尖1含有标记墨液。 参见图46、 47和图48,这种结构简单、合理、成本低,当需要含墨装置3中的标 记墨液时,推动笔尖l就可以使引墨芯制成的开通件4r开通分隔装置40,同时, 换气通道5、 5、进入分隔装置40中使空气进入,使笔尖1更顺利地获得标记墨液。
参见图49,笔尖l、开通装置40和第二腔体20、相连接,当推动第二腔体20、, 带动开通件41沿储墨腔2轴向移动,使开通件41开通分隔装置9的部分底部91, 把引墨装置42送入含墨装置3中,使标记墨液通过引墨装置42送至笔尖1中,当含墨装置3中的标记墨液用完或用剩不多时,推动附加储墨器6,使含墨装置3重 新获得标记墨液,延长了书写时间,防止了出现漏液现象。所述笔尖l、第二开通 装置4和第二腔体20相对或沿所述分隔装置9或第二腔体20轴向移动或转动。所 述分隔装置9为较薄而容易穿破的分隔件为较佳。所述较薄而容易穿破的分隔件为 塑料薄膜为优选。
所述分隔装置9为全封闭的结构,参见图21和23,也可以是分隔装置9为全 封闭的附加储墨器6,包围在所述含墨装置3的外围。所述分隔装置9至少有部分 为较薄而容易穿破的面或至少有部分为可顶开的圆珠形或片形或块形。所述开通装 置4或第二开通装置41包括至少一个开通件41或4r 。所述开通装置4或第二开 通装置40还包括引墨装置52。所述引墨装置42设置在所述开通件51内或外。所 述开通装置4或第二开通装置40还包括墨液通道。所述墨液通道设置在所述开通 件内或外,墨液通道可以制成较大的孔或较小的孔。所述开通装置4或第二开通装 置40还包括至少一个换气通道5或51或5'。所述换气通道5或51或5'设置在所 述开通件41或41'内或外。所述开通件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3内,所述 换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开通件上或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与开通件之间。所述开通装置 或第二开通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换气通道。所述引墨装置设置在所述开通件内,所 述换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开通件与弓I墨装置之间或开通件上或引墨装置上。所述引墨 装置设置在所述开通件的侧边,所述换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开通件的侧边。所述开通 装置或第二开通装置包括两个开通件,还包括引墨装置和换气通道,所述引墨装置 设置在其中一个开通件上,所述换气通道设置在另一个开通件上。所述引墨装置包 括引墨件或包括带有间隙而具有引墨能力的引墨芯或包括引墨通道,使储墨器或储 墨腔中的含墨装置的标记墨液顺利地向笔尖提供。
虽然以上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描述,但本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
员显然可以认识到,前述实施例仅是为了本实用新型,而非限定本实用新型。在本 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内,还可以对前述实施例作出多种变化或变型,这些变化和变 型都应属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标记工具,它包括笔尖和储墨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装置,和至少一个全封闭而装有标记墨液的附加储墨器,以及至少一个开通装置,所述含墨装置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储墨腔内,所述开通装置用于开通附加储墨器中的标记墨液,以向含墨装置和/或笔尖提供标记墨液,所述附加储墨器与所述开通装置或储墨腔轴向移动或转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空气通道,设置在所 述储墨腔与含墨装置之间,所述空气通道与所述开通装置相通。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空气通道,设置 在所述储墨腔上或储墨腔与笔尖之间,所述第二空气通道与所述空气通道相通。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空气通道,设置 在所述开通装置上,所述第三空气通道与所述空气通道相通。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储墨器设置在所述 含墨装置外。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在含墨装置外的附 加储墨器位于所述含墨装置的上方或侧边或下方。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储墨器至少有部分 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内。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含墨装置,设置 在所述附加储墨器内。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储墨器至少有部分 设置在储墨腔内,所述含墨装置位于所述附加储墨器内。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墨腔上设置套接件。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储墨器至少有部 分设置在所述套接件内。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储墨器至少有部 分设置螺纹;所述套接件上至少有部分设置螺纹,并可与所述附加储墨器上设 置的螺纹相连接。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储墨器上至少有部 分设置螺纹;所述储墨腔或所述开通装置上至少有部分设置螺纹,并与所述附 加储墨器上设置的螺纹相连接。
14、 根据权利要求1或11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储墨器上设 置至少一个凸状或凹状;在所述套接件或储墨腔上设置至少一个凹部或凸部,并可与所述凸状或凹状相连接而卡住。
1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储墨器至少有部分 为可受挤压变形的结构。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储墨器至少有部 分为软管或软塑料制成。
1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开通附加储墨 器的底部时,所述开通装置与所述底部相密封地连接。
18、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储墨器底部中 至少有部分底部与底部制成一体结构,部分底部中至少有部分为较薄而容易被穿破的面,便于开通装置开通。
19、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储墨器底部中 的部分底部为可顶开的圆珠形或块形或片形。
20、 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含墨装置为纤维材 料或类似物或丝类或海绵或毡材料制成。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含墨装置外设置外套。
2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设置在所述含 墨装置外。
23、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在含墨装置外的开 通装置位于所述含墨装置的上方或侧边或下方。
2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至少有部分设 置在所述储墨腔的顶部或内部。
2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设置在所述附 加储墨器上。
26、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储墨器的底部包括 凹部,所述开通装置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凹部中。
27、 根据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含墨装置上设置 第三引墨芯,所述第三引墨芯至少有部分穿过所述储墨腔,并可与所述设置在附 加储墨器上的开通装置相通。
2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至少有部分设 置在所述含墨装置内。
29、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至少有部分与 所述含墨装置相连接。
30、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至少有部分设 置在所述储墨腔内。
31、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至少有部分设 置在所述含墨装置内,而装有标记墨液的附加储墨器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外,并 且至少有部分伸入至所述含墨装置中,并与位于所述含墨装置内的开通装置相连接或相对设置。
32、 根据&利要求1或31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复位弹簧,所述 复位弹簧其中一端与所述附加储墨器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储墨腔相连接。
33、 根据权利要求28或30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墨腔包括第一 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可活动地相连接;所述含墨装置 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笔尖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 所述开通装置的其中一端部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 所述开通装置延伸至所述含墨装置中或伸出所述含墨装置的顶部,与所述附加储 墨器相对设置或相连接。
34、 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 体可活动地相连接,所述第一腔体上设置至少一个凸状或凹状;所述第二腔体上 设置至少一个凹部或凸部,并可与所述凸状或凹状相连接而卡住。
35、 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上至少有部分 设置螺纹;所述第二腔体上至少有部分设置螺纹,与所述第一腔体上设置的螺纹相连接。
3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隔装置和第二开通装置,所述分隔装置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笔尖与含墨装置之间,使含墨装 置与笔尖互不相通,所述第二开通装置用于开通所述分隔装置,使所述笔尖与 含墨装置中吸附的标记墨液相通。
37、 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通装置至少 有部分设置在所述分隔装置与所述笔尖之间。
38、 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笔尖和第二开通装 置相连接或制成一体的结构。
39、 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通装置为带 有间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墨芯。
40、 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笔尖包括带有间隙 而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墨芯或包括带有间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墨芯和滚珠。
41、 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通装置为带 有间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墨芯,所述笔尖为带有间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墨 芯,所述引墨芯与所述笔尖制成一体或相连接的结构。
42、 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笔尖和/或第二开通 装置与所述分隔装置或储墨腔轴向移动或转动。
43、 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笔尖、第二开通装置 和第二腔体与所述分隔装置或第二腔体轴向移动或转动。
44、 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装置与所述第一 腔体和/或第二腔体相密封地连接。
45、 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装置为较薄而容 易穿破的分隔件。
46、 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较薄而容易穿破的分 隔件为塑料薄膜。
47、 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装置为全封闭的 结构,包围在所述含墨装置的外围。
48、 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装置为全封闭的 附加储墨器。
49、 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装置至少有部分 为较薄而容易穿破的面或至少有部分为可顶开的圆珠形或片形或块形。
50、 根据权利要求1或36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 通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开通件。
51、 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 置还包括引墨装置。
52、 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墨装置设置在所述开 通件内或夕卜。
53、 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 置还包括墨液通道。
54、 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墨液通道设置在所述开 通件内或夕卜。
55、 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 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换气通道。
56、 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开 通件内或外。
57、 根据权利要求56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件至少有部分设置 在所述含墨装置内,所述换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开通件上或设置在所述含墨装置与 开通件之间。
58、 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换气通道。
59、 根据权利要求58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墨装置设置在所述开 通件内,所述换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开通件与引墨装置之间或开通件上或引墨装置 上。
60、 根据权利要求58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墨装置设置在所述开 通件的侧边,所述换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开通件的侧边。
61、 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 置包括两个开通件,还包括引墨装置和换气通道,所述引墨装置设置在其中一个 开通件上,所述换气通道设置在另一个开通件上。
62、 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墨装置包括引墨件或 包括带有间隙而具有引墨能力的引墨芯或包括引墨通道。
6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 置包括开通件和带有间隙而具有引墨能力的引墨芯,所述引墨芯与所述空气通道相通。
6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 置包括开通件和墨液通道,所述墨液通道与所述空气通道相通。
6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 置包括开通件和换气通道,所述换气通道与所述空气通道相通。
6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 置包括开通件、引墨装置和换气通道,所述换气通道与所述空气通道相通。
6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 置包括两个开通件、引墨装置和换气通道,所述换气通道与所述空气通道相通。
6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 置包拮开通件和带有间隙而具有引墨能力的引墨芯,所述第三空气通道设置在所 述开通件上,所述第三空气通道、引墨芯和空气通道相通。
69、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 置包括开通件和墨液通道,所述第三空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开通件上,所述第三空 气通道、墨液通道和空气通道相通。
70、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 置包括开通件和至少一个换气通道,所述第三空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开通件上,所 述第三空气通道、换气通道和空气通道相通。
71、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 置包括开通件、引墨装置和换气通道,所述第三空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开通件上, 所述第三空气通道、换气通道和空气通道相通。
72、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通装置或第二开通装 置包括两个开通件、引墨装置和换气通道,所述第三空气通道设置在其中一个开 通件上,所述第三空气通道、换气通道和空气通道相通。
73、 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储墨器与所述开通 件轴向移动或转动。
74、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空气通道,设置在所述附加储墨器与含墨装置之间;
75、 根据权利要求74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空气通道,设置 在所述储墨腔上或储墨腔与笔尖之间。
76、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五空气通道,设置 在所述附加储墨器与含墨装置之间;
77、 根据权利要求76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空气通道,设置 在所述储墨腔上或储墨腔与笔尖之间。
78、 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标记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墨腔或套接件上 设置保护罩。
专利摘要一种标记工具,它包括笔尖和储墨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装置,和至少一个全封闭而装有标记墨液的附加储墨器,以及至少一个开通装置,所述含墨装置至少有部分设置在所述储墨腔内,所述开通装置用于开通附加储墨器中的标记墨液,以向含墨装置和/或笔尖提供标记墨液,所述附加储墨器与所述开通装置或储墨腔轴向移动或转动,既可增加储墨量,延长了书写时间,同时又可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标记工具出现漏墨液现象,该结构简单、合理,成本低,加工方便,节约资源,适合大批量生产。
文档编号B43K7/08GK201158228SQ200720070180
公开日2008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22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22日
发明者良 王 申请人:良 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