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平板显示设备及制造平板显示设备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平板显示设备和一种制造平板显示设备的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改善了的包封特性的平板显示设备及制造该平板显示设备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来,显示设备已经被便携的、薄的平板显示设备所替代。具体地说,如有机发光显示设备和液晶显示设备的平板显示设备由于它们优异的图像质量而受到关注。在平板显示设备中,显示单元布置在基底上,密封基底布置在显示单元上方以保护显示单元。另外,密封构件布置在基底和密封基底之间以密封平板显示设备。平板显示设备经过包封工艺来保护显示单元免受外部湿气、气体和其它外部物质的影响。包封特性对平板显示设备的质量影响极大。包封特性受密封基底和密封构件的控制。密封构件的均勻的密封特性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由于形成密封构件的工艺并不容易,所以在改进密封特性方面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和/或其它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以容易地提高包封特性的平板显示设备以及制造平板显示设备的方法。根据一方面,一种平板显示设备包括基底;显示单元,在基底上;密封基底,面向显示单元;密封构件,在基底和密封基底之间围绕显示单元;布线单元,在基底和密封基底之间,具有与密封构件叠置的区域,布线单元包括多个单独的布线构件;引线单元,包括一体形成的主体单元、连接单元和中间单元,其中,引线单元被构造为从外部电源接收施加到布线单元的电压,其中,连接单元连接到布线单元,主体单元连接到外部电源,中间单元布置在连接单元和主体单元之间,连接单元的宽度朝远离主体单元的方向减小。连接单元的接触中间单元的端部的宽度可大于布线单元的宽度并小于主体单元的宽度。主体单元的宽度可大于布线单元的宽度。主体单元在引线单元的区域中可位于距显示单元最远处。连接单元可具有与密封构件叠置的区域。中间单元的宽度可从与主体单元接触的端部向与连接单元接触的端部逐渐减小。中间单元可包括与主体单元接触的第一中间单元和与连接单元接触的第二中间单元,第一中间单元具有从接触主体单元的端部朝接触第二中间单元的端部逐渐减小的宽度。第二中间单元可与布线单元的最外侧区域相交,第二中间单元与布线单元的最外侧区域之间的角为直角或钝角。多个单独的布线单元可沿密封构件的宽度方向彼此分开。弓I线单元可沿基底的两个相对侧形成。弓I线单元可沿基底的两个相对的角形成。多个单独的布线构件可形成在基底上,密封构件可布置在多个单独的布线构件上以及相邻的布线构件之间的空间中。多个单独的布线构件可包括具有弯曲的角部的布线构件。密封构件可包含玻璃料。显示单元可包括有机发光器件或液晶显示器件。根据另一方面,一种制造平板显示设备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准备基底,在基底上布置显示单元;提供密封基底,以面向显示单元;形成密封构件,所述密封构件在基底和密封基底之间围绕显示单元;形成布线单元,所述布线单元包括多个单独的布线构件,并且包括在基底和密封基底之间与密封构件叠置的区域;形成一体形成的引线单元,引线单元电连接到外部电源并包括主体单元、连接单元和中间单元,其中,连接单元连接到布线单元,主体单元连接到外部电源,中间单元布置在连接单元和主体单元之间,连接单元的宽度朝远离主体单元的方向减小,其中,形成密封构件的步骤包括在基底和密封基底之间布置用于形成密封构件的材料,将外部电源电连接到主体单元,从外部电源将电压施加到布线单元,通过利用在布线单元中产生热来将用于形成密封构件的材料熔化和固化。密封构件可包含玻璃料。
通过参照附图描述特定的实施例,上述和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图1是平板显示设备的实施例的示意性平面图;图2是沿图1中的线II-II截取的剖视图;图3是图1中的部分A的放大图;图4是图2中的部分X的放大图;图5是示出在制造图1中的平板显示设备的实施例的工艺的实施例中形成密封构件的示意性平面图;图6是平板显示设备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性平面图;图7是图6中的部分B的放大图;图8是平板显示设备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性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示出特定实施例的附图来获得对本发明、本发明的优点以及通过实施本发明完成的目标的理解。在下文中,将通过参照附图解释特定实施例来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相同的标号通常表示相同的元件。图1是平板显示设备100的实施例的示意性平面图。图2是沿图1中的线II-II截取的剖视图。图3是图1中的部分A的放大图。图4是图2中的部分X的放大图。
在图1中,为了便于解释,未示出密封基底102。另外,为了便于解释,在图1中将密封构件170表示为点区域。参照图1至图4,平板显示设备100包括基底101、显示单元110、密封基底102(未示出)、布线单元150、密封构件170和引线单元180。布线单元150包括多个布线构件151。引线单元180包括主体单元181、连接单元182和中间单元183。密封基底101可由包含SiOJt为主要成分的透明玻璃材料形成。在其它实施例中,基底101可由透明塑料材料形成。形成基底101的透明塑料材料可以是从聚醚砜(PES)、聚芳酯(PAR,polyarylate)、聚醚酰亚胺(PEI)、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polyethylene nap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olyethyleneter印thalate)、聚苯硫醚(PPS)、聚丙烯酯(polyallylate)、聚酰亚胺、聚碳酸酯(PC)、三醋酸纤维素(TAC)和醋酸丙酸纤维素(CAP)中选择的有机物质。显示单元110布置在基底101上。显示单元110可具有不同的形状。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单元110包括有机发光器件。在其它实施例中,显示单元110可包括液晶器件。密封基底102(未示出)被布置为面向显示单元110。密封构件170布置在基底101和密封基底102之间。密封构件170围绕显示单元110。密封构件170促进基底101和密封基底102之间的结合。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构件170可包括玻璃料。布线单元150与密封构件170叠置。布线单元150围绕显示单元110。布线单元150形成在基底101上。密封构件170形成在布线单元150上。密封基底102 (未示出)布置在密封构件170上。布线单元150包括布线构件151。布线构件151在至少与密封构件170叠置的区域中彼此分开。如图1所示,布线构件151可被布置为在所有区域中彼此分开而不彼此叠置。可使用各种导电材料来形成布线构件151。布线构件151布置在基底101上。密封构件170布置在布线构件151上方及彼此分开的布线构件151之间的空间中。密封基底102(未示出)布置在密封构件170上。由于密封构件170通过彼此分开的布线构件151之间的空间与基底101接触,所以改善了密封构件170的耐久性以及基底101和密封基底102之间的结合特性。为了形成密封构件170,布置用于形成密封构件170的材料并从外部电源将电压施加到布线单元150。当布线单元150产生焦耳热时,材料被产生的热熔化并然后固化,从而形成密封构件170。如果将布线单元150形成为具有对应于密封构件170的宽度的宽度,则当电压施加到布线单元150时,布线单元150通常被加热为使得布线单元150的中心部分和外围部分被不均勻地加热。因此,容易产生相对于密封构件170的宽度的中心部分和外围部分之间的温度的不均勻。相对于密封构件的170宽度,密封构件170的中心部分和外围部分的温度彼此不同。因此,在形成密封构件170的熔化和加热过程中,密封构件170被不均勻地熔化和固化,从而密封构件170的耐久性会降低。在这里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布线单元150包括在与密封构件170叠置的区域中彼此分开的布线构件151。由于电压被施加到每个布线构件151并且每个布线构件151产生热,所以可防止相对于密封构件170的宽度的中心部分和外围部分之间的温度不均勻。在图1中,布线单元150被示出为矩形形状并且包括四个角部。当布线单元150被形成为一体的单个布线构件时,在一体的单个布线构件的每个角部的内侧和外侧(一体的单个布线构件的靠近显示单元110的区域和远离显示单元110的区域)产生电流流动的不均勻。由于一体的单个布线构件在每个角部的内侧的电流通路比其外侧的电流通路短,所以电流的流动聚集在一体的单个布线构件的内侧。这样,当施加电压时,一体的单个布线构件在每个角部的接近显示单元110的内侧产生的热量不相称地增大,使得密封构件170在施加电压的过程中不均勻地熔化。在这里公开的实施例中,布线单元150包括布线构件151。每个布线构件151在布线单元150的角部处用作单独的电流通路。因此,不产生在布线单元150的角部的内侧和外侧的不均勻的电流聚集。通过防止电流聚集在布线单元150的角部的内侧,电流可在布线单元150的角部中均勻地流动。这样,可均勻地加热密封构件170。在一些实施例中,布线单元150包括在角部弯曲而不成角的布线构件151。这样,可以更有效地防止对布线单元150的角部不相称地施加电压。虽然在图1中将布线构件151中的最内侧的布线构件的角部示出为成角的,但是在其它实施例中,上述角部可被形成为弯曲的。因此,可进一步有助于电流在布线单元150的角部中的均勻流动。根据工艺条件,布线单元150的宽度可对应于密封构件170的宽度或者略小于或略大于密封构件170的宽度。引线单元180连接到布线单元150。引线单元180形成在布线单元150的两个相对侧上。引线单元180被形成为对应于基底101的两侧。引线单元180包括主体单元181、连接单元182和中间单元183。连接单元182连接到布线构件151。主体单元181位于最远离显示单元110处以连接到外部电源。中间单元183布置在主体单元181和连接单元182之间。布线构件151中最远离显示单元110的布线构件与连接单元182和中间单元183接触。主体单元181具有宽度MW。主体单元181的宽度MW可大于布线单元150的宽度BW。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单元181的宽度MW可大于布线构件151的宽度的和。在施加热以形成密封构件170的工艺中,电压被施加到布线单元150。电压通过主体单元181从外部电源施加。因此,电流在布线单元150中流动。在图1中示出的布线单元150的实施例中,在布线单元150的对应于显示单元110的左侧的区域中流动的电流与在布线单元150的对应于显示单元110的右侧的区域中流动的电流在主体单元181中相遇。将需要用于产生在形成密封构件170的过程中用于熔化的热的电压施加到布线单元150。由于需要使在布线单元150的对应于显示单元110的左侧的区域中流动的电流与在布线单元150的对应于显示单元110的右侧的区域中流动的电流同时流动,所以与布线单元150相比,更大的负载被施加到主体单元181。主体单元181比布线单元150的宽度宽,从而防止产生多余的热。当主体单元181的宽度是布线构件151的宽度的和的两倍时,由主体单元181产生的热和由布线单元150产生的热可以彼此相似。连接单元182连接到布线构件151。连接单元182具有沿远离主体单元181的方向变化并减小的宽度DW。因此,可均勻地控制每个布线构件151的长度。防止远离显示单元110的任意布线构件151的长度大于靠近显示单元110的任意布线构件151的长度。因此,在布线构件151中产生均勻的电流,从而在施加电压以形成密封构件170的过程中在布线构件151中产生均勻的热。结果,可获得密封构件170的均勻的特性。如图1所示,连接单元182包括与密封构件170叠置的区域。由于连接单元182具有逐渐减小的宽度,所以在连接单元182的与密封构件170叠置的区域中流动的电流均勻,从而可获得密封构件170的均勻的特性。密封构件170具有与布线单元150叠置的部分和与连接单元182叠置的部分。由于在连接单元182的区域中流动的电流均勻,所以密封构件170可容易地具有均勻的特性。另外,连接单元182的与中间单元183接触的宽度CW2大于布线单元150的宽度并小于主体单元181的宽度MW。由于连接单元182包括与密封构件170叠置的区域,所以在施加外部电压时需要有效地传递热。由于连接单元182是连接到布线构件151的区域,所以当从外部电源施加电压时,产生了产热量局部降低的区域。该区域会劣化密封构件170的特性。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使连接单元182的端部的宽度CW2小于主体单元181的宽度MW,在连接单元182中产生的热量大于在主体单元181中产生的热量。因此,热被有效地传递至密封构件170的与连接单元182叠置的区域中,从而改善了密封构件170的均勻特性。由于连接单元182具有一体的结构,所以当通过外部电源施加电压时,电流在连接单元182的与密封构件170叠置的整个区域中稳定地流动,从而可获得密封构件170的均勻特性。中间单元183布置在主体单元181和连接单元182之间。中间单元183的与主体单元181接触的端部的宽度CWl大于中间单元183的与连接单元182接触的端部的宽度Cff20另外,中间单元183在与主体单元181接触的一端和与连接单元182接触的另一端之间具有宽度CW3。宽度CW3从主体单元181朝连接单元182减小。由于中间单元183的宽度CW3逐渐变化,所以防止从主体单元181流至连接单元182的电流急剧变化。外部电源(未示出)可连接到引线单元180的主体单元181。这样,电压从外部电源施加到布线单元150并因此产生热,可利用热来形成密封构件17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使用与布线单元150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引线单元180。在不同的实施例中,显示单元110可以是不同的类型。在图4中示出的实施例中,显示单元110采用有机发光器件。因此参照图4详细描述显示单元110。缓冲层111形成在基底101上。缓冲层111可以使基底101的上部平坦并防止湿气和外部物质渗入基底101中。预定图案的有源层112形成在缓冲层111上。有源层112可由无机半导体或有机半导体(例如非晶硅或多晶硅)形成,并包括源区、漏区和沟道区。可通过利用外部物质掺杂有源层112来形成源区和漏区。可通过掺杂第III族元素硼B和第V族元素氮N来分别形成ρ型半导体和η型半导体。也可使用其它元素。栅极绝缘膜113形成在有源层112上方。栅极114形成在栅极绝缘膜113的上表面的预定区域中。栅极绝缘膜113使栅极114与有源层112绝缘并可由诸如SiNx或SiO2的无机物质或有机物质形成。在一些实施例中,栅极114可由诸如Au、Ag、Cu、Ni、Pt、Pd、Al或Mo的金属、诸如的Al: Nd或Mo: W合金或金属合金形成。在其它实施例中,考虑到粘性、平坦性、电阻和可加工性,可使用不同的材料。栅极114连接到用于施加电信号的栅极线(未示出)。层间绝缘膜115形成在栅极114上。层间绝缘膜115和栅极绝缘膜113被形成为暴露源区和漏区,使得源极116和漏极117分别接触有源层112的暴露的源区和漏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除了 Au、Pd、Pt、Ni、Rh、Ru、Ir和Os之外,用于形成源极116和漏极117的材料可以是Al、Mo和Al: Nd合金及诸如MoW合金的由两种或更多种金属制成的合金。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使用其它材料。形成钝化层118以覆盖源极116和漏极117。无机绝缘膜和/或有机绝缘膜可被用作钝化层 118。无机绝缘膜可包括 Si02、SiNx、Si0N、Al203、Ti02、Ta205、Hf02、&02、BST 和PZT0有机绝缘膜可包括普通聚合物(PMMA或PS)、具有酚基的聚合物衍生物、丙烯酸聚合物、酰亚胺类聚合物、芳基醚类聚合物、酰胺类聚合物、氟类聚合物、对二甲苯类聚合物、乙烯醇类聚合物以及它们的混合物。在一些实施例中,钝化层118可由堆叠的无机绝缘膜和有机绝缘膜的组合形成。钝化层118暴露漏极117。有机发光器件120连接到暴露的漏极117。有机发光器件120包括第一电极121、第二电极122和有机发光层123。第一电极121接触漏极117。当通过第一电极121和第二电极122施加电压时,有机发光层123发射可见射线。像素限定层119形成在第一电极121上。预定的开口形成在像素限定层119中以暴露第一电极121。有机发光层123形成在暴露的第一电极121上。第二电极122被形成为连接到有机发光层123。第一电极121和第二电极122分别具有阳极和阴极的极性。第一电极121和第二电极122的极性可被转换。密封基底102布置在第二电极122上。图5是示出在制造图1中的平板显示设备100的实施例的工艺的实施例中形成密封构件170的操作的示意性平面图。图5示出了从外部电源施加电压来形成密封构件170。形成图1中的平板显示设备100的操作包括包含形成密封构件170的操作在内的一系列操作。在形成密封构件170的操作中,布置用于形成密封构件170的材料并使其熔化和固化。在熔化操作中,外部电源190的两个端子连接到引线单元180的主体单元181。当施加电压时,在布线单元150中产生焦耳热。因此,布置为与布线单元150叠置的密封构件170的材料容易熔化并然后固化。另外,布置为与引线单元180叠置的密封构件170的材料熔化并然后固化,从而形成密封构件170。密封构件170有助于基底101和密封基底102之间的结合。图6是平板显示设备200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性平面图。图7是图6中的部分B的放大图。在图6中,为了便于解释,未示出密封基底。另外,为了便于解释,在图6和图7中将密封构件270表示为点区域。参照图6和图7,平板显示设备200包括基底201、显示单元210、密封基底(未示出)、布线单元250、密封构件270和引线单元观0。布线单元250包括多个布线构件251。引线单元280包括主体单元观1、连接单元观2、第一中间单元283和第二中间单元观4、显示单元210布置在基底201上。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基底201可具有不同的形状。密封基底(未示出)被布置为面向显示单元210。密封构件270布置在基底201和密封基底之间。密封构件270围绕显示单元210。布线单元250与密封构件270叠置。布线单元250围绕显示单元210。布线单元250形成在基底201上。密封构件270形成在布线单元250上。密封基底布置在密封构件270 上。布线单元250包括布线构件251。布线构件251在至少与密封构件270叠置的区域中彼此分开。由于布线结构251的结构与结合图1描述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将省略对其的详细描述。引线单元280连接到布线单元250。引线单元280形成在布线单元250的两个相对侧上。引线单元280包括主体单元观1、连接单元观2、第一中间单元283和第二中间单元观4。连接单元282连接到布线构件251。主体单元281位于最远离显示单元210处以连接到外部电源。第一中间单元283和第二中间单元284布置在主体单元281和连接单元282之间。位于最外侧的一个布线构件251与连接单元282和第二中间单元284接触。主体单元281具有预定的宽度MW。主体单元的宽度MW可大于布线单元250的宽度BW。另外,主体单元观1的宽度MW可大于布线构件251的宽度的和。如上所述,被形成为具有大于布线单元250的宽度BW的宽度的主体单元防止产生过多的热。当主体单元的宽度是布线构件251的宽度的和的两倍时,由主体单元281产生的热和由布线单元250产生的热可以彼此相近。连接单元282连接到布线构件251。连接单元282具有沿远离主体单元的方向变化并减小的宽度DW。因此,可以均勻地控制每个布线构件251的长度,从而可在布线构件251中流动均勻的电流。结果,可获得密封构件270的均勻的特性。连接单元282的接触第二中间单元观4的端部的宽度CW4可大于布线单元250的宽度BW并小于主体单元281的宽度MW。当施加外部电压时,具有与密封构件270叠置的区域的连接单元282有效地传递热。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单元观2的端部的宽度CW4可小于主体观2的宽度MW,使得在连接单元观2中产生的热量大于在主体单元中产生的热量。因此,热被有效地传递至密封构件270的与连接单元282叠置的区域,从而可改善密封构件270的均勻的特性。由于连接单元282具有一体的结构,所以当从外部电源施加电压时,电流在连接单元观2的与密封构件270叠置的整个区域中稳定地流动,从而可获得密封构件270的均勻的特性。第一中间单元283和第二中间单元284布置在主体单元281和连接单元282之间。第一中间单元283接触主体单元观1,第二中间单元284接触连接单元观2。第一中间单元观3的接触主体单元的端部的宽度CWl大于第一中间单元283的接触第二中间单元观4的另一端部的宽度CW2。另外,第一中间单元283在其接触主体单元的一端和接触第二中间单元观4的另一端之间具有宽度CW3。宽度CW3从主体单元观1向第二中间单元284减小。由于第一中间单元观3的宽度CW3逐渐改变,所以防止从主体单元向连接单元282流动的电流急剧变化。第二中间单元284与布线单元250的最外侧区域相交。第二中间单元284与布线构件251中位于最远离显示单元210处的最外侧的布线构件251相交。第二中间单元284和最外侧的布线构件251之间的角“a”(在图7中示出)被设计为直角或钝角。与在用于形成密封构件270的操作中通过电源施加电压时,电流在第二中间单元284和最外侧布线构件251之间流动。当第二中间单元284和最外侧布线构件251之间的角“a”是锐角时,会在形成角“a”的部分不相称地产生焦耳热。为了防止这种焦耳热的不相称的产生,角“a”被形成为直角或钝角。外部电源(未示出)可连接到引线单元280的主体单元观1。因此,电压被施加到布线单元250从而产生热,并可利用该热形成密封构件270。由于这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所以在此省略详细的描述。引线单元280可由与布线单元250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在不同的实施例中,显示单元210可具有不同的形状并可应用有机发光器件或液晶显示器件。图8是平板显示设备300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性平面图。在图8中,为了便于解释,未示出密封基底。另外,为了便于解释,在图8中将密封构件370表示为点区域。参照图8,平板显示设备300包括基底301、显示单元310、密封基底(未示出)、布线单元350、密封构件370和引线单元380。布线单元350包括多个布线构件351。引线单元380包括主体单元381、连接单元382和中间单元383。显示单元310布置在基底301上。密封基底被布置为面向显示单元310密封构件370布置在基底301和密封基底之间,以密封平板显示设备300密封构件370围绕显示单元310。布线单元350与密封构件370叠置。布线单元350围绕显示单元310。布线单元350形成在基底301上。密封构件370形成在布线单元350上。密封基底布置在密封构件370 上。布线单元350包括布线构件351。布线构件351在与密封构件370叠置的区域中彼此分开。布线构件351可在整个区域中彼此分开。引线单元380连接到布线单元350。引线单元380形成在布线单元350的两个相对的角上。引线单元380形成在基底301上的两个相对的角处。由于引线单元380布置在布线单元350的角处,所以可缩小用于布置在形成密封构件370的操作过程中的外部电源所需的空间。引线单元380包括主体单元381、连接单元382和中间单元383。连接单元382连接到布线构件351。主体单元381位于最远离显示单元310处以容易连接到外部电源。中间单元383布置在主体单元381和连接单元382之间,位于最外侧的一个布线构件351与连接单元382和中间单元383接触。引线单元380的连接单元382具有与密封构件370叠置的区域。另外,中间单元383具有与密封构件370叠置的区域。参照图8,连接单元382的整个区域与密封构件370叠置,并且中间单元383的一部分与密封构件370叠置。主体单元382具有大于布线单元350的宽度的预定宽度。另外,主体单元381的宽度大于布线构件351的宽度的和。连接单元382连接到布线构件351。连接单元382的宽度沿远离主体单元381的方向变化并减小。连接单元382的与中间单元383接触的端部的宽度大于布线单元350的宽度并且小于主体单元381的宽度。由于连接单元382具有一体的结构,所以当从外部电源施加电压时,电流在连接单元382的与密封构件370叠置的整个区域中稳定地流动,从而可获得密封构件370的均勻的特性。中间单元383布置在主体单元381和连接单元382之间。中间单元383的与主体单元381接触的端部的宽度大于中间单元383的与连接单元382接触的另一端的宽度。中间单元383具有从主体单元381向连接单元382逐渐减小的宽度。由于中间单元383的宽度逐渐改变,所以防止从主体单元381流至连接单元382的电流急剧变化。外部电源(未示出)可连接到引线单元380的主体单元381。这样,将电压施加到布线单元350从而产生热,并且可利用该热形成密封构件370。由于这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所以在此省略详细的描述。引线单元380可由与布线单元350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单元310可具有不同的形状并可应用有机发光器件或液晶显示器件。如上所述,平板显示设备及制造平板显示设备的方法可容易地提高包封特性。虽然已经参照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具体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如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此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平板显示设备,所述平板显示设备包括基底;显示单元,在基底上;密封基底,面向显示单元;密封构件,在基底和密封基底之间围绕显示单元;布线单元,在基底和密封基底之间,具有与密封构件叠置的区域,布线单元包括多个单独的布线构件;引线单元,包括主体单元、连接单元和中间单元,其中,主体单元、连接单元和中间单元一体地形成,并且其中,引线单元被构造为从外部电源接收施加到布线单元的电压,其中,连接单元连接到布线单元,主体单元连接到外部电源,中间单元布置在连接单元和主体单元之间,连接单元的宽度朝远离主体单元的方向减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显示设备,其中,连接单元的接触中间单元的端部的宽度大于布线单元的宽度并小于主体单元的宽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显示设备,其中,主体单元的宽度大于布线单元的宽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显示设备,其中,主体单元在引线单元的区域中位于距显示单元最远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显示设备,其中,连接单元具有与密封构件叠置的区域。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显示设备,其中,中间单元的宽度从与主体单元接触的端部向与连接单元接触的端部逐渐减小。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显示设备,其中,中间单元包括与主体单元接触的第一中间单元和与连接单元接触的第二中间单元,第一中间单元具有从接触主体单元的端部朝接触第二中间单元的端部逐渐减小的宽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板显示设备,其中,第二中间单元与布线单元的最外侧区域相交,第二中间单元与布线单元的最外侧区域之间的角为直角。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板显示设备,其中,第二中间单元与布线单元的最外侧区域相交,第二中间单元与布线单元的最外侧区域之间的角为钝角。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显示设备,其中,多个单独的布线单元沿密封构件的宽度方向彼此分开。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显示设备,其中,引线单元沿基底的两个相对侧形成。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显示设备,其中,引线单元沿基底的两个相对的角形成。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显示设备,其中,多个单独的布线构件形成在基底上,密封构件布置在多个单独的布线构件上以及相邻的布线构件之间的空间中。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显示设备,其中,多个单独的布线构件具有弯曲的角部。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显示设备,其中,密封构件包含玻璃料。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显示设备,其中,显示单元包括有机发光器件。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显示设备,其中,显示单元包括液晶显示器件。
18.—种制造平板显示设备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准备基底,在基底上布置显示单元;提供密封基底,以面向显示单元;形成密封构件,所述密封构件在基底和密封基底之间围绕显示单元;形成布线单元,所述布线单元包括多个单独的布线构件,并且包括在基底和密封基底之间与密封构件叠置的区域;形成一体形成的引线单元,引线单元电连接到外部电源并包括主体单元、连接单元和中间单元,其中,连接单元连接到布线单元,主体单元连接到外部电源,中间单元布置在连接单元和主体单元之间,连接单元的宽度朝远离主体单元的方向减小,其中,形成密封构件的步骤包括在基底和密封基底之间布置用于形成密封构件的材料,将外部电源电连接到主体单元,从外部电源将电压施加到布线单元,通过利用在布线单元中产生热来将用于形成密封构件的材料熔化和固化。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密封构件包含玻璃料。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平板显示设备和平板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所述平板显示设备包括基底;显示单元,在基底上;密封基底,面向显示单元;密封构件,在基底和密封基底之间围绕显示单元;布线单元,在基底和密封基底之间,具有与密封构件叠置的区域,布线单元包括多个单独的布线构件;引线单元,包括一体形成的主体单元、连接单元和中间单元,其中,引线单元被构造为从外部电源接收施加到布线单元的电压。连接单元连接到布线单元,主体单元连接到外部电源,中间单元布置在连接单元和主体单元之间,连接单元的宽度朝远离主体单元的方向减小。
文档编号G09F9/30GK102568317SQ20111034283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7日
发明者卢在相, 朴东燮, 权五燮, 李锡泳, 洪沅义, 高晟洙 申请人: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韩商英尔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