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肾结核病继发肾盂积水演示模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教学用教具教具,肾结核病继发肾盂积水演示模型。
背景技术:
在病理学教学中,当讲授肾结核病时,肾结核可溶解播散。由于干酪样坏死物大量从尿中排出,致使输尿管、膀胱相继受累,可使输尿管腔狭窄继发肾盂积水。讲授中采用的辅助教具为多媒体和大体标本,存在以下缺点多媒体展示不能直接观察,学生不能亲自操作;大体标本不能展示动态过程,且携带不方便。
发明内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演示直观、形象的教具,便于理解肾结核病引起肾盂积水的病理过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所述肾结核病继发肾盂积水液演示模型,包括肾模型、输尿管模型、膀胱模型和尿道模型组成的人体泌尿系统仿真模型,所述肾模型包括肾结核空洞模型、肾乳头干酪样坏死灶和肾盂模型,所述输尿管模型包括纤维增生模型和干酪样坏死灶,输尿管模型一端与肾盂模型接通,另一端与膀胱模型接通,前列腺模型位于尿道模型周围,肾乳头干酪坏死灶下端和输尿管模型分别设置有调节开关。本发明提供一种肾结核病继发肾盂积水演示模型教具,具有以下优点
(1)演示连续动态过程,形象逼真;
(2)能形象理解肾结核病—if ·输尿管结核 —ff输尿管粘膜破坏和纤维组织增生 ~^fP·管腔狭窄mmmmmff继发肾孟积水的发生发展过程;
(3)模拟操作可重复性。
图I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
1、肾模型
2、肾结核空洞模型
3、肾乳头干酪样坏死灶
4、肾盂模型
5、输尿管模型
6、纤维增生模型
7、膀胱模型
8、前列腺模型
9、尿道模型
10、液体(模拟尿液)
11、肾乳头干酪样坏死灶调节开关12、输尿管干酪样坏死
13、输尿管调节开关
14、膀胱干酪样坏死。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达成的目的与功效一致性,下面结合具体演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肾结核病多由原发性肺结核自行播散所致,病变起始于肾乳头,由于干酪样坏死物大量从尿中排出,致使输尿管、膀胱相继受累,输尿管粘膜破坏,纤维组织增生可致输尿管狭窄而继发肾盂积水。
基于上述原理,本发明提供的演示模型如图I所示,现参照附图1,结合实施例说明如下本发明所述的肾结核病继发肾盂积水演示模型,包括肾模型I、输尿管模型5、膀胱模型7和尿道模型9组成的人体泌尿系统仿真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肾模型I包括肾结核空洞模型2、肾乳头干酪样坏死灶3和肾盂模型4,所述输尿管模型5包括纤维增生模型6和输尿管干酪样坏死12,输尿管模型5 —端与肾盂模型4接通,另一端与膀胱模型7接通;前列腺模型8位于尿道模型9周围,肾乳头干酪样坏死灶3下端和输尿管模型6分别设置有调节开关11、13。这样的结构能够形象的显示出泌尿系统的结构,肾乳头干酪样坏死灶3下端设置调节开关11可调节干酪坏死物随尿液下行的速度,以形象逼真的演示肾结核病播散的病理过程。输尿管调节开关13可调节输尿管模型5由于纤维组织增生可使管腔狭窄,狭窄严重时使尿液下行受阻,而引起肾盂4积水。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得到的示范模型具体演示过程如下
使用时,将干酪样坏死物2、液体10 (模拟尿液)装入肾结核空洞2内,然后打开肾乳头干酪样坏死灶调节开关11,使淡黄色液体10 (模拟尿液)和干酪样坏死物下行进入肾盂模型4、输尿管模型5、膀胱模型7和尿道模型9而排出,同时干酪样坏死物可累及输尿管槿5及膀胱模型7,并可使输尿管壁纤维组织增生6,引起输尿管模型5管腔狭窄,此时可调节输尿管模型调节开关13以模拟尿路狭窄、阻塞引起肾盂积水。以上模拟了肾结核病继发肾盂积水演示的病理过程。
权利要求
1.肾结核病继发肾盂积水演示模型,包括肾模型、输尿管模型、膀胱模型和尿道模型组成的人体泌尿系统仿真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肾模型包括肾结核空洞模型、肾乳头干酪样坏死灶和肾盂模型,所述输尿管模型包括纤维增生模型和干酪样坏死灶,输尿管模型一端与肾盂模型接通,另一端与膀胱模型接通。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肾结核病继发肾盂积水演示模型,其特征在于前列腺模型位于尿道模型周围,肾乳头干酪坏死灶下端和输尿管模型分别设置有调节开关。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肾结核病继发肾盂积水演示模型,能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肾结核病继发肾盂积水病理过程的演示,其技术方案为肾结核病继发肾盂积水演示模型,包括肾模型、输尿管模型、膀胱模型和尿道模型组成的人体泌尿系统仿真模型,所述肾模型包括肾结核空洞和肾盂,所述输尿管模型包括纤维增生模型和干酪样坏死灶,输尿管一端与肾盂接通,另一端与膀胱接通,前列腺模型位于尿道周围,肾结核空洞下端和输尿管外侧分别设置有调节开关。本发明结构简单,容易实现,直观形象的显示出肾结核病继发肾盂积水的病理过程,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档编号G09B23/28GK102723036SQ20121020761
公开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4日
发明者关真民, 李慧平 申请人:关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