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6463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活页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文具用品,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结构优化了的活页夹。
背景技术
公告号为CN201613729U的实用新型公开了这样一种结构的活页夹。该活页夹包括一个长方形底座,在底座纵轴方向的一侧有两个相隔一定距离的固定半环件,而在另一侧有两个可翻转活动的半环件,活动的半环件通过薄片结构的连接片连接到底座,由于连接片有适当的厚度,连接片可自由弯曲,使活动半环件可自由推向或推离固定半环件,活 动半环件的上方末端有倒扣勾,固定半环件的上方末端有对应倒扣勾的盲孔,当活动半环件推向固定半环件时,倒扣勾可进入盲孔内而成闭环状态,当将两活动半环件向对方的方向推压时,倒扣勾可从盲孔中脱出,活动半环件朝远离固定半环件的方向翻转,而成开环状态。上述活页夹的缺点是在闭环状态时,连接片的弹性变形所提供的回弹力较少,锁紧力较弱,在环件内装入一定量纸张后,倒扣勾容易意外地松开,使纸张自行散出,不利使用。
发明内容针对以上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锁紧性能好的活页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活页夹包括条状底座,从条状底座长度方向的一侧向上延伸的固定半环状勾环,固定半环状勾环的自由末端具有第一啮合部;与固定半环状勾环对应设置的活动半环状勾环,活动半环状勾环位于一块条状转动板的一端,条状转动板通过作为塑性铰的连接片与条状底座长度方向的另一侧连接;活动半环状勾环的自由末端具有与第一哨合部相哨合的第二哨合部,条状底座长度方向的另一侧设置有容纳部,用于收纳条状转动板;条状转动板在远离活动半环状勾环的一端底部为受力部,容纳部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顶靠受力部的施力部;当条状转动板收纳在容纳部中时,条状转动板的底面与容纳部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空腔,施力部顶靠受力部产生使第二啮合部抵靠第一啮合部的力。由以上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主要采用容纳部的施力部顶靠条状转动板的受力部,使条状转动板弹性变形,从而产生使第二啮合部抵靠第一啮合部的力,以便于闭环形成时不易脱开,增大活页夹的锁紧力。进一步的方案是,固定半环状勾环和活动半环状勾环均为至少两只且间隔设置,每一只活动半环状勾环通过一块条状转动板和一片连接片分别与条状底座的另一侧连接。此结构确保纸张被活页夹稳定地夹持。进一步的方案是,施力部是从容纳部的底面向上延伸的凸台,凸台的顶面为斜面,其法向与X轴垂直并与Y、Z轴均夹锐角,受力部的底面为与斜面相配合的倾斜面。如此结构可以确保条状转动板产生推力,推动第二啮合部抵靠第一啮合部。[0009]进一步的方案是,施力部是从容纳部的底面向上延伸的凸台,凸台的顶面为斜面,其法向与X、Y、Z轴均夹锐角,受力部的底面为与斜面相配合的倾斜面。如此结构可以确保条状转动板产生推力,推动第二啮合部抵靠第一啮合部,并且增大第二啮合部与第一啮合部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增加了活页夹的锁紧力。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哨合部为盲孔,第二哨合部为与盲孔配合的倒扣勾,此结构用于实现活动半环状勾环与固定半环状勾环的相互锁定。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啮合部为具有闭合端的下倒扣勾,第二啮合部为与下倒扣勾相扣合的上倒扣勾,上倒扣勾与下倒扣勾相扣合时,上倒扣勾的抵靠端抵靠闭合端,采用两个倒扣勾相扣合,增大互锁力。更进一步的方案是,下倒扣勾具有下倒扣勾齿,上倒扣勾具有上倒扣勾齿,固定半环状勾环和活动半环状勾环的环体直径相同;下倒扣勾齿和上倒扣勾齿在条状底座长度方向上的宽度大于该直径的三分之二,此结构确保两个倒扣勾具有足够的锁紧力。

图I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处于闭环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处于开环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处于开环状态的立体图,活动半环状勾环向远离固定半环状勾环的方向翻转;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处于开环状态的立体图,图中示出受力部和施力部的位置关系;图5是图3中的A放大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处于闭环状态的截面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处于开环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图7中的B放大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处于开环状态的立体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处于开环状态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处于开环状态的截面放大图。以下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附图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参见图1,这是一个注塑一体成型的活页夹I的立体图。活页夹I包括条状底座11,从条状底座11长度方向的一侧向上延伸的两只间隔设置的固定半环状勾环12、13,和与固定半环状勾环12、13对应设置的两只活动半环状勾环14、15。两只活动半环状勾环14、15分别位于两块条状转动板16、17的一端上。两块条状转动板16、17分别通过作为塑性铰的两个连接片111、112 (参见图3)与条状底座11长度方向的另一侧连接。条状转动板16、17可通过连接片111、112构成的塑性铰相对条状底座11绕长度方向转动,从而实现闭环锁定纸张或开环取出纸张。参见图2,两个固定半环状勾环12、13的自由末端均设有作为第一啮合部的盲孔121(固定半环状勾环13的盲孔不可见),两盲孔相向设置,两个活动半环状勾环14、15的自由末端均设有作为第二啮合部的倒扣勾141、151,倒扣勾141、151与盲孔121 (固定半环状勾环13的盲孔不可见)相互卡扣配合,两倒扣勾141、151相背设置,两倒扣勾141、151的前端具有倾斜引导面1511(倒扣勾141的倾斜引导面不可见)。需要闭环时,将活动半环状勾环14、15推向固定半环状勾环12、13,此过程中推力克服连接片111、112的弹性恢复力,两倒扣勾141、151的前端首先与两盲孔接触,在倾斜引导面1511 (倒扣勾141的倾斜引导面不可见)的引导下,直到两倒扣勾141、151滑入对应的盲孔121 (固定半环状勾环13的盲孔不可见)中,从而形成闭环状态。需要开环时,把两活动半环状勾环14、15朝彼此相对的方向推压,至到两倒扣勾141、151分别从盲孔121 (固定半环状勾环13的盲孔不可见)中脱离,随后活动半环状勾环14、15在连接片111、112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远离固定半环状勾环12、13,从而形成开环状态。参见图3和图4,建立一个三维正交空间坐标轴X、Y、Z构成的空间坐标系,Y轴的方向与条状底座11的长度方向平行,X轴的方向与Y轴垂直,Z轴垂直于X轴和Y轴。条状底座11的另一侧设置有两个容纳部18、19,用于分别收纳条状转动板16、17。容纳部18、 19是一个具有敞口端的矩形凹槽,条状转动板16、17通过连接片111、112与敞口端相连接。条状转动板16、17在远离活动半环状勾环14、15 一端的底部为受力部161、171,容纳部18、19的相应端部设置有与受力部161、171相顶靠的施力部181、191。施力部181、191是从矩形凹槽的底面远离活动半环状勾环14、15的一端沿Z轴向上延伸的凸台。参见图5和图6,图5是图3的A放大图,凸台的顶面为四边形的斜面,其法向与X、Y、Z轴均夹锐角。该四边形的四个顶点为apbpq和屯,Cl1顶点是凸台在Z轴正向的最低点,%顶点是凸台在Z轴正向的最高点且位于矩形凹槽的棱边192上。在闭环时,条状转动板16、17的底面和矩形凹槽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空腔f。参见图4,当闭环时,由于施力部191倾斜顶靠受力部171,对条状转动板17产生倾斜向上的推力,该推力可以分解成三个分力Fx1、Fy1和Fz1,这三个分力的方向分别与坐标轴X、Y和Z的正方向相同。Fx1力的作用会增大活动倒扣勾151与固定半环状勾环13末端盲孔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增大了倒扣勾151脱离固定半环状勾环13末端盲孔的阻力。由于Fz1力及分力Fy1的作用,会使倒扣勾151产生一个施加给固定半环状勾环13末端盲孔的合力FY1,使倒扣勾151在Y轴正方向上紧压该盲孔,因此在开环的过程中,除了抵抗连接片112自身的弹力外,还要抵抗合力FYl才能把倒扣勾151往Y轴的负方向运动以脱离该盲孔,从而增加了活动半环状勾环15与固定半环状勾环13之间的锁紧力。同理,施力部181倾斜顶靠受力部161时,对条状转动板16产生倾斜向上的推力,该推力可以分解成三个分力Fx2、Fy2和Fz2,这三个分力的方向分别与坐标轴X的正方向、Y的负方向和Z的正方向相同。Fx2力的作用会增大倒扣勾141与固定半环状勾环12末端盲孔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增大了倒扣勾141脱离固定半环状勾环12末端盲孔的阻力。由于Fz2力及分力Fy2的作用,会使倒扣勾141产生一个施加给固定半环状勾环12末端盲孔的合力FY2,使倒扣勾141在Y轴负方向上紧压该盲孔,因此在开环的过程中,除了抵抗连接片111自身的弹力外,还要抵抗合力FY2才能把倒扣勾141上往Y轴的正方向运动以脱离该盲孔,从而增加了活动半环状勾环14与固定半环状勾环12之间的锁紧力。第二实施例[0032]参见图7和图8,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施力部281、291是从容纳部28、29的底面向上延伸的凸台,凸台的顶面为四边形斜面,其法向与X轴垂直并与Y、Z轴均夹锐角,受力部261、271的底面为与该斜面相配合的倾斜面。该四边形的四个顶点为a2、b2、C2和d2, a2和b2两个顶点是凸台在Z轴正向的最高点,C2和d2两个顶点是凸台在Z轴正向的最低点。当施力部291、281倾斜顶靠受力部261、271时,其产生的分力与第一实施例中唯一的不同是,不会产生X轴正方向的分力,其余分力情况均一样。第三实施例参见图9和图10,第三实施例与前两个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固定半环状勾环32,33的末端设置有下倒扣勾323、333,活动半环状勾环34、35的末端设置有与下倒扣勾323、333相扣合的上倒扣勾343、353,下倒扣勾323,333具有闭合端3231、3331,两闭合端3231,3331相向设置,上倒扣勾343、353具有抵靠端3531(上倒扣勾343的抵靠端不可见),
两抵靠端背向设置。需要闭环时,先把活动半环状勾环34、35向彼此相对的方向推压,使下倒扣勾323,333和上倒扣勾343、353在条状底座31的长度方向上相互错开,然后把活动半环状勾环34、35推向固定半环状勾环32、33,最后把上倒扣勾343、353沿着条状底座31的长度方向分别推向下倒扣勾323、333,此时抵靠端3531 (上倒扣勾343的抵靠端不可见)分别抵靠闭合端3331、3231,上倒扣勾343、353和下倒扣勾323、333相互卡扣锁紧。开环时,先把两活动半环状勾环34、35向彼此的方向推压,使上倒扣勾343、353脱离下倒扣勾323、333,随后活动半环状勾环34、35在连接片的弹力作用下远离固定半环状勾环32、33,从而形成开环状态。参见图11,图11是活动半环状勾环35和固定半环状勾环33在开环状态的截面放大图。固定半环状勾环33包括固定环体331和从固定环体331的自由末端面332垂直向外延伸的下倒扣勾333。活动半环状勾环35包括活动环体351和从活动环体351的自由末端面352垂直向外延伸的与下倒扣勾333相扣合的上倒扣勾353。下倒扣勾333具有下倒扣勾齿3332,下倒扣勾齿3332的下表面3333垂直于自由末端面332。上倒扣勾353具有上倒扣勾齿3532,上倒扣勾齿3532的上表面3533垂直于自由末端面352。固定环体331和活动环体351的直径相同,下倒扣勾齿3332和上倒扣勾齿3532在条状底座长度方向上的宽度e (见图9)大于该直径的三分之二。宽度e远大于第一实施例中倒扣勾的倒扣齿的宽度W (参见图3),在开环时,必须使活动半环状勾环34、35和固定半环状勾环32、33在条状底座31的长度方向上必须错开足够大的距离才能使活动半环状勾环34、35脱离固定半环状勾环32、33,因此在自然的状态下,活页夹3很难被开启。另外,宽度e越大,下倒扣勾齿3332和上倒扣勾齿3532越不容易相互脱离。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举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作为本领域的普通工程技术人员,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创造精神而作出的等效技术变换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活页夹,包括 条状底座; 固定半环状勾环,所述固定半环状勾环从所述条状底座长度方向的一侧向上延伸,所述固定半环状勾环的自由末端具有第一啮合部; 活动半环状勾环,所述活动半环状勾环与所述固定半环状勾环对应设置,所述活动半环状勾环位于一块条状转动板的一端,所述条状转动板通过作为塑性铰的连接片与所述条状底座长度方向的另一侧连接;所述活动半环状勾环的自由末端具有与所述第一啮合部相啮合的第二啮合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另一侧设置有容纳部,用于收纳所述条状转动板; 所述条状转动板在远离所述活动半环状勾环一端的底部为受力部; 所述容纳部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顶靠所述受力部的施力部; 当所述条状转动板收纳在所述容纳部中时,所述条状转动板的底面与所述容纳部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空腔,所述施力部顶靠所述受力部产生使所述第二啮合部抵靠所述第一啮合部的力。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活页夹,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半环状勾环和所述活动半环状勾环均为至少两只且间隔设置; 每一只所述活动半环状勾环通过一块所述条状转动板和一片所述连接片分别与所述条状底座的所述另一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页夹,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是从所述容纳部的底面向上延伸的凸台,所述凸台的顶面为斜面,其法向与X轴垂直并与Y、Z轴均夹锐角; 所述受力部的底面为与所述斜面相配合的倾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页夹,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是从所述容纳部的底面向上延伸的凸台,所述凸台的顶面为斜面,其法向与X、Y、Z轴均夹锐角; 所述受力部的底面为与所述斜面相配合的倾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活页夹,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啮合部为盲孔,所述第二啮合部为与所述盲孔配合的倒扣勾。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活页夹,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啮合部为具有闭合端的下倒扣勾; 所述第二啮合部为与所述下倒扣勾相扣合的上倒扣勾; 所述上倒扣勾与所述下倒扣勾相扣合时,所述上倒扣勾的抵靠端抵靠所述闭合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活页夹,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倒扣勾具有下倒扣勾齿;所述上倒扣勾具有上倒扣勾齿; 所述固定半环状勾环和所述活动半环状勾环的环体直径相同; 所述下倒扣勾齿和所述上倒扣勾齿在所述条状底座长度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直径的三分之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活页夹包括条状底座,从条状底座长度方向的一侧向上延伸的固定半环状勾环,固定半环状勾环的自由末端具有第一啮合部;与固定半环状勾环对应设置的活动半环状勾环,活动半环状勾环位于一块条状转动板的一端,条状转动板通过作为塑性铰的连接片与条状底座长度方向的另一侧连接;活动半环状勾环的自由末端具有与第一啮合部相啮合的第二啮合部,条状底座长度方向的另一侧设置有容纳部,用于收纳条状转动板;条状转动板在远离活动半环状勾环的一端底部为受力部,容纳部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顶靠受力部的施力部;当条状转动板收纳在容纳部中时,条状转动板的底面与容纳部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空腔,施力部顶靠受力部产生使第二啮合部抵靠第一啮合部的力。
文档编号B42F13/26GK202507723SQ20122000794
公开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9日
发明者吴荣耀 申请人:吴荣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