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可写钢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15472发布日期:2018-11-20 21:26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全方位可写钢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笔,特别是涉及一种全方位可写钢笔。



背景技术:

随着练习硬笔字的风气的兴起,越来越多人透过钢笔重拾握笔写字的美好。钢笔主要被用于正式文件的书写、或签名书类文件等场合。现有钢笔的笔头构造主要包括一个笔舌(feed)以及一个笔尖片(nib)。

然而,受限于现有笔尖片的设计,在以笔舌在笔尖片之上的方式反面书写时,笔尖片的中缝(slip)为紧闭,导致引流墨水的毛细现象(又称毛细管作用)失效而无法出水。因此大部分的钢笔仅能以笔尖片在笔舌之上的正面书写,如果以反面或其他方向进行书写时,则会导致难以出水的情况。有鉴于此,市面上有一种能正、反两面书写的钢笔。然而,这种钢笔在可写的方向仍不够全面。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可全方位书写的钢笔,使钢笔在各个方向上的皆能进行书写。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提供一种全方位可写钢笔,包含:笔杆构件,该笔杆构件中形成有储墨空间;笔舌构件,设置在该笔杆构件的前端,用于输送储存于该储墨空间的墨水;笔尖片构件,包括二个笔尖片,各个该笔尖片具有中缝,且该二个笔尖片为上下相互叠置以在该二个笔尖片之间相夹出横缝以使该二个笔尖片的前端共同形成具有至少四个墨缝的笔尖粒点,其中,各个该墨缝经由该中缝及该笔舌构件而连通于该储墨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全方位可写钢笔,该笔尖粒点为球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全方位可写钢笔,该球体包括二个半球体,分别位于二个该笔尖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全方位可写钢笔,该横缝沿该球体的平分线而延伸,而平分该球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全方位可写钢笔,该中缝沿该笔尖片的中心线而延伸,而平分该半球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全方位可写钢笔,该二个笔尖片分别为上笔尖片以及下笔尖片,该上笔尖片所形成的该中缝的二侧壁面于上下方向的夹角在0°20’0”至0°30’0”的角度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全方位可写钢笔,该笔尖片构件为可拆分的该二个笔尖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全方位可写钢笔,该笔尖片构件为一体成形。

经由本实用新型的全方位可写钢笔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中缝于笔尖粒点的正面及反面形成墨缝,且横缝于笔尖粒点的左侧面及右侧面形成墨缝,这些墨缝连通于储墨空间,使得笔尖粒点的正面、反面、左侧面及右侧面皆能下水。并通过墨水与纸张之间的附着力,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全方位可写钢笔具有全方位可书写的功效。由此,使用者提笔书写时无需顾虑笔尖片的方向,因而于使用上更为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全方位可写钢笔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全方位可写钢笔的二个笔尖片的仰视示意图。

图3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全方位可写钢笔的局部侧视爆炸示意图。

图4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全方位可写钢笔的局部侧视示意图。

图5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全方位可写钢笔的笔尖片构件的前视示意图。

图6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全方位可写钢笔的局部侧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100a 全方位可写钢笔

1 笔杆构件

11 储墨空间

2 笔舌构件

21 卡扣对应部

3 笔尖片构件

31a 笔尖片

31b 笔尖片

32 中缝

32a 墨缝

33 横缝

33a 墨缝

34 笔尖粒点

35 卡扣件

θ 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至图6,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该说明并非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种。

如图1至图5所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全方位可写钢笔100,包含:笔杆构件1,笔杆构件1中形成有储墨空间11;笔舌构件2,设置在笔杆构件1的前端,用于输送储存于储墨空间11的墨水;笔尖片构件3,包括二个笔尖片31a、31b,各个笔尖片31a、31b具有中缝32,且二个笔尖片31a、31b为上下相互叠置以在二个笔尖片31a、31b之间相夹出横缝33而使二个笔尖片的前端共同形成具有至少四个墨缝32a、33a的笔尖粒点34。其中,各个墨缝32a、33a经由中缝32及笔舌构件2而连通于储墨空间11。

在本实施例中,笔尖片构件3为二个可拆分的笔尖片31a、31b,以便于笔尖片构件3的清洁保养。二个笔尖片31a、31b前端的笔尖粒点34为铱粒(Iridium point),在本实施例中为球体,从而在不同角度及方向书写时,具有相同的书写触感。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笔尖粒点34也可以是椭球状或其他形状,以通过笔尖粒点34形状的变化而产生线条的变化。

其中,如图2至图5所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全方位可写钢笔100,中缝32与横缝33皆能产生毛细现象,使墨水能通过中缝32与横缝33的侧壁面对于墨水的附着力而引流至笔尖粒点34。中缝32沿笔尖片31a、31b的中心线延伸而于笔尖粒点34的正面及反面形成墨缝32a,且横缝33于笔尖粒点34的左侧面及右侧面形成墨缝33a,这些墨缝32a、33a连通于储墨空间11,使得笔尖粒点34的正面、反面、左侧面及右侧面皆能下水。通过墨水与纸张之间的附着力,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全方位可写钢笔具有全方位可写的功效。

详细而言,中缝32与横缝33互为垂直设置。横缝33于球体所形成的二个墨缝33a沿球体的平分线延伸而将球体平分成分别位于上笔尖片31a与下笔尖片31b的二个半球体;中缝32于球体所形成的二个墨缝32a沿笔尖片31a、31b的中心线延伸而将该二个半球体平分。由此,这四个墨缝33a、33a均匀分布在笔尖粒点34上。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也能由三个以上笔尖片的叠置而在笔尖粒点34形成超过四个的墨缝。

如图5所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全方位可写钢笔100,上笔尖片31a所形成的墨缝32a的二侧壁面于上下方向的夹角θ在0°20’0”至0°30’0”的角度之间。下笔尖片31b所形成的墨缝32a的二侧壁面可为平行,也可于上下方向形成0°20’0”至0°30’0”的角度之间的夹角θ。由此,因笔尖粒点34与纸张的接触面积以及墨水受引导的下水量的差异,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全方位可写钢笔100在正面书写以及反面书写时,有笔迹粗细的差异。当然,依据使用者于各个方位的笔迹粗细的需求,在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的墨缝32a、33a的侧壁面,可以是平行或是形成0°20’0”至0°30’0”间角度范围的夹角θ。

如图1及图2所示,笔尖片构件3的二个笔尖片31a、31b分别具有卡扣件35。在本实施例中,卡扣件35为凸块,自笔尖片31a、31b的二侧朝中央凸伸出,卡扣于笔舌构件2所具有的卡扣对应部21,以使笔尖片构件3固定于笔舌构件2。

如图6所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全方位可写钢笔100a,其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全方位可写钢笔100大致相同,差别在于:笔尖片构件3是一体成形的结构,二个笔尖片31a、31b位于笔尖片构件3的前端,卡扣件35为二个凸块,由二个凸块将笔尖片构件3固定于笔舌构件2。

以上的叙述以及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说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当可依据以上权利要求以及上述的说明而作其他的修改,只是这些修改仍应是为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精神而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