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笔套丢失的中性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26010发布日期:2018-08-21 18:13阅读:73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防止笔套丢失的中性笔,属于文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所售的中性笔大多数由笔帽和笔身独立两部分组成,在使用中性笔时喜欢将笔套套在笔身的尾端,但这样容易丢失,一旦笔套丢失,笔身内部的笔芯就容易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受损,剩下的笔身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所以如何防止笔套丢失一直是中性笔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防止笔套丢失的中性笔,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防止笔套丢失的中性笔,其特征在于:包括笔套和笔身,所述笔套的尾端与笔身的尾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笔套的内部设置有定位卡点和螺纹一,所述定位卡点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定位卡点对称分布在笔套的顶部,所述螺纹一位于笔套的尾部,所述笔身的顶部设置有卡紧结构,所述卡紧结构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卡紧结构对称分布,所述卡紧结构包括滑槽一、滑槽二、定位凹点和固定点,所述滑槽一的一端与笔身的顶端连接,且其另一端与定位凹点连接,所述滑槽二的一端与定位凹点连接,且其另一端与固定点连接,所述滑槽一和滑槽二垂直布置,所述笔身顶部对应螺纹一的位置设置有螺纹二。

作为优选:所述笔身的尾端设置有环形凸起。

作为优选:所述笔套的顶端外部设置有硅胶层。

作为优选:所述笔套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凸点。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的有益效果是:

1、定位卡点和螺纹一的设置,是为了防止笔套从笔身的顶端脱落,传统的笔套在使用时直接套在笔身的顶端,容易脱落,现设置定位卡点,用以和笔身上的定位凹点和固定点配合,螺纹一用来和螺纹二旋合,通过双层保护能够防止笔套丢失。2、卡紧机构和螺纹二的设置,是为了配合定位卡点和螺纹一使用,方便定位卡点和螺纹一对笔身的锁死,卡紧机构包括滑槽一、滑槽二、定位凹点和固定点,定位卡点先沿着滑槽一到达定位凹点的位置,然后沿着滑槽二的方向旋转一定的角度,使定位卡点到达固定点的位置,这样使笔套在不旋转一定角度的情况下是拔不掉的;螺纹二用以和螺纹一旋合,在定位卡点沿着滑槽二的方向旋转一定的角度时,螺纹一也在旋转,实现螺纹二和螺纹一的旋合。3、环形凸起、硅胶层和防滑凸点的设置,环形凸起是为了使笔套的尾端和笔身的尾端在配合时更加紧密,不易脱落;硅胶层的设置使笔套在不小心掉落时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不易损坏;防滑凸点的设置增大了笔套外表面的摩擦力,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止笔套丢失的中性笔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止笔套丢失的中性笔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防止笔套丢失的中性笔,其特征在于:包括笔套1和笔身2,所述笔套1的尾端与笔身2的尾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笔套1的内部设置有定位卡点3和螺纹一4,所述定位卡点3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定位卡点3对称分布在笔套1的顶部,所述螺纹一4位于笔套1的尾部,所述笔身2的顶部设置有卡紧结构,所述卡紧结构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卡紧结构对称分布,所述卡紧结构包括滑槽一5、滑槽二6、定位凹点7和固定点8,所述滑槽一5的一端与笔身2的顶端连接,且其另一端与定位凹点7连接,所述滑槽二6的一端与定位凹点7连接,且其另一端与固定点8连接,所述滑槽一5和滑槽二6垂直布置,所述笔身2顶部对应螺纹一4的位置设置有螺纹二9,所述笔身2的尾端对应定位卡点3设置有环形凸起10,所述笔套1的顶端外部设置有硅胶层11,所述笔套1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凸点12。

通过设置定位卡点3和螺纹一4,是为了防止笔套1从笔身2的顶端脱落,传统的笔套1在使用时直接套在笔身2的顶端,容易脱落,现设置定位卡点3,用以和笔身2上的定位凹点7和固定点8配合,螺纹一4用来和螺纹二9旋合,通过双层保护能够防止笔套1丢失。

通过设置卡紧机构和螺纹二9,是为了配合定位卡点3和螺纹一4使用,方便定位卡点3和螺纹一4对笔身2的锁死,卡紧机构包括滑槽一5、滑槽二6、定位凹点7和固定点8,定位卡点3先沿着滑槽一5到达定位凹点7的位置,然后沿着滑槽二6的方向旋转一定的角度,使定位卡点3到达固定点8的位置,这样使笔套1在不旋转一定角度的情况下是拔不掉的;螺纹二9用以和螺纹一4旋合,在定位卡点3沿着滑槽二6的方向旋转一定的角度时,螺纹一4也在旋转,实现螺纹二9和螺纹一4的旋合。

通过设置环形凸起10、硅胶层11和防滑凸点12,环形凸起10是为了使笔套1的尾端和笔身2的尾端在配合时更加紧密,不易脱落;硅胶层11的设置使笔套1在不小心掉落时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不易损坏;防滑凸点12的设置增大了笔套1外表面的摩擦力,方便使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