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弯曲性显示装置以及可弯曲性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621318发布日期:2020-05-06 20:51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可弯曲性显示装置,其包含可弯曲性基板以及配备在所述可弯曲性基板上的有源元件及显示元件,所述可弯曲性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显示区域配备有所述有源元件及所述显示元件,

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周边配备有边框区域,所述边框区域包含狭缝以及具备端子部的端子区域,所述狭缝是将配备在所述可弯曲性基板上的1层以上的无机膜中的至少一部分除去而成

在所述狭缝的外侧的所述显示区域侧配备有第一延伸配线,在所述狭缝的外侧的所述端子区域侧配备有第二延伸配线,

在所述1层以上的无机膜以所述第一延伸配线露出的方式形成有第一开口,以所述第二延伸配线露出的方式形成有第二开口,

在所述1层以上的无机膜上形成有第一导电构件以及第二导电构件,所述第一导电构件经由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延伸配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构件经由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延伸配线电连接,

在所述狭缝形成有第三导电构件,

在填埋所述狭缝并且覆盖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所述第二导电构件及所述第三导电构件的第一树脂层形成有俯视时与所述第一导电构件重叠的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二导电构件重叠的第四开口、以及与所述第三导电构件重叠的第五开口及第六开口,

在所述第一树脂层上形成有第四导电构件以及第五导电构件,所述第四导电构件经由所述第三开口及所述第五开口将所述第一导电构件与所述第三导电构件电连接,所述第五导电构件经由所述第四开口及所述第六开口将所述第二导电构件与所述第三导电构件电连接,

弯曲区域在俯视时与所述狭缝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弯曲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导电构件在俯视时不与所述狭缝中的所述显示区域侧的端部以及所述端子区域侧的端部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弯曲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电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导电构件在俯视时不与所述狭缝中的所述显示区域侧的端部以及所述端子区域侧的端部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弯曲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导电构件为包含铝、钛及铜中的至少一种的金属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弯曲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延伸配线与所述第二延伸配线为同一材料,

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所述第二导电构件及所述第三导电构件为同一材料,

所述第四导电构件与所述第五导电构件为同一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弯曲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源元件包含:所述1层以上的无机膜中的一个层、相较于所述一个层为下层的第一电极层、以及相较于所述一个层为上层的第二电极层,

所述第一延伸配线及所述第二延伸配线与所述第一电极层为同一材料,

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所述第二导电构件及所述第三导电构件与所述第二电极层为同一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弯曲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元件相较于所述有源元件形成于上层,且具备第三电极层作为最下层,

所述第四导电构件及所述第五导电构件与所述第三电极层为同一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弯曲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源元件为晶体管元件,

所述第一电极层为形成栅极电极的层,

所述第二电极层为形成源极电极及漏极电极的层。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弯曲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元件为有机el显示元件,

所述第三电极层为形成阳极或阴极的层。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8所述的可弯曲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极层为依次层叠有钛、铝、钛的层叠膜或钛与铜的层叠膜。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9所述的可弯曲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电极层为依次层叠有氧化铟锡、含银的合金、氧化铟锡的层叠膜。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弯曲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树脂层是由与包含所述有源元件的tft层中的平坦化膜相同的材料所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弯曲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覆盖所述第四导电构件、所述第五导电构件以及所述第一树脂层的方式形成有第二树脂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弯曲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树脂层与覆盖第三电极层的端部的边缘罩层为同一材料,配备于所述显示区域的所述显示元件具备所述第三电极层作为最下层。

15.一种可弯曲性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为包含显示区域以及边框区域的可弯曲性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显示区域配备有有源元件和显示元件,所述边框区域包含形成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周边的弯曲区域和具备端子部的端子区域,所述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工序,在非可弯曲性基板上形成多层无机膜,所述多层无机膜包含互相分离的第一延伸配线和第二延伸配线;

第二工序,在所述边框区域的一部分除去所述多层无机膜中的至少一部分以形成狭缝,并且于所述多层无机膜以所述第一延伸配线露出的方式形成第一开口,以所述第二延伸配线露出的方式形成第二开口;

第三工序,在所述多层无机膜上形成第一导电构件以及第二导电构件,并且于所述狭缝形成第三导电构件,所述第一导电构件经由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延伸配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构件经由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延伸配线电连接;

第四工序,以填埋所述狭缝并且覆盖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所述第二导电构件及所述第三导电构件的方式形成第一树脂层,且于所述第一树脂层形成俯视时与所述第一导电构件重叠的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二导电构件重叠的第四开口、以及与所述第三导电构件重叠的第五开口及第六开口;

第五工序,在所述第一树脂层上形成第四导电构件以及第五导电构件且使其间的区域在俯视时与所述狭缝重叠,所述第四导电构件经由所述第三开口及所述第五开口将所述第一导电构件与所述第三导电构件电连接,所述第五导电构件经由所述第四开口及所述第六开口将所述第二导电构件与所述第三导电构件电连接;

第六工序,以覆盖所述第四导电构件、所述第五导电构件以及所述第一树脂层的方式形成第二树脂层;

第七工序,剥离所述非可弯曲性基板;以及

第八工序,将可弯曲性基板贴附于剥离所述非可弯曲性基板后的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弯曲性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工序中,以如下方式形成所述第三导电构件:在俯视时不与所述狭缝中的所述显示区域侧的端部以及所述端子区域侧的端部重叠。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可弯曲性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工序中,以如下方式形成所述第一导电构件及所述第二导电构件:在俯视时不与所述狭缝中的所述显示区域侧的端部及所述端子区域侧的端部重叠。

18.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弯曲性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源元件包含:所述多层无机膜中除形成所述第一延伸配线及所述第二延伸配线的层以外的一个层、相较于所述一个层为下层的第一电极层、以及相较于所述一个层为上层的第二电极层,

在所述第一工序中,以与形成所述第一电极层的工序相同的工序来形成所述第一延伸配线和所述第二延伸配线,

在所述第三工序中,以与形成所述第二电极层的工序相同的工序来形成所述第一导电构件、所述第二导电构件及所述第三导电构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5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弯曲性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元件相较于所述有源元件形成于上层,且具备第三电极层作为最下层,

在所述第五工序中,以与形成所述第三电极层的工序相同的工序来形成所述第四导电构件和所述第五导电构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可弯曲性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源元件为晶体管元件,

所述第一电极层为形成栅极电极的层,

所述第二电极层为形成源极电极及漏极电极的层。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可弯曲性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元件为有机el显示元件,

所述第三电极层为形成阳极或阴极的层。

22.根据权利要求15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弯曲性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与形成边缘罩层的工序相同的工序来形成所述第六工序中形成的所述第二树脂层,所述边缘罩层覆盖第三电极层的端部,配备于所述显示区域的所述显示元件具备所述第三电极层作为最下层。


技术总结
在柔性有机EL显示装置(50)中,以填埋狭缝(BH)的方式形成有第一树脂层(13),该第一树脂层具有:与第一导电构件(9A)重叠的开口(TH1);与第二导电构件9C重叠的开口(TH4);以及与第三导电构件(9B)重叠的开口(TH2)及开口(TH3)。

技术研发人员:冈部达;斋田信介;谷山博己;郡司辽佑;市川伸治;仲田芳浩;神村浩治;井上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夏普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17.09.27
技术公布日:2020.05.05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