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柔性屏贴合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异形曲面盖板与柔性屏的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背景技术:
柔性屏是未来行业的新的增长点,柔性屏的柔性特点不断被开发利用,如将柔性屏贴附在3d固定曲面盖板(盖板的两侧为4分之一圆弧)上可实现产品正面和侧边显示。
目前,实现柔性屏的贴合方法为,使用硅胶垫,将柔性屏压贴到玻璃盖板的内侧。
然而,现有技术的贴合装置,只能实现对3d固定曲面盖板进行贴合;当盖板的曲面设计趋于向内弯曲时,即盖板为异形曲面盖板时,则无法使用现有的贴合装置实现贴合。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贴合装置。
一种异形曲面盖板与柔性屏的贴合装置,异形曲面盖板包括平直区、以及位于所述平直区两侧且与所述平直区平滑过渡的弧钩区;
支撑膜,用于支撑所述柔性屏;
第一贴合机构,位于所述支撑膜远离所述柔性屏的一侧,用以将柔性屏的部分区域贴附在所述异形曲面盖板的平直区;
第二贴合机构,用于支撑所述支撑膜,并带动位于所述第一贴合机构两侧的支撑膜展平,以将所述柔性屏的剩余部分贴附在所述异形曲面盖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贴合机构具有与所述异形曲面盖板的平直区表面结构匹配的贴平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贴合机构为高压吹风机构,所述高压吹风机构的吹风口面向所述支撑膜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贴合机构包括:
两个第一驱动轮,分别与所述支撑膜的两端相连;
两个第二驱动轮,分别位于所述支撑膜远离所述柔性屏的一侧,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贴合机构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轮为张紧轮,所述第二驱动轮通过所述支撑膜带动所述第一驱动轮转动,以使所述支撑膜展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一驱动轮的中心连线、两个所述第二驱动轮的中心连线以及两个所述第一驱动轮分别与相邻的所述第二驱动轮的中心连线构成等腰梯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第一驱动轮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所述第二驱动轮之间的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贴合机构位于所述等腰梯形的内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异形曲面盖板与柔性屏的贴合方法。
一种异形曲面盖板与柔性屏的贴合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柔性屏、贴合胶层、异形曲面盖板、以及本发明所提供的的异形曲面盖板与柔性屏的贴合装置;
将贴合胶层贴附在柔性屏上或异形曲面盖板的内侧,并利用所述支撑膜支撑所述柔性屏,形成初装体;
通过所述第一贴合机构将柔性屏的部分区域贴附在异性曲面盖板的平直区;
通过所述第二贴合机构带动位于所述第一贴合机构两侧的所述支撑膜展平,以将柔性屏的剩余部分贴附在异形曲面盖板上。
上述贴合方法,分步对柔性屏的不同区域进行贴合,以充分对异形曲面盖板的弧钩区进行贴合,进一步提高贴合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贴合机构具有与所述异形曲面盖板的平直区表面结构匹配的贴平壁。
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异形曲面盖板与柔性屏的贴合装置,通过支撑膜控制柔性屏的位置,避免柔性屏与异形曲面盖板的侧边接触,以实现柔性屏与异形曲面盖板的弧钩区的贴附。另外,利用上述贴合装置,可以对柔性屏的不同区域进行分布贴合,以充分对异性曲面盖板的弧钩区进行贴合,进一步提高贴合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异形曲面盖板与柔性屏的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贴合装置贴附柔性屏后得到的初装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完成步骤s3后初装体与异形曲面盖板的相对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完成柔性屏与异形曲面盖板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异形曲面盖板与柔性屏的贴合装置100,用于将柔性屏2贴合到异形曲面盖板3内侧。其中,异形曲面盖板3包括呈平面状的平直区31、以及位于平直区31两侧且与平直区31平滑过渡的弧钩区33。换言之,平直区31位于中间位置,两侧各有一个向回弯折形成的弧钩区33。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弧钩区33呈与平直区31相切的半圆状。
异形曲面盖板与柔性屏的贴合装置100包括支撑膜110、第一贴合机构130、以及第二贴合机构150。
其中,支撑膜110用于支撑柔性屏2。支撑膜110用于支撑柔性屏2的目的为了控制柔性屏2的位置以防止柔性屏2与异形曲面盖板3的侧边接触。可以理解的是,支撑膜110支撑柔性屏2的方式,可以为将柔性膜2全部贴附在支撑膜110上,也可以仅将柔性屏2的两侧贴附在支撑膜110上。
第一贴合机构130位于支撑膜110远离柔性屏2的一侧,用以将柔性屏2的部分区域贴附在异形曲面盖板3的平直区21。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贴合机构为直接接触式的贴合机构,第一贴合机构具有与异形曲面盖板平直区表面相匹配的贴平壁可以采用外力直接将第一贴合机构的贴贴附在异形曲面盖板的平直区,在完成异形曲面盖板平直区柔性屏的贴附之后,利用外力将第一贴附机构抽离。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贴合机构130为高压吹风机构,高压吹风机构的吹风口面向所述支撑膜设置。高压吹风机构的吹风压力可控,即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其吹风压力的大小。
第二贴合机构150用于支撑支撑膜110,并带动位于第一贴合机构130两侧的支撑膜110展平,以将柔性屏2的剩余部分贴附在异形曲面盖板3上。
本实施例中,第二贴合机构150包括两个分别与支撑膜110的两端相连第一驱动轮151和两个分别位于支撑膜110远离柔性屏2的一侧并分别位于第一贴合机构130两侧第二驱动轮153。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轮151为张紧轮,第二驱动轮153通过支撑膜130带动第一驱动轮151转动,以使支撑膜110展平。换言之,第二驱动轮153向两侧移动,以使支撑膜110具有展平的趋势,并转化为作用在第一驱动轮151上的转矩,驱使第一驱动轮151转动,支撑膜110拉伸。优选地,支撑膜110作用在第一驱动轮151上的转矩消失,第一驱动轮151回转,支撑膜110回缩。
两个第二驱动轮153分别向两侧移动,压贴柔性屏2的两侧的剩余区域,从而实现柔性屏2与异形曲面盖板3的贴合。换言之,两个第二驱动轮153可分别向两侧移动。优选地,两个第二驱动轮153均可沿左右方向移动,即第二驱动轮153在完成柔性屏2和异形曲面盖板的贴合后还可以移动回初始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驱动轮153的移动,可以是平移,也可以是滚动。
具体地,两个第二驱动轮153位于两个第一驱动轮151的中心连线的同侧。两个第二驱动轮153位于支撑膜110同侧且均与支撑膜110抵接。当然,在仅将柔性屏2的两侧与支撑膜110贴附时,两个第二驱动轮153直接与柔性屏抵接。
两个第二驱动轮153直径小于异形曲面盖板3的弧钩区33的直径,优选地,两个第二驱动轮153直径与异形曲面盖板3的弧钩区33匹配。当两个第二驱动轮153直径与异形曲面盖板3的弧钩区匹配时,在弧钩区贴附过程中,柔性屏和弧钩区能够快速匹配,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的完成贴附。
换言之,第二驱动轮153与支撑膜110抵接并在卷膜13上黏附柔性屏2后,恰好能与异形曲面盖板3的弧钩区33贴合,从而能够增强柔性屏2与异形曲面盖板3的弧钩区33的贴合效果。
本实施例中,贴合装置100还包括用以控制并驱使第二驱动轮153移动的电机。如此,能更好的控制第二驱动轮153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运动时间等,从而能够更好的完成柔性屏2与异形曲面盖板3的贴合。
本实施例中,支撑膜110为可以为就有粘性的粘性膜,也可以是不具有粘性的普通膜,对于普通膜而言,可以通过双面胶将柔性屏2粘贴在所述支撑膜110上。具体的,该支撑膜110可以是pet膜。pet膜具有可拉伸的特点。可以将柔性屏2粘附在pet膜上。在使用双面胶粘贴时,在完成柔性屏2和异形曲面盖板3的贴合后,可以很容易的实现pet膜和柔性屏2的分离,不会破坏柔性屏2和异形曲面盖板3的贴合效果,也不会对柔性屏2造成损伤;而且即使在柔性屏2的背面残留有部分双面胶,也不会影响显示。
当然,支撑膜110也不限于pet膜,还可以是其他能承载粘附柔性屏2的膜结构,或者通过在支撑膜110与柔性屏2之间增加粘性较低的胶粘层的方式实现支撑膜110与柔性屏2的粘附。
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驱动轮151的中心连线、两个第二驱动轮153的中心连线以及两个第一驱动轮151分别与相邻的第二驱动轮153的中心连线构成等腰梯形,当然由于等腰梯形顶角的大小不同,第一贴合机构可以完全形成在等腰梯形内部,也可以部分形成在等腰梯形内部,当第一贴合机构体完全形成在等腰梯形内部时可以达到如下有益技术效果:首先,第一贴合机构距离异形曲面盖板的平直区较近,使得第二贴合机构能够更容易更省力的实现异形曲面盖板弧钩区的贴附;
其次,第二贴合机构能够更容易的实现等腰梯形的底角的控制,以更省力的实现的整个柔性屏的贴附。如此,可在支撑膜110拉伸过程中,两侧的受力均衡,避免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有效缓解支撑膜110磨损的现象。
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驱动轮151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第二驱动轮153之间的距离,如此,可以减少两个第一驱动轮151的占用空间。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第一贴合机构具有与异形曲面盖板3的平直区31表面结构匹配的贴平壁。具体的,首先将柔性屏2的中间部分贴附或吸附在贴平壁上,向下按压第一贴合机构,实现柔性屏2的中间部分与异形曲面盖板3的平直区31的贴附。
上述异形曲面盖板与柔性屏的贴合装置,通过支撑膜控制柔性屏的位置,避免柔性屏与异形曲面盖板的侧边接触,以实现柔性屏与异形曲面盖板的弧钩区的贴附。
另外,利用上述贴合装置,可以对柔性屏的不同区域进行分布贴合,以充分对异性曲面盖板的弧钩区进行贴合,进一步提高贴合效果。具体的,首先通过第一贴合机构完成柔性屏的中间部分与异形曲面盖板的平直区的贴合;再利用第二贴合机构完成异形曲面盖板的剩余部分与柔性屏的贴合。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异形曲面盖板与柔性屏的贴合方法。
一种异形曲面盖板与柔性屏的贴合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提供柔性屏、贴合胶层、异形曲面盖板、以及异形曲面盖板与柔性屏的贴合装置100。
s2、将贴合胶层贴附在柔性屏上或异形曲面盖板的内侧;将柔性屏形成在卷膜上,得到初装体1000。
s3、通过第一贴合机构将柔性屏的部分区域贴附在异性曲面盖板的平直区。
s4、通过第二贴合机构带动位于第一贴合机构两侧的支撑膜展平,以将柔性屏的剩余部分贴附在异形曲面盖板上。
在步骤s1中,柔性屏优选为柔性oled屏。贴合胶层优选为oca胶层。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柔性屏还可以是其它柔性屏,贴合胶层亦可以选自其它适用的贴合胶。
在步骤s2中,需要注意的是,得到的初装体1000中,两个第二驱动轮153之间的距离需满足其能够插入异形曲面盖板的内侧。
贴合胶层用于将柔性屏和异形曲面盖板贴合,故可以预贴在柔性屏上,也可以预贴在异形曲面盖板上。需要注意的是,在步骤s3前,需要将贴合胶层的离型膜撕除。
另外,为防止贴合过程中异形曲面盖板的移动而导致贴合失败,需在步骤s3之前将异形曲面盖板固定,或将异形曲面盖板固定在运动可控的装置上。优选的,可以将异形曲面盖板固定在具有固定槽41的载台4上。更优选地,载台4为硅胶材料制成,可以有效缓解作用在异形曲面盖板和柔性屏上的应力。
步骤s3的具体操作为:使得初装体的柔性屏的中间部分与异形曲面盖板3的平直区31靠近;打开吹风机构,以使柔性屏的中间部分与异形曲面盖板的平直区31贴附。优选地,柔性屏2与异形曲面盖板3的平直区距离l为1至2mm。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柔性屏与所述异形曲面盖板的平直区之间的预设距离过大而导致的柔性屏与异形曲面盖板的贴合发生偏移;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柔性屏与所述异形曲面盖板的平直区之间的预设距离过小而导致的柔性屏与异形曲面盖板之间产生过多起泡。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3也可以直接采用外力将初装体的中间部分贴附在所述异形曲面盖板的平直区31。
本实施例中的,步骤s3中,使得初装体的柔性屏的中间部分与异形曲面盖板3的平直区31靠近的操作为:将异形曲面盖板3向靠近初装体1000的方向移动,以使柔性屏2的中部与异形曲面盖板3的平直区31靠近。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先将异形曲面盖板固定设于升降载台4的固定槽41中,再通过升降载台的升降调整初装体与异形曲面盖板的相对位置。当然,也可以采用移动初装体1000的方式实现上述操作。
吹风机构的吹风方向为图3中箭头所示方向。优选地,吹风机构对柔性屏的风压为的范围为0.3mpa至0.5mpa,可以确保柔性屏与异形曲面盖板的贴合,且可以避免因风压过大而导致的柔性屏的损伤。
进一步的,吹风机构的吹风时间为3s至5s,可以确保柔性屏与异形曲面盖板的贴合,且可以避免因吹风时间过长而导致的柔性屏的损伤。
在步骤s4中,两个第二驱动轮153分别向外侧移动时,第二驱动轮153对柔性屏的压力0.2至0.35mpa。在保证柔性屏和异形曲面盖板的贴合效果的情况下,避免因对柔性屏的压力过大而损伤柔性屏或异形曲面盖板的情况。
具体的,实现第二驱动轮153对柔性屏的压力的操作可以通过在电机控制贴附轮移动式给予贴附轮的垂直于柔性屏方向的力实现,也可以利用与贴附轮相对静止的气缸给与贴附轮垂直于柔性屏方向的力来实现等。
在步骤s4之前,关闭吹风机构。当然,若可以改变吹风机构的位置或改变吹风机构的吹风方向等方式,来增强柔性屏与异形曲面盖板的贴合效果,也可以使吹风机构保持运行状态。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第一贴合机构具有与异形曲面盖板3的平直区31表面结构匹配的贴平壁。步骤3的操作为:向下按压第一贴合机构,实现柔性屏2的中间部分与异形曲面盖板3的平直区31的贴附。
上述贴合方法,避免柔性屏与异形曲面盖板的侧边接触,以实现柔性屏与异形曲面盖板的弧钩区的贴附。另外,可以对柔性屏的不同区域进行分布贴合,以充分对异性曲面盖板的弧钩区进行贴合,进一步提高贴合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