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统砖混房屋抗震技术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96953发布日期:2018-10-19 19:12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一种传统砖混房屋抗震技术模型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模型,具体是一种传统砖混房屋抗震技术模型。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建筑类专业教学中,由于建筑内部结构被全部遮盖,实践教学又相对薄弱,导致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通常是将学生安排到正在施工的工地上进行学习和实践,安全性不高,一旦在实践过程中发生事故,将给学校和学生带来严重后果,不利于教学实践活动的积极开展,而且,教学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伸入实践,更好地了解建筑过程的阶段和不同的建筑形式。然而一个建筑从起建到完工周期很长,各个周期又有不同的结构,现有的实践通常为时两周至一个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即使学生同时在数个工地同时实习,且这些工地处于不同的施工期,也只能使学生大概学习到整个施工过程的大致要点,难以完整地学习到某个部分建筑节点的全部知识。如果能有一种完全根据实际的建筑结构仿制一个模型,而且这个模型可以充分的展现出某部分建筑节点的全部知识要点,则能极大地方便学生学习、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统砖混房屋抗震技术模型,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传统砖混房屋抗震技术模型,包括毛石基础,所述毛石基础上端面设有砖基础,砖基础上端设有钢筋混凝土基,钢筋混凝土基上端设有房屋本体,房屋本体包括起框架作用的构造柱,构造柱之间通过砖墙堆砌连接,房屋本体包括一号腔室和二号腔室,二号腔室内部设有楼板,楼板将二号腔室分成两层,上下两层之间通过楼梯连接,所述构造柱顶部设有圈梁,圈梁上端设有阳台柱。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阳台柱与构造柱位置相对应。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二号腔室正面设有门口。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一号腔室正面设有窗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合理,构造教学模型基本囊括了砖混结构房屋结构构造工程中的各种结构和施工手段,实体比例砖混结构房屋结构构造教学模型,能够清楚地显示砖混结构构造实体单元的结构和种类,方便学生深入理解砖混结构房屋结构构造,使得理论学习和科学实践有益地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杜绝了在建筑工地进行实践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毛石基础1、砖基础2、钢筋混凝土条基3、构造柱4、楼板5、隔板6、阳台柱7、圈梁8、砖墙9、一号腔室10、二号腔室11、楼梯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传统砖混房屋抗震技术模型,包括毛石基础1,所述毛石基础1上端面设有砖基础2,砖基础2上端设有钢筋混凝土基3,钢筋混凝土基3上端设有房屋本体,房屋本体包括起框架作用的构造柱4,构造柱4之间通过砖墙9堆砌连接,房屋本体包括一号腔室10和二号腔室11,一号腔室10正面设有窗口,二号腔室11正面设有门口,二号腔室11内部设有楼板5,楼板5将二号腔室11分成两层,上下两层之间通过楼梯12连接,所述构造柱4顶部设有圈梁8,圈梁上端设有阳台柱7,阳台柱7与构造柱4位置相对应。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传统砖混房屋抗震技术模型,包括毛石基础,所述毛石基础上端面设有砖基础,砖基础上端设有钢筋混凝土基,钢筋混凝土基上端设有房屋本体,房屋本体包括起框架作用的构造柱,构造柱之间通过砖墙堆砌连接,房屋本体包括一号腔室和二号腔室,本发明结构简单、合理,构造教学模型基本囊括了砖混结构房屋结构构造工程中的各种结构和施工手段,实体比例砖混结构房屋结构构造教学模型,能够清楚地显示砖混结构构造实体单元的结构和种类,方便学生深入理解砖混结构房屋结构构造,使得理论学习和科学实践有益地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杜绝了在建筑工地进行实践的安全隐患。

技术研发人员:吴晨;张干;王新伟;王子豪;吕春帅;田丹;杨乐;王纪强;宋文杰;张昊;宋金龙;朱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省地震局
技术研发日:2018.08.15
技术公布日:2018.10.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