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隧道结构模型及其制作方法和测试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379131发布日期:2019-04-12 23:38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水下隧道结构模型及其制作方法和测试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下隧道结构模型及其制作方法和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地面交通基础设施日益拥堵,且由于地形限制,无法满足当代经济发展的紧迫需求,因此地下交通基础设施显得尤为重要。水下隧道,由于其不占用地表空间,且不影响水上通航,对水资源环境保护也十分有利,因此,近年来,跨江、跨河、跨湖、跨海通道中水下隧道工程建设日益增多,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水下隧道结构在建设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多段隧道管节连接在一起的方式进行建造,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为了防止因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它外力作用引起隧道结构破坏,因此各管节之间通常会设置变形缝,以适应一定程度的结构变形。同时,需要对变形缝设置相应的密封防水层,如采用在变形缝处设置止水胶囊、嵌入式止水带及外贴式防水卷材等,避免变形缝处出现渗水的现象。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确保水下隧道工程施工及运营期的质量与安全,需对变形缝的密封防水性能进行测试。

然而现有的模型要么较小,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在测试时,无法真实的反映水下隧道的各项性能参数,检测精度,要么就是与实际模型为1:1的模型,其制造成本较高,无法满足现有实验坑内的测试,并且,现有的模型在搬运过程中,极易产生结构变形,尤其是变形缝变形的问题,从而影响其测试。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水下隧道结构模型及其制作方法和测试方法,能够方便模型本体的运输检测,降低检测成本,提升检测精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下隧道结构模型,包括:n个首尾相连的隧道管节构成的模型本体,其中,n为大于1的自然数;

设置在相邻的两个隧道管节之间的变形缝结构,以使所述相邻的两个隧道管节柔性连接;

设置在所述模型本体的首尾两端的防水密封板,用于使所述模型本体内的腔体封闭为密闭的空腔;

铺设于所述模型本体的外壁上的防水层;

设置在所述模型本体的底部并与所述模型本体相连的吊装部。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地,所述隧道管节与实际的隧道管节之间的结构尺寸之比大于1:10,且部分区域的结构尺寸之比大于1:5。从而使得水下隧道结构模型可以成为一个较佳的准原型模型,其尺寸可以在保证其测试性能接近真实水下隧道结构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缩小其尺寸,以降低制作成本和制作难度,以及检测成本。在此,需要说明的,其部分区域的结构可以为具有变形缝结构的区域,其尺寸与实际的变形缝结构之间的尺寸之比大于1:5,尤其是变形缝结构的宽度,即沿隧道管节的轴向上的尺寸与真实的变形缝结构的宽度可以设置成相同或近似相同,以最大程度保证模型变形缝处的防水工艺与实际工程中变形缝处的防水工艺保持一致。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吊装部与所述模型本体一体浇筑成型;其中,所述吊装部的浇筑框架包括:吊装胎架、设置在所述吊装胎架上并承载所述模型本体的模型底板、多根分布在所述吊装胎架上并与所述模型底板相连的连接筋、设置在所述模型底板上的细石垫层、设置在所述底部的相对两侧并用于固定所述模型底板和所述细石垫层的角钢;所述模型本体的浇筑框架包括:若干根加强筋,均沿所述模型本体的轴向延伸设置且贯穿相邻的两个隧道管节。以通过吊装部将各隧道管节的底部连为一体,方便吊装运输,并防止在吊装运输过程中变形缝处产生的变形而影响其后续测试,同时,通过若干根沿所述模型本体的轴向延伸设置且贯穿相邻的两个隧道管节的纵向主钢筋,使得各隧道管节连为一起,可较好的避免变形缝结构在运输过程中产生变形。

详细地,作为优选的方式,本实施例中的吊装胎架主要是由钢板、工字钢和槽钢等组成,其中,钢板下分布焊接有多根工字钢,且工字钢底部焊接有槽钢;其中,槽钢的长度方向与工字钢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槽钢的长度方向与隧道管节的轴向相互垂直。以便通过槽钢约束并引导吊装绳的缠绕方向,方便后续的吊装。

并且,本实施例中各隧道管节底部均可设有单根、两根或两根以上的槽钢,而本实施例仅以各隧道管节底部均焊接有单根槽钢为例作说明,而不作具体的限定和阐述。并且,各隧道管节底部设置的槽钢均位于隧道管节的轴向中线或轴向中线附近,以使得槽钢在吊装绳的作用下进行吊装时,其受力较为均匀。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多根工字钢根据其受力情况在钢板下不等距间隔设置,以确保工字钢受力均匀,避免出现局部变形而导致变形缝结构的变形,从而影响测试结果。并且,本实施例中仅以9根工字钢为例作说明。并且钢板的厚度优选为1cm。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腔体内部设有摄像头,且所述摄像头与外部控制装置通讯连接。从而当水下隧道结构模型被放置于试验坑的水下环境时,可通过该摄像头实时在线监测空腔内的环境,如监测是否出现渗水的情况。

详细地,本实施例中的摄像头可以与外部的控制装置无线通讯连接,也可以通过在隧道管节内铺设相应的线缆进行电性连接,而本实施例仅以线缆连接,以保证图像信号的稳定传输为例作说明。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摄像头设有多个,且可转动的设置于腔体内,以实现对腔体内各个角度的观察。并且,本实施例仅以四个摄像头为例作说明,且各摄像头分别设置于腔体的四个角落上,以实现360度的监控。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制作上述水下隧道结构模型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搭建所述模型本体和所述吊装部的浇筑框架;

对所述模型本体和所述吊装部的浇筑框架进行一体浇筑成型,并在所述模型本体中相邻的两个隧道管节之间设置变形缝结构,以使相邻的两个隧道管节柔性相连;

在所述模型本体的首尾两端安装所述防水密封板,以使所述模型本体内的腔体封闭为密闭的空腔;

在所述模型本体的外壁上铺设防水层。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在搭建所述模型本体和所述吊装部的浇筑框架的步骤中包括以下子步骤:制作所述模型本体和所述吊装部的浇筑框架,并将若干根加强筋均沿所述模型本体的轴向延伸设置且贯穿相邻的两个隧道管节。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在所述模型本体的首尾两端安装所述防水密封板的步骤前还包括以下:在所述腔体内设置摄像头,并使所述摄像头与外部控制装置通讯连接。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对上述水下隧道结构模型进行试验的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水下隧道结构模型吊装至试验坑内;

在试验坑内注水,并在试验坑内的水深达到预设的深度时停止注水,并按设定的试验时间进行水下试验测试,并记录测试参数;

将试验坑内的注水排除;

根据记录并整理的测试参数,确定水下隧道结构模型的密封防水性能。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在将所述水下隧道结构模型吊装至试验坑内的步骤中还包括以下子步骤:在所述水下隧道结构模型的相对两侧设置缓冲隔垫;在所述水下隧道结构模型的相对两侧沿其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木方隔垫,并使得所述缓冲隔垫位于所述木方隔垫和所述水下隧道结构模型之间;将吊装绳沿所述水下隧道结构模型的一侧缠绕至所述吊装部的底部,并在穿过所述吊装部的底部后,缠绕至所述水下隧道结构模型的另一侧,且在缠绕的过程中,将所述木方隔垫夹在所述吊装绳和所述水下隧道结构模型之间;在将多根所述吊装绳沿所述水下隧道结构模型的轴向等距设置,且按设定的布局缠绕后,通过吊机将所述水下隧道结构模型吊装至试验坑内。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在记录并整理测试参数,确定水下隧道结构模型的密封防水性能的步骤中还包括以下子步骤:将记录的注水深度、水下压力进行整理;根据所述水下隧道结构模型内设置的摄像头记录的图像确定水下隧道结构模型的密封防水性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的水下隧道结构模型的模型本体是由多个隧道管节构成,并且相邻的两个隧道管节之间设有变形缝结构,并且,模型本体的首尾两端设有防水密封板,因此可较好的在试验坑的水下环境中模拟水下隧道结构的受力情况,并且能够根据空腔内是否产生渗水情况来更加真实的反映水下隧道结构的变形缝的密封防水性能。此外,由于模型本体的底部设有吊装部,因此可以对模型本体底部起到加固的作用,使得模型本体在制作时,其与真实的水下隧道结构之间的比例可以设置的较大些,成为一个接近原型比例的准原型模型,并通过吊装的方式放置于试验坑中,并使得模型本体在吊装过程中,可避免变形缝结构产生破坏,不仅方便了运输作业,而且还使得模型本体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水下隧道结构的各项性能参数,尤其是变形缝结构施工工艺是否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从而提升了检测的精度。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水下隧道结构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模型本体中变形缝结构的剖视图;

图3: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变形缝结构的布置示意图;

图4: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水下隧道结构模型的端面示意图;

图5: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防水密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水下隧道结构模型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7:步骤s2的具体流程图;

图8: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水下隧道结构模型测试方法的流程图;

图9:步骤s01的具体流程图;

图10: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水下隧道结构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模型本体1;

隧道管节11;顶部111;侧墙112;底部113;施工缝114;

变形缝结构12;外贴式止水带121;可拆卸式止水带122;中埋式止水带123;

腔体13;

防水密封板2;螺孔21;

防水层3;

吊装部4;

吊装胎架41;钢板411;工字钢412;槽钢413;

模型底板42;角钢43;细石垫层44;

摄像头5;

预埋钢板6;

木方隔垫8;

吊装绳9。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下隧道结构模型,包括:n个首尾相连的隧道管节11构成的模型本体1,其中,n为大于1的自然数。在本实施例中,仅以2个隧道管节11为例作说明。

设置在相邻的两个隧道管节11之间的变形缝结构12,以使相邻的两个隧道管节11柔性连接;

设置在模型本体1的首尾两端的防水密封板2,用于使模型本体1内的腔体13封闭为密闭的空腔;

铺设于模型本体1的外壁上的外包防水层3,其中,本实施例中的防水层3优选为防水卷材;

设置在模型本体1的底部113并与模型本体1相连的吊装部4。

通过上述内容可知,由于本申请的水下隧道结构模型的模型本体1是由多个隧道管节11构成,并且相邻的两个隧道管节11之间设有变形缝结构12,并且,模型本体1的首尾两端设有防水密封板2,因此可较好的在试验坑的水下环境中模拟水下隧道结构的受力情况,并且能够根据空腔内是否产生渗水情况来更加真实的反映水下隧道结构的变形缝的密封防水性能。此外,由于模型本体1的底部113设有吊装部4,因此可以对模型本体1底部113起到加固的作用,使得模型本体1在制作时,其与真实的水下隧道结构之间的比例可以设置的较大些,成为一个接近原型比例的准原型模型,并通过吊装的方式放置于试验坑中,并使得模型本体1在吊装过程中,可避免变形缝结构12产生破坏,不仅方便了运输作业,而且还使得模型本体1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水下隧道结构的各项性能参数,尤其是变形缝结构施工工艺是否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从而提升了检测的精度。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地,隧道管节11与实际的隧道管节11之间的结构尺寸之比大于1:10,且部分区域的结构尺寸之比大于等于1:5。从而使得水下隧道结构模型可以成为一个较佳的准原型模型,其尺寸可以在保证其测试性能接近真实水下隧道结构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被缩小,以降低制作成本和制作难度,以及检测成本。在此,需要说明的,其部分区域的结构可以为具有变形缝结构12的区域,其尺寸与实际的变形缝结构12之间的尺寸之比大于1:5,尤其是变形缝结构12的宽度,即沿隧道管节11的轴向上的尺寸与真实的变形缝结构12的宽度可以设置成相同或近似相同,以最大程度保证模型变形缝处的防水工艺与实际工程中变形缝处的防水工艺保持一致。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吊装部4与模型本体1一体浇筑成型;其中,吊装部4的浇筑框架包括:吊装胎架41、设置在吊装胎架41上并承载模型本体1的模型底板42。以通过吊装部4将各隧道管节11的底部113连为一体进行受力运动,方便吊装运输,并防止在吊装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变形而影响其后续测试。

并且,所述吊装部的浇筑框架还包括:多根分布在吊装胎架41上并与模型底板42相连的连接筋。以通过连接筋对吊装胎架41和模型底板42之间的固定连接,可较好的避免吊装胎架41在吊装的过程中与模型本体1相互脱开

并且,所述吊装部的浇筑框架还包括:设置在模型底板42上的细石垫层44、设置在底部113的相对两侧并用于固定模型底板42和细石垫层44的角钢43。因此,通过角钢43和细石垫层44及模型底板42之间的配合连接,实现对模型本体1边角位置的固定连接,起到双重保护的作用。

此外,模型本体1的浇筑框架包括:若干根加强筋,均沿模型本体1的轴向延伸设置且贯穿相邻的两个隧道管节11。以通过若干根沿模型本体1的轴向延伸设置且贯穿相邻的两个隧道管节11的加强筋,使得各隧道管节11连为一起,可较好的避免其在运输过程中产生变形,尤其是保证了变形缝结构12不易改变,利于测试变形缝结构12的防水密封性能。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加强筋可以为原隧道官节中原有的纵向钢筋相连而成,也可以为单独设置的钢筋。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吊装部4与模型本体1采用两次浇筑的方式一体浇筑成型,具体地说,在第一浇筑的过程中,从模型底板42上进行浇筑,并在模型底板42上形成模型本体1的底部113,然后在第二次浇筑的过程中,在模型本体1的底部113上浇筑形成模型本体1的顶部111和侧墙112,并且,在第二次浇筑后,模型本体1的底部113和模型本体1的侧墙112之间形成施工缝114。

详细地,作为优选的方式,本实施例中的吊装胎架41主要是由钢板411、工字钢412和槽钢413等组成,其中,钢板411下分布焊接有多根工字钢412,且工字钢412底部113焊接有槽钢413;其中,槽钢413的方度方向与工字钢412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且槽钢413的长度方向与隧道管节11的轴向相互垂直。以便通过槽钢413的槽体约束并引导吊装绳9的缠绕方向,方便水下隧道结构模型后续的吊装。

并且,本实施例中各隧道管节11的底部113均可设有单根、两根或两个以上的槽钢413,而本实施例仅以各隧道管节11底部113均焊接有单根槽钢413为例作说明,而不作具体的限定和阐述。并且,各隧道管节11底部113设置的槽钢413均位于隧道管节11的轴向中线或轴向中线附近,以使得槽钢413在吊装绳9的作用下进行吊装时,其受力较为均匀。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角钢43采用的规格优选为∠100×8。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多根工字钢412在钢板411下等距间隔设置,以确保工字钢412受力均匀,避免出现局部变形而导致变形缝结构12的变形,从而影响测试结果。并且,本实施例中仅以9根工字钢412为例作说明。并且钢板411的厚度优选为1cm。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如图2所示,上述模型本体的腔体13内部设有摄像头5,且摄像头5与外部控制装置通讯连接。从而当水下隧道结构模型被放置于试验坑的水下环境时,可通过该摄像头5实时在线监测空腔内的环境,如监测是否出现渗水的情况。

详细地,本实施例中的摄像头5可以与外部的控制装置无线通讯连接,也可以通过在隧道管节11内铺设相应的线缆进行电性连接,而本实施例仅以线缆连接,以保证图像信号的稳定传输为例作说明。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摄像头5设有多个,且可转动的设置于腔体13内,以实现对腔体13内各个角度的观察。并且,本实施例仅以四个摄像头5为例作说明,且各摄像头5分别设置于腔体13的四个角落上,以实现360度的监控。

详细地,上述变形缝结构12还包括:设置在模型本体1的外壁上的外贴式止水带121、设置在模型本体1的内壁上的可拆卸式止水带122、设置在外壁和内壁之间的中埋式止水带123。其中,中埋式止水带123位于相邻的两个隧道管节11,如图3中所示的隧道管节11的局部a和相邻的隧道管节11的局部b之间。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水下隧道结构模型还包括:分别设置于模型本体的首端和尾端的端面内的预埋钢板6,与防水密封板2密封连接。以通过预埋钢板6保证防水密封板2在密封模型本体1的端面时的平整度,也增强其密封连接性能。

并且,防水密封板2的周向轮廓在对应预埋钢板6的区域等距开设有螺孔21,以通过螺母将防水密封板2与模型本体1的端面相互压紧,并实现防水密封板2和预埋钢板6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便实验人员进出模型本体1的腔体13内部,观察模型本体1内部的情况。

此外,在实际安装过程中,防水密封板2和模型本体1的端面之间可设有垫层(图中未标示),以保证防水密封板2贴合在模型本体1的端面上后的密封防水效果。并且,本实施例中的垫层优选为5mm左右的橡胶垫层。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防水密封板2优选为透明的亚克力板。以便于实验人员可从外部观察其内部情况,同时起到降低防水密封板2的重量,以避免其影响模型本体1测试。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模型尺寸为长3.62m、宽2.5m、高2.75m,模型总重约40t,并仅以此作为准原型模型为例作说明。

实施例2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制作上述实施例1中水下隧道结构模型的制作方法,如图6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1:搭建上述实施例中的模型本体1和吊装部4的浇筑框架;

s2:对模型本体1和吊装部4的浇筑框架进行一体浇筑成型,并在模型本体1中相邻的两个隧道管节11之间设置变形缝结构12,以使相邻的两个隧道管节11柔性相连;

s3:在模型本体1的首尾两端安装防水密封板2,以使模型本体1内的腔体13封闭为密闭的空腔;

s4:在模型本体1的外壁上铺设防水层3。

通过上述内容可知,由于本申请的水下隧道结构模型的模型本体1是由多个隧道管节11构成,并且相邻的两个隧道管节11之间设有变形缝结构12,并且,模型本体1的首尾两端设有防水密封板2,因此可较好的在试验坑的水下环境中模拟水下隧道结构的受力情况,并且能够根据空腔内是否产生渗水情况来更加真实的反映水下隧道结构的变形缝的密封防水性能。此外,由于模型本体1的底部113设有吊装部4,因此可以对模型本体1底部113起到加固的作用,使得模型本体1在制作时,其与真实的水下隧道结构之间的比例可以设置的较大些,成为一个准原型模型,并通过吊装的方式放置于试验坑中,并使得模型本体1在吊装过程中,可避免变形缝结构12产生破坏,从而使得模型本体1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水下隧道结构的受力情况,从而提升检测的精度。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在步骤s1中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s11:制作模型本体1和吊装部4的浇筑框架,并将若干根加强筋均沿模型本体1的轴向延伸设置且贯穿相邻的两个隧道管节11。

由此可知,通过改步骤可以较好的避免其在运输过程中产生变形,尤其是保证了变形缝结构12不易改变,利于测试变形缝结构12的防水密封性能。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如图7所示,在步骤s2中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s21:在对模型本体1和吊装部4的浇筑框架一体浇筑成型前,在模型本体1的相邻的隧道管节11之间设置变形缝结构12的中埋式止水带123,并使得中埋式止水带123的相对两侧插入分别插入对应的隧道管节11中;

步骤s22:在第一浇筑的过程中,从模型底板42上进行浇筑,并在模型底板42上形成模型本体1的底部113,然后在第二次浇筑的过程中,在模型本体1的底部113上浇筑形成模型本体1的顶部111和侧墙112。

步骤s23:在对模型本体1和吊装部4的浇筑框架进行一体浇筑成型后,将变形缝结构12中的外贴式止水带121设置在模型本体1的外壁上;将变形缝结构12中的可拆卸式止水带122设置在模型本体1的内壁上。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在步骤s3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5:在腔体13内设置摄像头5,并使摄像头5与外部控制装置通讯连接。

由此可知,当水下隧道结构模型被放置于试验坑的水下环境时,可通过该摄像头5实时在线监测空腔内的环境,如监测是否出现渗水的情况。

实施例3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对上述任意一实施例中的水下隧道结构模型进行试验的试验方法,如图8至图10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01:将上述水下隧道结构模型吊装至试验坑内;

步骤s02:在试验坑内注水,并在试验坑内的水深达到预设的深度时停止注水,并按设定的试验时间进行水下试验测试,并记录测试参数;

步骤s03:将试验坑内的注水排除;

步骤s04:根据记录并整理的测试参数,确定水下隧道结构模型的密封防水性能。

通过上述内容可知,由于本申请的水下隧道结构模型的模型本体1是由多个隧道管节11构成,并且相邻的两个隧道管节11之间设有变形缝结构12,并且,模型本体1的首尾两端设有防水密封板2,因此可较好的在试验坑的水下环境中模拟水下隧道结构的受力情况,并且能够根据空腔内是否产生渗水情况来更加真实的反映水下隧道结构的变形缝的密封防水性能。此外,由于模型本体1的底部113设有吊装部4,因此可以对模型本体1底部113起到加固的作用,使得模型本体1在制作时,其与真实的水下隧道结构之间的比例可以设置的较大些,成为一个准原型模型,并通过吊装的方式放置于试验坑中,并使得模型本体1在吊装过程中,可避免变形缝结构12产生破坏,并且,根据记录的测试参数,可以真实的反映水下隧道结构的受力情况,确定水下隧道结构模型的密封防水性能,以提升检测的精度。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吊装绳9优选为钢丝绳。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如图7所示,在步骤s01中还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s011:在水下隧道结构模型的相对两侧设置缓冲隔垫;

步骤s012:在水下隧道结构模型的相对两侧沿其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木方隔垫8,并使得缓冲隔垫位于木方隔垫8和水下隧道结构模型之间;

步骤s013:将吊装绳9沿水下隧道结构模型的一侧缠绕至吊装部4的底部113,并在穿过吊装部4的底部113后,缠绕至水下隧道结构模型的另一侧,且在缠绕的过程中,将木方隔垫8夹在吊装绳9和水下隧道结构模型之间;

步骤s014:在将多根吊装绳9沿水下隧道结构模型的轴向等距设置,且按步骤s013中设定的布局缠绕后,通过吊机将水下隧道结构模型吊装至试验坑内。

由上可知,通过上述步骤的组合,使得水下隧道结构模型在吊装的过程中可以保持平衡,同时避免对变形缝结构12造成破坏,以及保证运输过程中的抗震性能。

详细地,本实施例中木方隔垫8优选为规格为10cm*10cm的木方隔垫8,且各木方隔垫8之间的间距优选为30~40cm。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在试验坑内注水的设定深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为4~6米,以满足普通的试验坑的试验深度需求。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在步骤s03中还包括以下子步骤:

记录的注水深度、试验坑的深度;

根据水下隧道结构模型内设置的摄像头5记录的图像确定水下隧道结构模型的密封防水性能。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定,仅仅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