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隧道端头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68843阅读:753来源:国知局
全自动隧道端头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隧道衬砌台车施工领域,具体是一种全自动隧道端头模,包括若干外贴合式边模、内贴合式边模、伸缩装置、纵截面呈L形的滑动模、纵截面呈倒L形的固定模以及滑动配合模。本发明所述的全自动隧道端头模,完全保障了中埋式橡胶止水带的中埋效果,安装好的中埋式橡胶止水带不会因浇筑混凝土而变形,其轴向和纵向的位置完全符合设计要求,真正实现了中埋式橡胶止水带的“中埋”安装质量,保证了二衬环向施工缝处的防水处理。而且本发明所述的全自动隧道端头模使用简单方便,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二衬施工的效率。
【专利说明】
全自动隧道端头模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隧道衬砌台车施工领域,具体是一种全自动隧道端头模。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隧道二次衬砌大多采用衬砌台车模筑法施工,为了提高衬砌的防水功能,基本上均采用了拱墙施做EVA防水板的防水处理及设计抗渗等级高的混凝土,为了防止每板二衬施工缝处的渗漏,在二衬端头设计安装了中埋式橡胶止水带。以前二衬台车的端头模板都是采用木板加工拼装,止水带利用钢筋弯卡固定,施工中难以保证中埋式止水带安装质量,一是安装的位置难以保证;二是预留长度难以保证。而且木模做挡头模板加工安装十分困难,首先要将木模原材料及加工模板的工具运到现场,根据初喷基面的轮廓加工合适长度的木条,从台车下部两侧一块一块拼装,同时将止水带先用钢筋弯卡固定成90度,然后在固定到小块模板上,止水带自身重量较大,固定成90度后刚度增加,操作十分不便,木模拼装后外侧还要支挡,整个模板安装至少要4个人5-6小时,严重费时费力,同时浪费周转材料,主要是止水带的安装质量难以保证。因止水带全部在模板内部,如果工人马虎或是责任心不强,技术较差,拆模后止水带经常会出现位置不正,埋深超标,止水带被压倒没有埋入混凝土中等问题,严重影响止水带的防水作用,给隧道留下较大的质量隐患。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为了解决原有隧道衬砌台车模筑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一种全自动隧道立而头丰旲。
[0004]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全自动隧道端头模,包括若干外贴合式边模、内贴合式边模、伸缩装置、纵截面呈L形的滑动模、纵截面呈倒L形的固定模以及滑动配合模,
每个内贴合式边模的首尾被相邻的两外贴合式边模叠压,各贴合式边模相互叠压形成的拱形其外缘与隧道内壁环向配合;
每个固定模的长边端部对应的焊接于衬砌台车上的衬砌台车模板边缘,每个固定模与相邻的固定模首尾对接组合形成拱形,且各固定模的短边均朝外;
每个滑动配合模的首尾被相邻的两滑动模叠压,各滑动模的短边均朝外,伸缩装置控制各滑动配合模和滑动模相互叠压形成的拱形叠压于各贴合式边模形成的拱形内缘外,各滑动配合模和滑动模相互叠压形成的拱形内缘与各固定模形成的拱形外缘对接;与各贴合式边模相对应的滑动配合模和滑动模上至少安装有与贴合式边模对应数量的上悬臂伸缩油缸,一个或多个上悬臂伸缩油缸的活塞端与一个贴合式边模铰接配合且控制各贴合式边模与隧道内壁抵紧配合;
所述的伸缩装置包括其中一端铰接于衬砌台车龙门架上的下悬臂伸缩油缸及斜支撑油缸,铰接于下悬臂伸缩油缸和斜支撑油缸另一端上的安装架;一个滑动配合模和滑动模分别对应的安装于一个安装架内侧。
[0005]具体使用时,安装衬砌台车的龙门架以及焊接有固定模的衬砌台车模板,中埋式橡胶止水带置于固定模短边上方,开启下悬臂伸缩油缸以及斜支撑油缸,安装架定位,滑动模与滑动配合模就位,与固定模夹持止水带;上悬臂伸缩油缸向上伸出直至各贴合式边模与隧道内壁抵紧,使得贴合式边模的外缘与并不十分规整的隧道内壁周围自动贴合,停止运行;同时在反力的作用下,滑动模(及滑动配合模)下滑与固定模进一步夹紧止水带;下悬臂伸缩油缸然后浇筑混凝土。
[0006]当混凝土浇筑完成且成型后,需要脱模时,衬砌台车模板首先向内收缩,固定模随衬砌台车模板收缩,上悬臂伸缩油缸回油阀开启释放油压,然后斜支撑油缸回油,使得安装架上的模板与混凝土脱离,最后下悬臂伸缩油缸回油,安装架上的模板被一并带回。
[0007]具体应用时,所有油缸可以采用数据集成控制系统集中自动控制。
[0008]本发明所述的全自动隧道端头模,完全保障了中埋式橡胶止水带的中埋效果,安装好的中埋式橡胶止水带不会因浇筑混凝土而变形,其轴向和纵向的位置完全符合设计要求,真正实现了中埋式橡胶止水带的“中埋”安装质量,保证了二衬环向施工缝处的防水处理。而且本发明所述的全自动隧道端头模使用简单方便,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二衬施工的效率。另外,内贴合式边模和外贴合式边模的扇形结构能够与并不十分规整的隧道内壁实现无缝配合,解决了二衬施工时混凝土渗漏的问题,整体提高了隧道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发明所述全自动隧道端头模的安装示意图。
[0010]图2为贴合式边模与滑动模之间的叠压连接示意图(同理所述滑动配合模)。
[0011 ]图3伸缩装置与各模板的连接示意图。
[0012]图4为图2中弧形密封条的俯视图。
[0013]图5为调节模与外贴合式边模的连接示意图。
[0014]图6为滑动模与滑动配合模的叠压示意图。
[0015]图中:Ia-外贴合式边模,Ib-内贴合式边模,2_滑动模,3_固定模,4_滑动配合模,5-衬砌台车模板,6-下悬臂伸缩油缸,7-斜支撑油缸,8-安装角,9-上悬臂伸缩油缸,10-弧形密封条,11-弯折部,12-调节模。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全自动隧道端头模,包括若干外贴合式边模la、内贴合式边模lb、伸缩装置、纵截面呈L形的滑动模2、纵截面呈倒L形的固定模3以及滑动配合模4,
每个内贴合式边模Ib的首尾被相邻的两外贴合式边模Ia叠压,各贴合式边模相互叠压形成的拱形其外缘与隧道内壁环向配合;
每个固定模3的长边端部对应的焊接于衬砌台车上的衬砌台车模板5边缘,每个固定模3与相邻的固定模3首尾对接组合形成拱形,且各固定模(3)的短边均朝外;
每个滑动配合模4的首尾被相邻的两滑动模2叠压,各滑动模2的短边均朝外,伸缩装置控制各滑动配合模4和滑动模2相互叠压形成的拱形叠压于各贴合式边模形成的拱形内缘夕卜,各滑动配合模4和滑动模2相互叠压形成的拱形内缘与各固定模3形成的拱形外缘对接;与各贴合式边模相对应的滑动配合模4和滑动模2上至少安装有与贴合式边模对应数量的上悬臂伸缩油缸9,一个或多个上悬臂伸缩油缸9的活塞端与一个贴合式边模铰接配合且控制各贴合式边模与隧道内壁抵紧配合;
所述的伸缩装置包括其中一端铰接于衬砌台车龙门架上的下悬臂伸缩油缸6及斜支撑油缸7,铰接于下悬臂伸缩油缸6和斜支撑油缸7另一端上的安装架8; —个滑动配合模4和滑动模2分别对应的安装于一个安装架8内侧。
[0017]具体实施时,内贴合式边模Ib的内缘与外缘之间的距离大于外贴合式边模Ia的内缘与外缘之间的距离,每个内贴合式边模Ib外侧均安装有弧形密封条10,该弧形密封条10的两个端部分别与相邻的两外贴合式边模Ia内缘限位配合。内贴合式边模Ib与滑动配合模4或滑动模2的叠压交汇处会出现间隙,为了更进一步的避免漏浆现象,弧形密封条10可密封上述叠压交汇处。
[0018]进一步,各贴合式边模的外缘处内侧或/和外侧沿首尾绑设有调节模12。实际应用过程中各贴合式边模是按同一标准制作的,面对隧道内壁出现的局部不平整现象,与该局部不平整相对应的贴合式边模与隧道内壁抵紧配合时,调节模12首先与局部不平整处贴合,更进一步避免漏浆现象的发生。
[0019]进一步,每个滑动模2的两端分别向外弯折形成弯折部11,弯折部11内侧与相邻的滑动配合模4叠压配合。该弯折部11较一般的叠压结构,能够实现无缝配合。
【主权项】
1.全自动隧道端头模,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外贴合式边模(la)、内贴合式边模(lb)、伸缩装置、纵截面呈L形的滑动模(2)、纵截面呈倒L形的固定模(3)以及滑动配合模(4), 每个内贴合式边模(Ib)的首尾被相邻的两外贴合式边模(Ia)叠压,各贴合式边模相互叠压形成的拱形其外缘与隧道内壁环向配合; 每个固定模(3)的长边端部对应的焊接于衬砌台车上的衬砌台车模板(5)边缘,每个固定模(3)与相邻的固定模(3)首尾对接组合形成拱形,且各固定模(3)的短边均朝外; 每个滑动配合模(4)的首尾被相邻的两滑动模(2)叠压,各滑动模(2)的短边均朝外,伸缩装置控制各滑动配合模(4)和滑动模(2)相互叠压形成的拱形叠压于各贴合式边模形成的拱形内缘外,各滑动配合模(4)和滑动模(2)相互叠压形成的拱形内缘与各固定模(3)形成的拱形外缘对接;与各贴合式边模相对应的滑动配合模(4)和滑动模(2)上至少安装有与贴合式边模对应数量的上悬臂伸缩油缸(9),一个或多个上悬臂伸缩油缸(9)的活塞端与一个贴合式边模铰接配合且控制各贴合式边模与隧道内壁抵紧配合; 所述的伸缩装置包括其中一端铰接于衬砌台车龙门架上的下悬臂伸缩油缸(6)及斜支撑油缸(7),铰接于下悬臂伸缩油缸(6)和斜支撑油缸(7)另一端上的安装架(8); —个滑动配合模(4)和滑动模(2)分别对应的安装于一个安装架(8)内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隧道端头模,其特征在于,内贴合式边模(Ib)的内缘与外缘之间的距离大于外贴合式边模(Ia)的内缘与外缘之间的距离,每个内贴合式边模(Ib)外侧均安装有弧形密封条(10),该弧形密封条(10)的两个端部分别与相邻的两外贴合式边模(Ia)内缘限位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自动隧道端头模,其特征在于,各贴合式边模的外缘处内侧或/和外侧沿首尾绑设有调节模(1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自动隧道端头模,其特征在于,每个滑动模(2)的两端分别向外弯折形成弯折部(11),弯折部(11)内侧与相邻的滑动配合模(4)叠压配合。
【文档编号】E21D11/10GK105822324SQ201610205190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6年4月5日
【发明人】周秋来, 刘国杰, 申雪松, 李腾云, 刘太举, 张伟, 赵卫广, 刘兴业, 樊立志, 孙龙华, 于启利
【申请人】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三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