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学生用电子学生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5053发布日期:2019-04-05 20:58阅读:14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学生用电子学生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学生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学生用电子学生证。



背景技术:

电子学生证是在普通学生证基础上安装了一种高科技芯片,将学生照片、姓名、年龄、入学时间等记录在内,并含有GPS定位系统模块。现在电子学生证的携带方式一般都是挂在脖子上,但是在上体育课时挂在脖子上就会十分的不方便,很容易产生碰撞导致其内部损坏,无法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电子学生证在学生运动时容易碰撞损坏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学生用电子学生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学生用电子学生证,包括学生证本体,所述学生证本体顶端固定连接有空心块,所述空心块穿有挂绳,所述学生证本体一侧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两个所述固定块之间共同连接有皮筋,所述皮筋中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卡扣块,所述卡扣块底部设有扣槽,所述扣槽一内壁两侧均设有盲孔,扣槽另一内壁两侧均设有柱形腔,每个所述柱形腔中部设有贯穿其两侧且插装在盲孔内的细铁柱,所述细铁柱上设有挡环,所述挡环与柱形腔侧面之间设有套装在细铁柱上的复位弹簧,两个所述细铁柱顶端固定连接有拉杆,所述学生证本体另一侧固定连接有与连接机构位置相匹配的连接环,所述学生证本体背面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内卡装有公交卡,所述公交卡顶部设有限位机构。

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空腔,所述空腔设置在学生证本体顶部,所述空腔内滑动安装有贯穿其外壁且伸入卡槽内的工字形圆柱,所述工字形圆柱与卡槽底部之间设有挤压弹簧。

优选的,所述连接环为不锈钢制成。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学生用电子学生证,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学生证本体顶部设置空心块和挂绳,方便学生在不运动时,携带电子学生证,通过在学生证本体一侧两端设置固定连接有皮筋的固定块,再在皮筋上设置连接机构,学生证本体另一侧设有与连接机构扣槽相匹配的连接环,当学生运动时,可拉动皮筋,将皮筋绕手臂一圈后扣在连接环上,可将电子学生证固定在手臂上,方便运动时携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学生用电子学生证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学生用电子学生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学生用电子学生证中挂钩的剖视图。

图中:学生证本体1、空心块2、挂绳3、固定块4、皮筋5、挂钩6、连接环7、卡槽8、公交卡9、空腔10、工字形圆柱11、挤压弹簧12、扣槽13、盲孔14、柱形腔15、细铁柱16、挡环17、复位弹簧18、拉杆1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学生用电子学生证,包括学生证本体1,学生证本体1顶端固定连接有空心块2,空心块2穿有挂绳3,学生证本体1一侧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4,两个固定块4之间共同连接有皮筋5,皮筋5中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机构,连接机构包括卡扣块6,卡扣块6底部设有扣槽13,扣槽13一内壁两侧均设有盲孔14,扣槽13另一内壁两侧均设有柱形腔15,每个柱形腔15中部设有贯穿其两侧且插装在盲孔14内的细铁柱16,细铁柱16上设有挡环17,挡环17与柱形腔15侧面之间设有套装在细铁柱16上的复位弹簧18,两个细铁柱 16顶端固定连接有拉杆19,学生证本体1另一侧固定连接有与连接机构位置相匹配的连接环7,连接环7为不锈钢制成。当学生正常上学时,可将挂绳3挂于脖子处来携带电子学生证,当学生在激烈运动或上体育课时,可拉动固定在固定块4上的皮筋5,将皮筋5绕手臂一圈后到达连接环7位置时,用手拉动拉杆 19将两个细铁柱16顶端拉出盲孔14,将扣槽13与连接环7扣在一起后松掉拉杆19,两个细铁柱16由于复位弹簧18的作用重新回到盲孔14中,可防止连接机构与连接环7脱落,如上操作可将电子学生证固定在手臂上,方便了在多种情况下携带电子学生证。

学生证本体1背面设有卡槽8,卡槽8内卡装有公交卡9,公交卡9顶部设有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空腔10,空腔10设置在学生证本体1顶部,空腔 10内滑动安装有贯穿其外壁且伸入卡槽8内的工字形圆柱11,工字形圆柱11 与卡槽8底部之间设有挤压弹簧12。在学生证本体1背面设置卡槽8,在卡槽8 内卡装公交卡9,可以方便携带公交卡9,避免公交卡9丢失,通过限位机构中的被挤压弹簧12挤压的工字形圆柱11可挡住卡槽8的槽口,防止公交卡9掉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