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角电路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39095发布日期:2019-08-27 20:43阅读:537来源:国知局
削角电路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削角电路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显示装置中,在驱动显示面板工作时,大多设置会对输出至栅极驱动器的栅极开启电压进行削角处理,以降低显示面板中主动开关关闭时栅极开启电压与栅极关闭电压之间的电压差,减小对数据信号电压的影响。

然而,削角电路设计之后,其削角斜率固定不可调,若需要调整,则需更换削角电路的元件,导致设计繁琐,不便于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削角电路及显示装置,旨在提出一种新的削角电路,无需更换放电电路的放电电阻,即可实现削角斜率可调,设计简单,方便实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削角电路,应用于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输出极性互为相反的第一时序控制信号和第二时序控制信号的控制芯片,所述削角电路包括:

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及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

第一开关电路,串联设置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一开关电路,设置为在接收到第一时序控制信号时开启,并将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接收到的栅极开启电压输出至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

第二开关电路,设置为在接收到第二时序控制信号时开启;

放电电路,设置为在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开启时,将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接入的电能进行释放;以及,

电流调节电路,所述第电流调节电路串联设置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及所述放电电路的输入端之间,所述电流调节电路,设置为在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开启时,控制所述放电电流的放电电流大小,以调节所述放电电路的放电速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电阻及第二电阻,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受控端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时序信号,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出端经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受控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串联设置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及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受控端还经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开关管为N型场效应管或者N型主动开关,所述第二开关管为P型场效应管或者P型主动开关。

可选地,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的输入端为所述第二开关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输出端接地,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受控端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时序信号。

可选地,所述第三开关管为N型场效应管或者为N型主动开关。

可选地,所述放电电路包括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电流调节电路包括电流源及第四开关管,所述电流源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受控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输入端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输出端与所述放电电路的输入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削角电路,所述削角电路包括:

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及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

第一开关电路,串联设置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一开关电路,设置为在接收到第一时序控制信号时开启,并将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接收的栅极开启电压输出至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

第二开关电路,设置为在接收到第二时序控制信号时开启,所述第二时序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一时序控制信号互为极性相反的脉冲电压信号;

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电流调节电路,设置为在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开启时,控制所述放电电流的放电电流大小,以调节所述放电电路的放电速度;

所述电流调节电路包括:电流源及第四开关管,所述电流源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受控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输入端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输出端与所述放电电路的输入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削角电路;所述削角电路包括: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及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第一开关电路,串联设置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一开关电路,设置为在接收到第一时序控制信号时开启,并将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接收到的栅极开启电压输出至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第二开关电路,设置为在接收到第二时序控制信号时开启;放电电路,设置为在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开启时,将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接入的电能进行释放;以及,电流调节电路,所述第电流调节电路串联设置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及所述放电电路的输入端之间,所述电流调节电路,设置为在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开启时,控制所述放电电流的放电电流大小,以调节所述放电电路的放电速度。

可选地,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源极驱动器,显示面板设置提供数据信号;

栅极驱动器,与所述削角电路的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栅极驱动器,设置为根据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输出的栅极开启电压,提供栅极信号;

显示面板,分别与所述栅极驱动器的行扫描线和所述源极驱动器的数据线连接,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为根据所述数据信号和所述栅极信号来显示影像。

本实用新型削角电路通过设置第一开关电路,并将第一开关电路串联设置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与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之间,以在接收到第一时序控制信号时开启,并将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接收的栅极开启电压输出至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削角电路还设置有第二开关电路及放电电路,并在接收到第二时序控制信号时开启,从而使放电电路将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接入的电能进行释放;本实用新型还通过设计电流调节电路,根据设计需求,调节放电电路的放电电流大小,从而改变放电速度,进而改变削角电路的削角斜率。本实用新型无需更换放电电路的放电电阻,即可实现削角电路削角斜率可调,设计简单,方便实用。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削角电路的削角斜率,还可以解决栅极电压Vg由高电平栅极开启电压突变至低电平的栅极关断电压时,像素电压也会出现突变,使得液晶电容上的电压也会发生突变,导致显示面板的透光率发生改变,而使显示面板出现flicker(闪烁)的现象得问题。本实用新型有利于保持显示面板的亮度一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削角电路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削角电路一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削角电路应用于显示装置中一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削角电路,适用于电视机、手机、电脑等具有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中,显示装置包括输出极性互为相反的第一时序控制信号和第二时序控制信号的控制芯片。其中,控制芯片可以采用时序控制器来实现,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显示装置中,具有控制功能的控制芯片来实现,或者设置独立的控制芯片来实现,此处不做限制。

参照图1及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削角电路,所述削角电路包括:

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Vg-in及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Vg-out;

第一开关电路10,串联设置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Vg-in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Vg-out之间,所述第一开关电路10,设置为在接收到第一时序控制信号CV1时开启,并将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Vg-in接收的栅极开启电压输出至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Vg-out;

第二开关电路20,设置为在接收到第二时序控制信号CV2时开启;

放电电路30,设置为在所述第二开关电路20开启时,将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Vg-out接入的电能进行释放;以及,

电流调节电路40,所述第电流调节电路40串联设置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Vg-out及所述放电电路30的输入端之间,所述电流调节电路40,设置为在所述第二开关电路20开启时,控制所述放电电流的放电电流大小,以调节所述放电电路30的放电速度。

在像素阵列中的电容极性反转时,在公共电极电位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液晶分子的交流驱动就相当于电容的另外一个电极的电位相对于公共电极电位时高时低的变化。也即源极驱动器输出的数据信号相对公共电极电压升高或者降低。而在数据信号电压相对公共电极电压升高由负极性的电压切换为正极性的电压,或者降低来实现由正极性电压切换为负极性的过程中,数据信号电压的跨压比较大,且因为RC负载的原因,电压切换需要爬坡时间。因此在充电时间一定的情况下,需要经历电压切换即爬坡时间的子像素的充电率要低于电压趋于平稳的子像素的充电率,也即前者的像素充电饱和程度要小于后者的饱和程度,而充电饱和的像素的亮度要大于充电不完全饱和的像素,从而出现闪烁的现象。因此在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中,一般会设置有削角电路,以将栅极开启电压Vgh进行削角,也即将相应的栅极开启电压Vgh进行降压,从而使像素的充电电压保持一致,进而避免显示面板的画面闪烁,实现保持显示面板各个区域亮度保持一致。

第二时序控制信号CV2与所述第一时序控制信号CV1互为极性相反的脉冲电压信号,具体可以通过控制芯片和反相器来产生这两种信号。第一时序控制信号CV1和第二时序控制信号CV2均包括高电平和低电平两个电平状态。本实施例第一开关电路10可以在接收到高电平的第一时序控制信号CV1开启,在接收到低电平的第一时序控制信号CV1关断,第二开关电路20则在接收到低电平的第二时序控制信号CV2开启,在接收到高电平的第二时序控制信号CV2关断。或者在第一开关电路10接收到低电平的第一时序控制信号CV1开启,在接收到高电平的第一时序控制信号CV1关断时,第二开关电路20在接收到高电平的第二时序控制信号CV2开启,在接收到低电平的第二时序控制信号CV2关断。也即,第一开关电路10和第二开关电路20不会同时开启,在第一开关电路10开启时,第二开关电路20处于关断状态,在第二开关电路20开启时,第一开关电路10则处于关断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调节第二时序控制信号CV2和第一时序控制信号CV1的占空比,进而控制放电电路30的放电时间,还可以调节削角电路的削角程度,保证显示面板的亮度保持一致。

具体地,第一开关电路10开启时,将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Vg-in接收到的栅极开启电压输出至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Vg-out,第一开关电路10关断时,则停止栅极电压开启电压的输出。

第二开关电路20通过开启或者关断控制放电电路30放电或者停止工作,具体地,在第二开关电路20开启时,放电电路30传输至开关电压输出端的栅极开启电压以预设的放电斜率进行降压,进而形成削角电压,并经第二开关电路20输出到地;在第二开关电路20关断时,放电电路30停止工作。

电流调节电路40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调节放电电路30的放电电流大小,从而改变放电速度,进而改变削角电路的削角斜率,具体地,电流调节电路40使放电电流越大,则放电电路30的放电速度越快,这样削角电路的削角斜率越陡。反之,流调节电路使放电电流越小,放电电路30的放电越慢,削角电路的削角斜率则越缓。

本实用新型削角电路通过设置第一开关电路10,并将第一开关电路10串联设置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Vg-in与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Vg-out之间,以在接收到第一时序控制信号CV1时开启,并将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Vg-in接收的栅极开启电压输出至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Vg-out;削角电路还设置有第二开关电路20及放电电路30,并在接收到第二时序控制信号CV2时开启,从而使放电电路30将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Vg-out接入的电能进行释放;本实用新型还通过设计电流调节电路40,根据设计需求,调节放电电路30的放电电流大小,从而改变放电速度,进而改变削角电路的削角斜率。本实用新型无需更换放电电路30的放电电阻,即可实现削角电路削角斜率可调,设计简单,方便实用。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削角电路的削角斜率,还可以解决栅极电Vg由高电平栅极开启电压突变至低电平的栅极关断电压时,像素电压也会出现突变,使得液晶电容上的电压也会发生突变,导致显示面板的透光率发生改变,而使显示面板出现flicker(闪烁)的现象得问题。本实用新型有利于保持显示面板的亮度一致。

参照图1及图2,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电路10包括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一电阻R1及第二电阻R2,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受控端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时序信号,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输出端经所述第一电阻R1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受控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Q2串联设置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Vg-in及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Vg-out之间,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受控端还经所述第二电阻R2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Vg-in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管Q1可选为N型场效应管或者N型主动开关,所述第二开关管Q2可选为P型场效应管或者P型主动开关;本实施例以第一开关管Q1为N型场效应管,第二开关管Q2为P型场效应管为例进行说明。其中,所述N型场效应管的栅极为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受控端,所述N型场效应管的漏极为所述第一开关管Q1输出端,所述N型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所述P型场效应管的栅极为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受控端,所述P型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Vg-in连接,所述P型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Vg-out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Q1基于控制芯片的控制,并在接收到控制芯片输出高电平的第一时序控制信号CV1时导通,在接收控制芯片输出低电平的第一时序控制信号CV1时导通,从而在第一开关管Q1导通时,触发第二开关管Q2导通,从而将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Vg-in接收的栅极开启电压输出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Vg-out。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电路10还包括滤波电容C1,滤波电容C1的一端与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公共端连接,滤波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滤波电容C1用于滤除输出至第二开关管Q2的干扰信号,以提高第二开关管的灵敏度,避免第二开关管误动作。

参照图1及图2,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关电路20包括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的输入端与为所述第二开关电路20的输入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输出端接地,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受控端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时序信号。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开关管为N型场效应管或者N型主动开关,主动开关具体可以采用薄膜晶体管来实现。所述N型场效应管的栅极为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受控端,所述N型场效应管的漏极为所述第三开关管输入端,所述N型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第三关管基于控制芯片的控制,并在接收到控制芯片输出高电平的第二时序控制信号CV2时导通,在接收控制芯片输出低电平的第二时序控制信号CV2时导通,从而使放电电路30将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Vg-out接入的电能进行释放。

参照图1及图2,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放电电路30还包括第三电阻R3,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Vg-out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20的输入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三电阻R3为放电电阻,第三电阻R3在第三开关管导通时,与第三开关管形成放电回路,从而将经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Vg-out接入的电能进行释放。

参照图1及图2,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电流调节电路40包括电流源41极第四开关管Q4,所述电流源4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管Q4的受控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Q4的输入端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Vg-out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Q4的输出端与所述放电电路30的输入端。

本实施例中,第四开关管Q4可以采用三极管、场效应晶体管或者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来实现,本实施例第四开关管Q4可选为PNP型三极管来实现。可以理解的是,削角斜率的调节可以通过控制放电速度来实现,放电速度越快,则削角斜率越陡,放电越慢,则越缓。三极管电流可以通过公式获得:

IC=βIB;

其中,β为放大系数,其与三极管自身特性相关,通常为50,IC为三极管集电极电流,也即三极管导通时流经三极管的电流,IB为三极管基极电流。通过调整三极管基极电流即可成倍的调控集电极与发射极CE电流,从而调整即栅极开启电压VGH放电路径上的电流。电流源41的输出电流可调,其输出端与三极管的B级(基极)连接,当要调整削角斜率时,调节电流源41的输出电流即可。此外,由于三极管的放大系数,使得电流源41的输出电流可以设计得相对比较小,从而保证放电电路30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如此设置,使得在需要斜率陡时,调大电流源41的输出电流即可,此时削角电路的放电速度将会提高,斜率就会变陡,反之,则可以通过调大电流源41的输出电流即可实现。

当开始对栅极开启电压VGH进行削角时,电流源41输出控制信号,以控制第四开关管Q4导通,削角电阻的阻值为第一电阻R1的阻值,栅极开启电压VGH经由第四开关管Q4、第一电阻R1和第四开关管Q4接地,并进行电能释放。此时可以根据预设放电斜率,来控制第四开关管Q4的导通程度,例如第四开关管Q4在采用三极管实现时,当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时,输出至其基极的电流越大,其导通程度越大,则放电电流越大,反之则越小。如此设置,既可以改变削角波形,从而控制栅极开启电压VGH的放电速度。

参照图1及图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放电电路30还包括稳压二极管(图未标示),所述稳压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20的输入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放电电路30还可以包括稳压二极管以在放电电路30将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Vg-out接入的电能进行释放时,进行稳压。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削角电路,所述削角电路包括:

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Vg-in及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Vg-out;

第一开关电路10,串联设置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Vg-in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Vg-out之间,所述第一开关电路10,设置为在接收到第一时序控制信号CV1时开启,并将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Vg-in接收的栅极开启电压输出至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Vg-out;

第二开关电路20,设置为在接收到第二时序控制信号CV2时开启,所述第二时序控制信号CV2与所述第一时序控制信号CV1互为极性相反的脉冲电压信号;

所述放电电路30包括:

第三电阻R3,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Vg-out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20的输入端连接。

电流调节电路40,设置为在所述第二开关电路20开启时,控制所述放电电流的放电电流大小,以调节所述放电电路30的放电速度;

所述电流调节电路40包括:电流源41及第四开关管Q4,所述电流源4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管Q4的受控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Q4的输入端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Vg-out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Q4的输出端与所述放电电路30的输入端。

本实用新型削角电路通过设置第一开关电路10,并将第一开关电路10串联设置于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Vg-in与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Vg-out之间,以在接收到第一时序控制信号CV1时开启,并将栅极开启电压输入端Vg-in接收的栅极开启电压输出至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Vg-out;削角电路还设置有第二开关电路20及放电电路30,并在接收到第二时序控制信号CV2时开启,从而使放电电路30将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Vg-out接入的电能进行释放;本实用新型还通过设计电流调节电路40,根据设计需求,调节放电电路30的放电电流大小,从而改变放电速度,进而改变削角电路的削角斜率。本实用新型无需更换放电电路30的放电电阻,即可实现削角电路削角斜率可调,设计简单,方便实用。电流调节电路40具体可以采用电流源41极第四开关管Q4来实现,电流源41设置为输出控制信号,以控制流经第四开关管Q4的放电电流,进而改变放电速度,进而改变削角电路的削角斜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栅极电Vg由高电平栅极开启电压突变至低电平的栅极关断电压时,像素电压也会出现突变,使得液晶电容上的电压也会发生突变,导致显示面板的透光率发生改变,而使显示面板出现flicker(闪烁)的现象得问题。本实用新型有利于保持显示面板的亮度一致。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

参照图3,该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削角电路600。该削角电路600的详细结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在本实用新型显示装置中使用了上述削角电路600,因此,本实用新型显示装置的实施例包括上述削角电路600全部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且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也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继续参照图3,显示装置还包括:

源极驱动器200,设置提供数据信号;

栅极驱动器100,与所述削角电路600的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栅极驱动器100,设置为根据所述栅极开启电压输出端输出的栅极开启电压,提供栅极信号;

显示面板200,分别与所述栅极驱动器100的行扫描线和所述源极驱动器300的数据线连接,所述显示面板200,设置为根据所述数据信号和所述栅极信号来显示影像。

显示装置还包括控制芯片400及驱动电源500连接,控制芯片400分别与栅极驱动器100、源极驱动器300以及驱动电源500连接,控制芯片400用于设置为接收外部电路模块输出的数据信号、控制信号以及时钟信号,并转换成适合于栅极驱动器100、源极驱动器300的数据信号、控制信号以及时钟信号,实现液晶面板的图像显示。控制芯片400输出的控制信号包括栅极控制信号和源极控制信号。驱动电源500集成了多个不同电路功能的直流-直流转换电路,每个转换电路输出不同的电压值。驱动电源500的输入端输入的电压一般为5V或12V,输出的电压包括给控制芯片400提供的工作电压DVDD,以及给栅极驱动器100提供的栅极开启电压Vgh和关断电压。显示面板200由多个像素组成,每个像素又由红绿蓝三个子像素组成。每个子像素由一个主动开关和像素电容组成,多个主动开关构成了主动开关阵列。

本实施例中,控制芯片400分别与栅极驱动器100、源极驱动器300、削角电路600以及驱动电源500连接,控制芯片400用于设置为接收外部电路模块输出的数据信号、控制信号以及时钟信号,并转换成适合于栅极驱动器100、源极驱动器300的数据信号、控制信号以及时钟信号,实现液晶面板的图像显示。控制芯片400输出的控制信号包括栅极控制信号和源极控制信号。驱动电源500集成了多个不同电路功能的直流-直流转换电路,每个转换电路输出不同的电压值。驱动电源500的输入端输入的电压一般为5V或12V,输出的电压包括给控制芯片400提供的工作电压DVDD,以及给栅极驱动器100提供的栅极开启电压Vgh和关断电压。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削角电路600,以将栅极开启电压Vgh进行削角,以将相应的栅极开启电压Vgh进行降压,从而使像素的充电电压保持一致,进而避免显示面板200的画面闪烁,实现保持显示面板200各个区域亮度保持一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