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理实验演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16353发布日期:2019-12-24 22:01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物理实验演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教学用具领域,涉及一种物理实验演示装置。



背景技术:

初中课本中对探究牛顿第一定律采用的是让小球在同一高度的斜面上滚动下来,观察在不同材质的水平面上停下的距离,得到的结论是在越光滑的水平面上,小球运动的距离越远,最后通过逻辑推理得出,若水平面为光滑的,小球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去。目前有很多演示装置都是手动释放小球,容易存在测量结果偏差比较大的问题,而且手动释放小球很不方便,影响了实验的效率和准确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理实验演示装置,可以用于探究物理实验中的牛顿第一定律,操作简单,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物理实验演示装置,包括弧形导轨、水平导轨以及小球,所述弧形导轨竖直设置,所述水平导轨水平设置且一端与弧形导轨的末端相接,沿着水平导轨的长度方向上在水平导轨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激光感应装置,所述弧形导轨上可拆卸地设置有用于释放小球的水平挡块。

进一步,所述水平挡块包括止动部以及与所述弧形导轨相配合用于控制所述止动部释放小球的手柄。

进一步,沿着弧形导轨的高度方向在弧形导轨上设置有若干水平卡槽,所述手柄以可滑动配合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水平卡槽内。

进一步,所述手柄呈楔形,楔形手柄的薄壁端与所述止动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止动部和手柄一体成型。

进一步,所述手柄与止动部的连接处设置有弧形卡槽。

进一步,对应在弧形导轨上设置有用于记录水平挡块高度的高度刻度尺。

进一步,所述弧形导轨与水平导轨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

进一步,所述水平导轨由若干水平导轨单元首尾依次相接而成。

进一步,所述水平导轨单元的尾端设置有竖直卡槽,所述演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竖直卡槽内的竖直挡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装置包括弧形导轨、水平导轨以及小球,所述弧形导轨竖直设置,所述水平导轨水平设置且一端与弧形导轨的末端相接,沿着水平导轨的长度方向上在水平导轨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激光感应装置,所述弧形导轨上可拆卸地设置有用于释放小球的水平挡块。通过设置水平挡块,以收放的方式对小球进行释放,可以避免了手动释放小球对小球初始速度的影响,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水平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水平挡块的结构示意图。物理实验演示装置,包括弧形导轨1、水平导轨2以及小球,所述弧形导轨1竖直设置,所述水平导轨2水平设置且一端与弧形导轨1的末端相接,沿着水平导轨2的长度方向上在水平导轨2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激光感应装置3,所述弧形导轨1上可拆卸地设置有用于释放小球的水平挡块4。在使用过程中,小球置于水平挡块4上,通过手动撤回水平挡块4时,从而释放小球,小球根据自由落体运动,从弧形导轨1进入水平导轨2,激光感应装置3相隔设置,通过连接计算机可以计算两者之间的时间差从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平挡块4包括止动部401以及与所述弧形导轨1相配合用于控制所述止动部401释放小球的手柄402。止动部401的外端可以是与弧形导轨1的内型相配合的圆弧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用于挡住小球即可。

本实施例中,沿着弧形导轨1的高度方向在弧形导轨1上设置有若干水平卡槽5,所述手柄402以可滑动配合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水平卡槽5内,作为优化,所述手柄402呈楔形,楔形手柄的薄壁端与所述止动部401固定连接。水平卡槽5的外端开口大小略小于手柄402的厚壁端的厚度,可以更利于卡紧。

本实施例中,所述止动部401和手柄402一体成型,方便成型,操作方便,节约了成本。

本实施例中,所述手柄402与止动部401的连接处设置有弧形卡槽403,可防止小球在止动部401上滚动,影响实验效果。

本实施例中,对应在弧形导轨1上设置有用于记录水平挡块4高度的高度刻度尺6,可用于记录各个水平挡块4的水平高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导轨1与水平导轨2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所述水平导轨2由若干水平导轨单元201首尾依次相接而成。通过模块化的连接方式,使两者的通用性更高,可以互相更换,适应不同的实验需要。

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平导轨单元201的尾端设置有竖直卡槽7,所述演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竖直卡槽7内的竖直挡块8,防止小球滚出水平导轨2。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