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55766发布日期:2020-03-06 06:19阅读:532来源:国知局
标签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标签,尤其涉及一种标签结构。



背景技术:

标签,是用来标志您的产品目标和分类或内容,通常用于贴敷在各种产品上。

然而,现有的标签通常采用手工的方式进行贴合,易出现标签贴偏、组装效率偏低、贴合气泡等问题,尤其是针对内凹弧面,其贴合难度将大大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验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降低标签贴合的难度,提高贴合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标签结构,可以降低标签贴合的难度,提高贴合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标签结构,包括:标签层;

第一保护层,其下方粘贴有所述标签层,且开设有用于暴露所述标签层的隔离区;

第二保护层,贴合在所述第一保护层下方,并与所述标签层相互隔离。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保护层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保护膜;其中,两个保护膜的间隔区域形成所述隔离区。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二保护层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保护底膜,各保护底膜设置于对应的保护膜上;其中,所述保护膜的面积大于所述保护底膜的面积。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标签层位于所述隔离区,并与所述保护膜粘合。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保护层上开设有开口。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开口位于所述第一保护层的边缘。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开口位于所述第一保护层上未被所述第二保护层覆盖的区域。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保护膜为离型膜。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保护底膜为底纸。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二保护层刻蚀有刻线。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导电线上并嵌入在所述端盖通孔内的密封套;所述密封套上开设有若干个腰型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由于本申请的标签结构中的壳体沿其轴向开设有插槽,并且,与壳体配合连接的端盖上设有凸起部,因此在安装过程中,可将滤光片的一端插入插槽内,并借助凸起部的承托,慢慢滑入插槽内,而无需借助夹具即可实现,因此通过该标签结构插入滤光片,不仅安装方便,节省了时间,降低了人力成本,而且使得滤光片不受长度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标签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标签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池仓放置于治具上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夹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标签层1、第一保护层2、第二保护层3、开口21、隔离区4、治具5、电池仓6、内凹弧面61、治具7、夹持设备8、上夹头81、下夹头82、仿形胶头83、放置区域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标签结构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修改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而仍然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有利效果。因此,下列描述应当被理解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广泛知道,而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考图1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标签结构,用于贴合带有内凹弧面61的产品,例如具有内凹弧面61的电池仓6,该标签结构主要是由标签层1、第一保护层2和第二保护层3等构成。

其中,第一保护层2,其下方粘贴有标签层1,且开设有用于暴露标签层1的隔离区4;第二保护层3,贴合在第一保护层2下方,并与标签层1相互隔离。

通过上述内容可知,由于本申请中的标签结构主要是由第一保护层2和第二保护层3以及标签层1等构成,并且,第一保护层2上开设有用于暴露标签层1的隔离区4,因此,在实际使用时,可通过相应的设备或手工方式从上下两侧夹持第一保护层2和第二保护层3,从而当用户将具有内凹弧面61的电池仓6放置于相应的位置时,例如图2中所示的位置,通过手工或夹持设备8移动第一保护层2和第二保护层3,并使得标签层1贴合在电池仓6的内凹弧面61上,由于第一保护层2和第二保护层3的继续移动,因此使得标签层1可自动与第一保护层2相互分离,并在第一保护层2下压力的作用下较好的贴合在内凹弧面61上,整个过程中,工作人员或夹持设备8无须接触标签层1,并且,通第二保护层3防止出现粘连的现象,避免出现气泡的现象,因而可较好地降低标签贴合的难度,提高贴合效率。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标签层1可以是常用的标签纸。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第一保护层2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保护膜;其中,两个保护膜的间隔区域形成隔离区4。通过隔离区4可构成标签层1的贴合区域,有利于标签层1的剥离,并且,通过保护膜对标签层1的相对两侧进行粘合,不仅有利于其贴合操作,而且使得标签层1在与内凹弧面61相互贴合,并脱离保护膜时,其相对两侧均受到压力,不易产生晃动,从而在贴合后不易产生气泡。此外,通过该结构,还有利于标签结构的定位,并且,在使用时,可将标签层进行装夹、卷料打印等操作。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第二保护层3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保护底膜,各保护底膜设置于对应的保护膜上;其中,保护膜的面积大于保护底膜的面积。以通过三段式结构,避免标签层1与保护底膜接触,防止标签层1在被剥离时,其上下两侧受到保护底膜和保护膜的撕扯而出现晃动,以至于标签层1无法对位贴合,以及形成气泡等缺陷。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标签层1位于隔离区4,并与保护膜粘合。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第一保护层2上开设有开口21。通过该开口21有利于标签结构的卡合定位,同时,通过该开口21还有利于排出标签层1与内凹弧面61贴合时产生的气泡。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开口21位于第一保护层2的边缘。以方便外部设备的卡合,以及气体的排出。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开口21位于第一保护层2上未被第二保护层3覆盖的区域,以避免因第二保护层3的阻挡而致使气泡不能排出的现象。

详细地,本实施例中的开口21优选为弧形开口,以便于标签结构的定位和对应的夹持设备之间的卡合,提高贴合效率。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保护膜为离型膜,以防止保护膜与夹持设备接触的一面与保护膜粘合在一起,而另一面又能与保护底膜和标签层粘合。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保护底膜为底纸。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第二保护层3刻蚀有刻线,以实现撕第一保护层2时局部带起第一保护层2,从而解决了第一保护层2粘手影响员工操作的问题。

为了说明本申请中标签结构的工作原理,结合附图3和附图4作如下说明:

在使用时,电池仓6放置于治具75上,而治具75放置于夹持设备8的待测区域上,通过仿形胶头83卡合第一保护层2的开口21,并且,通过夹持设备8的上夹头81和下夹头82分别夹持住第一保护层2和第二保护层3,通过升降上夹头81和下夹头82即可标签层1贴合在电池仓6的内凹弧面61上,并使得标签层1与第一保护层2和第二保护层3相互分离。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对本实用新型起到任何限制作用。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方案和技术内容做任何形式的等同替换或修改等变动,均属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内容,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