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性能信息技术教学用实验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71963发布日期:2020-07-31 21:20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性能信息技术教学用实验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高性能信息技术教学用实验箱。



背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缩写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y,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相对简单并且连接强度高,整体性强易装配的无螺钉卡扣结构。

目前5g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相关产业也越发发达多样,尤其是中国目前在全球互联网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这导致了涌入信息技术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信息技术的相关专业的也非常的火爆,有意向了解或者投入精力去进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学习的学生以及研究人员也越来越多,这间接的推进了信息技术知识教学模式的改进,而息技术教育同其他技术类专业教学相似,基本存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形式,这两者的合理互补才能构建一个足够好的教学环境,而在进行实践时,相关的实践教学设备是必不可缺的,其中信息技术的实验箱是非常多见的一种教学设备,信息技术实验箱可以非常清晰的向学员展示信息技术相关硬件组成,还可供学员亲自动手实验,增强学员的动手能力,提高教学的深度,因此实验箱要具有较强的展示能力以及安全性,而如今的用于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验箱,在安全性以及展示能力仍旧有提高的空间。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高性能的,展示能力以及安全性更好的信息技术用实验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性能的,展示能力以及安全性更好的信息技术用实验箱。通过利用立柱将活动板架设起来,实现多方位的展示效果,利用相斥的磁性销以及水冷夹层,有效提安全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性能信息技术教学用实验箱,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包括至少两根立柱,所述立柱内部中空,且立柱顶端呈开口设置,所述立柱内底端设置有磁块,所述立柱之间上下设置有多块活动板,所述活动板边缘通过连接筋对应立柱设置有至少两个磁性销,所述磁性销活动套设于对应的立柱内,且套设于同一立柱内的磁性销之间相互排斥,处于立柱最底端的磁性销与所述磁块相斥,所述立柱开设有容连接筋上下活动的长槽。

优选地,所述活动板内嵌入液冷散热夹层,所述活动板两端对应液冷散热夹层开设有安装孔,所述活动板一端的安装孔内穿插有进液总箱,另一端的安装孔内穿插有出液总箱,所述进液总箱与出液总箱分别通过软管与液冷散热夹层连通。

优选地,所述进液总箱以及出液总箱上均开设多个容水流动的开孔,所述液冷散热夹层一端对应进液总箱开设有进液孔,另一端对应出液总箱开设有出液孔。

优选地,所述出液总箱和进液总箱均连接有液泵。

优选地,所述活动板上还开设有多个用于安装硬件模块的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支架还包括竖立于所述底板边沿的透明保护板,所述透明保护板上开设有进线总口以及通风口一。

优选地,所述底板底部四角设置有脚垫,且所述底板中心设置有通风口二。

优选地,所述通风口一与通风口二上均安装有风扇。

优选地,所述磁性销两端均设置有抵触弹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立柱将活动板家架设起来,可供学员从四方观察,提升展示效果。

2、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磁性销将活动板架设起来,且处于同一立柱内的磁性销相互排斥使得活动板通过磁力悬浮于立柱之间,有效的提升减震效果,在安装以及移动活动板时降低震动以及撞击,起到保护活动板上的各类硬件模块的效果,提升安全性。

3、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水冷夹层以降低活动板上的各硬件模块运作时的热量,有效的避免各硬件模块过热引起各类安全事故,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同时有效提升各硬件模块的工作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a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活动板、磁性销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活动板与液冷散热夹层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磁块、磁性销于立柱内的磁极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1、立柱,2、底板,3、磁块,4、磁性销,5、活动板,6、开口,7、安装孔,8、安装口,9、过孔,10、通风口一,11、通风口二,12、抵触弹簧,13、进液总箱,14、出液总箱,15、透明保护板,16、出液孔,17、开孔,18、连接筋,19、进线总口,20、开槽,21、液冷散热夹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结合图1-5所示的一种高性能信息技术教学用实验箱,包括底板2,所述底板2上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包括至少两根立柱1,所述立柱1内部中空,以容磁性销4在立柱1内上下活动,且立柱1顶端呈开口6设置,所述立柱1内底端设置有磁块3,所述立柱1之间上下设置有多块活动板5,所述活动板5边缘通过连接筋18对应立柱1设置有至少两个磁性销4,所述磁性销4活动套设于对应的立柱1内,且套设于同一立柱1内的磁性销4之间相互排斥,磁性销4以及磁块3均为条形永磁铁,因此两端为正负磁极,所以多块活动板5同方位的磁性销4处于同一立柱1空间内,而因立柱1的空间只能容单个的磁性销4上下活动,因此,同一立柱1内的磁性销4均是首尾并列设置的,因此只要使首尾相近的磁性销4的为同极,就可以使得磁性销4相互排斥,使得活动板5悬浮于立柱1之间,同理处于立柱1最底端的磁性销4与所述磁块3相斥,所述立柱1边侧开设有容连接筋18上下活动的长槽,以使得磁性销4与对应的活动板5连接,使得活动板5架设在立柱1之间,由此实现磁悬浮减震,以此提升安全性。

如图4所示,所述活动板5内嵌入液冷散热夹层21,所述活动板5两端对应液冷散热夹层21开设有安装口8,所述活动板5一端的安装口8内穿插有进液总箱13,另一端的安装孔7内穿插有出液总箱14,由于活动板5的规格都是一样的,因此进液总箱13、出液总箱14穿插在活动板5对应一端的安装口8内,且贯穿多个活动板5的安装口8,所述进液总箱13与出液总箱14分别通过软管与液冷散热夹层21连通,所述进液总箱13以及出液总箱14上均开设多个容水流动的开孔17,所述液冷散热夹层21一端对应进液总箱13开设有进液孔,另一端对应出液总箱14开设有出液孔16,采用软管的好处在于无需使得对应开孔17连接的进液孔和出液孔16处于同一平面,由于软管的柔韧可以存在一定偏差,所述出液总箱14和进液总箱13均连接有液泵,利用液泵将水或者油液在进液总箱13、液冷散热夹层21以及出液总箱14之间循环,实现液冷,提升散热效果,防止在学员误操作时导致硬件模块崩溃出现的高温对整体的损害,同时提升本实验箱性能(更高散热能力可承载更多的硬件运载,且能有效避免硬件模块在高温情况下带来的恶性循环,持续影响硬件模块的运作)。

所述活动板5上还开设有多个用于安装硬件模块的安装孔7,通过该安装孔7可对多种信息硬件模块进行安装(一般的硬件模块都存在一个专门进行固定的安装架、安装盒,或者其硬件模块的外壳存在用于安装的部件,如显卡安装盒,硬盘安装盒等),且该液冷散热夹层21上对应安装孔7开设有过孔9,使得硬件模块在通过安装孔安装时可以穿过活动板5,且不会损坏液冷散热夹层21

实施例一;所述支架还包括竖立于所述底板2边沿的透明保护板15,该透明保护板15用于保护活动板5上的硬件模块,所述透明保护板15上开设有进线总口19以及通风口一10,该进线总口19用于给各硬件模块接线,也用于液泵与进液总箱13以及出液总箱14的连接,所述底板2底部四角设置有脚垫,使得本实用新型放置更加稳定,且利于通风,所述底板2中心设置有通风口二11,以此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

实施例二;所述通风口一10与通风口二11上均安装有风扇,又一步提升散热效果。

实施例三;所述磁性销4两端均设置有抵触弹簧12,以作为磁悬浮支撑的补充,在活动板5装载硬件模块过多或者明显晃动或者冲击时,且磁力无法承载时,抵触弹簧12可进行辅助支撑。

实施例四;如图一所示,所述支架包括四根立柱1,所述四根立柱1之间架设有多块活动板5(两根立柱1可以实现活动板5的架设,四根立柱1则可以更稳定的架设)。

活动板5的安装流程:

首先将各硬件模块通过安装孔7安装在活动板5上,然后在活动板5的进液孔以及出液孔16上套上软管,然后将活动板5举到支架的正上方,使得各磁性销4对应的立柱1上的开口6,然后放下使得磁性销4进入立柱1中空出处,而开槽20侧容连接筋18穿过立柱与活板连接,然后再将另一块活动板5放上,直至达到立柱1的最高,然后将进液总箱13以及出液总箱14分别穿插在这些活动板5两端的安装口8内,然后将软管与进液总箱13、出液总箱14的开孔17对应连接,然后将各硬件模块从进线总口19走线连接对应电源或者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点在于:提供一种高性能的能有效提安全性、展示能力以及兼容性的信息技术实验箱。通过利用立柱1将活动板5家架设起来,实现多方位的展示效果,利用相斥的磁性销4以及液冷散热夹层,有效提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