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脊髓损伤搬运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21522发布日期:2020-07-17 15:55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新型脊髓损伤搬运模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具体为新型脊髓损伤搬运模型。



背景技术:

颈椎,指颈椎骨,位于头以下、胸椎以上的部位。位于脊柱颈段,共7块,围绕在颈髓及其脊膜的四周。由椎间盘和韧带相连,形成向前凸的生理弯曲。颈椎的特点是椎体较小,呈椭圆形,横突上有横突孔,椎动脉和椎静脉由此孔通过;棘突短而分杈;上下关节突的关节近似水平位,使颈部能灵活运动。相邻椎骨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在培训医学生及急诊相关医务人员对脊髓损伤患者的搬运及固定时需要用到搬运模型,但现有的脊髓损伤模型,在颈部,均仅有一个关节,没有模拟出颈椎的真实结构,而且只有单方向的活动,前后屈曲,不符合颈椎骨折的病例改变,在使用时,只能判断学员搬运固定手法是否正确,无法直观判断固定及搬运质量,为此,我们提出新型脊髓损伤搬运模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新型脊髓损伤搬运模型,具备报警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脊髓损伤模型,在颈部,均仅有一个关节,没有模拟出颈椎的真实结构,而且只有单方向的活动,前后屈曲,不符合颈椎骨折的病例改变,在使用时,只能判断学员搬运固定手法是否正确,无法直观判断固定及搬运质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新型脊髓损伤搬运模型,包括颈椎本体和模型本体,所述模型本体的顶部通过热塑工艺焊接有蜂鸣器,所述模型本体内腔的上端嵌设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的输入端与外界usb接口电性连接,所述模型本体的中端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套设有防滑套,所述防滑套的内壁套设有颈椎本体,所述防滑套的内侧且位于颈椎本体的内侧套设有管道,所述管道的顶部通过电源线电性连接有压力感应器,所述压力感应器的底部与模型本体的内腔焊接。

优选的,所述颈椎本体包括第一椎骨、第二椎骨、第三椎骨、第四椎骨、第五椎骨、第六椎骨和第七椎骨。

优选的,所述第一椎骨、第二椎骨、第三椎骨、第四椎骨、第五椎骨、第六椎骨和第七椎骨之间均形成有空隙。

优选的,所述第一椎骨、第二椎骨、第三椎骨、第四椎骨、第五椎骨、第六椎骨和第七椎骨之间分别填充有第一固体填充物、第二固体填充物、第三固体填充物、第四固体填充物和第五固体填充物。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体填充物、第二固体填充物、第三固体填充物、第四固体填充物和第五固体填充物的表面均通过热塑工艺连接有硅橡胶,且硅橡胶的外表面与第一椎骨、第二椎骨、第三椎骨、第四椎骨、第五椎骨、第六椎骨和第七椎骨的内表面紧密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防滑套的内侧且位于颈椎本体的内侧套设有管道,管道的顶部通过电源线电性连接有压力感应器,当搬运过程中颈椎固定不佳,造成任意方向移动过多,管道内压力超过感应器阈值,压力感应器报警,起到了自动报警的效果,通过模型本体的顶部通过热塑工艺焊接有蜂鸣器,起到了蜂鸣报警的效果,解决了现有的脊髓损伤模型,在颈部,均仅有一个关节,没有模拟出颈椎的真实结构,而且只有单方向的活动,前后屈曲,不符合颈椎骨折的病例改变,在使用时,只能判断学员搬运固定手法是否正确,无法直观判断固定及搬运质量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颈椎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模型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模型本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模型整体示意图。

图中:1、颈椎本体;2、第一椎骨;3、第二椎骨;4、第三椎骨;5、第四椎骨;6、第五椎骨;7、第六椎骨;8、第七椎骨;9、第一固体填充物;10、第二固体填充物;11、第三固体填充物;12、第四固体填充物;13、第五固体填充物;14、蜂鸣器;15、蓄电池;16、模型本体;17、管道;18、防滑套;19、压力感应器;20、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颈椎本体1、第一椎骨2、第二椎骨3、第三椎骨4、第四椎骨5、第五椎骨6、第六椎骨7、第七椎骨8、第一固体填充物9、第二固体填充物10、第三固体填充物11、第四固体填充物12、第五固体填充物13、蜂鸣器14、蓄电池15、模型本体16、管道17、防滑套18、压力感应器19和通孔20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请参阅图1-3,新型脊髓损伤搬运模型,包括颈椎本体1和模型本体16,模型本体16的顶部通过热塑工艺焊接有蜂鸣器14,模型本体16内腔的上端嵌设有蓄电池15,蓄电池15的输入端与外界usb接口电性连接,模型本体16的中端开设有通孔20,通孔20的内壁套设有防滑套18,防滑套18的内壁套设有颈椎本体1,防滑套18的内侧且位于颈椎本体1的内侧套设有管道17,管道17的顶部通过电源线电性连接有压力感应器19,压力感应器19的底部与模型本体16的内腔焊接,颈椎本体1包括第一椎骨2、第二椎骨3、第三椎骨4、第四椎骨5、第五椎骨6、第六椎骨7和第七椎骨8,第一椎骨2、第二椎骨3、第三椎骨4、第四椎骨5、第五椎骨6、第六椎骨7和第七椎骨8之间均形成有空隙,第一椎骨2、第二椎骨3、第三椎骨4、第四椎骨5、第五椎骨6、第六椎骨7和第七椎骨8之间分别填充有第一固体填充物9、第二固体填充物10、第三固体填充物11、第四固体填充物12和第五固体填充物13,第一固体填充物9、第二固体填充物10、第三固体填充物11、第四固体填充物12和第五固体填充物13的表面均通过热塑工艺连接有硅橡胶,且硅橡胶的外表面与第一椎骨2、第二椎骨3、第三椎骨4、第四椎骨5、第五椎骨6、第六椎骨7和第七椎骨8的内表面紧密接触。

使用时,通过颈椎本体1包括第一椎骨2、第二椎骨3、第三椎骨4、第四椎骨5、第五椎骨6、第六椎骨7和第七椎骨8,起到了还原颈椎骨性结构的效果,并在颈椎本体1包括第一椎骨2、第二椎骨3、第三椎骨4、第四椎骨5、第五椎骨6、第六椎骨7和第七椎骨8之间放置有第一固体填充物9、第二固体填充物10、第三固体填充物11、第四固体填充物12和第五固体填充物13,使得颈椎本体1可以模拟正常屈伸、侧屈、旋转,各个固定材料可以拆卸,通过第一固体填充物9、第二固体填充物10、第三固体填充物11、第四固体填充物12和第五固体填充物13的配合使用,起到了最大伸展长度,模拟出人体正常的屈伸范围,当搬运过程中,出现失误,使得颈椎向任意方向移位过多,即可使得管道17内压力升高,还原现实中的操作不当造成的脊髓受压,将压力感应器19设定好压力报警阈值,通过压力感应器19将信号传递给蜂鸣器14进行报警,即可在学员操作不当时给予教师提示,起到了增加模型仿真度,提高模拟训练的效果,有效提高了操作过程中对于质量的监控,模块组装简单,可以装配于各种创伤模型,解决了现有的脊髓损伤模型,在颈部,均仅有一个关节,没有模拟出颈椎的真实结构,而且只有单方向的活动,前后屈曲,不符合颈椎骨折的病例改变,在使用时,只能判断学员搬运固定手法是否正确,无法直观判断固定及搬运质量的问题。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