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展平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617566发布日期:2020-10-23 19:19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展平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展平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通讯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对手机的功能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用户追求大尺寸手机屏,旨在游戏、视频等娱乐活动时有更好的体验,但是大尺寸手机的携带给用户带来不便。此时,折叠屏应运而生,折叠区能够兼顾用户大尺寸显示屏和方便携带的需求。

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能够沿弯折轴进行弯折,但是显示装置从弯折状态恢复至展平状态后,由于应力的影响,弯折区可能会存在折痕,折痕的存在会对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造成影响,影响用户的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展平控制方法,以改善显示装置的折痕。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非弯折区、弯折区和第二非弯折区;所述弯折区的弯折轴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折叠组件,所述折叠组件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背离出光侧的一侧,包括第一中框、第二中框和铰接件,所述第一非弯折区固定在所述第一中框上;所述第二非弯折区固定在所述第二中框上,所述铰接件将所述第一中框与所述第二中框连接;

至少一个应变感测单元,所述应变感测单元的部分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或第二非弯折区;所述应变感测单元的部分区域位于所述弯折区;所述应变感测单元包括电阻,用于在所述显示面板处于展平状态时,通过所述电阻的阻值变化检测所述弯折区是否存在折痕;

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中框和/或所述第二中框连接,用于当所述应变感测单元检测到所述弯折区存在折痕时,驱动所述第一中框和/或所述第二中框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展平所述折痕。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的展平控制方法,用于第一方面提供的任一种显示装置。该控制方法包括:

所述应变感测单元在所述显示面板处于展平状态时,检测所述弯折区是否存在折痕;

若所述显示面板存在折痕,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一中框和/或所述第二中框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展平所述折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显示面板背离出光侧设置折叠组件,折叠组件包括第一中框、第二中框和铰接件,并且将显示面板的第一非弯折区固定于第一中框上,显示面板的第二非弯折区固定于第二中框上,铰接件将第一中框与第二中框连接,显示装置可以沿弯折区的弯折轴进行折叠;通过设置应变感测单元,应变感测单元的部分区域位于第一非弯折区或第二非弯折区,应变感测单元的部分区域位于弯折区,应变感测单元包括电阻,能够在显示面板处于展平状态时,根据电阻的阻值变化检测弯折区是否存在折痕;通过设置与第一中框和/或第二中框连接的驱动组件,能够在弯折区存在折痕时,驱动第一中框和/或第二中框沿第一方向移动以展平折痕,从而改善显示装置的折痕。

附图说明

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描述实施例中所需要用到的附图做一简单介绍。显然,所介绍的附图只是本发明所要描述的一部分实施例的附图,而不是全部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得到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沿剖面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显示装置沿剖面线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展平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沿剖面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显示装置100包括:

显示面板110,显示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非弯折区111、弯折区113和第二非弯折区112;弯折区113的弯折轴s与第一方向垂直。

折叠组件120,折叠组件120位于显示面板110背离出光侧的一侧,包括第一中框121、第二中框122和铰接件123,第一非弯折区111固定在第一中框121上;第二非弯折区112固定在第二中框122上,铰接件123将第一中框111与第二中框122连接。

至少一个应变感测单元130,应变感测单元130的部分区域位于第二非弯折区112;应变感测单元120的部分区域位于弯折区113;应变感测单元130包括电阻,用于在显示面板110处于展平状态时,通过电阻的阻值变化检测弯折区113是否存在折痕。

驱动组件140,与第一中框121或第二中框122连接,用于当应变感测单元130检测到弯折区113存在折痕时,驱动第一中框121或第二中框122沿第一方向移动以展平折痕。

具体的,如图1所示,第一非弯折区111、弯折区113和第二非弯折区112沿第一方向(图中箭头所示)依次排列,第一中框121、第二中框122和铰接件123同样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并且将第一非弯折区111固定于第一中框111上,第二非弯折区112固定于第二中框122上。由于第一中框121通过铰接件123与第二中框122连接,因此,折叠组件120能够在铰接件123处进行弯折,从而能够带动显示面板110沿着弯折区113的弯折轴s进行折叠。

示例性的,应变感测单元130的部分区域位于第二非弯折区112,部分部区域位于弯折区113,如图1所示,。应变感测单130包括电阻,在显示面板110处于展平状态时,如果弯折区113存在折痕,应变感测单元130内的电阻发生拉伸、弯折等形变,从而导致电阻的阻值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当应变感测单元130内的位于弯折区113的电阻发生改变时,则认为弯折区113存在折痕,当应变感测单元130内的电阻未发生改变时,则认为弯折区113不存在折痕。因此,在显示面板110处于展平状态时,应变感测单元130能够根据电阻的阻值变化检测出弯折区113是否存在折痕。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是应变感测单元130的部分区域位于第一非弯折区111,部分部区域位于弯折区113。

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驱动组件140与第一中框121连接,当应变感测单元130检测到弯折区113存在折痕时,驱动组件140能够驱动第一中框121沿第一方向且背离弯折区113的方向移动,以展平弯折区113的折痕。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是驱动组件140与第二中框122连接,当应变感测单元130检测到弯折区113存在折痕时,驱动组件140能够驱动第二中框122沿第一方向朝且背离弯折区113的方向移动以展平弯折区113的折痕;还可以是驱动组件140,分别与第一中框121和第二中框122连接,如图8所示,当应变感测单元130检测到弯折区113存在折痕时,驱动组件140能够驱动第一中框121和第二中框122沿第一方向且背离弯折区113的方向移动,以展平弯折区113的折痕。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显示面板110背离出光侧设置折叠组件120,折叠组件120包括第一中框121、第二中框122和铰接件123,并且将显示面板110的第一非弯折区111固定于第一中框121上,显示面板110的第二非弯折区112固定于第二中框122上,铰接件123将第一中框121与第二中框122连接,显示装置100可以沿弯折区113的弯折轴s进行折叠;通过设置应变感测单元130,应变感测单元130的部分区域位于第一非弯折区111或第二非弯折区112,应变感测单元130的部分区域位于弯折区113,应变感测单元130包括电阻,能够在显示面板110处于展平状态时,根据电阻的阻值变化检测弯折区113是否存在折痕;通过设置与第一中框121和/或第二中框122连接的驱动组件140,能够在弯折区113存在折痕时,驱动第一中框121和/或第二中框122沿第一方向移动以展平折痕,从而改善显示装置的折痕。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应变感测单元130与显示面板110的驱动电路层114同层设置。

具体的,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110包括衬底115,位于衬底115一侧的驱动电路层114以及位于驱动电路层114背离衬底115一侧的发光阵列层116。驱动电路层114中的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114-1、源漏极114-2和有源层114-3,发光阵列层116与源漏极114-2电连接,驱动电路层114输出的驱动信号通过源漏极114-2传输至发光阵列层116,发光阵列层116在驱动信号的作用下受激发光。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应变感测单元130与显示面板110的驱动电路层114同层设置,无需对应变感测单元130单独制作掩膜板,节省了成本,减少了制程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可选的,如图3所示,应变感测单元130与驱动电路层114中的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114-3同层设置,有源层114-3的材料为硅,利于提高应变感测单元130的检测灵敏度。在其他的可实施方式中,应变感测单元130可以和栅极、源极或者漏极中的任一层膜层同层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可选的,继续参见图1,应变感测单元130位于显示面板110的非显示区101。

具体的,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10包括显示区102和非显示区101,非显示区101围绕显示区102设置,将应变感测单元130设置于显示面板110的非显示区101,不影响显示面板110的开口率,对工艺制程的精度要求较低,工艺上更容易实现。

可选的,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应变感测单元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

其中,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以及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电连接形成第一电源输入端d1;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以及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电连接形成第一感应信号测量端s1;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以及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电连接形成第二电源输入端d2;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以及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电连接形成第二感应信号测量端s2。

具体的,如图4所示,应变感测单元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且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电连接形成惠斯通电桥结构。当无应力时,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无形变,惠斯通电桥处于平衡状态,应变感测单元输出的应力感测信号值为零;当存在应力时,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中的至少一个存在形变,相应的发生形变的电阻的电阻值发生改变,惠斯通电桥的平衡遭到破坏并产生非零的应力感测信号值。因此,在显示面板处于展平状态时,如果弯折区无折痕,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无形变,惠斯通电桥处于平衡状态,应变感测单元130输出的应力感测信号值为零;如果弯折区存在折痕,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中的至少一个存在形变,相应的发生形变的电阻的电阻值发生改变,惠斯通电桥的平衡遭到破坏并产生非零的应力感测信号值。因此,应变感测单元能够根据电阻的变化确定弯折区是否存在折痕。

可选的,继续参见图4,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二电阻r2和第四电阻r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

具体的,如图4所示,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二电阻r2和第四电阻r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能够减小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二电阻r2和第四电阻r4在弯折轴方向上的尺寸,即减小应变感测单元沿弯折轴所在方向上的尺寸,由于应变感测单元130设置于非显示区,因此,能够减小非显示区的的宽度,进而有利于显示装置100的窄边框设计。此外,在弯折区113存在折痕时,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二电阻r2和第四电阻r4的长边与第一方向平行,则折痕的弯折应力作用在应变感测单元130上的力臂更长,因此应变感测单元130受到的弯折应力的力矩更大,即应变感测单元130中电阻的形变量越大,更容易检测到折痕,因此,能够检测到微小形变的折痕,提高折痕检测的精度。

可选的,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一电阻r1和第三电阻r3位于弯折区113;第二电阻r2和第四电阻r4位于第二非弯折区112。

具体的,第二电阻r2和第四电阻r4位于第二非弯折区112,显示装置在展平状态时,第二非弯折区112不会产生折痕,无论弯折区113是否存在折痕,第二电阻r2和第四电阻r4均不会产生形变,即第二电阻r2和第四电阻r4的电阻值固定不变;第一电阻r1和第三电阻r3位于弯折区113,弯折区113存在折痕时,第一电阻r1和第三电阻r3发生形变,相应的第一电阻r1和第三电阻r3的电阻值发生变化,惠斯通电桥的平衡遭到破坏,第一感应信号测量端s1和第二感应信号测量端s2检测到的信号的差值不再是零,即产生了非零的应力感测信号值。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第二电阻r2和第四电阻r4的电阻值固定不变,第一电阻r1和第三电阻r3的微小形变即可检测到非零的应力感测信号,因此,能够检测出较小的折痕应变。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是第一电阻r1和第三电阻r3位于弯折区113;第二电阻r2和第四电阻r4位于第一非弯折区。

可选的,继续参见图5,应变感测单元130包括第一区131、过渡区133和第二区132,第一区131位于弯折区113,第二区132位于第二非弯折区112,过渡区133位于第一区和第二区112之间,第一电阻r1和第三电阻r3位于第一区131,第二电阻r2和第四电阻r4位于第二区132。

具体的,过渡区133位于第一区111和第二区112之间,第一区设置第一电阻r1和第三电阻r3,第二区设置第二电阻r2和第四电阻r4,同时第一电阻r1和第三电阻r3位于弯折区113,第二电阻r2和第四电阻r4位于第二非弯折区112,因此,过渡区133可以是位于第二非弯折区112和弯折区113,如图5所示;或者过渡区133位于第一非弯折区111或者弯折区113。将显示面板贴合至折叠组件的过程中,由于工艺以及设备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贴合偏差,通过设置过渡区133以补偿贴合偏差,保证贴合后,第二电阻r2和第四电阻r4位于第二非弯折区112,第一电阻r1和第三电阻r3位于弯折区113,防止贴合偏差造成的应变感测单元130中电阻的错位,比如,贴合偏差造成第一电阻r1和第三电阻r3包括位于第二非弯折区112的部分,或者,贴合偏差造成第二电阻r2和第四电阻r4包括位于弯折区113的部分,提高折痕检测的精度。进一步,过渡区133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不宜设置的过大,若设置过大第三电阻r3和第二电阻r2之间可能存在其他电子元件或者电信号,惠斯通电桥的平衡可能会因其他电子元件或者电信号而被破坏,从而影响应变感测单元130的检测精度,过渡区133沿第一方向的长度能够补偿贴合偏差即可,因此,过渡区133沿第一方向的长度比第一非弯折区111或者第二非弯折区112沿第一方向的长度至少小三个数量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是第一区131位于弯折区113,第二区132位于第一非弯折区,过渡区133位于第一区和第二区112之间,第一电阻r1和第三电阻r3位于第一区131,第二电阻r2和第四电阻r4位于第二区132。

可选的,继续参见图5,过渡区133沿第一方向的长度范围为100um-240um。

具体的,将显示面板贴合至折叠组件的过程中,由于工艺以及设备的影响,贴合偏差一般为50um-120um。例如,显示面板的左侧边缘沿第一方向伸出折叠组件120的左侧边缘,且伸出的长度为50um-120um;或者显示面板的右侧边缘沿第一方向伸出折叠组件的右侧边缘,且伸出的长度为50um-120um。将过渡区133沿第一方向的长度范围设置为100um-240um,能够补偿贴合偏差,防止贴合偏差造成的应变感测单元130中电阻的错位。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对贴合偏差的范围仅进行示例性说明,并不对此进行具体限制。

可选的,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显示装置100还包括导热层150。

应变感测单元130在导热层15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导热层150内。

具体的,结合图5和图6所示,应变感测单元130的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尤其是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之间的距离更长,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的温度存在差异,相应的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的电阻存在差异,从而影响折痕检测。通过设置导热层150,导热层150覆盖应变感测单元130,能够减小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的温度差异,进而减小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的电阻差异,保证折痕检测的顺利完成。

可选的,继续参见图6,导热层150与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层114的任意一层金属层同层设置。

具体的,导热层150与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层114的任意一层金属层同层设置,例如,可以是导热层150与源漏极114-2同层设置,如图6所示;导热层150还可以与栅极114-1或者驱动电路层114的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114-3同层设置。通过将导热层150与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层114同层设置,无需对导热层150单独制作掩膜板,节省了成本,减少了制程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热层150还可以与显示面板的任一层透明电极层同层设置,通无需对导热层150单独制作掩膜板,节省了成本,减少了制程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导热层150与电位信号连接,能够屏蔽信号的作用。

可选的,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显示装置100包括多个应变感测单元130;应变感测单元130沿与弯折轴s平行的方向排列。

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显示装置100包括应变感测单元1301和应变感测单元1302;应变感测单元1301和应变感测单元1302位于显示装置100的两侧,应变感测单元1301能够检测显示装置100第一侧的折痕,应变感测单元1302能够检测显示装置100第二侧的折痕。当应变感测单元1301或应变感测单元1302检测到弯折区113存在折痕,驱动组件则带动显示面板移动以展平该折痕,因此,能够检测弯折区113的各个区域是否存在折痕,能够提高折痕的检出率。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是显示装置100包括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应变感测单元130,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多个感测单元130检测到弯折区113存在折痕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进行控制以展平折痕,不局限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方式。

可选的,图8为图7提供的显示装置沿剖面线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驱动组件140包括第一驱动单元141和第二驱动单元142;第一驱动单元141与第一中框121连接;第二驱动单元142与第二中框122连接;若应变感测单元130检测到弯折区113存在折痕,第一驱动单元141驱动第一中框121沿平行于第一方向,且背离铰接件123的方向移动;第二驱动单元142驱动第二中框122沿平行于第一方向,且背离铰接件123的方向移动,以展平折痕。

具体的,如图8所示,驱动组件140包括第一驱动单元141和第二驱动单元142,第一驱动单元141与第一中框121连接,第二驱动单元142与第二中框122连接,当应变感测单元130检测到弯折区113存在折痕时,第一驱动单元141能够驱动第一中框121沿第一方向且背离弯折区113的方向移动,第二驱动单元142能够驱动第二中框122沿第一方向且背离弯折区113的方向移动,从而展平弯折区113的折痕。通过第一驱动单元141和第二驱动单元142同时提供驱动力,能够缩短展平折痕所需的时间,提高展平速率,提升用户的体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在具体实施时,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也可以为电视机、显示区、数码相框、导航仪、智能穿戴显示装置等任何具有显示面板可折叠功能的产品或部件,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的展平控制方法,用于上述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任一显示装置。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展平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9所示,显示装置的展平控制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

s110,所述应变感测单元在所述显示面板处于展平状态时,检测所述弯折区是否存在折痕。

s120,若所述显示面板存在折痕,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一中框和/或所述第二中框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展平所述折痕。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应变感测单元130,能够在显示面板110处于展平状态时,根据电阻的阻值变化检测弯折区是否存在折痕;在弯折区存在折痕时,通过驱动组件能够驱动第一中框和/或第二中框沿第一方向移动以展平折痕,从而改善显示装置的折痕。

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的技术原理。本发明不限于这里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的各种明显变化、重新调整及替代均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的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