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漏墨笔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50060发布日期:2021-03-30 19:37阅读:76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漏墨笔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文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漏墨笔芯。



背景技术:

笔,是人类的一大发明,是供书写或绘画用的工具,一直以来在人们的生活中就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用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交流信息、宣传思想、联络感情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中性笔因其书写顺畅,手感舒适等特点最为人们常用。但是中性笔一直以来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受到外力影响后,油墨容易从笔芯管内漏出,这给携带和使用中性笔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防漏墨笔芯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漏墨笔芯,以解决中性笔容易漏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漏墨笔芯,包括笔芯管,笔芯管中空形成有笔芯腔,笔芯管一端连接有笔头,笔芯管另一端封闭设置,笔芯管上设置有与笔芯腔及笔芯管外部空间连通的稳压结构,稳压结构与笔芯腔连通。通过稳压结构代替笔芯管上与笔头相对的另一端对笔芯腔内的稳压作用。

具体的,笔芯腔内靠近笔头一侧存置有油墨。用油墨作为书写介质的中性墨水笔,一般只有在笔头的笔尖被碰触后,油墨才从笔头处流出。但若受到外力影响,油墨可能会从笔芯管的另一端流出。本方案中笔芯管上与笔头相对的一端为封闭设置,是为了防止油墨从该端漏出。而为了平衡笔芯管内外气压,在笔芯管壁上设置有稳压结构,稳压结构将笔芯腔与笔芯管外部空间连通从而使笔芯腔内气压与笔芯管外部空间的气压保持相同。即使受到较强外力影响,油墨有乱流的现象时,最多也只会有少量油墨能进入到稳压结构内,不会流出外部空间造成不便。

具体的,于笔芯腔内,油墨远离笔头的一端设置有封油层。该封油层的作用是在防漏墨笔芯没有受到过大外力影响时,防止油墨倒流,保证书写顺畅。

具体的,笔芯管包括围合于笔芯腔的管壁,稳压结构包括:设置于管壁内的第一稳压空腔、连通第一稳压空腔与笔芯腔的第一稳压孔以及连通第一稳压空腔与笔芯管外部空间的第二稳压孔。稳压结构中的第一稳压孔、第一稳压空腔及第二稳压孔将笔芯腔及笔芯管外部空间连通,使得笔芯管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防止笔芯在进行书写后,笔芯腔内的油墨逐渐减少,使笔芯腔内的气压降低,最终导致油墨不能顺利从笔头处导出而出现书写不畅顺的情况。

具体的,第一稳压孔的直径小于笔芯腔的直径,空气可以顺利通过第一稳压孔,但即使油墨倒流,由于第一稳压孔的直径较小,油墨很难从第一稳压孔流出,就算受到较强外力影响,油墨出现乱流的现象,也只会有少量油墨能通过第一稳压孔离开笔芯腔进入第一稳压空腔,第一稳压空腔具有一定的容量,再加上第二稳压孔直径也比较小,好不容易进入第一稳压空腔的少量油墨几乎不可能再通过第二稳压孔流出到笔芯管外部。因此,该稳压结构的设置既可以平衡笔芯管内外的气压,又可以极大降低油墨流出的概率。

具体的,稳压结构还可以这样设置:稳压结构包括:形成于笔芯腔远离笔头一端的第二稳压空腔、连通第二稳压空腔与笔芯腔的第三稳压孔以及连通第二稳压空腔与笔芯管外部空间的第四稳压孔。同样的,第三稳压孔的直径小于笔芯腔的直径,第二稳压空腔也具有一定的容量,第四稳压孔直径也比较小,因此,该稳压结构的设置除了平衡笔芯管内外的气压,还可以极大降低油墨流出的概率。

上述两种稳压结构的设置形式是利用稳压空腔对笔芯腔内外气压进行平衡,而本方案还提供了另外的稳压结构的设置形式:

具体的,笔芯管包括围合于笔芯腔的管壁,稳压结构包括:于管壁内侧壁上设置的与笔芯腔连通的第五稳压孔及于管壁外侧壁上设置的与笔芯管外部空间连通的第六稳压孔,第五稳压孔与第六稳压孔之间具有连通的稳压通道;稳压通道连通设置有稳压管,稳压管一端与稳压通道连通连接,另一端往笔芯管外部空间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保持笔芯在书写便利的同时,大幅度降低笔芯内油墨漏出的可能性,方便笔芯的携带和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防漏墨笔芯的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防漏墨笔芯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防漏墨笔芯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01.笔芯管;02.封油层;03.油墨;04.笔头;05.第二稳压孔;06.第一稳压空腔;07.外侧壁;08.第一稳压孔;09.内侧壁;10.笔芯腔;11.管壁;20.第二稳压空腔;21.第四稳压孔;22.第三稳压孔;30.第五稳压孔;31.稳压通道;32.第六稳压孔;33.稳压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防漏墨笔芯,包括有笔芯管01,笔芯管01内部中空,形成有笔芯腔10。笔芯管01的一端设置有笔头04,另一端封闭设置。笔芯管01还包括围合于笔芯腔10的管壁11。在笔芯腔10内靠近笔头01的位置存置有油墨03,油墨03上远离笔头04的一端设置有封油层02。用油墨03作为书写介质,一般只有在笔头04的笔尖被碰触后,油墨03才从笔头04处流出。而封油层02的作用是在笔芯没有受到过大外力影响时,防止油墨03倒流,保证书写顺畅。在笔芯管01上设置有稳压结构,该稳压结构连通笔芯腔10与笔芯管01的外部空间,目的是使笔芯腔10内的气压与笔芯管01外部气压保持平衡。若笔芯管01内气压过小,油墨03从笔头04处释出进行书写的难度会增加,不利于书写;若笔芯管01内气压过大,会增大油墨03受到的压力,油墨03可能会在日常使用状态下发生漏墨情况。因此,使笔芯腔10内的气压与笔芯管01外部气压保持平衡非常重要。

而关于稳压结构的具体设置形式,本方案也提供了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稳压结构包括第一稳压空腔06、第一稳压孔08和第二稳压孔05。该第一稳压空腔06设置在管壁11内;第一稳压孔08设置在笔芯管01的内测壁09上,将第一稳压空腔06与笔芯腔10连通;第二稳压孔05设置在笔芯管01的外侧壁07上,将第一稳压空腔06与笔芯管01的外部空间连通。通过第一稳压孔08、第一稳压空腔06和第二稳压孔05的配合作用,将笔芯腔10和笔芯管01外部空间进行连通,维持笔芯腔10和笔芯管01外部空间之间的气压平衡。

另外,第一稳压孔08的直径小于笔芯腔10的直径。一般的墨水笔,在笔芯受到外力影响后,封油层02的稳定性受到破坏,油墨03不受封油层02的限制,就可能从笔芯管01上与笔头04相对的一端流出,造成极大不便。而在本实施例中,笔芯管01上与笔头04相对的一端封闭设置,为了平衡笔芯管01内外气压而设置了稳压结构,油墨03在不受封油层02限制的情况下可能会从稳压结构流向笔芯管01外部空间。为了降低该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于是将第一稳压孔08的直径设置成小于笔芯腔10直径的大小,让油墨03比原来的墨水笔更难流出笔芯腔10。而在本实施例中,同样将第二稳压孔05的大小设置成小于笔芯腔10直径的大小,当笔芯真的受到外力影响被破坏封油层02,油墨03流出时,油墨03也很难通过第一稳压孔08流出。就算油墨03流出了第一稳压孔08,第一稳压空腔06为油墨03提供了缓冲空间,而且油墨03还必须通过第二稳压孔05才能流出到笔芯管01外部,难度会更大,因此大部分从第一稳压孔08流出的油墨03会储存在第一稳压空腔06内。这样的设置,使得油墨03流出的难度增大,延长了笔芯的使用寿命。即使由于第一稳压空腔06内储存有过多油墨03而导致笔芯不能再使用,也会大幅降低油墨03流出令其他物件受到油墨03污染的可能性。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稳压结构包括:第二稳压空腔20、第三稳压孔22和第四稳压孔21。该第二稳压空腔20形成于笔芯腔10靠近笔芯管01封闭设置的一端;第三稳压孔22设置在第二稳压空腔20与笔芯腔10之间,将第二稳压空腔20和笔芯腔10连通;第四稳压孔21设置管壁11上,具体设置为贯穿管壁11的通孔,将第二稳压空腔20与笔芯管01外部空间连通。

与实施例1原理相同,第三稳压孔22和第四稳压孔21的直径也比笔芯腔10的直径小,而第二稳压空腔20为油墨03提供了缓冲空间,因此油墨03想要流出也是难度很大。

而该方案和实施例1还有一个区别在于加工难度上,一般来说,笔芯的管壁11较薄,在管壁11内加工出第一稳压空腔06的难度比该方案中在笔芯腔10靠近笔芯管01封闭设置的一端形成第二稳压空腔20的难度要大,因此该方案更容易实现,成本更低。

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的防漏墨笔芯,在保证书写流畅的情况下,极大降低了笔芯受到外力影响后油墨03从笔芯内流出的机率,更方便携带,并在此前提下不影响笔的正常外观形状。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本方案中稳压结构的设置方式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有较大不同,具体的结构如下:

在管壁11的内侧壁09上设置有第五稳压孔30,该第五稳压孔30与笔芯腔10连通;在管壁11的外侧壁07上设置有第六稳压孔32,该第六稳压孔32与笔芯管01外部空间连通。第五稳压孔30与第六稳压孔32之间设置有稳压通道31。另外稳压结构还包括有稳压管33,该稳压管33一端与稳压通道31连通连接,另一端往笔芯管01外部空间延伸。

通过第五稳压孔30和第六稳压孔32,在笔芯管01的管壁11上设置连通笔芯腔10与笔芯管01外部空间的稳压通道31,再在稳压通道31上连接一条稳压管33,稳压管33可以为油墨03提供缓冲空间。以这样的设置实现笔芯腔10与外部空间的气压平衡。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类似,第五稳压孔30和第六稳压孔32的直径都比笔芯腔10的内径小,同样可有效限制油墨03流出。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在保证书写流畅的情况下,极大降低了笔芯受到外力影响后油墨03从笔芯内流出的机率,更方便携带。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相比,该实施例对稳压结构的要求比较低,易制作,稳压管33的放置空间大,工艺要求相对简单。

本说明书列举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思路下所做的等同技术变换,均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