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教学用组合式等高线地形图演示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68737发布日期:2021-06-15 20:18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一种教学用组合式等高线地形图演示模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等高线地形图演示模型,特别是一种教学用组合式等高线地形图演示模型。



背景技术:

在地理学习中,老师需要通过等高线地形图模型为学生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知识。目前,我国大中小学校教学上使用的等高线地形图模型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立体模型,模型中线段复杂、符号众多,信息量普遍比较大;模型中演示的内容过多,大多数学生不能够很好的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知识,从而导致演示效果较差;还有一些等高线地形图模型通过拉伸形成立体等高线图,但是拉伸后容易意外回落,结构稳定性较差。因此,现有等高线地形图演示模型存在演示效果较差和结构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教学用组合式等高线地形图演示模型。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提高演示效果,还具有结构稳定性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教学用组合式等高线地形图演示模型,包括底座,底座上设置有多个相互套接的不规则形状的山体模型;所述山体模型中位于最外侧的山体模型与底座套接,套接的山体模型能够呈升缩杆状往上升高,升高后相邻两个山体模型相互卡接,位于最外侧的山体模型与底座卡接;所述相邻两个山体模型中位于外侧的山体模型上设有开口。

前述的一种教学用组合式等高线地形图演示模型中,所述相邻两个山体模型之间设有间隙,最外侧的山体模型与底座之间也设有间隙;相邻两个山体模型中位于内侧的山体模型底部的外径大于位于外侧的山体模型顶部的内径;通过间隙的设置,结合内径及外径的大小关系配合,能够在方便山体模型升高操作的同时确保山体模型升高后的结构稳定性,还能够防止由于力量过大而使山体模型飞出,方便使用。

前述的一种教学用组合式等高线地形图演示模型中,所述山体模型的内侧壁和外侧壁均为倾斜面,倾斜角度为2度;通过倾斜面的设置能够方便山体模型的切割加工,方便生产。

前述的一种教学用组合式等高线地形图演示模型中,所述底座上连接有多个相互套接的盆地模型,相互套接的盆地模型呈升缩杆状相对于底座向下凹陷;能够通过盆地模型来演示盆地地形,从而丰富演示内容,提高了演示效果。

前述的一种教学用组合式等高线地形图演示模型中,所述底座一侧连接有合页,底座下方通过合页连接有底板;能够在山体模型由于操作失误或破坏而需要更换或重新安装时,翻转底板将底座的下方露出,方便重新安装山体模型或更换;也能够方便生产时首次安装山体模型。

前述的一种教学用组合式等高线地形图演示模型中,所述底座上连接有多个相互套接的峭壁模型,每个峭壁模型的侧面均与底座的侧面重合;能够通过峭壁模型来演示峭壁地形,从而丰富演示内容,提高了演示效果。

前述的一种教学用组合式等高线地形图演示模型中,所述山体模型和峭壁模型上均设有标注;能够方便标注山顶、鞍部、山脊、山谷和地形高度等信息,方便演示和学生理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改进了现有的等高线地形图演示模型的结构,通过设置多个相互套接的山体模型来实现等高线地形图的立体和平面演示,通过向上升高山体模型使多个山体模型能够组成山体的立体形状进行立体演示,通过向下按压使多个山体模型能够回落至与底座顶面齐平进行平面演示,从而提高了演示效果;通过设置开口还能够在升高山体模型时,使套接在内侧的山体模型能够挤压套接在其外侧的相邻的山体模型上的开口张开,开口张开后能够产生一定的形变回复力(选用木头等材料时能够产生较大的形变回复力,效果更好),从而能够使外侧的山体模型能够向内夹紧其相邻内侧的山体模型,增加摩擦力,能够避免山体模型在升高状态下意外回落,提高了结构稳定性。此外,本实用新型还通过间隙的设置,结合内径及外径的大小关系配合,能够在方便山体模型升高操作的同时确保山体模型升高后的结构稳定性,还能够防止由于力量过大而使山体模型飞出,方便使用;通过倾斜面的设置能够方便山体模型的切割加工,方便生产;能够通过盆地模型来演示盆地地形,从而丰富演示内容,提高了演示效果;能够在山体模型由于操作失误或破坏而需要更换或重新安装时,翻转底板将底座的下方露出,方便重新安装山体模型或更换;也能够方便生产时首次安装山体模型;能够通过峭壁模型来演示峭壁地形,从而进一步丰富演示内容,进一步提高了演示效果;能够方便标注山顶、鞍部、山脊、山谷和地形高度等信息,方便演示和学生理解。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提高演示效果,还具有结构稳定性好、使用方便和生产安装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升高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演示平面等高线地形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山体模型升高后的剖视图;

图4是山体模型回落后的剖视图;

图5是峭壁模型处升高后的侧视图;

图6是合页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底座,2-山体模型,3-开口,4-间隙,5-盆地模型,6-合页,7-底板,8-峭壁模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实施例。一种教学用组合式等高线地形图演示模型,构成如图1至6所示,包括底座1,底座1上设置有多个相互套接的不规则形状的山体模型2;所述山体模型2中位于最外侧的山体模型2与底座1套接,套接的山体模型2能够呈升缩杆状往上升高,升高后相邻两个山体模型2相互卡接,位于最外侧的山体模型2与底座1卡接;所述相邻两个山体模型2中位于外侧的山体模型2上设有开口3。

所述相邻两个山体模型2之间设有间隙4,最外侧的山体模型2与底座1之间也设有间隙4;相邻两个山体模型2中位于内侧的山体模型2底部的外径大于位于外侧的山体模型2顶部的内径。所述山体模型2的内侧壁和外侧壁均为倾斜面,倾斜角度为2度。所述底座1上连接有多个相互套接的盆地模型5,相互套接的盆地模型5呈升缩杆状相对于底座1向下凹陷。所述底座1一侧连接有合页6,底座1下方通过合页6连接有底板7。所述底座1上连接有多个相互套接的峭壁模型8,每个峭壁模型8的侧面均与底座1的侧面重合。所述山体模型2和峭壁模型8上均设有标注,图1和图2中鞍部下方的为山谷。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水平放置;初始状态下山体模型2和峭壁模型8均与底座1的顶面齐平,盆地模型5呈升缩杆状相对于底座1向下凹陷,即能够演示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双手分别握住底座1的两侧(不能碰触山体模型2和峭壁模型8),然后快速向上甩动后瞬间挺住或回落(即做一个向上抛洒物体的动作),由于惯性,山体模型2和峭壁模型8能够瞬间向上升高呈升缩杆状,形成立体的山体形状和峭壁形状;此时,利用平面状态的间隙4能够方便所有的山体模型2和峭壁模型8向上移动,方便使用;结合山体模型2内侧壁和外侧壁的倾斜角度为2度的倾斜面,能够使套接在内侧的山体模型2底部与套接在外侧的山体模型2卡接;配合开口3的设置,能够利用惯性使相邻两个山体模型2形成过盈配合,即开口3变大形成形变回复力,增加相邻两个山体模型2之间的挤压力和摩擦力,从而提高了结构稳定性,使其能够稳定地维持立体状态;峭壁模型8处结构同理即可,从而能够方便演示立体等高线地形图;需要重新演示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时,向下按压山体模型2和峭壁模型8即可使其回落至与底座1齐平,方便平面演示和立体演示时的切换。

安装或维护时,可以通过合页6将底座1相对于底板7进行翻转,将底座1的地面露出,方便从底座1下表面处将山体模型2和峭壁模型8安装至底座1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