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98940发布日期:2021-10-27 17:26阅读:75来源:国知局
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装有柔性显示器的可卷曲的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2.近来,为了大屏幕显示,正在开发安装有柔性显示器的可折叠移动装置。作为可折叠移动装置的种类,可以有内折方式和外折方式。
3.内折方式是最近由三星电子推出的,是一种在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的内侧安装柔性显示器,并如同以折叠线为基准折叠纸张那样使柔性显示器以较小的曲率半径被折叠的方式。内折方式的共同的问题是,折叠时,显示器的折叠部的曲率半径较小,因而折叠部分严重起皱。
4.另一方面,外折方式是由三星电子、中国的华为、柔宇展示的,是一种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被折叠,并在外侧使柔性显示器以较大的曲率半径弯曲的方式。就外折方式而言,由于展开时柔性显示器和第一本体部及第二本体部相互平行,因而长度相同。然而,柔性显示器的折叠线位于第一本体部的旋转中心和第二本体部的旋转中心的外侧。因此,在外折方式中,当折叠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时,比本体部位于外侧的柔性显示器的整体长度可能会不够。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内折或外折方式的缺点,采用一种移动部相对于本体部滑动的结构。结合于移动部的柔性显示器可以以可卷曲方式改变长度或宽度。
6.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装置,包括:本体部;第一移动部,其在所述本体部的前表面以关闭状态或打开状态直线移动;第三移动部,其在所述本体部的后表面直线移动;柔性显示器,其具有能够弯曲变形的挠性,并且包括一侧的第一面和另一侧的第三面,所述第一面贴紧固定于所述第一移动部,所述第三面贴紧固定于所述第三移动部,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三面之间的第二面包围所述本体部的侧面;以及第二移动部,其配置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与所述第三移动部之间,并将所述柔性显示器的所述第二面支撑为曲面状态。
8.其中,所述柔性显示器露出于所述本体部的前表面的面积在所述关闭状态下最小,并且在所述打开状态下最大,所述第一移动部和所述第三移动部朝相反方向移动。
9.所述移动装置设有铰链弹簧,该铰链弹簧的一侧固定于所述本体部,另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一移动部或所述第三移动部,所述铰链弹簧使所述第一移动部或所述第三移动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以所述关闭状态或所述打开状态弹性偏置。
10.所述移动装置包括:调节部,其调节相对于所述第一移动部的所述第三移动部的相对位置或所述柔性显示器的张力。
11.所述移动装置具备:第一带,其从所述第一移动部朝向所述第三移动部延伸;以及第一带固定部,其将所述第一带的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一移动部,所述移动装置能够调节所
述第一带的另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三移动部的固定位置。
12.其中,第一带的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一移动部,所述第一带的另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三移动部,所述移动装置具备:小齿轮,其能够旋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带的另一侧;齿条,其以与所述小齿轮啮合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第三移动部;以及约束机构,其约束所述小齿轮的旋转。
13.所述移动装置具备连接所述第一移动部和所述第三移动部的第一带及与所述第二移动部相向的第二带中的至少一个。
14.其中,所述第一带或所述第二带是向减少弯曲变形的方向弹性地展开的板簧。
15.其中,所述本体部具备使所述第一移动部凸出的第一侧面部和使所述第二移动部弯曲并移动的第二侧面部,所述第一带包围所述第一侧面部,所述第二带包围所述第二侧面部。
16.其中,所述本体部具备使所述第一移动部凸出的第一侧面部和使所述第二移动部弯曲并移动的第二侧面部,所述第一带以所述第一侧面部为支撑点将所述第三移动部拉向所述第一移动部侧,所述第二带施加从所述第二侧面部推出所述第二移动部的弹性力。
17.其中,所述第二移动部包括多个链块,所述第二带所贯通的带孔形成于所述链块。
18.所述移动装置包括:导轨单元,其形成有插入所述第一移动部、所述第二移动部及所述第三移动部的直线导轨和曲线导轨,所述第一移动部、所述第二移动部及所述第三移动部中的至少一个弹性地贴紧于所述直线导轨或所述曲线导轨。
19.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没有折叠部,因而具有不会出现柔性显示器的褶皱,能够相对于本体部自然地展现柔性显示器的关闭状态或打开状态的优点。
附图说明
21.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去除侧面盖的状态下的移动装置的关闭状态的外观图。
22.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侧面盖的状态下的移动装置的打开状态的外观图。
23.图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关闭状态的铰链弹簧的平面透视图。
24.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打开状态的铰链弹簧的平面透视图。
25.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关闭状态的移动装置的侧视图。
26.图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打开状态的移动装置的侧视图。
27.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导轨单元的侧视图。
28.图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移动部、第二移动部、第三移动部、第一带及第二带的侧视图。
29.图9是同时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本体部和图8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30.附图标记
31.102:侧面盖,106:铰链弹簧,110:第一移动部,120:第二移动部,122:链块,123:带孔,130:第三移动部,200:导轨单元,210:第一导轨,211:第一导轨开口,220:第二导轨,230:第三导轨,231:第三导轨开口,300:柔性显示器,301:第一面,302:第二面,303:第三面,410:第一带,411:第一带固定部,412:齿轮块,413:槽,414:螺纹孔,416:第一带的另一侧的折曲部,417:小齿轮,418:齿条,420:第二带,500:本体部,501:本体部的前表面,502:
本体部的后表面,510:第一侧面部,520:第二侧面部,530: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同时参照图1和图9对本实用新型的移动装置进行说明。
33.本实用新型的移动装置可以包括本体部500、柔性显示器300、以及移动部110、120、130。本体部500可以具备设置包括移动装置的主板、电池等的大部分零件且形成外部的壳体。
34.参照图1,其中示出使柔性显示器300以本体部500的长度或宽度以下的量露出的关闭状态。就移动装置而言,在如图1所示关闭状态下露出屏幕被最小化,且整体大小被最小化,能够提高便携性。为了携带的简便性,平时,柔性显示器300可以成为一部分容纳于本体部500的内部的关闭状态。在图1 中,侧面盖102被去除,以便能够直观地看到主要部。侧面盖102可以覆盖导轨单元200以防止异物流入,并阻断从外部接近本体部500的内部,并且可以发挥防水或防污的功能。
35.参照图2,其中示出打开状态。当在关闭状态下由用户朝本体部500的侧面方向拉动第一移动部110,或朝本体部500的侧面方向推动柔性显示器300 时,可以在第一移动部110直线移动时成为打开状态。
36.参照图2,柔性显示器300可以从本体部500展开,柔性显示器300成为展开得比本体部500的长度或宽度长的打开状态,并且可以实现大屏幕。在打开状态下,柔性显示器300的露出的面积可以被最大化,并且容纳于本体部 500的内部的柔性显示器300可以被最小化。
37.由于柔性显示器300容易弯曲,为了形成画面,需要一种将柔性显示器 300支撑为平面状态的机构。第一移动部110可以支撑柔性显示器300的至少一部分。另一方面,为了实现边缘屏幕,第一移动部110的端部可以是曲面。第一移动部110可以如同边缘部分的示例以曲面状态部分地支撑柔性显示器 300,或将支撑柔性显示器300的较宽的面积支撑为平面状态。第一移动部110 可以支撑柔性显示器300使其不被外力弯曲。
38.当柔性显示器300从图1的关闭状态展开为图2的打开状态时,即使本体部500的尺寸较小,仍能够实现大屏幕。与以往的内折或外折方式相比,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滑动方式或可卷曲方式,实现大屏幕时可以从根源避免屏幕出现褶皱,并且本体部500的旋转中心消失,因而可以避免折叠方式中柔性显示器 300的长度不够的问题。
39.第一移动部110可以在本体部500的前表面501直线移动。导轨单元200 可以设置于本体部500,并且引导第一移动部110的直线移动。导轨单元200 可以能够移动地支撑第一移动部110、第二移动部120、第三移动部130中的至少一个的两端部。为了移动部110、120、130的移动精度,导轨单元200可以设于本体部500的侧面。从而,可以去除伸缩的柔性显示器300的游隙。
40.优选柔性显示器300的总面积为在打开状态下使柔性显示器300露出于本体部500的前表面501的面积以上。在关闭状态下,柔性显示器300的剩余部分可以以可卷曲状态或滑动状态容纳于本体部500的内部。当柔性显示器300 以可卷曲或滑动方式容纳于本体部500的内部时,与柔性显示器300被折叠的以往的折叠方式相比,可以防止柔性显示器300的折叠破损。
41.另一方面,由于第一移动部110是不具有挠性的平板,因而无法能够弯曲变形地支撑柔性显示器300。为了支撑柔性显示器300的被弯曲的部分,可以设有曲线移动的第二移动部120。
42.第二移动部120可以从本体部500的前表面501朝后表面502曲线移动,或从本体部500的后表面502朝前表面501曲线移动。第二移动部120的端部可以与第一移动部110的端部相向。当在第一移动部110与第二移动部120之间出现间隙时,柔性显示器300的支撑状态可能被切断或发生翘起。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优选使第一移动部110和第二移动部120无段差地贴紧。
43.倘若为了引导第二移动部120的曲线移动而具备单独的部件,会致使结构变得复杂,因而优选将导轨单元200用作共用的引导机构。导轨单元200不但可以引导第一移动部110的直线移动,还可以引导第二移动部120的曲线移动。被第一移动部110支撑的柔性显示器300的一部分可以无弯曲变形地以平面状态相对于本体部500直线移动。由于被第二移动部120支撑的柔性显示器300 的其余一部分会弯曲变形,因而可能以曲面状态卷绕于本体部500的侧面。这部分可以由第二移动部120能够弯曲变形地支撑。
44.另一方面,需要一种支撑无弯曲变形的柔性显示器300的相对侧平面的机构。当柔性显示器300的余裕部分较多或第一移动部110的伸缩量较大时,可能还需要相对侧平面的支撑机构。为此,可以具备在本体部500的后表面502 支撑柔性显示器300的第三移动部130。
45.第三移动部130可以在本体部500的后表面502直线移动。第二移动部 120可以连接第一移动部110和第三移动部130而进行曲线移动。
46.作为用于本体部500的纤薄化和结构的简化的共用的引导机构的导轨单元200一方面可以引导第一移动部110和第三移动部130的直线移动,另一方面可以引导第二移动部120的曲线移动。被第一移动部110和第三移动部130 支撑的柔性显示器300的一部分处于无弯曲变形的状态,并且可以相对于本体部500直线移动。在被第二移动部120支撑的柔性显示器300的其余一部分发生弯曲变形,并且可以以曲面状态卷绕于本体部500的侧面。
47.本实用新型的移动部110、120、130可以通过电机或驱动器移动,但为了低功率化、纤薄化及故障因素的屏蔽,可以半自动地操作。通过纯手动方式,由于没有维持关闭状态或打开状态的机构,因而柔性显示器300可能容易晃动。
48.为了半自动操作,铰链弹簧106可以连接于本体部500和第一移动部110。铰链弹簧106可以相对于本体部500向移动部110、120、130施加弹性力。铰链弹簧106的设置位置不限于第一移动部110,可以设于第二移动部120或第三移动部130。当铰链弹簧106设于第二移动部120或第三移动部130时,可以弹性地推动第二移动部120或第三移动部130,并向第一移动部110施加间接性的弹性力。
49.如图1和图3所示,可以将第一移动部110和本体部500被折叠的状态定义为关闭状态。如图2和图4所示,可以将第一移动部110从本体部500展开的状态定义为打开状态。当将铰链弹簧106被最大程度地压缩的位置定义为转折点时,转折点可以存在于关闭状态与打开状态之间。作为在转折点使铰链弹簧106展开的间距的转折点弹簧间距的附图标记为l0。
50.在图3和图4中,作为铰链弹簧106,示出扭力弹簧。不限于此,铰链弹簧106可以是压缩螺旋弹簧、拉伸螺旋弹簧或板簧。
51.铰链弹簧106可以在从转折点朝向关闭状态的方向或朝向打开状态的方向上施加弹性力。铰链弹簧106可以弹性地推动移动部110、120、130,以成为关闭状态。作为在关闭状态下使铰链弹簧106展开的间距的关闭弹簧间距的附图标记为l1。由于转折点弹簧间距l0最小,因而关闭弹簧间距l1可以大于转折点弹簧间距l0。
52.铰链弹簧106可以在从转折点朝向打开状态的方向上弹性地推动第一移动部110。作为在打开状态下使铰链弹簧106展开的间距的打开弹簧间距l2 可以大于转折点弹簧间距l0。
53.第二移动部120可以以使柔性显示器300成为包围本体部500的侧面的形状的方式将柔性显示器300支撑为曲面状态。第二移动部120可以包括多个链块122。多个链块122可以沿导轨单元200被引导。由于移动轨迹为曲线,因而一个链块122可以相对于别的链块122旋转。
54.第一移动部110可以在本体部500的前表面501直线移动,第三移动部 130可以在本体部500的后表面502直线移动。第二移动部120可以连接第一移动部110和第三移动部130并在本体部500的侧面曲线移动。
55.导轨单元200可以具备引导第一移动部110的直线轨道的第一导轨210、引导第二移动部120的曲线轨道的第二导轨220、以及引导第三移动部130的直线轨道的第三导轨230。第一导轨210可以与本体部500的前表面501相邻,第二导轨220可以与本体部500的侧面相邻,第三导轨230可以与本体部500 的后表面502相邻。第一移动部110可以能够直线移动地插入于第一导轨210,第二移动部120可以能够曲线移动地插入于第二导轨220,第三移动部130可以能够直线移动地插入于第三导轨230。
56.由于第一移动部110和第三移动部130呈平板形状,因而倘若第一导轨 210和第三导轨230共用,则预想到移动距离变短的缺点。由于第二移动部120 将第一移动部110与第三移动部130之间连接起来,因而第二导轨220为第一导轨210的延伸的部分或第三导轨230的延伸的部分对纤薄化和结构的简化有利。
57.根据图7,为了确保第一移动部110的较长的移动距离,可以使第二导轨 220和第三导轨230相互连接。第二导轨220及第三导轨230可以与第一导轨 210分开设置。为了使第一移动部110的移动距离最大化,第一导轨210可以从本体部500的第一侧面部510跨于第二侧面部520而较长地形成。从而,将第二导轨220与第三导轨230连接起来可以将导轨的形成数量减少至最少。
58.接下来,对改善组装性的手段进行说明。
59.当将第一移动部110组装于本体部500时,第一移动部110可以沿着从对应于本体部500的侧面的一侧的第一侧面部510朝向对应于本体部500的侧面另一侧的第二侧面部520的第一方向插入于导轨单元200。
60.参照图6和图7,作为第一移动部110被插入的起点的第一导轨开口211 可以位于本体部500的第一侧面部510。第一导轨210可以以位于第一侧面部 510的第一导轨开口211为起点朝第一方向延伸。
61.通过作为曲线轨道的第二导轨220,可以堵塞作为本体部500的侧面的另一侧的第二侧面部520。当将第三移动部130组装于本体部500时,第三移动部130也可以从第一侧面部510沿第一方向插入于导轨单元200。
62.参照图6和图7,作为第三移动部130被插入的起点的第三导轨开口231 可以位于对应于本体部500的侧面的一侧的第一侧面部510。第三导轨230可以以位于第一侧面部510的第三导轨开口231为起点朝第一方向延伸。
63.为了使导轨的数量最少化,第二导轨220可以与第三导轨230连接。此时,可以以第三导轨开口231为起点朝第一方向组装第二移动部120。插入于第三导轨开口231的第二移动部120可以经过作为直线区间的第三导轨230到达作为曲线区间的第二导轨220。
64.第一移动部110和第三移动部130可以朝相反方向移动。第一移动部110 插入于本体部500的第一导轨开口211可以设于导轨单元200,第三移动部130 插入于本体部500的第三导轨开口231可以设于导轨单元200。可以使第一导轨开口211和第三导轨开口231聚集在导轨单元200的一侧而开放或露出。
65.参照图6至图9,柔性显示器300可以包括一侧的第一面301和另一侧的第三面303。第一面301可以贴紧固定于第一移动部110,第三面303可以贴紧固定于第三移动部130。
66.第一面301和第三面303之间的第二面302可以包围本体部500的侧面或第二侧面部520。由于第二面302会弯曲变形,因而当与第二移动部120粘接固定时,可能会产生残留应力。当第二移动部120由多个链块122而成时,使第二面302粘接于每个链块122的表面可能会在链块122的连接部产生第二面 30被急剧折叠的纹路。为了减少第二面302的局部的急剧性的曲率变化并连续地形成柔和的曲面,第二面302可以以非粘接或非固定状态支撑于第二移动部120的表面。
67.当将每个移动部110、120、130组装于导轨单元200时,每个移动部110、 120、130的端部可以成为相互接触的状态。当推动某一个移动部110、120、 130时,相邻的移动部110、120、130也可以被推动。但是,当拉动某一个移动部110、120、130时,需要拉动相邻的移动部110、120、130的机构。每个链块122也应可以像一个结合体那样被拉动。
68.另一方面,在将每个移动部110、120、130组装于导轨单元200后,可以将柔性显示器300固定于第一移动部110或第三移动部130。如上述,每个链块122与柔性显示器300可以处于非固定状态。柔性显示器300可以成为对每个移动部110、120、130的力传递机构。
69.当将移动部110、120、130组装于本体部500时,若使第三移动部130紧紧靠近第一移动部110或在各零件之间处于压缩的状态下固定柔性显示器300,则可能向柔性显示器300局部地施加过度的张力,并且每个移动部110、120、 130之间或每个链块122之间可能会以凹凸不平的状态组装。组装后,拉动第一移动部110,可能会进一步加重不规则的凹凸或导致柔性显示器300上的局部性应力集中更严重。
70.为了防止拉动第一移动部110时的凹凸,可以考虑以使零件之间存在适当的间距或松弛地贴紧的方式进行组装的方案。但是,当存在间距时,当为了关闭状态而推动第一移动部110时,柔性显示器300可能会因难以传递压缩力而出现衔接部的不规则的凹凸和应力集中。
71.另外,柔性显示器300有必要以紧绷而无翘起的状态支撑于移动部110、 120、130。为了解决这些所有问题,本实用新型树立了如下特殊的对策。
72.第一、假定各零件之间未压缩而存在适当的间距或以松弛的状态组装的情况。
73.当拉动第一移动部110时,通过柔性显示器300的拉力的传递,可以容易地拉动各零件。
74.另一方面,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利用第一带410连接第三移动部130 和第一移动部110。通过调节部,可以调节相对于第一移动部110的第三移动部130的相对位置。因此,当朝第二侧面部520的方向推动第一移动部110时,第一带410可以朝第一侧面部510的方向拉动第三移动部130。柔性显示器300 无法传递压缩力的问题已得到解决。
75.另一方面,调节部可以调节朝第一侧面部510的方向拉动第三移动部130 的张力,并且可以调节柔性显示器300的张力。从而,即使处于松弛的组装状态,柔性显示器300仍可以维持紧绷的状态。
76.另一方面,为了防止柔性显示器300的非粘接部位的翘起,可以将第二移动部120或每个链块122推向本体部500的外侧,或者,可以设置第二带420 作为使非粘接部位贴紧的弹性机构。从而,可以消除第二移动部120或每个链块122与柔性显示器300之间的不规则的凹凸或翘起的因素。
77.第二、假定在组装过程中各零件被过度压缩而致使连接部处于凹凸不平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固定柔性显示器300可能会出现问题。由于第二带420对第一移动部110与第二移动部120之间施加弹性力或对每个链块122之间施加弹性力,因而可以帮助各零件以恒定的力排列。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可以在通过第一带410、第二带420或调节部使各零件之间的接触力均匀地分散的状态下固定柔性显示器300,因而可以缓解上述问题。
78.调节部可以调节相对于第一移动部110的第三移动部130的相对位置。通过调节部,可以调节柔性显示器300的张力。
79.调节部可以具备第一带410、小齿轮417、齿条418以及约束机构。第一带410的一侧可以通过第一带固定部411固定于第一移动部110。第一带410 的另一侧固定于第三移动部130,并且可以进行固定位置的调节。
80.为此,小齿轮417可以能够旋转地设置于第一带410的另一侧。小齿轮 417可以能够旋转地固定于齿轮块412。齿轮块412可以插入于第一带410的另一侧的折曲部416。齿轮块412可以能够移动地插入于第三移动部130的槽 413。齿条418可以与小齿轮417啮合的方式形成于第三移动部130。槽413 可以位于齿条418的下端部。当转动小齿轮417时,安装有小齿轮417的齿轮块412可以移动。齿轮块412可以调节第一带410的另一侧固定于第三移动部 130的固定位置。完成固定位置的调节后,可以通过约束机构来约束小齿轮417 的旋转。约束机构可以包括形成于小齿轮417的中心的螺纹孔414和插入于螺纹孔414约束螺纹。拧紧约束螺纹,可以抑制小齿轮417的旋转。
81.第二带420可以与第二移动部120相向。第二带420的一侧固定于第一移动部110,第二带420的另一侧为自由端,其可以不受约束地与第三移动部130 接触。唯独一侧固定于第一移动部110的第二带420可以成为施加弯曲弹性力的悬臂。第二带420可以向第二移动部120或每个链块122均匀地施加弹性力,并推动第二移动部120或每个链块122以贴紧柔性显示器300的第二面302。从而,可以防止第二面302翘起,或者平均地减少每个链块122的凹凸不平的接触状态。
82.第一带410或第二带420可以是向减少弯曲变形的方向上弹性地展开的板簧。
83.本体部500可以具备第一移动部110凸出的第一侧面部510和第二移动部 120弯曲并移动的第二侧面部520。第一带410可以包围第一侧面部510,并且以第一侧面部510为支撑点向各零件施加弹性力。轴承530可以插入于第一带410的弯曲的部分而缓解摩擦。第二
带420可以包围第二侧面部520,并向第二移动部120施加弹性力。
84.第一带410可以以第一侧面部510为支撑点朝第一移动部110侧拉动第三移动部130。第一带410可以以第一侧面部510或轴承530为支撑点向第一移动部110或第三移动部130施加拉力。第一带410可以以第一侧面部510或轴承530为支撑点施加将第一移动部110或第三移动部130推向第一侧面部510 的外侧的弹性力。
85.第二带420可以施加将第二移动部120推向所述第二侧面部520的外侧的弹性力。第二带420所贯通的带孔123可以形成于链块122。
86.导轨单元200的直线导轨或曲线导轨可以是第一导轨210、第二导轨220 以及第三导轨230中的至少一个。通过第一带410的弹性力或第二带420的弹性力,第一移动部110、第二移动部120以及第三移动部13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弹性地贴紧于直线导轨或曲线导轨。即使导轨与插入于其中的移动部110、 120、130之间存在间隙,移动部110、120、130仍可以防止在该间隙随机流动的现象,并且可以朝向使组装公差恒定的方向收敛。即,各移动部110、120、 130可以向第一侧面部510的外侧弹性偏置,或向第二侧面部520的外侧弹性偏置。从而,各移动部110、120、130所支撑的柔性显示器300也可以无晃动地维持恒定的组装位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