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15799发布日期:2022-03-12 11:16阅读:67来源:国知局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为oled),oled具有主动发光、高对比度、超轻薄、耐低温、响应速度快、功耗低、视角广、抗震能力强等特点,从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3.相关技术中,覆晶薄膜(chip on film,简称为cof)技术,是一种将驱动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为ic)固定于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简称为fpc)上晶粒软膜构装技术。其中,将显示面板上的ic集成到fpc上组成cof柔性电路板,将cof柔性电路板与显示面板绑定连接,同时将cof柔性电路板弯折到显示面板的背光面,以节省下边框的空间,实现下边框的窄化。
4.然而,上述的显示面板与柔性电路板之间连接强度较低,导致ic与显示面板之间的信号传输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能够提高显示面板与柔性电路板之间连接强度,保证ic与显示面板之间的信号传输稳定性,以保证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信号稳定性。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中的一者包括第一连接部,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中的另一者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沿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至少部分叠设,且在叠设位置绑定连接,第一连接部的边缘设置有外延部,外延部与第一连接部分别贴合在第二连接部的不同朝向的外表面上。
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中的一者包括第一连接部,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中的另一者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绑定连接,从而实现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上的信号传输。其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沿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至少部分叠设,且在叠设位置绑定连接。第一连接部的边缘设置有外延部,外延部与第一连接部分别贴合在第二连接部的不同朝向的外表面上。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之间通过两者之间的贴合面连接,第二连接部与外延部之间也通过两者之间的贴合面连接。这样,外延部可以增加显示面板与柔性电路板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提高显示面板与柔性电路板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ic与显示面板之间的信号传输稳定性,以保证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信号稳定性。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外延部位于第一连接部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边缘,外延部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相交;
10.可以实现的是,外延部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垂直。
11.这样,外延部与第一连接部处于不同平面,从而可以避免外延部与第一连接部在同一平面上的总面积过大。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外延部贴合在第二连接部的沿厚度方向延伸的侧表面上;
13.可以实现的是,第二连接部的沿厚度方向延伸的侧表面包括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沿第二连接部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外延部贴合在第一侧表面和/或第二侧表面上。
14.这样,外延部与第二连接部的连接较为简单,可操作性强。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外延部包括第一外延部和第二外延部,第一外延部和第二外延部分别位于第一连接部的沿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第一外延部贴合在第一侧表面上,第二外延部贴合在第二侧表面上。
16.这样,外延部的结构较为简单,且第一外延部和第二外延部对第二连接部起到限位作用。
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外延部贴合在第二连接部背离第一连接部一侧的表面上。
18.这样,外延部和第一连接部能够对第二连接部起到限位作用,且外延部与第二连接部的连接面积较大,能够保证外延部与第二连接部的连接稳定性。
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连接部具有加厚部,加厚部的厚度大于第二连接部其余部分的厚度,外延部贴合在加厚部的沿厚度方向延伸的侧表面上;
20.可以实现的是,外延部贴合在加厚部背离第一连接部一侧的表面上。
21.这样,加厚部能够增加第二连接部的沿厚度方向延伸的侧面的面积,从而增加外延部与第二连接部的连接面积,提高外延部与第二连接部的连接稳定性。
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部朝向第二连接部一侧的面上设置有第一引脚,第二连接部朝向第一连接部一侧的面上设置有第二引脚,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电性连接。
23.这样,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实现绑定连接较为简单,可操作性强。
2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引脚位于外延部的朝向第二连接部一侧的面上,第二引脚位于第二连接部的朝向外延部一侧的面上。
25.这样,外延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绑定连接,能够提高显示面板与柔性电路板之间的绑定连接稳定性。
2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部位于显示面板靠近柔性电路板一侧的端部,第二连接部位于柔性电路板靠近显示面板一侧的端部。
27.这样,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位于边缘位置,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较为简单,可操作性强,且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之间相互影响较小。
28.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的显示模组。
2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中的一者包括第一连接部,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中的另一者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绑定连接,从而实现显示面板和柔
性电路板上的信号传输。其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沿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至少部分叠设,且在叠设位置绑定连接。第一连接部的边缘设置有外延部,外延部与第一连接部分别贴合在第二连接部的不同朝向的外表面上。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之间通过两者之间的贴合面连接,第二连接部与外延部之间也通过两者之间的贴合面连接。这样,外延部可以增加显示面板与柔性电路板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提高显示面板与柔性电路板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ic与显示面板之间的信号传输稳定性,以保证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信号稳定性。
30.本技术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装配完成的结构示意图;
3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外延部的结构示意图;
35.图4为图2的b-b向的剖视图;
36.图5为图2的b-b向的另一剖视图;
37.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厚部的结构示意图;
38.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外延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39.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外延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40.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外延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41.附图标记说明:
42.100-显示模组;
ꢀꢀꢀꢀꢀꢀꢀꢀꢀꢀꢀ
110-显示面板;
43.110a-显示区;
ꢀꢀꢀꢀꢀꢀꢀꢀꢀꢀꢀꢀ
110b-弯折区;
44.110c-绑定区;
ꢀꢀꢀꢀꢀꢀꢀꢀꢀꢀꢀꢀ
111-第一连接部;
45.120-外延部;
ꢀꢀꢀꢀꢀꢀꢀꢀꢀꢀꢀꢀꢀ
121-第一外延部;
46.122-第二外延部;
ꢀꢀꢀꢀꢀꢀꢀꢀꢀ
123-第三外延部;
47.124-第四外延部;
ꢀꢀꢀꢀꢀꢀꢀꢀꢀ
125-第五外延部;
48.130-柔性电路板;
ꢀꢀꢀꢀꢀꢀꢀꢀꢀ
131-第二连接部;
49.132-加厚部;
ꢀꢀꢀꢀꢀꢀꢀꢀꢀꢀꢀꢀꢀ
133-第二引脚;
50.140-异方性导电胶。
具体实施方式
51.相关技术中,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绑定区,位于绑定区内的显示面板与柔性电路板绑定连接,柔性电路板上设置有驱动电路,从而实现ic和显示面板之间的电信号传输。其中,柔性电路板与显示面板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具有叠设区域,在叠设区域中,柔性电路板贴合在显示面板上,且通过两者的贴合面绑定连接。
52.然而,显示面板与柔性电路板绑定贴合的面积较小,导致显示面板与柔性电路板之间的连接强度较低,导致ic与显示面板之间的信号传输稳定性较差,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信号稳定性较差。
53.基于上述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中的一者包括第一连接部,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中的另一者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绑定连接,从而实现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上的信号传输。其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沿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至少部分叠设,且在叠设位置绑定连接。第一连接部的边缘设置有外延部,外延部与第一连接部分别贴合在第二连接部的不同朝向的外表面上。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之间通过两者之间的贴合面连接,第二连接部与外延部之间也通过两者之间的贴合面连接。这样,外延部可以增加显示面板与柔性电路板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提高显示面板与柔性电路板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ic与显示面板之间的信号传输稳定性,以保证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信号稳定性。
54.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5.以下将结合图1-图9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5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100。显示装置可以为电子纸、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超级个人计算机、导航仪等具有显示模组100的移动或固定终端。
57.以下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100进行说明。
58.如图1和图2所示,显示模组100可以包括显示面板110和柔性电路板130,显示面板110与柔性电路板130可以绑定连接,柔性电路板130上可以设置有ic,从而实现ic和显示面板110之间的电信号传输。
59.其中,显示面板110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为oled)显示面板,微米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为micro led或μled)显示面板,或者液晶(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为lcd)显示面板。
60.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110包括显示区110a和绑定区110c,显示区110a与绑定区110c相邻设置。位于绑定区110c内的显示面板110可以用于绑定连接柔性电路板130。
61.另外,显示面板110还可以包括弯折区110b,弯折区110b位于显示区110a和绑定区110c之间,弯折区110b连接显示区110a和绑定区110c。通过对弯折区110b进行弯折,可以将绑定区110c弯折至显示面板110的背光面,这样,可以减小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
62.显示面板110和柔性电路板130中的一者包括第一连接部111,显示面板110和柔性电路板130中的另一者包括第二连接部131。其中,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111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110上,第二连接部131可以设置在柔性电路板130上;或者,第一连接部111可以设置在柔性电路板130上,第二连接部131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110上。
63.本技术实施例以显示面板110包括第一连接部111,柔性电路板130包括第二连接部131为例进行说明。
64.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111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110上,第二连接部131可以设置在柔性电路板130上。其中,第一连接部111可以位于显示面板110靠近柔性电路板130一侧的端部,例如,第一连接部111可以位于显示面板110的绑定区110c中,第一连接部111对显示面板110上的其他结构布局影响较小。
65.第二连接部131可以位于柔性电路板130靠近显示面板110一侧的端部,第二连接部131对柔性电路板130上的其他结构布局影响较小。另外,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31均位于边缘位置,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31连接较为简单,可操作性强,且显示面板110和柔性电路板130之间相互影响较小。
66.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31沿显示模组100的厚度方向至少部分叠设,且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31在叠设位置绑定连接。其中,图1中a部分示出了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31的叠设区域。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31可以部分重叠或者完全重叠。第一连接部111的朝向第二连接部131一侧的面,与第二连接部131的朝向第一连接部111一侧的面相互贴合,并将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31连接。
67.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111的边缘设置有外延部120,外延部120也可以贴合并连接在第二连接部131的外表面上。外延部120可以增加显示面板110与柔性电路板130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10与柔性电路板130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ic与显示面板110之间的信号传输稳定性,以保证显示模组100及显示装置的信号稳定性。
68.其中,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111的朝向第二连接部131一侧的面,与外延部120的朝向第二连接部131一侧的面位于不同平面上,外延部120与第一连接部111分别贴合在第二连接部131的不同朝向的外表面上,从而可以避免外延部120与第一连接部111位于同一平面,避免外延部120与第一连接部111在同一平面上占用总面积过大。
6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以形状大致为矩形的显示面板110为例说明,本技术的第一方向,即图3中的x方向;本技术的第二方向,即图3中的y方向;本技术的第三方向,即图3中的z方向。显示面板110(显示区110a、绑定区110c和弯折区110b)、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31的宽度方向可以为第一方向x;显示面板110、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31的长度方向(即延伸方向)可以是第二方向y;显示面板110、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31的厚度方向可以为第三方向z。本技术中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厚度方向仅仅是为了描述方便,并不意味着对任何尺寸的限制,例如长度也可能小于、等于或大于宽度。
70.具体的,如图3,第一连接部111具有沿长度方向y延伸的边缘,外延部120连接在该边缘上。如图4所示,外延部12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连接部111的延伸方向相交,外延部120与第一连接部111处于不同平面,外延部120与第一连接部111分别贴合在第二连接部131的不同朝向的外表面上,从而可以避免外延部120与第一连接部111在同一平面上的总面积过大。
71.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外延部12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连接部111的延伸方向垂直,外延部120沿z方向延伸,第一连接部111沿x方向延伸,外延部12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连接部111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
°
,外延部120与第一连接部111之间的角度较易判断,能够降低外延部120与第二连接部131之间的贴合难度。
72.示例性的,外延部120与第二连接部131贴合,外延部120远离第一连接部111的一
端可以朝向第一连接部111的中心方向倾斜,外延部12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连接部111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外延部120可以阻止第二连接部131朝向背离第一连接部111的方向运动,外延部120对第二连接部131起到限位作用,外延部120能更好的固定第二连接部131,提高显示面板110与柔性电路板130的连接稳定性。
73.以下对外延部120与第二连接部131的贴合连接的实现方式进行说明。
74.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外延部120可以贴合在第二连接部131的沿厚度方向延伸的侧表面上,从而可以增加显示面板110与柔性电路板130的连接面积,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10与柔性电路板130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ic与显示面板110之间的信号传输稳定性,以保证显示模组100及显示装置的信号稳定性。
75.具体的,第二连接部131的沿厚度方向延伸的侧表面包括第一侧表面、第二侧表面和第三侧表面,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沿第二连接部131的宽度方向x相对设置,第三侧表面为第二连接部131靠近显示区110a一侧的外表面。外延部120可以贴合在第一侧表面、第二侧表面和第三侧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当外延部120同时贴合在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上时,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可以防止第二连接部131沿宽度方向x运动,从而对第二连接部131起到限位作用,能更好的固定第二连接部131,提高显示面板110与柔性电路板130的连接稳定性。
76.另一些示例中,如图5所示,外延部120还可以贴合在第二连接部131背离第一连接部111一侧的表面上。此时,外延部120可以阻止第二连接部131朝向背离第一连接部111的方向运动,外延部120和第一连接部111对第二连接部131起到限位作用,能更好的固定第二连接部131,提高显示面板110与柔性电路板130的连接稳定性。
77.本技术实施例以外延部120贴合在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上进行说明。
78.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131可以整体形成加厚部132,加厚部132的厚度大于柔性电路板130的其余部分的厚度。即第二连接部131的厚度大于柔性电路板130其余部分的厚度,第二连接部131的沿厚度方向延伸的侧面的面积较大,即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的面积较大,外延部120与第二连接部131的连接面积较大。另外,柔性电路板130上除了加厚部132外的其余部分的厚度较小,可以使得柔性电路板130的其余部分的弯折性能较好,且柔性电路板130占用的体积较小。
79.另一些示例中,第二连接部131的部分可以形成加厚部132,加厚部132的厚度大于第二连接部131其余部分的厚度,加厚部132的厚度还可以大于柔性电路板130其余部分(即除第二连接部131外的部分)的厚度。加厚部132能够增加第二连接部131的沿厚度方向延伸的侧表面的面积,即可以增加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的面积,从而增加外延部120与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的连接面积。
80.另一些示例中,外延部120还可以贴合在加厚部132背离第一连接部111一侧的表面上,其原理与外延部120贴合在第二连接部131背离第一连接部111一侧的表面上相同,不再赘述。
81.可以理解的是,当柔性电路板130上具有加厚部132的实施方式中,加厚部132可以包括第四侧表面,第四侧表面为加厚部132的远离显示区110a一侧的外表面,第三侧表面和第四侧表面为沿第二连接部131的长度方向y相对设置的两个外表面。外延部120可以贴合在第四侧表面上,从而增加外延部120与第二连接部131之间的连接面积。当外延部120同时
贴合在第三侧表面和第四侧表面时,外延部120对第二连接部131起到限位作用。
82.以下对柔性电路板130和显示面板110之间的绑定连接进行说明。
83.一些示例中,第一连接部111朝向第二连接部131一侧的面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引脚,第二连接部131朝向第一连接部111一侧的面上可以设置有第二引脚133,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133电性连接,第一连接部111与第二连接部131通过两者的贴合面绑定连接,其绑定方式较为简单,实现较为容易。
84.另一些示例中,第一引脚还可以位于外延部120的朝向第二连接部131一侧的面上,第二引脚133还可以位于第二连接部131的朝向外延部120一侧的面上(图6),外延部120与第二连接部131通过两者的贴合面绑定连接,从而增加了显示面板110与柔性电路板130之间的绑定连接的面积,以提高显示面板110与柔性电路板130之间的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85.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133可以均为多个,多个第一引脚可以间隔分布在第一连接部111上,多个第一引脚还可以间隔分布在外延部120上,多个第二引脚133可以间隔分布在第二连接部131上。其中,一个第一引脚对应连接一个第二引脚133。
86.其中,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133之间可以焊接,或者,如图4所示,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133之间通过异方性导电胶140(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简称为acf)连接。
87.以下对外延部120的实现方式进行说明。
88.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外延部120可以包括第一外延部121,第一外延部121位于第一连接部111的沿宽度方向x的其中一侧,第一外延部121贴合在第一侧表面上,第一外延部121增加了显示面板110与柔性电路板130之间的连接面积。或,外延部120可以包括第二外延部122,第二外延部122位于第一连接部111的沿宽度方向x的另一侧,第二外延部122贴合在第二侧表面上,第二外延部122增加了显示面板110与柔性电路板130之间的连接面积。或,外延部120同时包括第一外延部121和第二外延部122,第二连接部131位于第一外延部121和第二外延部122之间,第一外延部121和第二外延部122对第二连接部131起到限位作用,外延部120能更好的固定第二连接部131,提高显示面板110与柔性电路板130的连接稳定性。
89.另一些示例中,如图5和图7所示,外延部120还可以包括第五外延部125,第五外延部125用于贴合在第二连接部131的背离第一连接部111一侧的表面上。其中,第五外延部125可以连接在第一外延部121背离第一连接部111的一侧,或,第五外延部125还可以连接在第二外延部122背离第一连接部111的一侧,或,第五外延部125可以同时连接在第一外延部121和第二外延部122的背离第一连接部111的一侧。
90.另一些示例中,如图7所示,外延部120还可以包括第三外延部123,第三外延部123用于与第三侧表面贴合。其中,第三外延部123可以连接在第一外延部121、第二外延部122、第五外延部125中任意一个或多个的靠近显示区110a的一侧。
91.另一些示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外延部120还可以包括第四外延部124,第四外延部124可以用于与第四侧表面贴合。其中,第四外延部124可以连接在第一外延部121、第二外延部122、第五外延部125中任意一个或多个的背离显示区110a的一侧。
9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外延部121、第二外延部122、第三外延部123、第四外延部124和第五外延部125之间的连接方式还可以是其他的连接方式,只要各个外延部120能够分别用于贴合第一侧表面、第二侧表面、第三侧表面、第四侧表面、以及第二连接部131的背离第
一连接部111一侧的表面即可。
9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