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像素驱动电路、发光控制方法及显示面板与流程

文档序号:33348849发布日期:2023-03-04 04:22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像素驱动电路、发光控制方法及显示面板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发光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像素驱动电路、发光控制方法及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2.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ctive matrix/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是一种应用于电视和移动设备中的显示技术,以其低功耗,低成本,大尺寸的特点在对功耗敏感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3.目前,在amoled显示领域中,随着显示面板使用时间的延长,显示面板会出现忽明忽暗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发明致力于提供一种像素驱动电路、发光控制方法及显示面板,能够有效改善忽明忽暗的问题。
5.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像素驱动电路,包括:
6.数据写入模块和驱动模块;
7.所述数据写入模块用于在数据写入阶段将接收到的数据信号写入到所述驱动模块的第一端;
8.所述驱动模块用于在第一初始化阶段,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扫描信号重置所述驱动模块的电学特性,以及在发光阶段根据所述数据信号提供驱动电流给发光模块,以使所述发光模块发光;
9.所述第一初始化阶段位于所述数据写入阶段之后,且位于所述发光阶段之前。
10.可选的,所述驱动模块包括多栅极薄膜晶体管;所述多栅极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栅极为所述驱动模块的第一端;
11.所述多栅极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栅极用于连接所述数据写入模块的输出端;所述多栅极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栅极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扫描信号;所述多栅极薄膜晶体管的第一电极用于连接电源电压的输出端;所述多栅极薄膜晶体管的第二电极用于连接所述发光模块的输入端。
12.可选的,所述第一扫描信号在所述第一初始化阶段为第一电平状态,在所述数据写入阶段和所述发光阶段为第二电平状态,所述第一电平状态和所述第二电平状态不同。
13.可选的,若所述多栅极薄膜晶体管为多栅极p型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一电平状态为低电平,所述第二电平状态为高电平;
14.若所述多栅极薄膜晶体管为多栅极n型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一电平状态为高电平,所述第二电平状态为低电平。
15.可选的,所述数据写入模块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和第二薄膜晶体管;
16.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用于连接所述数据信号的输出端,源极用于连接所述
多栅极薄膜晶体管的第一电极,栅极用于接收第二扫描信号;
17.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用于连接所述多栅极薄膜晶体管的第一电极,源极用于连接所述多栅极薄膜晶体管的第二电极,栅极用于接收第三扫描信号。
18.可选的,还包括第一发光控制模块和第二发光控制模块;
19.所述第一发光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发光阶段控制电源电压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模块之间的导通;
20.所述第二发光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发光阶段控制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发光模块之间的导通。
21.可选的,还包括第二初始化模块和第三初始化模块;
22.所述第二初始化模块用于在第二初始化阶段对所述驱动模块的第一端进行初始化;所述第二初始化阶段位于所述数据写入阶段之前;
23.所述第三初始化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初始化阶段对所述发光模块中发光元件的阳极电压进行初始化。
24.可选的,所述第二初始化模块包括第三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三初始化模块包括第四薄膜晶体管;
25.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用于连接所述驱动模块的第一端,源极用于接收第一初始信号,栅极用于接收第四扫描信号;
26.所述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用于连接所述发光元件的阳极端,源极用于接收第二初始信号,栅极用于接收第五扫描信号。
27.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发光控制方法,应用于像素驱动电路,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包括驱动模块,所述发光控制方法包括:
28.在数据写入阶段,根据接收到的数据信号,完成所述数据信号的写入;
29.在第一初始化阶段,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扫描信号重置所述驱动模块的电学特性;
30.在发光阶段,根据所述数据信号产生驱动电流,以驱动发光模块发光;
31.其中,所述第一初始化阶段位于所述数据写入阶段之后,且位于所述发光阶段之前。
32.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如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所述的像素驱动电路。
3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像素驱动电路、发光控制方法及显示面板,像素驱动电路包括数据写入模块和驱动模块,数据写入模块用于在数据写入阶段将接收到的数据信号写入到驱动模块的第一端;驱动模块用于第一初始化阶段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扫描信号重置驱动模块的电学特性,以及在在发光阶段根据数据信号提供驱动电流给发光模块,以使发光模块发光;其中,第一初始化阶段位于数据写入阶段之后,且位于发光阶段之前。如此,利用第一扫描信号在第一初始化阶段对驱动模块进行电学特性重置,可以使驱动模块在写入帧的电学特性与保持帧的电学特性更加接近,达到显示面板的写入帧和保持帧发光波形一致性更高的效果,从而有效改善显示面板的忽明忽暗问题。
附图说明
34.通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
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或步骤。
35.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像素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像素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37.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像素驱动电路的电路图。
38.图4为与图3所示像素驱动电路对应的时序图。
39.图5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40.图6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2.目前,现有的像素驱动电路在低频状态下,数据信号通常不会正常写入,低频(10赫兹或者1赫兹)驱动晶体管的栅极有很长的不写入时间,并且跳帧期间,数据信号会持续写入到驱动晶体管的源极,导致驱动晶体管的三端电压发生变化,受晶体管迟滞特性的影响,驱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会发生漂移,最终表现为数据信号写入帧和保持帧的发光波形不一致,这种差异会导致发光亮度出现规律变化,进而引起显示面板出现忽明忽暗的问题。
43.为此,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像素驱动电路,如图1所示,该像素驱动电路至少可以包括数据写入模块101和驱动模块102,数据写入模块101用于在数据写入阶段将接收到的数据信号vdate写入到驱动模块102的第一端;驱动模块102用于在第一初始化阶段,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扫描信号s1重置驱动模块102的电学特性,以及在发光阶段根据数据信号vdate提供驱动电流给发光模块109,以使发光模块109发光。
44.其中,第一初始化阶段位于数据写入阶段之后,且位于发光阶段之前。
45.数据写入模块101在接收数据信号vdate时,可以通过数据信号线接收数据信号vdate。
46.在数据写入阶段,数据写入模块101将接收到的数据信号vdate写入到驱动模块102的第一端。
47.在第一初始化阶段,驱动模块102的第二端接收第一扫描信号s1,并根据第一扫描信号s1重置自身的电学特性,使其恢复初始特性,也即,使得发光模块在保持帧发光状态前,驱动模块也处于开态偏置状态,使得驱动模块102在保持帧的电学特性和写入帧的电学特性更加接近,达到写入帧和保持帧发光波形一致性更高的效果,从而改善忽明忽暗的问题。
48.具体的,如图3所示,驱动模块102可以包括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的第一栅极为驱动模块102的第一端p。
49.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的第一栅极用于连接数据写入模块101的输出端;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的第二栅极用于接收第一扫描信号s1;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的第一电极用于连
接电源电压vdd;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的第二电极用于连接发光模块109的输入端。
50.应用时,第一电极可以是漏极,第二电极可以是源极。
51.在第一初始化阶段,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由于其第二栅极接收到的第一扫描信号s1而进行电学特性重置。
52.在发光阶段,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的第一栅极接收数据写入模块101的输出端输出的数据信号vdate,同时,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的漏极接收电源电压的输出端输出的电源信号vdd;进而根据数据信号vdate和电源信号vdd产生驱动电流,并通过源极输出驱动电流给发光模块109,以使发光模块109发光。
53.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确保驱动模块102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扫描信号s1重置其电学特性,第一扫描信号s1在第一初始化阶段可以是第一电平状态,在数据写入阶段和发光阶段为第二电平状态,第一电平状态和第二电平状态不同。
54.其中,第一电平状态和第二电平状态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55.例如,在第一初始化阶段,第一扫描信号s1为低电平状态,此时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因第二栅极接收到该低电平状态的信号而进行电学特性的重置,从而恢复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初始的电学特性。在数据写入阶段或者发光阶段,第一扫描信号s1为高电平状态,此时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的第二栅极接收到的第一扫描信号s1为高电平状态的信号,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不进行重置操作。也即,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在数据信号写入第一栅极后,且在进入发光阶段前,接收低电平状态的第一扫描信号s1,并根据接收到的低电平状态的第一扫描信号s1进行电学特性重置,使得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在保持帧发光前的电学特性与写入帧的电学特性更加接近,从而使得写入帧和保持帧的发光波形一致性更高,达到改善显示面板忽明忽暗的效果。
56.由于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可以包括多栅极p型薄膜晶体管和多栅极n型薄膜晶体管,为了确保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能够在第一初始化阶段进行电学特性的重置,一些实施例中,若多栅极薄膜晶体管为多栅极p型薄膜晶体管,则第一电平状态为低电平状态,第二电平状态为高电平状态。也就是说,在第一初始化阶段,第一扫描信号s1为低电平状态,此时多栅极p型薄膜晶体管因第二栅极接收到该低电平状态的信号而进行电学特性的重置,从而恢复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初始的电学特性。在数据写入阶段或者发光阶段,第一扫描信号s1为高电平状态,此时多栅极p型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栅极接收到的第一扫描信号s1为高电平状态的信号,多栅极p型薄膜晶体管不进行重置操作。
57.同样的,若多栅极薄膜晶体管为多栅极n型薄膜晶体管,则第一电平状态为高电平状态,第二电平状态为低电平状态。也即,在第一初始化阶段,第一扫描信号s1为高电平状态,此时多栅极n型薄膜晶体管因第二栅极接收到该高电平状态的信号而进行电学特性的重置,从而恢复多栅极n型薄膜晶体管初始的电学特性。在数据写入阶段或者发光阶段,第一扫描信号s1为低电平状态,此时多栅极n型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栅极接收到的第一扫描信号s1为低电平状态的信号,多栅极n型薄膜晶体管不进行重置操作。
58.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数据写入模块101可以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t2和第二薄膜晶体管t3。其中,第一薄膜晶体管t2的漏极用于连接数据信号vdate,源极用于连接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的第一电极,栅极用于接收第二扫描信号s2;第二薄膜晶体管t3的漏极用于连接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的第一电极,源极用于连接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的第二电
极,栅极用于接收第三扫描信号s3。
59.以第一薄膜晶体管t2为p型薄膜晶体管,第二薄膜晶体管t3为n型薄膜晶体管为例,如图3所示,在数据写入阶段,第一薄膜晶体管t2的漏极接收数据信号的输出端输出的数据信号vdate,此时,第二扫描信号s2为低电平信号,第三扫描信号s3为高电平信号,第一薄膜晶体管t2和第二薄膜晶体管t3导通,在较短的充电时间内,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的第一栅极处能够被快速地写入vdate-vth,从而完成数据写入阶段的数据写入,其中,vth为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
60.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像素驱动电路还可以包括第一发光控制模块103和第二发光控制模块104。其中,第一发光控制模块103用于在发光阶段控制电源电压的输出端与驱动模块102之间的导通;第二发光控制模块104用于在发光阶段控制驱动模块102与发光模块之间的导通。
61.具体的,如图3所示,第一发光控制模块103可以包括第五薄膜晶体管t6,第二发光控制模块104可以包括第六薄膜晶体管t7,第五薄膜晶体管t6和第六薄膜晶体管t7的栅极均与使能信号线连接,使能信号线用于提供使能信号em,使能信号能够控制第五薄膜晶体管t6和第六薄膜晶体管t7导通或关断。
62.实施时,第五薄膜晶体管t6在发光阶段实现电源电压vdd的输出端与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的漏极之间的导通,第六薄膜晶体管t7在发光阶段实现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的源极与发光模块109之间的导通。如此,在发光阶段,电源电压的输出端输出电源信号vdd,并通过第五薄膜晶体管t6传输给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的漏极,为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提供驱动电压,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根据电源信号vdd和数据信号vdate产生驱动电流,经源极输出给第六薄膜晶体管t7,经第六薄膜晶体管t7输出给发光模块109。如此,保证了像素驱动电路驱动发光模块109发光的效果。
63.其中,发光模块可以包括发光元件oled。
64.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像素驱动电路还可以包括第二初始化模块105和第三初始化模块106。第二初始化模块105用于在第二初始化阶段对驱动模块102的第一端p进行初始化;第二初始化阶段位于数据写入阶段之前;第三初始化模块106用于在第一初始化阶段对发光模块109中发光元件oled的阳极电压进行初始化。
65.具体的,第二初始化模块105可以包括第三薄膜晶体管t4,其中,第三薄膜晶体管t4的漏极用于连接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的第一栅极,源极用于接收第一复位信号vref1,栅极用于接收第四扫描信号s4。第三初始化模块106可以包括第四薄膜晶体管t5,其中,第四薄膜晶体管t5的漏极用于连接发光元件oled的阳极端,源极用于接收第二复位信号vref2,栅极用于接收第五扫描信号s5。
66.实施时,第一扫描信号s1和第五扫描信号s5可以是同一信号。也即,如图3所示,在第一初始化阶段,多栅极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栅极接收同一低电平信号,此时,多栅极薄膜晶体管重置电学特性,且oled阳极电压初始化,为发光阶段oled的发光效果提供了保障。
67.以第三薄膜晶体管t4为n型薄膜晶体管,第四薄膜晶体管t5为p型薄膜晶体管为例,在第二初始化阶段,第四扫描信号s4为高电平信号,此时第三薄膜晶体管t4导通,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的第一栅极被初始化到电压vref1,实现了对驱动模块102的控制端(第一端)的初始化,能够改善上一帧的数据信号对当前帧的影响。在第一初始化阶段,第五扫描
信号s5为低电平信号,此时第四薄膜晶体管t5导通,oled阳极端的电压被反向初始化到vref2,实现oled阳极初始化。
68.图4所示是与图3所示的电路图对应的时序图,其中,t1为第二初始化阶段,t2为数据写入阶段,t3为第一初始化阶段,t4为发光阶段。如图3和图4所示,在t1阶段,第四扫描信号s4为高电平信号,此时第三薄膜晶体管t4导通,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的第一栅极被初始化到电压vref1;在t2阶段,第二扫描信号s2为低电平信号,第三扫描信号s3为高电平信号,第一薄膜晶体管t2和第二薄膜晶体管t3导通,数据信号vdate被写入到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的第一栅极;在t3阶段,第一扫描信号s1和第五扫描信号s5为低电平信号,多栅极薄膜晶体管t1的的第二栅极根据接收到的低电平信号进行电学特性重置,第四薄膜晶体管t5对oled的阳极电压被初始化到电压vref2;在t4阶段,em为低电平信号,第五薄膜晶体管t6和第六薄膜晶体管t7导通,oled开始发光。
69.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像素驱动电路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107,存储模块107设置于电源电压的输出端与驱动模块102的第一端之间,用于维持驱动模块102的第一端的电压。
70.其中,存储模块107可以包括电容c。
71.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光控制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像素驱动电路,像素驱动电路可以包括驱动模块,如图5所示,发光控制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
72.s501、在数据写入阶段,根据接收到的数据信号,完成数据信号的写入。
73.s501、在第一初始化阶段,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扫描信号重置驱动模块的电学特性。
74.s501、在发光阶段,根据数据信号产生驱动电流,以驱动发光模块发光;其中,第一初始化阶段位于数据写入阶段之后,且位于发光阶段之前。
75.本实施例中,首先在数据写入阶段,根据接收到的数据信号完成数据信号的写入,再在第一初始化阶段,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扫描信号对驱动模块的电学特性进行重置,最后在发光阶段,根据数据信号产生驱动电流,以驱动发光模块发光。如此,在数据写入之后,在发光阶段之前,对驱动模块的电学特性进行重置,可以使驱动模块在保持帧发光前的电学特性与数据写入时的电学特性更加接近,从而使写入帧和保持帧的发光波形一致性更高,达到改善显示面板的忽明忽暗问题的效果。
76.可选的,第一扫描信号在第一初始化阶段为第一电平状态,在数据写入阶段和发光阶段为第二电平状态,第一电平状态和第二电平状态不同。
77.可选的,发光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在第二初始化阶段,根据接收到的第一复位信号对驱动模块的控制端进行初始化;其中,第二初始化阶段位于数据写入阶段之前。
78.可选的,发光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在第一初始化阶段,根据接收到的第二复位信号对发光模块的阳极电压进行初始化。
79.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如以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像素驱动电路。
80.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如图6所示,图6为电子设备b100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b1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
81.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
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