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10486发布日期:2023-03-31 23:34阅读:42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现有显示器件为了提高屏占比,会对显示器件挖孔,在挖孔区设置电子元件,从而无需设置边框,可以减小显示面板的边框,提高屏占比。但在显示器件中,由于挖孔区无像素,使得挖孔区所在行的像素的扫描线的压降相较于非挖孔区所在行的像素的扫描线的压降更小,在显示时,会由于挖孔区和非挖孔区所在行的扫描线的压降不同的问题出现显示不均。如图1、图2、图3所示,图3中的(a)为补偿单元的透视图,图3中的(b)为补偿单元的分解图,现有显示器件1为了解决显示不均的问题,会在环绕挖孔区12的绕线区13设置补偿单元,通过在第一源漏极层设置电源信号线142,使电源信号线142与第二栅极层的扫描线141形成电容,从而提高挖孔区12所在行的扫描线的压降,避免显示不均。但这种设计会导致补偿单元占用绕线区13过多的面积,为了使数据线143的绕线避开挖孔区12,只能增大绕线区13的面积,导致绕线区13的宽度较大,从而导致挖孔区12与显示区11之间的黑边较大。
3.所以,现有显示器件存在补偿单元占用绕线区的面积较大所导致的挖孔区和显示区之间的黑边较大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以缓解现有显示器件存在补偿单元占用绕线区的面积较大所导致的挖孔区和显示区之间的黑边较大的技术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开孔区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开孔区之间的过渡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6.衬底;
7.第一金属层,设置于所述衬底一侧,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第一扫描线;
8.第二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9.源漏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远离所述第一金属层的一侧;
10.其中,所述过渡区包括无效像素区和绕线区,所述绕线区设置于所述无效像素区和所述开孔区之间,所述无效像素区设有补偿单元,所述补偿单元至少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的补偿走线,所述补偿走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扫描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存在重合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补偿单元还包括电源高电位信号线,所述电源高电位信号线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且所述电源高电位信号线与所述补偿走线连接。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源漏极层包括第一源漏极层和第二源漏极层,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平坦化层,所述第二源漏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源漏极层远离所述第二金属层的一侧,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源漏极层和所述第二源漏极层之间,所述电源
高电位信号线包括位于第二金属层的第一电源高电位信号线和位于第一源漏极层的第二电源高电位信号线,所述第一电源高电位信号线与所述补偿走线连接,所述第二电源高电位信号线穿过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过孔与所述补偿走线连接。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层间绝缘层,所述层间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源漏极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所述补偿单元还包括:
14.第二扫描线,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层,且与所述第一扫描线绝缘设置;
15.初始化信号线,包括第一初始化信号线和第二初始化信号线,所述第一初始化信号线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初始化信号线设置于所述第一源漏极层,且所述第二初始化信号线穿过所述层间绝缘层的过孔与所述第一初始化信号线连接;
16.发光控制信号线,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层;
17.第一数据线,设置于所述第二源漏极层。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绕线区的第二数据线,所述第二数据线包括设置于第二源漏极层的第一部分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源漏极层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穿过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过孔与所述第二部分连接。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栅极绝缘层、第二栅极绝缘层和层间绝缘层,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衬底之间,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所述层间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和所述第一源漏极层之间,所述第二数据线还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三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所述第四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二部分穿过所述层间绝缘层的过孔与所述第三部分连接,所述第三部分穿过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的过孔与所述第四部分连接。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设有显示像素,所述无效像素区设有无效像素,所述无效像素设置于所述显示像素与所述补偿单元之间。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有源层,所述有源层包括有源图案,所述无效像素中的有源图案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补偿单元中的有源图案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面积。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环绕所述开孔区设置,所述开孔区的形状包括跑道型、圆型、方型中的至少一种。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扫描线的设置方向,所述补偿单元设置于所述开孔区两侧。
24.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行第一扫描线,在所述过渡区,不同行的第一扫描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与所述补偿走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的重合面积不同。
25.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行第一扫描线,在所述过渡区,不同行的第一扫描线对应的补偿单元的数量不同。
26.同时,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和电子元件。
27.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开孔区以及位于显示区和开孔区之间的过渡区,显示面板包括衬底、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和源漏极层,第一金属层设置于衬底一侧,第一金属层包括第一扫描线,第二金属层设置
于第一金属层远离衬底的一侧,源漏极层设置于第二金属层远离第一金属层的一侧,其中,过渡区包括无效像素区和绕线区,绕线区设置于无效像素区和开孔区之间,无效像素区设有补偿单元,补偿单元至少包括设置于第二金属层的补偿走线,补偿走线在衬底上的投影与第一扫描线在衬底上的投影存在重合。本技术通过将补偿单元设置在无效像素区,使得补偿单元可以替代无效像素,避免增加显示面板的过渡区的面积,且由于补偿单元不会设置在绕线区,绕线区的数据线可以设置在各个金属层进行绕线,减小了绕线区的面积,进一步减小了过渡区的面积,减小了显示区和开孔区之间的黑边的面积,同时,补偿单元包括设置在第二金属层的补偿走线,使补偿走线在衬底上的投影与第一扫描线在衬底上的投影存在重合,则可以对开孔区所在行的第一扫描线的压降进行补偿,避免显示不均。
附图说明
28.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29.图1为现有显示器件的示意图。
30.图2为现有显示器件的透视图。
31.图3为现有显示器件的补偿单元的透视图和分解图。
3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3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截面图。
3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补偿单元的透视图。
35.图7为图6中的补偿单元的分解图。
36.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像素驱动电路的电路图。
37.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无效像素的透视图。
38.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开孔区的左上侧的透视图。
39.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开孔区的左下侧的透视图。
40.图12为现有显示器件的挖孔区的左上侧的透视图。
41.图13为现有显示器件的挖孔区的左下侧的透视图。
42.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像素驱动电路的时序图。
43.图15为现有显示器件的实际产品的透视图。
44.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实际产品的透视图。
45.图1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一扫描线的电容变化曲线与现有显示器件中的扫描线的电容变化曲线的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4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7.本技术实施例针对现有显示器件存在补偿单元占用绕线区的面积较大所导致的挖孔区和显示区之间的黑边较大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以缓解上
述技术问题。
48.如图4至图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2包括显示区411、开孔区418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411和所述开孔区418之间的过渡区412,所述显示面板2包括:
49.衬底21;
50.第一金属层25,设置于所述衬底21一侧,所述第一金属层25包括第一扫描线251;
51.第二金属层27,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层25远离所述衬底21的一侧;
52.源漏极层35,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27远离所述第一金属层25的一侧;
53.其中,所述过渡区412包括无效像素区413和绕线区414,所述绕线区414设置于所述无效像素区413和所述开孔区418之间,所述无效像素区413设有补偿单元42,所述补偿单元42至少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27的补偿走线271,所述补偿走线271在所述衬底21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扫描线251在所述衬底21上的投影存在重合。
5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通过将补偿单元设置在无效像素区,使得补偿单元可以替代无效像素,避免增加显示面板的过渡区的面积,且由于补偿单元不会设置在绕线区,绕线区的数据线可以设置在各个金属层进行绕线,减小了绕线区的面积,进一步减小了过渡区的面积,减小了显示区和开孔区之间的黑边的面积,同时,补偿单元包括设置在第二金属层的补偿走线,使补偿走线在衬底上的投影与第一扫描线在衬底上的投影存在重合,则可以对开孔区所在行的第一扫描线的压降进行补偿,避免显示不均。
55.具体的,图7为图6中的补偿单元的分解图,图7中的(a)为图6中的补偿单元的有源层的分解图,图7中的(b)为图6中的补偿单元的第一金属层的分解图,图7中的(c)为图6中的补偿单元的第二金属层的分解图,图7中的(d)为图6中的补偿单元的过孔的分解图,图7中的(e)为图6中的补偿单元的第一源漏极层的分解图,图7中的(f)为图6中的补偿单元的第二源漏极层的分解图。
56.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同一走线会位于不同像素单元或者补偿单元中的各个部分的结构并不相同,例如,第一扫描线251位于补偿单元42中的部分的结构与第一扫描线251位于无效像素43中的部分的结构并不相同,但由于这两个部分仅是第一扫描线的多个部分,因此,仍然会以同一标号表示该走线,例如在图6中的补偿单元42中以标号251表示第一扫描线,在图9中的无效像素43中同样以标号251表示第一扫描线。同理,对于其他走线,同样会采用同一标号表示同一走线。同时,本技术实施例中会以同一标号表示同一类型走线,例如图6中的补偿单元42以标号321表示第一数据线,图9中的无效像素43也以标号321表示第一数据线,对于其他走线的标号,可以类同第一扫描线和第一数据线,在此不再赘述。
5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为了说明与现有显示器件的不同设计,会将需要绕线的数据线定义为第二数据线,将不需要绕线的数据线定义为第一数据线,且使用不同的标号进行说明,但需要说明的是,两者均是传递数据信号。
58.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技术实施例分别以电路图和透视图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电路设计,因此,会分别以不同的标号说明同一走线,例如,在图6中以标号251表示第一扫描线,在图8中以标号scan(n)表示第一扫描线。
59.具体的,如图6至图9所示,以第n级栅极驱动电路为例,则第一扫描线251是指与第n级栅极驱动电路的扫描线,在图8中标号为scan(n)。
60.具体的,如图6、图8、图9所示,图5中通过使第一扫描线251和补偿走线271在衬底上的投影存在重合,使得第一扫描线251和补偿走线271形成补偿单元中的电容,通过该电容增加第一扫描线的阻抗,对第一扫描线251进行补偿,而图9中是通过第一金属层形成存储电容c的第一极板,通过第二金属层形成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274,两个电容的极板并不相同,所以两个电容的结构并不相同,且两者的作用不同。且在图6和图9中可以看到,第一扫描线251位于补偿单元中的部分的面积大于第一扫描线251位于无效像素中的部分的面积,从而可以通过调整补偿单元的电容的大小,对第一扫描线进行补偿。
61.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和图8中均示出了部分相邻像素单元或者补偿单元的结构,因此,在图5和图8中会存在部分重复结构,例如图5中存在两条第二扫描线252,实际上两条第二扫描线252分属于补偿单元和与补偿单元相邻的补偿单元或者像素单元,在下述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62.需要说明的是,图9中示出了无效像素的结构设计,但可以理解的是,显示像素与无效像素的区别在于无效像素并不具有发光单元,显示区中的显示像素的其他膜层(包括有源层至第二源漏极层)的结构设计与无效像素的结构设计相同,下述实施例中以显示像素的其他膜层结构设计与无效像素的结构设计相同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63.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扫描线从所述显示区延伸至所述过渡区,且位于所述开孔区两侧的扫描线断开设置,所述补偿单元包括补偿电容,所述补偿电容包括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所述第一扫描线包括与所述补偿走线在衬底上的投影重合的第一极板,所述补偿走线包括与所述第一扫描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重合的第二极板。通过使第一扫描线向上延伸形成第一极板,使补偿走线形成第二极板,可以通过补偿电容对开孔区所在行的第一扫描线的压降进行补偿,避免显示不均。
64.具体的,在第一扫描线从显示区延伸至过渡区,并在过渡区断开时,通过使第一扫描线向两侧延伸形成补偿电容的第一极板,通过使补偿走线形成补偿电容的第二极板,使补偿电容设置在无效像素区,补偿单元可以替代无效像素,避免增加显示面板的过渡区的面积,且由于补偿单元不会设置在绕线区,绕线区的数据线可以设置在各个金属层进行绕线,减小了绕线区的面积,进一步减小了过渡区的面积,减小了显示区和开孔区之间的黑边的面积。
65.具体的,在第一扫描线从显示区的一侧延伸至过渡区的一侧,并在过渡区的一侧绕线至过渡区的另一侧时,可以将一侧的第一扫描线断开,使得第一扫描线向两侧延伸形成补偿电容的第一极板,补偿走线形成补偿电容的第二极板,使补偿电容设置在无效像素区,对第一扫描线的压降进行补偿,避免显示不均。
66.具体的,由于开孔区所在行存在像素缺失,无论第一扫描线在过渡区断开还是第一扫描线通过在过渡区绕线连接,都会由于像素缺失出现开孔区所在行的第一扫描线的电容小于非开孔区所在行的第一扫描线的电容,即开孔区所在行的第一扫描线的压降小于非开孔区所在行的第一扫描线的电容。对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第一扫描线在无效像素区断开,使第一扫描线与补偿走线形成补偿电容,对第一扫描线的压降进行补偿,避免显示不均。
67.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6、图7所示,所述补偿单元42还包括电源高电位信号线421,所述电源高电位信号线421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27,且所述电源高电位信
号线421与所述补偿走线271连接。通过将电源高电位信号线与补偿走线进行连接,使得通过补偿走线与第一扫描线形成电容时,电容的两个极板分别连接至电源高电位信号线和第一扫描线,第一扫描线需要对电容进行充电,从而提高第一扫描线的阻抗,使开孔区所在行的扫描线与其他行的扫描线的阻抗接近甚至相同,避免出现显示不均的问题。
68.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源漏极层35包括第一源漏极层29和第二源漏极层32,所述显示面板2还包括第一平坦化层31,所述第二源漏极层32设置于所述第一源漏极层29远离所述第二金属层27的一侧,所述第一平坦化层31设置于所述第一源漏极层29和所述第二源漏极层32之间,所述电源高电位信号线421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27的第一电源高电位信号线272和位于所述第一源漏极层29的第二电源高电位信号线291,所述第一电源高电位信号线272与所述补偿走线271连接,所述第二电源高电位信号线291穿过所述第一平坦化层31的过孔与所述补偿走线271连接。通过使第一电源高电位信号线与补偿走线直接连接,第二电源高电位信号线与补偿走线通过过孔连接,使得补偿走线、第一电源高电位信号线、第二电源高电位信号线的电位相同,通过使补偿走线保持电源高电位信号线输出的电压信号的电位,对第一扫描线进行补偿,且第一电源高电位信号线和第二电源高电位信号线的设置方式与无效像素和正常显示的像素单元的设置方式相同,避免制程差异导致显示不良。
69.具体的,图7中的(d)示出了各个过孔431的位置,但并不限定该过孔位于某一层,过孔431可以是第一平坦化层的过孔,也可以是层间绝缘层的过孔。
70.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第一电源高电位信号线和补偿走线采用不同标号进行说明,但从图6和图7中可以看到,在实际设计中,第一电源高电位信号线272和补偿走线271为同一走线的不同部分。
71.具体的,如图6至图9,可以看到补偿单元42中的电源高电位信号线421的设置方式与无效像素43的电源高电位信号线421的设置方式相同,使得在形成电源高电位信号线时,不会由于补偿单元的制程与其他像素单元的制程不同导致显示不良,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72.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显示面板2还包括层间绝缘层28,所述层间绝缘层28设置于所述第一源漏极层29和所述第二金属层27之间,所述补偿单元42还包括:
73.第二扫描线252,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层25,且与所述第一扫描线251绝缘设置;
74.初始化信号线422,包括第一初始化信号线273和第二初始化信号线292,所述第一初始化信号线273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27,所述第二初始化信号线292设置于所述第一源漏极层29,且所述第二初始化信号线292穿过所述层间绝缘层28的过孔与所述第一初始化信号线273连接;
75.发光控制信号线253,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层25;
76.第一数据线321,设置于所述第二源漏极层32。
77.具体的,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在补偿单元中设计第二扫描线、初始化信号线、发光控制信号线、第一数据线,使得补偿单元与无效像素和显示像素的膜层设计相同,避免补偿单元与其他像素单元的制程不同导致显示不良的问题。
78.具体的,从图6、图8和图9中可以看到,像素驱动电路中会设置第一扫描线251和第
二扫描线252分别对晶体管进行控制,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补偿单元中设置第二扫描线252,使得补偿单元的扫描线的制程与其他像素单元的扫描线的制程相同,避免膜层厚度不同以及制程不同导致的显示不良。
79.具体的,从图6、图8和图9中可以看到,像素驱动电路中包括初始化信号线、发光控制信号线和第一数据线,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补偿单元中设置初始化信号线422、发光控制信号线253和第一数据线321,使得补偿单元的初始化信号线、发光控制信号线和第一数据线的制程与其他像素单元的初始化信号线、发光控制信号线和第一数据线的制程相同,避免膜层厚度不同以及制程不同导致的显示不良。
80.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显示面板2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绕线区414的第二数据线322,所述第二数据线322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源漏极层32的第一部分322a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源漏极层29的第二部分322b,所述第一部分穿过所述第一平坦化层31的过孔与所述第二部分322b连接。通过使第二数据线设置的第一源漏极层和第二源漏极层,则在第二数据线进行绕线时,第二数据线可以从第一源漏极层和第二源漏极层进行绕线,相应的可以减小绕线所需要的宽度,从而可以减小绕线区的面积,减小显示区与开孔区之间的黑边。
81.具体的,在图5中并未将第一部分322a和第二部分322b连接,但在实际设计中,对于需要转线至第一源漏极层进行绕线的第二数据线,可以将第一部分322a和第二部分322b进行连接,而对于直接在第二源漏极层进行绕线的第二数据线,其并不需要转线至第一源漏极层,可以直接在第二源漏极层进行绕线,因此,图5中并未直接将第一部分322a和第二部分322b连接,可以根据第二数据线的实际设计对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进行连接或者不连接。同理,对于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设计,也可以参见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82.具体的,在现有显示器件中,由于补偿单元设置在绕线区,补偿单元会占用第一源漏极层、第二金属层,扫描线需要在绕线区进行绕线,导致数据线只能在第二源漏极层进行绕线,则绕线区需要为补偿单元和数据线提供空间,导致绕线区的宽度过大,而本技术通过将补偿单元设置在无效像素区,减小了绕线区的宽度,进一步的,使第二数据线可以在第一源漏极层和第二源漏极层绕线,进一步减小了第二数据线需要绕线的宽度,进一步减小了绕线区的宽度,从而减小了显示区和开孔区之间的黑边。
83.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显示面板2还包括第一栅极绝缘层24、第二栅极绝缘层26和层间绝缘层28,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24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层25和所述衬底21之间,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26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层25和所述第二金属层27之间,所述层间绝缘层28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27和所述第一源漏极层29之间,所述第二数据线322还包括第三部分322c和第四部分322d,所述第三部分322c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27,所述第四部分322d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层25,所述第二部分322b穿过所述层间绝缘层28的过孔与所述第三部分322c连接,所述第三部分322c穿过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26的过孔与所述第四部分322d连接。通过将第二数据线设置在第一源漏极层、第二源漏极层、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则在第二数据线进行绕线时,第二数据线可以从第一源漏极层、第二源漏极层、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进行绕线,相应的可以减小绕线所需要的宽度,从而可以减小绕线区的面积,减小显示区与开孔区之间的黑边。
84.具体的,上述实施例以第二数据线设置在第一源漏极层、第二源漏极层,或者第二数据线设置在第一源漏极层、第二源漏极层、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技术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第二数据线可以设置在第一源漏极层、第二源漏极层和第一金属层。
85.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5、图10、图11所示,所述显示区411设有显示像素44,所述无效像素区413设有无效像素43,所述无效像素43设置于所述显示像素44与所述补偿单元42之间。通过将无效像素设置在补偿单元与显示像素之间,使得无效像素可以对显示像素进行过渡,避免显示区与非显示区之间的电信号、膜层厚度等不一致导致显示不良,同时,补偿单元设置在无效像素靠近开口区的一侧,使得在通过补偿单元进行补偿时,补偿单元不会影响到无效像素的过渡效果,使显示面板正常显示。
86.具体的,如图10至图13所示,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开孔区左上侧的透视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开孔区左下侧的透视图,图12为现有显示器件的挖孔区左上侧的透视图,图13为现有显示器件的挖孔区左下侧的透视图,从图11至图13可以看到,现有显示器件的无效像素单元52与正常显示像素单元53相邻设置,现有显示器件的补偿单元51设置在绕线区,补偿单元51需要占用绕线区的空间,导致绕线区的宽度较大。而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透视图可以看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补偿单元42设置在无效像素区,且与无效像素43相邻设置,从而可以减小绕线区的宽度,且补偿单元42可以取代无效像素43,不会增加无效像素区的宽度,从而减小了显示区和开孔区之间的黑边。
87.具体的,在设置补偿单元时,可以根据补偿效果的不同设置补偿单元的数量,以图17所示的补偿曲线为例,除最后一行扫描线的补偿电容不同,其他行扫描线的补偿电容基本一致,因此,可以使得各行扫描的补偿电容的大小和数量一致,例如使第40行扫描线至第79行扫描线均设置4列补偿单元,而第80行扫描线设置2列补偿单元,使得各行扫描线的压降一致,提高显示均一性。且同一行扫描线中的补偿单元可以设置在开孔区两侧,例如对于第40行扫描线,可以在开孔区左侧设置2列补偿单元,在开孔区右侧设置2列补偿单元。
88.上述实施例以图17所示的补偿曲线为例对各行扫描线的补偿电容的列数进行说明,但本技术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补偿曲线改变时,可以依据本技术实施例所展现出来的原理,对补偿单元的设置位置、每一行补偿单元的大小、补偿单元的数量进行调整,以使不同行的扫描线的压降一致。例如每行扫描线的补偿单元的列数范围为2列至4列。
89.具体的,以显示面板的分辨率为2712*1220为例,显示面板包括1220列像素,以像素设计为图11所示的像素设计(蓝色子像素和红色子像素处于同一列,每一列子像素包括两列子像素)为例,则显示面板包括2440列子像素,相应的,现有显示面板会在第1161列至第1281列子像素中靠近开孔区的部分设置无效子像素,而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第1161列至1183列子像素中的无效子像素替换为补偿单元,将第1259列至第1281列子像素中的无效子像素替换为补偿单元,避免增加显示面板的过渡区的面积,且由于补偿单元不会设置在绕线区,绕线区的数据线可以设置在各个金属层进行绕线,减小了绕线区的面积,进一步减小了过渡区的面积,减小了显示区和开孔区之间的黑边的面积。
90.具体的,补偿单元设置在第1161列至1183列子像素并不是特指每一行均包括位于第1161列至1183列子像素的补偿单元,而是指位于不同行的补偿单元设置于第1161列至
1183列子像素,例如从开孔区的左上至右下的方向,最上面一行的补偿单元会设置于第1182列子像素至1183列子像素,而最上面一行的下一行的补偿单元会设置于第1180至1181列子像素,相应的,不同行的补偿单元从第1161列子像素设置到第1183列子像素。
91.具体的,本技术实施例以显示面板的分辨率为2712*1220、以像素设计为图11所示的像素设计为例对补偿单元的设置位置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技术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显示面板的分辨率为其他分辨率,和/或像素设计为其他像素设计时,可以依据本实施例所展现出来的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补偿单元的设置位置、每一行补偿单元的大小、补偿单元的数量进行调整,以使不同行的扫描线的压降一致。
92.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补偿单元中的各个走线与所述无效像素中的各个走线对应连接。通过使补偿单元中的各个走线与无效像素中的各个走线对应连接,使得在设置补偿单元时,可以使补偿单元取代无效像素,补偿单元可以对显示像素进行过渡。
93.具体的,例如第一扫描线位于补偿单元中的部分与第一扫描线位于无效像素中的部分连接,仅需要对第一扫描线的宽度进行变化,对于第一扫描线的位置,可以按照无效像素的设置位置进行设置,则补偿单元可以取代原无效像素的部分,且对第一扫描线的信号进行传递,不占用额外的空间。
94.同理,对于补偿单元中的电源高电位信号线、第一数据线、第二扫描线、初始化信号线、发光控制信号线,也可以依照第一扫描线的设计进行设计,例如第一数据线不需要进行更改,则第一数据线可以按照无效像素的设计方式进行设计,保持制程的统一,避免制程差异影响显示,且补偿单元在取代无效像素时,避免补偿单元的结构与无效像素的结构的差异性过大导致显示不良。
95.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9所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有源层23,所述有源层23包括有源图案231,所述无效像素43中的有源图案231在所述衬底21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补偿单元42中的有源图案231在所述衬底21上的投影面积。通过使位于补偿单元中的有源图案在衬底上的投影面积小于无效像素中的有源图案在衬底上的投影面积,使得补偿单元中的晶体管的数量减少,补偿单元中的信号较少,避免其他信号对扫描线产生影响,且避免补偿单元中的信号不稳定导致显示不良,提高显示面板的稳定性。
96.具体的,如图6、图7所示,可以看到补偿单元中的有源图案仅设置于发光控制信号线253对应的区域,使补偿单元不形成驱动晶体管和部分开关晶体管,从而避免补偿单元对像素驱动电路产生影响,提高显示面板的稳定性。
97.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显示区411环绕所述开孔区418设置,所述开孔区418的形状包括跑道型、圆型、方型中的至少一种。
98.具体的,本技术实施例不限定于开孔区的形状为跑道型、圆型、方型中的一种,例如,开孔区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上侧,使得开孔区与边框接触,此时开孔区可以为半圆型或者圆弧形。
99.在一种实施例中,沿第一扫描线的设置方向,所述补偿单元设置于所述开孔区两侧。通过将补偿单元设置在开孔区两侧,使得显示面板的对称性较好,则在显示时,避免不对称设计出现制程差异以及均一性差异,导致显示不良的问题。
100.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沿上边框至下边框的纵向对称轴,所述开孔区关于所述显示面板的纵向对称轴对称设置,沿第一扫描线的设置方向,设置在所述开孔
区左侧的补偿单元的电容等于设置在所述开孔区右侧的补偿单元的电容。在开孔区关于显示面板的纵向对称轴对称设置时,位于开孔区两侧的扫描线的压降一致,因此,可以使得位于开孔区两侧的补偿单元的电容相等,从而使得两侧的扫描线的压降一致,提高显示均一性。
101.具体的,可以通过使开孔区两侧的补偿单元的数量相等,且开孔区两侧的各补偿单元的电容大小相等,从而使得开孔区两侧的补偿单元的电容相等,使得开孔区两侧的扫描线的压降一致,提高显示均一性。
102.具体的,还可以使开孔区两侧的补偿单元的数量不等、开孔区两侧的各补偿单元的电容大小不等、但使得开孔区两侧的补偿单元的总电容保持相等,使得开孔区两侧的扫描线的压降一致,提高显示均一性。
103.具体的,还可以使设置在所述开孔区左侧的补偿单元与设置在所述开孔区右侧的补偿单元关于所述显示面板的纵向对称轴对称,通过使位于开孔区两侧补偿单元关于所述显示面板的纵向对称轴对称设置,使得位于开孔区两侧的扫描线的压降一致,且在形成显示面板时,避免制程不一致导致显示不良。
104.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沿上边框至下边框的纵向对称轴,所述开孔区的纵向对称轴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纵向对称轴的一侧,沿第一扫描线的设置方向,设置于所述开孔区的纵向对称轴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纵向对称轴的一侧的补偿单元的电容、大于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纵向对称轴远离所述开孔区的纵向对称轴的一侧的补偿单元的电容。针对开孔区偏向显示面板的一侧设置时,位于开孔区两侧的扫描线与孔的距离不一致,因此,可以使与孔的距离较小的一侧的补偿单元的电容大于与孔距离较大的一侧的补偿单元的电容,使得开孔区两侧的扫描线的压降一致,避免显示不均。
105.具体的,以开孔区偏向显示面板的左侧为例进行说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沿上边框至下边框的纵向对称轴,所述开孔区的纵向对称轴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纵向对称轴的左侧,沿第一扫描线的设置方向,设置在所述开孔区左侧的补偿单元的电容大于设置在所述开孔区右侧的补偿单元的电容。针对开孔区偏向显示面板的左侧时,会出现位于开孔区左侧的扫描线小于开孔区右侧的扫描线的阻抗,导致显示不均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通过使位于开孔区左侧的补偿单元的电容大于位于开孔区右侧的补偿单元的电容,使位于开孔区两侧的扫描线的压降一致,避免显示不均。
106.具体的,在使位于开孔区左侧的补偿单元的电容大于位于开孔区右侧的补偿单元的电容时,可以通过调整两侧的补偿单元中各补偿单元的电容大小和补偿单元的数量实现该设计。例如,使位于开孔区左侧的补偿单元的数量与开孔区右侧的补偿单元的电容的数量相等,但开孔区左侧的各补偿单元的电容大小大于开孔区右侧的各补偿单元的电容大小。
107.具体的,在调整各补偿单元的电容大小时,可以调整补偿单元的电容极板的面积,例如使开孔区左侧的补偿单元的电容极板的面积大于开孔区右侧的补偿单元的电容极板的面积,使得开孔区左侧的各补偿单元的电容大小大于开孔区右侧的各补偿单元的电容大小。
108.具体的,还可以使开孔区左侧的补偿单元的数量大于开孔区右侧的补偿单元的电容的数量,使开孔区左侧的各补偿单元的电容大小与开孔区右侧的各补偿单元的电容大小
相等,使位于开孔区左侧的补偿单元的电容大于位于开孔区右侧的补偿单元的电容。
109.具体的,上述实施例以开孔区偏向显示面板的左侧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技术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开孔区偏向显示面板的右侧时,可以使位于开孔区右侧的补偿单元的电容大于设置在开孔区左侧的补偿单元的电容,使得位于开孔区两侧的扫描线的压降一致,避免显示不均。
110.上述实施例以补偿单元设置在开孔区两侧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技术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补偿单元可以仅设置在开孔区一侧。
111.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行第一扫描线,在所述过渡区,不同行的第一扫描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与所述补偿走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投影的重合面积不同。通过使不同行的第一扫描线与补偿走线在衬底上的投影的重合面积不同,使得对不同第一扫描线进行不同大小的电容补偿,使得各行第一扫描线的阻抗一致。
112.具体的,例如开孔区为圆孔,不同行第一扫描线开始绕线的位置不同,使得不同行的第一扫描线的阻抗不同,因此,可以使得不同行的补偿单元的电容值不同,从而使不同阻抗的第一扫描线的阻抗可以趋于一致甚至一致,避免显示不均。
113.在一种实施例中,位于所述开孔区同一侧的不同行的所述第一扫描线的长度不同,且沿所述第一扫描线的长度增大的方向,所述补偿单元的电容递减。在位于开孔区同一侧的不同行的第一扫描线的长度不同时,可以随着第一扫描线的长度增大,减小补偿单元的电容,使得不同行的第一扫描线的压降一致,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114.具体的,以沿开孔区的中间区域至开孔区的上侧,开孔区同一侧的不同行的第一扫描线的长度增大为例进行说明。沿开孔区的中间区域至开孔区的上侧,位于开孔区同一侧的不同行的扫描线的长度递增,且所述补偿单元的电容递减。通过沿第一扫描线的长度递增的方向,减小补偿单元的电容,使得不同行的第一扫描线的压降一致,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115.具体的,在使补偿单元的电容沿开孔区的中间区域至开孔区的上侧递减时,可以通过调整每行补偿单元中各补偿单元的电容大小和补偿单元的数量实现该设计。例如,使补偿单元的数量沿开孔区的中间区域至开孔区的上侧保持不变,但补偿单元的电容大小沿开孔区的中间区域至开孔区的上侧递减。
116.具体的,在调整各补偿单元的电容大小时,可以调整补偿单元的电容极板的面积,例如沿开孔区的中间区域至开孔区的上侧,使各补偿单元的电容递减。
117.具体的,还可以使补偿单元的数量沿开孔区的中间区域至开孔区的上侧递减,但补偿单元的电容大小沿开孔区的中间区域至开孔区的上侧不同,使得补偿单元的电容沿开孔区的中间区域至开孔区的上侧递减。
118.上述实施例以补偿单元的电容沿开孔区的中间区域至开孔区的上侧递减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技术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沿开孔区的中间区域至开孔区的下侧,也可以使补偿单元的电容递减,从而使位于所述开孔区同一侧的扫描线的阻抗一致,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119.上述实施例以不同行第一扫描线的补偿单元的电容不相等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技术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使不同行的第一扫描线的补偿单元的电容相等。
120.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行第一扫描线,在所述过渡区,不同行的第
一扫描线对应的补偿单元的数量不同。
121.具体的,通过使不同行的第一扫描线的补偿单元的数量不同,使得对不同行的第一扫描线可以采用不同大小的电容补偿,使得各行第一扫描线的阻抗一致。例如,某一行的第一扫描线上设有两个补偿单元,另一行的第一扫描线上设有一个补偿单元,且各补偿单元的电容相等,则可以对不同行的第一扫描线进行不同大小的电容补偿。且不同行的第一扫描线的补偿单元的数量不同,并不限定不同行的第一扫描线的补偿单元的电容总和不同。
122.上述实施例以不同行的第一扫描线的补偿单元的数量不同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技术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不同行的第一扫描线的补偿单元的数量相等。
123.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阵列设置的多个发光器件led和驱动所述发光器件led的像素驱动电路,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包括:
124.第一初始化晶体管t4,与初始化信号线vi连接,用于在第二扫描信号的控制下,向第一节点q输入初始化信号;
125.开关晶体管t2,用于在第一扫描信号的控制下,向第二节点a输入数据信号;
126.驱动晶体管t1,用于在第一节点q和第二节点a电位的控制下,驱动所述发光器件led发光;
127.补偿晶体管t3,通过所述第一节点q和第三节点b与所述驱动晶体管t1相连,用于在第一扫描信号的控制下,补偿所述驱动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
128.第二初始化晶体管t7,与初始化信号线vi连接,用于在第一扫描信号的控制下,向所述发光器件led的阳极输入初始化信号;
129.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5,通过第二节点a与所述驱动晶体管t1相连,用于在发光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导通电源高电位信号线vdd向所述驱动晶体管t1的电流;
130.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6,通过第三节点b与所述驱动晶体管t1相连,用于在发光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导通所述驱动晶体管t1流向所述发光器件led的阳极的电流。
131.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存储电容c,所述存储电容c一端与所述电源高电位信号线vdd连接,所述存储电容c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q连接。
132.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数据线data传输数据信号,初始化信号线vi传输初始化信号,第一扫描线scan(n)传输第一扫描信号,第二扫描线scan(n-1)传输第二扫描信号,发光控制信号线em传输发光控制信号,电源低电位信号线vss传输低电位。
133.需要说明的是,scan(n-1)和scan(n)表示两级扫描线,同时,可以理解的时,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像素驱动电路是通过本级扫描线和上一级扫描线进行控制,因此,在本级像素驱动电路中,第一扫描线是指scan(n),第二扫描线是指scan(n-1),而在上一级像素驱动电路中,第一扫描线是指scan(n-1),第二扫描线是指scan(n-2),对于其他级扫描线,均可以参见上述说明确定,在此不再赘述。
134.如图14所示,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像素驱动电路的各个信号的时序图,可以通过第一扫描线scan(n)、第二扫描线scan(n-1)和发光控制信号线em在不同时间阶段的不同信号对像素驱动电路进行控制。
13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以一种像素驱动电路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技术实
施例不限于此,例如像素驱动电路可以采用多个初始化信号线,采用通过扫描线分别进行控制,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136.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衬底21包括第一柔性层211、阻挡层212和第二柔性层213。
137.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2还包括缓冲层22、第二平坦化层33、像素定义层34和有机层36。
138.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发光功能层,发光功能层包括像素电极层、发光材料层和公共电极层。
139.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液晶显示面板。
140.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过渡区412还包括第一封装区415、挡墙区416和第二封装区417,通过在第一封装区415和第二封装417形成底切结构,并在挡墙区416设置挡墙,使得在后续形成封装层时,封装层可以在第一封装区、挡墙区和第二封装区断裂,从而提高封装效果。
141.具体的,以图5中的显示面板为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和现有技术中的显示面板的宽度进行对比,现有显示器件的挖孔区和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开孔区的长度和宽度均分别为2400微米和1800微米,如图5所示,第一封装区的宽度k为210微米,最靠近开口区的底切结构与开口区之间的间距d为88微米,相邻底切结构之间的间距c为15微米,底切结构的宽度b为5微米,最靠近挡墙区的底切结构与挡墙区的间距a为17微米,底切结构的数量为6个,挡墙区416的宽度j为36.4微米,第一封装区的底切结构的左侧与挡墙区的间距d为17.2微米,第一封装区的底切结构的宽度f为5微米,第一封装区的底切结构的右侧与绕线区的间距h为15微米,绕线区的宽度u为169.4微米,无效像素区的宽度w为57微米,则过渡区的宽度为510微米。
142.具体的,在现有显示器件中,在第一封装区、挡墙区、第二封装区、无效像素区的宽度不变的情况下,绕线区的宽度为349.4,此时过渡区的宽度为690微米,即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过渡区的宽度相较于现有显示器件的过渡区的宽度减小。
143.如图15、图16所示,图15为现有显示器件的实际产品的透视图,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实际产品的透视图,从图15、图16中可以看到,现有显示器件的过渡区的宽度为690.45微米,而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过渡区的宽度为512.73微米,相较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过渡区的宽度相较于现有显示器件的过渡区的宽度减小,减小了显示区与开口区之间的黑边。
144.如图17所示,横坐标为扫描线的行数,纵坐标为扫描线的电容,单位为飞法,曲线01表示现有显示器件中未对挖孔区所在行的扫描线进行补偿时,扫描线的电容变化,曲线02表示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对开孔区所在行的扫描线进行补偿时,扫描线的电容变化,可以看到曲线01会存在电容的跳变,导致显示时出现显示不均,而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补偿单元,可以避免电容出现跳变,提高显示效果。
145.同时,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和电子元件。
146.在一种实施例中,电子元件包括屏下摄像头。
147.根据上述实施例可知:
14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开孔区以及位于显示区和开孔区之间的过渡区,显示面板包括衬底、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和源漏极层,第一金属层设置于衬底一侧,第一金属层包括第一扫描线,第二金属层设置于第一金属层远离衬底的一侧,源漏极层设置于第二金属层远离第一金属层的一侧,其中,过渡区包括无效像素区和绕线区,绕线区设置于无效像素区和开孔区之间,无效像素区设有补偿单元,补偿单元至少包括设置于第二金属层的补偿走线,补偿走线在衬底上的投影与第一扫描线在衬底上的投影存在重合。本技术通过将补偿单元设置在无效像素区,使得补偿单元可以替代无效像素,避免增加显示面板的过渡区的面积,且由于补偿单元不会设置在绕线区,绕线区的数据线可以设置在各个金属层进行绕线,减小了绕线区的面积,进一步减小了过渡区的面积,减小了显示区和开孔区之间的黑边的面积,同时,补偿单元包括设置在第二金属层的补偿走线,使补偿走线在衬底上的投影与第一扫描线在衬底上的投影存在重合,则可以对开孔区所在行的第一扫描线的压降进行补偿,避免显示不均。
149.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150.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