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8219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书写用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书写用具,特别是关于将墨水筒内的墨水供给到笔尖的尖端部,并使笔尖的尖端部接触书写用纸,用笔写文字等的书写用具。
过去,作为使用由金属制薄板形成的笔尖的书写用具,众所周知的是自来水笔。如图19所示,用于自来水笔的笔尖1,以配置在笔芯2的尖端部的圆周面的状态压入嵌合在颈筒3的前端部内。在笔尖1上,从笔尖1的中央部到尖端部1b形成一切割槽1a。与笔尖1相接触的笔芯2的圆周面上设有一墨水槽2a,墨水槽2a一直通到笔芯2的末端部。并且,墨水槽2a连通到墨水筒4内,墨水筒4嵌在颈筒3的后端部,它可以自由地进行装卸。
但是,墨水筒4内的墨水,通过墨水槽2a导入笔尖1的切割槽1a。并且,被导入笔尖1的切割槽1a内的墨水,通过切割槽1a导入尖端部1b。这样,使笔尖1的尖端部1b接触书写用纸等,就可以书写出文字等。
另外,如图21所示,在笔芯2上设有空气槽2b和集流槽2c,空气槽2b连通到墨水筒4内。并且,如图22和图23所示,空气槽2b通过连接槽2d与空气槽2e连通,当墨水筒4内的墨水导入笔尖1而被消耗时,与墨水的消耗量相当的空气量,通过空气槽2e、连接槽2d和空气槽2b,作为气泡供给到墨水筒4内。因此,由于与墨水筒4内的墨水消耗量相当的空气量可供给墨水筒4内,所以墨水筒4内的墨水可充分平稳地供给到笔尖1。
并且,集流槽2c通过墨水槽2a连通到墨水筒4内。集流槽2c贮存因墨水筒4内的空气膨胀而从墨水筒4内溢出的墨水。
但是,由于墨水是利用毛细管的作用力而从笔芯2的墨水槽2a被导入到笔尖1的切割槽1a内的,因此,必须使墨水槽2a和切割槽1a一致,并且使笔芯2和笔尖1紧密接触。然而,考虑制造上的公差等,使墨水槽2a和切割槽1a一致、并使笔芯2和笔尖1紧密接触是困难的。如图20所示,多数情况是引起墨水槽2a与切割槽1a产生很小的位置不吻合。
并且,在笔芯2与笔尖1之间形成因墨水槽2a与切割槽1a的位置不吻合而造成的间隙5,由于毛细管的作用力使间隙5中被填入墨水。笔芯2的墨水槽2a内的墨水通过间隙5,被导入到笔尖1的切割槽1a内。但是,当中断书写而放置钢笔不用时,流入笔芯2与笔尖1的间隙5内的墨水干燥,产生在间隙5中粘着墨水成分的残渣这样的问题。
当在间隙5中粘着墨水成分的残渣时,墨水成分的残渣就成为障碍,使来自墨水槽2a内的墨水不能导入笔尖1的切割槽1a。因此,会产生以下问题即使要使用放置一段时间的钢笔书写,就不能顺利的书写。
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笔尖已在日本实用新型公开文件第2-36485号和第58-45093号中公开。在第2-36485号公报中提出的笔尖是这样的使板体弯曲并重合,在重合的板材的内部形成墨水流路,通过该墨水流路将墨水供给到接触纸部。另外,在第58-45093号公报中提出的笔尖是这样的使金属板和合成树脂板重合并接合,在被接合的金属板和合成树脂板的内部形成墨水流路,通过该墨水流路,将墨水供给笔尖的尖端部。
因此,日本文件第2-36485号公报和第58-45093号公报等所提出的笔尖,由于不同过去的自来水笔那样墨水流路在使用过程中是开口的,因此墨水流路内的墨水不易干燥。但是,存在以下问题在墨水流路内粘着墨水成分的残渣而使墨水流路一旦堵塞时,即使与过去用一块薄板材构成的笔尖一样地推至笔尖前端部而想排除掉堵塞墨水流路的墨水渣,由于笔尖前端部的2块薄板材相互不滑动,因此不产生去除附着在墨水流路内壁上的墨水渣的作用,不能将墨水成分的残渣从墨水流路内排除出去。
另一方面,为了以一根自来水笔来变化笔迹上的线条宽度,有时将笔尖1的尖端部的耐磨性球部(笔尖尖端点)做成细字用的接触纸部和粗字用的接触纸部。将细字用的笔尖换成粗字用的笔尖时,通常笔芯仍用原来的,而只更换笔尖。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也必须将与墨水的消耗量相平衡的空气量供给到墨水筒内,但由于笔芯的空气槽的大小不变,因此供给到笔尖的尖端部的墨水量不足,产生笔迹上飞白这样的问题。
另外,墨水从墨水槽2a,通过间隙5被导入到切割槽1a,但如图20所示,由于间隙5的宽度大,墨水从墨水槽2a流到间隙5时,毛细管作用力降低,仅靠毛细管的作用力不能将墨水从墨水槽2a导入间隙5。因此,用振动钢笔的惯性力,将墨水引出间隙5。这样,墨水流量增加到由墨水槽2a、间隙5和切割槽1a等流路面积不同的数个墨水流路形成,因此产生墨水不能顺利地流通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过去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书写用具,它可以经常以稳定的状态将墨水供给到书写用具的尖端,并且保持恒定的笔迹宽度和墨水浓度。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书写用具,它可以将粘着在墨水流路内的墨水成分的残渣,从墨水流路内排除出去。
本发明的还有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书写用具,它可以用一个书写部件得到笔迹宽度不同的2种以上的笔迹宽度。
本发明的再有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书写用具,它可自由地改变书写用具的写字角度,也不会中断墨水,而顺利地进行写字。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使多块薄板材重合、并在从前端部到后端部的全长上形成微小间隙状的墨水流路的书写用具用书写部件,其特征是在上述多块薄板材形成上述墨水流路的状态下,上述薄板材后端部的一部分被相互粘着,上述多块薄板材的非粘着部分在作用于上述多块薄板材的前端部的笔压下,产生弹性变形,而使相互产生滑动位移。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还有在上述多块薄板材中的至少一块薄板材的外侧部的前端,形成与上述墨水流路连通的切口。
还有,本发明的特征还包括上述多块薄板材中的外侧部的薄板材,其前端部的宽度尺寸各不相同。
根据本发明,仅用一个墨水流路,就可以将墨水筒内的墨水导入书写部件的尖端,因此,可以不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能以稳定的状态将墨水供给书写部件的尖端部。所以,在书写时可以保持一定的笔迹宽度,并且可以使书写的文字保持一定的墨水浓度。另外,用多块薄板材的短边部写字时,可以使笔迹宽度变窄,用薄板材的长边部写字时,可以使笔迹宽度变宽。因此,用一个书写用具可以选择笔迹宽度有很大差异的两种以上的笔迹宽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书写用具,只用一个墨水流路将墨水筒与书写部件的接触纸部连接起来,因此将该书写用具大致保持水平状态,可以容易地从书写用具的接触纸部吸入与墨水筒内的墨水不同颜色的墨水。
根据本发明,使多块薄板材重合的构成的书写用具的书写部件的微小间隙状墨水流路,是沿着从尖端部到后端部的全长上被形成的,该多块薄板材的后端部被相互粘着,多块薄板材的非粘着部分产生弹性变形,以相互造成滑动的位移。所以,对多块薄板材的前端部施加笔压而使多块薄板材产生弹性变形时,各薄板材产生不相吻合的情况,因此墨水流路内的墨水成分的残渣从薄板材上剥落下来,并从墨水流路内被排出来。
还有,根据本发明,由于在书写用具的书写部件的前端部,形成与墨水流路连通的切口,因此,使书写用具的书写部件的墨水流路与书写用纸接触,并从用多块薄板材的板厚部分书写的状态,旋转90°而用书写部件的薄板材的侧部书写时,也能通过切口而容易地将墨水流路内的墨水转移到书写用纸上。
另外,根据本发明,通过使薄板材外侧部的前端部的宽度尺寸各不相同,可以得到两种以上的笔迹宽度。
图1是从平面方向看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书写用具的纵断面图;图2是该书写用具的从侧面看的纵断面图;图3表示沿图2的A-A线截取的横断面图4表示沿图2的B-B线截取的横断面图;图5表示沿图2的C-C线截取的横断面图;图6表示本发明的书写用具的书写部件的侧视图;图7表示该书写用具的书写部件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该书写部件的尖端的局部放大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该书写部件的正面的放大视图;图10是表示书写部件的其它实施例的放大侧视图;图11是在从侧面看本发明的书写部件的其它实施例的状态下放大视图;图12是本发明的书写用具的书写部件的其它实施例的侧视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书写用具的书写部件的其它实施例的侧视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书写用具的书写部件的其它实施例的俯视图;图15是说明本发明的书写用具的书写部件的使用状态的轴侧投影图;图16是说明本发明的书写用具的书写部件的使用状态的轴侧投影图;图17是说明本发明的书写用具的书写部件的其它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的轴侧投影图;图18是说明本发明的书写用具的书写部件的其它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的轴侧投影图;图19是表示传统的书写用具的纵断面图20是沿图19的D-D线的横断面图;图21是表示从平面方向看传统的书写用具的俯视图;图22是表示从侧面方向看传统的书写用具的侧视图;和图23是表示沿图22的E-E线切断的横断面图。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书写用具的实施例。
在图1中,用符号10表示的整个书写用具包括一颈筒11、一笔芯12和一书写部件13构成。颈筒11做成筒状,其后端部11a的直径最小,在后端部11a上装着墨水筒14,它可以自由地装卸。另外,在与颈筒11的后端部11a相邻的中间段部位形成外螺纹11b,筒状的本体筒身15的前端部的螺母与螺丝11相结合。
上述笔芯12的后部分装入上述颈筒11内,笔芯12从颈筒11露出的部分成为头细的倾斜面12a、12a,后端部12b为小直径的直圆筒。在笔芯12的中心部分,沿轴线形成收容槽16,收容槽16贯穿笔芯12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收容槽16的横断面为矩形(参照图3、图4和图5),由图2可看清,收容槽16的前端部成为向前方扩大的倾斜面16a,因而槽的深度朝前端逐渐变深。收容槽16的的后端部连通到墨水筒14内。
笔芯12的后端部形成有与收容槽16相平行的一第一空气槽17a,空气槽17a连通到墨水筒14内。在第一空气槽17a的前端部连通一第二空气槽17b,第二空气槽17b与收容槽16连通。因此,后面将阐述的书写部件13被嵌入收容槽16而形成的一第三空气槽17c(参照图2)与第二空气槽17b连通。由于第三空气槽17c的前端部与大气连通,因此墨水筒14通过第一空气槽17a、第二空气槽17b和第三空气槽17c与大气连通。并且,第二空气槽17b和第三空气槽17c的横断面面积设定得比第一空气槽17a的横断面面积要大。因此,由于第二空气槽17b和第三空气槽17c的横断面面积设定得比较大,因此可以使墨水的吸入速度和吸入效率提高。即,对于墨水筒14使用吸入机构式墨水筒时,后面将阐述的从书写部件13通过墨水流路20吸入墨水时,除墨水流路20以外,通过第三空气槽17c和第二空气槽17b而将墨水吸入墨水筒14内,因此提高了墨水的吸入速度和吸入效率。
另一方面,第一空气槽17a在书写上可调整从墨水筒14流出的墨水量。另外,关于墨水筒14,除了吸入机构式墨水筒以外,有备用(spare)式墨水筒。
在笔芯12的中央区域形成有集流空间18。集流空间18是通过以规定的间距梳齿状地形成凸片18a、18a……,而在凸片18a和18a之间被形成的。集流空间18通过集流入口18b、18b……(参照图4)与收容槽16连通,并且通过收容槽16连通到墨水筒14内。
集流入口18b、18b……的间隙设定得很窄,为0.1mm以下,在集流入口18b、18b……上常常因表面张力而形成墨水膜。因此,集流入口18b、18b……起液体填料的作用。因而,在墨水筒14中使用吸入机构式墨水筒、并从书写部件13吸入墨水时,即使墨水筒14内减压,集流入口18b、18b……的墨水膜也不被破坏,所以可以防止空气通过集流入口18b、18b……从集流空间侵入墨水流路20内。
这样,从后面所述的书写部件13吸入墨水时,墨水不被吸入集流空间18、18……,可以提高墨水的吸入效率。因此,不必使集流空间18、18浸渍到墨水瓶内的墨水液面中,而仅浸渍到笔芯12的倾斜面12a、12a的中央,就可以将墨水吸入墨水筒14内。
另外,如图2所示,在笔芯12的中央下部,第三空气槽17c沿轴向延伸,第三空气槽17c与集流空间18连通。第三空气槽17c除前端部外由颈筒11包覆着。因此,集流空间18通过第三空气槽17c的前端部与大气连通。这样,集流空间18通过收容槽16连通到墨水筒14内,同时通过第三空气槽17c的前端部与大气连通。
如图6和图7所示,上述书写部件13是由以弹性材料形成大致呈长方形的同样形状的薄板材13a、13a构成,作为例子,薄板材13a、13b由不锈钢形成。因此,薄板材13a、13b具有优良的耐蚀性、耐磨性、加工性和成本低的特点。在薄板材13b的前端部形成一突起19a。另外,在薄板材13b的后端部形成突起19b、19b。突起19a的高度被设定成在使薄板材13a与薄板材13b重合时,而薄板材的前端部的间隙为0.01mm~0.05mm左右。突起19b的高度被设定成在使薄板材13a与薄板材13b重合时的间隙为0.07mm~0.15mm左右。这样,通过使薄板材13a与薄板材13b相对合,在薄板材之间形成墨水流路20。
在此,关于使薄板材13a与薄板材13b相重合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使薄板材13a与薄板材13b重合而使薄板材13b的突起19b、19b与薄板材13a接触。在这种状态下,用点焊和激光焊接等方法将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焊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使墨水流路的尺寸狭窄,在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的后端部(固定区域S)内的多个或全部,以最少限度的大小进行焊合,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的前端部成为自由端。因此,当对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的前端部施加推压力时,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在固定区域S以外的弹性区域m产生弹性变形,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产生滑动变位。
用上述实施例对于利用薄板材13b的突起19b、19b,焊合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方法,在使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重合的状态下,也可以用激光焊接等方法在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的各自的外周的数个部位进行焊合。在这种情况下,薄板材13b的突起19b、19b仅起到在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上形成墨水流路20的作用。
另外,固定区域S也可以用除上述焊接方法以外的方法进行固定。例如,在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上形成相互结合的凹部和凸部,通过使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重合,使凹部和凸部结合,可以得到与焊合同样的效果。在这样情况下,使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重合,仅通过嵌入在笔芯12的收容槽16中,就可以固定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的固定区域S,因此在制造时可以取消焊接作业。
用上述实施例对于在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之间形成突起19a、19b而形成墨水流动2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方法,也可以用其它方法在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之间形成墨水流路20。例如,可以在薄板材13a与薄板材13b之间夹入适当厚度的隔离物而形成墨水流路20。另外,也可以用浸蚀方法,在薄板材13a、薄板材13b上形成槽而构成墨水流路20,还可以通过冲压工件的精压处理,在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上形成台阶而构成墨水流路20。
因此,在相互重合的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的前端部分形成带有适当的斜度的倾斜部,该倾斜部的倾斜面是以一定间距与笔芯12的倾斜面16a和收容槽16相平行地形成的。在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的前端部分别形成5个0.01mm~0.05mm宽的切口21、21……(参照图8和图9)。这样,通过墨水流路20被导入至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的前端的墨水,通过切口21、21……被导入到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的尖端。
因此,书写时即使书写部件13相对于纸面(图中未示出)倾斜时,也可以将墨水转移到纸面上。而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的前端不形成切口21、21……时,若在书写时书写部件13相对于纸面(图中未表示)稍不垂直,则墨水就不能转移到纸面上。
切口21、21……的长度被设定为约0.5mm~1.0mm,不需要像在传统的书写部件上那样形成5.0mm的切割槽长度。因此,与传统的书写用具相比,可以提高书写部件13的前端部的强度(因与笔记用纸接触而产生的使书写部件13的前端部振动的方向上耐外力的强度)。该切口21、21……与过去一样,可以通过冲床的剪切加工和切削的切割加工来形成。另外,图8和图9上的切口21表示在其终端部不形成针孔,但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情况,如图10和图11所示,也可以在切口21的终端部形成针孔21a。
设在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上的切口21是这样进行设置的,即在如上所述那样地使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重合时,薄板材13a、13b的各自切口21如图15、图16所示,在基本相同的位置上相对齐。切口21的宽度窄,薄板材13a、13b对置的间隙小时,可以采用这样的实施例。但是,如果考虑笔尖被放置在朝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放置在口袋等的位置时,则从利用毛细管的作用力可以有防止墨水倒流的效果的优点考虑,也可以设计成在使薄板材13a、13b重合的位置上,设在2块薄板材13a、13b上的切口21的位置不对齐。
另外,为了使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的前端部与书写用纸接触时,很好地与书写用纸进行滑动,与过去的笔尖接触纸部一样,在各自的角部以0.02mm以上的半径进行倒圆处理。书写部件13的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的角部分别作为一第一接触纸部a1和一第二接触纸部a2(参照图6),图15的状态是第二接触纸部a2作为书写面被使用。
使书写用具10从图15的状态稍微旋转后的状态进行使用时,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进行沿上下方向相互摩擦那样位移的书写动作,因此,墨水流路20内的墨水的残渣被排除,使墨水顺利地在墨水流路20内流通。另外,第一接触纸部a1和第二接触纸部a2的笔迹粗细A、A′相同,但如果各个角度的倒圆状况不同,也可以改变A、A′的笔迹粗细。
如图7所示,书写部件13的薄板材13a的外侧角部为一第三接触纸部a3,薄板材13b的外侧角部为一第四接触纸部。第三接触纸部a3和第四接触纸部a4以图16所示的状态作为书写面进行使用。以图16所示的状态使用书写用具10时,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进行向左右方向及长度方向互相摩擦那样位移的书写动作,因此,墨水流路20内的墨水的残渣从薄板材13a、薄板材13b剥落,并从墨水流路内被排出来。这样,在墨水流路20内墨水可顺利地流通。
另外,以图16所示的状态使用书写用具10时,由于产生对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施加笔压的情况和去除笔压的情况,因此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周期性地进行弹性变形。在这种情况下,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的曲率不同,因此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产生不相吻合的情况。因而,墨水流路20内的墨水渣从薄板材13a、薄板材13b剥落,并从墨水流路20内被排出来。这样,在墨水流路20内墨水可顺利地进行流动。另外,第三接触纸部a3和第四接触纸部a4的笔迹粗细B、B′相同。
这样形成的书写部件13,从笔芯12的前端部装入收容槽16内,墨水流路20连通至墨水筒14内。因此,通过毛细管的作用力,墨水筒14内的墨水被吸入墨水流路20,吸入墨水流路20中的墨水被导入书写部件13的前端部。这样,在书写时,墨水通过书写部件13的前端部的切口21、21……转移到书写纸上。
另外,在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的固定区域S附近形成台阶19d、19e,书写部件13被装入收容槽16内时,书写部件13与收容槽16之间形成空间。因此,在图15所示的书写状态下,对书写部件13的前端部施加书写力时,书写部件13向宽度方向(图15上的箭头X方向)位移。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书写部件13的断面系数极大,因此虽然沿图6上的箭头X方向的位移量是微小的,但是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进行板厚程度的位移是可能的。因此,用书写部件13的第一接触纸部a1和第二接触纸部a2书写时,可以使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这两块薄板材与书写纸接触。并且,由于在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上形成台阶19d、19e,因此对书写部件13的第二接触纸部a2施加笔压,书写部件13产生位移时,从书写部件13去除笔压后,书写部件13容易复原。
并且,由于在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上形成台阶19d,因此将书写部件13装入收容槽16内时,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与收容槽16之间形成前面所述的第三空气槽17c。另外,在图6中在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的上下错开地形成台阶19d、19e,但本发明不限于这样,也可以在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的上下不错开地形成台阶19d、19e,还有,也可以与图6上所示的状态相反地错开形成台阶19d、19e。可以将台阶19d、19e如上述那样设在书写部件侧,或者可以在收容书写部件13的笔芯12的收容槽16的内表面上设置间隙、槽等,以产生同样的效果。
在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的外侧表面上设有突起19c、19c……,书写部件13被装在收容槽16内时,突起19c、19c……可以防止收容槽和书写部件13的晃动。另外,不在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上形成突起19c、19c……,而在收容槽16的内周面上形成相当于突起19c、19c……的突起,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
图12表示书写部件13的其它实施例。图12表示的书写部件13是使图16表示的书写部件13的一第三接触纸部a3和一第四接触纸部a4的笔迹宽度变窄的书写部件。因此,通过改变书写部件13的宽度,可以任意地设定第三接触纸部a3和第四接触纸部a4的笔划宽度。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书写部件13的第一接触纸部a1和第二接触纸部a2,如图7所示,是由薄板材13a和薄板材13b的板厚和墨水流路20设定的,为一定值,因此,不必改变笔芯12的收容槽16的形状。
此外,书写部件的其它实施例示于图13和图14。图13和图14表示的书写部件22与图6和图7表示的书写部件13为大致相同地形成的。书写部件22与书写部件13相比,具有很多个突起,这一点是两者的不同之处。以下,参照图1、图13和图14,说明书写部件22。关于在图13和图14上与图6和图7所示的书写部件13相同的类似部件,用同一符号表示,并省略说明。
书写部件22由同样形状的薄板材22a、22b构成,在薄板材22b的前端部设有突起23a、23a。并且在薄板材的中央部位和后端部设有突起23b、23b……以及突起23e、23c……。突起23a的高度设定成使薄板材22a和薄板材22b重合时的前端部的间隙的空间为0.01mm~0.05mm左右。突起23b、23b……和突起23c、23c的高度设定成使薄板材22a和薄板材22b重合时的前端空间为0.07mm~0.15mm左右。这样,通过使薄板材22a和薄板材22b重合,形成墨水流路20。
在此,关于使薄板材22a和薄板材22b重合的方法进行说明。通过使薄板材22a和22b重合,薄板材22b的突起23c、23c……与薄板材22a接触。在这种状态下,用点焊和激光焊接等方法将薄板材22a和薄板材22b焊合。在这种情况下,在薄板材22a和薄板材22b的后端部(固定区域S)内的多处或全部,以最小限度的大小进行焊合,以便不缩小墨水流路的尺寸。因此,对薄板材22a和薄板材22b的前端部施加推压力时,薄板材22a和薄板材22b在固定区域S以外的弹性区域m产生弹性变形,并在薄板材22a和薄板材22b之间产生滑动位移。
虽然这里举例的情况是,薄板材13a、13b和22a、22b之中的薄板材13a、22a,在带有切口21的书写部件13、22中不像薄板材13b、22b那样具有突起19a、19b或23a、23c,但使其各自具有这些突起的一部分或半数,具有同样的效果,这是不用说的。
另外,也可以以下这样地构成,即把笔芯12分为两部分,收容薄板材13a或22a的一侧作为一第一部分12A,收容薄板材13b或22b的一侧作为一第二部分12B,预先做成分离结构,在第一部分笔芯12A上固定薄板材13a或22a,在第二部分笔芯13B上固定13b或22b,插入颈筒11内时,在薄板材13a与13b之间或22a与22b之间形成墨水流路20。在前面所述的书写部件13或22上形成突起19c,但这样,使墨水流路20的这部分的毛细管宽度变宽,因此也有可能引起墨水中断。因此,在形成突起19c时,必须尽管使突起高度小。因而镶嵌法和用注模加工进行成形的话,具有不形成突起19c的优点。另外,在薄板材13b、22b上不设突起19a、19b或23a、23b、23c,而预先在薄板材13a、22a或13b、22b上设小孔,通过模型可以形成突起,该突起是构成成为墨水流路的间隙用的,这种结构也有优点。
对于如上所述结构的书写用具的书写部件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用图1说明书写部件插在书写文具中的墨水的流动情况。书写部件13、22,在薄板材13a、22a、13b、22b间形成墨水流路20,墨水流路20连通至墨水筒14内。这样,利用墨水流路20的毛细管作用力,将墨水筒14内的墨水导入到书写部件13、22的接触纸部。因此,可以顺利地将墨水筒14内的墨水导入到书写部件13、22的接触纸部。
另外,设在笔芯12上的空气槽17a、17b、17c与过去的空气槽一样,伴随着墨水的耗费,将外部的空气导入墨水筒14内。并且,由于墨水筒14内的空气膨胀,从墨水筒14内溢出的墨水贮存在集流空间18、18……,同时贮存在集流空间18、18……18中的空气被挤出到外部。这样,可以防止墨水“吧哒”滴落现象的发生。
因此,由于墨水筒14内的空气膨胀,从墨水筒14内溢出墨水时,为了防止墨水的“吧哒”滴落,使墨水充满到空气槽17b、17c内。但是,用书写文具进行书写时,贮存在空气槽17b、17c和集流空间18、18……中的墨水首先从书写部件的接触纸部被消耗掉。
接着,空气槽17b、17c和集流空间18、18……中的墨水全部被消耗后,空气通过空气槽17a、17b、17c,从外部被导入墨水筒14内,墨水筒14内的墨水通过墨水流路供给到书写部件13、22的接触纸部。另一方面,墨水筒14内的空气收缩时,贮存在空气槽17b、17c和集流空间18、18……中的墨水被吸入墨水筒14内。
下面,关于以图15表示的状态使用书写文具10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这种状态下,因在书写纸上书写,而对书写部件13、22的前端部施加书写力时,书写部件13、22沿宽度方向发生位移(图15上的箭头X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书写部件13、22的断面系数极大,因此,在沿箭头X方向的位移量是微小的,若薄板材13a、22a和薄板材13b、22b能进行板厚程度的位移,则薄板材13a、22a和薄板材13b、22b两者书写用纸相接触。
另外,由于在薄板材13a、22a和薄板材13b、22b上形成台阶19d、19e(参照图6),因此即使施加笔压,在书写部件13、22产生位移的情况下,一旦从书写部件13、22去除笔压时,书写部件13、22也能复原到变位前的状态。另外,以图15表示的状态使用写书写文具10时,笔迹宽度为A、A′。并且笔尖宽度A和笔迹宽度A′是相同的。
另一方面,从图15的状态稍扭转的状态(使其回转的状态)下使用书写用具10时,薄板材13a、22a和薄板材13b、22b进行沿上下方向互相摩擦那样地作位移的书写动作,因此墨水流路20内的墨水残渣从薄板材13a、22a和薄板材13b、22b上剥落,并从墨水流路20内排出。这样,在墨水流路20内墨水顺利地流动。
下面,关于以图16所示的状态使用书写用具10的情况进行说明。在图16的情况下,由于用书写部件13、22的第三接触纸部a3或第四接触纸部a4书写,因此笔迹宽度B、B′比图15所示的笔迹宽度A、A′要宽。在这种情况下,书写部件13、22沿箭头Y方向产生位移,但由于在书写部件13、22的前端部设有突起19a、或23a和23b(参照图6和图13),因此书写部件13、22即使沿箭头Y方向产生位移时,也能使薄板材13a、22a和薄板材13b、22b各自的前端部的间隙维持在前面所述的0.01mm~0.05mm左右。
另外,对书写部件13、22的第三接触纸部a3或第四接触纸部a4施加笔压时,虽然薄板材13a、22a和薄板材13b、22b各自产生曲率不同的弹性变形,但由于薄板材13a、22a和薄板材13b、22b的前端部不固定,因此薄板材13a、22a和薄板材13b、22b可产生滑动移动。因而,墨水流路20内的墨水残渣从薄板材13a、22a、薄板材13b、22b剥落,并从墨水流路20内被排出来。这样,在墨水流路20内墨水顺利地流动。
用上述实施例对于由2块薄板材13a、22a、13b、22b构成书写部件13、2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样,如图17所示,也可以由3块薄板材25a、25b和25c构成书写部件25。这样,可以使书写部件25的笔迹宽度A、A′增宽。并且,书写部件25的笔迹宽度B、B′与图16所示的书写部件13的笔迹宽度B、B′相同。
另外,也可以如图18所示那样,在外侧的薄板材25b的角部形成切口28。这样,可以使图18所示的书写部件25的笔迹宽度A,比图17所示的书写部件25的笔迹宽度A要细。还有,图17和图18表示只在外侧的薄板材25a、25b上形成切口26、26……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于这样,也可以在中间的薄板材25c的前端部形成切口。当所有的薄板材25a,25b和25c的前端设有切口26时,在这种情况下,墨水流路27、27通过在中间的薄板材25c的前端部所形成的切口被连通。因此,可以从墨水流路27、27将同量的墨水转移到书写用纸上。
但是,根据本发明的书写用具10,只用一个墨水流路22,将墨水筒14和书写部件13的接触纸部连通,利用墨水流路20的毛细管作用,可以将墨水筒14内的墨水导入书写部件13的接触纸部分。因此,将书写用具10大致保持水平状态,使书写用具10的接触纸部与吸墨水管和其它书写用具的接触纸部接触,可以容易地从吸墨水管和其它书写用具吸入与墨水筒14内的墨水颜色不同的墨水。
在这种情况下,墨水流路20内的墨水受到从外部吸入的其它颜色墨水的水头压力的推压而向墨水筒14的方向倒流,从外部吸入的其它颜色的墨水与预先充填在墨水流路20内的墨水不相混合地吸入墨水流路20内。因此,在这种状态下使用书写用具10,可以表现出如下所述的称为渐变状态的颜色的连续变化。
在从外部将其它颜色的墨水吸入墨水流路20内的状态下书写时,首先用从外部吸入的墨水颜色写在书写用纸上,接着,从外部吸入的墨水和预先充填在墨水流路20内的墨水相混合的色调逐渐地写在书写用纸上(将这种状态称为渐变状态)。当用完从外部吸入的墨水时,仅用预先充填在墨水流路20内的墨水颜色写在书写用纸上。
另外,如图16所示那样使用书写用具10时以粗的笔迹宽度进行书写时,如果只从书写部件13、22的薄板材13a、22a、13b、22b的一侧的角部吸入其它颜色的墨水,则其它颜色的墨水只从书写部件13、22的薄板材13a、22a、13b、22b的一侧的角部转移到书写用纸上。因此,“渐变状态”只表现在被书写部件13、22的薄板材13a、22a、13b、22b的一侧的角度描写的部分。即,首先,仅在用书写部件13书写出的笔迹宽度的一侧变为被吸入的其它墨水的颜色,渐渐地变成渐变宽度状态,然后笔迹全宽变成预先充填在墨水流路20内的原来墨水的颜色。
另外,如图16所示那样以粗的笔迹宽度B、B′进行写字时,如果只从书写部件13、22的薄板材13a、22a、13b、22b的一侧角部吸入别的颜色墨水的时间延长,则从外部吸入的墨水随着在墨水流路20内接近墨水筒14、逐渐地扩大墨水宽度。即,从外部吸入的墨水,在墨水流路20内呈逐渐扩张状地向墨水筒14浸入。
因此,在这种状态下以图16所示的粗的笔迹宽度B、B′写字时开始书写的笔迹只在其一侧变为从外部吸入的墨水颜色,而笔迹的另一侧为墨水筒14内的墨水颜色。接着,笔迹的全宽立刻变成从外部吸入墨水的颜色,然后逐渐地成为渐变颜色状态,最后恢复到墨水筒14内的墨水颜色。
本发明的书写用具适合于作为书写笔迹宽度不同的文字和彩色文字的书写用具。
权利要求
1.一种书写用具,其特征在于它具有书写部件和笔芯,上述书写部件是使多块薄板材重合,并沿着全长形成微小间隙状的墨水流路,上述笔芯沿着全长形成收容该书写部件的收容槽,上述书写部件的前端部以向前方突出的状态嵌入上述收容槽内,被收容在上述收容槽中的上述书写部件的墨水流路,通入到设在上述笔芯后端部的墨水筒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用具,其特征在于构成上述书写部件的多块薄板材被嵌入上述笔芯的收容槽内,这样,用上述收容槽的壁面压紧薄板材而使其互相靠近,在薄板材之间形成微小间隙状的墨水流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用具,其特征在于上述书写部件在从笔芯突出的薄板材的前端部形成与上述墨水流路连通的切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用具,其特征在于上述笔芯的后部形成集流空间和空气槽,其中集流空间连通到设在该笔芯后端部的墨水筒内,可以贮存墨水;空气槽是将外部空气导入上述墨水筒内用的。
5.一种书写用具的书写部件,其特征在于它是一种使多块薄板材重合、并在从前端部到后端部的全长上形成微小间隙状的墨水流路的书写用具的书写部件,在上述多块薄板材形成上述墨水流路的状态下,上述薄板材后端部的一部分被相互粘着,上述多块薄板材的非粘着部分在作用于上述多块薄板材的前端部的笔压下,产生弹性变形,而使相互产生滑动位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书写用具用的书写部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多块薄板材中的至少一块薄板材的外侧部的前端,形成与上述墨水流路连通的切口。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书写用具的书写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多块薄板材中的外侧部的薄板材,其前端部的宽度尺寸各不相同。
全文摘要
一种书写用具以稳定的状态将墨水供给书写部件的前端,并保持一定的书写文字等的笔迹宽度和墨水浓度。在书写部件的薄板材13a、13b之间形成微小间隙状的墨水流路20,利用墨水流路20的毛细管作用力,把墨水导入书写部件的尖端。因此,可以不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常在稳定状态下将墨水导入书写部件的尖端。
文档编号B43K5/18GK1126970SQ9519030
公开日1996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1995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1994年8月9日
发明者池田保男 申请人:株式会社百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