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氏加速度演示仪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424070阅读:来源:国知局
使其便于携带。
[006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传动机构2包括:主动轮21、从动轮22和第一中心轴23 ;第一动力单元4与主动轮21连接,主动轮21与从动轮22啮合,且从动轮22固定套设在第一中心轴23上;第一中心轴23与转盘131固定连接。
[0066]主动轮21和从动轮22均为齿轮,且从动轮22的直径小于主动轮21的直径,这样设置可以减小从动轮22的转速,从而进一步保证转盘131、第一旋转板132和第二旋转板133转动的稳定性。
[0067]主动轮21与第一动力单元4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主动轮21的转速和转向通过控制第一动力单元4来调节。
[0068]需要说明的是,从动轮22和第一中心轴23、第一中心轴23和转盘131之间均是通过键连接,从而保证从动轮22的转动可以带动第一中心轴23,第一中心轴23的转动可以带动转盘131转动,确保其转动的同步性。
[0069]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在第一中心轴23上还套设有推力轴承135,该推力轴承135设置在转盘131和支撑板12之间,推力轴承135的底座与支撑板12固定连接,轴圈与转盘131固定连接;设置推力轴承135,使转盘131与支撑板12不接触,将转盘131与支撑板12之间的滑动连接,变为滚动连接,减小转盘131在做圆周运动时的摩擦力,使转盘131转动更加方便,而且还可以减小动力的输出,节约能源。
[0070]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如图2-4所示,第二传动机构3包括:第一带轮31、第二带轮32、第二中心轴36和履带38 ;第二动力单元5与第二中心轴36连接,第一带轮31固定套设在第二中心轴36上,且第二中心轴36与转盘131转动连接;第二带轮32与第一旋转板132和第二旋转板133转动连接;履带38套设在第一带轮31和第二带轮32上;连接件为卡板6,卡板6与履带38卡接。
[0071]第二动力单元5固定设置在转盘131上;转盘131上固定设置有两个固定环,第二中心轴36穿过两个固定环,且与固定环转动连接;第二带轮32通过固定轴37实现与第一旋转板132和第二旋转板133的转动连接,固定轴37固定设置在第一旋转板132和第二旋转板133之间。
[0072]第二动力单元5可以带动第二中心轴36转动,第二中心轴36可以使套在其上的第一带轮31转动,然后履带38可以带动第二带轮32转动,最终实现履带38在第一带轮31和第二带轮32之间做直线运动。
[0073]采用卡板6作为连接件,使卡板6与履带38卡接,使第二传动机构3与待检测物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避免连接件与履带38之间的晃动,从而确保待测物体的科氏加速度不会外界因素的影响。
[0074]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如图2-4所示,第二传动机构3还包括:第三带轮33、第一张紧轮34和第二张紧轮35 ;第三带轮33与第一旋转板132和第二旋转板133转动连接,第二带轮32与第三带轮33设置在第一带轮31的两侧;第一张紧轮34设置在第二带轮32和第一带轮31之间,第二张紧轮35设置在第三带轮33和第一带轮31的之间;履带38套设在第二带轮32和第三带轮33上,且同时与第一带轮31的下表面以及第一张紧轮34和第二张紧轮35的上表面接触设置。
[0075]第三带轮33、第一张紧轮34和第二张紧轮35均通过固定轴37与第一旋转板132和第二旋转板133转动连接。
[0076]将第二带轮32和第三带轮33设置在第一带轮31的两侧,当传动距离较长时,履带38始终处在张紧状态,能够有效避免出现相邻两个带轮之间的部分履带38下沉的情况,从而确保待检测物体始终在同一水平面做直线运动,使科氏加速度的测量结果更加准确。
[0077]进一步地,在第一带轮31和第二带轮32之间以及第一带轮31和第三带轮33之间分别设置第一张紧轮34和第二张紧轮35,且将履带38套设在第二带轮32和第三带轮33的同时,还使履带38依次经过第一张紧轮34的上表面、第一带轮31的下表面和第二张紧轮35的上表面,这就可以进一步地避免上述部分履带38下沉的情况出现,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履带38始终处在张紧状态,在运动过程中不会打滑,从而保证履带38运动的平稳性,进而确保待检测物体在做直线运动时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0078]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科氏加速度演示仪还包括用于测量待检测物体科氏力的测量机构8,测量机构8包括:支架81、用于记录待检测物体运动轨迹的测量单元82和用于放置待检测物体的固定单元83 ;测量单元82与支架81转动连接,固定单元83和连接件均固定设置在支架81上;在第一旋转板132和第二旋转板133上设有轨道7,测量机构8能够沿轨道7做直线运动,且测量单元82能够随测量机构8的运动而转动。
[0079]测量机构8的主要作用是:当待检测物体同时进行圆周运动和直线运动时,测量该待检测物体所受到的科氏力的大小以及记录其运动轨迹由于受到科氏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变化;因此,需要说明的是,凡是满足上述作用的结构都可以作为本实施例所指的测量机构8。
[0080]测量机构8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几部分:支架81、测量单元82和固定单元83 ;支架81的作用是支撑测量机构8的所有构件;测量单元82能够随着测量机构8的运动而转动,同时留下待检测物体的运动轨迹,以便于后续计算科氏加速度使用;固定单元83的主要作用是放置待检测物体,需要说明的是,待检测物体仅是放置在固定单元83上,固定单元83并不会给待检测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上施加外力,从而保证待检测物体在运动方向上仅受到科氏力的作用,当然不可避免的摩擦力应排除在外。
[0081]在第一旋转板132和第二旋转板133上设置轨道7,可以方便测量机构8的滑动;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测量机构8上可以包括与该轨道7相配合的构件,该构件可以是滑轮、导柱或者其它结构。
[0082]设置测量机构8,可以测量待检测物体的科氏力以及记录其运动轨迹,使学习者可以更加直观的理解科氏加速度,以及通过实验验证理论计算的正确性。
[0083]本实施例提供的科氏加速度演示仪的具体使用方法为:首先将待检测物体放置在固定单元83上,然后打开第一动力单元4,从而使待检测物体开始做圆周运动,待圆周运动稳定后,打开第二动力单元5,此时测量机构8能够随着履带38前进,从而使待检测物体做直线运动,测量机构8运动的同时可以带动测量单元82转动,从而记录待检测物体的运动轨迹;在完成一次实验后,可以通过改变第一动力单元4和第二动力单元5的转速和转向来改变待检测物体圆周运动的方向和转速,以及直线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大小,从而测量不同转速和方向时,待检测物体所受到的科氏力的大小和方向。
[0084]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如图5和图6所示,测量单元82包括:用于缠绕已画线坐标纸的第一卷筒821和用于缠绕未画线坐标纸的第二卷筒822 ;固定单元83包括用于放置待检测物体的固定杆831 ;支架81包括:第一固定板811、第二固定板812和第三固定板813,第一固定板811和第二固定板812平行放置,第三固定板813固定设置在第一固定板811和第二固定板812之间;第一卷筒821和第二卷筒822均与第一固定板811和第二固定板812转动连接,且第二卷筒822能够随着第一卷筒821 —起转动;固定杆831固定设置在第一固定板811和第二固定板812之间,且固定杆831相对于第一卷筒821和第二卷筒822远离容纳空间134 ;连接件固定设置在第三固定板813上;测量机构8还包括第三传动机构84,第三传动机构84与第一卷筒821连接,且第三传动机构84能够随着测量机构8的运动而带动第一卷筒821始终朝同一方向转动。
[0085]固定杆831可以有多个,待检测物体套设在固定杆831上,为了尽可能减小固定杆831对待检测物体科氏加速度的影响,因此固定杆831的外表面应尽可能的光滑。
[0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