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天文科普教学演示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766522阅读:来源:国知局
外、偏向外运动与四个切线方向的运动必然导致远离外,偏向内但很接近切线方向的一段运动也可能导致逃出原等势面而向夕卜(远离)。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两物体相互接近的引力与离心力相比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小物体的自由随机运动必然导致两者远离的概率略大于50%,而两者接近的概率略小于50%,即两物体远离的概率大于接近的概率。当两物体之间相互引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向内(接近)运动的总和(概率)等于或者大于向外(远离)运动的总和(概率)时,两物体就能维持捕获运动状态,即这时两者处于捕获运动状态,否则就是非捕获运动状态。这是两种基本的运动状态。稳定的捕获运动状态是小质量(小引力)物体绕大质量(大引力)物体公转,当然,大质量物体也受小质量物体的引力作用而有一些相应的运动。实际中,处在捕获运动状态的物体不仅限于两个,例如,众多行星、小行星、彗星等(或称小引力物体)环绕太阳(或称大引力物体)运动是常见现象。而非捕获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类似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其运动路径与碰撞是随机的,如果运动过程中没有吸收或释放物质,阻力与动力都不变,那么两次碰撞之间是匀速直线运动。
[0011]光介质对光(光波子)不仅有传递作用,还有一些改变作用,包括折射、反射、散射、部分吸收、变频、介质运动必然携带其中的光波子一起运动等等。改变作用就是传递前后这束光的状况不再完全相同,被改变。而且,前一片光介质与后一片光介质对光的改变作用的结果有积累性,或者称有承接性,相同的作用必然有累加,相反的作用必然有抵消,不同的作用并行共存。即光在传递中,前面光介质对光产生的改变能带入后面的光介质中,换句话说,后面光介质是承接前面光介质传过来的已发生了改变的光,而不是发光物(或反光物)发出的光的原始状态。例如:一束光传递进入前一片(一块)光介质时发生了红移,在这束光继续传递到下一片(一块)光介质时,开始就是已发生了红移的光,如果这后一片光介质同样有红移作用,那么必然是红移累加即加大。折射、散射、消光(部分吸收或散射)、反射、变频、光介质运动携带其中的光波子一起运动等等都是如此,都是前后有承接性,并且,先后顺序对结果也有影响。
[0012]空间中的实物粒子或物体除了可以吸收光、转化光能、发光外,在一定条件下还有折射、透射、反射光的能力,以及本身运动对光的影响,这些能力是实物性光介质传递光或者称传递光波子的性质。另外,还有多种可传递光能或光波子的非实物粒子,真空由这些非实物粒子组成。任何物体或粒子都有运动,其中很多粒子与物体的运动都处在非捕获运动状态,向外运动的概率大于向内运动。光波子也有大小,它是一定范围内的光介质粒子的波性运动与改变,波长越长体积越大,单位时间或单位长度内的能量密度越小。向外运动的光介质粒子的运动量达到足够大时,可使光波子局部有所扩大并且在向前传递中承接保持,当很多局部都扩大了,那么整体也就扩大了,包括波长增加即红移。因此,对遥远的距离而言,两物体之间有很多向外运动概率略大于向内运动概率的粒子与物体,包括实物与非实物光介质粒子。单位距离内很小概率的红移在很长的距离中不断地重复累加就变成了较大的红移。这不是多普勒效应,即不是观察者与目标物之间远离速度很大。反之,排除另有原因的特殊星体,就统计大多数或称一般性星系或星体而言,也可以说,目标物的红移越大则它与观察者的距离越远。
[0013]在天文观测与科普中,一些干扰因素也不能忽视,即天文观测或拍照中有真相也有假象。假象往往是由于观测或拍摄角度的原因,或者由于异物(非目标物)干扰或者其它干扰光,或者电磁、温度、照相设备本身的理化性特点等因素影响,最终使观测或照相结果与真实现象之间存在偏差,在观测视场中或照片上出现一些目标实物中没有的附加光影。例如,光斑、圆环、线条、局部明暗或颜色失实的变化;相反,由于发光强度、遮挡等原因,目标物应该显现的部分可能在照片上没有显现。我们知道,对熟悉的景物拍照时可能出现这些假象。我们之所以知道照片上有假象是因为拍摄的是熟悉物。对熟悉物人们可以对实物多角度观看,走近了观看,从而容易发现照片上那些真实目标物中没有的附加光影与缺失部分。然而,人类无法走近遥远星空,也无法多角度拍摄遥远星体。遥远星体或星系对人类来说是不熟悉物。但根据对熟悉物拍摄的经验,人们有理由相信,对不熟悉物拍摄的照片中同样可能出现附加光影与缺失部分,问题是识别出这些附加光影与缺失部分往往不容易。如果产生这些缺陷的原因在第二次拍摄时消失或者大幅度减弱,那么,重复拍摄的照片上不会有上次拍摄时同样的缺陷,否则,同样的缺陷仍然会存在。这种情况下无法直观的辨别出来,只能用多方面科学分析的方法以期望达到辨别出真相与假象的目的。
【主权项】
1.多功能天文科普教学演示装置,包括机架(9),固定于机架上的滚道(3),小球(2),远端有沙盘(6),其特征是:小球的飞行路线下方放置有向上吹的电风扇(11),小球的飞行路线上可以放置阻力块(4),小球的飞行路线上还有一组用来直观产生阻力的垂绳(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是:机架上有水准器(8),机架下方四角处各有一个支脚(7),其中,一对角线下面的两个支脚是有螺旋高度调整机构的支脚,它们配合水准器使用可以把装置调至水平。
【专利摘要】多功能天文科普或教学演示装置,属于辅助教学或科普设备。通过本装置演示再结合科学推理可以达到理解发射卫星的原理;行星轨道稳定机制;物体的引力捕获状态与非捕获状态等多种天文现象的目的。由机架(9),滚道(3),小球(2),沙盘(6),阻力块(4),水准器(8),支脚(7),阻力垂绳(5),小球飞行路线下方有向上吹的电风扇(11)等构成。小球沿滚道滚下后飞向沙盘。
【IPC分类】G09B23/00, G09B23/10
【公开号】CN105528940
【申请号】CN201610098558
【发明人】冯延超
【申请人】冯延超
【公开日】2016年4月27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4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