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1651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管状体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装饰层的管状体,可看到装饰层具有与FRP形成的表面外观同样的网眼状图案。具体为,本发明涉及的管状体的特征在于,在用纤维强化树脂材料形成的管状体本体(20)上具有装饰层(25),装饰层(25)具备使多个颜色的着色材料以点状重叠而形成色相的着色层(32)。着色层(32)具备着色材料的形成密度不同的多边形的多个区域(40A、40B),在邻接的多边形区域之间形成有直线状的边界。
【专利说明】管状体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外周面上施有装饰的管状体。
【背景技术】
[0002]钓竿作为上述管状体之一已为公知,通常在这样的钓竿的外周面上施有各种各样的装饰。如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那样,已知一般施加在管状体外周面的装饰通过以下方法形成:喷涂或过孔涂装等的涂装;网版印刷或喷墨印刷等的印刷;以及粘贴贴纸等。另外,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那样,钓竿这样的管状体大多用以强化纤维(碳纤维)为强化材料的纤维强化塑料(FRP)来形成,通过在表面涂布透明层还可以使上述强化纤维的表面露出。
[0003]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8-206415号公报
[0004]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10-221568号公报
[0005]在如上所述用FRP形成管状体的情况下,通过构成为可在表面看到网眼图案(平织状态的图案),能够宣传其是碳制的以及精致的编织状态(精密性),能够提高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但是,为了使表面为网眼图案,按照通常方法制造管状体时,需要将使强化纤维为平织状态的聚酯胶片缠绕在芯轴的最外层(外层侧),这样的构成有可能缠绕状态不稳定,同时管状体的重量会增加。而且,在上述专利文献I中,不存在通过涂装或印刷而在钓竿这样的管状体上形成外观上近似于网眼图案的装饰层这样的构思,仅靠制成格子状图案层则是平面的,并且很难显现出浓淡层次,无法实现实际通过聚酯胶片所能看到的精密性。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装饰层的管状体,可看到装饰层具有与FRP形成的表面外观同样的网眼状图案。
[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一种管状体,其特征在于,在用纤维强化树脂材料形成的管状体本体上具有装饰层,装饰层具备使多个颜色的着色材料以点状重叠而形成色相的着色层,所述着色层具备所述着色材料的形成密度不同的多边形的多个区域,在邻接的多边形区域之间形成有直线状的边界。
[0008]在上述构成的管状体中,在其表面形成有多边形的多个区域邻接的着色层。邻接的各区域具有使着色材料以点状重叠而形成的色相,邻接的区域着色材料的形成密度不同,并且呈被直线状边界划分的状态。如此,通过改变在邻接的区域以点状重叠的着色材料的形成密度可产生浓淡层次,同时通过用直线状边界来划分各区域,可形成具有网眼状图案的装饰层。
[0009]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具备装饰层的管状体,可看到装饰层具有与FRP形成的表面外观同样的网眼状图案。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管状体的一个例子的钓竿的侧视图。[0011]图2是表示施加在图1中钓竿的竿杆表面的装饰层的例子的局部立体图。
[0012]图3是具备装饰层的图2的竿杆的局部剖视图。
[0013]图4是图2所示的装饰层(着色层)的局部放大图。
[0014]图5是表示装饰层(着色层)的第2构成例的局部放大图。
[0015]图6是表示装饰层(着色层)的第3构成例的局部放大图。
[0016]图7是表示装饰层(着色层)的第4构成例的局部放大图。
[0017]图8是表示装饰层(着色层)的第5构成例的局部放大图。
[0018]图9是表示装饰层(着色层)的第6构成例的局部放大图。[0019]符号说明
[0020]1-钓竿(管状体);3、5、7-竿杆;20_原材料本体(管状体本体);25_装饰层;32、32A~32E-着色层;40A、40B-多边形区域;41、42_边界。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具备装饰层的管状体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2]在图1中作为本发明的管状体的一个例子示出了钓竿I。如图所示,该钓竿I由多个作为管状体的竿杆构成,具体而言,由具有把手3a的第I节竿3、第I中竿5、第2中竿7及具有钓线止动件9a的竿梢节9所构成。此时,各竿杆3、5、7以抽出式或插接式构成,构成各竿杆3、5、7的管状体本体(原材料本体20,参照图3)通过缠绕强化纤维含浸合成树脂而成的纤维强化聚酯胶片而形成(也可以用钢等的金属形成),各竿杆3、5、7上形成有装饰部A。
[0023]所述装饰部A如后所述通过喷墨印刷而形成,包括:线形图案Al,在竿杆3、5、7的周向的至少一部分(本实施方式为全周)上以线状延伸;图案(具有使多个颜色的着色材料以点状重叠而形成色相的着色层)A2,在竿杆3、5、7的周向的至少一部分(本实施方式为全周)上延伸,具有多边形的多个区域(本实施方式为以格子状邻接的许多区域);及晕映图案A3。在此,晕映图案A3是指例如在周向上隔着间隔具有由墨色浓度比其他部位淡的区域组成的晕映部A3’(例如在轴向上以线状延伸且在周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的图案,晕映部A3’也可以是例如浓度沿着周向或轴向逐步变化。或者晕映部A3’也可以是墨色的搭配渐渐变化。
[0024]如图3所示,所述装饰部A (A1、A2、A3)由形成在构成各竿杆3、5、7的原材料本体20上的装饰层25组成。具体而言,装饰层25通过下述层的层叠而构成--第I底层30 (例如厚度为5~20 μ m),形成在原材料本体20上;第2底层31 (例如厚度为5~20 μ m),形成在第I底层30上;着色层32 (例如厚度为10~60 μ m),形成在第2底层31上;及透明的保护层33 (例如厚度为15~25 μ m),形成在着色层32上。
[0025]第I底层30是用于使原材料本体20的外表面平滑而设置的,例如由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丙烯酸硅树脂、硅树脂等合成树脂构成,通过喷涂、过孔涂装、刷涂等各种涂装方法形成。另外,第I底层30也可以是通过掺入颜料等而进行着色的层。
[0026]另外,第2底层31以遮盖基底、调节着色层32的明亮度、色调等为目的,由光反射层、白色层构成。光反射层可通过涂装具有光亮性的材料而形成,具有光亮性的材料例如是在规定的合成树脂(丙烯酸类树脂、环氧类树脂、乙烯类树脂)中以所希望的密度均匀地掺入具有光売性的多种粒子(以下称为光売性粒子)的材料。
[0027]在所述规定的合成树脂中掺入的光亮性粒子例如可使用Al、Cu、Ag、Mg、In、Cr、S1、附、11411、他、?七等具有光亮性且具有各种色彩的金属材料。此时,各粒子的大小以211111以下为佳,优选设定在0.3 μ m~I μ m,而且其厚度以Iym以下为佳,优选设定在0.03 μ m~
0.5μπι。即,因为当粒子本体的大小及厚度设定在该范围以外时,则不能在合成树脂中以所希望的密度均匀地配置光亮性粒子,同时光亮性粒子的边界变得显眼,或者光的反射方向变得不一致,导致无法再展现出均匀的光亮性外观。
[0028]这种光亮性粒子的形成方法例如可如下实现,在由特氟龙(注册商标)、硅树脂等构成的薄膜状支撑基板上蒸镀或溅镀上述金属材料而形成金属层后,通过将该金属层从支撑基板上剥离下来并进行粉碎而形成。优选如此形成的多种光亮性粒子在充分发挥其光亮性的同时,以产生所希望的色彩程度的密度被均匀配置。具体而言,合成树脂中所掺入的光亮性粒子的密度优选设定为每单位面积的光亮性粒子的个数为5万~2000万个/mm2。通过如此形成的光反射层,能够呈现出均匀地以所希望的颜色着色的光亮性外观。
[0029]另外,除上述构成以外,光反射层也可以如下形成,例如以金、银、铜、铝、铬、钴、镍、铁、锌等的金属片或颜料等的粒子为单体,或者对它们进行任意组合,将其掺入微量的合成树脂中,并且用大量的溶剂进行稀释,将其通过喷枪喷涂等进行喷涂,然后通过除去溶剂(挥发)而形成。另外,通过改变金属片、颜料等粒子的大小、组合等,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外观。
[0030]或者,除上述构成以外,光反射层也可以是以Cr、N1、T1、Al、Ag、Be等的金属、TiN、TiCN, CrN, Fe-Cr- Ni 等的合金类、TiO2, SiC等的陶瓷为主要材料而形成,由此也可以提高外观性。这样的使用金属或陶瓷的光反射层可采用离子镀、溅镀、蒸镀等的物理蒸镀、化学蒸镀、真空蒸镀等干式镀覆或湿式镀覆等而形成。另外,虽然白色层也可以通过涂装规定的合成树脂而形成,但是也可以通过喷墨印刷形成。在此情况下,以遮盖基底使着色层的明亮度易于调节为佳。
[0031]另外,形成在所述着色层32上的保护层33由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丙烯酸硅树脂等透明或半透明的合成树脂构成。
[0032]下面,关于形成在所述第2底层31上的着色层32,对其具体的构成及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0033]着色层32例如具有透光性,其构成如图4所示,具备多边形(本实施方式为正方形)的多个区域40A、40B,在这些区域40A、40B使多个颜色的着色材料以点状重叠而形成色相,各区域中的点由喷墨打印机(未图示)进行印刷。虽然着色层32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形成,例如将颜料或染料等着色材料掺入环氧树脂或聚氨酯树脂等透明或半透明的合成树脂中制成主材,并通过使主材含有固化剂而形成,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通过照射固化用光即紫外线而固化的紫外线固化型油墨。虽然光固化型油墨使用丙烯酸类、环氧阳离子类的油墨等,但尤其是紫外线固化型油墨则采用在多官能单体及丙烯酸酯低聚物中混合有增感剂的油墨。在这样的油墨中,利用由增感剂形成自由基而引起低聚物、单体的链式反应。另外,油墨也可以使用加热固化型、溶剂(水、有机材料)干燥型和二液反应型等的油墨。
[0034]本实施方式的印刷图形是各区域40A、40B以相同大小的矩形(正方形)构成且邻接,在邻接的各区域中,由打印机喷头(未图示)喷射被控制的液滴,使着色材料的形成密度不同。即,打印机喷头介由多个喷嘴使青色系、品红色系、黄色系、黑色系的着色材料成为液滴状,且一边对其进行控制一边喷射到原材料本体20 (第2底层31)上。
[0035]如图2及图4所示,向所述各区域40A、40B喷射的着色材料受到喷射控制,以便邻接部分彼此的着色材料的形成密度不同,在区域40A,所喷射的点的量多(形成密度大,区域40A遮盖性也大),在与之邻接的区域40B,则使所喷射的点的量比区域40A少(形成密度小,遮盖性也小)。即,着色层32呈所喷射的点的量多的区域40A与所喷射的点的量少的区域40B交替排列的状态,在被后述的边界划分的状态下,整体上形成格子状网眼图案。
[0036]另外,由于每次打印机喷头沿扫描方向(例如竿杆3、5、7的轴向X)进行往返移动时都能控制使如上形成的点重叠而进行喷射,因此还可以在区域40A使其厚度厚,在区域40B使其厚度薄,从而使表面呈凹凸状(在邻接的区域改变高度),由此可形成具有立体感的外观以及使人感觉有表面凹凸感的外观。
[003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多边形区域40A、40B全部以相同大小的矩形(一个边为0.5~10mm左右的正方形)形成,着色层32在各邻接的区域之间具有多个直线状的边界41、42。即,这些边界41、42大致平行形成同时在正交的方向上交叉,从而将所述区域40A、40B划分,由此,由多边形的多个区域(正方形区域40A、40B)形成格子图案。[0038]根据如上构成的着色层32,可通过邻接的多边形区域40A、40B表现出网眼图案。此时,由于各区域40A、40B以相同的正方形构成而呈格子状,各边界41、42全部大致平行地相互以直线状交叉,因此可表现出如编制成织布状的强化纤维般的精密感。而且,由于邻接的区域40A、40B的以点状重叠的着色材料所形成的色相即着色材料的比例(密度)不同,因此可显现出自然的浓淡层次,可显现出立体感。
[0039]此外,关于编制成的如上所述的强化纤维般的外观,如果采用网版印刷来形成,则很难进行对位等,并且容易形成具有平面感的外观,而通过采用喷墨印刷,则可容易在各个区域之间形成具有立体感的编制图案的外观。
[0040]图5是表不着色层的第2构成例的局部放大图。
[0041]此构成例的着色层32A的多个多边形区域包括大小不同的四个矩形(分别用符号50A~50D表示),将它们按照规定的图形进行组合而形成着色层。即,区域50A大致为正方形,是点的量的形成密度大的区域,区域50B为长方形,是点的量的形成密度小的区域,区域50C、50D为长方形,都未附加点,是可直接看到底层31的区域,使这些区域邻接且重复排列。
[0042]另外,各邻接的区域之间由多个直线状的边界51A、51B、51C (竿杆的轴向即X方向)和与之呈正交交叉的多个直线状的边界52A、52B、52C (与竿杆的轴向正交的Y方向)进行划分。
[0043]如上所述,通过在有规律地组合多个矩形区域的同时使各区域的着色材料的形成密度也有规律,并且利用将它们在平行方向上定向的边界51A、51B、51C以及与它们正交而在平行方向上定向的边界52A、52B、52C来进行划分,从而能够在整体上表现出网眼状图案。尤其通过形成不附加点的区域(着色剂的形成密度为零的区域),该部分变得突出(底层的单色系),可使其他区域显著从而可看到立体的网眼状图案。
[0044]图6是表不着色层的第3构成例的局部放大图。
[0045]此构成例的着色层32B包括邻接排列的矩形的第I区域60A和矩形的第2区域60B,在上述区域内,着色材料以点状重叠的矩形区域60al (60bl)和不附加点的区域60a2(60b2)交替邻接配置有多个。
[0046]此时,着色材料以点状重叠的矩形区域60al、60bl所附加的点如下,点的浓度分别沿着轴向(X方向、Y方向)以线状逐渐发生变化(沿着轴向浓淡逐渐变化),这些全部以在轴向上发生统一的浓淡变化的方式形成。而且,这样的矩形区域60al、60a2及矩形区域60bl、60b2被邻接的多条直线状边界61及与之正交的直线状边界62划分,由此,形成可看作网眼状的图案。
[0047]如上所述,通过在有规律地组合多个矩形区域的同时有规律地排列浓淡以线状发生变化的部分,从而能够表现出整体看上去为网眼状的图案,并且可表现出纤维组织图案。
[0048]图7是表不着色层的第4构成例的局部放大图。
[0049]此构成例的着色层32C在X方向及Y方向上使矩形(长方形)的附加有点的区域70A、70B有规律地排列,同时在它们之间排列未附加点的矩形(正方形)的区域70C。而且,许多条划分各区域70A、70B、70C的边界71及边界72大致平行形成,同时在正交的方向(X方向、Y方向)上交叉,并且形成为表现出长方形区域70A、70B以纤维状交错地压在一起的状态(双轴向织物图案)。
[0050]根据上述构成,作为邻接的多边形区域,通过设置附加点的长方形区域和未附加点的空白的正方形区域的部分,并且将划分区域的平行排列的边界形成为在相互交叉的方向上重叠,从而可容易形成如下图案层,即编制为强化纤维以双轴(正交的双轴)进行交叉的图案层。
[0051]图8是表示着色 层的第5构成例的局部放大图。
[0052]此构成例的着色层32D使矩形(平行四边形)的附加有点的区域80A、80B、80C有规律地排列为以规定的角度交叉,同时在它们之间排列未附加点的六边形区域80D。而且,许多条划分上述区域80A~80D的边界81、82、83大致平行形成同时以规定的角度交叉,从而形成为表现出所述区域80A、80B、80C以纤维状交错地压在一起的状态(三轴向织物图案)。
[0053]根据上述构成,作为邻接的多边形区域,通过设置附加点的平行四边形区域和未附加点的空白的六边形区域的部分,并且将划分区域的平行排列的边界形成为以规定的角度在交叉的方向上重叠,从而可容易形成如下图案层,即编制为强化纤维以三轴进行交叉的图案层。
[0054]图9是表不着色层的第6构成例的局部放大图。
[0055]此构成例的着色层32E使长方形的附加有点的区域90A、平行四边形的附加有点的区域90B、五角形的附加有点的区域90C、六角形的附加有点的区域90D有规律地排列为以规定的角度交叉,并且在它们之间排列未附加点的三角形区域90E。而且,许多条划分上述区域90A~90E的边界91、92、93、94大致平行形成同时以规定的角度交叉,从而形成为表现出所述区域90A~90D以纤维状交错地压在一起的状态(四轴向织物图案)。
[0056]如此,通过使邻接的多边形区域进行各种变形,并且将划分区域的平行排列的边界形成为以规定的角度在交叉的方向上所述各区域重叠,从而可容易形成如下图案层,即编制为强化纤维以四轴进行交叉的图案层。当然,关于这样的多轴向织物图案,通过使邻接的多边形区域的各形状、各个区域中点的附加状态、划分各区域的边界的定向方向或交错地压在一起的状态变形,从而可进行适当变形。[0057]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其要点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而实施。
[0058]关于如上构成的着色层32~32E(图案层),可以在管状体即竿杆长度方向的整体上形成,或者也可以在周向的规定范围内形成。另外,关于构成竿杆的纤维强化聚酯胶片,也可以具有平织状的纤维强化树脂层。即,本发明涉及的管状体虽然以形成有如上所述的编制图案的着色层为特征,但是并非在否定实际上平织的纤维强化聚酯胶片(平织状的纤维强化树脂层)的存在。通过具有这样的平织的纤维强化聚酯胶片,能够提高作为管状体的弯曲强度,同时通过将该纤维层配置在可从外部看到的位置,从而能够也一同看到实际的强化纤维层。
[0059]另外,在上述构成中,关于邻接的多边形区域的具体形状、各区域中附加的点的色相或形成密度以及划分各区域的边界的形成图形等,可以适当进行变形。关于划分多个多边形区域的边界,只要由一个多边形区域的缘部形成直线状即可,不一定要在许多个多边形区域上都形成一条直线。另外,上述构成中的底层30、31也可以不形成。
【权利要求】
1.一种管状体,其特征在于, 在用纤维强化树脂材料形成的管状体本体上具有装饰层,装饰层具备使多个颜色的着色材料以点状重叠而形成色相的着色层, 所述着色层具备所述着色材料的形成密度不同的多边形的多个区域,在邻接的多边形区域之间形成有直线状的边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多边形区域包括未附加点的区域及/或点的浓淡不同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边形的多个区域分别为矩形, 划分所述各区域的直线状边界大致平行形成,同时在正交的方向上交叉,从而由所述多边形的多个区域形成格子图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多边形区域使不同的形状邻接,同时使划分所述各区域的直线状边界以规定的角度交叉,从而由所述多边形的多个区域形成多轴向织物图案。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管状体,其特征在于,邻接的所述多边形区域高度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管状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状体本体的外面与所述着色层之间,形成有遮盖所述管状体本体的底层。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管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体本体具有平织状的纤维强化树脂层。
【文档编号】B44C5/04GK103891687SQ201310733762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7日
【发明者】山田直祐, 西川太, 横山裕司, 及川胜広, 菅谷英二 申请人: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