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文物上的图文的清晰采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777184发布日期:2019-02-01 18:48阅读:9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文物上的图文的清晰采集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文物研究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文物上的图文的清晰采集方法。



背景技术:

古人常在青铜礼器、石碑、玉石等器物上铸字或刻字以记录设置该器物的原由、纪念或祭祀某些事件、人物等,器物上的图文具有极其丰富而确凿可信的史料价值,而显得十分珍贵,但由于年代久远,器物的老化,导致器物上的文字模糊不清,另外由于图案和文字的颜色与器物颜色相同,导致考古或文物研究者在对其拍摄采集图像进行研究时,不能清晰显示图文内容,给文物保护和研究造成了困难和不便,现有解决方法主要有湿水观察方法、灯光投影方法、拓印方法、填色方法、扫描方法等,湿水观察利用碑面水分子折射光变化选择不同角度观察释读文字图像内容,这种方法的稳定性差,在受到太阳光照、天气等各种因素影响下,导致采集到的图像扭曲现象,趋于碎片化严重,不适合野外环境图文采集和后期利用,也不适合用在青铜器等其他载体上。

灯光投影,利用自然光或人工光源以最佳角度照射获得文物的文字图像影像,适合阴暗天气下和黑暗洞穴内碑刻摩崖的影像采集,一般需要多人配合并对照明设备、角度都有较高要求,现有技术对碑刻图像采集各有侧重和优点,但在面对图像斑驳、污染严重、对比度较低、高温、潮湿、黑暗等恶劣环境条件情况下,图像均表现出采集效果不理想甚至无法完成采集工作的结果。

拓印是一种古老的图像复制技术,能较真实复制记录碑刻平面图像,受现场环境、天气、气温、湿度及碑刻可承受程度影响较大,较频繁的拓印对碑体损坏较大,不利于文物保护。

填色,依文字字形将颜色剂直接填充描画获得图像,这样导致改变了调查对象面貌,也难以实现精细化处理。

二维、三维扫描,高科技型设备技术,对反差较大、图像清晰、立体图像模拟的还原程度高,成本高、环境要求高,不适合野外一般普及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文物上的图文的清晰采集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方法不能满足野外复杂环境下对各种图文载体的清晰显示操作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文物上的图文的清晰采集方法,所述文物上的图文的清晰采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需要采集图像的文物进行清洁;

(2)将与文物表面形成对比性色差的粉末剂均匀、充分覆盖住文物的图案或文字部分以使粉末剂充分填充入图案或文字的凹槽内;

(3)采用非金属刮板沿文物的表面将步骤(2)中凸出文物表面的粉末剂刮掉,并保留填充入图案或文字的凹槽内的粉末剂以使图案或文字呈现出与文物表面形成色差的图像;

(4)采用图像采集设备拍摄呈现出来的和石碑表面具有色差的图案或文字;

(5)图像采集完成后,采用毛刷将步骤(3)中保留的粉末剂扫除以保持文物原状。

作为优选的,在步骤(1)对文物进行清洁过程中,将图案或文字的凹槽内的杂物灰垢剔除,使文物表面图文的纹样尽可能呈现出本来的凹面沟槽。

作为优选的,在步骤(2)采用的粉末剂为具有可塑性、聚合性的非物理化学性无机机械物质,防止粉末剂因重力因素流动、垂落。

作为优选的,在步骤(2)中将粉末剂均匀、充分覆盖住文物的图案或文字部分后,对粉末剂进行挤压、擀擦以使粉末剂充分填实图案或文字的凹槽部。

作为优选的,在步骤(3)刮掉凸出文物表面的粉末剂过程中,刮板的运动为匀速向前,运动过程中对刮板施加相同的力度。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文物上的图文的清晰采集方法由于采取文物凹槽的清洁,将具有可对比性颜色的粉末剂填充入图案或文字的凹槽内,刮掉凸出载体表面的粉末剂等步骤,实现了对文物上的斑驳污染、对比不清的图文清晰、直观呈现的效果,图文清晰的呈现使专家学者和一般公众通过一般图像采集设备即可获得清晰内容,也实现了将采集到的清晰图像可用作日常研究或对公众进行传播的效果,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文物上的图文的清晰采集方法操作便捷,可控力强,完成图像采集处理耗时短、操作上受环境条件制约因素少。另外,操作步骤中公开的填充材料即无机粉末剂不会造成文物及环境的化学性污染,可零污染、零损伤最大化保护文物原版不损坏,本发明实施例适用于对图像现场释读和图像数字化采集,增强图像数字化采集质量。本发明的广泛应用,将大大提升田野调查采集时效、图像质量,克服过去多种采集条件的限制,为应用研究提供准确、高清,标准化的文献材料。可广泛适用于当前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社会学、艺术学、建筑学等多学科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的石碑文字未填充粉末剂的效果图。

图2为图1示出的石碑文字上覆盖粉末剂的操作示意图。

图3为将图2中的凸出石碑表面的粉末剂刮掉的操作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凸出石碑表面的粉末剂全部刮掉后的文字效果图。

图5为第一石碑文物未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的方法采集到的图像。

图6为图5示出的第一石碑文物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的方法采集到的图像。

图7为第二石碑文物未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的方法采集到的图像。

图8为图7示出的第二石碑文物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的方法采集到的图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为对石碑文物的文字的清晰采集方法,所述采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如图1所示,对需要采集图像的石碑文物进行清洁,清洁过程中,将模糊文字的凹槽内的杂物灰垢剔除,使文物表面图文的纹样尽可能呈现出本来的凹面沟槽。

(2)、如图2所示,将与石碑表面形成对比性色差的粉末剂均匀、充分覆盖住石碑的文字部分以使粉末剂充分填充入碑刻文字的凹槽内,所述粉末剂为具有可塑性、聚合性的非物理化学性无机机械物质以防止粉末剂因重力因素流动、垂落,从而达到石碑不论是立着还是平放在地面上,都可以操作,将粉末剂均匀、充分覆盖住文物的图案或文字部分后,对粉末剂进行挤压、擀擦以使粉末剂充分填实图案或文字的凹槽部。

(3)、如图3和图4所示,采用非金属刮板沿石碑的表面将步骤(2)中凸出石碑表面的粉末剂刮掉,过程中,刮板的运动为匀速向前,运动过程中对刮板施加相同的力度,保留填充入文字凹槽内的粉末剂以使文字呈现出与石碑表面形成色差的图像;

(4)、采用图像采集设备拍摄呈现出来的和石碑表面具有色差的文字以供进行数字处理或释读;

(5)、图像采集完成后,采用毛刷将步骤(3)中保留的粉末剂扫除以保持石碑的原状。

如图5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对石碑文物的图案或文字的清晰采集方法经多次实践,取得了高效、便捷的良好效果,如图5示出的第一石碑文物原状图和图7示出的第二石碑文物原状图,在未采用本实施例的上述步骤状况下无法辨认出实物文献内容,采集到的实物图像相同情况也无法辨认出文献内容;如图6和图8为采用本实施例的上述步骤采集到的图像,很显然清晰可辨。对其他石器、青铜器等载体上的图文采集也可采用上述步骤和操作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