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摄影系统的手持摄影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7430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口腔摄影系统的手持摄影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口腔医疗设备部件,特别是一种口腔摄影系统的手持摄影器。
现今医学界于口腔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多以手持式反光镜作为口腔内部探勘观察的工具,当医生利用反光镜作治疗动作时,必须凭藉投射于口腔中的光源,以辅助其可清晰地观视口腔中的影像,并进行适当的治疗。
如上所述,医生由反光镜中所观得的影像,系与口腔内实际部位完全相反,故其于操作医疗器具时,须以反射的影像位置来进行治疗,从而令视觉与实际状况有所相悖离,且口腔内供反光镜伸展的空间有限,而自反光镜中所观得的影像范围亦有所局限,导致医疗动作的难度相对地提升。投设于口腔内的照明光源,通常为一般灯泡所产生的光源,而于光源中所产生的紫外线及红外线,因其系分别为一种破坏性光源及热光源,故此两种光源对于人体细胞组织具有一定程度伤害,然而于习用口腔医疗过程中,则并无法避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口腔治疗、避免有害射线对人体伤害的口腔摄影系统的手持摄影器。
本实用新型包括中央设有容置空间的基座及监视头;容置空间容设有藉由前端面设有定位孔的套环卡持固定的电子式取像元件,容置空间的一侧穿设有分成两股并藉由束环分别束于套环的前端外壁的一束光纤导线,并令两股光纤导线的末端与套环的前端面相互切齐;监视头包括壳体、折射元件及放大元件;壳体为前端设有与管孔贯通窗孔的管状体,折射元件及放大元件容设于壳体管孔内,卡环迫紧结合于管孔底端的管口处,藉以将锁环活动限位于壳体的底缘;折射元件为前端设有装设反射菱镜的开孔及穿设光纤导线的通孔的管柱体,并令光纤导线的前端恰伸露于通孔的孔口;放大元件为组设于折射元件的后端锥管体,其底端面设有定位插柱,底部内管壁组设凸透镜;折射元件与放大元件依序自壳体管孔底端置入壳体管孔内,并使折射元件的反射菱镜及通孔恰对正壳体的窗孔,两股光纤导线尾端藉由卡环内壁迫紧束结于放大元件底端外圈面上,并使两股光纤导线末端与放大元件的底端面相互切齐,再藉由卡环将锁环以活动限位于壳体底缘;以监视头的放大元件底端的定位插柱对正基座套环上前端表面的定位孔,将监视头的两股光纤导线与基座的两股光纤导线相互对接,再藉由锁环与基座前端结合,将监视头组设于基座上。
其中基座前端外壁设有螺纹;监视头锁环内周面设有与基座前端外壁螺纹螺接的螺纹。
放大元件底部内管壁设有螺锁结合凸透镜的内螺纹。
放大元件外壁面套设结合使光纤导线得以贴覆固定于其表面上圈环。
监视头外套设抛弃式透明外盖。
由于本实用新型包括内部组设有取像元件及光纤导线的基座及监视头;基座监视头包括设有管孔及窗口的壳体、容设于壳体管孔内的折射元件及放大元件;折射元件前端设有装设反射菱镜的开孔及穿设光纤导线的通孔,放大元件组设于折射元件的后端,其底部内管壁组设凸透镜;折射元件的反射菱镜及通孔对正壳体的窗孔,两股光纤导线尾端迫紧束结于放大元件底端外圈面上;监视头组设于基座上,其上两股光纤导线与基座的两股光纤导线相互对接。使用时,藉由监视头内部的反射菱镜及放大元件,并配合光纤导线由控制箱所传导来冷光源,以位于基座内取像元件经放大元件及反射菱镜顺利撷取口腔内清晰影像,并将影像传导至口腔摄影系统的显示器上,使医师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可就正确位置,以同方向操控医疗器具,不仅便于口腔治疗,而且避免有害射线对人体伤害,从而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局部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部分构件组合状态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立体图(套设抛弃式透明外盖状态)。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阐述。

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基座1及可更换式监视头2。
如图3所示,基座1为中央设有容置空间11的呈扁圆状的筒形座体,于其后端部设有封盖12;容置空间11容设植入电子式取像元件13,并藉由套环14卡持固定,于套环14前端表面上的选定处设有定位孔141。如
图1所示,取像元件13的传导线131自封盖12尾端穿出与口腔摄影系统10控制箱101连接。基座1前端的外筒壁上设有螺纹15,而基座1容置空间11的一侧,穿设有一束光纤导线3,光纤导线3系分成两股并藉由束环31分别束于套环14的前端外壁,并令两股光纤导线3的末端与套环14的前端面相互切齐。
监视头2包括壳体21、折射元件22及放大元件23。
壳体21为前端设有与管孔212贯通窗孔211的管状体,折射元件22及放大元件23容设于壳体21管孔212内,卡环213迫紧结合于管孔212底端的管口处,藉以将锁环214活动限位于壳体21的底缘,锁环214内周面设有螺纹2141。
折射元件22为前端设有开孔221及通孔222的管柱体,开孔221装设有反射菱镜223,通孔222供一束光纤导线3’穿设,并令该束光纤导线3’的前端恰伸露于通孔222的孔口。
放大元件23为组设于折射元件22的后端锥管体,其底端面设有定位插柱233,底部内管壁设有螺锁结合凸透镜232的内螺纹231,并藉由内螺纹231作聚焦调整动作。
如图3、图5所示,组装时,将折射元件22与放大元件23自壳体21管孔212底端依序置入,并使折射元件22的反射菱镜223及通孔222恰对正壳体21的窗孔211,而放大元件23的外壁面套设结合圈环32,藉以令自光纤导线3’尾端所岔分的两股光纤导线3’得以贴覆固定于放大元件23的表面上。且如图4所示,两股光纤导线3’的尾端系藉由卡环213内壁而迫紧束结于放大元件23底端外圈面上,从而令两股光纤导线3’末端与放大元件23的底端面相互切齐,再藉由卡环213将锁环214以活动限位于壳体21底缘,即可完成监视头2的组配。
如图5所示,藉由监视头2的放大元件23底端的定位插柱233对正基座1套环14上前端表面的定位孔141,将监视头2的两股光纤导线3’与基座1的两股光纤导线3相互对接,再藉由旋转锁环214与基座1前端的螺纹15相螺合,即可将监视头2快速地与基座1结合而组成本实用新型。
使用时,如
图1、图5所示,便可藉由监视头2内部的反射菱镜223及放大元件23并配合光纤导线3、3’由控制箱101所传导来冷光源,以位于基座1内取像元件13经放大元件23及反射菱镜223顺利撷取口腔内清晰影像,并将影像传导至口腔摄影系统10的显示器102上,使医师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可就正确位置,以同方向操控医疗器具。
本实用新型前端的监视头2可依实际应用取景范围的不同而予以拆替更换。即可将监视头2的壳体21制成与口腔配合的多种造型,以令本实用新型可搭配各式监视头2而撷取多种角度变化的镜头,有效地辅助观诊及治疗。
因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光源为以光纤导线3、3’自口腔摄影系统10的控制箱101所传导来的光源,藉由光纤导线3、3’可避免传递有害光源中紫外线及红外线,故自监视头2前端所投射出光源即为冷光源,此光源因不具有紫外线及红外线破坏性,极适合作为近距离照射医疗用。
此外,为符合医疗规定,确保医疗器具及患者卫生,如图5、图6所示,可于本实用新型前端的监视头2外套设抛弃式透明外盖4,以将监视头2予以紧密罩盖包覆,当监视头2伸入患者口腔内时,藉由透明外盖4使监视头2避免因遭受患者唾液沾染而污染,套设于监视头2的透明外盖4可于使用一次完毕之后,即予以抛弃并更换新件。
权利要求1.一种口腔摄影系统的手持摄影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中央设有容置空间的基座及监视头;容置空间容设有藉由前端面设有定位孔的套环卡持固定的电子式取像元件,容置空间的一侧穿设有分成两股并藉由束环分别束于套环的前端外壁的一束光纤导线,并令两股光纤导线的末端与套环的前端面相互切齐;监视头包括壳体、折射元件及放大元件;壳体为前端设有与管孔贯通窗孔的管状体,折射元件及放大元件容设于壳体管孔内,卡环迫紧结合于管孔底端的管口处,藉以将锁环活动限位于壳体的底缘;折射元件为前端设有装设反射菱镜的开孔及穿设光纤导线的通孔的管柱体,并令光纤导线的前端恰伸露于通孔的孔口;放大元件为组设于折射元件的后端锥管体,其底端面设有定位插柱,底部内管壁组设凸透镜;折射元件与放大元件依序自壳体管孔底端置入壳体管孔内,并使折射元件的反射菱镜及通孔恰对正壳体的窗孔,两股光纤导线尾端藉由卡环内壁迫紧束结于放大元件底端外圈面上,并使两股光纤导线末端与放大元件的底端面相互切齐,再藉由卡环将锁环以活动限位于壳体底缘;以监视头的放大元件底端的定位插柱对正基座套环上前端表面的定位孔,将监视头的两股光纤导线与基座的两股光纤导线相互对接,再藉由锁环与基座前端结合,将监视头组设于基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摄影系统的手持摄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座前端外壁设有螺纹;监视头锁环内周面设有与基座前端外壁螺纹螺接的螺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摄影系统的手持摄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放大元件底部内管壁设有螺锁结合凸透镜的内螺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摄影系统的手持摄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放大元件外壁面套设结合使光纤导线得以贴覆固定于其表面上圈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摄影系统的手持摄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监视头外套设抛弃式透明外盖。
专利摘要一种口腔摄影系统的手持摄影器。为提供一种便于口腔治疗、避免有害射线对人体伤害的口腔医疗设备部件,提出本实用新型,它包括内部组设取像元件及光纤导线的基座及监视头;基座监视头包括壳体、容设于壳体内的折射元件及放大元件;折射元件前端装设反射菱镜及穿设光纤导线,放大元件底部内管壁组设凸透镜;两股光纤导线尾端迫紧束结于放大元件底端外圈面上;监视头组设于基座上,其上两股光纤导线与基座的两股光纤导线相互对接。
文档编号G03B15/14GK2450689SQ0025748
公开日2001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00年11月6日 优先权日2000年11月6日
发明者林俊豪 申请人:原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