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缆及带插头的光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4405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缆及带插头的光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信号传输配线、高速光通信用的计算机连接配线、交换机周围的配线、工厂自动机械控制的配线、汽车等移动体用数据传输用配线、光传感器用配线等所用的光缆及带插头光缆。
本申请是基于向日本的专利申请(特愿平11-374911)的内容,该日本申请记载的内容作为本说明书的一部分收入。
背景技术
塑料光纤(以下简称光纤)在近距离的数据通信和传感器用途方面已实用化。那时,只用光纤的还很少,一般用被覆层保护光纤的外表面,作为光缆使用。这样的光缆,为了与信号源光源和检测器组合的元件连接或与其他光缆接合,一般需要剥开其端部的被覆层露出光纤,采用在其端部安装有插件的带插头光缆的形式。
在这种带插头光缆中,构成光纤、被覆层、插头的材料的热膨胀率不同,而且光纤由于纺丝时的取向松弛变得容易收缩,因此在使用光缆时,由于光纤、被覆层、插头的经时变化或受热过程等,在带插头光缆端部的光纤端面产生突起、塌陷现象即凸凹(pistoning)现象。如果产生凸凹现象,光纤端面与光源或与受光元件之间的距离与初始值产生变化,结果,结合光量发生变化,有时导致不适用。
另一方面,这样的光缆已用于车载和工厂内控制机器的配线等用途。这类用途所使用的光缆,因为暴露于使用润滑油或发动机油等有机溶剂的环境中,要求有耐油性。为了赋予光缆耐油性,在特开昭50-2552公报、特开平10-319281公报中已揭示了被覆层使用聚酰胺系聚合物的技术。
但是,因这些光缆阻燃性不够,有可能成为火灾时火苗蔓延的原因。另外,因光纤与被覆层间的剥离强度低,作为带插头光缆使用时容易产生凸凹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耐油性、阻燃性好、光纤与被覆层难剥离的光缆,提供不易产生凸凹现象的带插头光缆。
本发明的光缆是最外层为在由偏氟乙烯系聚合物构成的光纤的外周,依次形成厚0.5~200μm的密合层和一次被覆层、二次被覆层的直径为D1(mm)的光缆,光纤的直径为Da(mm),密合层的厚度为d(mm),当Da+2d=D2时,D1/D2=1.2~3.5。光纤也可以由芯、在芯周围形成的鞘、及鞘周围形成的保护层组成。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光缆之一例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生产本发明光缆时所使用被覆装置之一例的纵剖面图。
图3是表示生产本发明光缆时所使用被覆装置主要部分另一例的纵剖面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中剥离强度测定方法的侧面图。
发明详述以下详细说明本说明。
本发明的光缆是在光纤的外周顺序形成密合层和一次被覆层及二次被覆层的光缆。
图1是表示本发明光缆10的一实施形态的剖面图。在由芯11A和鞘11B及鞘11B外周形成的保护层11C所组成的光纤12的外周,先形成密合层13,再顺序形成一次被覆层14和二次被覆层15。
这里所用的光纤12,使用具有公知结构的光纤。可列举例如,图1具有芯鞘结构的SI型光纤,芯11A折射率从中心向外周平缓降低的GI型光纤,芯11A折射率从中心向外周阶跃式降低的多层光纤,在一根光纤12中有多个芯11A的多芯光纤等。要使光纤12宽带域化,进行高速信号传输,最好是用多层光纤。但也可以用GI型光纤或在多层光纤的外周再被覆鞘11B的光纤。
芯材使用公知光纤12中所用的各种透明性高的聚合物,较好是用甲基丙烯酸甲酯系聚合物,更好是甲基丙烯酸甲酯均聚物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单元为主成分的共聚物、甲基丙烯酸苄酯单元为主成分的共聚物或氟化烷基甲基丙烯酸酯系聚合物,其中,最好是甲基丙烯酸甲酯均聚物。
鞘材使用折射率比芯材低的公知材料。适用的是氟化烷基(甲基)丙烯酸酯单元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单元的共聚物,α-氟化丙烯酸酯组成的聚合物,含偏氟乙烯单元的聚合物以及上述各种聚合物组成的掺混物等。作为含偏氟乙烯单元的聚合物,优选使用偏氟乙烯均聚物,或偏氟乙烯单元与四氟乙烯、6-氟丙烯、6 氟丙酮、乙烯或丙烯各种单体单元组成的共聚物。如图1所示,使用鞘11B的外面具有保护层11C的结构时,因为进入光纤12的光增加,故更好。
这里,所谓保护层11C是光透过性的层,是在光纤12传输光时,有助于光的反射折射、可在光纤12的最外层复合的层。在生产光纤12时,最好是保护层11C与其内层(即对于只由芯11A组成的光纤12而言,是芯11A,对于具有芯鞘结构的光纤12而言,是鞘11B)熔接,实质上成为一体化,进行层间密合。
作为保护层11C的材料,同鞘材一样使用公知的材料,可列举例如,通常具有高开口角的光纤12使用具有短链氟化烷基的(甲基)丙烯酸酯与具有长链氟化烷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及甲基丙烯酸甲酯各单体单元组成的共聚物,偏氟乙烯系聚合物等。其中,要使光缆10的柔软性和耐溶剂性好,最好使用偏氟乙烯系聚合物。
作为偏氟乙烯系聚合物,最好是用偏氟乙烯的均聚物,或偏氟乙烯单元与四氟乙烯、6-氟丙烯、6氟丙酮、乙烯或丙烯各单体单元组成的共聚物。使用由偏氟乙烯单元与四氟乙烯单元组成的共聚物时,偏氟乙烯单元含量为70~90mol%的共聚物,因透明性高,所以是优选的。而为了减少光纤12的弯曲损失,保护层11C的材料,最好用折射率比形成鞘材的材料小的光透过性聚合物。
这样的光纤12,可用熔融纺丝法等公知的方法生产。
另外,本发明的光缆10在70~80℃等高温环境或温差变化大的环境中使用时,为了抑制凸凹现象,光纤12优选用热收缩率小的材料。更优选使用90℃干热下加热50小时时的收缩率为0~0.5%的光纤12。这种热收缩率小的光纤12,例如,可通过将光纤12进行热处理制得。该热处理可连续进行,也可分批进行,但优选光纤12的芯材在满足JIS K 7121-1987标准规定的所测玻璃化转变开始温度Tg与热处理温度T的关系为Tg-30≤T<Tg的温度下,在100小时以内分批进行热处理。
本发明的光缆10,在这样的光纤12的外周顺序形成密合层13和一次被覆层14及二次被覆层15。
这里,所谓密合层13是在光纤12与一次被覆层14之间设的厚0.5~200μm的层,是与光纤12之间的剥离强度在50N以上,且与一次被覆层14之间剥离强度在50N以上的层。这里所谓剥离强度在后面的实施例中详述,它是用于剥离两层界面所必需的力。
若设置这样的密合层13,一次被覆层14即使使用与光纤12密合性不够好的材料,也可以将一次被覆层14和光纤12牢固地接合,故一次被覆层14所用材料的选择自由度高,其结果,二次被覆层15所用材料选择的自由度也提高。因此,通过设置这样的密合层13,例如一次被覆层14使用虽然与光纤12的密合性不够好,但阻燃性等其他特性好的材料,可赋予光缆10阻燃性等特性。密合层13的厚度小于0.5μm时,光纤12与一次被覆层14不能牢固地接合,大于200μm时,导致光缆10的阻燃性、耐溶剂性等诸特性降低,同时密合层13所使用材料的成本增高。此外如果是剥离强度小于50N的层,光纤12与一次被覆层14不能牢固接合。
这样的密合层13最好使用含聚酰胺系聚合物的材料。使用聚酰胺系聚合物时,尤其是用聚酰胺系聚合物为主成分的材料形成一次被覆层14时,可提高密合层13与一次被覆层14之间的剥离强度。作为聚酰胺系聚合物,可列举例如尼龙10、尼龙11、尼龙12、尼龙6、尼龙66等各种单体单元组成的均聚物或这些单体单元组合形成的共聚物,含有引入了软段尼龙单体单元的共聚物即尼龙系弹性体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还可以混合其他聚合物或化合物使用。
具体有,其中尼龙12单元与尼龙6单元或尼龙66单元中至少一种所组成的共聚物、聚酰胺系聚合物与偏氟乙烯系聚合物的混合物、尼龙系弹性体、聚酰胺系聚合物与有机酸及有机酸酐中至少一种的混合物是优选的。使用这些时,因为其熔融温度都低,所以在较低的温度下便可在光纤12的外周形成密合层13。因此,使用这些的光纤12的传输性能不产生热劣化,容易形成密合层13,故是理想的。
此外,含这些的材料与偏氟乙烯系聚合物的密合性好,因此,如果用含这些的材料在特别是最外层由偏氟乙烯系聚合物形成的光纤12上设置密合层13,则光纤12与密合层13的剥离强度提高,是理想的。
即,尼龙12单元与尼龙6单元或尼龙66单元中至少一种所组成的共聚物,因每个分子中具有极性基的酰胺键数量较多,故与偏氟乙烯系聚合物极性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因此,密合层13使用含有由尼龙12单元与尼龙6单元或尼龙66单元中至少一种所组成的共聚物的材料时,密合层13与光纤12的剥离强度、密合层13与一次被覆层14之间的剥离强度15都高。尤其是使用由尼龙12单元与尼龙6单元和尼龙66单元所组成的三元共聚物时,剥离强度更高。
使用聚酰胺系聚合物与偏氟乙烯系聚合物的混合物时,这些混合物中的偏氟乙烯系聚合物与光纤12最外层的偏氟乙烯系聚合物容易密合,故可形成剥离强度大的密合层13。为了使光缆10的耐热尺寸稳定性好,聚酰胺系聚合物与偏氟乙烯系聚合物的混合物中的聚酰胺系聚合物的含量,最好在50重量%以上,为了充分提高剥离强度,其含量最好在95重量%以下。
此外,尼龙系弹性体柔软性好,伸长率大。因此,如果设置由含尼龙系弹性体的材料构成的密合层13,对光缆10施加剥离一次被覆层14的力时,光纤12与密合层13的界面或密合层13与一次被覆层14的界面所产生的应力缓慢降低,实质上剥离强度提高。
另外,聚酰胺系聚合物与有机酸和有机酸酐中至少一种的混合物极性高,尤其是光纤12的最外层是偏氟乙烯系聚合物时,与偏氟乙烯系聚合物的极性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因此可形成剥离强度非常高的密合层13。这里所使用的聚酰胺系聚合物,较好是尼龙11或尼龙12系聚合物,最好是尼龙11均聚物或尼龙12均聚物。作为有机酸可列举甲基丙烯酸、丙烯酸、马来酸、富马酸、水杨酸、琥珀酸、戊二酸、邻苯二甲酸等。作为有机酸酐可列举这些有机酸的酸酐。为了充分提高剥离强度,相对于每100重量份聚酰胺系聚合物,有机酸和有机酸酐中至少一种的含量最好在0.1重量份以上。为了保持被覆层的柔软性,防止光缆10的适用性恶化,最好在10重量份以下。
此外,一次被覆层14使用具有尼龙11或尼龙12单元的聚酰胺系聚合物时,若使用含有具有尼龙11单元的聚酰胺系聚合物的材料形成密合层13,光纤12与密合层13的剥离强度、密合层13与一次被覆层14的剥离强度可进一步提高。
尤其是尼龙11比尼龙12具有低温冲击性,耐弯曲疲劳性、拉伸断裂伸长、弯曲弹性低等的力学特性,耐摩耗性、线膨胀系数、气体透过性低的优异特性,因此,作为聚酰胺系聚合物,若使用尼龙11,与使用尼龙12相比,可得到更柔软且耐疲劳性好、高温下凸凹、传输特性劣化少的光缆10。另外,含尼龙12的密合层,在形成密合层13后进行尼龙12的结晶化,光缆10有可能慢慢变硬,而使用熔点比尼龙12高约10℃的尼龙11时,芯材使用PMMA的光纤12,在通常使用上限的80℃左右温度下,光缆10一点儿也不硬化,故很好。此外,密合层使用尼龙11时,因尼龙11耐弯曲性和耐摩耗性好,即使光缆10变形时,也可抑制对光纤12所施加应力等力学的作用及高温环境下光纤12的收缩。又,用氟化(甲基)丙烯酸酯或具有偏氟乙烯等酯基或极性强的C-F键的聚合物形成光纤12的最外层时,密合层最好使用尼龙11。因为尼龙11每单位重量的酰胺键数量比尼龙12多,这种酰胺键与光纤12最外层的极性间产生强的相互作用,可形成将光纤12与一次被覆层14牢固接合的密合层13。
在密合层13的外侧设置与密合层13牢固密合、抑制光纤12凸凹的一次被覆层14,在一次被覆层14的外侧,根据光缆10连续作业时等的需要,设置可较容易剥离的二次被覆层15,而且,通过使用满足光缆10所要求的阻燃性等特性好的材料作为一次被覆层14和二次被覆层15,可赋予光缆10这些特性。
一次被覆层14和二次被覆层15最好使用含耐油性、耐热性等好的聚酰胺系聚合物的材料。作为聚酰胺系聚合物,例如尼龙11、尼龙12、尼龙6、尼龙66、尼龙612、尼龙621等各单体单元组成的均聚物或这些单体单元组合的聚酰胺共聚物、尼龙系弹性体等是理想的。其中,最好是用尼龙11均聚物或尼龙12均聚物,因为这些在被覆工程中的成型性好,不易使光纤12受到热和机械损伤。另外,一次被覆层14和二次被覆层15也可单独使用聚酯系弹性体,还可以与聚酰胺系聚合物并用。作为聚酯系弹性体,可列举ハィトレル(商标名,东レ·杜邦公司生产)、ペルプレン(商标名,东洋纺公司生产)、LUMOD(商标名,ゼネラルエレクトリック公司生产)等。
此外,本发明的光缆10,最好具有符合DIN 72251-5标准阻燃性试验程度的阻燃性。为赋予光缆10这样的阻燃性,作为形成一次被覆层14或二次被覆层15的材料,较好使用在100重量份聚酰胺系聚合物中,配合有8~60重量份三嗪系化合物的材料,更好使用在100重量份聚酰胺系聚合物中配合有10~60重量份三嗪系化合物的材料。三嗪系化合物的配合量小于8重量份时,阻燃性提高的效果可能不够,大于60重量份时,材料的弯曲弹性率过高,可能光缆10难以操作。三嗪系化合物使用下述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最好是三聚氰胺-三聚氰酸
(式(1)中,R为OH或NH2或N(R1)2H,R1为脂肪族烷基。)此外,在聚酰胺系聚合物中,还可添加磷系化合物、锑系化合物、成型助剂等一般添加的添加剂。
这里,所谓按DIN 72551-5测定的阻燃性试验,是为了测定光缆10的阻燃性,将电线用阻燃性测定法DIN 72551-5如下进行若干变更。在该测定法中,必须使燃烧时或燃烧后的电线维持在倾斜45°,可是光缆10与电线不同,光纤12燃烧时,很难使光缆10维持在这样的倾斜角45°。因此,为了在燃烧时或燃烧后使光缆10维持在倾斜角45°,需要把一对铜线相互交叉地卷成螺旋状装到光缆10的外面以测定阻燃性。作为铜线使用直径0.7mm的铜线,螺旋周期在光缆10的长度方向为20mm周期。是否符合阻燃性试验的判断标准,是光纤12着火后,使火远离试料,在30秒内熄灭者为合格,不熄灭者为不合格。
另外,本发明的光缆10中,较好是一次被覆层14与二次被覆层15的剥离强度在30N以下,更好是在2.9N~30N的范围。剥离强度低于2.9N时,有时光纤12与一次被覆层14从二次被覆层15脱落,存在适用性差的倾向。另一方面,大于30N时,剥离性变差,在光缆10连接作业时等剥离二次被覆层15时,有时一次被覆层14伸长,适用性有可能降低。二次被覆层15与一次被覆层14的剥离强度,可通过适当地选择一次被覆层14所使用的材料和二次被覆层15所使用材料的组合,或适当选择如后述被覆方法等进行调整。
此外,如图1的例所示,光缆10的一次被覆层14和二次被覆层15可由单层构成,也可分别由多层构成。一次被覆层14由多层构成时,其层间的剥离强度较好均在50N以上,更好是在58.8N以上。低于50N时,层间密合性不够,设置密合层13的效果不能充分体现。二次被覆层15由多层构成时,层间剥离强度没有特别的限制。
另外,通过在本发明的光缆10的最外层即二次被覆层15中添加染料等,易于提高光缆10的识别性、图案设计性。此时,一次被覆层14使用不含染料等添加剂的尼龙11或尼龙12组成的材料,可抑制二次被覆层15中所含的添加剂移向光纤12。结果,可防止这种添加剂向光纤12迁移所引起的光纤12传输特性的下降。因此,通过使光缆10成为这样的构成,可选择各种各样的染料等添加剂,以便保持优异的传输特性、提高光缆10的识别性、图案设计性。
本发明的光缆10中,该光缆10的直径为D1(mm),光纤12的直径为Da(mm),密合层13的厚度为d(mm),当Da+2d=D2时,D1/D2=1.2~3.5。当D1/D2小于1.2时,设有一次被覆层14与二次被覆层15的光缆10的特性改善得不够充分。例如,即使一次被覆层14和二次被覆层15使用阻燃性好的材料,若D1/D2小于1.2,光缆10的阻燃性也不够好。当D1/D2大于3.5时,光缆10的柔软性降低,适用性恶化。因此,很难把光缆10配设到窄处,不适用于车载用途等。
本发明的光缆10用公知的方法生产。例如,用十字头型被覆装置,在光纤12上顺序设置密合层13、一次被覆层14、二次被覆层15的方法,或在形成光纤12的材料上层合形成密合层13和一次被覆层14及二次被覆层15的材料后,再进行复合纺丝的方法均可生产。其中,较好是用十字头型(cross-head)被覆装置,在光纤12上顺序设置密合层13、一次被覆层14、二次被覆层15的方法。最好是在光纤12上同时被覆密合层13和一次被覆层14后,再被覆二次被覆层15的方法。这样做,可控制密合层13与一次被覆层14的剥离强度在50N以上。另一方面,可控制一次被覆层12与二次被覆层13的剥离强度在30N以下。
又,即使采用所使用的被覆装置,也可调整剥离强度。为了提高剥离强度,最好使用喷嘴22的顶端与压模21的端面21a相比,处于内侧,如图2的压缩式十字头型被覆装置进行被覆层的被覆。被覆密合层13时,光纤12与密合层13的剥离强度容易提高到50N以上,同时足以抑制凸凹现象,故最好用压缩式被覆装置。为了使剥离强度较低,如图3所示,最好使用喷嘴22的顶端与压模21的端面21a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管式十字头型被覆装置被覆被覆层。被覆二次被覆层时,一次被覆层14与二次被覆层15的剥离强度低至30N以下,由于能够提高光缆10的剥离性,所以最好用管式被覆装置。此外,可根据光纤12、密合层13、构成各被覆层的材料及所要求的剥离强度,适当地分别使用这些被覆装置。
因此,为了提高光纤12与密合层13、密合层13与一次被覆层14两者的剥离强度,更好是使用如图2所示,同时被覆密合层13和一次被覆层14的压缩式十字头型被覆装置。这种被覆装置如图2所示,具有压模21和喷嘴22。使用这种装置时,由第1流路23输送形成密合层13的材料,由第2流路24输送形成一次被覆层14的材料,这样在光纤12的外周,可同时被覆密合层13和一次被覆层14。在图2中,符号25是通过喷嘴22中心的光纤12的轴线。
另外,密合层13和一次被覆层14使用含聚酰胺系聚合物的材料时,被覆温度最好为200~220℃,低于200℃时,材料的流动性降低,可能成型性下降,不能充分提高光纤12与密合层13的剥离强度。而高于220℃时,光纤12熔融后变形,光学特性变差。
此外,十字头型被覆装置,最好是将第1流路23与第2流路24合并的第3流路26与光纤轴线25的角θ成30~60°。即最好是光纤12与形成密合层13及一次被覆层14的材料以30~60°进行接触。θ小于30°时,很难将密合层13和一次被覆层14以均匀的厚度被覆在光纤12上。而θ大于60°时,被高温加热的材料给予光纤12的热和应力增大,有时光纤12的光学特性变差。作为聚酰胺系聚合物,使用尼龙11或尼龙12时,最好是第3流路26与光纤轴线25成40~50°角。
关于二次被覆层15的形成,其被覆温度和材料与光纤12的接触角度最好在上述的范围。
另外,密合层13使用尼龙11或尼龙12时,通过控制所用压模21的厚度(在被覆装置内,光纤12与密合层13的材料从接触位置到压模21端面21a的距离)以及压模21的孔径,可提高光纤12与密合层13的密合性。压模21的厚度较好是3~7mm、更好是4~6mm。压模21的厚度越大,越能提高光纤12与密合层13的密合性,但是太大时,被高温加热的材料给予光纤12的热和应力增大,有时光纤12的光学特性变差。压模21的孔径,例如生产直径2.2mm的光缆10时,较好是2.3~2.6mm左右,更好是2.35~2.5mm。即光缆10直径的104~118%左右,更好是107~114%。压模21的孔径越小,越能提高光纤12与密合层13的密合性,但是压模21的孔径与光缆10的直径大致相同时,被高温加热的材料给予光纤12的热和应力增大,有时光纤12的光学特性差。在使压模21的孔径为光缆10直径的104~118%左右的向前拉的条件下进行被覆时,光纤12与密合层13的密合性好,可制得光学特性好的光缆10。
本发明的带插头光缆是在上述光缆10的至少一端接有插头的光缆,插头可根据用途从公知的插头中选用。作为用于把插头固定在光缆10上的机构,可列举例如连接(ガしめ)机构等。作为插头部分,优选使用机械强度高的插头部分。
实施例以下列举实施例说明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制。
对实施例中的各种测定方法进行说明。
(阻燃性)根据DIN 72551-5,按照前述测定方法进行测定。
表中示出了检测试验用的缆线根数和合格试验的缆线根数。
(剥离强度)用图4进行说明。
准备一端外面的被覆层剥离、另一端不剥离的、被覆部分的长度L为30mm的试验用光缆30。
(1)测光纤12与密合层13的剥离强度或密合层13与一次被覆层14的剥离强度时,将一次被覆层14与二次被覆层15剥离后,作为上述试验用的光缆30。
而且,如图4所示,将光缆30的被覆部分固定在夹具31上,将光纤12固定在图中省略的具有可以测定应力的机构的拉拔装置上,向沿其中心轴的方向(图中的箭头方向),以一定的速度100mm/min进行拉拔。此时,光纤12与密合层13的剥离强度、或密合层13与一次被覆层14的剥离强度中,只是剥离强度低的界面剥离,而未剥离界面的剥离强度为剥离界面的剥离强度或更高。
用此时的拉拔力和光纤12拉拔方向被覆层的不同量制图,由曲线读取拉拔时力的峰值;此值为测定值。
(2)另一方面,测一次被覆层14与二次被覆层15的剥离强度时,只剥离二次被覆层15作为试验用光缆30。而且,除了从二次被覆层15拉拔具有一次被覆层14与密合层13的光纤12外,其他同上述(1)一样,得到测定值。
(耐溶剂性)把光缆10在25℃的汽油中浸渍1000小时,由浸渍后的光缆10与浸渍前的光缆10的传输损失之差,测定由于浸渍所导致传输损失的增加量(dB/km)。
(剥去导线的剥离性(表中表示为WS剥离))从光缆10剥离二次被覆层15,用肉眼观察剥离部分的一次被覆层14的状态。一次被覆层14上没有伸长、伤等异常情况者为合格(表中用○表示)。
(凸凹情况)凸凹试验系在剥离光缆10端部的二次被覆层15后,使一次被覆层14露出,将其端部插入内径比一次被覆层14直径大50μm的插头内,连接固定一次被覆层14,形成长50cm带插头光缆。将其在温度85℃、相对湿度95%的环境气氛中放置1000小时,然后测定离开插头端面的光纤12的凸起或凹处的长度(μm)。
(实施例1)芯材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均聚物,鞘材用2,2,2-三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3FM)/1,1,2,2-H-全氟癸基甲基丙烯酸酯(17FM)/MMA/甲基丙烯酸(MAA)=30/50/18/2(重量%)的共聚物,保护层11C的材料用偏氟乙烯/四氟乙烯/6-氟丙烯=70/20/10(mol%)的共聚物。将这些聚合物熔融后,以同心圆状从中心顺序层合进行复合纺丝,得到芯径970μm、鞘厚5μm、保护层厚10μm的光纤10。
然后,密合层13采用添加有炭黑的尼龙12/尼龙6/尼龙66共聚物(ベスタメルト171,大赛尔许尔斯公司制),一次被覆层14用100重量份尼龙12(ダィァミド 12 L1640,大赛尔许尔斯公司制)中含有20重量份三聚氰胺异氰脲酸酯的混合物。将这些供给图2压缩式两层一次被覆用十字头型被覆装置,在光纤12外周一次被覆后形成外径1.5mm。此时被覆温度为210℃,第3流路26与光纤轴线25所成的角θ为45°,压模21的厚度3mm,压模21的孔径2.4mm。
又,将与一次被覆层14相同的材料供给图3所示管法十字头型被覆装置,形成二次被覆层15,得到外径2.2mm的光缆10。此时的被覆温度210℃,第3流路26与光纤轴线25所成的角θ为45°,压模21的厚度为3mm,压模21的孔径为2.4mm。
所得光缆10的传输损失为122dB/km,结果较好。
此外,对光缆10进行阻燃性、剥离强度、耐溶剂性、剥去导线的剥离性、凸凹情况的测定。光缆10的构成及各种评价结果示于表1和表5。
(实施例2~13,比较例1~3)除密合层13、一次被覆层14及二次被覆层15所使用的材料及厚度如表1~表4所示不同外,其他同实施例1一样生产光缆10。进行传输损失、阻燃性、剥离强度、耐溶剂性、剥去光缆层的剥离性、凸凹情况的测定,将光缆10的构成及各种评价结果示于表1~表8。
表中的缩写符号表示的内容如下。(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B)3FM/17FM/MMA/MAA=30/50/18/2重量%的共聚物(C)VDF/TFE/6FPP=70/20/10mol%的共聚物(D)α氟化丙烯酸甲酯/α氟化丙烯酸四氟丙酯=15/85mol%的共聚物3FM三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17FM1,1,2,2-H-全氟癸基甲基丙烯酸酯MMA甲基丙烯酸甲酯MAA甲基丙烯酸VDF偏氟乙烯TFE四氟乙烯VDF/TFE共聚物①VDF/TFE=85/15mol%的共聚物VDF/TFE共聚物②VDF/TFE=80/20mol%的共聚物6-FPP6氟丙烯ICM三聚氰胺异氰脲酸酯Ny尼龙Ny11尼龙11(フトフィナ日本公司制BMNO)Ny12/Ny6/Ny66共聚物ベスタメルト171(大赛尔许尔斯公司制)尼龙12弹性体ダィァミドX4442(大赛尔许尔斯公司制)另外,表2中,比较例3中光纤的外径为D2。
表1

表2

表3

表4

表5

表6

剥离强度①密合层与光纤,或密合层与一次被覆层的剥离强度剥离强度②一次被覆层与二次被覆层的剥离强度表7

表8

这样,本实施例的光缆10不仅阻燃性好,而且不产生凸凹。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如以上说明,本发明的光缆是在最外层由偏氟乙烯系聚合物构成的光纤外周顺序形成厚0.5~200μm的密合层和一次被覆层及二次被覆层的直径为D1(mm)的光缆,光纤的直径为Da(mm)、密合层的厚度为d(mm),Da+2d=D2时,D1/D2=1.2~3.5。由此,可提供阻燃性好、光纤与被覆层难以剥离、不易产生凸凹现象且耐油性好的带插头光缆。
因此,适用于光信号传输的配线、高速通信用的计算机连接配线、交换机周围的配线、工厂自动机械控制的配线、汽车等移动体用数据传输用配线、光传感器用配线等。所使用的光纤还可以是由芯、在芯四周形成的鞘、在鞘四周形成的保护层所构成的光纤。
本发明在不脱离其精神或主要特征的条件下,可用其他各种形式实施。为此,前述实施例只是示例性的,没有任何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是按照专利权利要求范围指出的内容,说明书中没有任何限制。此外,凡属权利要求范围的均等范围内的变形或变更,都在本发明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光缆,其特征在于,该光缆是在最外层由偏氟乙烯系聚合物构成的光纤外周,顺序形成厚0.5~200μm的密合层、一次被覆层及二次被覆层的、直径为D1(mm)的光缆,光纤的直径为Da(mm),密合层的厚度为d(mm),Da+2d=D2时,D1/D2=1.2~3.5。
2.一种光缆,其特征在于,该光缆是在由芯、在芯的周围形成的鞘及在鞘的四周形成的保护层所构成的光纤外周,顺序形成厚0.5~200μm的密合层、一次被覆层及二次被覆层的、直径为D1(mm)的光缆,光纤的直径为Da(mm),密合层的厚度为d(mm),Da+2d=D2时,D1/D2=1.2~3.5。
3.权利要求1记载的光缆,其特征是一次被覆层和二次被覆层由含聚酰胺系聚合物的材料构成。
4.权利要求2记载的光缆,其特征是一次被覆层和二次被覆层由含聚酰胺系聚合物的材料构成。
5.权利要求1记载的光缆,其特征是符合DIN 72551-5标准规定的阻燃性试验。
6.权利要求2记载的光缆,其特征是符合DIN 72551-5标准规定的阻燃性试验。
7.权利要求1记载的光缆,其特征是一次被覆层或二次被覆层中至少一个由在100重量份聚酰胺系聚合物中配合有8~60重量份三嗪系化合物的材料构成。
8.权利要求2记载的光缆,其特征是一次被覆层或二次被覆层中至少一个由在100重量份聚酰胺系聚合物中配合有8~60重量份三嗪系化合物的材料构成。
9.权利要求1记载的光缆,其特征是密合层由含有尼龙12单元、和尼龙6单元或尼龙66单元中至少一种所组成的共聚物的材料构成。
10.权利要求2记载的光缆,其特征是密合层由含有尼龙12单元、和尼龙6单元或尼龙66单元中至少一种所组成的共聚物的材料构成。
11.权利要求1记载的光缆,其特征是密合层由含尼龙系弹性体的材料构成。
12.权利要求2记载的光缆,其特征是密合层由含尼龙系弹性体的材料构成。
13.权利要求1记载的光缆,其特征是密合层由含聚酰胺系共聚物和偏氟乙烯系聚合物的材料构成。
14.权利要求2记载的光缆,其特征是密合层由含聚酰胺系共聚物和偏氟乙烯系聚合物的材料构成。
15.权利要求1记载的光缆,其特征是密合层由含尼龙12系聚合物和、有机酸及有机酸酐中至少一种的材料构成。
16.权利要求2记载的光缆,其特征是密合层由含尼龙12系聚合物和、有机酸及有机酸酐中至少一种的材料构成。
17.权利要求1记载的光缆,其特征是密合层由含尼龙11的材料构成。
18.权利要求2记载的光缆,其特征是密合层由含尼龙11的材料构成。
19.一种带插头光缆,其特征是在权利要求1记载的光缆的至少一端连接有插头。
20.一种带插头光缆,其特征是在权利要求2记载的光缆的至少一端连接有插头。
全文摘要
公开了一种光缆,直径为D
文档编号G02B6/34GK1342270SQ00804372
公开日2002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00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1999年12月28日
发明者岛田胜彦, 中村一己, 北山武史, 山本宝, 洋惠, 奥村淳 申请人: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