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校正膜及其制造方法和照射方法和视角扩大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9350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校正膜及其制造方法和照射方法和视角扩大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校正膜及其制造方法,利用其的照射方法和具有扩大的视角的显示装置,更具体的是,涉及一种消除了灰度反转现象以扩大视角并提高显示质量的光校正膜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利用其的照射方法和具有扩大的视角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地,显示装置用作一种媒体,用户通过它可识别由数据处理单元产生的电信号形式的结果数据。
根据驱动方式可将显示装置分为数字显示装置和模拟显示装置。
LCD(液晶显示器)是典型的数字显示装置。这种LCD有能够实现大尺寸屏幕、高解析度和尺寸小、重量轻等优点。
同时,CRT(阴极射线管)型显示装置是典型的模拟显示装置。
这种CRT型显示装置的优点是以低成本就容易地的实现大尺寸屏幕和高解析度。然而,相同屏幕尺寸的条件下,CRT型显示装置与LCD相比缺点是体积更大、重量更重。
因此,LCD持续发展,最近LCD代替CRT型显示装置广泛的使用。关于LCD的研究最近集中在技术研发或驱动方法的改进及其结构的改进。因此,随着驱动方法的改进,LCD已逐步实现高显示质量。而且,通过改进其结构,LCD可实现尺寸和重量的减少。
然而,尽管LCD技术快速发展,LCD仍有许多问题,尤其是在驱动方法或其结构方面。
下边将描述TN(扭转向列)LCD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灰度反转现象。
灰度反转现象表示在图像中灰度反转。一般地,在LCD中,驱动信号的密度越大,它的亮度就越高。可是,尽管驱动信号的密度大,但在LCD的特定部分亮度相对较低。这种经常发生在LCD中的现象称为灰度反转现象。一般灰度反转现象在实现高显示质量方面是个阻碍因素。
而且,灰度反转现象造成亮度降低。这对将对比度系数限定为10∶1或更大的视角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使视角变窄。
此处,视角变窄的事实表示如果在用户眼睛和LCD表面之间形成的角度发生小小的变化,在LCD上就会有某部分使用户不能识别显示信息的内容。这在实现高显示质量方面也是个阻碍因素。
总之,灰度反转现象一般不会影响LCD的显示操作,但却会使视角变窄,因此大大地降低LCD的显示属性。
近来,为了解决由灰度反转现象造成的视角减小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光校正膜。然而,光校正膜能有效地将视角扩大到一定范围,但它没有解决灰度反转现象的问题,这是视角变窄的主要因素。
另外,这种膜应用到具有改进的两区的TN LCD中时,两区中的一个被校正,而另一区未被校正。因此,存在灰度反转现象和视角具有适应的关系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光校正膜,该膜应用到显示装置以便防止灰度反转现象的产生,由此来扩大视角。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制造该膜的方法,该膜能防止灰度反转现象的产生并使视角扩大。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使用该膜的显示装置中的照射方法,该方法能防止灰度反转现象的产生并使视角扩大。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在其中防止了灰度反转现象的产生并使视角扩大,因此改进了显示质量。
为实现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提供了一种光校正膜。在该光校正膜中,第一透光件形成在基片上。第一透光件有凹槽部分和第一折射率。穿过基片的光穿过第一透光件,第二透光件具有局部地与凹槽部分结合的凸起部分。第二透光件具有基本上与第一折射率相同的第二折射率。光按第一方向在一部分前进,在该部分第二透光件的凸起部分与第一透光件的凹槽部分重叠,按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在第二透光件凸起部分中的一部分前进,而不是凸起部分和凹槽部分的重叠部分。
而且,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提供了一种制造光校正膜的方法。在上述方法中,具有第一折射率的第一透光件形成在基片上。第二透光件与第一透光件对齐,第二透光件具有多个凸起部分和第二折射率,第二折射率基本上与第一透光件的第一折射率相同。第二透光件的凸起部分按预定深度与第一透光件局部地结合。第一透光件被固化。
而且,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提供了一种在显示装置中的照射方法。从光源产生的光处理成显示图像的显示光,然后按第一方向发出。此时,显示光的一部分穿过具有与介质基本上相同折射率的第一位置,继续按第一方向发出,然后入射到用户的眼中,显示光的剩余部分穿过具有与介质不同的折射率的第二位置,继续按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发出,然后传入用户的眼中。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四目的,提供一种LCD。在上述的LCD中,LCD面板组件具有LCD面板,LCD面板中液晶层夹在两个透光基片中,这允许在微小表面区域的单元中控制电场。液晶层的透射度依电场的强度变化。光径变化膜有第一透光膜和第二透光件。带凹槽的第一透光件装在LCD面板上。第一透光件具有第一折射率,已穿过基底的光穿过第一透光件。第二透光件具有与第一透光件的凹槽部分局部地结合的凸起部分。第二透光件具有与第一折射率基本上相同的第二折射率。背光组件给液晶提供光。光按第一方向在凸起部分与凹槽部分重叠的部分前进,并按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在第二透光件凸起部分中的一部分前进,而不是凸起部分和凹槽部分重叠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用光校正膜显著的扩大了视角,解决了灰度反转现象,因此改进了显示属性。而且,改进了制造所述膜的方法,于是可用简单的方法为校正光属性制造精良的膜。


结合附图,通过详细描述各优选实施例,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他优点将更清楚,其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光校正膜结构的横截面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二透光膜的整体形状的透视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第二透光膜的横截面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第二透光膜的透视图;图5是截面图,示出了第一透光膜形成在基片上的情况,说明制造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光校正膜的方法;图6是截面图,示出了第一和第二透光膜被压的情况,说明制造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光校正膜的方法;图7是截面图,示出了紫外线扫描第一透光膜的情况,说明制造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光校正膜的方法;图8是横截面图,示出了光校正膜应用到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中的情况;图9是图8中的显示装置的透视图;图10是示出显示装置中照射过程的示意图,其中根据本发明的光校正膜应用到显示装置中;图11是图10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12A至12C示出表1中第一比较例的模拟结果;图13A至13C示出表1中第二比较例的模拟结果;图14A至14C示出表1中第一实施例的模拟结果;图15A至15C示出表1中第二实施例的模拟结果。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示出了校正光属性的膜200的实施例。
参见图1,附图标记310表示基片。根据本发明,基片310传输光或在光传输时允许改变光的光属性。此处,光属性的变化还包括基片310具有光的极化功能这一事实。
校正光属性的膜200设置在基片310的上表面。在下文中,校正光属性的膜200称作“光校正膜”。优选地,光校正膜200由第一透光膜217和第二透光膜210组成。
作为一个示例,第一透光膜217的功能是将第二透光膜210固定在基片310上,并改变光径。
特别地,为了使第一透光膜217能固定第二透光膜210和改变光径,具有预定形状的凹槽部分217a形成在第一透光膜217的表面上。
在此,凹槽部分217a会有多种形状。举例来说,凹槽部分217a可刻成V形轮廓,依次按条形对齐。或者凹槽部分217a可以是三棱锥形、四棱锥形、五棱锥形、多棱锥形或圆锥形。
第二透光膜210局部地与具有凹槽部分217a的第一透光膜217的上表面结合。
在此,第二透光膜210有与凹槽部分217a相应的凸起216,从而凸起216与凹槽部分217a部分的结合。
举例来说,如图1所示,在凹槽部分217a是按长条形依次对齐的V形槽的情况下,第二透光膜210的凸起216具有相应于凹槽部分217a的V形轮廓的三棱镜柱,如图2所示。
如上所述,第一透光膜217有预定轮廓或结构的凹槽部分217a。第二透光膜210的凸起216也有相应于凹槽部分217a的轮廓或结构的预定形状。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第一透光膜217和第二透光膜210的光属性和物理属性。
光校正膜200的第一透光膜217具有第一折射率,第二透光膜210具有第二折射率。此处第一折射率与第二折射率基本上相同。
这就表示,若光在第一透光膜217和第二透光膜210重叠部分穿过,则改变的光径的角度变化在预定的范围内。此处,第一透光膜217和第二透光膜210的第一和第二折射率的数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第一和第二折射率间的差异。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和第二折射率间的差异优选的是0.1或更小。此差异最好为零。
同时,形成在第一透光膜217上的凹槽部分217a和形成在第二透光膜上的凸起216或如图4所示的凸起218之间的重叠深度也很重要。这是因为由于重叠深度改善或恶化了灰度反转现象和视角。
因此有时候,有必要控制凸起216和凹槽部分217a之间的重叠深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第一透光膜217由具有流动性和粘性的材料制成,随后第一透光膜217与第二透光膜210结合,从而第一透光膜217与第二透光膜210的凸起216重叠。
特别地,第一透光膜217由不定形状的流体材料构成,更特别地,该流体材料具有粘性和第一折射率。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凝固(即,有条件的凝固)的透光粘液可用来制造第一透光膜217。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透光膜217具有流动性和第一折射率。在特殊条件下凝固,例如暴露在紫外线下的UV(紫外线)凝固剂(或硬化剂)可用来制造第一透光膜217。
同时,第二透光膜210可以是坚硬的固体膜。此时,形成在第二透光膜210上的凸起216的轮廓如何并不重要。可是凸起的横截面积优选的是向着第二透光膜210逐渐增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透光膜210的凸起216具有三棱锥形轮廓。因此,如图1所示,第二透光膜210的凸起216具有两个倾斜面212和214。
在这个实施例中,两个倾斜面中的一个定义为第一倾斜面212,另一个一侧与第一倾斜面212的一侧接触的倾斜面定义为第二倾斜面214。
此时,在第一倾斜面212和水平面间形成一特定角,第二倾斜面214和水平面间形成另一特定角。如图1所示,α是第一倾斜面212和水平面间的角,β是第二倾斜面214和水平面间的角。
角α和角β间的关系为(α+β)<180°。角α和角β中的每一个大约在10°至90°的范围内。而且角α和β可以相同,也可以互不相同。
在这里,随着角α和β的不同,视角的左右和视角的上下范围扩大或减小。因此,在设计LCD时,要仔细考虑角α和β以便得到想要的视角。
同时,第二透光膜210可以有变化。举例来讲,如图3所示,相应于凸起216a和216b的边界部分216c被磨成光滑曲线,以便不产生阶梯部分。因此,光稳定连续地前进,于是可以避免具有阶梯轮廓的光轮廓。
同时,图4示出了第二透光膜210的另一实施例。第二透光膜210的凸起218是在第二透光膜210的表面以点状的形式凸起的。当然,凸起218的横截面积向着第二透光膜210逐渐增大。
如图4所示,按预定高凸出的凸起218可以是至少有3个或更多个侧面的多棱锥形。优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凸起218可以是圆锥形(有若干个侧面)。如图4所示,若凸起218是圆锥形,视角扩大超过了360°角,而且也限制了灰度反转现象。
第一和第二透光膜217和210设置在基片310上以便执行预定功能。
在下文中将更加详细描述第一和第二透光膜217、210结合在一起的方法。
参见图1,形成在基片310上的第一透光膜217按预定厚度制造。如图2至图4所示,第二透光膜210的一个重叠在第一透光膜217上。优选实施例是图2中所示的第二透光膜210设置在第一透光膜217上。此时,第二透光膜210的整个凸起216没有完全与第一透光膜217重叠。
第二透光膜210的整个凸起216没有完全与第一透光膜217重叠的原因是,如上所述的这种结构解决了视角和灰度反转现象的问题。
此时,插入到透光膜210中凸起216的深度十分重要。
如图1所示,凸起216的整个高度定义为H,当第二凸起部的凸起部分与第一透光膜的凹槽部分局部地结合时,第二透光膜的凸起部分中的没有与第一透光膜结合的部分的高度定义为h。凸起216插入到第一透光膜210的比值L如下所示公式1L=h/H在公式1中,假设第二透光膜210的凸起216的整个高度H为1,高h为0.4,凸起216插入到第一透光膜210的比值L是0.4/1,即0.4。换句话讲,其表示凸起216的60%的高度插入到第一透光膜210中。
在下文中将描述由第二透光膜210的凸起216插入到第一透光膜210的比值对光径造成的影响。
参见图11,从基片310发出的一部分光穿过第二透光膜210重叠的凸起,该部分凸起插入到第一透光膜217中。在这个区域,光以最小的角度折射,因为第一透光膜217的折射率与第二透光膜210的折射率基本上相同。在下文中,这束光定义为直光515i。
同时,从基片310发出的剩余光穿过第一透光膜217入射进空气,空气是与第一透光膜217不同的介质。
然后,该光继续前进到达第二透光膜210的没有插入到第一透光膜217中的凸起表面,然后入射进第一透光膜217中。
当光入射进第二透光膜210的凸起216中时,由于空气和第二透光膜210的折射率间的差异,使得光515h和515j的光径剧烈地改变。在下文中,改变光径的光定义为第一折射光515h和第二折射光515j。
此时,直光515i和第一、第二折射光515h和515j的光量互为反比。
举例来讲,如果凸起216插入到第一透光膜210的比值L最小,则直光515i的光量增加,而第一折射光515h和第二折射光515j的光量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视角变窄,还会产生灰度反转现象。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凸起216插入到第一透光膜210的比值L必须至少为0.05或者更大。
同时,如果凸起216插入到第一透光膜210的比值L最大,则直光515i的光量最小。而第一和第二折射光515h、515j的光量最大。在这种情况下,在前面部分的视角大大地减小,因此降低了前视的显示属性。
因此,根据本发明其它实施例,凸起216插入到第一透光膜210的比值L至多为0.7或者更小。
因此,凸起216插入到第一透光膜210的比值L根据设计条件适当控制在0.05至0.7的范围内。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5至7描述校正光属性的膜200的制造过程,该膜有上述的结构和属性。
参见图5,在基片310的上表面形成有厚度均匀的第一透光膜217,第一透光膜有第一折射率和流动性,其由透光粘结剂或UV凝固剂(或硬化剂)构成。
然后,如图6所示,在图1至4示出的有凸起216的第二透光膜210对齐地重叠在第一透光膜217的上表面上。
在第一和第二透光膜217、210简单重叠的情况下,第一压辊810放在第二透光膜210上表面的一侧,给第二透光膜210施加预定的压力。
另外,第二压辊820和第一压辊810都放在基片310和第二透光膜210上,以便同时按预定的压力P1、P2给第二透光膜210和基片310施压。
此时必须精确控制由第一和第二压辊810、820施加的压力,因为凸起216插入到第一透光膜210的比值L由施加在第一和第二透光膜217、210上的压力决定。
随后如图7所示,在第一和第二压辊810、820精确地给第一和第二透光膜217、210施压时,第一透光膜217被凝固。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固化第一透光膜217的两种方法。
如图7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紫外线沿着第一和第二压辊810、820精确地给第一和第二透光膜217、210施压的路径扫描。
根据第一实施例,当第二透光膜210凝固在第一透光膜217上,第二透光膜210的位置变化最小。
在第二实施例中,在第一和第二压辊810、820完全加压第一和第二透光膜217、210的整个表面区域之后,紫外线扫描第一透光膜217的整个表面区域来凝固第一透光膜217。
用上述方法制造的校正光属性的膜200可应用到任何一种具有所需结构的显示装置上,其目的是防止灰度反转现象并扩大视角。
在下文中将描述应用有校正光属性的膜200的显示装置和显示装置中的照射方法。
图8和9示出了应用有光校正属性的膜200的显示装置800。
参见图8,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显示装置800是精确控制液晶并显示信息的液晶显示装置(LCD),在下文中,附图标记800也表示LCD。
LCD 800包括校正光属性的膜200、LCD组件面板300和背光组件700。
LCD 800的背光组件700是执行显示操作的元件,以使LCD 800无需外部光源就能显示图像。因此,在用外部光源执行显示操作的LCD中,背光组件700不是必须的单元。
参见图8和9,LCD 800的LCD面板组件300由LCD面板360和驱动组件370组成。
LCD面板360具有TFT基片340、滤色基片320、液晶330、第一极化板350和第二极片板310。
特别地,TFT基片340控制施加到每个区域的电源强度,区域是由大的表面区域分成的多个小表面区域中的一个。与TFT基片340相对的滤色基片320提供标准电源。第一极化板350形成在TFT基片340的底面,液晶330注入TFT基片340和滤色基片320之间。第二极化板310形成在滤色基片320的上面。附图标记325代表普通电极。
同时,图9中的驱动组件370与TFT基片240连接,给TFT基片340提供驱动信号。
可是在光量不充足的地方,LCD面板组件300不能执行显示操作。这是由作为LCD 800构成元件的液晶330的属性造成的,因为液晶330控制光的传输但不能产生光。
所以根据液晶330的这一属性,背光组件700设置在LCD面板组件300上。
背光组件700将线光源或点光源产生的光转变为具有平面光分布(即,均匀亮度分布)的面光源。
因此如图9所示,背光组件700包括灯组件520、光导引板530、光平板组400、反射板600和安装容器650。
特别地,灯组件520包括灯515和灯罩510。此时,灯515产生各个方向的光。灯罩510罩住灯515,并按预定的方向反射产生的光。
外形为平行六面体的光导引板530与灯组件520结合。光导引板530使得从灯组件520中产生的光成为平面光源分布,也起改变光的方向的功能。
同时,从光导引板530中输出的光是平面光源分布,但光的亮度均匀性低。因此,在光导引板530的上表面设置有发散光的散光板420。在散光板420的上表面,设置有校正发散光的方向的棱锥平板410。
如上所述,作为LCD面板组件300中的元件与背光组件700结合的第二极化板310,在其表面上设置有校正光属性的膜200,从而防止显示在LCD面板组件300上的光的灰度反转现象,同时大大的提高了视角属性。
参见图10或图11,下面将描述从背光组件700发出,到LCD面板组件300和校正光属性的膜200的光的照射方法。
参见图10,从灯组件520中产生的光入射进光导引板530,光转变成平面光源分布。在下文中,从光导引板530中输出的光定义为第一光515a。
此时,第一光515a的亮度分布非常不均匀,在入射进散光板420后,第一光515a发散并转变为具有均匀亮度分布的第二光515c。附图标记515b表示被反射板反射的光。
与第一光515a相比,第二光515c的亮度分布均匀。可是,在光转变为亮度分布均匀的光的传输过程中,向着LCD面板360的第一光515a的光量降低,因此亮度也降低。为了防止亮度的降低,在穿过形成在散光板420上表面的棱锥平板410后,第二光515c几乎全部朝向LCD面板360。在下文中,方向被棱锥平板410校正的光定义为第三光515d。
随后,有着充足亮度和亮度均匀性的第三光515d入射进LCD面板360。第三光中有S波长的光和P波长的光。在一个实施例中,LCD面板360的第一极化板350过滤了S波长的光。因此,只有P波长的光穿过了第一极化板350。穿过第一极化板350仅有P波长的光定义为第四光515e。
第四光515e穿过夹在TFT基片340和色彩过滤基片320的液晶330。因此,第四光515e的透射率改变。第四光515e穿过色彩过滤基片320的RGB象素从而过滤,透射率改变的过滤后的光定义为第五光515f。
接着,第五光515f穿过第二极化板310,转变为第六光515g。
如果第六光515g入射进用户的眼睛,用户可以清楚地识别图像。因此,第六光515g再次定义为第一显示光。附图标记515g也表示第一显示光。
然后第一显示光515g入射进校正光属性的膜200的第一透光膜217。此时,第一显示光515g通过两条路径入射进用户的眼睛。
在第一路径,入射进第一透光膜217的第一显示光515g,通过与第一透光膜217结合的第二透光膜210入射进用户的眼睛。
此处,当第一显示光515g按顺序穿过第一和第二透光膜217和210,光径没有改变。这是因为如上所述,第二透光膜210的折射率基本上与第一透光膜217的折射率相同。在下文中,穿过所述第一路径的第一显示光515g定义为第二显示光515i。
在第二路径,入射进第一透光膜217的第一显示光,穿过第二透光膜的210没有与第一透光膜217结合的部分入射进用户的眼睛。此时,第一显示光515g从第一透光膜217射出,进入到空气中,然后到达第二透光膜210。当第一显示光515g从空气中入射进第二透光膜210,第一显示光515g发生折射。在下文中,通过第二条路径的第一显示光515g定义为第三显示光515h、515j。
换句话说,第一显示光515g转变为第二显示光515i或第三显示光515h、515j。随后第二显示光515i或第三显示光515h、515j入射进用户的眼睛。第三显示光515h、515j的作用是改善视角属性并显著减少灰度反转现象。
在下文中,参考模拟结果将描述如上所述的校正光属性的膜的基本实用效果。
表1示出了模拟校正光属性的膜基本功能的比较例和示例的条件,其中膜显著地减少了灰度反转现象,改善了视角属性。
表1

图12A至12C示出了在表1中比较例1的条件下LCD的视角和灰度反转现象,即,LCD 800中没有使用校正光属性的膜200的情况。
在此图12A示出了高、低方向上视角的分布。图12C示出了左右方向上的视角分布,图12B是图12A左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2B示出了在分别使用从1.7V至5.0V范围中选出的7个灰度电压值(1.7V、1.9V、2.2V、2.5V、2.8V、3.3V、5.0V)时的7条曲线,这7条曲线示出了视角和灰度反转现象。
参见图12B,在LCD 800没有使用校正光属性的膜200的情况下,虽然使用了较高的灰度电压值,还是发生了灰度反转现象,其中在-20至-60的范围内亮度较低。
图13A至13C示出了表1中比较例2条件下的视角和灰度现象曲线,即,LCD 800中没有使用第一透光膜217,仅简单使用第二透光膜210的情况,或h/H为100%的情况。
在此图13A示出了高、低方向上视角的分布。图13C示出了左右方向上的视角分布,图13B是图13A左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在此也提供了7个灰度电压。
参见图13A和13B,正前视角几乎没有,这表示在LCD 800的前方向不能执行显示操作。在显示装置中这是致命的缺点。如图13C所示,视角属性在左右方向也很低。但是,与图12A至12C的示例相比,灰度反转现象的问题有所改善。总之,仅使用第二透光膜210不能得到高质量的显示。
图14A至14C示出表1中示例1条件下的视角和灰度现象曲线,即,在LCD 800的上面使用校正光属性的膜200的情况,其中h/H是30%。
参见图14A和14B,与图13A和图13B示出的相比,前视角得到显著改善。特别是如图14B所示,灰度反转现象几乎不发生。这表示显示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图15A至15C示出在表1的第二实施例的条件下测定视角和灰度现象的曲线,即,在LCD 800的上面使用校正光属性的膜200的情况,其中h/H是30%,角α和β互不相同。
亮度方面,示例1和2之间几乎没有差别。但在与示例1示出的相比,示例1的前视角和高、低视角整体显著地得到改善。而且几乎解决了灰度反转现象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使用光校正膜显著地扩大了视角,解决了灰度反转现象,因此改善了显示质量。而且,由于改进了制造膜的方法,所以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制造精良的校正光属性的膜。
尽管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应当理解的是关于本发明做出的各种改变、替换和变换在由如下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光校正膜,包括形成在基片上的第一透光件,所述第一透光件具有凹槽部分并由具有第一折射率的材料构成,光在穿过基片后穿过第一透光件;以及具有局部与所述第一透光件的凹槽部分结合的凸起部分的第二透光件,所述第二透光件由具有与第一折射率基本上相同的第二折射率的材料构成,其中光按第一方向前进,在该方向上凸起部分与凹槽部分重叠,光还按第二方向前进,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不同的是在第二透光件的凸起部分而不是凸起与凹槽部分重叠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其特征在于,第一透光件由不定形的流体材料、有条件凝固材料或具有流体材料和有条件凝固材料两种属性的材料构成,且第二透光件是有硬度的膜,从而保持膜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其特征在于,凸起部分是棱锥柱形的,形为具有第一倾斜表面和第二倾斜表面的纵向长条,与第一倾斜表面的一侧接触,多个凸起部分依次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膜,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倾斜表面具有如下关系α+β<180°其中α是水平面和第一倾斜表面间的角。β是水平面和第二倾斜表面间的角,且角α和角β分别在约10°至90°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膜,其特征在于,介于凸起部分间的角部分是倒圆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其特征在于,在凸起部分与第一透光件局部地结合时,相对深度h/H在约0.05至0.7的范围内,其中H为突起部分的整个高度,h是第二透光件的凸起部分中没有与第一透光件的凹陷部分结合的那一部分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其特征在于,凸起部分的外形是多圆锥构型或多棱锥构型,每个凸起部分至少有三个侧表面,凸起按矩阵构型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其特征在于,基片是极化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其特征在于,第一折射率和第二折射率间的差异小于0.1。
10.一种制造光校正膜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i)在基片上形成具有第一折射率的第一透光件;ii)将具有多个凸起部分和基本上与第一透光件的第一折射率相同的第二折射率的第二透光件与第一透光件对齐;iii)按预定深度将第二透光件的凸起部分局部地与第一透光件结合;和iv)凝固第一透光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预定的压力下,通过给第二透光件和基片中的至少一个加压来执行步骤iii)。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压力从第二透光件和基片两者的一端部分开始施加。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iv)中,第一透光件由在暴露到紫外线中可凝固的UV凝固剂构成,在凸起部分结合到第一透光件上之后,紫外线整体地扫描第一透光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iv)中,第一透光件由在暴露到紫外线中可凝固的UV凝固剂构成,凸起部分一结合到第一透光件上,紫外线就顺序地扫描第一透光件。
15.一种在显示装置中的照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处理由光源产生的光为显示图像的显示光,显示光按第一方向提供;允许显示光的一部分从包括具有基本相同折射率的两个介质的第一位置穿过,以便显示光的这部分按第一方向前进并入射进用户的眼睛,允许显示光的剩余部分从由具有不同折射率的两个介质构成的第二位置穿过,以便显示光的剩余部分按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前进并入射进用户的眼睛。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显示光的一部分按第一折射率然后第二折射率的顺序穿过第一位置,其中第二折射率基本上与第一折射率相同,显示光的剩余部分按第一折射率、第三折射率和第二折射率的顺序穿过第二位置,其中第三折射率基本上与第一折射率不同。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本上相同的第一折射率和第二折射率间的差别是0.1或更小,基本上不同的第一或第二折射率与第三折射率间的差别是大于0.1。
18.一种LCD,包括具有LCD面板的LCD面板组件,其中液晶层置于两个透光基片之间,在透光基片的微小表面区域单元中可控制电场,其中液晶层的透射率依电场强度而变;具有设置在LCD面板上的第一透光膜的光径改变膜,形成在基片上带有凹槽的第一透光件,所述第一透光件具有第一折射率,光在穿过基片后穿过第一透光件;具有与所述第一透光件的凹槽部分局部结合的凸起部分的第二透光件,所述第二透光件具有与第一折射率基本上相同的第二折射率;且给液晶提供光的背光组件。其中光在凸起部分与凹槽部分重叠的那一部分按第一方向前进,在第二透光件的凸起部分而不是凸起部分与凹槽部分重叠的部分按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前进。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校正膜及其制造方法,利用其的照射方法和具有扩大的视角的显示装置。具有第二折射率、形成在第二透光膜上凸起的一部分与具有第一折射率的第一透光膜局部地结合。因此,在第一和第二透光膜互相重叠的部分,光前进的方向与第一和第二透光膜没有相互重叠部分光的前进方向不同,因此防止了灰度反转现象,改善了显示属性,扩大了视角。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407382SQ0210879
公开日2003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2日 优先权日2001年9月4日
发明者金相日, 黄仁瑄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