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线器与通讯模块的连结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7094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集线器与通讯模块的连结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线器的构造,特别是指集线器与其中的通讯模块的连结构造。
现有的光通讯模块与集线器的组合采用可装卸式的设计结构,如图书1所示的就是一种已知的光通讯模块的设计,这种光通讯模块在从集线器中取出时,使用者必需推压光通讯模块前端上方的滑动件10,才能解除光通讯模块与集线器之间的结合状态,但是这种滑动件10在经由往前推送之后,不具有回复至原来卡合位置的能力,这种设计容易造成再次将此光通讯模块推入集线器的连接端口时,致使滑动件10无法与集线器的连接端口正确的卡合。
另一方面,由于上述已知光通讯模块之滑动件10是被设计于光通讯模块的侧面靠近前端的位置,它并未延伸出光通讯模块的前端,若是集线器之光通讯模块的排列方式是以成对的排列成两列,而每一对光通讯模块又是上下相反(或称为背对背式排列)的被推入集线器,则这种设计的滑动件将无法使用。反之,若是增加任一对光通讯模块彼此之间的间隙,虽然可以解决上述滑动件的使用问题,但是却会增加集线器的体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线器与通讯模块的连结构造,包括集线器和一通讯连接组件的通讯模块,所述通讯模块可所述集线器连接端口内移动并组装于所述连接端口,其特点在于一阻挡件,配置在集线器的连接端口,其一端固定于集线器,另一自由端朝向通讯模块的方向斜向地延伸;一卡件,设置在所述通讯模块之上,所述卡件可与所述自由端接触阻挡所述通讯模块移动;以及一释放件,设置在所述通讯模块的外侧或者与所述通讯模块相连,所述释放件在一作用位置与非作用位置之间移动,该释放件具有一突出于所述通讯模块之一端的施力端,所述释放件常态维持于所述非作用位置,位于作用位置的所述释放件可将所述阻挡件的自由端分离所述卡件。
上述的集线器与通讯模块的连结构造,其特点在于所述释放件具有将所述释放件常态维持在所述非作用位置的一对翼部。
上述的集线器与通讯模块的连结构造,其特点在于所述对翼部的末端沿着其滑动面朝向所述通讯模块插入连接端口的反方向斜向延伸,所述对翼部的末端耦合于所述通讯模块之表面的一缺口。
上述的集线器与通讯模块的连结构造,其特点在于所述释放件在面向所述阻挡件的一侧具有一与所述自由端接触的斜面。
上述的集线器与通讯模块的连结构造,其特点在于所述阻挡件为一种一端固定于集线器,另一端可自由运动的金属弹性片。
上述的集线器与通讯模块的连结构造,其特点在于所述阻挡件的自由端更具有一孔洞,所述孔洞可与所述卡件卡合。
上述的集线器与通讯模块的连结构造,其特点在于所述卡件在面向该阻挡件的一侧表面具有一斜面。
上述的集线器与通讯模块的连结构造,其特点在于所述释放件设置在所述通讯模块之表面的一沟槽,并可沿所述沟槽滑动。
上述的集线器与通讯模块的连结构造,其特点在于所述沟槽更具有一上盖。
通过重新设计一释放件配置于通讯模块,且采有滑动式的设计,由于它具有一突出于通讯模块之一端的施力端,当通讯模块插入集线器之连接端口位置时,施力端仍可延伸至集线器的正面,使用者只需要从集线器的正面推挤这个释放件,就能轻易的将通讯模块从集线器卸下。
此外,该释放件也可采用杠杆式的设计结构,它具有一外露于通讯模块之前端的施力端,使用者通过压下这个施力端的方式即可连动一设于通讯模块之内的活动卡件,进而将活动卡件推离与集线器的卡合位置,以便将通讯模块拆下。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缩小集线器的体积。由于释放件的操作位置不再位于通讯模块的侧面,对于光通讯模块的排列方式采取成对排列成两列的集线器而言,就能将每一对光通讯模块以上下相反(或称为背对背式排列)的方式安装入集线器,不但达到缩小体积的功效,也不影响通讯模块的装卸。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构造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之通讯模块的第一种实施例构造图。
图4-图5为释放件的动作位置图。
图6A-图6B为第一种通讯模块与集线器的构造断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构造图。
图8为图7所示通讯模块的背部构造图。
图9A-图9B为第二种通讯模块与集线器的构造断面图。


图10-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例构造。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连结构造包括有一阻挡件40,被配置在集线器20的连接端口21之内(见图6A),其一端固定于集线器20,另一自由端41朝向通讯模块30的方向斜向地延伸并且具有弹性;一卡件50,固定于通讯模块30,用以在通讯模块30插入连接端口21后与阻挡件40的自由端41卡合(见图6A),使通讯模块30被固定在集线器20的连接端口21之中;以及一释放件60,配置在通讯模块30的外侧并可沿着通讯模块30插入连接端口21的方向往复地滑动至一作用位置(见图6B)与非作用位置(见图6A),释放件60包含突出于通讯模块30之一端的施力端61与一对具有弹性的翼部62a,62b(见图3,4),这一对(见图6A)的末端沿着其滑动面朝向通讯模块30插入连接端口21的反方向斜向延伸,这对翼部62a,62b的末端分别耦合于通讯模块30之表面的一种缺口31a,31b,藉由翼部62a,62b的弹力,常态时可将释放件60维持在前述的非作用位置,释放件60的头端在面向阻挡件40的一侧具有一斜面63,这个斜面63在释放件60被推动至作用位置时可将阻挡件40的自由端41推离卡件50(见图6B),因此,使用者就能将通讯模块30从集线器20的连接端口21之中卸下。
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例子里,前述的阻挡件40实际上是包围着通讯模块30之一种金属外壳4A(见图6A)的一部份,这种金属外壳4A除了提供必要的电磁遮敝与电气接地功能之外,也是通讯模块30与集线器20结合的依据,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在这种金属外壳4A制作出一片朝向通讯模块30外表面之卡件50延伸的金属弹片来成为上述的阻挡件40,较佳的方式可以在自由端41形成一种弯曲的前端,并且这个阻挡件40的表面设置一个可供卡件50扣住的孔洞411,以供卡件50卡合。
释放件60是一种扁平的组件,它被插入一种设在通讯模块30之表面的沟槽32,并且被一固定在沟槽32之上方的上盖33所限制,进而沿着沟槽32的延伸方向滑动,如图4所示,翼部62a,62b的末端分别耦合于通讯模块30之表面的一种缺口31a,31b,常态时在释放件60未被推挤的情形下,释放件60之头端的斜面63与卡件50保持有一间隙,一旦将通讯模块30插入集线器20的连接端口21,阻挡件40的自由端41便会从这个间隙处顶住卡件50(见图6A)。在将通讯模块30自集线器20的连接端口21取下时,我们可以在释放件60的施力端61施加一推力,将斜面63朝向卡件50的方向推进到达所称的作用位置(见图5),同时利用斜面63将自由端41推离卡件50,就可顺利的将通讯模块30卸下。从图5可以看见,在释放件60到达作用位置时,翼部62a,62b将会在沟槽32的挤迫下变形,藉由翼部62a,62b变形所产生的弹力,就能在使用者不推挤释放件60之后,让释放件60退回至常态的不作用位置。
在第一种实施例中,卡件50是一种固定在通讯模块30之外侧表面的突出物。卡件50在面向阻挡件40的一侧表面具有一斜面51,这个斜面51可以在该卡件50随着通讯模块30插入集线器20时自阻挡件40的下方滑过。
第二种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中,主要是对第一种实施例中的卡件50作一变更,在这个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可动的活动卡件70,它的构造可以从图7和图8中看到。
活动卡件70包含有一可缩入或是浮出通讯模块30的卡部71与一弹簧72,常态时弹簧72可将卡部71的头端710举起,用以在通讯模块30插入连接端口21后被阻挡件40的自由端41阻挡。
卡部71的头端710在面向该阻挡件的一侧表面具有一斜面711(弧面亦可),可以在卡件70随着通讯模块30插入集线器20之时自阻挡件40的下方滑过。
在通讯模块30具有一个贯穿的穿孔34,我们可以透过增大头端710之尺寸的手段,使卡部71的头端710仅能在穿孔34之一端的一个较大尺寸的凹槽341之中进行缩入或是浮出的运动。卡部71之尾端两侧具有突出的突出部73a,73b,弹簧72被套在卡部71并且介于头端710与这种突出部73a,73b之间,从图8的构造显示,在穿孔34之另一端的内侧壁面具有一种朝向径向加宽的裂缝342,这个裂缝342仅能供突出部73a,73b在对准的条件下通过,然后在转动卡部71之后,使突出部73a,73b卡合于裂缝342,利用这个设计可将卡部71与弹簧72安装在通讯模块30,并且藉由弹簧72的弹力,于常态时将卡部71的头端710举起。
如图9A-图9B所示,释放件60的斜面63a改设在面向卡部71的一侧面,斜面63a在释放件60被推动至作用位置时可将卡部71的头端710推入通讯模块30之中,而使卡部71的头端710与阻挡件40分离,以便卸下通讯模块30。
第三种实施例在这个实施例中,我们是根据上述的第二种实施例作一变化,使用一种杠杆构造来取代前述采滑动式设计的释放件60,如
图10-
图11所示,在通讯模块30的外壳36设有一延伸而出的杠杆80,这个杠杆80的一端与通讯模块30的外壳36相连,另一端则朝向通讯模块30之输出/入端35a,35b的方向伸出提供一个施力端81,前述的穿孔34就是穿过这个杠杆80,在穿孔34之另一端的内侧壁面的裂缝342则设于这个杠杆80,因此,使用者只要如
图1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压下杠杆80的施力端81,就能连动卡合于裂缝342之中的卡部71,进而使笋头710沉入通讯模块30的凹槽341之中,而使卡部71的头端710与阻挡件40分离,以便卸下通讯模块30。
虽然本实用新型以前述的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相项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之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集线器与通讯模块的连结构造,包括集线器和一通讯连接组件的通讯模块,所述通讯模块可所述集线器连接端口内移动并组装于所述连接端口,其特征在于一阻挡件,配置在集线器的连接端口,其一端固定于集线器,另一自由端朝向通讯模块的方向斜向地延伸;一卡件,设置在所述通讯模块之上,所述卡件可与所述自由端接触阻挡所述通讯模块移动;以及一释放件,设置在所述通讯模块的外侧或者与所述通讯模块相连,所述释放件在一作用位置与非作用位置之间移动,该释放件具有一突出于所述通讯模块之一端的施力端,所述释放件常态维持于所述非作用位置,位于作用位置的所述释放件可将所述阻挡件的自由端分离所述卡件。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集线器与通讯模块的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件具有将所述释放件常态维持在所述非作用位置的一对翼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集线器与通讯模块的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翼部的末端沿着其滑动面朝向所述通讯模块插入连接端口的反方向斜向延伸,所述对翼部的末端耦合于所述通讯模块之表面的一缺口。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集线器与通讯模块的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件在面向所述阻挡件的一侧具有一与所述自由端接触的斜面。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集线器与通讯模块的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件为一种一端固定于集线器,另一端可自由运动的金属弹性片。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集线器与通讯模块的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件的自由端更具有一孔洞,所述孔洞可与所述卡件卡合。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集线器与通讯模块的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件在面向该阻挡件的一侧表面具有一斜面。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集线器与通讯模块的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件设置在所述通讯模块之表面的一沟槽,并可沿所述沟槽滑动。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集线器与通讯模块的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更具有一上盖。
10. 如权利要求1、2、3、4、5、6、7、8或9所述集线器与通讯模块的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件为一活动卡件,包含一可弹性缩入所述通讯模块内的卡部、卡柱和安装在所述卡柱上的弹簧。
11. 如权利要求1、5或7所述集线器与通讯模块的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所述卡件为一活动卡件,包含一可弹性缩入所述通讯模块内的卡部、与卡部连为一体的卡柱和安装在所述卡柱上的弹簧。所述释放件为一杠杆,所述杠杆的一端与所述通讯模块的外壳相连,所述卡部的另一端卡合于所述杠杆。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集线器与通讯模块的连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件与所述通讯模块为一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线器与通讯模块的连结构造,包括集线器和一通讯连接组件的通讯模块,其特点在于阻挡件,配置在集线器的连接端口,其一端固定于集线器,另一自由端朝向通讯模块的方向斜向地延伸;卡件,设置在通讯模块之上,卡件可与自由端接触阻挡通讯模块移动;以及释放件,设置在通讯模块的外侧或者与所述通讯模块相连,释放件在一作用位置与非作用位置之间移动,该释放件具有一突出于所述通讯模块之一端的施力端,释放件常态维持于非作用位置,位于作用位置的释放件可将所述阻挡件的自由端分离所述卡件。其装卸十分方便、容易。
文档编号G02B6/36GK2533486SQ0220811
公开日2003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2002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02年3月20日
发明者黄隆桦 申请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