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8332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
背景技术
液晶面板结构通常包括两玻璃基板、涂覆在该两玻璃基板间的框胶以及灌注在该框胶与两玻璃基板所组成空间中的液晶分子。
将液晶分子灌注入该框胶与两玻璃基板所组成的空间中的方法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注入法,即先将框胶涂覆在一玻璃基板上,并在该框胶上设置一个或多个液晶注入开口;然后将另一玻璃基板与之贴合,并将框胶固化使两玻璃基板牢固结合;再在真空环境中使液晶注入开口接触液晶,随后取消真空使液晶分子在大气压作用下注入该液晶面板的空间中。
另一种液晶灌注法是液晶滴下法(One Drop Fill),即先将一完整框胶涂覆在一玻璃基板上;以液晶滴注装置将液晶分布在该框胶与玻璃基板所组成的空间内;在真空环境中将另一玻璃基板与之贴合,并将框胶固化使两玻璃基板牢固结合。
两玻璃基板贴合时,需将二者的间距依据设计进行设定,而实现该两玻璃基板之精确间距通常较为困难。
如图1所示,是2001年4月24日公告的美国专利第6,222,603号所揭示的一种液晶面板。该液晶面板包括第一基板2、涂覆在该基板2上的第一框胶6、填充在该框胶6与第一基板2所组成空间内的液晶分子(图未示),以及与第一基板2贴合的第二基板(图未示)。该第一基板2与第二基板均具有一配向膜7。
该液晶面板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涂覆第一框胶6在第一基板2上;使之形成收容液晶分子的空间;涂覆第二框胶8在该第一基板2上,使之环绕该第一框胶6的外围,而且第一框胶6与第二框胶8的间距为10mm至15mm之间;在该第一基板2上散布间隔剂(Spacer);在真空环境中对准、贴合第一基板2与第二基板;硬化该第一框胶6;移除第二框胶8。
该第二框胶8在贴合第一基板2与第二基板过程中,可起到保持二者间距均匀一致的作用,但是,在硬化第一框胶6后,需要移除第二框胶8,也就是说,该液晶面板的成品中仅有第一框胶6粘结两基板。此种液晶面板应用于大尺寸面板时,可能存在两基板结合强度不足的问题;其应用于中、小尺寸面板时,则可能因外界环境因素或框胶品质不佳造成框胶老化,使产品信赖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为克服现有技术的液晶面板的两基板结合强度不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较高结合强度的液晶面板。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液晶面板,其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第一框胶与第二框胶,其中,该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该第一框胶夹置在该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并与该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形成一空间,该第二框胶设置在该第一框胶外围,并与该第一框胶形成间距。
相较于现有技术,因为本实用新型的液晶面板是以两层框胶来粘结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其可提供两倍的结合力,另外,因为该两层框胶采用相同材料,其在压合、硬化过程中变化相同,因而可使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的间距更加均匀一致。

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的液晶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液晶面板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所示液晶面板的局部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液晶面板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液晶面板的第一实施方式。该液晶面板10包括第一基板11、第二基板13、第一框胶111、第二框胶113与液晶层15。
该第二基板13与第一基板11相对设置,第一框胶111夹置在该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3之间,并与该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3形成一空间(未标示),该液晶层15设置在该第一框胶111、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3所形成的空间内,该第二框胶113设置在该第一框胶111外围,并与该第一框胶111形成一定间距。
该第一基板11是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基板,该第二基板13是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CF)基板。该第一框胶111与第二框胶113均是紫外线固化型框胶、热硬化型框胶或者兼具二者性能的框胶,而且,该第一框胶111与第二框胶113均是一连续体。
再如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液晶面板第一实施方式的局部剖面图。该第二基板13贴合在第一基板11上,并将液晶层15、第一框胶111与第二框胶113夹置在其间。而且,该第一框胶111与第二框胶113的间距D为10mm至50mm之间。为保持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3的间距d均匀一致,可在该第一框胶111与第二框胶113内掺杂柱状间隔剂17,该柱状间隔剂17通常为玻璃纤维,而且,该玻璃纤维与框胶的比重介于0.5wt%至2wt%之间,并以1wt%为宜。当然,该柱状间隔剂17也可以是硅酸盐球粒替代,其均匀性较玻璃纤维好,但价格较贵。该液晶层15中也需要散布间隔剂19,该间隔剂19可以是球状或柱状。
本实用新型的液晶面板10是以两层框胶111、113来粘结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3,其可提供两倍的结合力,而且可以通过增加第一框胶111与第二框胶113的宽度W1、W2来进一步提高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3的结合强度。另外,以连续体设置的第二框胶113可隔除第一框胶111与液晶面板10外部空气的直接接触,因而可减缓第一框胶111的老化,提升液晶面板10的寿命与可靠性。而且,因为该两层框胶111、113采用相同的材料,其在制造过程中变化相同,所以可使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3的间距d更加均匀一致。
该第一框胶111与第二框胶113之间的空间(未标示)可以设置为真空状态,则通过外界大气压的作用,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3的结合强度更为提高。
如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液晶面板的第二实施方式。该液晶面板20包括第一基板21、第二基板23、第一框胶211、第二框胶213与液晶层25,其与液晶面板10的区别在于该第二框胶213是一间断体,即该第二框胶213是以非连续方式设置在该第一框胶211外围。
该液晶面板20同样可以加强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3的结合强度,而且可使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3的间距均匀一致。
如图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上述的液晶面板10、20均可采用该制造方法制得。以下结合图2、图3进行详细说明。
(1)在第一基板的内表面形成第一框胶(步骤501)以印刷方式或涂覆方式在第一基板11的内表面115形成第一框胶111,使第一框胶111与第一基板11形成一空间,该第一框胶111为紫外线固化型框胶,其内以0.5wt%至2wt%之间的比重掺杂柱状间隔剂17。
(2)在第一基板的内表面形成第二框胶(步骤503)以与第一框胶11相同的材料与制作方式形成第二框胶113,使第二框胶113设置在该第一框胶111的外围,并使第二框胶113与第一框胶111的间距介于10mm至50mm之间。
该第二框胶113也可形成在第二基板13邻近第一基板11的内表面上。
(3)在第一基板上填充液晶(步骤505)以液晶滴注装置将适量液晶层15分布在该第一框胶111与第一基板11所形成的空间内,随后可在液晶层15中散布球状间隔剂19。当然,也可预先涂覆光阻剂在第一基板11或第二基板13的内表面上,再运用光微影之方式形成间隔剂19,即,间隔剂19设置在第一基板11或第二基板13的内表面上。
(4)压合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步骤507)在真空条件下,将第二基板13与第一基板11贴合,直至二者间距达到设计要求的间距d。
(5)硬化第一框胶与第二框胶(步骤509)以紫外线照射该第一框胶111与第二框胶113,使之硬化并牢固粘结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3。
本实用新型液晶面板制造方法中采用的框胶为热硬化型框胶时,可采用加热的方式使第一框胶111与第二框胶113实现硬化。当然,如果采用的框胶111、113兼具紫外线固化型框胶与热硬化型框胶的性能时,可采用以紫外线照射同时并加热的方式使第一框胶111与第二框胶113实现硬化。
权利要求1.一种液晶面板,其包括第一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夹置在该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一框胶,该第一框胶与该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形成一空间,其特征在于该液晶面板进一步包括第二框胶,其设置在该第一框胶外围,并与该第一框胶形成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板是薄膜晶体管基板,该第二基板是彩色滤光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液晶面板进一步包括一设置在该第一框胶、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所形成的空间内的液晶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框胶与第二框胶内掺杂柱状间隔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柱状间隔剂是玻璃纤维或硅酸盐球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框胶与第二框胶的间距为10mm至50mm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框胶是一连续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框胶与第二框胶之间的空间是真空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框胶是一间断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液晶面板,其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第一框胶与第二框胶,该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该第一框胶夹置在该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并与该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形成一空间,该第二框胶设置在该第一框胶外围,并与该第一框胶形成间距。
文档编号G02F1/136GK2727800SQ200420072560
公开日2005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7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7日
发明者萧坤星, 彭家鹏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