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镜筒及照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8333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透镜镜筒及照相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镜镜筒及照相机,具体讲是涉及在收缩位置和摄影位置之间进行伸出动作和收缩动作的透镜镜筒以及具有该透镜镜筒的照相机,尤其涉及设在透镜镜筒前端的挡片开闭机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进行照相摄影等的照相机等中,一般普及使用具备收缩式透镜镜筒的照相机,该透镜镜筒的结构是,在不使用时(不摄影时),通过把保持摄影光学系统的透镜镜筒收缩收纳在照相机主体内部,而将其配置在规定的收缩位置,在使用时(摄影时),使位于上述收缩位置的上述透镜镜筒从照相机主体内部伸出,向规定的摄影位置移动。
并且,在具有上述的收缩式透镜镜筒的照相机中,以往一般也广泛普及使用如下结构的照相机,即,在透镜镜筒的前端侧的规定的位置上具备可以自由开闭该透镜镜筒的(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路的透镜挡片,该透镜挡片在透镜镜筒位于收缩位置时,被配置在切断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路的闭合位置,在该透镜镜筒位于摄影位置时,被配置在避开光路的打开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关于用于开闭上述透镜挡片的开闭机构,以往,例如特开平7-159855号公报和特开平7-20369号公报和专利第3370401号公报已经提出各种方案,并得到实际应用。
上述特开平7-159855号公报和特开平7-20369号公报公开的照相机,均在透镜镜筒的前端配置圆环形状的挡片开闭圈,使该挡片开闭圈与透镜镜筒的伸出和收缩动作连动,并在该透镜镜筒的光轴的圆周方向转动,由此开闭透镜挡片的挡片叶片。
并且,在上述特开平7-159855号公报公开的照相机的挡片开闭圈上一体地形成朝向透镜镜筒内部延伸的腕部。对应该腕部,在透镜镜筒的内部设置旋转凸轮板,其在该透镜镜筒向沿着光轴的方向进退时从动动作。并且,在该旋转凸轮板形成朝向前方延伸的腕部,该腕部与上述挡片开闭圈的腕部的延伸方向相对。
因此,该旋转凸轮板在该透镜镜筒向沿着光轴的方向移动时,其腕部与上述挡片开闭圈的腕部卡合,使挡片开闭圈在规定方向转动。随着该挡片开闭圈的转动,进行透镜挡片的开闭。
另一方面,上述特开平7-20369号公报公开的照相机的透镜镜筒,利用为了使摄影光学系统向沿着光轴的方向移动并进行聚焦动作而设置的驱动电机的驱动力,也可以进行透镜挡片的驱动。
在这种情况下,在透镜镜筒的前端部附近设置挡片驱动齿轮,其一端啮合在挡片开闭圈上,另一端朝向透镜镜筒内部延伸,通过该挡片驱动齿轮连接挡片开闭圈和设在透镜镜筒内部的由多个齿轮等构成的驱动机构之间。因此,在驱动机构的驱动电机转动时,挡片驱动圈转动。随着该挡片开闭圈的转动,进行透镜挡片的挡片叶片的开闭。
另一方面,上述专利第3370401号公报公开的照相机的透镜挡片机构,在透镜镜筒前端部构成有4个挡片叶片、和使该挡片叶片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移动的挡片驱动部件等,在该情况下,挡片叶片相比挡片驱动部件的配置位置靠近前方配置。
专利文献1 特开平7-159855号公报专利文献2 特开平7-20369号公报专利文献3 专利第3370401号公报可是,在上述特开平7-159855号公报和特开平7-20369号公报公开的装置中,在透镜镜筒的前端部配置沿光轴的圆周方向转动的圆环形状的部件(挡片开闭圈),所以需要配置成使挡片叶片与该挡片开闭圈不发生干扰并且可以顺畅地进行开闭动作。因此,根据这种部件配置,必须确保挡片叶片在避开位置的配置空间,成为导致透镜镜筒变大的原因。
并且,上述特开平7-159855号公报公开的装置构成为,使腕部从挡片开闭圈朝向透镜镜筒内部延伸,所以在透镜镜筒内部需要确保该腕部沿着光轴方向和转动方向的移动空间。因此,这也成为阻碍透镜镜筒小型化的原因。
另外,需要在构成透镜镜筒的前端部的部件上穿通设置孔,以使上述腕部插通到透镜镜筒内部,所以例如灰尘等有可能从该孔部进入透镜镜筒内部。此外,在采用这种构成的情况下,还存在难以实现该透镜镜筒的防尘防水结构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上述特开平7-20369号公报公开的装置中,除了和上述特开平7-159855号公报公开的装置可能产生的上述各问题相同的问题外,由于构成为通过挡片驱动齿轮向挡片开闭圈传递驱动机构的驱动电机的驱动力并使其转动,所以在使用齿轮连接的部位例如进入灰尘等,可能产生动作不良。
并且,由于构成为在透镜镜筒内部配置由多个齿轮等构成的驱动机构,所以需要确保配置多个部件的空间,成为进一步阻碍透镜镜筒小型化的原因。
另一方面,在采用具有视场角较广的摄影范围的摄影光学系统的透镜镜筒时,入射光束的范围变宽,因此需要扩大透镜镜筒前面侧的口径。在该情况下,如上述专利第3370401号公报公开的照相机的透镜挡片机构那样,如果采用在靠近透镜镜筒的最前端的部位配置挡片部件的结构,挡片叶片自身也需要变大。这样,该挡片叶片配置在从光路避开的打开位置所需的空间也变大,所以存在透镜镜筒自身变大的问题。
因此,为了遮蔽较大的开口并且减小避开空间,认为可以增加挡片叶片数量。但是,为了更可靠地开闭多个挡片叶片,则需要更加复杂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考虑了防尘防水结构的透镜镜筒及具有该透镜镜筒的照相机,该透镜镜筒具有透镜挡片的开闭机构,该开闭机构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确保可靠地执行在将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路遮光的闭合位置和从该光路避开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的开闭动作,并且能够抑制大型化。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透镜镜筒及照相机,透镜镜筒在收缩位置和摄影位置之间进行伸出动作和伸缩动作,其特征在于,具有伸出段单元,在形成最大伸出状态时位于前端;第1框部件,包含于上述伸出段单元中,沿着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的方向进退,并且不会随着伸出动作和收缩动作而转动;第2框部件,包含于上述伸出段单元中,随着伸出动作和收缩动作,与上述第1框部件一起沿着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的方向进退,并且相对上述第1框部件,在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的圆周方向进行相对转动;至少一对挡片叶片,配置在上述第1框部件上,在将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路遮光的闭合位置和从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路避开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挡片叶片驱动部件,配置在上述第1框部件上,可以在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的圆周方向转动,以开闭驱动上述挡片叶片;驱动力传递部,向上述挡片叶片驱动部件传递上述第2框部件在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的圆周方向的转动力。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考虑了防尘防水结构的透镜镜筒及具有该透镜镜筒的照相机,该透镜镜筒具有透镜挡片的开闭机构,该开闭机构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确保可靠地执行在将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路遮光的闭合位置和从该光路避开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的开闭动作,并且能够抑制变大型化。


图1是概略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照相机所具备的透镜镜筒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固定框和旋转框的周边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照相机所具备的透镜镜筒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移动框和第2凸轮框的周边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照相机所具备的透镜镜筒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第1凸轮框和1组框的周边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照相机所具备的透镜镜筒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快门单元、浮动键和3组框的周边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1所示的照相机所具备的透镜镜筒位于收缩位置的状态剖面图。
图7是图1所示的照相机所具备的透镜镜筒位于广角位置的状态剖面图。
图8是图1所示的照相机所具备的透镜镜筒位于望远位置的状态剖面图。
图9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照相机所具备的透镜镜筒前面侧观看的透镜挡片的主视图,是表示透镜镜筒被设定在广角位置附近,透镜挡片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图(挡片驱动圈的旋转角度为0度的状态)。
图10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照相机所具备的透镜镜筒前面侧观看的透镜挡片的主视图,是表示透镜镜筒从图9所示位置略微收缩时的透镜挡片的状态图(挡片驱动圈的旋转角度为3度的状态)。
图11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照相机所具备的透镜镜筒前面侧观看的透镜挡片的主视图,是表示透镜镜筒从图10所示状态继续略微收缩时的透镜挡片的状态图(挡片驱动圈的旋转角度为5度的状态)。
图12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照相机所具备的透镜镜筒前面侧观看的透镜挡片的主视图,是表示透镜镜筒从图11所示状态继续略微收缩时的透镜挡片的状态图(挡片驱动圈的旋转角度为8度的状态)。
图13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照相机所具备的透镜镜筒前面侧观看的透镜挡片的主视图,是表示透镜镜筒被设定在收缩位置,透镜挡片位于闭合位置时的状态图(挡片驱动圈的旋转角度为10度的状态)。
图中1照相机;2透镜镜筒;11固定框;12旋转框;13移动框;14第2凸轮框;15第1凸轮框;15c按压部;16一组框;16a第1透镜组;16g挡片轴;17二组框;17a第2透镜组;18三组框;18a第3透镜组;19快门单元;20浮动键;21、23、25遮光橡胶;22、24装饰圈;26防水橡胶;27透镜挡片;27a挡片盖;27aa盖侧弹簧挂钩部;27ab螺钉孔;27b挡片打开弹簧;27c挡片驱动圈;27ca被按压部;27cb挡片驱动凸轮;27cc打开弹簧收容部;27cd圈侧弹簧挂钩部;27ce定位突起部;27cf孔部;27cg旋转挡块部;27d第1挡片叶片;27da被驱动销;27db闭合侧按压部;27dc打开侧按压部;27dd、27ee轴孔;27e第2挡片叶片;27ea闭合侧被驱动突起;27eb打开侧被驱动突起;27f闭合弹簧;27g螺钉;27x挡片叶片;28挡片装饰品;29开口边框;30遮光蛇皮腔;31施力部件;32杂光抑制部件;33固定部件;34驱动力传递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图1是概略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照相机的外观立体图。图2~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照相机所具备的透镜镜筒的分解立体图。图6~图8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的剖面图,图6表示该透镜镜筒的收缩状态,图7表示把该透镜镜筒设定为最短焦距的状态(广角状态),图8表示把该透镜镜筒设定为最长焦距的状态(望远状态)。
本实施方式所示例的照相机1如图1所示,是具有三段伸出方式的变焦透镜镜筒(以下称为透镜镜筒)2的小型照相机。
该照相机1由以下部分构成照相机主体1a,在其内部和表面上配置各种构成部件,并被外装部件所覆盖;透镜镜筒2,固定设置在该照相机主体1a的前面大致中央部分上,由利用多个光学元件构成的摄影光学系统2a和保持该摄影光学系统2a的多个框部件以及多个筒状部件等构成,并且被设置成沿着摄影光学系统2a的光轴的方向自由伸缩。
在照相机1的内部配置有以下装置(均未图示)取景器装置,在观察被摄体并决定摄影范围时使用;测距装置,辅助实施测距动作,求出距被摄体的距离信息,根据该信息设定摄影光学系统2a的聚焦位置;测光装置,求出包括被摄体的摄影范围的亮度信息,根据与该信息对应的合适的曝光值进行快门速度和光圈的设定;及其他各种构成部件等。
并且,在照相机主体1a的前面侧设有作为取景器装置的一部分的取景器窗口1d;构成测距装置的一部分的测距窗口1e;成为测光装置的一部分的测光窗口1f;成为闪光发光装置的一部分的发光窗口1g等。
另外,在照相机主体1a的上面侧和背面侧,分别在规定的位置上设有作为操作部件的快门释放按钮1b,借助操作力量与开始测距动作和测光动作及快门动作的二段开关连动;作为操作部件的变焦杆1c,与通过转动而使透镜镜筒2进行伸出动作和收缩动作,由此来变更焦距的变焦开关连动;及其他多个操作部件等。
在不使用该照相机1的状态(不摄影状态,未图示)下,透镜镜筒2被收纳成收缩在照相机主体1a内部的状态。在以下说明中把该状态称为收缩状态,把处于该收缩状态时的透镜镜筒2的各构成部件的位置称为收缩位置(参照图6)。
并且,在透镜镜筒2位于收缩位置时,例如当操作了与电源开关连动的电源操作部件(未图示)时,该照相机1启动,并转入摄影状态。此时,透镜镜筒2从收缩位置向前方伸出,被配置在规定的初期位置,即摄影位置。在该情况下,该初期的摄影位置例如是设定为最短焦距状态时的广角位置。在以下说明中把该状态称为广角状态(参照图7)。
然后,当操作了与从该状态进一步进行变焦动作的变焦开关连动的变焦杆1c时,透镜镜筒2继续向前方伸出,该透镜镜筒2被设定为最大伸出状态,即,使透镜镜筒2位于被设定在最长焦距的望远位置上。在以下说明中把该状态称为望远状态(参照图1和图8)。
并且,透镜镜筒2在从上述广角位置到上述望远位置之间进行伸出动作和收缩动作,能够在所期望的位置进行摄影动作。在以下说明中,把位于该区域的透镜镜筒2的各构成部件的位置称为摄影位置。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1具备的透镜镜筒2构成为,可以在从规定的收缩位置到摄影位置之间进行伸出动作和收缩动作。具体讲,该透镜镜筒2在从收缩位置伸出后,首先位于广角位置时的摄影位置,之后通过伸出动作和收缩动作而在从该广角位置到望远位置之间自由伸缩。
下面,结合图2~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1具备的透镜镜筒2的详细结构。
如上所述,透镜镜筒2由包括多个光学元件(16a、17a、18a,参照图6)的摄影光学系统2a(参照图1)、保持摄影光学系统2a的多个框部件(16、17、18)、多个筒状部件(11、12、13、14、15,参照图2~图6)、以及其他构成部件构成,并且构成为沿着摄影光学系统2a(图1)的光轴的方向,在规定的范围内,即在从收缩位置经过广角位置到望远位置之间,通过进行伸出动作和收缩动作而自由伸缩。
具体而言,透镜镜筒2由以下部分构成固定框11(图2),被固定设置在照相机主体1a(参照图1)的规定位置上;旋转框12(图2),在该固定框11的内周侧被设置成通过与该固定框11螺旋结合,在光轴的圆周方向自由转动并且沿着光轴的方向自由进退;移动框13(图3),在该旋转框12的内周侧被设置成沿着光轴的方向自由进退;第2凸轮框14(图3),在该移动框13的内周侧被设置成在光轴的圆周方向自由转动并且沿着光轴的方向自由进退;作为第2框部件的第1凸轮框15(图4),在该第2凸轮框14的内周侧被设置成,随着伸出动作和收缩动作,与后述的一组框16一体地沿着摄影光学系统2a的光轴的方向上自由进退,并且相对一组框16,在摄影光学系统2a的光轴的圆周方向进行相对转动;作为第1框部件的一组框16(图4),在该第1凸轮框15的内周侧被设置成,保持构成摄影光学系统2a(图1)的多个光学元件即透镜组中的第1透镜组16a(图6),并且沿着摄影光学系统2a的光轴的方向自由进退,但不会随着伸出动作和收缩动作而转动;快门单元19,由快门机构和聚焦机构和后述的二组框17(图6)等构成,并且被设置成在上述第1凸轮框15的内周侧、第1透镜组16a的后方,沿着光轴的方向自由进退;二组框17(在图5中未图示,参照图6),设置在该快门单元19的内周侧,并且被设置成保持构成摄影光学系统2a(图1)的多个透镜组中的第2透镜组17a(在图5中未图示,参照图6),并与上述快门单元19一起沿着光轴的方向自由进退;浮动键20,限制一组框16和后述的三组框18(图5)的转动,使它们只沿着光轴的方向进退;三组框18(图5),在浮动键20的内侧,用于保持构成摄影光学系统2a(图1)的多个透镜组中的第3透镜组18a;以及其他各框部件等。
固定框11(图2)由固定设置在照相机主体1a(参照图1)的规定位置上的筒状部件构成。在该固定框11的内周面形成阴螺圈11a。在该阴螺圈11a旋合着旋转框12的阳螺圈部12a。由此,该固定框11和旋转框12实现螺旋结合,旋转框12相对固定框11在光轴的圆周方向转动,并且沿着光轴的方向进退。
并且,在固定框11的内周面,在其圆周面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多个直线进退槽11b,各直线进退槽11b分别沿着光轴的方向而形成。在该直线进退槽11b卡合着移动框13的直线进退键13a。由此,限制移动框13相对该固定框11的转动,并且移动框13沿着光轴的方向进退。
另外,在固定框11的前端缘部设置具有遮光功能和防尘防水功能的遮光橡胶21。在直线进退槽11b的前端附近和后端附近的规定位置分别设置透镜位置检测开关11c。由此,移动框13的直线进退键13a作用于该透镜位置检测开关11c,从而检测伸出和收缩动作时的移动框13的移动两端位置,高精度地驱动控制透镜镜筒2,并且限制透镜镜筒2的可动范围。
旋转框12(图2)由筒状部件构成,并且在上述固定框11的内周侧被设置成沿着光轴的方向自由进退,而且在光轴的圆周方向自由转动。
在该旋转框12的外周侧后端缘部形成阳螺圈部12a和齿轮部12b。阳螺圈部12a旋合在上述固定框11的阴螺圈11a上。由此而构成该旋转框12和固定框11的螺旋结合。
并且,齿轮部12b与构成驱动机构的一部分的驱动齿轮(未图示)啮合。由此,把驱动电机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该旋转框12。因此,该旋转框12受到驱动电机的旋转驱动力进行旋转时,相对上述固定框11一面在光轴的圆周方向转动一面沿着光轴方向上进退。
另一方面,在旋转框12的内周侧,在其圆周面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多个直线进退槽12c,各直线进退槽12c分别沿着光轴的方向形成。在该直线进退槽12c通过移动框13的凸轮销插通槽13d与第2凸轮框14的凸轮销14a卡合。由此,把该旋转框12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第2凸轮框14。
因此,在旋转框12旋转时,其自身一面在光轴的圆周方向转动一面沿着光轴的方向进退,随之第2凸轮框14一面在光轴的圆周方向转动着一面沿着光轴的方向进退。此时,凸轮销14a插通凸轮销插通槽13d,并沿着该槽13d移动。
并且,在旋转框12的前端缘部设置装饰圈22和具有遮光功能和防尘防水功能的遮光橡胶23。
移动框13(图3)由筒状部件构成,并且在上述旋转框12的内周侧被设置成相对该旋转框12在光轴的圆周方向自由转动,而且沿着光轴的方向与旋转框12一起移动。
在该移动框13的外周侧后端缘部,在其圆周面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直线进退键13a。该直线进退键13a卡合在固定框11的直线进退槽11b上。由此,该移动框13在该光轴的圆周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只沿着光轴的方向进退。
并且,在移动框13的外周侧的后端缘部附近,在上述直线进退键13a的附近,与上述直线进退键13a相同在圆周面上隔开规定的间隔突起设置多个卡合爪13e。通过把该卡合爪13e卡合在设于上述旋转框12的后端部附近内周侧的圆周槽12e上(参照图8),使移动框13和旋转框12形成相互结合。由此,移动框13与旋转框12一起沿着光轴的方向进退,并在光轴的圆周方向相对旋转框12进行自由转动。即,在旋转框12一面转动着一面沿着光轴的方向移动时,移动框13不转动,而与旋转框12一起沿着光轴的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在移动框13的内周面形成阴螺圈13b。该阴螺圈13b与第2凸轮框14的阳螺圈14b形成螺旋结合。由此,在第2凸轮框14相对该移动框13转动时,第2凸轮框14相对移动框13沿着光轴的方向进退。
并且,在移动框13的内周面,在其圆周面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多个直线进退槽13c,各直线进退槽13c分别沿着光轴的方向形成。该直线进退槽13c与浮动键20的直线进退键20d卡合。由此,移动框13限制浮动键20转动,浮动键20沿着光轴的方向自由进退。
并且,在移动框13的圆周面上分别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多个凸轮销插通槽13d。如上所述,该凸轮销插通槽13d与第2凸轮框14的凸轮销14a卡合,另外,该凸轮销14a与旋转框12的直线进退槽12c卡合。
第2凸轮框14(图3)由筒状部件构成,并且在上述移动框13的内周侧被设置成沿着光轴的圆周方向自由转动,而且沿着光轴的方向自由进退。
在该第2凸轮框14的外周侧后端缘部,在其圆周面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设置多个凸轮销14a。如上所述,该凸轮销14a通过上述移动框13的凸轮销插通槽13d与上述旋转框12的直线进退槽12c卡合。由此,在旋转框12旋转时,该第2凸轮框14与旋转框12一起沿着光轴的圆周方向转动。
并且,在第2凸轮框14的外周侧后端缘部形成阳螺圈14b。如上所述,该阳螺圈14b与上述移动框13的阴螺圈13b形成螺旋结合。由此,在该第2凸轮框14与旋转框12一起转动时,第2凸轮框14相对移动框13一面沿着光轴的圆周方向转动一面沿着光轴的方向进退。
并且,在第2凸轮框14的内周面,在其圆周面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多个直线进退槽14c,各直线进退槽14c分别沿着光轴的方向形成。该直线进退槽14c与第1凸轮框15的导向突起15a卡合。
另外,在第2凸轮框14的内周面形成阴螺圈14d。该阴螺圈14d与一组框16的阳螺圈16b形成螺旋结合。由此,在该第2凸轮框14转动时,一组框16沿着光轴的方向进退。
因此,如上所述形成的第2凸轮框14一面接受上述旋转框12的旋转驱动力而在光轴的圆周方向转动,一面相对移动框13沿着光轴的方向进退。此时,螺旋结合在第2凸轮框14上的一组框16相对第2凸轮框14向沿着光轴的方向进退。
并且,在第2凸轮框14的内周面,在其圆周面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多个三组凸轮14e。在该三组凸轮14e通过浮动键20的三组直线进退槽20c卡合着后述的三组框18的三组销18b。由此,第2凸轮框14和三组框18形成凸轮接合,第2凸轮框14转动,由此使三组框18向沿着光轴的方向进退。
并且,在第2凸轮框14的前端缘部设置装饰圈24和具有遮光功能和防尘防水功能的遮光橡胶25。
第1凸轮框15(图4)由筒状部件构成,并且在上述第2凸轮框14的内周侧被设置成沿着光轴的方向自由进退,而且如上所述,相对一组框16在光轴的圆周方向进行自由转动,并沿着光轴的方向与一组框16一起自由进退。
在该第1凸轮框15的外周侧后端缘部,在其圆周面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多个导向突起15a。如上所述,该导向突起15a与上述第2凸轮框14的直线进退槽14c卡合。由此,第1凸轮框15相对第2凸轮框14的转动受到限制,而与该第2凸轮框14一起转动。与此同时,沿着光轴的方向相对第2凸轮框14而自由进退。
并且,在第1凸轮框15的内周面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多个二组凸轮槽15b。设在快门单元19的外周面上的二组凸轮销19a通过一组框16的二组直线进退槽16d卡合在该二组凸轮槽15b上。
另外,在第1凸轮框15的前端缘部内周侧,在彼此相对的位置朝向内侧突起设置一对按压部15c。在该第1凸轮框15转动时,该按压部15c(驱动力传递部(34,参照图9)的一部分)抵接构成后述的透镜挡片27的一部分的挡片驱动圈27c(挡片叶片驱动部件)的被按压部27ca(驱动力传递部(34,参照图9)的一部分),并沿着转动方向按压该被按压部27ca,由此使该挡片驱动圈27c转动。从而进行透镜挡片27的开闭。另外,关于透镜挡片27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并且,在该第1凸轮框15的前端缘部设置具有防尘防水功能的防水部件即防水橡胶26。
即,该防水橡胶26在第1凸轮框15(第2框部件)的前端缘部附近,被配置在上述一组框16(第1框部件)和上述第1凸轮框15(第2框部件)之间,并且相比被按压部27ca位于靠近第1透镜组16a(光学元件)侧的规定位置。即,防水橡胶26与上述按压部15c和被按压部27ca相比,被配置在摄影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侧。并且,该防水橡胶26发挥将一组框16(第1框部件)和第1凸轮框15(第2框部件)之间保持成防水密封状态的作用。
另一方面,一组框16(图4)由大致筒形状的部件构成,并且在上述第1凸轮框15的内周侧被设置成相对第2凸轮框14沿着光轴的方向自由进退,是与第1凸轮框15一起配置在本透镜镜筒2的最前端部分的框部件。换言之,第1凸轮框15(第2框部件)配置在一组框16(第1框部件)的外侧(参照图4或图6)。
在该一组框16的前端部附近内侧保持着第1透镜组16a(图6)。即,该第1透镜组16a设置在上述一组框16(第1框部件)上,并且是构成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一部分的光学元件。
并且,在一组框16的外周侧后端缘部形成阳螺圈16b。该阳螺圈16b与上述第2凸轮框14的阴螺圈14d形成螺旋结合。由此,一组框16随着上述第2凸轮框14的转动而沿着光轴的方向进退。
另外,一组框16的阳螺圈16b形成为直径略大于筒状部的外周面。上述第1凸轮框15被配置成覆盖一组框16的筒状部外面,上述凸轮框15的后端缘部抵接阳螺圈16b的前侧壁部。
并且,在一组框16的阳螺圈16b附近,在该一组框16的外周面上隔开规定的间隔突起设置多个卡合爪16e。通过把该卡合爪16e卡合在设于上述第1凸轮框15后端部附近内周侧的圆周槽(未图示)上,由此使一组框16和第1凸轮框15形成相互结合。由此,一组框16与第1凸轮框15一起沿着光轴的方向进退,并在光轴的圆周方向相对第1凸轮框15进行自由转动。即,一组框16通过与第2凸轮框14的螺旋结合接受其转动力,而沿着光轴的方向移动时,第1凸轮框15跟随第2凸轮框14而转动,并与一组框16一起沿着光轴的方向移动。
并且,在一组框16的筒状部,在圆周面上分别隔开各自规定的间隔形成多个直线导向部16c和二组直线进退槽16d。其中,直线导向部16c与浮动键20(图5)的一组直线导向片20b卡合。由此,一组框16通过浮动键20限制其转动,并且其自身被引导着沿着光轴的方向进退。
另外,二组直线进退槽16d与设有包括二组框17的快门单元19的二组销19a的直线进退键19b卡合。由此,包括二组框17的快门单元19相对一组框16在光轴的圆周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并且,如上所述,该二组销19a卡合在上述第1凸轮框15的二组凸轮槽15b上。由此,第1凸轮框15在光轴的圆周方向转动时,通过二组销19a和二组凸轮槽15b的凸轮接合,快门单元19沿着光轴的方向进退,并且相对一组框16不转动。即,作为光学元件单元的快门单元19通过二组凸轮槽15被驱动着在光轴方向进退。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光学元件单元的快门单元19,除二组框17外,还设有快门机构和聚焦机构等,但是,例如也可以是只保持透镜组的单元。
即,在上述第2凸轮框14转动时,通过螺旋结合,一组框16沿着光轴的方向进退。随之,第1凸轮框15与一组框16一起沿着光轴的方向进退,并且与第2凸轮框14一起在光轴的圆周方向转动。此时,第1凸轮框15的转动和进退方向的动作通过二组销19a传递给具有二组框17的快门单元19,使该快门单元19向沿着光轴的方向的移动。
这样,在收缩位置和摄影位置之间进行伸出动作和收缩动作的本发明的透镜镜筒2中,上述一组框16(第1框部件)和上述第1凸轮框15(第2框部件)构成在形成最大伸出状态时位于前端的伸出段单元。其中,一组框16形成为第1框部件,沿着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的方向进退,但不随着本透镜镜筒2的伸出动作和收缩动作而转动。并且,第1凸轮框15形成为第2框部件,随着本透镜镜筒2的伸出动作和收缩动作,与上述一组框16(第1框部件)一起沿着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的方向进退,并相对上述一组框16(第1框部件)在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的圆周方向进行相对转动。
另外,在一组框16的前端部,从前面侧起顺序设置挡片装饰部件28和开口边框29和透镜挡片27等。
其中,透镜挡片27(图4)构成为对应本透镜镜筒2在收缩位置和摄影位置之间进行的伸出动作和收缩动作,在规定的闭合位置和规定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由此,将该透镜镜筒2的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路切断或开放。
即,在该透镜挡片27位于闭合位置时,覆盖本透镜镜筒2的摄影光学系统的前面,由此发挥覆盖保护本透镜镜筒2的摄影光学系统的前面的保护部件的作用。并且,在该透镜挡片27位于打开位置时,从本透镜镜筒2的光路上避开,该透镜挡片27不会阻碍摄影光束。
该透镜挡片27由以下部分构成圆环形状的挡片盖27a,覆盖摄影光学系统的前面,从前面侧支撑本透镜挡片27的各构成部件;一对挡片叶片27x(第1挡片叶片27d和第2挡片叶片27e),由多个叶片部件构成,根据本透镜镜筒2的状态,在将摄影光学系统2a(图1)的光路切断的闭合位置和从摄影光学系统2a的光路避开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挡片驱动圈27c,向挡片叶片27x传递上述第1凸轮框15的转动方向的驱动力;作为一对施力部件的挡片打开弹簧27b,通过对该挡片驱动圈27c施力,对上述一对挡片叶片27x向打开方向施力;作为一对施力部件的挡片闭合弹簧27f,对上述一对挡片叶片27x向闭合方向施力;以及其他部件等。另外,关于该透镜挡片27的详细构成在后面叙述。
另一方面,浮动键20(图5)是通过将圆环形状的主体部20a、和从该主体部20a向前方延伸的多个一组直线导向片20b成型为一体而形成的,发挥使一组框16和三组框18沿着光轴的方向进退并限制它们的转动的作用。
其中,一组直线导向片20b分别由剖面为大致圆弧形状的部件形成,并且被设置成分别从主体部20a的内周缘部在前方延伸。该一组直线导向片20b相对上述主体部20a的内周缘部在其圆周面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设有多个。并且,各个一组直线导向片20b从其内周侧卡合在上述一组框16的直线导向部16c上。由此,该一组直线导向片20b引导上述一组框16向沿着光轴的方向移动。
在该一组直线导向片20b分别穿通设置具有沿着光轴的方向的长边的三组直线进退槽20c。该三组直线进退槽20c的前端侧从一组直线导向片20b的大致中间更靠近前方的规定的位置形成,后端侧到达该一组直线导向片20b的基部,并且形成于由此处到到达主体部20a内周面的部位之间。并且,在该三组直线进退槽20c卡合着三组框18的直线进退键18c。由此,该三组直线进退槽20c引导上述三组框18向沿着光轴的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主体部20a利用大致圆环形状的部件形成,在其外周面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地朝向外部突起设置多个直线进退键20d。该直线进退键20d卡合在移动框13的直线进退槽13c上。由此,浮动键20通过移动框13被限制转动,并且沿着直线进退槽13c移动,从而被引导着向沿着光轴的方向自由进退。
并且,在主体部20a的外周面上,在各直线进退键20d的附近,与上述直线进退键20d相同在圆周面上隔开规定的间隔突起设置多个卡合爪20e。该卡合爪20e卡合在设于第2凸轮框14后端部附近内周侧的圆周槽14f(参照图6)上,由此对浮动键20和第2凸轮框14进行带槽反锥连接接合。由此,浮动键20与第2凸轮框14一起沿着光轴的方向进退,并在光轴的圆周方向相对地自由转动。即,该情况下,第2凸轮框14转动时,浮动键20不转动,第2凸轮框14沿着光轴的方向移动时,浮动键20也一起移动。
并且,在浮动键20的后端面通过螺钉等固定部件33设置杂光抑制部件32。该杂光抑制部件32是遮光部件,发挥仅使透过摄影光学系统的光束中形成被摄体像所需的光束透过,将不需要光束切断的作用。
另外,杂光抑制部件32在将三组框18安装在浮动键20内部后,被安装在该浮动键20的规定位置。
快门单元19如上所述,是利用快门机构和聚焦机构(省略图示)和二组框17(在图5中未图示,参照图6)等构成的大致筒形状部件单元。该快门单元19在上述第1凸轮框15的内周侧、上述一组框16的后方,被配置成沿着光轴的方向自由进退。
在该快门单元19的外周侧前端附近的规定位置,在其圆周面上隔断规定的间隔设置多个二组销19a作为凸轮推杆。该二组销19a通过一组框16的二组直线进退槽16d卡合在第1凸轮框15的二组凸轮槽15b上,从而该快门单元19和第1凸轮框15形成凸轮接合。并且,由此将第1凸轮框15的转动力传递给快门单元19和其内部的二组框17。
并且,在该快门单元19的前端缘部和一组框16之间设置自由伸缩的遮光蛇皮腔30。即,该遮光蛇皮腔30的一端部固定设置在快门单元19的前端缘部,另一端部固定设置在一组框16内部的规定位置。因此,在进行本透镜镜筒2的伸出动作或收缩动作,该快门单元19(二组框17)和一组框16相对离开时,遮光蛇皮腔30伸长。并且,在进行收缩动作,快门单元19(二组框17)和一组框16相对接近时,该遮光蛇皮腔30收缩。这样,遮光蛇皮腔30按照图6~图8所示伸缩。
另外,包含于上述快门单元19的二组框17(在图5中未图示,参照图6),如上所述,是保持构成摄影光学系统的多个透镜组中的第2透镜组17a的框部件,配置在快门单元19内部,在快门单元19内由未图示的驱动机构驱动着沿着光轴的方向进退。通过该二组框17在光轴方向的进退,摄影光学系统2a进行聚焦动作。
三组框18(图5)是配置在浮动键20内周侧的由圆环形状构成的框部件,是保持构成摄影光学系统的多个透镜组中的第3透镜组18a的框部件。
在该三组框18外周侧的规定位置,在其圆周面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设置多个三组销18b。该三组销18b通过浮动键20的三组直线进退槽20c与第2凸轮框14的三组凸轮14e形成凸轮接合。由此,该三组框18通过第2凸轮框14的转动,向沿着光轴的方向进退。
并且,在三组框18的外周面上,在上述三组销18b的各自基部分别形成直线进退键18c。该直线进退键18c卡合在浮动键20的三组直线进退槽20c上。由此,该三组框18被限制转动,仅沿着光轴的方向移动。
并且,在该三组框18的前端面和上述快门单元19内的二组框17的后端面之间,如图6所示,设置由伸长性卷簧等构成的施力部件31。该施力部件31是为了在两框17、18分别通过凸轮接合而沿着光轴的方向自由进退时消除在该凸轮接合部位的松动而设置的。
下面,主要使用图4说明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1具备的透镜镜筒2的透镜挡片27的详细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透镜挡片27如上所述配置在一组框16的前端部,在照相机1不使用时,该透镜挡片27处于闭合位置,一组框16的第1透镜组16a(图6)的前面被多个挡片叶片27x覆盖而受到保护,而在使用照相机1时,该透镜挡片27处于打开状态,多个挡片叶片27x从本透镜镜筒2的光路上避开。
该透镜挡片27的各构成部件中的一对挡片叶片27x,如上所述构成为被配置在一组框16(第1框部件)的前端部附近,可以在将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路切断的闭合位置和从该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路避开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
因此,该一对挡片叶片27x利用多个薄板状叶片部件构成,包括在该挡片叶片27处于闭合位置时(图6所示状态)配置在内周侧的一对第1挡片叶片27d;在该状态下(图6所示状态)配置在外周侧的一对第2挡片叶片27e。
在构成该一对挡片叶片27x的各叶片部件27d、27e的各自一方端部(各自基端部)形成的轴孔27dd、27ee,在上述一组框16的前端部外周缘部朝向前方设置,并由配置在圆周上彼此相对的位置的一对挡片轴16g支撑着自由转动。在该情况下,一方第1挡片叶片27d和一方第2挡片叶片27e被一方挡片轴16g支撑着,两叶片27d、27e以该一方挡片轴16g为中心转动,由此本透镜镜筒2的光路的下半部分被遮蔽或开放。并且,与此相同,另一方第1挡片叶片27d和另一方第2挡片叶片27e被另一方挡片轴16g支撑着,两叶片27d、27e以该另一方挡片轴16g为中心转动,由此本透镜镜筒2的光路的上半部分被遮蔽或开放。
在第1挡片叶片27d的基端部一体地形成被驱动销27da作为被驱动部。该被驱动销27da由轴状部件构成,并被配置成使其中心轴成为沿着光轴的方向。在该被驱动销27da卡定着挡片闭合弹簧27f的一端部。由此,相对该第1挡片叶片27d的由挡片闭合弹簧27f产生的规定方向的施力,即,使第1挡片叶片27d持续朝向闭合位置的施力起作用。
并且,在第1挡片叶片27d的各自前端部形成切口状的闭合侧按压部27db。该闭合侧按压部27db是在该第1挡片叶片27d在闭合方向移动时抵接设在第2挡片叶片27e前端部的闭合侧被驱动突起27ea的部位。即,第1挡片叶片27d的闭合侧按压部27db在进行闭合移动时抵接第2挡片叶片27e的闭合侧被驱动突起27ea,并按压闭合侧被驱动突起27ea,由此该第2挡片叶片27e朝向闭合位置转动。
另一方面,在第2挡片叶片27e的各自前端部,如上所述一体地形成闭合侧被驱动突起27ea。该闭合侧被驱动突起27ea由轴状部件构成,并被配置成使其中心轴成为沿着光轴的方向。
并且,在第2挡片叶片27e外缘部的大致中间部位一体地形成打开侧被驱动突起27eb。该打开侧被驱动突起27eb由板状突起构成,并且形成为朝向本透镜镜筒2的后方即朝向照相机1的主体侧延伸。打开侧被驱动突起27eb被设置成,在上述第1挡片叶片27d在打开方向移动时的规定时间抵接该第1挡片叶片27d外缘部大致中间部位的打开侧按压部27dc,并按压打开侧按压部27dc,由此使第2挡片叶片27e朝向打开位置转动。
然后,挡片闭合弹簧27f是为了持续对第1挡片叶片27d向闭合方向施力而设置的施力部件。该挡片闭合弹簧27f利用卷簧等构成,其两端腕部形成为在外部延伸的形状。
该挡片闭合弹簧27f以卷绕在一组框16的前端部外周缘部朝向前方突起设置的弹簧轴16f上的状态被支撑着。并且,一方腕部卡定在形成于弹簧轴16f附近的毂部16h的外壁上,另一方腕部卡定在第1挡片叶片27d的被驱动销27da上。由此,持续对该第1挡片叶片27d向闭合方向施力。
在由第1挡片叶片27d和第2挡片叶片27e构成的一对挡片叶片27x的前方侧、即照相机1的主体侧的相反侧,在已装配本透镜镜筒2的状态下,挡片驱动圈27c可自由转动地设置在靠近被摄体的一侧。
换言之,该挡片驱动圈27c(挡片叶片驱动部件)隔着一对挡片叶片27x设置在上述第1透镜组16a(光学元件)的设置位置的相反侧位置,通过上述摄影光学系统2a在光轴的圆周方向转动,发挥开闭驱动上述一对挡片叶片27x(27d、27e)的作用。
该挡片驱动圈27c是按上面所述向第1挡片叶片27d传递上述第1凸轮框15的转动方向的驱动力的中介部件。该挡片驱动圈27c由圆环形状的硬质薄板部件构成,在其外周缘部彼此相对的部位形成使一部分朝向前方(相对照相机1的被摄体侧)弯曲的被按压部27ca。即,被按压部27ca通过向从作为光学元件的第1透镜组16a离开的方向弯曲而形成。该被按压部27ca通过第1凸轮框15转动而抵接其按压部15c,并被其按压。由此,将第1凸轮框15的转动方向的驱动力传递给该挡片驱动圈27c,并使其向该方向转动。
即,第1凸轮框15的按压部15c和挡片驱动圈27c的被按压部27ca发挥驱动力传递部34的作用,将该第1凸轮框15(第2框部件)在摄影光学系统2a的光轴的圆周方向的转动力传递给挡片驱动圈27c(挡片叶片驱动部件)。
具体而言,该驱动力传递部34由以下部分构成在上述第1凸轮框15(第2框部件)的前端部朝向该第1凸轮框15(第2框部件)内侧突起设置的按压部15c;设于在上述挡片驱动圈27c(挡片驱动部件)的外周侧可以抵接上述按压部15c的位置的被按压部27ca。
在该情况下,上述第1凸轮框15(第2框部件)如上所述配置在一组框16(第1框部件)外侧,驱动力传递部34(按压部15c和被按压部27ca)隔着上述挡片叶片27x设置在设有上述第1透镜组16a(光学元件)的一侧的相反侧。
并且,在挡片驱动圈27c的被按压部27ca附近穿通设置形成挡片驱动凸轮27cb的孔部27cf。在该孔部27cf插通有上述第1挡片叶片27d的被驱动销27da,该被驱动销27da抵接形成于该孔部27cf外侧内缘部的挡片驱动凸轮27cb。并且,随着挡片驱动圈27c转动,被驱动销27da沿着挡片驱动凸轮27cb相对移动。由此,第1挡片叶片27d向闭合方向转动。即,上述挡片驱动凸轮27cb发挥挡片驱动部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挡片驱动圈27c穿通设置大致长方形状的一对打开弹簧收容部27cc,并将它们设在彼此相对的位置,以配置挡片打开弹簧27b。该一对打开弹簧收容部27cc和上述一对被按压部27ca的设置位置,是在该挡片驱动圈27c的平面上仅偏移大致90度角度的规定位置。
在上述一对打开弹簧收容部27cc的长边方向的各自一端部形成呈立起弯曲状的圈侧弹簧挂钩部27cd。挡片打开弹簧27b的一端被卡定在该圈侧弹簧挂钩部27cd上。
另外,在挡片驱动圈27c的外周面上的规定位置形成朝向外侧突起的多个定位突起部27ce。该定位突起部27ce分别抵接一组框16的前端侧内周面,由此发挥挡片驱动圈27c在一组框16前端侧的定位的作用。并且,该定位突起部27ce保持抵接一组框16的前端侧内周面的状态,并且沿着该内周面顺畅滑动。
在上述挡片驱动圈27c的前方侧(照相机1的主体侧的相反侧,在已装配本透镜镜筒2的状态下靠近被摄体的一侧)配置挡片盖27a。该挡片盖27a大致呈圆环形状,发挥从前面侧支撑本透镜挡片27的各构成部件的作用。
在该挡片盖27a的内周缘部分别朝向内周突起设置一对盖侧弹簧挂钩部27aa,并将它们设在彼此相对的位置,以卡定挡片打开弹簧27b的另一端。并且,在该挡片盖27a的平面上彼此相对的位置穿通设置一对螺钉孔27ab。并且,与此对应,在上述一组框16前端部的前面侧形成具有螺钉孔16k(参照图9)的上述毂部16h。由此,挡片盖27a通过螺钉孔27ab并使用两个螺钉27g固定连接在一组框16的前面侧的毂部16h的螺钉孔16k中。
并且,在挡片盖27a的前面侧,利用双面胶带等固定着限制朝向摄影光学系统的入射光路的开口边框29。另外,在该开口边框29的前面侧,成为覆盖隐藏透镜挡片27的外面侧的外装部件的挡片装饰品28,例如利用粘接等方法被固定在挡片盖27a上。即,开口边框29被安装成夹在挡片盖27a和挡片装饰品28之间。
以下,说明这样构成的上述透镜镜筒2的作用中随着伸出动作和收缩动作而执行的透镜挡片的开闭动作。
图9~图13表示随着本实施方式的照相机具备的透镜镜筒从摄影位置(广角位置)朝向收缩位置收缩而动作的透镜挡片的位移,是表示该透镜镜筒前面侧的透镜挡片的主视图。另外,为了避免图纸的复杂化,省略图示构成透镜挡片27的部件和作用于其的部件以外的构成部件。
具体而言,图9是本透镜镜筒2被设定在广角位置的略微收缩位置侧时的透镜挡片27的状态,表示透镜挡片27的第1、第2挡片叶片27d、27e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此时表示挡片驱动圈27c的旋转角度为0°的状态。
另外,图10表示本透镜镜筒2从图9所示透镜挡片27处于打开位置的广角附近位置略微收缩时的透镜挡片27的状态,此时表示挡片驱动圈27c的旋转角度为从图9所示状态仅旋转3度(°图11表示本透镜镜筒2从图10所示状态略微收缩时的透镜挡片27的状态,此时表示挡片驱动圈27c的旋转角度为从图9所示状态仅旋转5度(°图12表示本透镜镜筒2从图11所示状态略微收缩时的透镜挡片27的状态,此时表示挡片驱动圈27c的旋转角度为从图9所示状态仅旋转8度(°图13表示本透镜镜筒2从图12所示状态略微收缩时的透镜挡片27的状态,此时表示挡片驱动圈27c的旋转角度为从图9所示状态仅旋转10度(°首先,说明本照相机1的透镜镜筒2从处于摄影位置中的广角位置的状态进行收缩动作,从而透镜挡片27位移到闭合位置时的动作。
此处,把透镜镜筒2进行从收缩位置向摄影位置、再向望远位置侧位移的伸出动作时的、第2框部件即第1凸轮框15的旋转方向设为第1方向,相反,把透镜镜筒2进行从望远位置侧向广角位置侧、再向收缩位置位移的收缩动作时的、第2框部件即第1凸轮框15的旋转方向设为第2方向。
另外,把向打开位置驱动挡片叶片时的挡片叶片驱动部件,即挡片驱动圈27c的旋转方向设为打开方向,把向闭合位置驱动挡片叶片时的挡片驱动圈27c的旋转方向设为闭合方向。
在本透镜镜筒2向摄影位置中的广角位置伸出的状态下,挡片打开弹簧27b对挡片驱动圈27c向图9所示箭头CW方向(在图9中为顺时针方向)施力。在透镜镜筒2位于广角位置时,挡片驱动圈27c的被按压部27ca和第1凸轮框15的按压部15c位于图9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两者处于离开的状态。
透镜镜筒2按上面所述,在从广角位置到规定的望远位置之间的区域进行伸出动作和收缩动作,由此可以位移到任意位置。在透镜镜筒2向该区域的任意摄影位置位移时,第1凸轮框15的按压部15c向图9所示箭头CW方向(在图9中为顺时针方向)转动。即,该第1凸轮框15的按压部15c在摄影区域之间位移时,把在图9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作为一端,在规定范围内向图9所示箭头CW方向转动。
如上所述,通过挡片打开弹簧27b持续对挡片驱动圈27c施加使其向图9所示箭头CW方向转动的力量。并且,挡片驱动圈27c向该CW方向的转动,使得设在该挡片驱动圈27c的孔部27cf一端部的旋转挡块部27cg抵接挡片轴26g并卡定。由此,限制挡片驱动圈27c从图9所示状态继续向CW方向转动。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挡片27在透镜镜筒2伸出到图9所示广角位置(双点划线)的略微收缩位置侧的位置的状态下,透镜挡片27处于打开位置。并且,在使透镜镜筒2继续伸出处于作为摄影位置的广角位置时,挡片驱动圈27c的被按压部27ca和第1凸轮框15的按压部15c位移到在图9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此时,挡片驱动圈27c的旋转挡块部27cg抵接挡片轴26g,限制挡片驱动圈27c向CW方向的旋转,结束透镜挡片27的打开动作。另外,从图9所示广角位置(双点划线)的略微收缩位置侧的位置到在该图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广角位置之间,是透镜挡片27被设置成在作为摄影位置的广角位置确实处于打开位置的驱动富余部分,用于吸收各种构成部件的尺寸误差和装配误差。
另一方面,通过挡片闭合弹簧27f对使该第1挡片叶片27d向闭合方向施加的力量持续作用于第1挡片叶片27d的被驱动销27da。即,挡片闭合弹簧27f作用于第1挡片叶片27d的被驱动销27da,由此持续(对该第1挡片叶片27d)施加使该第1挡片叶片27d以挡片轴16g为旋转中心在图9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力。因此,被驱动销27da借助挡片闭合弹簧27f的施力抵接后述的挡片驱动凸轮27cd。
但是,在挡片驱动圈27c处于图9所示状态(广角位置)时,第1挡片叶片27d的被驱动销27da抵接挡片驱动凸轮27cb的规定部位(旋转挡块部27cg附近的位置),由此限制第1挡片叶片27d向图9所示箭头CCW方向转动。因此,在该状态下,限制第1挡片叶片27d向闭合位置移动,保持图9所示的第1挡片叶片27d的打开状态。
另外,此时第1挡片叶片27d的前端部附近的外侧部位(图9中的符号27de)抵接形成于一组框16前端侧内周缘部的叶片挡块部16m。由此,第1挡片叶片27d不再向图9所示CW方向转动,而保持该第1挡片叶片27d的打开状态。
与此同时,第1挡片叶片27d的打开侧按压部27dc抵接第2挡片叶片27e的打开侧被驱动突起27eb并卡定,由此限制该第2挡片叶片27e向闭合位置移动,保持图9所示的第1挡片叶片27d的打开状态。
这样,在本透镜镜筒2处于包括广角状态的任意摄影位置时,能够一直保持挡片叶片27x的打开状态。
在本透镜镜筒2处于摄影位置时,例如处于广角位置时,使用设在本照相机1的操作部件中与电源开关连动的电源操作部件(未图示)进行电源断开操作时,本透镜镜筒2开始规定的收缩动作,执行使该透镜镜筒2从摄影位置(广角位置)向收缩位置位移的动作。
在执行该收缩动作的情况下,首先,驱动电机(未图示)被驱动。该驱动电机的驱动力使旋转框12和第2凸轮框14转动。由此,一组框16和三组框18后退。随之,第1凸轮框15在图9所示箭头CCW方向(在图9中为逆时针方向)转动。这样,第1凸轮框15的按压部15c(驱动力传递部34的一部分)按压挡片驱动圈27c的被按压部27ca(驱动力传递部34的一部分)。由此,挡片驱动圈27c抗拒挡片打开弹簧27b向紧缩方向的施力,开始向该方向(图9所示箭头CCW方向)转动。这样,本透镜镜筒2从广角位置经过图9的广角附近位置在图13所示成为收缩位置的方向收缩。在此处形成后面的图10所示状态。
在该状态下,如上所述,第1凸轮框15的按压部15c(驱动力传递部的一部分)按压挡片驱动圈27c的被按压部27ca(驱动力传递部的一部分),挡片驱动圈27c在从图9所示状态向图9中的箭头CCW方向仅转动3度。
在从图9所示状态向图10所示状态位移的情况下,如上所述,挡片驱动圈27c开始向箭头CCW方向转动时,第1挡片叶片27d的被驱动销27da沿着挡片驱动凸轮27cb进行相对移动。
如上所述,第1挡片叶片27d通过闭合弹簧27f被向该闭合方向施力,并且被持续施加使其以挡片轴16g为旋转中心向图10所示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力。但是,第1挡片叶片27d向该方向(箭头CCW方向)的转动,由于被驱动销27da抵接挡片驱动凸轮27cb的旋转挡块部27cg附近的规定位置而被限制。
此处,如图10所示,挡片驱动圈27c向箭头CCW方向转动,第1挡片叶片27d的被驱动销27da沿着挡片驱动凸轮27cb进行相对移动。随之,第1挡片叶片27d开始以挡片轴16g为旋转中心向图10所示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该第1挡片叶片27d开始向闭合位置移动。
此时,第1挡片叶片27d的闭合侧按压部27db处于不抵接第2挡片叶片27e的闭合侧被驱动突起27ea的状态。即,两者处于尚未抵接的相互离开的位置。因此,第2挡片叶片27e处于在规定范围内自由移动的状态。此处,第2挡片叶片27e的可动范围,例如是从图9所示位置(打开位置)到图10所示位置、即第1挡片叶片27d的打开侧按压部27dc和第2挡片叶片27e的打开侧被驱动突起27eb相抵接的位置之间的范围。
在该图10所示状态下,第1凸轮框15继续在箭头CCW方向转动,挡片驱动圈27c在从图9所示状态向该方向仅转动5度(从图10所示状态旋转2度),形成图11所示状态。
图11所示状态表示第1挡片叶片27d从图10所示状态继续以挡片轴16g为旋转中心在图11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该第1挡片叶片27d的闭合侧按压部27db抵接第2挡片叶片27e的闭合侧被驱动突起27ea的状态。
第1凸轮框15从图11所示状态继续在箭头CCW方向转动,并使挡片驱动圈27c向该方向转动时,第1挡片叶片27d也随之继续以挡片轴16g为旋转中心在图11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第1挡片叶片27d的闭合侧按压部27db按压第2挡片叶片27e的闭合侧被驱动突起27ea。受到按压的第2挡片叶片27e开始以挡片轴16g为旋转中心朝向闭合位置转动。并且,形成图12所示状态,即第1挡片叶片27d完全移动闭合位置的状态。
即,第1挡片叶片27d和第2挡片叶片27e从图11所示状态继续以挡片轴16g为旋转中心朝向闭合位置转动时,如图12所示,一对第1挡片叶片27d的彼此相对的内侧缘部相互抵接。由此,第1挡片叶片27d处于全闭位置。此时,第2挡片叶片27e配置在抵接第1挡片叶片27d的外缘部的位置,并且也处于全闭位置。此时,挡片驱动圈27c在从图9所示状态在该方向仅转动8度(从图11所示状态旋转3度),从而形成图12所示状态。
第1凸轮框15从该图12所示状态继续在图13所示箭头CCW方向转动,本透镜镜筒2被设定在收缩位置。挡片驱动圈27c也随之向该方向转动。此时,挡片驱动圈27c在从图9所示状态向该方向仅转动10度(从图12所示状态旋转2度),从而形成图13所示状态。
这样,形成被驱动销27da和挡片驱动凸轮27cb相分离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向第1挡片叶片27d的被驱动销27da施加闭合弹簧27f的施力,以使其向以挡片轴16g为旋转中心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持由第1挡片叶片27d和第2挡片叶片27e构成的挡片叶片27x的闭合位置。
这样,在从图12所示状态向图13所示状态位移的区域中,挡片叶片27x借助闭合弹簧27f的施力确保闭合位置。把该区域称为过充电区域。
下面,说明本透镜镜筒2从位于收缩位置的状态(图13所示状态)进行伸出动作,从而透镜挡片27位移到打开位置时的动作。
在图13所示状态下,如上所述,本透镜镜筒2处于收缩位置,此时挡片叶片27x借助闭合弹簧27f的施力确保闭合位置(过充电状态)。在该状态下,使用设在本照相机1的操作部件中与电源开关连动的电源操作部件(未图示)进行电源接通操作时,本透镜镜筒2开始规定的伸出动作,执行使该透镜镜筒2从收缩位置向摄影位置(广角位置)位移的动作。
在执行该伸出动作的情况下,首先驱动电机(未图示)被驱动,旋转框12和第2凸轮框14转动。由此,一组框16和三组框18前进,随之第1凸轮框15在图13所示箭头CW方向(在图13中为顺时针方向)转动。这样,第1凸轮框15的按压部15c(驱动力传递部34的一部分)在从挡片驱动圈27c的被按压部27ca(驱动力传递部34的一部分)离开的方向转动。此处,挡片驱动圈27c按上面所述通过挡片打开弹簧27b被施加使挡片叶片27c打开的方向的力,使其向CW方向转动。因此,该挡片叶片27c借助挡片打开弹簧27b的施力开始向该方向(图13所示箭头CW方向)转动。这样,本透镜镜筒2从图13所示收缩位置向图9所示广角位置伸出。
在该情况下,挡片驱动圈27c从图13所示收缩位置向图13所示箭头CW方向转动,在成为图12所示状态时,形成被驱动销27da和挡片驱动凸轮27cb相抵接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由第1挡片叶片27d和第2挡片叶片27e构成的挡片叶片27x仍被保持闭合位置。
第1凸轮框15从该图12所示状态继续向箭头CW方向转动,挡片驱动圈27c也随之向该方向转动。这样,被驱动销27da抗拒闭合弹簧27f的施力而沿着挡片驱动凸轮27cb相对移动。由此,第1挡片叶片27d以挡片轴16g为旋转中心向图12中顺时针方向转动。这样,该第1挡片叶片27d的闭合侧按压部27db和第2挡片叶片27e的闭合侧被驱动突起27ea的抵接状态被解除,只有第1挡片叶片27d向打开方向移动,而第2挡片叶片27e保留在该闭合位置。此时,第2挡片叶片27e处于在规定范围内自由移动的状态。此处,第2挡片叶片27e的可动范围是从图12所示位置(闭合位置)到第1挡片叶片27d的闭合侧按压部27db和第2挡片叶片27e的闭合侧被驱动突起27ea相抵接的位置之间的范围。
并且,以挡片轴16g为旋转中心向图12中顺时针方向转动的第1挡片叶片27d的打开侧按压部27dc,不久即抵接位于图12所示位置的第2挡片叶片27e的打开侧被驱动突起27eb。
第1凸轮框15继续从该状态向箭头CW方向转动,挡片驱动圈27c向该方向转动,第1挡片叶片27d也随之以挡片轴16g为旋转中心向图12的顺时针方向转动。随之,第1挡片叶片27d的打开侧按压部27dc一面按压着第2挡片叶片27e的打开侧被驱动突起27eb一面继续向该方向转动。由此,第2挡片叶片27e与第1挡片叶片27d一起以挡片轴16g为旋转中心向闭合位置转动。并且形成图9所示状态。此处,第1挡片叶片27d和第2挡片叶片27e被配置在从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路避开的打开位置。
另外,挡片驱动圈27c向箭头CW方向转动时,该挡片驱动圈27c的孔部27cf的旋转挡块部27cg抵接挡片轴16g。由此,挡片驱动圈27c的转动停止,本透镜镜筒2被设定在摄影位置(广角位置)。并且,在此期间保持挡片叶片27x的打开位置,之后,在本透镜镜筒2位于摄影位置的状态下,持续保持挡片叶片27x的打开位置。
根据以上说明的上述实施方式,一组框16是构成照相机1的透镜镜筒2的构成部件中在最大伸出状态下位于前端的伸出段单元的一部分,利用配置在一组框16外周侧的自由转动的筒状部件即第1凸轮框15的转动力,获得用于使构成透镜挡片27的挡片叶片27x开闭动作的驱动力。
并且,在隔着挡片叶片27x与多个光学元件中的第1透镜组16a的相反侧的规定位置,配置驱动挡片叶片27x的驱动部件即挡片驱动圈27c。
因此,这样可以把挡片叶片27x的配置位置设在接近第1透镜组16a(光学元件)的位置,所以能够抑制透镜镜筒2的大型化,并且有助于缩短该透镜镜筒2的伸出状态的总体长度。另外,由于可以抑制透镜镜筒2的前面侧的开口直径变大,所以能够有助于覆盖其的挡片叶片27x的小型化。并且,由于可以实现挡片叶片27x的小型化,所以也能够有助于透镜镜筒2自身的小型化。
并且,由于从与一组框16(第1框部件)一起进退并相对转动的第1凸轮框15(第2框部件)获得开闭挡片叶片27x的驱动力,所以由第1凸轮框15(第2框部件)的按压部15c和挡片驱动圈27c(挡片驱动部件)的被按压部27ca构成的驱动力传递部34、与挡片叶片27x的移动空间不会在光轴方向上干涉。因此,能够实现透镜镜筒2的小型化,并且可以简化透镜挡片27的结构。
并且,把第1凸轮框15(第2框部件)配置在一组框16(第1框部件)的外侧,所以即使形成在挡片驱动圈27c和第1透镜组16a(光学元件)之间的空间配置挡片叶片27x的结构,也能够获得容易进行驱动力传递的结构。
另外,没有必要采用驱动挡片驱动圈27c的驱动力传递部34插通透镜镜筒2内部的结构,所以利用仅在各筒状部件之间配置遮光橡胶(21、23、25)和防水橡胶26等的简单结构,即可容易实现防尘防水结构。
另外,本发明的透镜镜筒可以适用于使用银盐胶片的照相机、数字照相机或摄像机,可以适用于静态图像用和动态图像用照相机等任一种。并且,其用途包括民用、广播、监视、产业、医疗等,没有特别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透镜镜筒,在收缩位置和摄影位置之间进行伸出动作和收缩动作,其特征在于,具有伸出段单元,在形成最大伸出状态时位于前端;第1框部件,包含于上述伸出段单元中,沿着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的方向上进退,并且不会随着伸出动作和收缩动作而转动;第2框部件,包含于上述伸出段单元中,随着伸出动作和收缩动作,与上述第1框部件一起沿着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的方向进退,并且相对上述第1框部件,在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的圆周方向进行相对转动;至少一对挡片叶片,配置在上述第1框部件上,在将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路遮光的闭合位置和从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路避开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挡片叶片驱动部件,配置在上述第1框部件上,可以在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的圆周方向转动,以开闭驱动上述挡片叶片;驱动力传递部,向上述挡片叶片驱动部件传递上述第2框部件的向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的圆周方向的转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框部件配置在上述第1框部件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具备防水部件,配置在上述第1框部件和上述第2框部件之间,将上述第1框部件与上述第2框部件之间保持成防水密封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力传递部具有按压部,在上述第2框部件的前端部,从上述第2框部件的内周面向内侧突起设置;被按压部,在上述挡片叶片驱动部件的外周侧,被设置在可以抵接上述按压部的位置上,上述第2框部件被配置在上述第1框部件的外侧,通过使上述按压部按压上述被按压部,将上述第2框部件在上述光轴的圆周方向上的转动传递给上述挡片叶片驱动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具备防水部件,在上述第2框部件的前端部,配置在上述第1框部件和上述第2框部件之间,将上述第1框部件和上述第2框部件之间保持成防水密封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上述防水部件被配置在与上述按压部相比位于光轴方向上的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具有施力部件,向使上述挡片叶片驱动部件在上述光轴的圆周方向上转动的方向施力,对应上述第2框部件在光轴圆周方向上的转动,通过使上述按压部按压上述被按压部,使上述挡片叶片驱动部件抗拒上述施力部件的施力而在上述光轴的圆周方向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于上述第2框部件的内周面的凸轮;配置在上述第1框部件内部的光学元件单元;设在上述光学元件单元上,并与上述凸轮卡合的凸轮推杆,通过使上述第2框部件在上述光轴的圆周方向上转动,使上述光学元件单元在上述凸轮的推动下在光轴方向上进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学元件单元由上述第1框部件限制其在光轴的圆周方向上的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具有闭合施力部件,对上述挡片叶片施力使其向上述闭合位置转动;打开施力部件,对上述挡片叶片驱动部件施力使其在上述光轴的圆周方向转动,随着上述第2框部件向第1方向的转动,上述按压部向从上述被按压部离开的方向位移,从而使上述挡片叶片驱动部件借助上述打开施力部件的施力向打开方向转动,随着上述第2框部件向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转动,上述按压部向按压上述被按压部的方向位移,使上述按压部按压上述被按压部,从而使上述挡片叶片驱动部件抗拒上述打开施力部件的施力向闭合方向转动,随着上述挡片叶片驱动部件向打开方向转动,上述挡片叶片向打开位置位移,随着上述挡片叶片驱动部件向闭合方向转动,上述挡片叶片向闭合位置位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具有挡片驱动部,设在上述挡片叶片驱动部件上,用于驱动上述挡片叶片;被驱动部,设在上述挡片叶片上,借助上述闭合施力部件的施力与上述挡片驱动部抵接,通过上述挡片叶片驱动部件向上述打开方向转动,使上述挡片驱动部按压上述被驱动部,通过上述挡片叶片驱动部件向上述闭合方向转动,上述挡片驱动部向从上述被驱动部离开的方向位移。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上述透镜镜筒可以从收缩位置向摄影位置位移,上述第2框部件在上述透镜镜筒从收缩位置向摄影位置位移时向第1方向转动,上述第2框部件在上述透镜镜筒从摄影位置向收缩位置位移时向第2方向转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上述透镜镜筒在摄影位置可以在广角位置和望远位置之间变位,随着上述透镜镜筒从上述广角位置向望远位置位移,使上述按压部从上述被按压部离开。
14.一种照相机,具有在收缩位置和摄影位置之间进行伸出动作和收缩动作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具有伸出段单元,在形成最大伸出状态时位于前端;第1框部件,包含于上述伸出段单元中,沿着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的方向进退,并且不会随着伸出动作和收缩动作而转动;第2框部件,包含于上述伸出段单元中,随着伸出动作和收缩动作,与上述第1框部件一起沿着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的方向进退,并且相对上述第1框部件,在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的圆周方向上进行相对转动;至少一对挡片叶片,配置在上述第1框部件上,在将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路遮光的闭合位置和从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路避开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挡片叶片驱动部件,配置在上述第1框部件上,可以在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的圆周方向上转动,以开闭驱动上述挡片叶片;驱动力传递部,向上述挡片叶片驱动部件传递上述第2框部件在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的圆周方向的转动力。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具有从上述第2框部件的内周面向内侧突出形成的按压部;设在上述挡片叶片驱动部件上的被按压部,上述第2框部件配置在上述第1框部件外侧,上述按压部按压上述被按压部,从而将上述第2框部件在上述光轴的圆周方向的转动传递给上述挡片叶片驱动部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具有闭合施力部件,对上述挡片叶片施力使其向上述闭合位置转动,打开施力部件,通过对上述挡片叶片驱动部件施力使其在上述光轴的圆周方向上转动,随着上述第2框部件向第1方向转动,上述按压部向从上述被按压部离开的方向位移,从而上述挡片叶片驱动部件借助上述打开施力部件的施力在打开方向转动,随着上述第2框部件向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转动,上述按压部向按压上述被按压部的方向位移,通过使上述按压部按压上述被按压部,使上述挡片叶片驱动部件抗拒上述打开施力部件的施力向闭合方向转动,随着上述挡片叶片驱动部件向打开方向转动,上述挡片叶片向打开位置位移,随着上述挡片叶片驱动部件向闭合方向转动,上述挡片叶片向闭合位置位移。
全文摘要
一种具有能够可靠地进行开闭动作并且抑制大型化的透镜挡片的透镜镜筒。透镜镜筒在收缩位置和摄影位置之间进行伸出收缩动作,具有伸出段单元,在进行最大伸出时位于前端;第1框部件(16),在光轴方向上进退,并且不会随着伸出收缩而转动;第2框部件(15),随着伸出收缩动作,与第1框部件一起在光轴方向上进退,并且相对第1框部件在光轴的圆周方向上转动;至少一对挡片叶片(27x),在将光路遮光的闭合位置和从该光路避开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挡片叶片驱动部件(27c),配置在第1框部件上,在光轴的圆周方向上转动,以开闭驱动挡片叶片;驱动力传递部(34),向挡片叶片驱动部件传递第2框部件在光轴的圆周方向上的转动力。
文档编号G03B5/00GK1648709SQ20051000297
公开日2005年8月3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27日 优先权日2004年1月27日
发明者田中忠训, 松音英明, 安富晓 申请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