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增亮膜的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5295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良的增亮膜的微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良的增亮膜的微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液晶显示器是于液晶屏幕与一导光片之间设有至少一聚光片及一扩散片,该聚光片可将通过导光片的光线聚集并投射至液晶屏幕,使该液晶屏幕具有较佳的亮度显示。
现有的聚光片结构,乃如美国专利第5,626,800号的「聚光片预防槽道尖端变形构造(Prevention of GrooveTipDeformation in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专利案所揭示,其是于一基板的平直表面上设有复数棱柱单元,该棱柱单元表面设有呈凸锥状衔接的第一、二平面,用以折射通过的光线,由于上述各棱柱单元是以直线平行并列方式设置于该基板的平直表面,因此,该棱柱单元的第一、二平面系以平直方向延伸,当光线以近乎平行于该棱柱单元延伸方向入射时,该光线即难以穿过该第一、二平面而受折射聚集,此种一维空间的聚光效果,形成一应用上的严重限制。
另有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533987号的「波面聚光片」专利案,其是于一基板上设一波面细条层,该波面细条层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其上表面上排列数条波面细条,该波面细条由数个聚光单元排列组成,各聚光单元具有一第一曲面及一第二曲面,该第一、二曲面平缓倾斜至该波面细条层的上表面,而该第一、二曲面的底边共同形成一直底边,该直底边位于相邻二聚光单元之间,且相互笔直的串接成一波谷,藉由该第一、二曲面的曲弧面可引导入射光线,使之产生二维空间的光线折射,以改善前述传统一维空间光线折射的缺失;然而,此种结构中该聚光单元的直底边极易产生叠纹(morie)现象,且复杂的形状、结构,亦增加模具开发的成本及生产的难度。
又有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255146号的「弯曲棱柱聚光片」专利案,其是于一基板上设置复数弯曲棱柱单元,该弯曲棱柱单元设有至少一弯曲延伸曲面,该弯曲延伸曲面形成适当的表面曲率变化,藉由该弯曲棱柱单元的弯曲延伸曲面提供引导由基板入射的光线产生二维折射,以提升聚光效率;然而,此种结构其基本上仍是设置于一基板上平直的表面上,虽有类似于二维空间的光线折射,但实际上该二维折射的效果并不明显,聚光效率的提升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可适当聚集并折射透过的光线,以均匀增加光线亮度的改良的增亮膜的微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良的增亮膜的微结构,其包括一基板、数棱肋单元,该棱肋单元由二呈凸锥状衔接的折射平面所组成,其特点是所述基板的至少一表面设有沿纵、横方向起伏延伸而具二维空间变化的波浪弧面,所述棱肋单元设置于该基板的波浪弧面上。
所述各棱肋单元以相同方向延伸。所述各棱肋单元的凸锥状部位尖端角度为60度至150度之间,宽度为10um至100um之间。所述基板的波浪弧面具有不同的曲率半径,曲率半径为1mm至10mm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通过在具纵、横双向延伸波浪弧面的基板上设置复数同向延伸的棱肋单元,利用该基板具二维空间高低起伏的波浪弧面高效率的聚集或发散光线,配合该棱肋单元折射聚光的特性,可产生更均匀明亮的透光效果。
至于本实用新型的详细构造、应用原理、作用与功效,则参照下列依附图所作的说明即可得到完全的了解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视平面构造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平面构造示意图。
标号说明1.....基板 11....横波浪弧面延伸轨迹12....纵波浪弧面延伸轨迹2.....棱肋单元21、22....折射平面 A.....凸锥角R1、R2、R3、R4、R5、R6、R7....曲率半径W.....间距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本实用新型改良的增亮膜的微结构主要包括基板1、棱肋单元2等部份,其中该基板1于至少一表面设有波浪起伏的波浪弧面,该波浪弧面由具不同曲率半径的横波浪弧面延伸轨迹11如图2中所示的R1、R2、R3等,及纵波浪弧面延伸轨迹12如图3中所示的R4、R5、R6、R7等相互结合,而成为一具二维空间变化的波浪起伏形状,而复数棱肋单元2则是以同方向延伸的形态设置于该基板1的波浪弧面上,该棱肋单元2由二折射平面(21、22)衔接而成,于该二折射平面(21、22)间设有一凸锥角A,且该棱肋单元2具有一间距(PITCH)即宽度W。
藉由该基板1上多变的波浪弧面,可使各棱肋单元2的二折射平面(21、22)于该波浪弧面上产生复杂的扭转变形,使通过基板1的光线,经过初步的聚集或发散后,再配合该棱肋单元2的二折射平面(21、22)多方向折射聚光,可产生更均匀而明亮的透光效果。
上述结构经过实际测试,得知该棱肋单元2的间距为10um至100um之间,配合该凸锥角A为60度至150度之间,可得较佳的增光效果;而该基板1的波浪弧面的各曲率半径则以1mm至10mm之间较佳。
由上所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确实具有聚集光线、增加亮度的功效,确已具有产业上的利用性、新颖性及进步性。
惟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其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该专利范围所涵盖。
权利要求1.一种改良的增亮膜的微结构,其包括一基板、数棱肋单元,该棱肋单元由二呈凸锥状衔接的折射平面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至少一表面设有沿纵、横方向起伏延伸而具二维空间变化的波浪弧面,所述棱肋单元设置于该基板的波浪弧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增亮膜的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棱肋单元以相同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良的增亮膜的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棱肋单元的凸锥状部位尖端角度为60度至150度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良的增亮膜的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棱肋单元的宽度为10um至100u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良的增亮膜的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棱肋单元的宽度为10um至100um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良的增亮膜的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波浪弧面具有不同的曲率半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改良的增亮膜的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浪弧面的曲率半径为1mm至10mm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良的增亮膜的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波浪弧面具有不同的曲率半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改良的增亮膜的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浪弧面的曲率半径为1mm至10mm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改良增亮膜的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波浪弧面具有不同的曲率半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改良的增亮膜的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浪弧面的曲率半径为1mm至10mm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改良增亮膜的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波浪弧面具有不同的曲率半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改良的增亮膜的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浪弧面的曲率半径为1mm至10mm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良的增亮膜的微结构,其主要是于一基板上的至少一表面设有纵、横双向延伸的波浪弧面,并于该波浪弧面上设置复数同向延伸的棱肋单元,利用该基板的波浪弧面聚集或发散光线,配合该棱肋单元折射聚光的特性,可使光线穿透时更均匀且聚集。
文档编号G02B27/12GK2857052SQ200520118358
公开日2007年1月10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8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8日
发明者余凌荣 申请人:致和光电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